本書乃是繼2011、2013及2015年所舉行同一系列主題研討會的第四屆,除了延續前三屆研討會的重點,繼續探討中國基督教的神學思想與信仰實踐的發展外,也強調中國基督教在本土之外的全球發展。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探討的是中國本土基督教的神學論述與聖經翻譯。第二個部分討論近代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發展。最後一個部分討論當代中國基督教的在地與全球發展。
隨著基督教迅速向西方轉移的重大發展,中國本土基督教的近代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值得我們認真關注。諸如「在地」和「全球」等關鍵術語急需重新定義,並且現在也是重新思考「中國基督教」的歷史、內容與其含義的時刻。中國基督教是否僅是西方基督教眾多分支中,有「中國」名稱的西方基督教分堂?中國基督教(Chinese Christianity)和漢語基督教(Sino-Christianity)是一樣的嗎?漢語基督教似乎是不加區別的翻譯「後尼西亞的西方神學」(post-Nicene Western theologies),並將其強加在中國的情境上?這些本土基督教會是「異端」(heretic),「極端主義」(extremist)或「非正統的」(heterodox)嗎?被這樣稱呼,只因為他們宣導「前尼西亞」(ante-Nicene)時期的神學、儀式和倫理的某些部分,而這些部分與「後尼西亞」的西方基督教有些不同?為什麼這些本土基督教會成長與擴增的速度更甚於那些由西方傳教士建立的「主流」教會?這些本土基督教會能如何為全世界的宣教做出貢獻?不僅僅是在其他的第三世界國家,更是在快速衰落或墮落中的西方基督教國家?
本書的十四篇文章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並表明許多中國基督教團體,已經經歷了一個整體的「變像」(太17:1-13)。這種改變既真實地恢復了「前尼西亞」基督教,又成功地適應了中國和其他社會的文化背景。本書各篇章使用了多樣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研究方法、以及寫作風格,正好與「前尼西亞」的基督教著作特性相符,也正好與中國傳統宗教的著作相符合。尤其是本書中包含了召會與真耶穌教會的信徒所撰寫的論文,真實地反映出他們特有的神學主張、論證方式、與宗教情感。
章節試閱
西方諺語: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錯上加錯,不等於正確)。2017年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五百週年;這是一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宗教改革。2017年也幾乎是中國「反基督教」、「反帝國主義」運動的一百週年;部分肇因於這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宗教改革。 自從晚清以來,大多數的中國基督宗教神學都被西方天主教和新教所掌控。一方面,天主教康斯坦丁式(Constantinean)的神學,在神論、教會結構、政治神學、以及社會倫理上,已經嚴重地偏離「尼西亞會議前」(Ante-Nicene;以下簡稱「前尼西亞」)的基督信仰。 另一方面,新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一開始就是一個不完全的改革,很快地演變成西方社會的反改革神學。這個反改革神學就在一百年前傳到中國來,而且持續地以新帝國主義方式掌控大多數中國教會,雖然西方天主教與新教在過去數十年正因為這個缺陷的神學,而經歷快速的「沒落或墮落」(decline or degeneration)。更何況西方神學的時空情境是與中國神學的時空情境顯著不同。硬是把偏差的西方神學套在中國的情境中,就嚴格限制了多數中國基督教能夠成長的空間。
我主張中國基督教應該從根本上「恢復」前尼西亞教會的教導,同時審慎地「調適」到當前的中國情境中。 「恢復」不一定導致保守神學;「調適」也不一定導致自由神學。一個純正的基督教神學應該是符合聖經的,而不應該被保守神學或自由神學之間的爭議所扼殺。前尼西亞教會已經建立好一套清楚的三一神論、一套相當民主的教會結構、一套既諧和又多元的基督教倫理論述。 「多元中的統一」最能夠形容早期教會在神學、教會結構、和社會倫理上的實踐。 相對的,後尼西亞天主教發展出類似多神論、中央集權的教會結構、以及一套令人困惑的基督教倫理,而導致基督徒與非信徒、以及基督徒之間許多的流血暴力衝突,至今不止。 這並不是說,早期教父的教導與行為都與聖經相符。有時,他們的確會主張一些教義或倫理,某種程度是偏離聖經的。 然而,他們都表現出對於神學和倫理高度的包容,而不會嚴重地違反聖經的核心價值。以這些前尼西亞的標準來看,西方天主教與新教都已經顯著地偏離前尼西亞教會。此偏離導致了他們近年來的沒落或墮落;「沒落」是因為基本教義派無法調適現代化和後現代化的挑戰,使得教會與信徒的每日生活脫節;「墮落」是因為自由神學派過份地屈服於這些挑戰,而失去了一個宗教特有的神聖性。整體來說,雖然西方天主教與新教還有不少正面的神學被保留下來,影響了中國教會也影響了本章,但是這些好東西常常帶著有爭議的神學論點,「分不清、理還亂」。
從聖經和中國的情境來說,路德的宗教改革至少有九個未完成的改革:
1.把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翻譯成「屬中國人、由中國人、為了中國人」的中文聖經;
2.解決「因信稱義」的假議題;
3.新教教會中「類似教宗」的神職人員仍存在;
4.除去阻礙中國教會成長的新舊傳統;
5.批判艱深的神學與儀規;
6.警戒神學的混合主義;
7.包容教會內、宗派之間對於聖經進行合理但不同的解經;
8.對於不同的政治情境,發展出一個適當的政教關係神學;以及
9.批判中國基督教教會內逐漸興起的路德式種族歧視。
相對於西方教會的沒落與墮落,過去一百年來一些中國本土基督教會(如真耶穌教會與召會)的快速成長,不但複製了前尼西亞教會的數量增長,而且也保留了他們神學的簡單性與正統性。 本文參考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的形式(但不是內容),來說明中國的天主教與新教如何在神論、教會結構、政治神學、以及社會倫理上,偏離了前尼西亞教會,並且指出這些中國本土基督教已經有或者應該採取的神學。「九十九條論綱」分為十部分,參考並擴展了「十誡」的主題。馬丁路德的著作仍被引用,不是當作這些中國神學主張的源頭,而是作為共同來自聖經的引證。
我提出了九十九條論綱,比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多了四條,是為了凸顯路德的宗教改革,在範圍與程度上都未完成。 為什麼不湊成一百條?「一百」是十乘以十,而「十」在基督教解經學中,是代表「完美」或「完整」。神是完美的,聖經是完整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神學是完美或完整的。我必須謙卑地讓三一神親自填上空白的第一百條,不排除祂會填上「以上皆非」的評論。
第1條 就如當代西方教會,多數的中國教會正在經歷沒落、墮落、或兩者。他們急需改革,以重新認識聖經真理,並且要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調適對於現代化和後現代化挑戰。
第2條 中國教會需要重新認識聖經真理,因為他們在一百年前從西方帝國主義式教會,移植了偏差的基督宗教,並且持續地被偏差的西方神學所殖民。
第3條 中國教會所需要的,不是「漢語神學」。充其量,它只是「中文的西方神學」,只會擴大西方偏差神學的基本矛盾,並且不適當地套在中國情境上。 取而代之的,中國教會需要純正的中國神學,重新直接建立在聖經上,並且調適於當地情境,就如前尼西亞教會一樣。
第4條 希伯來文聖經、希臘文聖經、加上前尼西亞教會的例證,可以提供堅強與廣泛的基石,以重新認識聖經真理,並且調適現代化和後現代化的挑戰。
第一部「除我以外,不可有其他的神明」(關於神、人、聖經)
第5條 在起初,神創造了大自然和自然律。記載大自然和自然律故事的聖經,與使用科學方法來研究大自然和自然律的科學/社會科學之間,不可能會有矛盾,而只有和諧。由於科學或社會科學只使用科學方法,因此它們的研究比聖經所呈現的物理大自然和自然律,更為細緻。但是它們幾乎無法理解大自然、自然律、以及神蹟的靈性與倫理意涵。
第6條 神用六日創造大自然與人類。希伯來文的「一天」有十種意思,其中可包含一個白天、一整天、一個節期、一個世代、一千年、或者一個連續事件。 神創造大自然和人類,可以使用「一天」或者「一百萬年」。
第7條 根據最新的人類考古學理論與證據,創世記的「人類」很可能是指「智人」(Homo Sapiens)。他的血親祖先,目前無法確認。
第8條 神在人腦裡面,置入了感性、理性、與神性;人可以藉此自由決定是否遵從或抗拒神。 「罪」(「過失」或「錯」)是因為失控的感性和理性所造成,而神性努力幫助人類順服神。
第9條 上帝、耶穌、和聖靈是完美的一體,但是沒有一個關於上帝、耶穌、和聖靈的神學是完美的。雖然「三一神論」(Trinity)是接近完美,但是它仍有少量的討論空間。
第10條 從解經和傳福音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宗教概念「本尊」與「分身」可能比「三一神論」更能正確解釋神的本質以及上帝、耶穌和聖靈的合一。上帝、耶穌、和聖靈有同一性質(神),但是又具有不同的身分(persona)。上帝是「本尊」,耶穌與聖靈是分身。對比亞洲神明的千萬分身,基督教的神只要兩個分身,就可完成神的旨意。然而,聖靈以不同程度存在於億萬位基督徒的「分身」(見證人)中。
第11條 在原文聖經中,「神」大都是指上帝本尊(天父、上主), 較少是指其他宗教的「神明」, 或者是指「三一神」;而且只有三處經文是指「神性」。 因此,關於「神」的中文翻譯與神學應該清楚區分這些文意,以免引起對於「神」有過份(多元神)或不足(耶和華見證人)的解經。
第12條 史前的中國人也有神的形像在記憶中,而稱呼祂為「上帝」。 但是後來中國的多神祭司們不能充分地認識上帝,一直到基督教傳到中國為止。
第13條 受聖靈感動,聖經作者們忠實地記載神的話語,聖經無誤。對於基督徒而言,沒有任何的啟示或神學能與聖經相比。
第14條 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的原版尚未發現。後來的手抄本可能有少數、不重要的抄寫錯誤。但是經過過去兩百年的細心編輯,現有的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可能與原版相同,甚至更佳。因此,「聖經無誤」是研究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的神學前提。
第15條 把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翻譯成其他語言,必然導致不同程度的偏差,這是因為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的某些字和文法,就是無法在另一個語言裡找到對應。這在翻譯希伯來文與希臘文成為英文時,尤其如此。
第16條 當西方宣教士帶領翻譯他們語言的聖經,成為另一個非西方語言時,就必然出現雙重偏差。因此,早期的中文聖經,包括最普及的和合本,就含有許多這類的雙重偏差。
第17條 最好的聖經中文譯本,是一位中國基督徒自己藉著中國人所寫成的希伯來文與希臘文教科書,翻譯成的譯本。中國基督徒也需要撰寫與修正自己的「九十九條論綱」,藉著聖經檢驗自己與神的關係。
西方諺語: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錯上加錯,不等於正確)。2017年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五百週年;這是一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宗教改革。2017年也幾乎是中國「反基督教」、「反帝國主義」運動的一百週年;部分肇因於這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宗教改革。 自從晚清以來,大多數的中國基督宗教神學都被西方天主教和新教所掌控。一方面,天主教康斯坦丁式(Constantinean)的神學,在神論、教會結構、政治神學、以及社會倫理上,已經嚴重地偏離「尼西亞會議前」(Ante-Nicene;以下簡稱「前尼西亞」)的基督信仰。 另...
作者序
序
郭承天、周復初、張證豪
自十九世紀初以來,不同教派背景的基督新教傳教士來到中國這塊土地,並且努力地向中國的異教徒傳播福音。他們得著了中國本地的信徒、修建教堂,並建立了各級學校,還在重要的城市建立了傳道的前哨基地。他們成功地將一個蓬勃發展的「基督教傳教事業」帶到了中國。這一段時期的歷史,無論是被視為西方傳教士的成功故事,抑或是被眾多中國人看成國家的傷痛,都已經過廣泛且深入的討論。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與西方的基督教派有所聯繫。有少數的中國基督徒建立了自己的教會,並且倡導自立、自養、自傳的原則。這些自立的教會,尤其是地方召會和真耶穌教會,開創出基督教在中國的本土發展。即使在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後,基督教本土發展的遺產仍然延續至今,並且依然受到許多學者的高度重視。
不過,另一個少為人所注意的現象,是中國本土基督教持續性的進展已進入了全球化發展的時期。1949年以後,承受過一系列政治運動和宗教鎮壓的中國基督教會,不但倖存下來,而且正在蓬勃發展中。他們帶著極大的熱情到沒有信徒的地域宣揚福音,並將其教會網絡擴展到中國的每一個省分。至於在臺灣的基督教會,由於有更大的宗教自由,所以他們致力於海外宣教。整體來說,自1979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與臺灣在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中國基督教加快了其宣教步伐。中國本土基督教借助於國際貿易、旅遊、海外研究、移民,以及最重要的是廣泛使用全球資訊網與其他形式的先進通訊科技,其發展的速度與呈現的風貌已無法與昨日同語。中國本土基督教的發展如果不能被視為徹底的改變形像(transfiguration),至少也該被認定為正在劇烈變化中。現在,這個基督教不再只是地方的或中國的,而是全球的或多民族的。例如,地方召會聲稱他們在全世界建立了逾4,000個地方教會,在全球六大洲約有百萬以上的成員,這其中不包括在中國數以百萬計的追隨者。真耶穌教會也在全球60餘個國家建立其分支機構,150萬名會員中的大部分都居住在中國。過去基督新教傳入了中國,並在二十世紀中葉前本地化;而現在的中國本土基督教已經開始差派他們的傳教士前往世界各地,其中包括那些過去曾向中國宣教的國家宣講福音。
隨著基督教迅速向西方轉移的重大發展,中國本土基督教的近代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值得我們認真關注。諸如「在地」和「全球」等關鍵術語急需重新定義,並且現在也是重新思考「中國基督教」的歷史、內容與其含義的時刻了。中國基督教是否僅是西方基督教眾多分支中,有「中國」名稱的西方基督教分堂?中國基督教(Chinese Christianity)和漢語基督教(Sino-Christianity)是一樣的嗎?漢語基督教似乎是不加區別的翻譯「後尼西亞的西方神學」(post-Nicene Western theologies),並將其強加在中國的情境上?這些本土基督教會是「異端」(heretic),「極端主義」(extremist)或「非正統的」(heterodox)嗎?被這樣稱呼,只因為他們宣導「前尼西亞」(ante-Nicene)時期的神學、儀式和倫理的某些部分,而這些部分與「後尼西亞」的西方基督教有些不同?為什麼這些本土基督教會成長與擴增的速度更甚於那些由西方傳教士建立的「主流」教會?這些本土基督教會能如何為全世界的宣教做出貢獻?不僅僅是在其他的第三世界國家,更是在快速衰落或墮落中的西方基督教國家?
本書的十四篇文章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並表明許多中國基督教團體,已經經歷了一個整體的「變像」(馬太福音十七章1-13節)。這種改變既真實地恢復了「前尼西亞」基督教,又成功地適應了中國和其他社會的文化背景。本書各篇章使用了多樣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研究方法、以及寫作風格,正好與「前尼西亞」的基督教著作特性相符,也正好與中國傳統宗教的著作相符合。尤其是本書中包含了召會與真耶穌教會信徒所撰寫的論文,真實地反映出他們特有的神學主張、論證方式、與宗教情感。但是這種多樣性對於受過西方神學訓練的神學家而言,可能就被認為「不理論、不學術、不神學」。然而,對於中、西方的一般信徒而言,西方神學未免過於霸道、冷酷、以及難懂,無法充分表達信徒的宗教經驗?
本書的第一個部分包含了五篇論文,探討的是中國本土基督教的神學論述與聖經翻譯。郭承天的〈中國基督教九十九條論綱〉,仿照馬丁路德的〈九十九條論綱〉,宣告中國本土基督教已經開始的「變像」與「第二次宗教革命」。謝仁壽、周復初的〈論倪柝聲的基督觀〉,重新梳理了地方召會創始者倪柝聲的基督觀,指出倪氏的論述包括了傳統基督論中的所有核心觀念,相當符合「信仰規範」的檢驗,但是避開了西方神學艱深聱牙、對於在中國宣教無益的術語與神學理論。劉遠城的〈召會的核心神學觀點基督與教會之演變與影響〉,則深入分析倪氏與其重要的同工李常受對於教會的神學論述,並說明神學論述對於地方召會的教會實踐與發展的實際影響。陳小雯的〈儒家與聖經關於罪性的探討與對治〉,嘗試整合倪氏的神學論述與中國的儒家哲學,建構出一套對應人性之善、惡與罪性的道德系統,並指出中國哲學與西方神學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強調自己的力量即可成聖,而後者強調必須靠著三一神才能成聖。任東升〈文本化翻譯與多聲部呈現:當代聖經漢譯考察〉,探討的是當代新出現的聖經中文譯本,這些聖經翻譯分別展現出不同的特色,包括自由譯經、與信仰無關的翻譯,以及將聖經中文譯本推向全球化的企圖。該文也暴露出中國知識分子似乎忽視了聖經對於一般信徒所在意的神聖性,而把翻譯者/詮釋者自己的神學理念或者非神學理念,任意帶入翻譯或詮釋中。這對於「基督教中國化」到底是福還是禍?
本書的第二個部分包含了五篇論文,討論近代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發展,從民國初年的真耶穌教會談起,直到戰後家庭教會與三自教會的出現與發展。首先,王惠姬的〈效法《聖經》人物迦勒:以真耶穌教會的高大齡為例〉,仿聖經中對於見證人之重視,介紹高大齡在真耶穌教會創始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對真耶穌教會發展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接著,陳宏模的〈真耶穌教會宣道理念與策略:以日治時代《臺灣傳道記》為例〉,乃是以黃呈聰所著的《臺灣傳道記》,描述真耶穌教會在臺灣傳播與發展的歷史,並且澄清西方宗派教會對於真耶穌教會的詆毀與誤解。他們藉著「醫病、趕鬼、說方言」把福音迅速在中國社會中傳開,這不就是使徒們與早期教會所擅長的見證嗎?再者,曾慶豹的〈紅軍長征隊伍中的傳教士:蕭克將軍與薄復禮的一段「友誼」〉,乃是以蕭克將軍與薄復禮的互動與友好關係,提供一種基督教在中國的政教互動新模式或想像:共產主義可以與基督教和平相處。然後,胡其瑞的〈本色化運動下西南少數民族教會的靈恩運動(1920-1960)〉,詳述西南少數民族之基督信仰的靈恩特色與其形成的原因,並探討其與普遍中國基督教界在本色化運動上的關係。最後,朱建忠的〈從溫州視角看家庭與三自教會的歷史淵源、名稱定義、與教派傳統〉,則重新闡述中國的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的出現原因、時間與發展脈絡,以重新定義他們的名稱,並釐清其發展淵源與教派傳統。
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包含了四篇論文,討論當代中國基督教的在地與全球發展。前二篇論文的內容是探討基督教思想與當代社會間的關係與互動。黃葳威的〈從基督宗教觀的兒少價值檢視臺灣網路治理〉,分析了聖經內容與基督宗教觀中兒少角色的歸屬、人際互動、所處情境等面向,以檢視公共政策如何為資訊社會下的兒少提供應有的權益保障與處置措施。張世忠的〈大學生知覺演化論與基督教信仰之關係〉,調查臺灣中部大學生對於基督教信仰和演化論概念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大學生選擇衝突模式平均分數最低,選擇整合與對話模式平均分數較高,這表示多數大學生能接受科學演化論與基督教信仰兩者並存。最後二篇論文則是當代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的現在進行式,描繪出中國基督教經歷「變像」之後的一個縮影。徐頌贊的〈唱新歌與宗教動員: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的互動生成〉,指出當代廣為流傳的迦南詩歌,是在鄉村靈歌與傳統聖詩外之華人詩歌的新經典,同時也滿足了家庭教會致力於宣教的需求。張證豪的〈召會在異文化地區的宣教與運作:以荷蘭的地方召會為例〉,則以跨文化角度分析召會全球化發展的策略與具體實踐。召會不僅在中國與臺灣經歷過成功的本土化發展過程,現今也能跨足全球建立以當地人為主體的地方召會。藉由召會在荷蘭的宣教與運作,除了為我們揭示召會的另一種面貌,也間接地讓我們看見中國本土基督教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發展的時期。
本書所蒐集的論文寫於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工作報告提出「宗教中國化」之前。由於其中的「基督教中國化」內容尚未清楚界定,本書提供了一些具體研究方向與事證。期待下一次會議時,能夠進一步開花結果,對於建立真正的中國基督教,而非中文的西方基督教能有所裨益。
我們感謝臺北市召會、真耶穌教會、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以及內政部,對於本書出版的贊助。本書的編輯群原包括政治大學宗教所蔡彥仁教授,由於個人因素不願列名。我們感謝他籌劃召開「第四屆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研討會」(2017年10月20-21日),使本書能擁有高學術水平的會議論文。最後,我們感謝本書三位匿名評審的寶貴意見。這年頭很難找到願意評審像本書內容這麼多樣化的審查人。本書所包含的理論與神學多樣性,更難說服那些受到西方神學訓練的神學家。因此,我們鼓勵本書所有的作者在聖靈的帶領下,參考三位評審的意見而做修改。
序
郭承天、周復初、張證豪
自十九世紀初以來,不同教派背景的基督新教傳教士來到中國這塊土地,並且努力地向中國的異教徒傳播福音。他們得著了中國本地的信徒、修建教堂,並建立了各級學校,還在重要的城市建立了傳道的前哨基地。他們成功地將一個蓬勃發展的「基督教傳教事業」帶到了中國。這一段時期的歷史,無論是被視為西方傳教士的成功故事,抑或是被眾多中國人看成國家的傷痛,都已經過廣泛且深入的討論。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與西方的基督教派有所聯繫。有少數的中國基督徒建立了自己的教會,並且倡導自立、自養、自傳的...
目錄
序言… 郭承天等
主題一:神學論述與聖經翻譯
1. 中國基督教九十九條論綱:恢復與調適… 郭承天
2. 論倪柝聲的基督觀… 謝仁壽等
3. 召會的核心神學觀點基督與教會之演變與影響… 劉遠城
4. 儒家與聖經關於罪性的探討與對治… 陳小雯
5. 文本化翻譯與多聲部呈現:當代聖經漢譯考察… 任東升…
主題二:近代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發展
6. 效法聖經人物迦勒:以真耶穌教會的高大齡為例… 王惠姬
7. 真耶穌教會宣道理念與策略:以日治時代〈臺灣… 陳宏模 傳道記〉為例
8. 紅軍長征隊伍中的傳教士:蕭克將軍與薄復禮的… 曾慶豹 一段「友誼」
9. 本色化運動下西南少數民族教會的靈恩運動… 胡其瑞(1920-1960)
10. 從溫州視角看家庭與三自教會的歷史淵源、名稱…朱建忠 定義、與教派傳統
主題三: 當代中國基督教的在地與全球發展
11. 從基督宗教觀的兒少價值檢視臺灣網路治理…黃葳威
12. 大學生知覺演化論與基督教信仰之關係…張世忠
13. 唱新歌與宗教動員: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徐頌贊 教會的互動生成
14. 召會在異文化地區的宣教與運作:以荷蘭的地… 張證豪方召會為例
序言… 郭承天等
主題一:神學論述與聖經翻譯
1. 中國基督教九十九條論綱:恢復與調適… 郭承天
2. 論倪柝聲的基督觀… 謝仁壽等
3. 召會的核心神學觀點基督與教會之演變與影響… 劉遠城
4. 儒家與聖經關於罪性的探討與對治… 陳小雯
5. 文本化翻譯與多聲部呈現:當代聖經漢譯考察… 任東升…
主題二:近代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發展
6. 效法聖經人物迦勒:以真耶穌教會的高大齡為例… 王惠姬
7. 真耶穌教會宣道理念與策略:以日治時代〈臺灣… 陳宏模 傳道記〉為例
8. 紅軍長征隊伍中的傳教士:蕭克將軍與薄復禮的… 曾慶豹 一...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84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