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菜市》、《夜市》之後,張哲銘長軸畫卷又一精采呈現!
以空間為經,以時間為緯,
一幅畫卷,遍歷蘭陽的人文風采與歷史嬗遞。繼《菜市》、《夜市》畫出羅東夜市的生活之美後,台灣知名畫家張哲銘再次以蘭陽為藍本,創作出《蘭陽畫卷》。這部長達880cm的原作,以絹布、墨、壓克力及水彩等媒材繪製。畫中內容,是作家經歷無數次在蘭陽平原上采風、踏查,之後與文史資料相互參照,最後將蘭陽的地景結合歷史融合在畫面當中。
本畫作從鐵路宜蘭線的舊草嶺隧道開始,終於南澳山林之間。以地理為經,以歷史縱深為緯,以畫面以不同色調區塊表現不同的歷史發展,挑選具代表性的地景來加以表現。以烏石港為例,前景為頭城搶孤是清朝時期即有的活動,中景為頭城老街是日治時期興起的商業街,後景為蘭陽博物館則是近代宜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每一個畫面都可以獨立說一段故事,都是一段精彩的地方史。
畫卷整體以長軸拉頁表現,全書展開後長達512公分,背面則是畫家的紙上導覽,由他來向讀者介紹心中重要的蘭陽地景,以及他在畫中埋藏的趣味創意。跟著畫家一起走一趟蘭陽的古今穿越之旅吧!不僅看見蘭陽之美,也重新喚起我們對於腳下這片土地的關懷!
傾心推薦:方素珍(兒童文學作家)
吳靜吉(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
黃春明(文學大師)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本書特色:1、特殊裝訂法,可將整幅打開仔細閱讀,也可以一段一段欣賞不同地區的人文采風。
2、獨創以色調區分時代,呈現一個空間裡不同時期的歷史地景。
3、背面以紙上導覽的方式,詳細解說重要地景的發展與歷史。
4、圖像中藏有畫家精心放置的彩蛋,享受讀圖的樂趣。
作者簡介:
張哲銘
知名圖畫書及藝術創作者。作品曾入選義大利波隆插畫展,榮獲國家出版獎、信誼幼兒文學獎等。
畫風細膩優美,《菜市》、《夜市》二書榮獲第42屆金鼎獎。《蘭陽畫卷》是繼《菜市》、《夜市》之後,他個人的創作計畫「台灣人文畫卷」中的一部。嘗試以大型長軸式畫卷的方式,詳細刻畫台灣在地風土民情,作品中蘊含對台灣在地文化的深刻關懷。其他作品有《浯島四月十二日迎城隍》等。
推薦序
接地氣連結國際的《臺灣人文畫卷:蘭陽畫卷》
文/吳靜吉(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2019年5月文化部長鄭麗君在華府國會山莊舉辦的《我們的青春,在臺灣》紀錄片放映會時,表達她對臺灣年輕創作者勇敢創作自己與臺灣的故事,並且將故事帶往世界各地的肯定,她認為這種「越在地越國際」的臺灣文化力量已然成形。
同樣在2019年5月,曾以《單車失竊記》入圍英國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的作家吳明益應美國筆會邀請參與世界之聲文藝節時說:「在我看法裡,越本土就越世界,越有可能在世界上找到一個位置,原因是你深刻認識成長環境,包括歷史、生態等各種知識,就會變得更獨特,更容易在世界舞臺上被注目。」
官方的文化部長掌握文化政策及其實施,民間的作家則掌握了創作精神及其轉化,他們的共同主張和靈感早由2003年獲得全世界童書插畫繪者的最高榮耀──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插畫獎的多產創作人張哲銘實踐了。
張哲銘在作者序中說:「《臺灣人文畫卷》是我為畫寫臺灣而開啟的創作計畫。以蘭陽為首卷,不僅是因為我曾在此地蟄居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閱讀本畫卷時,讀者可以如同閱讀地圖或者地景畫冊一般,從頭至尾的飽覽蘭陽地區的風光。也可以靜下心來,選定一地仔細品味畫家筆下該地今昔的演變,深究其背後歷史變遷的意義。」
我順著作者張哲銘的建議,傾心閱讀,蘭陽的體驗記憶栩栩如生地一一現形。
過去在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Taiwan)工作時,為了豐富來臺的美國交換學者和學生的臺灣文化經驗,我曾經多次陪他們走過草嶺古道、遊歷整個宜蘭,可惜那時並沒有這本繪卷充當導遊。這樣的遺憾終於得到補償。
這本著作的創新模式可以擴散到全國22個縣市,可以翻譯成多國語言,也可以成為學生了解在地文化的教本,讓我們一起接地氣連結國際吧!
徜徉於古今《蘭陽》博物之美
文/蘭陽博物館館長 陳碧琳
在這個數位科技進步的網際網路時代裡,我們可以透過瀏覽器搜尋到空照圖、歷史圖、當代街景圖,包括數位影像、音像或文字資料。換言之,今日資訊取得是極度便利,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己旅學的導遊或學習的導師。然而,資訊日益龐大與紛亂,訊息已經是爆炸的年代,一種超真實的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內爆(implosion)充滿日常,提醒著我們,擁有訊息萬變的科技與資訊,最後仍要回到事物本質與追求人文社會。
翻閱著張哲銘「蘭陽畫卷」一書,便能充分感受到細膩人文觀察與充滿關懷的藝術書寫。「蘭陽畫卷」彷彿開啟了一扇通往古今宜蘭人文地理的書畫世界,更是一種具有地方關懷的文化景觀繪畫敘事。
首先是原作8.8公尺長的壯觀畫卷,我們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一幅宜蘭地理采風,也可以在畫卷中細緻享受不同時空的在地觀察。綜觀本畫卷,不只是優美細膩,主題內容與人文表達更是值得細細品味。
另外,張哲銘以長軸畫卷的表現形式,讓畫面空間富有時間感,並將不同時代空間與人文特色同時呈現,藉著古樸與明亮的色彩氛圍差異,暗示著古今的趣味。而前中後三段主題連貫舖陳,也正好如同宜蘭線性的空間發展歷程,空間與時間脈絡高度連結。
就像所有宜蘭文獻紀載的宜蘭人文景觀,進入蘭陽平原所映入眼簾的是壯闊太平洋、龜山島、蘭陽平原。這是我們宜蘭人的空間基因,文化底蘊。只要搭乘火車從台北進入宜蘭,或者從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進入宜蘭,便能夠深刻地感受這種宜蘭空間特殊性的美感體驗。《蘭陽》畫卷完全掌握了這樣的空間與人文基因。
畫中火車穿過隧道迎來的不只是龜山島,頭城五魚村的山徑小路、漁港馬頭、遊客魚夫釣客...揭開進入蘭陽平原前的內容相當細緻與精采,到了開蘭第一城,國際知名的頭城搶孤跟蘭陽博物館印入眼簾,順著頭城老街史蹟,開始大面積的宜蘭水田景觀,銜接礁溪湯圍溝溫泉公園世界,並把現代高樓大廈至於遠山之後,顯示畫卷對於傳統人文的優位,這樣的風格,持續貫穿到宜蘭市、員山鄉、三星等區域,算是對宜蘭傳統歷史的高度連結。
做為全台縣級鄉鎮公所人口密度第一高的羅東而言,則有較多當代人文城市描述,細緻的文化活動熱鬧非凡,南端冬山、蘇澳與南澳之人文與自然交疊風景,以及宜蘭大同太平山區的山林采風等等,每一區域都能夠被細膩的欣賞與閱讀。
其實宜蘭的鄉土教育出版品在早1997年開始出版,當時我也參與了部分宜蘭地理與宜蘭歷史的鄉土教材,縣政府也將清朝噶瑪蘭廳誌重新出版,對於宜蘭地理與人文空間進行全面的蒐集,包含每十年進行空拍,徵選蘭陽百景,舉辦地方節慶活動,可以說是絞盡腦汁的希望為宜蘭的自然與人文進行完整資料蒐集建置。2010年蘭陽博物館主體建築落成,讓認識宜蘭自然與人文有一個更具體的窗口,然而今日回首,我們在高速交通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時代,有時似乎更不容易察覺事物背後的人文價值,面對地方旅學,僅能就當時狀態體驗,無法能夠賞析不同歷史與人文活動的動人之處,現有教科書、地圖又過於知識與資訊,反而難以呈現細膩又優美的人文觀察。
今日欣見張哲銘的「台灣人文畫卷系列」首部曲《蘭陽畫卷》出版,雖然之前並不認識張哲銘先生,但是他的作品撼動在地人的心,讓長年投入提振宜蘭人文資產與生態保育工作者,一見到這幅作品就產生無限感動與感謝。對於藝術創作科班出生的我,更深刻了解到為了完成這幅作品,必定有極高人文使命,且需要長期深入田野,耗費極大時間與心力的創作才能完成。
因此,誠心邀請大家,不論是單純欣賞藝術畫作,或者對宜蘭已頗有研究的達人,相信「蘭陽畫卷」這本畫書,都能夠讓我們可以徜徉古今的蘭陽人文與自然之美。
接地氣連結國際的《臺灣人文畫卷:蘭陽畫卷》
文/吳靜吉(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2019年5月文化部長鄭麗君在華府國會山莊舉辦的《我們的青春,在臺灣》紀錄片放映會時,表達她對臺灣年輕創作者勇敢創作自己與臺灣的故事,並且將故事帶往世界各地的肯定,她認為這種「越在地越國際」的臺灣文化力量已然成形。
同樣在2019年5月,曾以《單車失竊記》入圍英國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的作家吳明益應美國筆會邀請參與世界之聲文藝節時說:「在我看法裡,越本土就越世界,越有可能在世界上找到一個位置,原因是你深刻認識成長環...
作者序
寫在畫卷之前
《台灣畫卷》是我為畫寫台灣而開啟的創作計畫。以蘭陽為首卷,因為我曾以羅東市街為背景創作了《菜市》、《夜市》這兩本書,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更因為蘭陽本身在台灣舞台上獨樹一幟的地理、歷史發展,深刻的吸引著我。
現今我們所稱的「蘭陽」、「噶瑪蘭」以行政區劃來說,指的是今日的宜蘭縣境。這片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由蘭陽溪所沖積而成的平原,原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的噶瑪蘭族人所居住的地方,而山區則有泰雅族人的部落。在被政權正式設治之前,便曾經遭受到西班牙人、荷蘭人的侵擾與侵占。之後漢人大舉入墾蘭陽平原,清政府於嘉慶年間正式將宜蘭納入版圖中,改變了蘭陽平原的面貌。
隨著拓墾的環境逐漸穩定,人口迅速聚集而形成十字型民街,再沿著外圍築牆、建渠,自此「宜蘭有城」。文化上,在地方仕紳與文人進士提倡下,孔廟建築群落一一展開,此後文教組織漸趨完備。而原本生活在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人不是外流,便是隱沒在近山地帶,「蛤仔難三十六社」的空間單位已經名存實亡。
日治時期,宜蘭迎來了現代化的時代。日治時期宜蘭的行政區域大致沿著清代統治的規模,規劃施行現代化街市,改善地方衛生與環境,建設綿密鐵道、輕便道以及港灣碼頭設施。蘭陽平原上的稻米及糖業、山地的樟腦與林業,則為推動殖民地產物的資源重點。日本的傳統生活、禮儀、神社、禮俗等等也在這個時期一一傳入。而山區的泰雅族人則遭受到嚴酷的管控,並被迫遷村。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政權再度更迭,一路走向今日的宜蘭。在歷經數次外來人群與文化的衝擊下,這塊土地也積累了歷史的厚度,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色。
走在今日的蘭陽平原上,在街區的建築、在水稻灌溉網絡、在林業設施乃至文化習俗上,都不難看到時代的軌跡。而這也正是我在蘭陽畫卷這塊畫布上,想要呈現的,不僅是地理空間,更希望同時凸顯歷史遞嬗的樣貌。
因此在本畫作的創作上,我採取古今並融的方式,畫面上以色彩來區分時代,表達現代感的部分是以明亮色彩為主調,而呈現過去歷史的部分則以古樸色系來表現。畫作分為前、中、後三個段落,前段自草嶺隧道到頭城、後段由冬山到南澳,皆是以現代景象來表現。中段是由草嶺古道進入頭城、礁溪、員山、宜蘭古城一直到太平山處,以詮釋蘭陽平原上的開發為主。畫面上以清領與日治時期的建物、街區來呈現,並擴及今日的重要建物、事件。讀者在同一個空間裡,可以閱讀到不同歷史維度的發展,就像是在畫面上穿越古今一般。
閱讀本畫卷時,讀者可以如同閱讀地圖或者地景畫冊一般,從頭至尾的飽覽蘭陽地區的風光。也可以靜下心來,選定一地仔細品味畫家筆下該地今昔的演變,深究其背後歷史變遷的意義。
若能透過這部畫卷,喚起讀者們對於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關注,那正是我最期盼的事了。
西元2018年,歲次戊戌年仲夏月,張哲銘繪作。
蘭陽畫卷,原作38.5cm*880cm,絹布、墨、壓克力及水彩等媒材繪製。
寫在畫卷之前
《台灣畫卷》是我為畫寫台灣而開啟的創作計畫。以蘭陽為首卷,因為我曾以羅東市街為背景創作了《菜市》、《夜市》這兩本書,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更因為蘭陽本身在台灣舞台上獨樹一幟的地理、歷史發展,深刻的吸引著我。
現今我們所稱的「蘭陽」、「噶瑪蘭」以行政區劃來說,指的是今日的宜蘭縣境。這片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由蘭陽溪所沖積而成的平原,原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的噶瑪蘭族人所居住的地方,而山區則有泰雅族人的部落。在被政權正式設治之前,便曾經遭受到西班牙人、荷蘭人的侵擾與侵占。之後漢人大舉...
商品資料
出版社:步步出版日期:2019-08-07ISBN/ISSN:978957938040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盒裝頁數:3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