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史研究開山之作
執中國近代史之牛耳 ──費正清(美國漢學家)
他為中國近代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為舊中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新的觀念,是一個開山的人 ──郭廷以(
歷史學家)
蔣廷黻是將「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研究方法引入近代史領域的第一人。他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闡述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的中國歷經的政治抗衡、東西文明衝撞、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並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全書脈絡清晰、理性辯證,具真實客觀的歷史原貌;文字無枯燥的考據,簡白易讀,是了解中國近代史的入門首選。
附錄蔣廷黻相關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章,有助於理解近代中國史。
作者簡介:
蔣廷黻(1895-1965)
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先後做過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以主張史學改革著稱。1935年受到蔣介石的賞識,棄學從政,先後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處長、駐蘇聯大使等職,被譽為國民黨官員中「知外交的人」。1965年病逝於紐約。
蔣廷黻先生研究歷史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採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引入當時的近代史領域,被譽為「近代史尚無第二人」、「開山的人」。
章節試閱
總 論
中華民族到了十九世紀就到了一個特殊時期。在此以前,華族雖已與外族久已有了關係,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較低的民族。縱使他們入主中原,他們不過利用華族一時的內亂而把政權暫時奪過去。到了十九世紀,這個局勢就大不同了,因為在這個時候到東亞來的英、美、法諸國絕非匈奴、鮮卑、蒙古、倭寇、滿人可比。原來人類的發展可分兩個世界,一個是東方的亞洲,一個是西方的歐美。兩個雖然在十九世紀以前曾有過關係,但是那種關係是時有時無的,而且是可有可無的。在東方這個世界裡,中國是領袖,是老大哥,我們以大哥自居,他國連日本在內,也承認我們的優越地位。到了十九世紀,來和我們打麻煩的不是我們東方世界裡的小弟們,是那個素不相識而且文化根本互異的西方世界。
嘉慶、道光年間的中國人當然不認識那個西方世界。直到現在,我們還不敢說我們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過有幾點我們是可以斷定的。第一,中華民族的本質可以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比。中國人的聰明不在任何別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國的物產雖不及俄美兩國的完備,然總在一般國家水平線之上。第三,我國秦始皇的廢封建為郡縣及漢唐兩朝的偉大帝國足證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是故論人論地,中國本可大有作為。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我民族何以遇著空前的難關呢?第一是因為我們的科學不及人。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的競爭,最足以決勝負的,莫過於知識的高低。科學的知識與非科學的知識比賽,好像汽車與洋車1*的比賽。在嘉慶、道光年間,西洋的科學基礎已經打好了,而我們的祖先還在那裡作八股文,講陰陽五行。第二,西洋已於十八世紀中年起始用機械生財打仗,而我們的工業、農業、運輸、軍事,仍保存唐宋以來的模樣。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國的春秋時代,文藝復興以後的局面很像我們的戰國時代。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所以在十九世紀初年,西洋的國家雖小,然團結有如鐵石之固;我們的國家雖大,然如一盤散沙,毫無力量。總而言之,到了十九世紀西方的世界已經具備了所謂近代文化。而東方的世界則仍滯留於中古,我們是落伍了!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並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個好例子。日本的原有土地不過中國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幾乎全是隋唐以來自中國學去的。近四十餘年以來,日本居然能在國際上作一個頭等的國家,就是因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我們也可以把俄國做個例子。俄國在十五世紀、十六世紀、十七世紀也是個落伍的國家,所以那時在西洋的大舞臺上,幾乎沒有俄國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紀末年,正當我們的康熙年間,俄國幸而出了一個大彼得(今譯作彼得大帝),他以專制皇帝的至尊,變名改姓,微服到西歐去學造船,學煉鋼。後來他又請了許多西歐的技術家到俄國去,幫助他維新。那時許多的俄國人反對他,尤其是首都莫司哥(今譯作莫斯科)的國粹黨。他不顧一切,奮鬥到底,甚至遷都到一個偏僻的,但是濱海的尼瓦河(今譯作涅瓦河)旁,因為他想靠海就容易與近代文化發源地的兩歐往來。俄國的近代化基礎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羅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塔林(今譯史達林)還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運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國家富強力量之大。在十九世紀初年,土耳其帝國的土地跨歐、亞、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戰的。卻是在十九世紀百年之內,別國的科學、機械和民族主義有一日千里的長進,土耳其則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歐洲列強的宰割。到了一八七八年(光緒四年)以後,土耳其也有少數青年覺悟了非維新不可,但是他們遇著極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國王,如我國的清朝一樣,並無改革的誠意。第二,因為官場的腐敗,創造新事業的經費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費了。國家沒有受到新事業的益處,人民已加了許多的苛捐雜稅,似乎國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窮。關於這一點,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國的近代史。第三,社會的守舊勢力太大,以致有一個人提倡維新,就有十個人反對。總而言之,土耳其在十九世紀末年的維新是三心二意的、不澈底的、無整個計畫的,其結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戰(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慘敗,國家幾至於滅亡。土耳其人經過那次大國難以後一致團結起來,擁護民族領袖基馬爾(今譯作凱末爾),於是始得復興。基馬爾一心一意為國家服務,不知有他。他認識了時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國非澈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學、工業,他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為土耳其的舊文字太難,兒童費在文字上的時間和腦力太多,能費在實學上的必致減少。現在土耳其立國的基礎算打穩了。
日本、俄國、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說的那個樣子。這三國接受了近代的科學、機械及民族主義,於是復興了,富強了。現在我們要研究我們的近代史。我們要注意帝國主義如何壓迫我們。我們要仔細研究每一個時期內的抵抗方案。我們尤其要分析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度和原因。我們如果能找出我國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對於抗戰建國就更能有所貢獻了。
總 論
中華民族到了十九世紀就到了一個特殊時期。在此以前,華族雖已與外族久已有了關係,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較低的民族。縱使他們入主中原,他們不過利用華族一時的內亂而把政權暫時奪過去。到了十九世紀,這個局勢就大不同了,因為在這個時候到東亞來的英、美、法諸國絕非匈奴、鮮卑、蒙古、倭寇、滿人可比。原來人類的發展可分兩個世界,一個是東方的亞洲,一個是西方的歐美。兩個雖然在十九世紀以前曾有過關係,但是那種關係是時有時無的,而且是可有可無的。在東方這個世界裡,中國是領袖,是老大哥,我們以大哥自居,他國連日本...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剿夷與撫夷
第二章 洪秀全與曾國潘
第三章 自強及其失敗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附錄:
1. 琦善與鴉片戰爭
2. 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
蔣廷黻 年表
總論
第一章 剿夷與撫夷
第二章 洪秀全與曾國潘
第三章 自強及其失敗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附錄:
1. 琦善與鴉片戰爭
2. 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
蔣廷黻 年表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80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