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羅北京故宮、臺北故宮、陝西歷史博物館、河南、河北博物館等12個博物館,
100件鎮館之寶,見證超過170萬年的中華文明史。
這裡的故事,是博物館解說員沒法告訴你的悲歡離合:
這才知道,天下第一、第二、第三的書法作品,為什麼看著看著會讓人流淚。
照片所呈現的,更是你在博物館裡看不見的細節:
不說別的,誰會准你把明神宗的金絲翼善冠翻過來看裡面。
◎大家都說秦始皇是暴君,但看到「秦量」,你對他的評價會大大翻轉。
◎能把20層紙一劃而破的「越王勾踐劍」,讓你豁然明白,小國憑什麼稱霸中原。
◎還沒發明文字,五千多年前我們就創造出「龍」的模樣,證據精美得讓你吃手手。
◎中國歷史上最珍貴的珠寶項鍊,配戴在一個九歲就夭折的女孩身上。為什麼?
◎漢朝的長信宮燈是世界最早的環保燈具(請看封面),室內燒油脂竟能毫無氣味。
本書由兩位知名古文物與歷史教授佟洵 、王雲松共同主編。
從人類起源時代、夏商周的青銅時代、秦漢大一統的狂飆時代、
萬國來朝的唐宋盛世,寫到清朝封建王朝的最後輝煌,
他們用100個器物,說100個故事,(有15件在臺灣就可看到)
每個物件的製作與流動過程,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
當國寶與文明碰撞的瞬間,你對史實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與想像。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有8個文物可以見證,但有一個不見了。
‧比「北京人」還老40萬歲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是直立人的重大發現。
‧還沒發明文字,五千多年前我們就雕刻出「龍」的模樣,證據精美得讓你吃驚。
‧至於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卻在抗日戰爭中遺失,到現在還是一宗懸案。
◎人類利用金屬的一個時代,青銅輝煌,鐵器也上場。
‧當時的鑄劍技術已經可以做到硬度大、韌性好,看看「越王勾踐劍」就知道。
‧你聽過曾國嗎?這個在歷史上被消失的小國,竟藏有一件震驚中外、
高達65件青銅編鐘組成的曾侯乙編鐘,音域甚至橫跨12個半音。
‧目前發現最早帶有比例尺的建築規畫圖,是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同時期的地圖全都灰飛煙滅,為何它能得以倖免?
◎萬國來朝的唐宋盛世與亡國之恨。
‧你看過用銀做的香囊嗎?不管怎麼搖,裡面的焚香都不會倒出來,
這種歐美到近代才發現的重力平衡設計,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就應用了。
‧唐代最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寫的《祭姪文稿》,憑什麼躋身天下三大書法作品?
另外兩件作品是什麼?
(走一趟故宮,你就可以看到)
青銅器家族中的巨無霸后母戊鼎,蔣介石本來要運來臺灣,為什麼中途生變?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退位詔書寫了什麼?讓隆裕太后沒讀完就淚如雨下?
什麼小酒杯,要價11億?明朝鬥彩雞缸杯就有這個身價。
用100件文物,見證中華文明的誕生、融合和擴展。
文物與歷史碰撞,你對世界來龍去脈的理解馬上不一樣。
作者簡介:
佟洵
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曾任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晚清宮廷歷史、北京地方史、北京地域文化、北京宗教史、北京宗教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主要著作有《清宮後妃》、《佛教與北京寺廟文化》、《基督教與北京教堂文化》、《伊斯蘭教與北京清真寺文化》、《宗教•北京》等。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
王雲松
畢業於蘇州大學歷史系,後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2006年7月畢業、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長期在高校歷史系工作。現為上海市信息管理學校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專任教師。
主要從事清史(清代政治史、社會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以及古錢幣收藏與鑑賞等,發表重要學術論文十餘篇,主要著作有《清朝通史(康熙朝分卷)》(合著)、《翩翩一翰林:清初政治與社會文化變遷之考察》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歷史作家、媒體專訪歷史名師/陳啟鵬
網路說書人/黑貓老師
名人推薦: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歷史作家、媒體專訪歷史名師/陳啟鵬
網路說書人/黑貓老師
章節試閱
顏真卿《祭姪文稿》
年代:唐,西元618至907年;尺寸:橫75.5公分、縱28.3公分;材質:紙本;收藏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全盛時期,顏真卿為唐代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他創造性的將篆隸筆法和民間書法的精華融入筆端,吸收新營養,終於形成剛強雄偉的行草書風,其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祭姪文稿》匆匆起草,任由一腔忠義、悲憤、痛悼之情,透過心手交應傾瀉於紙上,其筆畫的質性遒勁(按:遒音同「求」,強勁有力)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情感融和無間,是血與淚凝聚成的不朽巨作,元代書法家鮮于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其當之無愧。
安史之亂中的兄弟情誼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唐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這場叛亂給繁盛的唐王朝帶來了空前的浩劫。安史之亂之於唐人,就像是天外飛來的隕石, 將盛唐歷史攔腰斬斷,把一個「140年,國容何赫然」的錦繡帝國變成了修羅屠場。
叛軍於范陽揮師南下,河北地區大片淪陷。時顏真卿因得罪當朝奸相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其兄顏杲卿在常山任太守,兄弟二人聯合起來,高舉義旗,起兵討賊。真卿之姪、杲卿之子顏季明在兩城之間來回聯絡,通報消息。顏杲卿父子設計殺死鎮守土門關要塞的安祿山大將李欽湊,奪回土門關口,並由顏季明領兵把守,為唐王朝贏得了啟用郭子儀、調動大軍平息叛亂的時間。
安祿山見勢不妙, 急召正在攻打潼關的史思明返回河北,奪取土門關和常山城。河東節度使王承業坐視不救,杲卿激戰3天,城內水盡糧竭,寡不敵眾,城池終陷於敵手。叛軍將兵器架在季明脖上, 威逼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軍砍下季明頭顱,季明身首異處。杲卿被刑時,至死罵不絕口。
顏氏家族一門忠烈,三十餘人在這次叛亂中壯烈殉國。安史之亂平息之後,顏真卿特地派人尋找杲卿一家屍骨,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顱。面對國難家仇,50歲的顏真卿一時百感交結、老淚縱橫、悲從中來,因而撰文作祭,揮筆寫成流傳千古的《祭姪文稿》,計25五行,共230字。
塗改之作,卻成了「天下第二行書」
《祭姪文稿》開篇為「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顏真卿說明了書寫的時間和自己的身分官職,以及祭文的目的,感情尚未迸發。
接著為「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追憶姪兒顏季明小時候的聰穎與睿智,充滿了懷念之情,字體大小均等,舒朗適宜,如行雲流水般流暢。
當寫到叛亂時,「方期戩谷,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迫』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開啟了如交響樂的第二樂章,顏真卿內心的悲憤開始凝結彙聚,塗改的線條不加修飾,顯示作者心中積郁已久的悲憤已經無法控制,接下來一筆奔騰、一蹴而就、直抒胸臆,如飛瀑直下、一瀉千里。
行文至「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
(『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時,顏真卿心中的憤恨像火山迸發、狂濤傾瀉,字形時大時小,行距寬窄不一,內心的悲痛透過書法呈現出來,讓文稿達到了第一個高潮。
「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塗去)河關。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時,反覆塗抹,隨情揮灑,蒼涼悲壯,韻律激昂湧動,悲傷又一次猛烈的湧上心頭,撕心裂肺之痛讓顏真卿聲淚俱下,掀起了文稿的第二個高潮。
最後的文字是:「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可辨),卜(『為』塗去)爾幽宅(『舍』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無奈的顏真卿期待姪子「魂而有知,無嗟久客」,早日魂歸故里。
書法藝術讓顏真卿一千年前的內心世界躍然紙上。蘇軾稱之為「書法無意乃佳」,元人鮮于樞更讚之為「天下第二行書」,可見評價之高。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法家情緒起伏,純是忠義情懷和深厚功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祭姪文稿》的悲憤與《寒食帖》的惆悵
顏真卿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的代表性人物,其楷書字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其行書有著遒勁鬱勃的風格,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如果將顏真卿和蘇軾兩人的人生奮鬥史做一個比較,我們可以驚訝的發現他們有許多相同之處:他們都經科舉考試而中進士,又由進士入朝為官,在政治上都有遠大的抱負,為官都具有正直勤奮、不畏強權的特質。顏真卿因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而遭楊國忠、元載等人遷怒、誹謗,四次遭貶終不改其志;蘇軾因多次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幾經貶遷,後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當權,全面廢除新法,蘇軾又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主張參用所長,再次遭貶謫。在升沉與漂泊中,他們飽嘗人世間的困苦,但依然性情曠達、襟懷開闊。因此,他們的書法都具有大氣磅礴、豪放雄健的一面,極具人格魅力。
《祭姪文稿》雖是有感而發,隨意揮灑,意不在書,卻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使之成為唐代,乃至整個書法史上最富抒情性的作品之一。三百多年後,蘇軾被困黃州,每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感時傷懷,以神來之筆寫下《寒食帖》,沉鬱幽怨之情,動人心魄,成為宋代尚意書風的壓軸之作。在中國書法史上,再也難以找出第三件,如此具有情感衝擊力和穿透力的作品了。
顏真卿《祭姪文稿》
年代:唐,西元618至907年;尺寸:橫75.5公分、縱28.3公分;材質:紙本;收藏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全盛時期,顏真卿為唐代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他創造性的將篆隸筆法和民間書法的精華融入筆端,吸收新營養,終於形成剛強雄偉的行草書風,其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祭姪文稿》匆匆起草,任由一腔忠義、悲憤、痛悼之情,透過心手交應傾瀉於紙上,其筆畫的質性遒勁(按:遒音同「求」,強勁有力)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情感融和無間,是血與淚凝聚成的不朽巨作,元代書法...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去博物館不要走馬看花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書架上有2本重量不亞於磚頭的書:《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分上、下冊,大是文化出版),那是從大英博物館的800萬件館藏中精選100件,以之講述人類200萬年歷史。現在你手上這本書,則是從大陸和臺灣所有的博物館中,精選出100件,以之講述中國170萬年歷史。
我超喜歡前面那兩本「巨著」的,但也同樣理由喜歡本書:它們將博物館裡珍藏物件賦予歷史生命,讓我們從此去博物館不再是走馬看花,而能進入歷史情境,乃至思考人類的未來。
歷史是用文字記載的人類記憶,然而,文字記載的未必就是真實。說得露骨些,文字記載可能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甚至為政治力或作者本人的意識形態服務而扭曲事實(對比司馬遷《史記》和司馬光《資治通鑑》就會產生很多疑問,此處不多說)。
可是人的行為假不了,為自己的需要或喜好做出來的器具假不了。看到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我們印證了史書記載的秦始皇「暴君形象」,可是看到故宮博物院裡的「秦量」,經過本書作者的詮釋,我們知道了,秦始皇不只是一個暴君,他能統一天下也不是單靠武力,秦朝對後世的影響,比我們以往認知的還要深遠很多。
另一個讓我們可以對歷史更深層思考的例子:「越王勾踐劍」。那把寶劍確實令人讚嘆,埋在地下兩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完好如新,甚至還曾有報導:「試之以紙,二十餘層一劃而破」,劍身的花紋圖案更令人嘆為觀止,充分展現當時越國的鑄劍技術與工藝水準。但也想起了從前讀史的一個疑問:吳越兩個偏處東南的小國,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憑什麼一度稱霸中原?原來是因為當時(春秋末期)最頂級的鑄劍師(如干將、莫邪)就在吳越兩國,也就是說,只要「國防科技」能夠領先,小國也可以稱霸國際。
但是,鑄劍技術領先的越國後來怎麼被楚國滅掉?答案可能在「青銅柄鐵劍」中:那把鐵劍鏽蝕不堪的鐵劍,外貌完全不能跟前述勾踐用劍比,但是鐵器時代來臨了,青銅劍在長度和硬度上都無法跟鐵劍相抗衡,而且「目前出土的鐵劍。以在楚國發現的為多」——楚國的國防科技超越了越國,且楚國大、越國小,於是楚國滅了越國。
雖然上述只是個人推論,但我想要說明的是,如果我們進入博物館只是走馬看花,只是驚嘆工藝之美,走過就以為「我都看過了」,那真是入寶山而空手回(或許買了很多紀念品,不算空手而回,但未能將裡面蘊藏的文化歷史內涵,多少沉澱一些在自己的知識庫裡,總是可惜)。
現在大陸和臺灣的博物館精華已經在你手中了,170萬年的歷史軌跡也盡在書裡,好好用它。
推薦序二
別具逸趣的方寸大千
歷史作家、媒體專訪歷史名師/陳啟鵬
剛出道教書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無論我故事說得再怎麼活靈活現,學生都不太會提問,但只要我一把實物或圖片拿出來展示,立刻就會在課堂上引爆一波「問」潮,有人是摸著東西細細觀摩、指指點點,有人則是絮絮叨叨、愛不忍釋,此時的熱絡,就彷彿之前的故事全都白說了似的。
後來參觀故宮,終於對這樣的落差恍然大悟。猶記得當時參觀的是故宮三寶之一的「翠玉白菜」,我驚訝的發現,翠玉白菜並非如我想像跟真白菜一樣大,而是只有手掌這般大小,這表示,即使我對翠玉白菜的故事再怎麼如數家珍,還是會在字裡行間錯過許多資訊,而這些資訊,是唯有看到真品才能有所體會,於是我進一步體會到,為什麼瑾妃好不容易從妹妹珍妃那邊把翠玉白菜要過來,卻不怎麼愛惜的隨手種在花盆裡,那是因為,儘管翠玉白菜雕工精巧,但在眾多珍珠瑪瑙與名貴寶石中,一點兒也不起眼,種在花盆裡觸發人們不經意發現的驚奇,已經是沒什麼鑑賞眼光的瑾妃,所能想到最好的展示方式了,後來我把這個發現告訴學生,學生若有所思,同樣心有戚戚焉!
是的,口頭將這些奇珍古玩描述的再傳神,都比不上活生生看一眼,而這也是本書《看得到的中國史》書名的由來,因為唯有看到實物上的斑駁,才能體會刻畫在上面的情感,加上鉅細靡遺的解說,才能感受到物裡蘊藏的曲折。原本歷史是看不到的,但透過此書圖文並茂的解說,可以化虛無為具體,就算只是圖片,也能讓人「眼見為憑」,所以古人為什麼說「睹物思人」、「睹物興情」?不就是因為透過手、眼「玩物」,才能全然感受承載在物上的滄桑?
所以,當我看到書中介紹的《祭姪文稿》書法時,同樣也明白了,為什麼永遠只記得「第一」的人們,也能對顏真卿這幅「天下第二行書」念念不忘,那是因為在草稿一撇一捺塗改的背後,顏真卿流瀉的悲憤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於是,我也體會了,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為什麼寧願三餐不繼,也要想辦法把喜歡的金石書畫買回家,那是因為把玩古玩或字畫時的近距離接觸,才能真正領略隱藏在其中的悲歡離合,那種與物同遊、意在言外的心情,是真的可以讓人神往到茶不思、飯不想的。
古代皇帝收藏珍玩的小盒子叫做「多寶格」,每一次的開合,都能讓人在層層疊疊的收納中,玩出令人出乎意料的驚奇;而這本書也像是古文物的「多寶格」,透過翔實的圖文並茂,能打開我們前所未見而吟詠再三的視野。想感受到與古人同遊物外的喜悅嗎?請準備好整以暇的心情,慢慢深入這別具逸趣的方寸大千。
推薦序一
去博物館不要走馬看花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書架上有2本重量不亞於磚頭的書:《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分上、下冊,大是文化出版),那是從大英博物館的800萬件館藏中精選100件,以之講述人類200萬年歷史。現在你手上這本書,則是從大陸和臺灣所有的博物館中,精選出100件,以之講述中國170萬年歷史。
我超喜歡前面那兩本「巨著」的,但也同樣理由喜歡本書:它們將博物館裡珍藏物件賦予歷史生命,讓我們從此去博物館不再是走馬看花,而能進入歷史情境,乃至思考人類的未來。
歷史是用文字...
作者序
感受歷史,放眼未來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國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文明。文明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紮根在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本色、長處和特性。中華文明也不例外。中華文明的起點從中國大地上有人類活動的那個時間開始。從最早的元謀人,到鄖縣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古人類遺址被發現,文明之光如同繁星,光輝璀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頭蓋骨化石、打磨石器、陶罐,無聲的訴說著中華大地上數十萬年前乃至上百萬年前的往事。
進入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曙光早已普照在東方大地,仰紹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如雨後春筍般的茁壯成長,遍布大江南北,黃河、長江成為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那一件件出土文物,無論是石器、陶器,還是玉器、青銅器,都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用途,以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向人們揭示著中華文明演進的歷程。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后母戊鼎(按:舊稱司母戊鼎)、婦好鴞尊、青銅神樹、四羊方尊、天亡簋、毛公鼎……一件件被世人追捧的青銅重器,將中華文明帶到了青銅時代。青銅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次考古挖掘都會帶來讓世人驚豔的豐碩成果,大量文物的出土,不斷的豐富著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豐富著中華文明的每一個片段。
秦始皇兵馬俑橫空出世,睡虎地秦簡(按:又稱雲夢秦簡)揭開了秦代律法的神秘面紗,滿城漢墓(按:又稱中山靖王墓)、馬王堆漢墓、廣州南越王墓(按:又稱南越文王墓)、雷台漢墓……讓人們清楚的看到了橫掃中華大地的秦漢大一統狂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對峙和分裂背後,隱藏的卻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壯闊波瀾,朱然墓的挖掘、鄧州南朝畫像磚的出土、高洋墓的壁畫、李賢墓的鎏(按:音同流)金銀壺以及王羲之、顧愷之的傳世名作,讓人們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認識更為直觀,尤其是這一時期對於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更是成績顯著,為大唐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李靜訓墓的珍寶、虞弘墓的異域風情,讓人們領略了隋代雖然短暫卻燦爛的文明之光。大唐的雄風和文明的進程則被《步輦圖》、唐三彩、何家村窖藏、法門寺珍寶等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便是五代短短的半個世紀,也有讓人驚豔的《韓熙載夜宴圖》。而兩宋、遼、金、西夏、大理這一系列朝代和地方政權,雖然南北東西分裂對峙,卻掩蓋不住這一歷史時期光輝璀璨的文明成果和文化成就。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異彩紛呈的繪畫和書法藝術、遼金的民族文物、西夏文的典籍、大理的阿嵯耶觀音像,無不向人們訴說著中華文明多元融合的特色。
元、明、清的大一統,一方面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則進一步促進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大量的傳世文物、國家寶藏,承載著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明特徵。元青花和明清兩代色彩繽紛的彩瓷,無不在告訴人們中國瓷器在不經意間改變著世界其他民族的生活;大量的書畫作品和流派向人們訴說著元明清的藝術傳奇;一件件瑰麗的文物、一幅幅多彩的畫卷、一卷卷精美的圖書……讓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最親密的接觸。
感受歷史,放眼未來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國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文明。文明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紮根在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本色、長處和特性。中華文明也不例外。中華文明的起點從中國大地上有人類活動的那個時間開始。從最早的元謀人,到鄖縣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古人類遺址被發現,文明之光如同繁星,光輝璀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頭蓋骨化石、打磨石器、陶罐,無聲的訴說著中華大地上數十萬年前乃至上百萬年前的往事。
進入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曙光早已普照在東方大地...
目錄
推薦序一 去博物館不要走馬看花/公孫策
推薦序二 別具逸趣的方寸大千/陳啟鵬
作者序 感受歷史,放眼未來
第一篇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01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元謀人牙齒化石
02比「北京人」還老四十萬歲:鄖縣人頭骨化石
03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藍田人頭骨化石
04失蹤的骨化石: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05華南地區最早的古人類:馬壩人頭骨化石
06破解東亞人種起源之謎:山頂洞人頭骨化石
07最古老的陶製品:紅陶罐
08東方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水洞溝遺址的骨柄石刃刀
第二章 文明的曙光
09改變飲食方式的開始:石磨盤和石磨棒
10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骨笛
11端莊典雅的短髮女神: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12北京奧運火炬設計靈感來源:雙鳥朝陽紋牙雕
13神祕奇特圖騰的祕密:人面魚紋彩陶盆
14龍文化的具象表現:玉龍
15原始文字的鼻祖:刻符陶尊
16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三叉形器
17中國青銅文明的肇始:銅刀
18職業分工的開始:蛋殼黑陶高柄杯
第三章 人類利用金屬的的一個時代──青銅時代
19夏王朝的見證: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20中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王為般卜」龜甲刻辭
21鎮國之寶,禮器之尊:后母戊鼎
22溝通中西交易和文化的玉石之路:玉簋
23一位女將軍的傳奇:婦好鴞尊
24現存商代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
25連接天地,溝通神人的天梯:青銅神樹
26武王伐紂的歷史證據:天亡簋
27「中國」兩字的最早出處:何尊
28現存最重要的天子作器:宗周鐘
29周王的祭祖典禮:害夫(胡)簋
30金文中的皇皇巨著:毛公鼎
第四章 爭霸與爭鳴的時代潮流
31鐵器時代的來臨:青銅柄鐵劍
32見證晉文公復國到踐土會盟的歷史:子犯編鐘
33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王子午鼎
34千年不鏽,削鐵如泥:越王勾踐劍
35改寫世界音樂史的中國版鋼琴:曾侯乙編鐘
36中國最早的建築平面規畫圖: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37青銅器上的史詩畫卷: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
38能調動百萬大軍的將軍令:杜虎符
39老子和他的精神世界:郭店竹簡《老子》
40一個稱雄大漠的民族見證:匈奴金冠
第五章 秦漢統一王朝的建立與發展
41秦始皇巡幸天下的見證:銅車馬
42度量衡的統一:秦量
43秦代律法揭祕:睡虎地秦簡
44第一枚以龍為鈕的帝王印璽:文帝行璽
45西漢高超的絲織技術:素紗襌衣
46來自西域的天馬形象:鎏金銅馬
47古滇國的社會風貌: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
48漢代王侯的喪葬殮服:金縷玉衣
49漢代的節能環保燈:長信宮燈
50詼諧幽默的民間娛樂:擊鼓說唱俑
51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銅奔馬
第六章 民族大融合的多彩時代
52魏晉時期的農業生產: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壁畫磚
53中國人發明,由中國傳到日本:漆木屐
54天下行書第一帖:《馮摹蘭亭序》卷
55中國繪畫史上的典範: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
56草原絲路的見證:鴨形玻璃注
57青瓷之王:青瓷蓮花尊
58南朝生活的秀骨清像:鄧州南朝畫像磚
59南北文化融合的佳例:北魏漆屏風畫
60北齊的天子生活:高洋墓墓道壁畫
61祆教在中國傳播的見證:安伽墓石門
62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鎏金銀壺
第七章 萬國來朝的盛世時光
63來自異域的珍寶:嵌珍珠寶石金項鍊
64粟特貴族的宗教生活:虞弘墓石槨
65漢藏一家親的歷史畫卷:閻立本《步輦圖》
66唐代絲綢之路上的胡人胡樂:唐騎駝樂舞三彩俑
67精妙的科學設計: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68大唐王朝興衰的見證: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69世界上唯一一套唐代茶具精品:法門寺地宮金銀茶具
70失傳千年的稀世珍寶秘色瓷:八稜秘色瓷淨水瓶
71泣血悲書之作:顏真卿《祭姪文稿》
72古代情報連環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第八章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時期
73傳世可見唯一無開片紋路的汝窯青瓷: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74宋代文人的風流與寂寞: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75開封「百科全書式」圖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76「東方文藝復興」的見證:福建刻本《晦庵先生文集》
77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實物依據:鎏金銀腰鏈
78墓葬藝術中的遼代社會生活:宣化遼墓壁畫
79金代龍形文物代表:銅坐龍
80最早發現的木活字印本實物: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81雲南精神與藝術的象徵: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像
82忽必烈與他的世界帝國:劉貫道《畫元世祖出獵圖》
83絲路尋蹤青花瓷: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
84牆壁上的藝術:元雜劇壁畫
85元代的流通紙幣:至元通行寶鈔
第九章 封建王朝的最後輝煌
86明代永恆經典:青花海水紋香爐
87文化事業上的創舉:《永樂大典》
88要價十一億,皇帝用的酒杯:鬥彩雞缸杯
89明代皇帝的祭祖出巡大典:《出警圖》和《入蹕圖》
90現存唯一一頂帝王金冠:金絲翼善冠
91風花雪月之外的文人生活:唐寅《事茗圖》
92明末張獻忠起義的歷史見證: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93雍正皇帝即位的迷霧:聖祖仁皇帝遺詔
94雍正琺瑯彩的傑出代表:琺瑯彩瓷錦堂富貴碗
95清朝「治理」西藏的實物佐證:金賁巴瓶及牙籤
96中國古代製瓷工藝的巔峰之作:各種釉彩大瓶
97中國宮廷裡的西方藝術:郎世寧《百駿圖》
98寓意吉祥的玉雕珍寶:翠玉白菜
99見證兩次中日戰爭的鐵錨:北洋水師鎮遠艦鐵錨
100封建王朝的徹底終結:清朝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後記
推薦序一 去博物館不要走馬看花/公孫策
推薦序二 別具逸趣的方寸大千/陳啟鵬
作者序 感受歷史,放眼未來
第一篇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01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元謀人牙齒化石
02比「北京人」還老四十萬歲:鄖縣人頭骨化石
03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藍田人頭骨化石
04失蹤的骨化石: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05華南地區最早的古人類:馬壩人頭骨化石
06破解東亞人種起源之謎:山頂洞人頭骨化石
07最古老的陶製品:紅陶罐
08東方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水洞溝遺址的骨柄石刃刀
第二章 文明的曙光
09改變飲食方式的開始:石磨盤和...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19-08-05ISBN/ISSN:978957965416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08頁開數:17*23*3.7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