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根訪祖」到「修復祖厝」,
修祖厝之旅歷經十五年一個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國際知名咖啡連鎖店馬克杯製造者、知名瓷器瓷林品牌創辦者、協眾國際董事長林光清,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歷經無數失敗,鍥而不捨地突破高難度技術,終於燒成106X48公分大型磚雕。這個被古蹟專家稱為締造金氏世界記錄的作品,不是為了生產銷售賺取利潤,他只想把兒時記憶與庄內生活銘刻其中,保存家的記憶。
一切都是為了修復魂牽夢縈、位於蘆竹湳的老家,他修舊如舊、親力親為的作為,被鄉親喻為不可思議!不惜重金購回臺灣早年運往日本的千年檜木,作為祖厝的樑木,期許能傳承百年、千年家屋!他說:讓飄流在外的檜木返鄉,正映照他遊子歸鄉的心情。
以舊換新方式,蒐集庄內舊磚舊瓦,既讓祖厝保留歲月痕跡;也同步使庄內老房屋頂換新;
以編竹夾泥牆隔間,為台灣保存面臨失傳的傳統工法與技術;
從「尋根訪祖」到「修復祖厝」,林光清的修祖厝之旅歷經十五年,亦是探索家族根源、不忘祖先、遵循祖訓的歷程。本書生動描繪林家家族歷史文化、及早期農村的生活面貌;作者亦以細膩的手法與動人的故事,記錄林光清修復祖厝的過程:一磚一瓦、一樑一木用心選材;念茲在茲用情維繫家族情感、劍及履及用愛承傳祖訓;既保存歷史又創造歷史的磚雕製作。雖由個人家族視角出發,卻關照了大社會的文化承傳、用愛築夢之恆久課題,是一本兼具人文、建築、磚雕等內涵的溫情好書。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知名傳統建築專家李乾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苗栗縣縣長徐耀昌,前教育部長吳思華,財訊雙周刊社長、財藝文化董事長謝金河,共同溫暖推薦﹗
作者簡介:
▌林光清,傾一生做陶瓷,2000年旗下品牌諾貝爾磁磚在中國大放異彩,如今知名企業大部分的陶瓷產品皆出自其手,種種斐然成果,都不曾改變創立自主品牌把陶瓷藝術量產化的理想。作者目前現居台北。
▌王彩鸝,資深媒體人。曾任遠見雜誌執行編輯、國家教育研究院講師群、聯合報系採訪中心生活組組長。長期關注教育議題,《偏鄉教育願景工程》系列報導獲第七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社會前進獎。
▌劉蕙苓,現任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電視新聞資歷二十一年,曾獲電視金鐘獎、四度獲曾虛白新聞報導獎。
章節試閱
寬寬,
我們的家不在臺北、不在上海,而在蘆竹湳;
你的阿公、你的阿祖、我的阿祖在這裡出生;
你和我也出生在這裡;
我們家族在這裡生活了兩百多年呢!
希望你也感受到:她的美麗,她的溫暖……。
寬寬,
房子不只是遮風擋雨的地方,更是一個家的故事。
我希望把最好的留在新修的祖厝上,
這是我們的先祖留給我的,
我要盡最大的心力,讓家的故事源遠流長。
~林光清
家在情在.重建老宅
林家老宅是在一九三五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重建的,不覺又過了八十個年頭,隨著林家子嗣紛紛到外地發展,老宅少了人聲鼎沸,多了歲月風霜—在日曬雨淋的消磨下,瓦落了、木朽了、磚塌了……。
而一度無人知曉。
塵封破敗的老宅,就像村落深處等待兒孫歸來的老爺爺,他孤獨、靜默、無怨。冷清的氣氛中,卻有著未及透露的溫柔心思。
多年來,林光清偕妻兒遠赴大陸拓展事業版圖,經常當「空中飛人」往返兩岸,但每次回國,總不忘重返蘆竹湳老宅。有次林光清偕妻兒回去,一進門詫見眼前一大幅屋頂塌陷下來—
「我們的房子怎麼會變成這樣!」
看著眼前淒涼的畫面,戴淑姝既困惑又難過,她對丈夫林光清說:「老宅雖然空置已久,但那是我們家族情感根源,我們有能力一定要修房子,不能讓房子凋零!」夫妻倆很自責,這些年來一直在大陸奔波勞碌,沒有早點發現,一直耽擱直到屋頂都快掉下來了。
好吧﹗我們來修房子﹗可萬事豈能一蹴而成,林光清還得在家族之間奔走相告。
「阿清,林家的祖產要在這一代解決,林家的子孫算你最有能力修建老宅。」林光清的三伯父林添生把重修老宅的任務託付林光清,但這間祖厝的所有權人有十幾個,要說服各房割愛,談何容易?不過,幸好最後靠幾位伯父出面做主,大家才把手中持分都賣給林光清。
產權的問題好不容易解決了,林光清心想,單單只是拆掉老宅毫無意義,他想盡力保留老宅的一磚一瓦,包括屋旁那棵兩百多年的龍眼樹,因為老房子是家的記憶,也是家族歷史的一部分。二○一三年,林光清決定修繕祖厝,並且要以修復古蹟的工法來做。「修舊如舊」,林光清的最大願望,是要讓林家的祖厝以原貌重現。
「老宅只是一個載體,修繕祖厝的目的,是讓它訴說林家的精神。」林光清說。
對他而言,房子好比一部微型的家族史。
這部家族史,有一帆風順、亦有峰迴路轉之時:老宅是祖父林水在八十年前蓋的,曾祖父有錢有田地,祖父年輕時是富家子弟,但卻時勢不順,即便如此,仍堅守著先祖傳承的精神。
「林家傳到我父親時,幾乎已是一窮二白了,但祖父堅信,即使家道不濟,讀書會帶來知識;有知識,就打穩了基礎、給自己製造條件。我祖父把家裡所有田地都拿去典當,讓我父親所有兄弟都有讀書﹗」房子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就是記憶。林光清從房子的一磚一瓦,想到祖父自甘困乏亦要盡心栽培子女,莫名感動。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林光清希望藉著房子發揚林家的精神,讓後世子孫不忘祖蔭,將林家的故事代代相傳下去。
一磚一瓦,修舊如舊
相信家族裡的人更能理解保存祖厝的意義,林光清請表妹張瓈文與表妹婿歐金定幫忙。張瓈文曾在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擔任主任一職,負責剝皮寮歷史街區建築調查研究以及口述歷史訪談工作;歐金定是專業的建築師,負責做建築調查,戮力追溯房子的歷史源頭。可是不久他就發現,老宅有一半部分已損毀,加上關刀山大地震後祖厝的原貌已不可考,只能根據為數不多的老照片及老一輩的回憶,盡量還原祖厝最初的風貌。藉著二人在古蹟修復及文史調查的資深經驗,林光清相信老宅可比照古蹟修復的規格,將建築原來的外貌及空間感呈現出來。
據五伯父林恒生憶述,林家祖厝在關刀山大地震之前,是一座三合院,有「正身」與「護龍」,「正身」是五間起。門設於中間,廳房正中央是正廳,供奉神佛及祖先牌位,是家庭祭祀中心,也是接待賓客、婚喪喜慶的主要地點。兩側依循著左大右小的規則,正廳的左邊是大房,右邊是二房。「正身」兩端分別向前各建五間「護龍」,亦有「正身」、「護龍」各三間起,兩旁垂直的屋宇就叫做「護龍」。屋宅「正身」與「護龍」前面的廣場,稱為「埕」,可供休憩或兒童嬉戲,也是曬稻穀的地方,所以又稱「稻埕」。
關刀山大地震後重建的房子,只剩「一條龍」的閩南式建築,有五開間,中間叫作「明間」,即正廳和拜公媽(祖先牌位)的地方,「明間」兩側分別為左次間和右次間,再往左右延伸的兩側為左稍間、右稍間,視輩份依序而住,從住房的配置,呈現長幼有序的倫常關係。
從三合院變成「一條龍」,從建築形式反映出家道興替的況味。只是左右稍間的牆上,都有預留門框,那是林光清祖父昔日有待經濟許可時,再擴建「護龍」的心意。
如此一來,修復老宅,也就是圓祖先的一個夢了。
蘆竹湳林家古厝,原本只是尋常農家的房子,加上關刀山大地震後重建時大多就地取材,因此稱不上古蹟或歷史建物。可是林光清重修祖厝的用料及工法,卻比修古蹟還要吹毛求疵。
古蹟重建的精神是「修舊如舊」,林光清請畫師畫出老宅舊貌,作為建築師規畫設計的藍圖。二○一六年三月,老宅動工拆除、泥作過程,林光清為了還原老宅原貌,不惜蓋了又拆、拆了又蓋。老宅正面的兩道山牆,建築師本來用清水磚來呈現古厝的質樸與細緻,可是砌起來之後,林光清看了眉頭深鎖道:「味道不對!」一句話就全部拆下來重做。
「一定要用老磚老瓦,才能讓祖厝原貌重現。」林光清決定這麼做,然而,祖厝原本的老瓦、老磚很多都已殘破,根本不敷使用。從北埔請來有四十多年瓦作經驗的黃師傅說,舊瓦因為經過長時間風化,也比較薄,而且尺寸大小不一、弧度也不一樣,需要準備六倍份量的瓦片才夠施工之用。也就是說,林家祖厝五間房的屋瓦,需要準備三十間房的舊瓦片。
林家祖厝原本五間房的屋瓦只剩兩間的份量仍堪使用,不足的部分只能在庄內尋覓。剛好庄裡有些人要整修房子,得把舊磚瓦拆了換新妝,他們得知林家修復祖厝要用舊磚瓦,就主動通知林家,但舊瓦份量仍然不夠。林光清還得挨家挨戶的詢問,這個過程也是千辛萬苦,因為蘆竹湳其他老房子的產權也都是在多人的名下,需要說服、交涉的人更多。看到空置失修的老房子,他就主動去問屋主要不要修繕,別人不要的建築廢棄物,林光清卻視若珍寶,為了表示感激,他決定「以新瓦換舊瓦,以新磚換舊磚」,幫屋主整修房子,所需要的材料和工班等所有開銷,都由林光清負責。
林家祖厝修繕施工期間,若遇到下雨,林光清先擔心鄰里老房子屋頂的新瓦還沒鋪上、遭雨淋,還特別囑咐工班暫停自家的工程,先去幫鄰里趕工。這樣「以新換舊」,林家祖厝修繕過程中,讓庄內老房子也一起修復。
然而,林林總總只找到施作所需不到兩倍的舊瓦,跟師傅要求的六倍數量有很大差距,但這已是極限了,因此在拆舊瓦、運送、施工等過程,就得更戒慎小心。
「舊瓦比新瓦的施工多出好幾倍時間,因為不能求快,要很細心、很專心。」已有四十多年經驗的黃師傅說。傳統民房用的瓦片叫「仰合瓦」,是有弧度的,新瓦有統一規格,大小、厚薄和弧度都很一致,而且比較堅硬,因此施工起來比較順手,而且不易碎裂;舊瓦則大小不一、每片的弧度也不一樣,特別是蘆竹湳的老房子,有八十多年歷史,老瓦飽受歲月摧殘後,會產生風化現象,質地比較脆,拆卸時的損壞率很高,施工時還要看不同位置、挑選適合大小、弧度的瓦片來鋪上。
黃師傅經手過許多百年古厝的修復工程:「因為舊瓦難覓,絕大多數古蹟修復時,鋪的都是仿古製作的新瓦,在瓦片燒製時,故意在一些地方燒得黑黑、焦焦的,看起來像舊瓦。」他指出像新竹縣北埔鄉的一級國定古蹟「金廣福」,也是用仿古的新瓦重修。他指著手中的舊瓦說:「不過這一塊抵得上兩塊新的,拆除、整理、鋪砌舊瓦也需時、費工,工錢自然得加倍,但用舊瓦才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林家祖厝五間房的屋頂大約鋪了四、五萬片舊瓦,蒐集的舊瓦超過十萬片。黃師傅說,他做古蹟、老宅修復四十年了,從未見過像「林董」這樣念舊、惜舊的人,一定要挑選同年代,經過相同風吹雨打過的舊瓦與舊磚不可。
祖厝正門旁的兩堵山牆,每一塊磚也都保留了歷史的痕跡,而且不是隨手就砌上的。林光清擔心泥水匠的美學概念不足,還特地請公司裡的設計師入駐蘆竹湳,和建築師一起討論,還把蒐集到的紅磚鋪在地面上,挑選有歲月痕跡、錯錯落落的磚,設計師先鋪好後,再請泥水匠一塊一塊砌上去。
來自彰化花壇的泥水匠黃師傅說:「我做土水六十年了,不曾看過一個業主如此用心在修房子!」
編竹夾泥牆
編竹夾泥牆又稱「屏仔壁」,是傳統建築的工法,用來做室內隔間的牆面,使用的材料包括桂竹、稻桿、稻殼、黏土、麻絨等,在早年農村社會都可就地取材。
歐金定說:「以前農村社會運輸交通不方便,蓋房子的材料都盡量就地取材,製作編竹夾泥牆的材料,是農業生產副產品,除了人工之外,這些材料沒有成本,也不需要運輸。編竹夾泥牆具有調節濕度的功能,以現代眼光來看,是一種低碳建築。」
林家祖厝有使用編竹夾泥牆的傳統工法,負責施作的是在蘆竹湳土生土長的陳世政。他除了求學之外,幾乎從未離開他所成長的這塊土地,年輕時在社區開設鑄銅工廠,退休後在停辦的工廠內,與其他五位友人,一起蓋了一座名為「六合窯」的柴燒窯,並投入陶藝的創作。
陳世政對蘆竹湳有深厚的感情,他看到了蘆竹湳美好的本質,那個本質叫做「家」。為了保存蘆竹湳的老房子,他特地到臺北參加古蹟與歷史建築技法培訓,並取得「古蹟修復泥水匠師」的執照,也曾參與臺北賓館等國家級古蹟的修復。他說,「不只要保存『家』的感覺,也要讓實體的『家』得以延續,這工作得自己親手做才會滿足。」
編竹夾泥牆的施工,先以桂竹片編成骨架。桂竹在農村社會經常可見,數量最多,桂竹更是力學強度比較好的竹子種類。接著在桂竹編架上,塗上「底塗」、「中塗」和「面塗」三層泥作。第一層「底塗」是以二○:一的比例,將黏土和剁碎的稻草和稻桿混合後,靜置七到十天「養土」後才能使用。第二層「中塗」是把泥土和稻穀揉製成粗糠土,靜置約半個月「養土」;「養土」的目的是增加黏性,塗抹時不易龜裂。第三層「面塗」是以熟石灰、水和麻絨,需要三個月時間「養灰」。最後抹灰裝修,白色光滑的石灰層,有助於反射熱輻射,土壁則可以調節濕度。
編竹夾泥牆具有隔熱、隔水與隔音功能,添加稻草和稻穀都是纖維,可以抵抗熱脹冷縮的拉力,避免牆體龜裂,還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千年檜木從日本還鄉
磚瓦修舊如舊,但是祖厝的樑木、門櫺、立柱所用的木材,已腐朽蟲蛀。
蘆竹湳現存的老房子,多是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關刀山大地震之後蓋的房子,那場大地震之後物資匱乏,蘆竹湳早年是務農的村莊,家家戶戶蓋房子使用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杉木、相思樹及雜木,形狀有圓有方,可看出當年經濟拮据,到山裡找到甚麼木材就拿來蓋房子。
林光清想到用一般杉木,過不了幾十年就會腐朽,但祖厝修繕後至少再傳百年,就要用最好的紅檜和扁柏,「但用這麼高規格對嗎?搭不搭?會不會太奢侈了?」在木材的選擇上,林光清思之再三,反覆斟酌。
「放大格局來看,這棟老房子也是屬於臺灣的!」
林光清心中驀地浮現這句話,不再糾葛、豁然開朗,重建古厝並不是要自住,而是希望藉老宅敘說林家祖先傳家的精神,但不只是為了一個家族,也為了臺灣﹗老宅的傳承也為臺灣人提供人與鄉土的連結,老宅的精神匯入國族的歷史與文化源流,必更悠遠綿長。
於是,二○一五年十一月,林光清決定祖厝修繕使用的木作,要用最好的紅檜和扁柏,「我若要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最好!」剛好他的友人黃孟新很懂木材,請他協助從日本買回檜木,共運回五千六百才、十五立方米的臺灣扁柏,有紅檜、黃檜。日據時代,日本人砍了臺灣最好木材運回日本,現在被林光清買回來,迎回原本屬於臺灣的珍寶,也算是讓神木「還鄉」。
為了追求極致,古厝修建費盡心思,迎回臺灣珍貴檜木後,林光清還在老宅後方的廣場空地上搭起木工坊,請來經驗豐富的大木工匠師傅,以地為底畫起藍圖,並獨創打出圓形工法,無論是良率、效率、直度、圓度、金滑度都可以達到百分之百,材料之講究、工法之精緻,務求完美呈現傳統的工藝,這座木工坊,宛如極致木藝的創作空間。
建築師歐金定說,檜木質地很細密,吸濕比杉木低很多,只要沒有人為破壞,可以耐幾百年,但檜木也有分級,林光清從日本買回的這批檜木,比一級檜木更好,是神社寺院、宮殿才會有的等級,「選用最好的檜木,也反映林董經營事業的態度,以及一貫追求完美的精神。」
接手大木作的魯班匠師莊傳興,從十三歲就開始當學徒,參與過北港朝天宮、鹿港龍山寺,臺南南鯤鯓代天府、霧峰林家花園、北埔金廣福、新屋范姜古厝等古蹟修復,他也是經文化部認證的傳統匠師,擁有大木作及小木作證書。
「我摸了一輩子的木頭,從沒見過這麼好的紅檜,近乎完美!」莊師傅摸著要當作林家祖厝大門的兩片檜木,讚嘆說:「這是可遇不可求,能裁取到寬一米二、高兩米二的木門,估計這棵紅檜的樹齡至少有兩三千年,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還要有心!」
莊師傅說,臺灣扁柏有黃檜和紅檜,林家古宅大門的門框用黃檜,門板用紅檜,等級一樣,紅檜的硬度更高一點,最難得的是,都很完整,他做了一輩子國定古蹟的修復,沒見過如此完美的檜木板;霧峰林家雖然也用檜木,但都是一片一片去拼成,沒有這種一體成型的檜木材,林光清修復祖厝,不惜重金從日本飄洋過海買回來千年神木的檜木,「這是國寶級檜木,跟林董有緣,註定要等到林董把它們從日本人手中買回來,這是緣分,世世代代可以傳很久!」
做過許多國定古蹟的修復工作,莊傳興說,有錢人很多,但不見得願意把錢花在修復古蹟上面,林光清讓千年檜木返鄉,用來蓋祖厝,這很不簡單,「可以看出林董這個人很認真也很『龜毛』,不然不會花大錢還大費周章從日本買回臺灣千年神木。」
已是技藝頂尖的資深匠師,莊傳興卻喜歡接受挑戰,「愈難做的,我愈想把它做好﹗」他愛不釋手地撫著紅檜門板說:「摸到它時既珍惜又戰兢,這麼好的木頭絕對不能出錯,每一刀下去,都不能『NG』重來。這壓力多大!不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就沒有壓力,尺寸不能弄錯,若破壞了或弄錯了,無法找到第二塊。」他以前做的古蹟修復,比較好找替代木料,林家祖厝用的檜木,是千金難買的替代品。
另一個挑戰是「大木作,當細木作」。木作分為四大類:大木作、小木作、細木作、木雕。大木作是指建築本體的樑柱等木作,小木作就是隔間和門窗,細木作是家具。莊傳興擁有大小木作匠師證,他說以細木作講求精緻完美的工法,用在建築營造的大木作上,他還是第一次接受這樣的挑戰,「讓我第一次體會大木細木作是甚麼回事,這個機會很難得,我覺得這輩子值得了!」
莊傳興認為,有錢人有本錢、但不一定肯花錢來這樣修祖厝,「祖厝修好了可以再傳幾百年,讓世世代代的子子孫孫都知道,這是第幾代祖先修的祖厝。這不簡單,林董知道該留甚麼給子孫,才是最好的,用國寶級檜木重建的祖厝,是世世代代、永永遠遠的!」他認為林光清這筆錢用得很有意義。
「他用心,我們也跟著他用心,就好像是林董牽著我們一路登峰造極!」莊傳興如此形容。
寬寬,
我們的家不在臺北、不在上海,而在蘆竹湳;
你的阿公、你的阿祖、我的阿祖在這裡出生;
你和我也出生在這裡;
我們家族在這裡生活了兩百多年呢!
希望你也感受到:她的美麗,她的溫暖……。
寬寬,
房子不只是遮風擋雨的地方,更是一個家的故事。
我希望把最好的留在新修的祖厝上,
這是我們的先祖留給我的,
我要盡最大的心力,讓家的故事源遠流長。
~林光清
家在情在.重建老宅
林家老宅是在一九三五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重建的,不覺又過了八十個年頭,隨著林家子嗣紛紛到外地發展,老宅少了人聲鼎沸,多了歲月風霜—...
目錄
08 推薦序一 在古宅修復中,看見愛鄉愛家的心/李乾朗
10 推薦序二 情繫蘆竹湳~「家」的傳承與連結/朱宗慶
12 推薦序三 為家族譜牒留下珍貴的一頁,替產業文化鋪陳永恆的篇章/徐耀昌
15 推薦序四 一位企業家的生命傳承/吳思華
18 作者序一 家,又回來了!思她念她 親手修建為承傳/林光清
20 作者序二 奇人.狂人.善人~我所看到的林光清/王彩鸝
23 作者序三 工匠之心 懿爍之美/劉蕙苓
第一部 尋根訪祖
27 比干的遺腹子
30 一把比干墓土,一瓢淇河水
38 公媽牌
43 尋訪來臺祖的故鄉
47 七月半不拜拜、龍眼樹與填鴨
54 兩代返鄉祭祖
62 祖先,我回來了!
65 攀龍村巡禮 龍眼樹下話舊
70 努力終究會成功
第二部 家的記憶
73 永遠的家
77 童年暑假 牛奶的滋味
82 祖父抵押地契也要給孩子念書
88 阿嬤撐起家的半邊天
94 寬以待人的阿爸
104 坐巴士嫁到蘆竹湳的媽媽
112 兩頭豬一萬八
117 八歲囝邀兄長打工,蠶豆花的滋味
119 父子倆一起做陶廠
123 窯爐爆炸 差點變獨眼龍
126 從自立門戶到大陸設廠
130 斷章
第三部 國寶級祖厝.修舊如舊
134 家在情在.重建老宅
140 一磚一瓦,修舊如舊
147 編竹夾泥牆
152 千年檜木從日本還鄉
160 事事請教專家不敢馬虎
163 上樑儀式遵古法 重教育意義
171 七甕龍眼酒
178 鴻哥十八歲生日
第四部 六塊磚雕.百年紀事
181 雕刻時光.磚雕說故事
185 千年瓷都找答案
190 回東莞 自己的磚雕自己造
200 磚雕故事與西河堂
212 待人接物
第五部 蘆竹湳的美麗與哀愁
215 蘆竹湳開庄近三百年
216 關刀山大地震
218 化工廠的煙囪
221 守護蘆竹湳的通天宮
224 點亮蘿蔔燈
228 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
238 看著你的成長.看見家的精彩
第六部 祖訓與傳承
241 積書教子,寬厚待人
251 為善最樂,一塊沒去領的匾額
254 送餐給獨居老人
262 環保餐盒暖胃又暖心
266 在大陸貧鄉蓋十所希望小學
272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分享經驗
278 清明祭祖
第七部 歡喜入厝.老宅新笙
284 林家祖厝 風華再現
286 北漂美漂不辭千里齊聚首
290 老宅修復紀念父親
292 祖厝之美專家詮釋
298 吃湯圓願家族圓滿
300 把﹁旺﹂感染給人
302 家族合奏樂聲揚
306 家又回來了!祖厝入宅祭典有感
316 尾聲:家的精神.人與土地的共鳴
320 後記:堅持不懈的陶瓷達人
324 大事紀要
08 推薦序一 在古宅修復中,看見愛鄉愛家的心/李乾朗
10 推薦序二 情繫蘆竹湳~「家」的傳承與連結/朱宗慶
12 推薦序三 為家族譜牒留下珍貴的一頁,替產業文化鋪陳永恆的篇章/徐耀昌
15 推薦序四 一位企業家的生命傳承/吳思華
18 作者序一 家,又回來了!思她念她 親手修建為承傳/林光清
20 作者序二 奇人.狂人.善人~我所看到的林光清/王彩鸝
23 作者序三 工匠之心 懿爍之美/劉蕙苓
第一部 尋根訪祖
27 比干的遺腹子
30 一把比干墓土,一瓢淇河水
38 公媽牌
43 尋訪來臺祖的故鄉
47 七月半不拜拜、龍眼...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