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對你情緒勒索,當伴侶試圖對你進行情感操控,
當同事刻意忽略你的存在,當朋友成了能量吸血鬼,吸光了你的正面能量……
小心,你正受到「情緒暴力」的精神虐待! 漠視、疏遠、索求關注、被動攻擊、惡作劇、挑毛病、情緒勒索、造謠、排擠、挖苦、嘲諷、貶低、侮辱、霸凌、脅迫、情感操控、精神虐待……
「情緒暴力」其實已存在你的生活當中! 情緒勒索:
「你不答應,我們就分手!」 煽動罪惡感:
「我需要你時,你永遠都不在!」 冷嘲熱諷:
「你不是大學畢業嗎?怎麼連這點事都做不好。」辨識人際關係中看不見的軟暴力,讓自己的生活不再受人擺布。
【真誠推薦】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科普心理作家 海苔熊
作家 番紅花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發生「情緒暴力」。
面對人際關係中的軟暴力,該怎麼做才能不再被傷害?情緒暴力就像一種慢性毒藥,
緩慢地侵蝕著我們與同事、朋友、家人、伴侶間的關係。
無論是職場、學校、家庭或親密關係中,都可能出現情緒暴力;
而且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讓人難以防範。
情緒暴力被醫界喻為「看不見的棍棒」,
不只可使被害者身心同時受創,
更可能讓其日後深陷在憂鬱和恐懼的陰影中。
早期發現並遏止才是面對情緒暴力的最佳防護方式。
那又該如何在這類攻擊行為剛出現苗頭時就做好防備呢?
本書作者將情緒暴力分為五大類型:
1. 忽視與不理睬、2. 情緒勒索、3. 能量吸血鬼、4. 情感操控、5. 精神上的毀滅性痛苦
幫助讀者辨識何為情緒暴力,並學會如何保護自己,不再被負面情緒綁架。
【讀者好評】
滿分★★★★★/讀者Bücherwurm
以下所提的章節標題同時也是科隆大學特殊教師教育的科學競賽標題。威爾納‧巴滕斯醫生(作者)談論到這個問題:如何避免情緒暴力。人們每天都會經歷情緒暴力,特別是當它們接踵而至時。許多人以羞辱和蔑視、 霸凌或拒絕施加情緒暴力。威爾納‧巴滕斯醫生,認為這不僅是對心理造成傷害,也是攻擊。這將會是逐漸侵蝕家庭和伴侶關係,進而破壞共同生活的毒藥。作者以論述表達「情緒暴力」是2018年最被低估的社會問題之一,因為他發現社會上到處都有不同程度的羞辱和漠視現象,作者也提出如何抵制的方法。我認為這本書針對「人類情感的力量」議題進行了批判且不容小覷的檢視。
科隆大學特殊教育領域的碩士生在練習「反情緒暴力」時認為,這本書之所以能成為暢銷書,是因為巴滕斯醫生讓讀者正視情緒暴力尚無法解釋的悲劇現象,也促使這些學生們以教育的方式在課堂和同儕之間更積極地傳播反對這種暴力行為的思想。
滿分★★★★★/讀者Jasmin
內容:
威爾納‧巴滕斯醫生說明如何反抗情緒暴力、情緒暴力的影響力以及情緒暴力的各種面向。
看法:
這本書的題材很吸引我,看完威爾納‧巴滕斯醫學博士的著作之後,事實上我感到很憤怒。因為情緒暴力無所不在,而且我們也常不經意地對他人施加情緒暴力。這本書讓我學習更有意識地尊重我周遭的人,但最讓我震驚的是,許多雇主試圖強壓員工,我發現我的老闆也有類似的行為模式,但幸運的是,我並沒有讓他得逞。然而孩子們很難避免,即使在家裡不會受到情緒暴力,但在學校也可能受到排擠或霸凌。
這本書的結構分明,分章討論特定的生活情況,如:職場、伴侶關係以及童年時期,還透過許多真實案例讓我們明白情緒暴力。每一章節的最後還有重點彙整。
作者簡介:
威爾納.巴滕斯Werner Bartens
《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科學版主編。堪稱德國境內在健康議題上最具影響力的出版從業人員之一。《維繫伴侶關係那些事》(Was Paare zusammenhält)(暫譯)、《快樂醫學》(Glücksmedizin)(暫譯)、《身體的快樂》(Körperglück)(暫譯)等多部作品都曾登上《明鏡週刊》(Der Spiegel)暢銷榜。
譯者簡介:
▌黃慧珍(Magda Huang)
歷任國內外博覽會現場及企業會議口譯員、國際產經新聞編譯。譯有《在沙發上的經濟學》、《為什麼我們最幸福?》(商周)、《祈禱,就是接收宇宙能量》(采實)等書。
▌張淑惠
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德國慕尼黑口筆譯學院肄業,從事德文翻譯工作,譯有《愛,一切從簡》、《經濟蕭條中:7 年賺到15,000,000》、《VW 總裁心》、《集書人》、《成交!讓兩性都買單的行銷術》、《死亡閱讀者》、《GEIM 遊戲》、《猶豫藝術家》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那些真正令人感到痛苦的事
情緒暴力可能以許多不同形式發生。有時它可能以忽視、排擠或視若無睹的方式表現出來,或也可能是公開的拒絕與敵意。此外,還有各種試圖操控他人的行為:意圖讓人移轉感受,挫折對方的情緒,或讓對方的心情轉往特定方向。情緒勒索、情感操控(Gaslighting)以及「能量吸血鬼」(Energievampiren)等行為都是常見手法。
雖然在精神上傷害人有些典型模式,實際上的認定卻是因人而異。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母親以帶有責備意味的表情對女兒的行為表示不贊同,就是很嚴重的情緒暴力。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是父親以帶有貶低意味的眼神或搖頭表達對兒子的不信任。對於第三種人來說,光是想到原本以為是朋友的同學充滿嘲諷的笑聲,即使在幾年後都足以令他起雞皮疙瘩。
.一、「忽視與不理睬」
忽視以及情感上的冷漠也被心理學家認定為創傷經歷。「沒有受到關注與沒得到回應是一種特別令人心痛的經驗。」依附關係專家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布里須說:「從兒童到成年人,有另一半的人或是單身者,乃至於私人生活或是在職場上,都適用這種說法。有些家庭,當家中有人對另一人施暴時,全家人都選擇對這類事件保持沉默、閉口不談,幾個世代以來都是這樣,幾乎變成家族傳統。把視若無睹當作懲罰。」這些孩子外在看來雖然過得不錯,有時甚至在物質上被寵壞了,但他們在心靈上卻極度貧乏。他們得不到肯定和關愛。他們能夠體驗到關注的方式,可能就是以辱罵和否定他們的形式出現。
有些學者認為,因為父母或其他重要關係人情感上的迴避所造成的破壞,與肢體上的暴力或是性暴力造成的傷害程度接近或幾乎同等嚴重。無論父母是因為任何成癮問題沒有能力照顧孩子,或是自身的人格障礙,或僅只是情感表達上較為冷淡,無論何種原因使得他們無法關愛孩子在這裡並不重要。人類是社會性的生物,極度依賴情感交流、人際關係與互動。歷史上無數殘酷的例子都顯示,在沒有關愛和與人親近的環境下成長的人(尤其多數是兒童),最後萎縮的往往不只是心理層面,還有身體上的機能。
人類不只是哺乳類動物,更因為是彼此間有合作能力的智人(Homo sapiens),而不同於其他物種得以繼續進步。與他人有所連結、彼此互動,並能與人產生共鳴是保持健康的要件。 「目前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孤獨感幾乎可以讓所有人生病。」德國烏爾姆大學附設醫院(Universitätsklinikum Ulm)心身科主任哈拉德.鈞岱爾(Harald Gündel)說。 「缺乏接納與重視不只對大腦造成影響,也會影響全身,尤其使得許多身心疾病源頭的發炎指數升高。」
早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s)於一九一九年發表一篇名為《一個被打的孩子》(Ein Kind wird geschlagen)的論文中即指出,對某些人而言,比起絕對忽視,受到不好的對待或關係出現問題的後果反而較不嚴重。有些被害者此後不斷陷入受到強烈貶抑的關係中,並且一輩子與受到忽視的感受奮戰。無法引起他人的回應、在他人眼裡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似乎什麼事都與他無關受,可能導致輕視自我的感受,並且引起心理層面突如其來的毀滅性痛苦。忽視會讓人覺得自己是無物,明顯看輕自己──沒有社會與情感支持,就像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裡。
肢體暴力雖然會痛,而且也和嚴重的羞辱有關。有些學者認為,比起完全不被注意到,肢體傷害有時反而讓人更能忍受。施加在肉體上的暴力當然是不正當的行為,但至少得到對方的反應。人與人彼此有接觸,發生某些事,加害者表現得像是受害的一方──即使當下他對被害者表現出來的主要是攻擊性、憤怒和仇恨。
「忽視和心理創傷都會留下讓人難以擺脫的生物疤痕。」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查爾斯.涅梅洛夫(Charles Nemeroff)表示。「當兒童受到忽視,可能在身體和精神上產生最嚴重的後果。」儘管將殘忍程度加以分級似乎顯得怪異--情緒暴力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比身體上的傷害或性侵害還要深刻。「一切都被殲滅殆盡、顯得壓抑沉悶,而且情緒低迷。」慕尼黑工科大學附設醫院(Klinikum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München)心身科醫師及創傷專家馬汀.薩克(Martin Sack)直言。在多數虐待事件中,被害者往往會對加害者發展出諸如憤怒或反抗等自衛情緒。在這類例子中,仇恨至少還有個目標對象。
被忽視的孩子卻沒有這樣的目標對象。「不曾擁有的東西所造成的傷害恐怕是最嚴重的了。」倫敦的兒童心理學家邁可.魯特(Michael Rutter)也這麼說。美國亞特蘭大與邁阿密的心理學者在幾年前也證實,兒童時期受到虐待或被忽視的孩子長大成年後,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認知缺陷。 那些有心理創傷的研究對象不只是情緒處理功能受損,他們的視覺記憶,以及在解答針對特定目標的題目時,都顯示出幼兒時期受到忽視對他們的情緒障礙造成了最嚴重的影響。除了情緒穩定度之外,他們的智力與記憶力也明顯受損;精神上則有認知障礙。
「情緒虐待可說是最常見也是傷害最嚴重的虐待形式。」美國德州丹頓大學(Universität Denton)的心理學教授雪莉.里格斯(Shelley Riggs)表示:「對兒童來說,最大的困難在於,父母同時是問題的來源與解決問題的關鍵。」倘若造成傷害的人正巧是所愛的人,以及在生命初始的前幾年──以字面意義來說--賴以為生的人,那麼在精神上以及肉體上造成的長期後果尤其嚴重。至於要讓他們造成的傷口癒合,或是不斷撕開舊傷口、製造新的傷害,並且持續威嚇與傷害孩子,決定權則掌握在父母手中。
如果母親或父親不採取行動試圖彌補他們造成的羞辱與傷害,或是收回他們拒絕的表現,就可能衍生心理障礙、煩躁與病痛,而且不只是精神上,還有肉體上的。日常相處、與他人的關係--這一切對情緒暴力被害者來說,都籠罩著一層沉重的陰影,而且這些陰影會使他們的人生很長一段時間晦暗無光。每個遭受過情緒暴力的人可能會做出不同反應,但是情緒暴力所帶來的後果即便在幾年之後仍然能察覺得到,並且對人生造成長期傷害或甚至完全摧毀人的一生。
.二、「情緒勒索」
當然,那些我們想從他們那裡得到愛的對象,正是我們最不希望對他們感到失望的人,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那麼地愛他們。我們甚至可以為他們付出一切。就這點而言,當這些人,尤其這些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或是另一半,索求多於我們能夠給予的情感、關注與關愛──並且當他們的期待無法得到滿足時,動不動就對彼此關係的基礎提出質疑時,就顯得特別卑鄙與可惡。
被高度要求與期待該做些什麼或該給出什麼,並因此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經常是比較親近的關係。當孩子轉眼進入青春期,慢慢脫離原生家庭,面對要求與現實的衝突時──以及隨之而來的反抗--尤其劇烈。
「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有多擔心?」媽媽對十六歲的兒子說。「我以為你知道我會擔心,會早點回家,但顯然這樣認為是對你要求太多了。你能想想我的感受嗎?」沒辦法,眼前的年輕人應該是無法想像媽媽的感受。他剛才不僅一點也不擔憂,還輕鬆愉快地和朋友玩在一起。
現在媽媽的一番話就要他承擔起讓媽媽發火的責任。他無法察覺有人正嘗試擺布他的行為,他只是覺得不安。如果他毫無防備地容忍這樣的攻擊,並容許他的情緒以這樣的方式受到操控,那麼他之後就不願意在晚上外出──或是,即使出門了,腦子裡還要不斷想著,應該「為了媽媽」早點回家。而且即就算他這麼做了,他還是會感到不安,深怕自己又做錯什麼事。
為了能公正的評估這種情況,母親的動機固然很重要。那位媽媽這麼說,主要是出於對兒子的愛,以及希望不要和兒子太疏離。因此,即便那位母親經常如此擔心可能讓做兒子的感到壓力,但某種程度上還是能夠理解。然而,如果只是把母親的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所說的那些話主要是為她自己幾乎沒有出遊或是任何享樂的機會感到難過,因此才試圖操弄情緒藉以控制兒子。做兒子的或許還能忍受她喋喋不休的關切一陣子,並且為了她早點回家──只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躲開她。那麼他就是看清楚,母親說那些話並不是出於對他的關愛,而是只為她自己著想。
.專欄 「你應該知道,我為什麼會不高興。」
「我以為妳是愛我的!」真是厲害的一句話。他滿是氣勢地說出口,這至少是情緒上的進擊。這句話中充滿了啃食他人的期待與要求──當然,還有幾乎無法當作沒聽到的責難,因為他的期待或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我以為,你和我一樣對這件事有興趣。」又是情緒兵器庫中的另一句經典,而且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家庭或伴侶關係中。還有這一句:「你好好想想為什麼我心情不好。你應該想得到的!」
以上幾句話都有共同的目的:讓接收者感覺自己做錯了,並且感到良心不安。接收者起初會因為自己不夠關心對方心而感到慚愧。作為懲罰,還要接收者去猜測說話者不高興的原因。這是一場早就打好算盤的遊戲。因為打從一開始就已經預設好誰是做錯事的人。
.三、如影隨形的「能量吸血鬼」
有些人會不斷索求,或許在認識的人或朋友圈中都能找到這一類人。他們會不時,或是沒有徵得同意的情況下就對說話的對象傾訴起來,然後表示終於找到機會可以好好地與對方說說話。但其實這些人期待的是別人能不斷想到他們、關心他們,並且能隨時聽他們訴說遇到的問題。
這些人也有他們的重擔,命運對他們來說也不容易:他們不斷陷入糾結的形勢,製造出迫不得已的處境,哀怨地訴苦他們的心情正處於緊急狀態──而且,這些人極少能夠自己找到出路。於是,向人索求對話與解答,希望別人能給他好建議,企求對方能全心全意關注他的最新狀況。這類索求不外乎:「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做?」、「我到底該怎麼做決定?」、「請告訴我,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當這類情況發生在好友、家人或是伴侶之間,一般人通常都很樂意傾聽和給予安慰。畢竟心情不好或憂慮過大時,會想找人傾訴並不奇怪──而且一般人大多會伸出援手。之後,傾聽者會得到很大的感激──「你真的幫到我了。」──雖然這樣說,但實際上並不好,而且永遠都不夠好。
.專欄 他的問題總是排第一?
當她打電話來時,她不會問是否打擾到別人,或朋友是否剛好可以有時間聽她說話。「嗨!克拉拉,這件事很重要,我一定要跟你聊聊。」三十八歲的她這麼說著。「他要和我分手,我再也受不了了。」克拉拉很清楚這個模式,她知道這場對話接下來會如何進行下去,她必須不斷安撫電話另一端的人──然後不時提醒她,她正要帶孩子上床睡覺。
不過克拉拉完全沒機會把想說的話說出口。「今天我真的需要妳,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位女性朋友說:「我就是辦不到。」聽起來真的很嚴重,但如此絕望的哀嘆也只是對方來電時的常態。偏偏克拉拉無法表現出拒絕的態度。她聽著女性友人訴說困境,慢慢地完全投入到對話中。即使她丈夫已經在一旁翻白眼,也只能自己默默帶著孩子上床睡覺。直到放下話筒、結束對話,已經是將近兩個小時之後的事了。這時的克拉拉只感到空虛與筋疲力盡,但問題最終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待下次再接到這位女性友人的電話,通話過程也幾乎會和這次一模一樣。
能量吸血鬼的特徵
▲能量吸血鬼幾乎只能提出問題,鮮少能提出解決方法。
▲他們談的大多是相同的話題,比如終年抱怨另一半有多糟,或是令人討厭的主管,但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會嘗試改變現況。
▲他們只是想從關係中不斷索求,極少付出。
▲他們急迫地要求別人給出答案、建議、看法和時間,有時還無法等待──要別人現在、立刻回應他。
▲如果別人無法滿足他們,甚至會以情感的撤回或其他操控手段作為威脅。
.第一章 那些真正令人感到痛苦的事
情緒暴力可能以許多不同形式發生。有時它可能以忽視、排擠或視若無睹的方式表現出來,或也可能是公開的拒絕與敵意。此外,還有各種試圖操控他人的行為:意圖讓人移轉感受,挫折對方的情緒,或讓對方的心情轉往特定方向。情緒勒索、情感操控(Gaslighting)以及「能量吸血鬼」(Energievampiren)等行為都是常見手法。
雖然在精神上傷害人有些典型模式,實際上的認定卻是因人而異。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母親以帶有責備意味的表情對女兒的行為表示不贊同,就是很嚴重的情緒暴力。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則是...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9-07-06ISBN/ISSN:978986477684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