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GCFP) 易之新
高雄快樂心靈診所精神科醫師 陳豐偉
好評推薦啟動身心治療的第一步:調整好神經系統狀態。
運用簡單的「基本動作」運動,不到三分鐘,
即可告別日夜服藥、不斷求醫問診的生活,輕鬆重拾身心活力!身處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比以往快許多,除了人際關係、工作壓力,還有大大小小的瑣事會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以為身心疲憊只需要放輕鬆、睡一覺就會好很多,殊不知壓力已經深深埋在我們身體裡,難以排解。
你,或是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有沒有出現以下症狀呢?
◆ 睡不飽、精神差,有如行屍走肉,對一切事物提不起勁
◆ 發生一點小事就反應劇烈,開始怪東怪西、怨天尤人
◆ 沉迷於遊戲、迴避社交活動,出現暴力與憂鬱傾向
◇ 偏頭痛、肩頸痠、呼吸困難、習慣性咬緊牙關或磨牙
◇ 壓力大就想吃大餐,造成脹氣、便祕、腹瀉、胃酸過多
其實,以上種種都與「神經系統狀態異常」有關係。
擁有四十多年治療經驗的史丹利‧羅森堡醫師,在得知震撼醫界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後,將自己多年累積的徒手療法經驗結合對神經學的新認識,發展出更具系統性的治療方式。在本書中,他結合了理論探討、案例研究、實作訓練,以及詳盡豐富的圖文說明,讓專業醫師乃至普羅大眾,都能在三分鐘內檢測、調整自己或他人的神經系統狀態,進而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礎。
神經系統主宰了我們的覺知與反應。與其花大錢看醫生、服用各種處方藥物,若能先檢測、改善迷走神經系統狀態,再進行更深入的治療,將會事半功倍,甚至不藥而癒!
什麼是迷走神經?
迷走神經是第十對顱神經,除了是自律神經系統的關鍵,也是人體分布最廣的神經,支配我們許多感官、肌肉與消化循環系統。
為因應危機與突發事件,神經系統會啟動「戰或逃反應」或「恐懼的癱瘓」狀態,以度過難關。危機解除後,便會自然回到放鬆與支持社會性參與的狀態。
但是,神經系統在長時間的壓力下日漸失去彈性、無法正常應變,從而成為許多病症的重大病因。
本書特色
◆ 詳述自律神經系統三大迴路、五種狀態,以及相對應的情緒感受
◆ 從神經系統有效改善憂鬱、焦慮、泛自閉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自主檢測、調整迷走神經功能,不到三分鐘,迅速找回健康
◆ 七種動作教學,有效改善肩頸問題、偏頭痛、脊椎側彎及情緒困擾
作者簡介:
史丹利‧羅森堡(Stanley Rosenberg)
生於美國、現居丹麥的身體治療師。一九八三年起擔任魯爾夫治療師,一九八七年開始從事顱薦骨療法。他分別向亞連‧吉欣(Alain Gehin)、喬治亞‧米爾尼(Giorgia Milne)、班傑明‧施爾德(Benjamin Shield)、珍‧皮埃‧巴羅(Jean-Pierre Barral)等著名醫師及學者,學習顱薦骨療法、生物動態顱薦骨療法、兒童治療應用學與整骨學。
他在丹麥創建史丹利‧羅森堡學院(Stanley Rosenberg Institute),專門教授結構整合、肌筋膜放鬆技法、癒傷組織放鬆技法,生物力學顱薦骨療法、內臟按摩和生物張拉整體療法。同時,他在丹麥出版了四本書:《背痛不再來》(Nevermore Pain in the Back)、《頸部僵硬不再來》(Nevermore Stiff Neck)、《消除疼痛整骨按摩法》(Pain Relief with Osteomassage)、《華嶽太極拳》(Hwa Yu Tai Chi)。
除了從事治療工作,他也在不同機構為演員做瑜伽、雜技和聲音訓練,包括耶魯大學、布蘭戴斯大學、斯沃斯莫爾學院,以及丹麥和冰島的國家戲劇學校。
更多資訊請見個人網站:www.stanleyrosenberg.com
譯者簡介:
李宇美
政治大學資管系、佛羅里達大學廣告研究所、蒙特瑞國際學院口筆譯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行銷、媒體及半導體業十餘年,現為專職譯者。譯有《爸媽太超過》、《樓梯轉角的綠衣女子》、《波爾多夢魘》、《鄉民都來了:網路群眾的組織力量》,以及一中心出版的《UFO解密》、《呼風喚雨之英雄崛起》、《呼風喚雨之戰雲密布》、《宇宙通行證》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方推薦
這本書傳達了史丹利對於迷走神經的個人觀點,迷走神經在治療時可以讓病人的身體平靜下來,促使身體對觸摸產生正面回應。史丹利對於身體協調統合的直覺性了解,促使他開發出一套能讓身體進入安全狀態的系統性方法。透過這種方法,身體得以自行調節神經系統,進而使人們的行為、心理健康和身體的體內平衡達到最佳狀態。
──史蒂芬‧波吉斯博士(Stephen Porges, PhD)
印地安那州大學金賽性、性別與生殖研究中心傑出科學家
北卡羅萊那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於1994年提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史丹利‧羅森堡透過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觀點,將他如百科全書般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知識全都寫在此書中,讓我們看見許多常見疾病的根源是焦慮。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傑作。
──湯姆‧梅爾斯(Tom Myers),《解剖學訓練》(Anatomy Trains)作者
史丹利‧羅森堡是全球技巧最純熟、也最具創意的徒手治療師。每位讀者看了本書所介紹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後,立刻就能上手應用。請各位好好享受這本好書,並且將書中的技法應用在自己身上,或用來幫助你的患者。
──詹姆士‧歐須曼博士(James Oschman, PhD),《能量醫學》(Energy Medicine)作者
名人推薦:各方推薦
這本書傳達了史丹利對於迷走神經的個人觀點,迷走神經在治療時可以讓病人的身體平靜下來,促使身體對觸摸產生正面回應。史丹利對於身體協調統合的直覺性了解,促使他開發出一套能讓身體進入安全狀態的系統性方法。透過這種方法,身體得以自行調節神經系統,進而使人們的行為、心理健康和身體的體內平衡達到最佳狀態。
──史蒂芬‧波吉斯博士(Stephen Porges, PhD)
印地安那州大學金賽性、性別與生殖研究中心傑出科學家
北卡羅萊那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於1994年提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史丹利‧羅森堡透過多重...
章節試閱
顱神經功能障礙對社會性參與的影響
「正常」的人類行為就是正面社會價值觀的體現,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人。
我們的社會性參與功能正常時,其他人可以輕易了解我們的行為模式,並覺得我們的行為舉止合乎情理。大多數人在大部分時間舉止都很合宜;然而,我們可能會短暫進入脊髓交感神經鏈(戰或逃反應)或是背側迷走神經(退縮、停止運作)的慢性啟動狀態。如果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夠靈敏,很快就能回到社會性參與狀態。
可惜的是,有些人多數時間都無法正常進行社會性參與。如果我們缺乏可以自行回到社會性參與狀態的靈敏度,就會一直卡在交感神經鏈或背側迷走神經啟動的狀態。處於這種狀態時,旁人對我們的價值觀、動機、行為都會感到難以理解。我們的行為變得毫不理性,不但對自己無益,還損人不利己。無法正常進行社會性參與時,我們及身邊的人都沒有好日子可過。
現在,我們就來了解和社會性參與相關的五對顱神經,以及這五對顱神經失調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這些症狀的人可能是社會性參與功能出了問題,如果受影響的神經獲得治療,問題應該就可迎刃而解。
第五對和第七對顱神經
第五對的三叉神經有好幾個運動功能,包括控制移動上下顎動作的咀嚼肌,同時也有感覺功能,可以接收顏面皮膚的感覺神經所傳遞過來的脈衝訊號。
第七對的顏面神經也有好幾種控制運動的功能,可以控制臉部個別肌肉的收縮和放鬆,我們的臉部表情就是這樣才能有所變化。臉部表情不僅可以傳達不同情緒,也可以反映身體處於健康或疾病的狀態。在正常狀況下,臉部表情的改變是自發性的,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內在情緒和想法的改變。
你見過面無表情、死氣沉沉的人嗎?這通常是第七對顱神經功能障礙的訊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臉部表情,舉例來說,微笑或是睜大眼睛,但是這些與自發性的臉部表情不同。
只要觀察一個人從嘴角到眼角之間有沒有任何自發性臉部微表情,就可以看出對方社會性參與功能是否正常。
除了上述獨立功能,第五對和第七對顱神經有一些功能彼此相關。第七對顱神經支配顏面肌肉,第五對顱神經則是顏面皮膚的感覺神經。當我們要改變臉部表情時,這兩組神經讓我們感覺得到臉部的動作。同時,它們也幫助我們傾聽和了解他人所說的話,使我們可以與他人交談。這也是社會性參與中很重要的環節。
鐙骨肌是身體中最小的肌肉,由顏面神經支配。這個肌肉保護內耳免於高噪音的打擾,特別是自己聲音的音量。震耳欲聾的獅吼足以使其他動物聞風喪膽,甚至嚇得動彈不得。所以獅子在大吼之前,會短暫收縮自己的鐙骨肌,確保不被自己發出的吼叫聲影響。
用鐙骨肌降低聲音音量,讓音頻低於人類女性的音頻,小嬰兒才能聽清楚媽媽的聲音。如果你很容易受到背景噪音的干擾,有可能是你的鐙骨肌出現問題,以致無法降低低頻聲的音量,使你在嘈雜的房間中聽不清旁人說的話。
恐聲症是另一種聽覺疾病,起因可能是鐙骨肌功能障礙,也可能是第五對顱神經支配的中耳鼓膜張肌功能失調所造成的。中耳鼓膜張肌收縮時可以增加張力、降低音量。這個功能在我們進食時很有用,可以減少我們聽到的咀嚼音(詳情請參考第七章)。
許多成年人有第五對和第七對顱神經功能障礙問題,通常是拔牙或戴齒顎矯正器所帶來的副作用。我曾發現好幾名這樣的病人,他們的蝶骨翼突和硬齶腭骨(顏面骨中較小的骨頭)在拔牙或牙齒矯正的過程中移位了。由於接受過生物力學顱薦骨治療的訓練,我可以從患者的硬齶形狀判斷出腭骨是否產生橫向位移,進而使用技法將腭骨復位。
第五對和第七對顱神經的一些分支相會於這個部位,因此只要蝶骨翼突和硬齶腭骨的連接處有一點點位移,就會壓迫到這兩對神經。有時候我會治療到剛拔完牙、這兩對神經就出現問題的患者。我和一些牙醫討論牙痛和這兩塊骨頭位移時,他們大多都知道我提出的問題,並常常告訴我,只要牙齒沒有感染跡象,他們通常不會因為患者牙痛就隨意拔牙。
然而,有許多牙醫不了解這樣的關聯性,也可能是他們忘記了。一名女性患者曾在拔完一顆牙後,另一顆牙開始感到疼痛,她的牙醫便把第二顆牙也拔了,但是痛苦並沒有因此消除。那名牙醫似乎不知道疼痛的原因是由於那兩塊骨頭位移造成神經壓迫,他執著地想幫那名女患者止痛,於是又拔了一顆牙,一顆接著一顆。等那名女患者找到我時,牙齒幾乎快被拔光了,但她的疼痛依然沒有解除。
我現在正在醫治的一名患者在拔完一顆牙後,開始有磨牙的現象。許多牙醫都找不出問題的癥結點,即使知道,或許也不曉得該如何處置。
因此,通常我在第一次看診時,都會詢問患者最近有沒有拔牙,或是戴著齒顎矯正器,這兩種狀況都會引發慢性脊髓交感神經的刺激,或造成慢性背側迷走神經處於啟動狀態。
蝶骨是位於顱骨最中央位置的骨頭,其最外層就是我們稱為太陽穴的地方。太陽穴只要捱上一拳,就有可能立刻昏過去不醒人事,許多拳擊手都知道這一點,因此會瞄準對手的太陽穴出拳。只要擊中對手的太陽穴,十之八九可以獲判擊倒取勝。這也是為什麼在棒球運動中,打擊者要戴上可以防護太陽穴的頭盔,以免被球擊中。蝶骨最裡面是一個鞍狀的凹陷,腦下垂體就位於該處。
當顱神經的任一分支受到壓迫時,不只那條分支會功能失調,該對顱神經下的所有分支也可能出現功能異常。因此,蝶骨和顎骨之間的錯位會導致顏面和中耳神經功能障礙,足以阻斷所有與社會性參與功能相關的神經系統。
第五對顱神經連接顏面皮膚,第七對顱神經連接顏面肌肉。想要矯正其功能障礙,順便讓自己看起來有天然的「拉皮」效果的話,本書第二部有一項可以同時刺激這兩對顱神經的技巧。雖然做一次就能注意到顏面壓力有明顯改善,但反覆施作的效果會更好;對於背側迷走神經或脊髓交感神經鏈長期處於失調狀態,早已忘記什麼叫自然微笑的讀者,此法尤其有用。
另外兩個被第五對顱神經支配的肌肉是起於蝶骨的翼內肌和翼外肌,控制著上下顎的開合。這個骨頭只要有一絲絲輕微位移,便會造成咬合功能異常,好比上顎前突、下顎前突(戽斗)、錯咬等問題。
第九、第十、第十一對顱神經
第十對顱神經有兩條分支,其中的腹側迷走神經始於腦幹中名為疑核(nucleus ambiguus)的神經核團,第九對與第十一對顱神經也始於此處。
另一條迷走神經分支是背側迷走神經,始於腦幹背面第四腦室底部(腦室並不是一個實體結構,而是腦葉之間充滿腦脊液的空間。腦室系統共由四個腦室組成,各個腦室間由細小的導水管連結)。
迷走神經的兩條分支,與第九對、第十一對顱神經及頸靜脈都會穿過頸靜脈孔。頸靜脈孔是位於顱底顳骨與枕骨之間的小孔洞。
第九對和第十一對顱神經的神經纖維與第十對顱神經的神經纖維交織在一起。我的解剖學老師派翠克.帕特里克告訴我們,在現代解剖學中有愈來愈多學者認為第九對和第十對顱神經其實是相同神經的不同部分。它們之間不但神經纖維緊密交織,與社會性參與神經系統相關的功能也有著緊密關聯。
我在臨床治療中發現,要使神經系統進入有利於社會性參與的狀態,最簡單的方法是將第九對、第十對、第十一對顱神經視為同一對神經。這三對顱神經中只要有一對出現功能障礙症狀,另外兩對通常也會失調。治療後,如果患者的迷走神經(第十對顱神經)功能檢測有所改善,通常第九對和第十一對的功能障礙症狀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九對顱神經的其他功能
第九對顱神經是舌咽神經,這對混合性神經有傳入的感覺神經纖維與傳出的運動神經纖維。傳出分支唯一支配的肌肉是莖咽肌,與吞嚥動作有關。
第九對顱神經會從扁桃體、咽頭、中耳、舌頭的後段三分之一接收感覺訊號。它也是管理血壓機制的一部分,其在位於頸部下方頸動脈附近的頸動脈竇中有輸入分支,而它的感覺神經纖維會監測血壓,便於隨時調節心臟與動脈肌肉細胞的收縮張力。
這對神經也負責監測血液中的氧及二氧化碳含量,以調節呼吸速率。它也負責刺激位於耳朵前方的大唾液腺「腮腺」的分泌。
第十對顱神經(迷走神經)
第十對顱神經是自律神經系統的關鍵。在史蒂芬.波吉斯發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前,一般都以為迷走神經只有一條神經路徑。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迷走神經的兩條分支(腹側及背側迷走神經)不但起源處不同,連功能也不相同。這本書的重點就是要詳盡闡述它們之間的差異與意義。
我們要先了解這兩條迷走神經的分支,才能介紹治療時它們所能代表的不同選擇,這些會在本書稍後的章節提及。
橫膈膜下(背側)迷走神經分支
迷走神經的背側分支有支配位於橫膈膜下方內臟器官的運動神經纖維,包括:胃、肝、脾、腎、膽囊、膀胱、小腸、胰臟、升結腸、橫結腸。因此,這條分支有時稱為「橫膈膜下迷走神經分支」。不過,這個名稱不算完全正確,因為有一些始於腦幹的背側運動核心神經纖維也會影響心臟及肺臟的運作,而這兩個器官位於橫膈膜上方。同樣地,雖然腹側迷走神經主要提供橫膈膜上方器官的運動神經路徑,但是有些也會影響橫膈膜下方的器官。自律神經系統的三個部分,包括迷走神經的背側分支、腹側分支、脊髓交感神經鏈,都會影響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這三條神經迴路對於心臟和肺臟都有不同的影響力。
本書附錄有兩個內臟器官的圖例(「腹側迷走神經」、「背側迷走神經」),清楚說明其各自支配的功能。
迷走神經腹側分支的其他功能
迷走神經腹側分支始於腦幹,也就是顱底的脊椎上端(可參考附錄的「腦部」圖例)。它會刺激細支氣管的收縮節奏,促進氧的萃取。腦幹啟動背側迷走神經後,會造成呼吸道的慢性收縮,讓空氣難以通過(這是在器官停止運作或休克狀態會啟動的機制。細支氣管狹窄的症狀也可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氣管炎、氣喘)。
當我們覺得安全時,迷走神經腹側分支會支援休息或平靜的活動。呼吸道的開口有一種波動節奏,在吸氣時會適度張開,呼氣時會適度關閉。
迷走神經腹側分支支配了許多喉部小肌肉,包括聲帶、喉頭、咽頭、咽後的某些肌肉(軟顎舉肌和懸雍垂肌)。
第十一對顱神經
第十一對顱神經又名「副神經」,是整個肌肉骨骼系統健康的關鍵點。它支配著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讓頭部與頸部可以移動,而這兩種肌肉只要有一邊出現壓力,就會牽動肩膀、脊椎和全身。
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都始於顱骨(斜方肌連接顳骨乳突,胸鎖乳突肌連接枕骨),兩者共同構成了頸部、肩部、上背部的外環肌肉。
第十一對顱神經功能異常時,就會造成上述肌肉張力失調,進而出現急性或慢性的肩膀不適、頸部僵硬、偏頭痛、難以水平轉動頭部的症狀(詳情請參考第五章。相關治療方法請參考第二部)。
治療師在治療斜方肌或胸鎖乳突肌慢性緊繃或無力時,與其直接按摩這兩處肌肉,不如先以第二部中的「基本動作」改善第十一對顱神經的功能,等神經功能正常後再進行肌肉按摩,會更有成效。
顱神經功能障礙對社會性參與的影響
「正常」的人類行為就是正面社會價值觀的體現,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人。
我們的社會性參與功能正常時,其他人可以輕易了解我們的行為模式,並覺得我們的行為舉止合乎情理。大多數人在大部分時間舉止都很合宜;然而,我們可能會短暫進入脊髓交感神經鏈(戰或逃反應)或是背側迷走神經(退縮、停止運作)的慢性啟動狀態。如果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夠靈敏,很快就能回到社會性參與狀態。
可惜的是,有些人多數時間都無法正常進行社會性參與。如果我們缺乏可以自行回到社會性參與狀態的...
推薦序
結合迷走神經與身體治療的完美成果
史蒂芬.波吉斯博士(Stephen Porges, PhD)
印地安那大學金賽性、性別與生殖研究中心科學家
北卡羅萊那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於一九九四年提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引起極大的迴響。
我與史丹利初次見面是二○○二年六月的事,當時我受邀至巴爾的摩的美國身心治療學會會議發表演說。演說的前晚,我收到了詹姆士.歐須曼(James Oschman)的簡訊,問我能不能與史丹利一起出席。他說我一定會對史丹利的研究工作很感興趣。隔天演講結束後,史丹利說他想取得像心率變化這類的客觀數據,來證實他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成果。
當時我滿好奇他的研究,也很想進一步了解他的研究方法,以及他想檢測迷走神經功能的原因。交談之中,我隨口提到我患有腰椎滑脫症,也就是有一節脊椎骨往前脫位的現象。他回了一句:「我能搞定。」我便追問他大概要多久時間才能治好。他回答只要十到十五秒鐘!這時,我的心中充滿疑問,完全猜不透短短十到十五秒他能做什麼。我知道史丹利有魯爾夫治療法(Rolfing,又譯羅夫法)和顱薦骨療法(craniosacral techniques)的訓練背景,因此我原先推斷,這至少要做好幾次療程才能看見成效。過去我在骨科有豐富的就診經驗,因此對於身心治療法能否發揮作用抱著懷疑的態度,而他所謂幾秒鐘內見效的說法,更是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
診斷報告指出,我椎間滑脫的位置位於下脊椎處的腰椎和薦椎連接處,因而引起下背痛,未來可能進一步惡化,必須動手術。作出診斷的是一名骨外科醫師,他讓我對手術極為恐懼,也使我亟欲以物理治療尋求症狀改善。在所有物理治療療程結束後,我到一名運動醫學科醫師那裡就診,他開的處方是要我使用背部支撐帶,以減少患處的移動。然而,很顯然的是,這兩名醫療專業人員給我的指示是相互矛盾的:運動醫學科醫師要我盡量不要動到下背部,物理治療師則是要我多動,以保持下背部的靈活。所以,遇到史丹利的時候,我對到底該如何治療以減輕痛苦,避免走到手術那一步,還是莫衷一是。
所以,當史丹利如此慷慨地說要幫忙「搞定」我的病痛時,我既高興又期待。史丹利要我雙手、雙膝著地,以狗趴式趴在地上,放輕鬆並保持脊椎平直。然後,他用兩隻手指頭朝反方向,將脫位的脊椎骨組織推動了一下。他一做完這個動作,那節脫位的脊椎骨立刻回到原位。自此之後的十五年來,我一直使用他這個方法的修改版本,告別了多年的疼痛糾纏。
當時,我恍然大悟,史丹利用手指輕柔推動上層組織的這種物理性操縱,向身體發送了放鬆的訊號。身體放鬆使得支撐脊椎的神經肌肉重新調整,也讓脫位的脊椎骨得以和緩地復位。史丹利手指的動作傳送了安全訊號到神經肌肉系統,系統便立刻從要保護脆弱的下背部脊椎那種緊繃的防衛狀態,轉換成安全的放鬆狀態。此時,只要輕輕觸碰一下,就足以讓系統自行恢復原位。
史丹利的方法證實了一件事,那就是安全感可以來自全身各部位,而不單是與人互動時才會經由顏面和頭部肌肉顯現,或只經由腹側迷走神經路徑通往內臟。人體解剖學中,安全感是一種調降和限制的防衛機制。當人類感到安全時,人體便會自行調節到能支撐健康、成長和修復的最佳狀態。史丹利了解神經系統在安全狀態下才會對觸摸有正面反應,因此利用這個原理讓身體自行調整,促使自律神經系統發揮最佳功能。
史丹利在我們兩人第一次會面中,便展現了過人的本領和聰明才智。我深深體會到他想減輕病人痛苦與受折磨的熱情,想利用溫和的調節手法讓病人達到安全狀態的關懷備至。同時,我也深切領悟到他對於人體生理學整合系統的直覺式認知。
我與史丹利相識相知成為好友已有十五年之久,彼此聊了很多次要如何推廣他對自律神經狀態的操縱手法,讓更多人受益,並促進大眾的健康、成長和修復。史丹利在這本書中就做到了這一點,他結合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顱薦骨和其他身心治療法的精髓,巧妙汲取了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重點:人體只有在安全狀態下,才會對觸摸有正面反應,進而達成調整的效果。
依據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身體在安全狀態下會有不同的運作模式,其中包括了骨骼肌肉的神經調節。在安全狀態下,腹側迷走神經會與自律神經系統協同運作。此時,自律神經系統的防衛機制會有所節制,身體不但會對社會性參與行為中的聲音韻律和臉部表情有正面回應,也十分歡迎肢體接觸。史丹利在臨床案例上之所以能大獲成功,不僅是靠他與病人的社會性參與系統進行互動,達到了調節病人狀態的目的;他對病人的關懷備至也讓病人充分信任他,進一步促進腹側迷走神經的正向循環,使病人全身都得以進入安全狀態。
史丹利不是在象牙塔中研讀某套標準學程所訓練出來的治療師。他接受的訓練涵蓋不同領域與學科,所使用的方法其實更接近療癒者的作法。療癒者讓身體發揮自癒力,史丹利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如此。他和病人共同調節身體,讓病人的身體得以自我調節。史丹利之所以對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如此感興趣,是因為他一直很清楚,身體只有處於安全狀態下,才會作好準備接受各種形式的治療。
這本書傳達了史丹利對於迷走神經的個人觀點,迷走神經在治療時可以讓病人的身體平靜下來,促使身體對觸摸產生正面回應。史丹利對於身體協調統合的直覺性了解,促使他開發出一套能讓身體進入安全狀態的系統性方法。透過這種方法,身體得以自行調節神經系統,進而使病人的行為、心理健康和生理的體內平衡達到最佳狀態。
身為科學家的我沒當過治療師,身為治療師的史丹利也沒當過科學家;然而,史丹利最大的天賦在於他總是有辦法將科學訊息化為無形,完美地應用於療程中,充滿了直覺與洞察,效果也相當良好。在日益複雜的醫療體系中,史丹利的創造力為醫學界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我們何其有幸可以讀到這本書,它運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完美地傳達了史丹利的深入見解,也忠實記錄了詳盡的治療方法。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傑作。
結合迷走神經與身體治療的完美成果
史蒂芬.波吉斯博士(Stephen Porges, PhD)
印地安那大學金賽性、性別與生殖研究中心科學家
北卡羅萊那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於一九九四年提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引起極大的迴響。
我與史丹利初次見面是二○○二年六月的事,當時我受邀至巴爾的摩的美國身心治療學會會議發表演說。演說的前晚,我收到了詹姆士.歐須曼(James Oschman)的簡訊,問我能不能與史丹利一起出席。他說我一定會對史丹利的研究工作很感興趣。隔天演講結束後,史丹利說他想取得像心率變化這類的客觀數據,來證實他正在進...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致謝
作者序
簡介:自律神經系統
第一部 解剖學的新舊實證比較
第一章 了解自律神經系統
第二章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第三章 神經覺與神經覺失靈
第四章 檢測迷走神經腹側分支
第五章 迷走神經的醫療保健新思維?
第六章 生理影響心理的健康問題
第七章 泛自閉症障礙
第二部 恢復社會性參與功能的運動
基本動作
神經筋膜放鬆技法
火蜥蝪運動
偏頭痛的按摩
解決僵硬頸部的胸鎖乳突肌運動
斜方肌的扭轉運動
四分鐘自然拉皮運動(一)
四分鐘自然拉皮運動(二)
斬斷九頭蛇的所有症狀
參考資料
附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致謝
作者序
簡介:自律神經系統
第一部 解剖學的新舊實證比較
第一章 了解自律神經系統
第二章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第三章 神經覺與神經覺失靈
第四章 檢測迷走神經腹側分支
第五章 迷走神經的醫療保健新思維?
第六章 生理影響心理的健康問題
第七章 泛自閉症障礙
第二部 恢復社會性參與功能的運動
基本動作
神經筋膜放鬆技法
火蜥蝪運動
偏頭痛的按摩
解決僵硬頸部的胸鎖乳突肌運動
斜方肌的扭轉運動
四分...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一中心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9-08-05ISBN/ISSN:978957951781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25開(14.8×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