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皮影戲是臺灣傳統偶戲類劇種之一,出身高雄彌陀「皮影戲窟」的「永興樂皮影劇團」,第三代團長張歲先生,一生精彩豐富。早期與多團皮影劇團演師合作交流,使「永興樂」在延續傳統影偶樸拙而典雅的特色外,亦彙集各團技藝精華。其傳人──張新國、張英嬌、張信鴻接續家族事業,致力於皮影戲文化傳承,近年亦在國際大放異彩。
「永興樂」擁有之皮影文物相當豐富,並收藏有他團之劇本,是建構臺灣皮影戲史、高雄皮影戲生態的重要資料,本書將邀您同遊南臺灣皮影戲史。
本書附有光碟(DVD),內有收錄張歲解說段落,及主演的《扮仙戲》、《割股》(文戲)、《秦始皇吞六國》(武戲)三齣戲碼,書中亦有完整劇本文字。
皮影戲是高雄獨有的傳統劇種,自三百多年前由大陸潮州傳入南臺灣之後,高雄便成為臺灣皮影戲的重要根據地──彌陀,乃臺灣皮影戲的重鎮,素有「皮影戲窟」之稱。
位於高雄彌陀區的「永興樂皮影劇團」之精神領袖張歲先生,乃「永興樂」第三代傳人,也是現今臺灣皮影戲界最資深的老藝師。後場表現優異的張歲,是早期皮影劇團演師心中的最佳後場人選,他與眾多藝師相互合作的交流經驗,造就其博採眾藝的演技,也吸收各團技藝精華。
由於皮影劇團大多是家族傳承體系,一般人很難入其門探究其道。藉張歲與「永興樂」傳人──張新國、張英嬌、張信鴻等人的演藝事業,可略探高屏地區皮影劇團梗概,並建構張歲與「永興樂」的技藝保存傳承史。本書亦收錄張歲主演的《扮仙戲》、《割股》(文戲)、《秦始皇吞六國》(武戲);加上張新國改編的《桃太郎》新戲,總共四齣戲的劇本附於第五章,以為後學研究參考之用。
本書附有光碟(DVD),內有收錄張歲解說段落,及主演的《扮仙戲》、《割股》(文戲)、《秦始皇吞六國》(武戲)三齣戲碼,書中亦有完整劇本文字。
作者簡介:
王淳美
高雄市湖內區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現職為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學術專長為戲劇、民間樂府等。重要著作計有:《屏東布袋戲的流派與藝術》(2007)、《兩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2010)、《林金鍊跳鍾馗儀式劇場》(2015)、《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一甲子的弄影人──蔡龍溪皮影戲典藏文物精選 1892-1980》(2015),以及其他論文散見於各研討會與期刊等。
主編著作有《節慶策畫與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9)、《跨文化劇場與文藝》(2011)、《文學與生活》(2013)、《第一屆南臺文學獎作品集》(2016)、《中文閱讀與表達──2018多元文化的交響》(2018)等書。
歷年來擔任計畫主持人,執行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等公部門,以及私人企業公司等十餘項研究計畫。
章節試閱
第一章緒論──鑼聲響起
張歲出生於昭和2年(1927)是目前臺灣皮影戲界最資深的老藝師,張歲繼承家學,原本擔任家族戲團的後場,隨後在搭演其他戲團的演藝過程中,集結眾戲團精華於一身,終於成為前棚的主演。
「永興樂皮影劇團」是典型的家族戲團,原無固定團名,最早由張利設立於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頂鹽埕127番地,以地名為團名代號。後來,張利之子張晚接掌戲班,於民國15年(1926)申請立團,劇團名稱為「永興樂皮戲團」,地點設於高雄縣岡山區彌陀鄉鹽埕村28 號。張晚擅演文戲,如《蔡伯喈》、《蘇雲》、《割股》;武戲則有《薛仁貴征西》、《奪武魁》等,揚名中南部。張晚再將技藝傳給其二子:張做、張歲兩兄弟,彼時兩人主要負責後場的鑼鼓樂器演奏。
張歲為人誠懇憨厚、技藝優異,「永興樂皮影戲團」一直是各團人手不足時、最信任的合作夥伴;在多次合作演出中,張歲見習吸收各團的技藝精華,為「永興樂」奠定紮實的演藝基礎。張歲曾經合作的戲團,包含蔡龍溪的「金連興皮戲團」、宋明壽(人稱宋貓)的「明壽興戲團」、陳貯的「飛鶴皮影戲團」、張天寶的「合興皮影戲團」、曾再誠的「志誠皮影戲團」以及張命首的「新興皮影戲團」等。
由於皮影戲團大多是家族傳承體系,一般外人很難入其門探究其道,因為後場表現優異的張歲,成為早期皮影戲團演師心中的最佳後場人選,張歲與眾多藝師相互合作的交流經驗,造就其博採眾藝的演技,實屬難能可貴。張歲見習吸收各團技藝精華,最具代表的戲碼如《六國誌》、《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封神演義》、《三結義》、《薛仁貴征東》等,乃融合其他戲團所長與自己琢磨演技下的表演。
早期高屏地區的皮影戲團相當活躍,數量也可觀,但留存的史料卻相對稀少。張歲是目前與這些前輩藝師有過傳承與合作的唯一人選,如今張歲已至九十餘歲高齡,因而藉由張歲與「永興樂」傳人――張新國、張英嬌、張信鴻等人的演藝事業,略探高屏地區皮影戲團梗概,並建構張歲與「永興樂」的技藝保存傳承史。
本書以張歲與「永興樂」傳人的口述訪談歷史為基礎,透過資料蒐集、田野調查分析等,將所獲得史料進一步分析、組織與建構,概分為以下三項內容:
一、口述歷史之訪談與整理
本書以口述歷史的訪問重點,對張歲及其親友、同業進行訪談,整理其生命歷程與傳藝人生,以做為進一步分析的史料基礎。
二、田野踏查高雄地區皮影戲團史料
在缺乏相關文獻的現況下,針對張歲與「永興樂」傳人所提及之人、事、物進行研究,實地進行田野調查,搜尋早期高雄地區皮影戲的相關史蹟。
三、 拍攝張歲與「永興樂」傳人的皮影戲演藝
張歲見習吸收各團技藝精華,最具代表的戲碼如《六國誌》、《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封神演義》、《三結義》、《薛仁貴征東》等,乃融合其他眾家所長與自己琢磨演技下的表演,考慮其高齡歲數無法完成整部戲齣,因而已於2014年9月4日假「高雄市皮影戲館」錄製三段精選折子戲DVD 典藏保存。
張歲主演的三齣折子戲:《扮仙戲》、《割股》(文戲)、《秦始皇吞六國》(武戲)等;再加上2016年7月23-24日假「高雄市皮影戲館」錄影「永興樂」張新國改編的《桃太郎》新戲等,總共四齣戲的劇本附於本書第五章,以為後學研究參考之用。
本書之研究方法,採取田野調查(field study)與文獻分析(textualanalysis)兩方向,加上證據論述法相互驗證,也就是確實進行田野調查為研究的第一步驟,觀其異同,分析比較,將蒐集之文獻資料輔以照片佐證,加上口述論證法相互辨析,希冀對比文獻資料以釐清且建構張歲與「永興樂」的演藝經歷,以及略探早期高雄地區的皮影戲史料。
第一章緒論──鑼聲響起
張歲出生於昭和2年(1927)是目前臺灣皮影戲界最資深的老藝師,張歲繼承家學,原本擔任家族戲團的後場,隨後在搭演其他戲團的演藝過程中,集結眾戲團精華於一身,終於成為前棚的主演。
「永興樂皮影劇團」是典型的家族戲團,原無固定團名,最早由張利設立於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頂鹽埕127番地,以地名為團名代號。後來,張利之子張晚接掌戲班,於民國15年(1926)申請立團,劇團名稱為「永興樂皮戲團」,地點設於高雄縣岡山區彌陀鄉鹽埕村28 號。張晚擅演文戲,如《蔡伯喈》、《蘇雲》、《割股》;武戲則有《薛仁貴...
推薦序
自序──猶記鑼絃聲中的身影
本書藉由筆者主持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張歲皮影戲技藝保存計畫」(2014年6月5日至11月5日),以及「《永興樂影.張歲皮影戲傳承史》撰述計畫」(2016年8月23日至11月30日)等兩項計畫,將研究成果建構出以第三代張歲為首的「永興樂皮影劇團」世家,下傳至第四代張新國、張英嬌兄妹,以及第五代傳人張信鴻等所呈現之劇藝傳承脈絡、「永興樂」戲團發展史,以及該團在高屏地區皮影戲界的歷史定位。
張歲出生於昭和2年(1927),是目前臺灣皮影戲界最資深的演師,張歲原本擔任家族戲團的後場,隨後在助演其他戲團的履歷中,廣學眾家技藝於一身,終成前棚主演。高屏地區原本有許多皮影戲團曾活躍一時,但保留於現世的史料卻相對匱乏。張歲至今已高壽九十有餘,本書藉由張歲與「永興樂」傳人的演出史料與訪談事蹟,建構以張歲為首的皮影戲世家技藝傳承,以及戲團發展史觀。
本書以民國103年(2014)「張歲皮影戲技藝保存計畫」進行田調,訪談張歲等人的口述歷史訪談紀錄為基礎,透過資料蒐集、田野調查分析等,將所獲得的資料進一步進行分析、組織,於民國105年(2016)筆者主持的「《永興樂影.張歲皮影戲傳承史》撰述計畫」開始書寫全文,共分為以下四項內容:
一、將史料與訪談內容撰寫為文
採取「永興樂」戲團史料,以及口述歷史的訪問重點,針對張歲及其親友、同業進行深度訪談,整理張歲暨其傳人的生命史與傳藝生涯,撰寫為本書內容。
二、補充高屏地區的皮影戲團史料
針對張歲等人所提及之人、事、物進行調查,希冀搜尋補充早期高屏地區的皮影戲相關史蹟。
三、整理張歲主演三段皮影戲暨張新國新編劇本
張歲見習吸收各團技藝精華,最具代表的戲碼如《六國誌》、《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封神演義》、《三結義》、《薛仁貴征東》等,乃融合其他大家所長與自己琢磨演技下的表演,因其高齡歲數無法完成整部戲齣,因而採錄三段共約五十分鐘的精彩折子戲,計有《扮仙戲》、文戲《割股》、武戲《秦始皇吞六國》等,已完成DVD 典藏保存。本書再增加張新國改編的《桃太郎》新戲,於民國105年(2016)7月假「高雄市皮影戲館」首演。本書總共收錄以上四齣戲的劇本,以為後學研究參考之用。
四、羅列演出紀錄表
整理「永興樂」主演張新國的演出年表(1989-2017),以載明戲團的演出概況,包括演出時節、表演場域,至於演出類型則有謝神戲、廟會慶典、中元普渡、民戲、文化場、校園演出、出國巡演等各種不同形式,以窺皮影戲現存之道。
本書由筆者總彙兩個期程的計畫成果,撰寫《永興樂影――張歲皮影戲傳承史》專書。首先感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鼎力資助研究,得以保存高雄地區重要獨特的皮影戲劇史料。其次感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石光生教授在民國103年(2014)的「張歲皮影戲技藝保存計畫」擔任協同主持人,計畫期間幫忙引薦「永興樂」戲團成員,並陪同田調訪談。再三感謝當時擔任團長的張英嬌、主演張新國等核心成員提供「永興樂」珍貴史料,以及後起之秀張信鴻暨「永興樂」相關前後場成員接受訪談,尤其感謝張歲先生以九十高齡仍能油然記憶年少時學戲的種種歷程。此外,感謝「創藝攝影工坊」的企劃總監林建宇負責拍攝張歲先生主演的三齣折子戲。最後謝謝參與研究計畫的黃昭萍、林柏瑋、陳秋宏等三位兼任助理,協助行政、田調紀錄與拍攝事宜。
在皮影戲已逐漸成為稀有劇種時,希望「永興樂」鑼聲能不斷響起。至今猶記那些在舞臺上、鑼絃聲中的演員身影,以及搖曳在影窗昏黃燈光下的皮影,後場絃聲在夜幕低垂時――仍兀自不停地續傳……
王淳美
序於2018.10.21 季秋
自序──猶記鑼絃聲中的身影
本書藉由筆者主持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張歲皮影戲技藝保存計畫」(2014年6月5日至11月5日),以及「《永興樂影.張歲皮影戲傳承史》撰述計畫」(2016年8月23日至11月30日)等兩項計畫,將研究成果建構出以第三代張歲為首的「永興樂皮影劇團」世家,下傳至第四代張新國、張英嬌兄妹,以及第五代傳人張信鴻等所呈現之劇藝傳承脈絡、「永興樂」戲團發展史,以及該團在高屏地區皮影戲界的歷史定位。
張歲出生於昭和2年(1927),是目前臺灣皮影戲界最資深的演師,張歲原本擔任家族戲團的後場,隨後在助演其他戲團...
作者序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臺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臺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出面整理、編輯、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歷史事實,甚至進行歷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才,進行地方歷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系列性地出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臺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歷史,也是臺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累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只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出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只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識養分。
歷史,將使高雄不只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臺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臺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
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序 ...................................................................... I
自序 ...................................................................................... III
第一章緒論──鑼聲響起 .................................................... 1
第二章回首張歲學藝路 ....................................................... 5
第一節少年山野從軍行 ...................................................................5
第二節青年學藝識耆老 ...................................................................8
第三節壯年遊走各後場 .................................................................12
第四節中年主演戲團立 .................................................................20
第三章「永興樂」百年戲團史觀 ......................................... 23
第一節張利與張晚草創發軔 .........................................................23
第二節張歲承先啟後 .....................................................................27
第三節張新國習藝精進 .................................................................31
第四節張英嬌拓展團務 .................................................................38
第五節張信鴻繼往開來 .................................................................44
第四章「永興樂」演藝與成就 ............................................. 49
第一節劇團結構 .............................................................................49
第二節劇本戲齣 .............................................................................56
第三節刻偶技藝 .............................................................................61
第四節跨域交流 .............................................................................68
第五章「永興樂」精選戲齣 ................................................ 83
第一節儀式劇《扮仙戲》 ................................................................85
第二節文戲《割股》 ........................................................................88
第三節武戲《秦始皇吞六國》 ........................................................94
第四節改編劇《桃太郎》 ..............................................................102
第六章結論──永興樂影續鑼聲 ..................................... 121
第一節興衰變遷 ...........................................................................121
第二節現實困境 ...........................................................................123
第三節成就展望 ...........................................................................125
第四節歷史定位 ...........................................................................128
參考資料 ............................................................................ 137
附錄「永興樂」主演張新國演出年表(1989 ∼ 2017) ...... 138
高雄研究叢刊序 ...................................................................... I
自序 ...................................................................................... III
第一章緒論──鑼聲響起 .................................................... 1
第二章回首張歲學藝路 ....................................................... 5
第一節少年山野從軍行 ...................................................................5
第二節青年學藝識耆老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12-21ISBN/ISSN:978986057567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開數:18開(長17cm x 寬 23.5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