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書屋】情緒風暴來襲,爸媽該如何抵擋孩子的狂風暴雨?【大好書屋】該玩什麼遊戲幫助孩子發展大腦關鍵四能力?【大好書屋】從心學教養: 我們不必是完美的大人,但要努力成為愈來愈好的父母!你擔憂孩子表現得不夠好?懷疑自己給的不夠多嗎?
或者,你總是企圖讓失控的教養情境回到「正常」,
是個自責又挫折連連的爸媽?
成為好大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孩子0~10歲這段育兒時光,有一連串甜蜜又苦澀的挑戰等著你。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在教養路上努力找方法、自我調適、想更親近孩子的爸媽們!
在親子關係最保鮮、最美好的十年之間,你思考著要走哪一派育兒法?要當虎媽或羊爸?關於孩子成長的睡眠、飲食、情緒、學習與發展……每件事都牽動父母敏感的神經、考驗著耐力和經驗:
.寶寶沒來由一直哭該如何是好?
.孩子五個月大了,還不會翻身,一歲多了還不會走路,是不是發展遲緩?
.如何教孩子好好吃飯、上廁所、乖乖入睡?
.孩子在幼兒園吵鬧、玩食物、欺負同學或被欺負該怎麼辦?
身兼兒童職能治療師及兩個男孩母親的徐瑜亭,十多年前從醫療體系出走,投身幼兒園、小學、安親班、保姆系統進行諮詢,第一線接觸孩子和父母,深深明白教養要從起點開始。
本書結合徐老師在職能治療領域的專業經驗,針對0~10歲孩子的天生氣質、手足相處、情緒處理、學習力、親子遊戲及不同年齡常見的疑難雜症等詳細解說,包含學齡前及學齡期的「養」與「教」所面臨的各種難題,搭配生活實例和具體方法,提供明確的指引,獻給每一位在教養路上努力找方法的爸媽和師長們!
◎認識九大天生氣質,看清孩子的行為模式
父母總以為很了解孩子,但遇到孩子在校學習力低落、不專注,說謊或跟人起衝突,頻頻自問:孩子怎麼了?孩子需要或缺少了什麼?管教方式是否錯了?這才發現孩子也有他的祕密。如何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大故事?徐老師依孩子的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適應度……分析九種天生氣質,引導父母從孩子的氣質為出發點,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困難和需求,找到適切的教養方法。
.堅持度高的孩子:請父母把「不可以」改成「我知道你很想……但是……」
.反應閾高的孩子:對環境變化較「鈍感」,父母不妨對他有話直說,並教導察言觀色的能力。
.活動量高的孩子:每天為孩子安排放風時間;訓練孩子聽指令及踩煞車。
.注意力分散度低的孩子:爸媽與其隔空呼喊,不如「以手代口」,引起注意後再傳達指令。
.適應度低的孩子:爸媽可提前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0~6歲學齡前育兒的疑難雜症
當一個小小孩開始牙牙學語、學走路、嘗試自己吃飯、上廁所、探索更大的環境……每一種學習和嘗試,都需要不斷地練習及父母耐心引導。
*認識小小孩的身心發展,培養自理能力
0~6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孩子在這階段的身體動作、語言、認知、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情緒有顯著的發展。
.1~3歲幼兒→肢體和認知發展大躍進,可多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喝水、整理收拾。
.3~6歲孩子→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同。適當讓孩子做選擇或決定、鼓勵孩子的主動行為,有助孩子培養主動積極的能力。
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各項能力並建立規範?徐老師引導「爸媽這樣做」及「孩子這樣玩」,在輕鬆的親子互動中,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在各階段的發展狀況及各領域的行為表現,並提供足夠的刺激和陪伴,讓孩子有健全的發展。
*大腦關鍵四能力,在遊戲中邊玩邊學習
小小孩成長階段有各項發展需求,徐老師特別設計一系列有趣的「分齡遊戲」,只要利用紙、筆、球、銅板、積木、撲克牌等簡單道具,就能變化出一個個好玩又有學習意義的遊戲,幫助孩子發展「大腦關鍵四能力」:身體運用力、雙手創造力、專注學習力、表達溝通力。孩子不僅可透過這些遊戲獲得多元的感官刺激,也增加各種肢體活動機會,爸媽們趕緊來學學!
◎7~10歲學齡期教養的疑難雜症
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後,所處的環境和人際關係逐漸擴大,新的狀況層出不窮:不專注、交友困難、學習力低落、情緒問題、無法融入團體及與人合作……父母開始緊張擔憂是不是哪裡出問題、急忙尋找各種解決方法。徐老師分享多年接觸的案例及親身經驗,從孩子的心理及生理變化談起,進一步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祕密,引導爸媽找到原因和方法,循序漸進化解難題。
◎守住教養初心,「愛」是親子關係的臍帶
教養是一條直直前進的路,孩子的成長也只有一次機會,所以我們才要努力成為更好的爸媽。徐老師相信,從「心」學教養,從「愛」出發,厚實親子之間的情感,用對方法、耐心陪伴,一切就不難了!
【名人推薦】
五寶媽94moin/親子部落客
王宏哲/天才領袖親子教育集團執行長
周育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范益得/科頓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明儀/學前兒童心智健康諮詢方案督導及親職教育作家
陳怡婷/臺中市北屯區文心國民小學校長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楊樹文/彰化秀傳醫院小兒部主任
(依姓氏筆畫排序)
「從科學探究親子日常的愛恨糾葛,愛的叮嚀『同理與耐心,溫暖平靜孩子的心。』
徐老師的點石成金,讓長年吼媽的我耐力大增,和五個孩子從心學習與自己的情緒共處,親子一起努力成為愈來愈好的人。」──五寶媽94moin/親子部落客
「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自身也經歷過酸甜的育兒期,特別有感於徐老師書中所提到的『從心』認識孩子及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然後給予適性的教導及陪伴,因這是最良性的親子互動方式。徐老師在書中提供非常多的育兒方法及建議,相信能給新手父母及正苦於育兒的父母相當的協助,能營造家庭更多的歡樂及笑聲。」──范益得/科頓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常提醒家長:『父母是孩子的老師,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但也確實反映著父母的教養觀。請父母們帶著愛心、耐心及寬心,讓我們跟著徐老師一起『面對教養、從心出發』,陪伴孩子迎向未來。」──陳怡婷/臺中市北屯區文心國民小學校長
「徐老師的書名《從心學教養》下得好:教養不像在庭園中修枝剪樹,更不同於訓練家犬看門,教養是一場無止境的探索,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努力成為孩子的供應者、保護者與陪伴者。」──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這是一本融合實證醫學、接地氣的書,徐老師以多年兒童職能治療師的臨床經驗,加上親自養育兩個小孩,用最新的教養方法,引導正向情緒,點出一條讓父母有成長、克服教養困難的路,是讓家長有成就感、家庭充滿幸福感的一本好書。」──楊樹文/彰化秀傳醫院小兒部主任
【本書特色】
1.本書結合兒童職能專業、實務經驗、案例、遊戲、方法等,從父母的態度和認識孩子開始談起,再依學齡前及學齡期概分,針對孩子成長的階段需求提供指引。
2.全書筆調輕鬆柔軟,提供許多生活實例和具體積極的建議,陪伴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
作者簡介:
徐瑜亭
「習惜親子教育中心」創辦人,擔任兒童職能治療師十多年,投身幼兒園、小學、安親班、保母系統、家扶中心擔任兒童發展/親職講座講師,也是國小/幼兒園教師在職進修講師、產後護理之家育兒顧問。
徐瑜亭亦參與東森「媽媽好神」、好消息電視「愛+好醫生」等各節目,擔任兒童發展專家,並且也是「媽媽經」、「親子就醬玩」、「Mamibuy」、「Ibaby」等親子網站及《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駐站專家。
★FB粉專:「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https://reurl.cc/zOYpk
章節試閱
Chapter 5 小小孩的身心發展與自理能力
──刺激多元感官學習,引導孩子階段性成長
○到六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因為寶寶自出生後聽到、看到、摸到、聞到等不同的感官刺激,
都會讓大腦的神經元快速且大量增加彼此間連結,
進而讓孩子在身體動作、語言、認知、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情緒等有顯著發展。
影響孩子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分別是先天和後天。先天因素指的是爸媽給孩子的遺傳基因;後天因素指的是環境,包含大人教養孩子的方式,以及孩子所處的環境能否提供足夠的探索和互動機會等。
從「發展里程碑」看孩子成長
雖然每位孩子的發展速度都不同,但在每個年紀仍有應發展出來的能力,而每個階段的發展能力都作為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這就是「發展里程碑」的概念。倘若父母能瞭解孩子在各階段的發展里程碑,仔細觀察孩子各領域的行為表現,並提供孩子充足刺激和互動陪伴,才能幫助孩子的大腦有健全良好的發展。
然而,台灣的低出生率讓孩子成為家中至寶,大人的無微不至照顧很容易成為大腦發育的不利因素,再加上仍有不少爸媽心存「大隻雞晚啼,長大就會好」的迷思,即便保母或老師提出專業觀察,並表明憂心之處,但爸媽常置之不理,認為等孩子上國小後自然就會。然而,真相卻是,孩子在國小繁重課業及複雜人際互動雙重壓力下,出現更多學習和適應問題,到那時,無論用何種方式補救,雖有幫助,但成效畢竟較有限。
兒童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有些孩子動作發展得快,有些則是語言或認知功能較好。那麼,爸媽該如何瞭解孩子在每個階段應有的發展能力?
寶寶出生後,家長都領有一本「兒童健康手冊」,內容除了有○~七歲兒童生長曲線百分位圖、相關保健知識、預防接種紀錄與健康檢查,也附有兒童發展連續圖,讓爸媽可以隨時掌握孩子在各年齡的發展里程碑。假使爸媽、保母或老師對於孩子的各領域發展存有疑慮,都可諮詢相關專業人員,以釐清該持續觀察或須調整教養方法。
總之,爸媽時時掌握孩子的成長發育情形,才能提供最適合的教養環境,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發展。
○~六歲孩子的成長發育
很多爸媽自認無法等待孩子自己做,動作太慢、太耗時間,更無法坐視孩子失敗的挫折和情緒,總是忍不住伸手帶(代)孩子完成。
是啊!這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最大的修行,因為實在違背父母呵護孩子的天性。然而,我們也得替孩子想得遠一些,他們稚嫩的心靈、纖細的小手就是得經由這些學習的過程反覆練習,去磨練他們的意志、增強他們的力量,進而成長茁壯,並為未來學習奠定身心良好基礎。
◎認知學習
幼兒園大班的老師跟我說,倫倫的學習速度明顯比同學慢,老師和他一對一重複教了許多次,但倫倫依舊記不住。老師說倫倫在幼幼班進來時配合度高、情緒十分穩定,只是會說的話很少;小班之後,倫倫和同學的程度差異愈來愈明顯。老師和媽媽溝通倫倫的學習情形,媽媽表示有跟爸爸討論過,爸爸認為老師和媽媽太緊張,等倫倫上中班,就能追上同學的程度。到了中班,全班同學能念出每一個注音符號,而倫倫認識的注音符號不到五個,他很努力想要跟上同學的進度,但是效果非常有限,老師感覺得出來倫倫愈來愈不開心,上課時老是心不在焉……
★建立抽象、邏輯、空間概念認知基礎
無論是動作、語言或認知發展,每個年齡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孩子得達到其年齡該有的發展,才能順利銜接下一階段的能力。
三歲是認知發展很重要的分水嶺,包含配對、顏色、形狀、數量等抽象概念,都在三歲開始建立,並作為往後點數、邏輯及空間概念等複雜認知的基礎。若孩子的基礎認知概念薄弱,進入中大班的課程便會有明顯的學習斷層──孩子不理解就不想上課,隨後就會延伸不專心、學習動機低落的問題。因此,○~六歲的認知發展仰賴孩子有足夠的遊戲及玩具操作經驗;更重要的是大人陪伴孩子玩,才能透過具體的示範和引導,來幫助孩子習得各種抽象概念。
★爸媽這樣做
✽陪伴並觀察孩子的遊戲行為
在孩子各階段成長過程,爸媽要花點時間陪孩子玩遊戲,並細心觀察孩子偏好哪一種玩具/遊戲,以及孩子的自發性遊戲是否侷限在特定玩法(如車子以外的玩具都不玩、多抱著娃娃玩扮家家酒,很少碰其他玩具)。能及早發現孩子的遊戲經驗不足,並給予協助和刺激,才能有效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擴充孩子對於各種玩具遊戲的經驗
選擇什麼玩具/遊戲沒有性別之分。球類遊戲能刺激手眼協調和動作能力、積木或拼圖類玩具能培養空間概念、扮家家酒遊戲能提升口語表達和情感發展,這些是男孩女孩都應具備的基礎能力,爸媽勿因孩子的喜好而只買特定種類玩具,應陪著孩子體驗不同玩具/遊戲、示範如何操作會更好玩,爸媽也可分工合作,陪孩子玩自己擅長的玩具(例如爸爸負責空間組裝類玩具、媽媽負責創造各種扮家家酒的故事情節),才能給予孩子更多面向的學習機會。
✽隨時監督孩子的發展
每個年紀都有對應的發展能力(詳見第xx頁),爸媽要隨時留意孩子在不同年紀的各領域發展,如有疑慮,請盡快尋求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的協助,以釐清問題所在,並積極予以刺激學習,幫助孩子在接下來的學校生活有更好的適應。
★孩子可以玩
✽○~二歲:一歲以下嬰幼兒以聲光/按壓玩具為主,透過按壓就有音樂或光線回饋,來幫助寶寶建立因果概念;一~二歲幼兒可在大人陪同下,玩積木、形狀插棒、套杯、一至二片拼圖,經由不斷嘗試錯誤後,學習正確的操作概念。
✽二~四歲:此年紀幼兒要開始學習顏色、數量、形狀等抽象概念,爸媽可挑選帶有顏色、數量、形狀概念的玩具,在陪伴孩子玩的過程中,引導孩子認識顏色、形狀、數量概念(跟這個黃色一樣的顏色在哪裡/我要一個正方形餅乾)。
✽四~六歲:此年齡孩子很適合在大人陪同下玩桌遊,藉由各種主題及遊戲規則,來幫助孩子學習較複雜的理解、邏輯推理、專注力等高階認知能力。
Chapter 6 親子一起玩,玩出腦力和學習力
──分齡遊戲&創意勞作,手腦並用快樂成長
遊戲,不僅是滿足孩子的愛玩心理,
更是提供大量刺激讓幼腦發育的重要媒介。
而陪伴孩子遊戲的過程,
不只能建立良好親子互動,
更是讓爸媽認識孩子的最佳管道。
學習陪伴孩子玩耍,是好大人成長的第一課!
大腦關鍵四能力 VS. 分齡遊戲
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有三個重要元素:遊戲、營養、環境。均衡的飲食攝取,能提供大腦發育所需各種不同的營養素,而安全、開放、較少限制的環境,能允許孩子盡情探索,以獲得更多刺激和經驗。至於遊戲,則是幫助大腦神經元產生更多神經網絡連結的關鍵,因為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不僅獲得多元的感官刺激,同時也增加各種肢體活動機會。本單元探討「大腦關鍵四能力」及對應的「分齡遊戲」,爸媽們趕緊來學學!
◎專注學習力→隨年齡增加,延長專注同一件事物的時間
持續地注意同一件事物,是學習能力的必備元素。六歲以下孩子將年齡乘以三,即為該年齡須專注的時間長度。例如四歲的孩子可專注在同一事物(不能用看電視或玩手機時間來評斷)至少十二分鐘,而國小階段則須持續專心至少二十分鐘以上,因此,從小和孩子一起培養專注學習力是「滑世代」爸媽們的重要課題。
【一~三歲】
✽找一找
爸媽可利用孩子有興趣的繪本,請孩子在每一頁找出特定主角躲在哪兒。若孩子能專注地找完一本書,爸媽便可增加為一次兩本書,以拉長孩子的專注時間。
✽形狀積木
爸媽陪伴並示範各種積木形狀的對應位置,讓孩子觀察、模仿、練習將積木放入正確位置。這個遊戲需要孩子耐心地持續嘗試練習,對於促進專注力很有幫助。
【四~六歲】
✽顏色心臟病
準備一副撲克牌,由爸媽當莊家,一次翻一張牌,翻到指定的顏色(紅或黑)時,所有人就必須拍手、摸頭、從椅子上跳起來。
✽跳格子
準備五個巧拼地墊,等距排在地上成一直線,題目只有一和二兩種數字。一代表單腳跳、二代表雙腳跳,由爸媽出題目,讓孩子沿著地墊跳。如題目是一一二二一,孩子要在地墊上分別做單腳跳單腳跳雙腳跳雙腳跳單腳跳。剛開始可以放三個地墊,待孩子熟悉規則後,再逐漸增加地墊數量。
【七歲以上】
✽雙人丟球
準備一顆小球,兩個人輪流丟球給對方的同時,嘴巴要喊數字(指定兩個數字,最好一個單數、一個雙數,例如2、7),依序1、2、3、4……喊下去。當丟球的玩家喊到指定的數字時,對方得先拍手,再接住球。例如,哥哥喊1,同時丟球給弟弟,弟弟接住球後喊2,並丟給哥哥;由於2是指定數字,所以哥哥得先拍手才能接球。依此類推,當玩家喊到12、17、20、22、27、32、37……對方都得先拍手,再接住球,而漏接的人就輸囉!
✽記憶積木
準備一盒有多種顏色的立方積木,由爸媽出題目,孩子聽完題目後才能開始組裝。例如題目是「紅色下面是黃色,黃色下面是綠色」,孩子就要組裝出一個像紅綠燈順序的積木。進階版本可增加左右的排列,如「藍色下面是綠色,綠色旁邊是白色,綠色下面是紅色」。
Chapter 7 從家庭到學校,小學生爸媽的第一堂課
──迎接更大環境與人際關係的考驗
還記得海寶哥上小一時的場景,
看著他有些緊張地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說話,
我的心裡既感到驕傲又有些焦慮不安。
兩年後,小寶弟進入國小,
我同樣擔心著他的學習和適應,
因為我知道,每個孩子在面對如此巨大的學習環境變化,
都需要一些時間來調整自己,
身為爸媽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如何幫助孩子和自己適應嶄新的學習階段,
是小學生爸媽的第一個課題。
學齡期孩子成長的疑難雜症
近幾年在教學現場第一線的老師們都有個共同感觸:現代孩子普遍都很聰明,但在上課時的專注力實在不夠,坐不住及衝動性愈來愈高,和同學相處時也很容易產生衝突糾紛。而當孩子進入國小,龐大的課業及同儕互動壓力,致使孩子漸漸出現一些讓爸媽頭疼的問題。
親愛的爸媽們,別讓焦慮和恐懼淹沒了你對孩子的愛!學齡孩子同樣需要大人的引導和關懷,只要學習用對的方法,無須犧牲親子關係,也能幫助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和發展。
◎不專注
當今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台灣的盛行率是百分之七點五左右;撇開典型的ADHD不說,根據我在幼兒園及國小巡迴服務的觀察,一個班級中約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孩子出現不專心情形:恍神、放空、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容易分心等,讓第一線教育現場的老師們感到十分苦惱。
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其實大多數不專心的孩子屬「後天型」注意力不足及過動,主要成因與錯誤飲食、睡眠不足、3C產品、性別差異及運動量有關。
★錯誤飲食,專注力的殺手
某次,我到一間知名國小的一年級教室進行入班觀察,那天是早自習時間,全班二十八位孩子中,有五、六位孩子正準備開始吃早餐。我看了這些孩子所吃的食物著實感到憂心:奶酥/巧克力厚片吐司+奶茶、小熱狗+紅茶,其中,還有一位孩子吃某知名速食店的漢堡+一大杯可樂。這些食物在早餐登場,也難怪孩子上課無法專心,因為這些錯誤早餐正是專注力的超級殺手!
★均衡飲食,提升腦力和專注力
我們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都能從食物中取得,且食物也能提供原料來合成大腦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均衡飲食是幫助孩子擁有好腦力及專注力的最佳方法。雖然現代家庭外食比例較高,爸媽仍可從食物的多樣性及少油、少鹽等原則來取得均衡營養。
因應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在民國一○七年制定了「每日飲食指南」及各年齡層「營養手冊」供民眾參考,父母不妨檢視一下全家人的飲食攝取情形。
★睡眠 VS. 專注力
大人若有睡眠不足情形,在白天多半精神不濟、昏沉想睡覺,但是當孩子有睡眠不足的情況,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大人卻有差異。孩子睡不飽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顯得無法靜坐下來、更好動
.專注力及記憶力下降,學習表現差
.情緒不穩、沒耐心、易怒
.身高/體重停止增加、免疫力下降
睡眠不足還會讓孩子近視機率增加。根據國健署一○六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顯示,睡眠時間不足九小時比睡眠時間達九小時者,近視風險增加九點零四倍;睡眠時間不足九小時,近視的學童佔百分之七十六點五;睡眠時間達九小時,則只有百分之二十三點五的近視率。
我所觀察到的學齡前孩子,由於爸媽多會要求他們早點睡覺,加上幼兒園上學時間較晚,通常都能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但國小學童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國小孩子大都在七點前起床,在學校及安親班的學習結束後,回到家大都已經七點,接著吃完晚餐大約八點,沒多久後又要被趕上床,如此緊湊、無空白時間的生活,也難怪孩子還想玩、不想睡。但假使家長沒有規範孩子上床睡覺的時間,孩子晚睡的結果,就是白天上課無法專心。
更重要的是,大腦需要在晚上的睡眠時刻進行修剪和儲存,將白天所接收學習的訊息加以整理,再儲存到長期記憶。睡眠不足的孩子,不但無法專心將老師教學的內容輸入大腦,更沒辦法「記住」學習內容,教過就忘,複習也沒用,因此學習成效大打折扣。
若爸媽們發現孩子的專注力不足,請先檢視孩子每天的睡眠是否足夠──畢竟睡得好,才會有好體力與好腦力。
★性別 VS. 專注力
在專注力講座中,徐老師常問台下的國小幼兒園老師、家長、保母一個問題:「你認為哪個性別的專注力比較好?」多數人會立刻答:「女生!」徐老師真心想替男孩們抱不平啊!
✽男女大腦發展不同,專注力有別
男孩之所以常被認為「調皮搗蛋、靜不下來、不專心」,是因為男孩女孩在大腦運作及能力、發展都有顯著差異,可惜大人們很少瞭解這關鍵的差異,甚至期待男孩像女孩那樣「安靜乖巧」,結果就是男孩無法達到大人標準而自信低落,大人也因為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而挫折惱怒,造成親子關係愈來愈緊張。
◆男女不專注行為有差異
除了以上男孩女孩在大腦發育能力的差異之外,男孩女孩在不專心的表現行為也有明顯不同。
✽男孩的不專心行為多為動來動去、靜不下來,很容易被爸媽或老師發現。
✽女孩的不專心行為多呈現發呆、恍神、動作慢吞吞,由於這樣的分心行為「不明顯」又「不會干擾」,因此很難被爸媽及老師發現。
從感覺統合理論來看:男孩的大腦就像是大胃王,必須吸收很多感官刺激才能吃飽滿足,也才能靜下來學習;女孩的大腦就像是沒開機的電腦,資料訊息無法有效傳輸到大腦進行處理,因而呈現發呆恍神狀態。
★爸媽這樣做
綜合男孩與女孩的各種差異性,爸媽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可作以下調整:
●女孩
✽每天給予動態活動的機會,透過肢體活動(跑跳爬盪翻滾),讓不同且大量的感覺刺激(前庭覺、本體覺、觸覺等)輸入大腦,以調整警醒度、提升女孩大腦的處理效率。
✽培養至少一種運動習慣,藉由規律且持續的運動,讓女孩的大腦處於有效能的狀態,提升專注力及學習效率。
●男孩
✽男孩動得夠、就靜得下來,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時的動態活動時間,讓男孩消耗活動量,並鼓勵學齡階段男孩在下課時間到教室外放風。(若因男孩上課不專心而禁止下課,只會讓男孩在下一堂課因未能放風而更躁動不專心。換句話說,下課讓男孩外出跑跳,上課才有專注力。)
✽由於男孩的聽覺處理能力較弱,跟男孩說話時,應試著掌握以下四原則:加大音量、放慢速度、縮短句子、請男孩複誦,來幫助孩子「聽懂」大人的話。
✽協助男孩培養運動習慣,例如籃球、桌球、足球等,不僅利用男孩眼睛擅長追蹤移動物體的特點,更可幫助男孩提升專注力,學習衝動控制的能力。
Chapter 5 小小孩的身心發展與自理能力
──刺激多元感官學習,引導孩子階段性成長
○到六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因為寶寶自出生後聽到、看到、摸到、聞到等不同的感官刺激,
都會讓大腦的神經元快速且大量增加彼此間連結,
進而讓孩子在身體動作、語言、認知、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情緒等有顯著發展。
影響孩子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分別是先天和後天。先天因素指的是爸媽給孩子的遺傳基因;後天因素指的是環境,包含大人教養孩子的方式,以及孩子所處的環境能否提供足夠的探索和互動機會等。
從「發展里程碑」看孩子成長
雖然每位孩...
推薦序
徐老師是個孩子王!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徐老師是個孩子王。我不知道她是從很久以前就是個孩子王,抑或是生了兩個兒子,變成名副其實「純男舍舍監」之後,才砥礪出現在的模樣。我曾經仔細觀察,她如何與陌生孩子拉近距離,想偷學幾招;沒想到,他對各種不同性格的孩子,使用的策略都不一樣!
面對害羞內向的孩子,首先她會先露出招牌「徐式笑容」,當作示好的破冰動作。但兩人眼神接觸僅僅一秒鐘,徐老師會立刻將目光轉向團體,故做輕鬆地做別的事,不讓孩子感受到任何壓力。接下來,徐老師會不斷地用眼光的餘角試探孩子,甚至在擦身而過時,偷摸幾下孩子的背部,對孩子做出無聲的邀請:「一起來玩吧」?就這樣慢慢順藤摸瓜,害羞的孩子內心看似準備好了,徐老師便適時牽起小手,一起融入團體遊戲當中,孩子也展現不同於一開始的害羞表情,露出燦爛的笑容!
但如果碰到人來瘋的孩子,徐老師卻會使出一百八十度完全不同的招式。她眼睛大剌剌的直視這些調皮鬼,「欸」來「阿」去的跟孩子們稱兄道弟,蹲下來跟彼此勾肩搭背。最厲害的是,她每一分鐘都可以說出稱讚孩子的話,讓這些平常老是被罵搗蛋鬼的小孩,彷彿遇到此生的知己一般。面對這些孩子,徐老師三不五時就會對他們下挑戰指令:「看誰能完成這個」、「我們來比賽那個」,在一起的時間永遠沒有冷場,笑聲不絕於耳。
徐老師為什麼這麼有本事?我看了本書第二章的標題「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大故事──認識九大天生氣質,看懂孩子的行為模式」,才恍然大悟!這九種氣質包括: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趨避性、適應度、堅持度、反應閾、反應強度與情緒本質,套用在每一個不同的孩子身上,造就了多元的兒童性格。原來「孩子王」的稱號名不虛傳,是因為在徐老師多年專業領域的經驗中,早已駕輕就熟於不同氣質、不同個性孩子的相處模式,也因為她願意「理解孩子的內心」,才能順利的「成為孩子的朋友」。
上帝創造每個孩子,都放了一顆獨一無二的心思在那小腦袋中;孩子並不完全是父母的翻版,更不應該被拿來與其他孩子做比較。徐老師的書名《從心學教養》下得好:教養不像在庭園中修枝剪樹,更不同於訓練家犬看門,教養是一場無止境的探索,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努力成為孩子的供應者、保護者與陪伴者。唯有當父母願意拋開育兒的刻板印象,願意《從心學教養》,生養孩子才會成為一件美好、幸福與豐富的人生經驗!
徐老師是個孩子王!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徐老師是個孩子王。我不知道她是從很久以前就是個孩子王,抑或是生了兩個兒子,變成名副其實「純男舍舍監」之後,才砥礪出現在的模樣。我曾經仔細觀察,她如何與陌生孩子拉近距離,想偷學幾招;沒想到,他對各種不同性格的孩子,使用的策略都不一樣!
面對害羞內向的孩子,首先她會先露出招牌「徐式笑容」,當作示好的破冰動作。但兩人眼神接觸僅僅一秒鐘,徐老師會立刻將目光轉向團體,故做輕鬆地做別的事,不讓孩子感受到任何壓力。接下來,徐老師會不斷地用眼光的餘角試探孩子,甚至在...
作者序
孩子在演化,爸媽要跟著進化
二○○二年,我開始在國中小及幼兒園進行巡迴諮詢,當時的學校老師很積極學習如何幫助特殊兒童在校的生活和適應。其中有些老師在我到校服務時,會拜託我幫忙看一下班上有狀況的孩子,而我當然樂意給予老師一些教學上的建議。
漸漸地,這些「有狀況」的孩子在班級中愈來愈多;老師們很納悶,為何這些聰明的孩子愈來愈坐不住、老是分心拉不回來,更時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相處衝突不斷。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明顯感受台灣的孩子正演化成新的世代,而家長的教養能力似乎沒有跟著成長,還停留在過去那個「分數至上、孩子就是要聽大人的話」的觀念。
◎孩子的言行反映爸媽的教養態度
這也難怪,從未上過父母課的大人在成為爸媽後,開始焦慮地四處尋找方法來「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有時候奏效,爸媽鬆了口氣;多數時候是行不通的,爸媽失敗挫折、孩子情緒反彈,親子間產生衝突,彼此關係盪到谷底。大人似乎把教養孩子視為解數學習題,拚命找公式套用在孩子身上,卻根本沒仔細看題目:孩子怎麼了?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於是我開始四處演講,無論是國小、幼兒園、保母系統,或公家、私人單位,抑或家長揪團,不管對象是家長、老師、保母或專業人員,我努力想讓更多大人們從「心」認識眼前這些聰明卻很難教的孩子──我相信,只要能翻轉一位家長看待孩子的態度,台灣就多了一兩位被賞識的孩子;只要能翻轉一位老師的教育方式,台灣就多了二十位被看重的孩子。
不過,我也體認到,孩子種種行為與狀態,其實反映著爸媽的教養態度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這些年與家長做諮詢會談,我發現許多爸媽會互相指責對方育兒的失職,或家庭成員間因孩子而有衝突爭執,讓我著實心疼孩子的處境和大人間的情感耗損,畢竟教養的不一致或衝突,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而導致更多行為心理或適應問題。唯有爸媽成為彼此的教養夥伴,共同討論擬定教養方向、相互提醒和打氣,才能灌溉給孩子最多的愛和祝福。
◎不必完美,成為愈來愈好的大人
為了幫助更多在教養路上徬徨困惑、想改變現況且愈來愈好的大人,我將十幾年來陪伴無數孩子和父母成長的互動歷程,結合本身職能治療專業及現代醫學科學教養觀念,以及陪伴兩犬一路走來的實戰經驗,整理成這本書。
本書從孩子的天生氣質、各領域發展、手足相處、不同年齡常見疑難雜症等各種角度著手,幫助大人們學習觀察、用心賞識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再者,透過介紹分齡的促進發展遊戲,來協助大人們成為孩子最喜愛的陪伴者,進一步創造屬於親子之間的美好回憶;最後,我分享自己和多位媽媽在育兒路上的心路歷程,從過來人角度寫下「給從前的自己一些話」,給在教養過程曾經懷疑、沮喪、生氣、自責的妳,一些溫暖能量,幫助妳找回那顆愛孩子的初心──我們不必是最完美的大人,但要一起努力成為愈來愈好的大人。
期待這本書能幫助各位與另一半及家人做有效的溝通,一起和孩子學習成長,共同珍惜陪伴的時光。
成為媽媽之後,開始學習怎麼當媽
十多年前從醫學院畢業後,我開始從事兒童領域工作。當時的我,認為孩子的發展都按照教科書的里程碑走,所以每見到一個孩子,便會在腦袋裡進行「評估」,看看有無落後情形。就這樣,工作上遇到的孩子們,我每每都會用標準化評量表來找出其不足之處,想盡辦法在短暫的治療時間內提升孩子的能力,甚至設計居家活動,讓父母能在家陪孩子一起練習。
當父母願意配合、共同為孩子的成長來努力,孩子的明顯進步成了我最強大的成就感來源;相反地,若父母的動機及配合度較低,孩子的表現停滯、甚至退步,也不免讓我百般無奈。雖然不清楚這些孩子的家庭情況,但依舊期許自己能幫助大人看見孩子的成長。
◎踏上「活生生」真實版育兒之路
當我懷上老大海寶時,仍繼續臨床的小兒職能治療工作到預產期前幾天,每天帶著肚子裡的海寶跟肚子外的大寶們玩耍,因此海寶的胎教音樂,是肚皮外面我和小哥哥小姊姊們講話及遊戲的聲音。
實在等不及要和海寶見面的我,在孕期四十週又一天的早上吞下催生藥,花了五個小時把海寶擠出來,婦產科醫師和護理師都誇我是匹黑馬,第一胎生產如此有效率!然而,我根本笑不出來,因為生產結束才是痛苦的開始。插導尿管、脹奶、擠奶、塞奶,甚至乳腺炎,產婦最不想碰到的所有情況都發生在我身上──當時我的憂鬱程度可想而知。好在海寶是個典型的天使寶寶,規律性很高的他,在滿月後便可連續睡上六個小時,降低了我這個新手媽媽的焦慮,也展開了我的育兒之路。
看著教科書上的兒童發展活生生在我面前進行,真是件奇妙的事!我全心全意觀察海寶的一言一行,陪伴他探索家中每一個角落,而海寶也用最真誠熱情的笑容和擁抱回應我的愛。但,生活並不總是如此美好,海寶會厭奶、會把副食品吐出來、會故意做一些挑戰大人的動作;隨著年紀增長,海寶更愈來愈有自己的想法,不如他意時,甚至會尖叫、大哭、躺地板……此時我才開始明瞭體會,養育孩子遠遠超過教科書上所寫的內容。
如何在日常瑣事中保有好心情來陪伴孩子,是媽媽們最困難的課題;這樣的親身經歷,讓我在後來的日子面對家長時,更能同理爸媽的處境和心情。
◎家有兩寶大不同,另一場育兒挑戰
小寶出生時,海寶剛好兩歲,我天真地以為有第一胎的經驗,養兩個孩子應該不會有困難。事實證明,這想法真是荒謬至極啊!
不同於海寶哥的高規律性,小寶弟從小便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傢伙。何時要睡、何時要喝奶,並沒有規律的時間,加上下唇總是內收,以至小寶無法用正確姿勢含乳,每次親餵都讓我痛到想放棄,光是親餵母乳這件事就讓我挫敗無比。
而坐完月子回到家,更是苦難的開始。
半夜至少討奶兩次的小寶,是個高口腔需求的孩子,直到兩歲才逐漸能一覺到天亮;光是睡覺這件事,就讓我充分意識到小寶是不同於海寶哥的孩子。
至於海寶哥,在小寶回家後,也開始出現一些退化吃醋行為,所幸情況並不嚴重,也還算是相安無事。直到小寶開始會爬會走路、去拿哥哥的玩具……世界大戰正式宣告開始!
每天我得處理兩人的糾紛、先後或同時來討抱討愛、拎著兩犬外出放風、吃飯喝奶洗澡睡覺,說不累、不心煩是騙人的。
除了手足相處,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兩寶的個體差異。同星座的兩寶,有著完全不同的先天氣質:海寶活動量中等、小寶活動量較大;海寶堅持度偏高、小寶是低堅持度;海寶注意力不易分散、小寶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同樣進行親子共讀這件事,海寶在未滿一歲時便會主動拿書看,而小寶老是邊跑邊聽故事,直到兩歲半才自己選書並坐下來看。
這才明瞭,同一間工廠製造的孩子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而適用在老大的教養方法卻可能被老二推翻……該如何兼顧兩寶的發展和需求,真是爸媽最大的考驗。
◎育兒時光匆匆,留下愛的存款
我和兩寶這樣每天膩在一起沉重又甜蜜的生活,在海寶哥上幼兒園中班後,改變了。
每天早上八點送孩子進校門、下午四點接回來、晚上九點上床睡覺,我們和海寶哥相處的時間突然減少為五小時。白天一打一的生活變得輕鬆,但也有點惆悵,小寶似乎也不適應獨自一人的時光,在家時變得更黏我,想到就問:要去接哥哥了嗎?
時間在小寶進幼兒園中班、海寶上小一之後彷彿快轉般,我努力調整工作讓兩寶不上安親班。雖然不須被評量練習卷壓榨課後時光,日子終究還是在開學、小考、月考、結業式中悄悄流逝。
儘管現在的我,不必如從前嬰幼兒時期把屎把尿那樣「勞力」,但陪孩子解決每個階段遭遇的不同問題,轉換成「勞心」。
三年前,我進入產後護理之家(月子中心)擔任育兒顧問,每每看到那些疲憊的媽咪擁著寶寶入懷時的滿足喜悅,內心的感動無法言喻,但也不禁感慨,這樣單純疼惜孩子的初衷,將在日後的親子衝突中逐漸被大人所遺忘……
也因此,每逢夜深人靜時,我格外懷念過去和兩寶那段無可取代的日子,更不斷省思:從前所堅持的那些非得建立的原則,如今都不再重要;過去孩子讓自己十分頭疼的種種行為,現在也早就忘得一乾二淨。唯一剩下的,是我和孩子之間愛的存款。
正因為自己在教養路上走過這一回,希望能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來穩定爸媽們不安的心,更盼望大人們暫停尋找「萬用育兒公式」,蹲下來認識自己的孩子,慢下來陪孩子創造屬於彼此愛的記憶,等到孩子長大後,也才能少些後悔,多些溫暖迷人的回憶。
孩子在演化,爸媽要跟著進化
二○○二年,我開始在國中小及幼兒園進行巡迴諮詢,當時的學校老師很積極學習如何幫助特殊兒童在校的生活和適應。其中有些老師在我到校服務時,會拜託我幫忙看一下班上有狀況的孩子,而我當然樂意給予老師一些教學上的建議。
漸漸地,這些「有狀況」的孩子在班級中愈來愈多;老師們很納悶,為何這些聰明的孩子愈來愈坐不住、老是分心拉不回來,更時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相處衝突不斷。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明顯感受台灣的孩子正演化成新的世代,而家長的教養能力似乎沒有跟著成長,還停留在過去那個「...
目錄
推薦序/徐老師是個孩子王!
前言/孩子在演化,爸媽要跟著進化
作者序/成為媽媽之後,開始學習怎麼當媽
Part 1 成為好大人,從認識孩子開始
Chapter1 育兒路上,甜蜜的挑戰!
──孩子是那道光,爸媽開一扇窗
從「養育」到「教育」之路
★大手牽小手,教養慢慢來
短暫辛勞,一輩子的甜蜜時光
同理孩子,陪他探索大世界
接納不完美,放自己一馬
正面看待問題,積極找方法
為自己打氣:妳已經很努力了!
接納孩子真正的模樣
★看見孩子成長的「困境」
Chapter2 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大故事
──認識九大「天生氣質」,看懂孩子的行為模式
★活動量→孩子身體活動的頻率和強度
★規律性→身體動作和生活作息的可預測性
★注意力分散度→被外界刺激吸引的程度
★趨避性→面對刺激或陌生情境的反應
★適應度→面對新事物或環境的調適情形
★堅持度→持續並克服困難的程度
★反應閾→能引起孩子反應的刺激強度
★反應強度→對刺激或情緒的表達強度
★情緒本質→在各種情境下的情緒反應
Chapter 3 手足教養,考驗爸媽的用心與智慧
──尊重孩子差異,放下「比較」心
★手足的友愛相處與爭寵之戰
大寶與二寶的愛恨情仇
用愛引導,讓手足成為彼此的依靠
手足爭吵,處理有技巧
Chapter 4 看懂孩子的內心戲,正向情緒教育
──觀察、感受情緒波動,平心靜氣有方法
★陪孩子探索情緒,認識自己
幫助孩子連結上下腦
幫助孩子平衡左右腦
察覺孩子情緒的祕密
引導孩子觀察自己的情緒
★面對不同情緒宣洩類型的孩子
生悶氣的孩子
大哭大鬧的孩子
打人摔東西的孩子
★給孩子時間「處理情緒」
放下責罵,讓孩子心中留下愛的記憶
陪孩子「轉移」和「宣洩」情緒
Part2 ○~六歲黃金期,陪在孩子成長的起點
Chapter 5 小小孩的身心發展與自理能力
──刺激多元感官學習,引導孩子階段性成長
★從「發展里程碑」看孩子成長
爸媽不幫忙,才能「幫」孩子成長
★○~六歲孩子的成長發育
動作發展
認知學習
克服分離焦慮
如廁練習
睡眠時間
飲食調整
語言學習
溝通與表達
Chapter 6 親子一起玩,玩出腦力和學習力
──分齡遊戲&創意勞作,手腦並用快樂成長
★大腦關鍵四能力 VS. 分齡遊戲
身體運用力→肌耐力、肢體協調、動作計畫、視動整合能力
雙手創造力→手部力量、手指靈活度、雙手協調及手眼協調
專注學習力→隨年齡增加,延長專注同一件事物的時間
表達溝通力→用適當的語氣清楚表達意念
★動手生腦力!陪小小孩玩創意勞作
繽紛水彩畫
創意蛋糕盤勞作──鯨魚和小鴨
觸覺遊戲袋Sensory Bag
DIY乳牙保存盒
Part 3 七~十歲,陪學齡期孩子迎向成長挑戰
Chapter 7 從家庭到學校,小學生爸媽的第一堂課
──迎接更大環境與人際關係的考驗
★學齡期孩子的成長與調適
建立一生受用的學習態度
孩子各成長階段的身心變化
放手吧!讓孩子成長
★學齡期孩子成長的疑難雜症
不專注
坐不住
人際互動困難
競爭與壓力
恐懼/膽怯
說謊
Chapter 8 在遊戲和生活中,提升學習力與作文力
──用遊戲結合五感多元刺激,奠定基礎能力
★學齡期孩子的親子遊戲
線的迷宮
終極密碼
誰是拳王(剪刀石頭布)
最後一顆
撕紙(撕形狀、數字、長度)
★提升語文力:接觸大自然&累積生活經驗
用心引導,陪孩子練習寫作
★加強作文力的居家小遊戲
提示猜謎
生字跳格子
造詞比賽
拉長句子
後記/找回教養初心──今天,你陪孩子了嗎?
推薦序/徐老師是個孩子王!
前言/孩子在演化,爸媽要跟著進化
作者序/成為媽媽之後,開始學習怎麼當媽
Part 1 成為好大人,從認識孩子開始
Chapter1 育兒路上,甜蜜的挑戰!
──孩子是那道光,爸媽開一扇窗
從「養育」到「教育」之路
★大手牽小手,教養慢慢來
短暫辛勞,一輩子的甜蜜時光
同理孩子,陪他探索大世界
接納不完美,放自己一馬
正面看待問題,積極找方法
為自己打氣:妳已經很努力了!
接納孩子真正的模樣
★看見孩子成長的「困境」
Chapter2 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大故事
──認...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好書屋出版日期:2019-06-06ISBN/ISSN:978986248815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