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科學是否能共存?神蹟是否能被自然科學所解釋?類似的問題從科學革命至今不斷地被多方探討、被各方驗證,直至二十一世紀,仍眾說紛紜。本書的作者從基督信仰的觀點,以淺顯易懂的寫作方式,來論證信仰與科學何以和諧共存。
開篇以十六、十七世紀的科學家,如伽利略、牛頓等對後世科學發展影響甚鉅的科學家為例,討論信仰與現代科學的關係。接下來更進一步的深入,以《聖經》的世界觀,來研究上帝的創造與科學之間的相互關聯。
作者簡介:
麗蒂亞•雅格 (Lydia Jaeger)
畢業於德國科隆大學,主修物理和數學。後於维索赛(Vaux-sur-Seine)基督教研究院畢業,目前是法國若榮(Nogent sur Marne)聖經學院的教務長。
獲得巴黎第一大學 (索邦大學 Sorbonne Paris I)哲學博士學位。
專長為研究科學與信仰的關聯,以及近代對大自然法則的探討。
亦是劍橋法拉第科學與宗教研究所(Faraday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Religion)的會員,撰寫諸多書籍和文章的作者,專門研究基督教和科學之間的關係。
譯者簡介:
孫正薰
畢業於輔仁大學法文系,於法國里昂第二大學取得戲劇碩士學位,曾任職於春暉電影台(Sun Movie)法文翻譯。之後於法國若榮聖經學院畢業。
2004年與夫婿定居於加勒比海法屬瓜德羅普島(Guadeloupe),於島上從事翻譯及中文教學的工作。
章節試閱
引言
信仰與科學是相矛盾的嗎?
「任何宗教或任何超自然的謬論,都不能在忽視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成立。 」 這是1793年孔多塞侯爵(Le marquis de Condorcet)在去世前的幾個月,於他的藏身之處所寫下面對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的攻擊。在其著作 《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 》 (Esquisse d’un tableau historique des progrès de l’esprit humain)一書中,他描述了人類思想從宗教迷信到法國大革命思想解放的歷史。對他而言,「基督教」信仰從古至今,是與事實為敵的:
鄙視人類科學是基督教的特點之一。基督教要報復哲學的侮辱;基督教害怕實驗和懷疑的精神,害怕對自我理智的信任,這種信任危害所有宗教信仰。自然科學的啟發對基督教而言更是難以忍受且可疑的,因為自然科學會危害神跡論;因為所有宗教都會迫使信徒們接受某些不合邏輯的現象。因此,基督教的勝利代表了科學和哲學的完全瓦解。
科學的崇高任務是解放被宗教禁錮的人。科學進步與教育普及息息相關,使人無論在政治上還是道德上,都能超越以往的錯誤。如此一來,人類的幸福也將會得到保障。
從宗教到科學,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在他的三個階段定律(loi des trois états)中,整合了人類思想進步的概念 :「經過研究…人類智慧的全面發展過程…,我發現了一偉大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提到我們的每個主要觀念,每種學問,都依序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神學或虛構階段,哲學或抽象階段,現代科學或實證階段。」 在神學階段,人們透過「超自然因素的直接和持續行為」 解釋了所有的自然現象。在科學階段,人們終於體認到尋求「了解現象內在原因」是徒勞無功的;他因此特別強調必須「透過適當的推理和觀察,探索其實際的法則,也就是其持續性和相似性的不變關係。」 抽象階段是兩者之間必要的過渡期,因為「神學和物理是如此不相容,這兩者的概念完全相悖,在完全放棄其一而單獨選擇另一個之前,人類的智慧需要找到一個中間的觀念,一個折衷的特性,通過這個概念進行循序漸進的轉變。」
當然,如今極少數的思想家為孔德的實用主義哲學辯護,因孔德明顯地將科學獲取的知識和迷信的宗教視為對立。更有少數人把科學看作幸福和人類道德進步的保障。廣島(Hiroshima)和車諾比核電廠事故(Tchernobyl)使我們捨棄了孔德的樂觀觀點。然而,科學和信仰之間的敵對觀念卻由來已久。科學難道不是依據事實現象且可經過驗證的學問嗎?宗教是由個人的主觀經驗而來的嗎?難道科學家就該忽視宗教信仰,當他走進實驗室時,就「把信仰留在更衣室」嗎(譯注:把信仰丟在一邊)?教會是不是經常阻礙科學的發展,伽利略的審判不就是個最有名的例子嗎?
更有人認為宗教信仰隸屬於私人生活,完全獨立於科學行為之外。正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halil Gibran)所說的:「信心是心靈的綠洲,是理智永遠達不到的境地」,信仰與理智,宗教和科學即使不是相互對立,至少也是互不相干的。
但細想起來,宗教和科學之間,這種「互不干涉」的關係似乎比孔德將兩者完全對立的論點,還無法讓人接受。兩者皆是人類行為。因此,我們應當思考兩者的關聯。如果我們拒絕去探討這個問題,不就有失我們身為智慧生物的尊嚴了嗎?
這就是本書的目的。本書將探討宗教和科學之間可能的聯繫。不同的疑問會有不同的調查研究。首先,本書會提到基督教信仰和誕生於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這一時期奠定了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且這些方法被沿用至今。以及教會對哥白尼革命的態度, 仍被視為宗教迫害科學的例子。現代科學的出現也因此成了讓人們能理解宗教應該(或不應該)與科學保持聯繫的關鍵時期。
但是我們必須更進一步,直接探討聖經的世界觀。根據聖經,上帝創造了世界,並用其能力維持世界存在。科學會同意這種世界觀嗎?當我們建議將科學歸入猶太基督教的概念框架時,我們最先想到的異議為:科學是不是把上帝屏除在外?無神論(至少在理論方面)是不是成為科學家的必要前提呢?
這些疑問的出現,是對聖經世界觀與整個科學研究關係的質疑。簡言之:我們可以同時擁有科學和信仰嗎?這個假設成了本書的中心。但另一個問題是:聖經中是否包含可稱為科學的資訊?如果有,這些資訊和我們如今接觸到的科學是一致還是衝突呢?回答這個問題,便能使科學架構的研究更加完整。
物理學在此提供了主要的實例。首先因為物理學是我個人的專業,但同時也因為人們總是將物理學視為「晦澀高深」科學的典範,也是最激烈反對信仰的學科。雖然基督教思想家應該思考每一門科學學科的發展過程,但是以信仰和物理之間關係來解釋應當是最合理的。
讀者們可能會很訝異地發現,本書極少引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二十世紀偉大物理理論。這些理論改變了「科學的」世界觀,極少引用並不表示否定這些深奧的改變,而是有必要對這兩方面做更深的探討,但這超出了本書的範疇; 另一方面,這些理論的確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但它們亦屬於現代科學理論的領域。物理學的初學者總是從17世紀的牛頓物理學說入門,之後再專攻較現代的理論。古希臘科學對初學者而言反而變得很陌生(除非他對其歷史價值感興趣)。從牛頓(Newton)到愛因斯坦(Einstein),海森堡(Heisenberg)和薛丁格(Schrödinger),都有一定的延續性,但從亞里斯多德(Aristote)到伽利略(Galilée)卻沒有。
引言
信仰與科學是相矛盾的嗎?
「任何宗教或任何超自然的謬論,都不能在忽視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成立。 」 這是1793年孔多塞侯爵(Le marquis de Condorcet)在去世前的幾個月,於他的藏身之處所寫下面對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的攻擊。在其著作 《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 》 (Esquisse d’un tableau historique des progrès de l’esprit humain)一書中,他描述了人類思想從宗教迷信到法國大革命思想解放的歷史。對他而言,「基督教」信仰從古至今,是與事實為敵的:
鄙視人類科學是基督教的特點之一。基督教要報復哲學的侮辱;基督教害怕實...
作者序
本書的內容,是1999 年我在伊芙琳省維索賽(Vaux-sur-Seine) 基督教研究院教授夏季課程的研究成果。課程開放給不同領域的學生,有科學家、一般學生或初學者,這門課程介紹了科學和以聖經為中心的世界觀之間所產生的爭論。本書初步的介紹,透過歷史、神學和哲學等方面做了更廣泛的研究:基督教如何回應現代科學的誕生?世界的受造有何意義?人能同時相信創造論又進行科學研究嗎?聖經於科學方面有何教導?
本書是寫給現代文明社會,對以上重要問題感興趣的所有非專業人士,同時也希望科學家、神學家和哲學家們能夠透過此書得到新的啟發。讀者可略過一些過於專業的段落,但又能同時掌握本書的重點。
我要感謝維索賽基督教研究學院的老師們鼓勵我完成此書。斯米特(Gauthier de Smidt) 教授、羅曼羅斯基(SylvainRomerowski) 教授和史維哲(Louis chweitzer) 教授,他們嚴格的評判,幫助我確定了書稿的重點,亦加強了某些論據。雅克布希(Jacques Buchhold)、卡普德維爾(Marie-Odile Capdeville)、格朗撒(Vivane Gransart) 和莎依(Anne-Joëlle Sahy),仔細校對我的書稿,幫我刪除了許多語言上的贅詞,增加了閱讀的流暢性。向諸位表示我由衷的感謝。
本書的內容,是1999 年我在伊芙琳省維索賽(Vaux-sur-Seine) 基督教研究院教授夏季課程的研究成果。課程開放給不同領域的學生,有科學家、一般學生或初學者,這門課程介紹了科學和以聖經為中心的世界觀之間所產生的爭論。本書初步的介紹,透過歷史、神學和哲學等方面做了更廣泛的研究:基督教如何回應現代科學的誕生?世界的受造有何意義?人能同時相信創造論又進行科學研究嗎?聖經於科學方面有何教導?
本書是寫給現代文明社會,對以上重要問題感興趣的所有非專業人士,同時也希望科學家、神學家和哲學家們能夠透過此書得到新的啟發。讀者...
目錄
中譯本序
前 言
引 言 信仰與科學是相矛盾的嗎?
第一章 信仰面對現代科學的誕生
改革派和哥白尼革命
伽利略 (Galilée 1564–1642)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
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1691)
牛頓 (Isaac Newton 1642–1727)
科學的世俗化
第二章 聖經的世界觀
創造教義
創造是三一神的行為
神自由地創造
神原初的創造
神創造宇宙
神從無到有的創造
創造物各不相同,卻依附於神
天佑(神的保守)的神學教義
第三章 在被造世界內的科學
秩序支配自然
可理解的法則
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人類理解力的界限
科學和神學間的衝突
反對世界可理解性的論點
多面的現實
實驗方法論
造物主的自由
征服欲
對物質世界的評價
第四章 自然主義科學?
第五章 聖經是否傳授科學?
結 論 信仰使科學可被理解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中譯本序
前 言
引 言 信仰與科學是相矛盾的嗎?
第一章 信仰面對現代科學的誕生
改革派和哥白尼革命
伽利略 (Galilée 1564–1642)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
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1691)
牛頓 (Isaac Newton 1642–1727)
科學的世俗化
第二章 聖經的世界觀
創造教義
創造...
商品資料
出版社: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07-15ISBN/ISSN:978986613137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2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