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專業諮商人員的全方位訓練教材
求助者向助人者求助,助人行為因此發生,
助人是一種關係,更是一種過程,
助人者帶領求助者探索、瞭解並解決其內在需求與困擾。
徒有愛心不足以助人,更需要專業知能與專業倫理。
助人者須做好自身準備,方能揚帆啟航完成助人目標。
★第三版最主要的精神是從學習者感到困難之處下手,讓教材內容更實用化及精細化,讓使用者能漸進式地進入更有效的學習。例如:使用者在學習「同理心」時,最常見的困難是「無法與當事人同步」,或只是「嘴上同理,心未同感」。第三版針對此,詳細解析困難的成因,及學習同理心該有的自我準備與調整,並提醒學習者面對不同文化的當事人時,宜有的心理與正確觀念;又如,學習「面質」時,學習者常常不清楚何時是使用的適當時機,及該如何進行有意義的面質,此書更具體說明使用時機,並增加更多例子做為示範,幫助讀者更能理解其意及更有效地學習,尤其增加了面質的習作,希望更提升學習成效。此外,在內容方面,定義、解說更精細具體,舉例更貼切實用,並在習作中增加討論綱要,期使討論更能聚焦、學習更有方向性。
★內容增加約60頁。
★習作更多。
作者簡介:
黃惠惠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西南大學諮商輔導學碩士
曾任:新北市三重國中教師兼指導活動執行祕書
救國團台北「張老師」中心心理輔導組組長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訪問學人
私立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私立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心理與生命教育」領域召集人
現任: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張老師」中心副主任委員
著有:《助人歷程與技巧》(初版及增訂版)
《我的未來不是夢——生涯發展與規劃》
《自我與人際溝通》
《邁向成熟——青年的自我成長與生涯規劃》
《團體輔導工作概論》
《情緒與壓力管理》(以上為張老師文化出版)
《五年制商業專科學生生涯成熟度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
《我國四技學生次級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上皆由張老師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第五章
第一階段:諮商員的反應
與當事人的自我探索建立輔導關係之後,就要開始處理當事人的困擾問題。要處理、幫助當事人及其問題,就需要先瞭解當事人的狀況及其問題的發展過程。因此諮商員需引導、協助當事人回顧整個事情的發生過程、始末及自己在其間的狀況,也就是引導當事人自我探索。其目的不僅讓諮商員有機會對當事人及其困擾問題得以瞭解,更重要的是希望藉由當事人對自己及問題的再次探索,而能對自己及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有所覺察。由於當事人是當局者,常常不清楚自己與環境之間的情形或關係,就更不容易去處理或超越它,而現在諮商員引導他再次回頭去觀看、去瞭解、去感受,較能對自己在那事件中的狀態、心情、想法及整個事件的發展與意義等有較清楚的覺知;而覺知或覺察(awareness)常常是改變的第一步。因此第一階段主要的工作就是諮商員根據當事人自己的參考架構(self ’s frames of reference)給予適當的反應,以鼓勵當事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感覺、想法與行為,協助其探討、定義及澄清自身的問題狀況,只要問題定義、探討得愈清楚,就更能知道如何有效地去處理它、解決它。
為使當事人願意自我探索,諮商員需運用一些適當而有效的技巧或行為(雖稱為技巧,但不希望諮商員把它們當工具運用,而是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包括初層次同理心(primary level of empathy)、尊重(respect)、真誠(genuineness)、具體(concreteness)及結構(structuring)等,分述於下:
初層次同理心
同理心的概念與作用
一、同理心的意義
同理心(empathy)是輔導人員或助人工作者最重要的技巧或態度之一。輔導人員能設身處地地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理解當事人,而對當事人產生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鳴性瞭解,是幫助當事人的第一步。Mayeroff (1971)對同理心的說法:「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瞭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當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視、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裡,並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模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 Carl Rogers (1961)談到同理心時是這麼說的:「諮商員能夠正確地瞭解當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private world),並且能將有意義的訊息傳達給當事人。明瞭或覺察到當事人蘊含著個人意義(private personal meaning)的世界,就『好像』(as if)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沒有喪失這『好像』的特質,這就是同理心的瞭解。覺察到對方的困惑、憤怒、膽怯,或受到別人不公平待遇的心情,就好像是你自己的感覺一樣。當諮商員清楚地瞭解當事人的主觀世界,並且能夠很自由地走進他的世界時,便能夠瞭解當事人本身不清楚的事情或感覺,並傳達給他,而且還可以講出當事人個人經驗世界中很少意識到的意義。這種高度敏感的同理心使一個人能夠更接近自己、瞭解自己,並能夠學習、改變和發展。」
我們通常會以三種觀點或立場去看待他人及瞭解其世界:
1. 我觀:從「我」的觀點或立場去看待當事人、瞭解當事人,這種主觀的瞭解並未進入當事人的世界,是我覺得或我認為他如何或他的事情如何,而未以當事人的角度去理解,無法真正的同理。
2. 他觀:以第三者他人或一般性的客觀角度去觀看或瞭解當事人,然而第三人的觀點是局外人的觀點,局外人無法體悟當事人的世界,無法與當事人同心同理;而客觀角度是一種群體的共同認知,應該是最中肯、最被接受的,但同理心的精神不是追求普遍性或公正性,而是追求當事人的個別性或特殊性的理解。所以如用「他觀」並無法進入當事人的世界,無法達到同理。
3. 你觀:當我和你互動時,我是從「你」的觀點看待你、瞭解你,你是唯一的獨特個體,不和別人比較、不受批判,就如Mayeroff 或 Rogers 所說的,「我」好像就是「你」一樣,站在你的立場去瞭解你,才能真正體悟、瞭解當事人的內在世界,才能做到真正的同理心。
我們可以感覺到,像「你觀」這種瞭解是多麼地少見,我們很少得到別人對我們有這樣的瞭解,我們也很少如此對待別人。我們對別人常常是另外一種很不同的瞭解,比方說:「我瞭解你的問題在哪裡」,或「我瞭解你為什麼這麼做」,只瞭解事情或原因,而不瞭解對方內在的真實狀況,這是從當事人外在立場的瞭解(evaluative understanding from the outside)⋯⋯我們以自己的立場來看他人的世界,而非站在的對方的立場;我們是在分析和評價對方的世界⋯⋯。諮商員如能站在「你觀」的立場,就能夠明瞭當事人在他的內在世界裡每個時刻(moment-to-moment)所經驗的,就像當事人所感受到的一樣,但是不失諮商員自己獨特的自我,這樣就可能產生真正的瞭解與改變。
同理心可說是助人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態度與行為,要幫助一個人,但連他的內在世界及他所想、所感都無法正確瞭解,就這論協助了。輔導人員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對當事人產生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鳴性瞭解,才是幫助當事人的第一步。
第五章
第一階段:諮商員的反應
與當事人的自我探索建立輔導關係之後,就要開始處理當事人的困擾問題。要處理、幫助當事人及其問題,就需要先瞭解當事人的狀況及其問題的發展過程。因此諮商員需引導、協助當事人回顧整個事情的發生過程、始末及自己在其間的狀況,也就是引導當事人自我探索。其目的不僅讓諮商員有機會對當事人及其困擾問題得以瞭解,更重要的是希望藉由當事人對自己及問題的再次探索,而能對自己及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有所覺察。由於當事人是當局者,常常不清楚自己與環境之間的情形或關係,就更不容易去處理或超越它,而現...
作者序
三版序
揚帆啟航──助人者的準備與出發
最近幾年,不論從政府相關部門、民間社福機構或學校輔導單位的統計報告中,都發現心理諮商服務及精神疾患的人數,每年都呈現相當幅度的成長。此現象不僅表示民眾對心理諮商需求增加,也顯示對心理諮商的接受程度及意願提升,這對全民心理健康自是好現象。然而在此同時也讓我們更關心心理諮商人員人力及素質的問題。除了要有足夠的人力配置提供服務外,人員素質的優良與否是追求全民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因此輔導人員的專業教育與訓練是提升服務品質的最佳保證,而訓練教材也成為培養輔導人員專業知能與專業倫理的重要指引。
「張老師」致力於輔導工作將近半世紀,對於輔導人員的養成一直非常重視與嚴謹,訓練教材與方式不斷嘗試更新。筆者當年負責其訓練工作,從實際接觸經驗中,認為如能提供一套有系統、架構清楚的助人模式給踏入輔導之門的初學者,會較容易學習與助益,於是撰寫《助人歷程與技巧》一書供訓練之用。
《助人歷程與技巧》於民國七十二年出版,原本只是做為「張老師」的訓練教材,未料其他社福機構及各級學校輔導人員也紛紛採用,甚至大學相關科系也當作上課教材或參考書籍。此書當初只是內部訓練教材,內容雖然實用,但卻稍嫌簡單;為幫助使用者有更完整之概念,於民國八十年出版增訂版,主要在原來架構的最前面增加一章「助人工作概論」,說明助人工作的發生、意義、過程、層次,及助人者的心理需求與特質等,並在最後加入一章「諮商員的困境與調適」,以案例方式解析困境的處理及助人者的心理建設,期使架構更完整,實用性更提高。然而,近年筆者在督導「張老師」養成訓練中,與機構中資深訓練員及線上督導有頻繁的接觸與討論,對於訓練過程中,初學者學習的瓶頸與困境有深刻的了解,於是興起再次改寫之意,而有第三版的出版。
第三版最主要的精神是從學習者感到困難之處下手,讓教材內容更實用化及精細化,讓使用者能漸進式地進入更有效的學習。例如:使用者在學習「同理心」時,最常見的困難是「無法與當事人同步」,或只是「嘴上同理,心未同感」。第三版針對此,詳細解析困難的成因,及學習同理心該有的自我準備與調整,並提醒學習者面對不同文化的當事人時,宜有的心理與正確觀念;又如,學習「面質」時,學習者常常不清楚何時是使用的適當時機,及該如何進行有意義的面質,此書更具體說明使用時機,並增加更多例子做為示範,幫助讀者更能理解其意及更有效地學習,尤其增加了面質的習作,希望更提升學習成效。此外,在內容方面,定義、解說更精細具體,舉例更貼切實用,並在習作中增加討論綱要,期使討論更能聚焦、學習更有方向性。
筆者回顧自從在大二接受「張老師」培訓,成為義務「張老師」,至今在輔導界已將近五十年,輔導已成為主要的生活型態,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養分。呼吸著輔導的空氣,不斷學習與成長,並擁有許多美麗的回憶及對輔導濃濃的情感。身為輔導老兵,希望藉由此書幫助想要學習輔導或有意進入輔導領域的讀者、朋友能有更滿意、更有效的學習。
撰寫過程,筆者雖用心盡力,但疏漏在所難免,且改版後的可用性如何,仍有待讀者朋友、使用者及相關訓練單位之評價,筆者誠心接受各界的指教。
三版序
揚帆啟航──助人者的準備與出發
最近幾年,不論從政府相關部門、民間社福機構或學校輔導單位的統計報告中,都發現心理諮商服務及精神疾患的人數,每年都呈現相當幅度的成長。此現象不僅表示民眾對心理諮商需求增加,也顯示對心理諮商的接受程度及意願提升,這對全民心理健康自是好現象。然而在此同時也讓我們更關心心理諮商人員人力及素質的問題。除了要有足夠的人力配置提供服務外,人員素質的優良與否是追求全民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因此輔導人員的專業教育與訓練是提升服務品質的最佳保證,而訓練教材也成為培養輔導人員專業...
目錄
三版序
揚帆起航—助人者的準備與出發
第一章 助人工作概論 1
助人行為的發生 2
助人工作是什麼 3
助人者 6
助人工作的層次 18
助人工作是科學也是藝術 21
第二章 助人的模式 23
諮商的歷程 24
有效的學習 28
第三章 學習準備 29
準備扮演當事人的角色 30
習作 1:我的困擾 32
團體的形成 35
習作 2:自我介紹 36
習作 3:訪問報告 37
習作 4:團體規範 38
習作 5:信任跌倒 39
第四章 協助前階段:輔導關係初建 41
環境布置 42
助人者的心理準備 43
專注的行為(Attending):搭建關係之橋 44
習作 6:專注與不專注 49
習作 7:聽的練習 51
習作 8:觀察非語言行為 52
習作 9:瞎子走路 54
第五章 第一階段:諮商員的反應與
當事人的自我探索 57
初層次同理心 59
習作 10:觀察自己的感覺與行為 78
習作 11:辨識感覺(一) 83
習作 12:辨識感覺(二) 84
習作 13:辨識感覺(三) 86
習作 14:情緒反映(一) 89
習作 15:情緒反映(二) 91
習作 16:簡述語意(一) 93
習作 17:簡述語意(二) 94
習作 18:同理心辨識練習 97
習作 19:同理心反應練習(一) 100
習作 20:同理心反應練習(二) 104
習作 21:祕密大會串 105
尊重 106
習作 22:尊重的辨識練習 112
習作 23:尊重的內涵 115
習作 24:辯論比賽 116
真誠 117
習作 25:真誠的辨識練習 122
習作 26:真誠的反應練習 125
習作 27:脫下面具 126
習作 28:鏡中人 127
具體 128
習作 29:具體(一) 137
習作 30:具體(二) 139
習作 31:具體(三) 141
結構 142
第六章 第二階段:諮商員的挑戰
與當事人動力性的自我瞭解 147
高層次同理心 154
習作 32:自由聯想 163
習作 33:初層次與高層次同理心 164
面質 168
習作 34:面質的反應 185
習作 35:自我面質 187
自我表露 188
習作 36:助人者的自我表露(一) 192
習作 37:助人者的自我表露(二) 194
立即性 188
習作 38:我們在哪裡 202
習作 39:立即性反應練習 203
第七章 第三階段:行動計畫 205
問題解決技術 207
角色扮演 225
行為改變技術 228
家庭作業 232
習作 40:腦力激盪 234
習作 41:重要性及可行性比較法 235
習作 42:平衡單 236
習作 43:案例討論 237
第八章 諮商員的困境與調適 241
參考書目 269
附錄: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 271
三版序
揚帆起航—助人者的準備與出發
第一章 助人工作概論 1
助人行為的發生 2
助人工作是什麼 3
助人者 6
助人工作的層次 18
助人工作是科學也是藝術 21
第二章 助人的模式 23
諮商的歷程 24
有效的學習 28
第三章 學習準備 29
準備扮演當事人的角色 30
習作 1:我的困擾 32
團體的形成 35
習作 2:自我介紹 36
習作 3:訪問報告 37
習作 4:團體規範 38
習作 5:信任跌倒 39
第四章 協助前階段:輔導關係初建 41
環境布置 42
助人者的心理準備 43
專注的行為(Attending):搭建關係之橋 44
習作 6:專...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開數:25開 (15×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