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韌性心理學(Resilience Psychology)、創傷心理學的佳作。
關心我們的家人、朋友和其他人是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有意義的重要一課。對於那些在治療和助人領域的專業人士,諸如醫療、護理、教育、心理治療、社會工作、政府部門和軍隊等,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變得更有可能。但是,同情compassion並不容易。有時,當我們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時,對他人的關心可能具毀滅性。伸出援手(及內心反思)需要智慧,而這種智慧只來自於謙遜和知識的正確組合。
作者簡介:
羅柏.威克斯(Robert J. Wicks)
海內曼醫學院和醫院(Hahnemann Medical College and Hospital)的心理學博士,美國馬里蘭州羅耀拉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為專業人士和一般大眾出版了五十多本書,包括《走過沙漠:學習放下、簡單生活》(Crossing the Dessert)、《觀點:風暴中的平靜》(Perspective: The Calm within the Storm);《彈性:堅韌的生活》(Bounce: Living the Resilient Life);和《馭龍》(Riding the Dragon)等。威克斯博士在越南河內、北京、太子港、約翰尼斯堡、金邊、布達佩斯和梅約診所、哈佛大學的兒童醫院和哈佛神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美國空軍學院,在國會山給國會議員和他們的參謀長,最近一次是在貝魯特,為在敘利亞阿勒坡工作和生活的人演講。他在各地的演講中強調復原力、自我保健和保持健康觀點的重要性。他曾任職於布林莫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社會工作和社會研究所,並獲得美國諮商學會(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ACA)關於精神、倫理和價值觀方面的年度人道主義獎。二○○六年,他獲得維登納大學(Widener University)頒發的卓越心理學第一屆年度校友獎。威克斯曾在美國軍隊中擔任海軍陸戰隊軍官。
譯者簡介:
王敏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喜愛沿著蜿蜒的山路恣肆行走,也愛伏案翻譯,逐日收藏其間的汗水與快樂。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吳庶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李玉蟬(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
胡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馬于雯(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許文耀(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黃龍杰(臨床心理師)
楊聰財(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
賴念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系主任)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吳庶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李玉蟬(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
胡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馬于雯(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許文耀(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黃龍杰(臨床心理師)
楊聰財(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
賴念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系主任)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章節試閱
妥善照顧自己很簡單
如果生命是一架班機,而你錯過了,怎麼辦?
──沃克‧柏西(Walker Percy)
我想任何人連看三場足球賽,都應該宣告死亡。
──爾瑪‧邦貝克(Erma Bombeck)
如果我們願意在每日的邂逅或相處中領受智慧與重要的人生教誨,這樣的智慧很可能來自於其他人,有時在我們最料想不到的時候出現。我在思考如何用簡單務實的方法執行自我照顧時,便遇到這種情形,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照顧別人的人往往最不善於照顧自己。本章前面引述了爾瑪‧邦貝克一句奇怪卻很真實的話,這位作家還提到,許多照護者似乎都缺少一份照顧自己的活動」選單﹂,按部就班照顧自己。因此,我們只靠著容易取得的心理或精神食糧生存下去。結果就是像冥想、與朋友互動、獨處時間這一類更新的因素,變成了奢侈,而不是必要、妥善安排的心靈補品。
我三十來歲時遇到了轉折點,開始實現自我更新。那時我住在賓州的西徹斯特(West Chester),在布林莫爾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研究」研究所教書,也在位於利頓豪斯廣場的診所執業,每週日必須去賓州蘭卡斯特市的某間醫院巡視病房,而面對這麼多事務,我很快就體力不支了!
然後我接到一通電話,是住在紐約的老友打來的。我是他婚禮上的伴郎,但之後我因工作去了別的城市,他也搬家了,慢慢不再聯絡。我們已經超過十年沒有好好聊天了,我聽到他的聲音極為高興,立刻認出是他,感覺得到他也很高興重新聯繫上我。他先找話聊,問我過得如何,工作上正在忙什麼。我熱切地跟他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除了當大學教授、寫書之外,還為專業助人者和醫療人員提供諮詢,到處演講,幫助大家了解何謂韌性。我告訴他,這是我真心喜愛的工作,因為它讓我接觸到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工作、諮商、神職、教育、醫學與護理等領域的一流人才與新手。
我喜愛協助本身壓力很大的助人者,但工作極其繁重,包括時間長、常去其他國家出
差,尤其是我擔心自己受到的影響,在在使我身心俱疲。
我講了一陣子自己的近況,最後問他:「欸,弗列德,你最近怎麼樣?」他用幾乎不帶感情的口吻回答:「嗯,鮑伯,其實我快死了。」
因為我們才三十幾歲,他又那麼有活力──即使在講電話的當下也一樣—我聽了嚇一大跳,用難以置信的口吻問他:「你快死了?你說『你快死了』是什麼意思?」
「唔,鮑伯,我有個叫『星細胞瘤』(astrocytoma)的東西,是一種罕見的腦癌。我母親覺得我會遇到奇蹟,但人很清楚自己快死了。我快死了,鮑伯。」
我花了好些時間才消化這個消息,於是我們倆沉默了一會兒,最後我才問道:「弗列德,你在哪裡打電話?」
他回答:「賓州的慈愛醫院。」
我很訝異,他居然不在紐約市。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他其實離我很近。我說:「慈愛醫院?你離我住的地方只有四十分鐘欸,要不要我去看你?」
「會不會很麻煩?」他問。
「不,一點也不麻煩。」我對他說。
「嗯,你什麼時候要來?」
「就是現在。」我一字一字地說。
我走下樓,很快跟太太說明情況,告訴她要離開幾個小時,便跳上車朝賓州駛去。
我在弗列德的房間待了一會兒就知道,就算他相信自己快死了,他還是當初那個驚世駭俗的傢伙,就住在紐約市皇后區、我家對面的街上。因此,我知道他不希望我因為他現在這樣,而有所不同。我必定從頭到尾都沒忘記這一點,因為當我問他有何症狀,他說有兩個很惱人的症狀──他憋不住尿,所以得包尿布,而且也喪失了短期記憶,所以完全不記得自己住進醫院這兩個星期以來的事。對此,我回他說:「嗯,失去記憶真的太悲慘了。」他露出不解的表情問道:「我忘記在這裡發生的事有什麼悲慘可言?」
而我立刻回他:「因為你不記得我過去兩個星期,每天都坐在床邊陪你六小時呀。」
他怔住了,但不消片刻就回了我一句粗鄙不堪的話,至今回想還會笑出來。他那時正需要我跟他說笑。他一直以來都在面對深知事態嚴重、非常緊張的家人和朋友,反而幫不上他的忙。從他的神情和在床上稍見輕鬆的舉止,我看得出他知道自己可以跟老友自在聊天,無須讓老友感到放心,正如許多人面對身旁的人承受巨大苦痛時(像弗列德這樣),反而需要病人的安撫。
等我們平靜下來,開始彙報近況。講完他目前的情況,以及上次見面後彼此的生活,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原本以為只是隨口問問:」嗯,你這幾年在做的事,哪一件算是特別重要?」因為我們在電話裡以及見面的第一個小時,已經仔細聊過這幾年發生的事,我以為他是指我最自豪的成就,便開始細數。
他不快地朝我揮了下手,立刻表示他感興趣的不是這個,同時告訴我:「不不,不是那個。是重要的事。」
「弗列德,那我就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了。」
「鮑伯,重要的事情。」他慢慢說出這幾個字,彷彿是在對英語不是母語的人講話,需要花時間在心中翻譯剛才聽到的話才能夠回答。然後他開始拋出一連串問題:
告訴我你每天安靜散步的情景。
你最喜歡哪幾間博物館?
你最近看過什麼書?電影呢?
你去哪裡釣魚?
跟我說說你最親近的一群朋友,他們發自內心給你什麼樣的勸告,以免你行差踏錯?
你知道,就是重要的事。
我必須承認,我坐在那裡目瞪口呆。眼前是一個快要死去的人,照他的預感很快就沒辦法像我這樣享受人生了,而他在教導我怎麼生活,進行自我照顧,更別忘記在生命尚未消失時,活得淋漓盡致。後來我讀到醫生作家沃克‧柏西的小說,其中問了這麼一句話:「如果生命是一架班機,而你錯過了,怎麼辦?」便想起這次會面的情景。
我也會反覆想起他問到我的那群好友,裡面有誰?他們給我什麼樣不同的聲音,好幫助我達成生活的平衡?我會從他們那裡聽到符合當下情況的質疑言詞,或充滿鼓勵、啟發或幽默的論點嗎?日後,我會在文章和演說中分別形容這些朋友是:問你「生命中有哪些引導你的聲音,或許你不曾察覺」的預言家;不管我做過什麼,都會給予我同情與支持的啦啦隊;當我出發去尋找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幫助我認清自己繞遠路,反而把自己看得太嚴重的騷擾者或取笑者;以及最後那個給我啟發的朋友,要我只做自己、盡其在我,卻從不讓我難堪,指出我那時還不夠成熟的心理狀態。
但最使我心頭一震的是他要問的最後一個問題。待我講完正在進行的「自我更新」和有趣的事,以及用各種不同方式使我的生命更豐富的人們後,他說:「我其實還想再問你一件事。」
「弗列德,什麼事?」
「如果你不想回答,就不要回答。」
「是什麼事,弗列德?」我又問一次。
「要不是我快死了,我也不會問。」
最後,我往椅背上一靠,問道:「是什麼事?」
「嗯,就像我說的,我快死了卻不害怕。」
「你不怕?」我問。
「不會,但我覺得自己很快就要進入廣大的寂靜,而我記得你每天早上固定撥時間出來安靜獨處,專注於感恩。如果你能告訴我在你靜默的時刻發生了什麼事,我想可以幫助我面對死亡。」
如他所說,在這之後幾個月他便死了,而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次的交談。它是最有力的提醒,要我記得為自己擬定自我照顧方案,必須切實可行,涵蓋所有生活層面,思考周全,並且可以透過某種方式立刻執行。我開始意識到,就算所謂的運動只是每天靜靜散步,我也會獲益。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下班後覺得是灰色的,往往並非因為那天突然發生不愉快的事,而是某些辦公大樓內的空氣不流通所致,每天散個步可以紓解這種情況。我還可以刻意思考目前常吃的食物,確保自己不是有什麼就吃什麼。
我需要想清楚哪些人算是好朋友,又發出什麼不同的」聲音」,幫助我保持昂揚、清醒、能屈能伸,而且充滿希望。最後,替自己規劃涵蓋全面的自我照顧方案時,我需要確保我有安靜的時間進行更新、反省、調整,隨時了解自己,只要呼吸,對於空氣或人生都不要貪多務得。
我老是陷入生活匆忙的模式,以期做完每一件」重要的事」,覺得這樣才叫務實、自然,而且是有必要的。但一如往常,人生會給我們一記警鐘,我記起了一位年邁的拉比被問到他多年來在猶太會堂擔任神職,學到了什麼。他想了一會兒,便說他很少看到不負責任的人,反而常碰到忙個不停的人,而且若不是有安息日,根本就不會享受他們獲賜的人生,並為此感謝。
聽到他這麼說,當我有病人取消預約,我便將這段時間送給同樣重要的人:我。我拿出一張紙,動手列出我認為應該納入自我照顧方案的各種要素,盡可能既切實、有創意,而且範圍廣泛。我這麼做,並不是寫完以後就放進抽屜,覺得自己完成了某件事。我這麼做,是讓自己察覺到一個事實:如果我不照顧自己,沒人會來照顧我。如果我等日後再來好好活,永遠不會有那一天。
使我訝異的是,這份清單並不算極端,但仍然夠廣泛,我忍不住自問為什麼不多多享受這些活動。在我死前,我打算什麼時候享受自己的空間,好好滋養自己?當我拿出這張清單檢視,雖然已經看過許多次,其中一些條目仍觸動我心:
‧ 靜靜散步。
‧ 找到零碎的獨處時間,好讓自己稍微放鬆,獨自安靜思索。
‧ 讀十分鐘左右的小說,或傳主的生平能夠激勵我的傳記。
‧ 好好和朋友聊個天,不管是面對面、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
‧ 聽幾首過去喜歡但這陣子沒聽的老歌。
‧ 逛逛附近的公園或博物館。
‧ 路過書店時進去瀏覽一番,喝杯拿鐵。
‧ 大聲朗讀詩句。
‧ 背靠著坐墊,坐在床上看晨間新聞。
‧ 種一個小花園,裡頭有多年生以及一年生植物,這樣我既可以看著種下去的植物凋零後再次開花,也可以想些別的點子裝飾花園。
‧ 午餐時間在城裡走走。
‧ 每天臨睡前寫日記,記下當天發生的事(客觀),以及我有何感受(主觀),以便多了解自己一些。
我即將再次領悟到,照這張清單去做並非只為了自己:
我能夠和他人分享的最重要天賦之一,是我自身的平靜、正面健康的觀點、盡量避免僵化的生活方式︙︙但要是我自己沒有,就沒辦法分享了。
探視完弗列德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益發明白自我照顧為心理帶來的好處,包括靜默的時刻與正面的友誼,是透過人生的不同情況與發展階段,更充分理解我正在變成什麼樣的人,這一點我在日後也時有領悟。但如此大的覺悟需要付出更多注意,不管是醫療或助人領域的專業人士,或只是想用更好的方式默默支持家人或朋友的給予者,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得仔細觀察、評估自己才行。
無論我是獨處,或在進行心理治療、給予指引,抑或督導臨床心理師或其他專職助人者的時候,我發現將這幾個人生階段視為三趟」內在旅程」,對我和其他人都有幫助。我自己和其他人如何航行度過,尤其是第三趟旅程,真的相當發人深省──不光是他們如何幫助案主,也在於他們如何享受人生經驗,並從中獲益。此外,在自我反省或指引他人時,有一項令人意外的要素,是極少人重視並充分表達敬意的長處與美德,那就是平凡。
妥善照顧自己很簡單
如果生命是一架班機,而你錯過了,怎麼辦?
──沃克‧柏西(Walker Percy)
我想任何人連看三場足球賽,都應該宣告死亡。
──爾瑪‧邦貝克(Erma Bombeck)
如果我們願意在每日的邂逅或相處中領受智慧與重要的人生教誨,這樣的智慧很可能來自於其他人,有時在我們最料想不到的時候出現。我在思考如何用簡單務實的方法執行自我照顧時,便遇到這種情形,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照顧別人的人往往最不善於照顧自己。本章前面引述了爾瑪‧邦貝克一句奇怪卻很真實的話,這位作家還提到,許多照護者似乎都缺少一份照顧自己的...
作者序
培養韌性,珍愛今生,與黑夜共舞
本書出版之前,有機會閱讀初稿,深感受益良多,促使我真心想要將此書推薦給你們!本書首先吸引我的地方,是文字的魔力,自閱讀書序之時,即深深被威克斯博士的字字句句所吸引,迫不及待卻又是自然而然地,如行雲流水般,走進心靈的魔法森林裡。雖然這是本翻譯書,閱讀起來卻是非常輕鬆流暢又富饒寓意,彷彿人生導師帶著豐沛的熱情,溫和的口吻,與你並肩而行,分享敘說著看似平凡無奇的生活事件,走出魔法森林的那一刻,你發現懷裡抱著滿滿的省思與體悟的果實。
一如先前的著作與演講風格,威克斯博士在本書裡以溫暖精闢的話語,深刻描繪出助人者面臨的問題,以他真實的人生經歷與工作中的生活故事來提醒我們:人生中的每個際遇都有意義,只要你有足夠的覺察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進入意識的覺知、領悟,付諸行動,並維持著熱情去實踐它們!考量現代人快速忙碌的生活與有限的時間,威克斯博士在這本書裡以至理名言、生活故事鋪陳出一則則簡單、有力又美妙的教誨篇章。然而,閱讀之後你會發現,如同威克斯博士也說,本書並非用來「快速解決」問題,它不是即刻見效的維他命,親身實踐這些教誨需要思考及毅力。
「不必問倒楣事是否會發生在我們身上,要問何時會發生!」是的,不僅是專業助人工作者,任何人在生命中某些時刻、某個時間點都會是各種形式的生命照顧者。在我過去一系列的韌性(Resilience,亦常被翻譯成「復原力」)研究中發現,韌性與職業倦怠息息相關,其中當個人愈具有貼近他人的韌性,也就是當個人愈是無法表達負面情緒、與他人保持理性溝通以獲得同理,愈容易在工作中產生情緒耗竭,變得缺乏人性化,產生消極的態度。這本書的每一則教誨即是當身為助人者的我們面臨生命的無常、助人時的無力感、被負面的情緒反撲之際,需要反覆咀嚼的心靈食譜,幫助我們培養、努力保持住韌性。韌性的培養不是在特別的時刻或以特別的儀式而獲得,生命中的挫折無所不在,而韌性就在自省、獨處、自我覺察中培養,韌性,寄居於挫折而生存茁壯。
本書的標題 “Embracing Compassion and Hope in a Troubled World”,「於混亂的世界中懷抱同情與希望」,是威克斯博士對人生的體悟,並提醒我們,活在當下並非不顧一切盡情享樂,而是認清、體認生命之苦的同時,在有限的生命之河中即將沉淪或跌跤之時,藉以順勢培養韌性、懷抱希望,重新踏穩步伐往前邁進。這正是「正向心理學」要傳達的精神,認清問題所在的同時,更重視正面的力量,並善用它們度過生命中任何苦難的時刻。
真愛不會使人枯竭!有時,當我們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時,對他人的關注可能會對個人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如同美國喜劇女演員露西兒.鮑爾(Lucille Ball)所說:「先愛自己,其他事情就會依序就位;先愛自己,才會完成任何事情。」威克斯博士在書裡要傳達的另一個重要教誨即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位助人工作者,在點燃自己照亮別人之時,不要忘了練習自我覺察,找出自我生命的價值,發掘自我的天賦並活出自我。而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有限,接受自己的不足,並給予自己大大的擁抱,「一旦我們真正接受自身的限制,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機會幾乎無窮無盡。」抱著「一切都是禮物」的精神,如此始能深刻的感激與謙卑,得以擁有源源不斷的力量面對生命中的挫敗,面對有限的生命與失去,終能平靜地放手,以通往更大的內心自由。
本書所謂的深夜,係指人生中任何一個不安的黑暗的無助時刻,對我個人來說,我喜歡將本書當作是夜晚的枕邊故事書,在紛擾的一天結束前,選一篇特別有感覺的教誨來閱讀,細細咀嚼、聆聽、反思、沉澱,像是身處黑暗之中,仰望盡是布滿璀璨星星的天空,做冥想、靜心或感恩的練習,使我獲得一夜好眠。期待你一起來發掘本書的價值,重拾助人的初心、享受付出的快樂、擁抱生命的痛楚,與美妙的生命樂章共舞。
馬于雯(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前言】
聽見韌性、同情與生命的低語
你不必坐在外頭的黑暗中。
不過,要是你想凝望星辰,
就會發現黑暗是必須的。
──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教一顆石頭說話》(Teaching a Stone to Talk)
一名講者在對一群牧師演說時,問了一個頗具深意的問題:「你認為自己工作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他正要往下說時,冷不防其中一名牧師大聲喊道:「幫助人們度過黑夜。」這句話亦可套用在醫師、護士、心理學家、社工、諮商師、救援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的工作人員、教育工作者與其他專業助人者的身上。但凡擔任照顧角色的人,皆包括在內。
三十餘年來,我的工作重心始終是監督、教導以助人為專業的人士,指引他們,甚至治療。當他們跟其他人在黑夜中同行,我跟他們一起走──尤其是在身為專業人士的他們因為這份工作而變得迷失、沮喪、幻滅或受創的時候(如今稱為「次級壓力」)我更得加入他們的旅程。
除了個別協助這些專業助人者,我大部分心力都用在演講上,針對不同的照護者團體談論韌性、自我照顧、如何維持健康的觀點等。我也經常向大眾演說,因為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必須成為某種形式的照護者。
在美國,我有幸在華特里德陸軍醫學中心(Walter Reed Army Medical Center),或在二○一三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紀念活動上演說,也曾到貝魯特、金邊、貝爾法斯特、瓜地馬拉市、海地、開普敦、布達佩斯、河內等地,或是讓照顧者感到焦慮,或承受巨大專業壓力的地區去發表演說。當我置身於這類環境,不僅佩服這群助人者與醫療人員所面臨的挑戰,更欽佩他們的坦率、謙卑與願意放下的態度,就算心中向來堅持的某種感知遭到挑戰,為此十分痛苦也一樣。
舉個例子,某次我在南非對一群照顧窮人的社工人員演講。講完以後,一名社工舉手向我示意,我問她是否要發問,她大聲喊道:「我做不下去了。我要離開這個行業,馬上就走!」我問她:「妳的工作性質是什麼?」
她回答道:「我幫助被性侵或虐待的婦女。她們沒錢,多半是單親媽媽。我陪她們出庭時,她們必須跟公司請一天假,但少一天收入對她們來說差很多。等我們到了那裡,法官──通常是男性—大多看一下我們交給他的文件,聳聳肩,皺眉撇嘴地說:『我還沒時間仔細看這件案子。再約時間吧。』實在令人沮喪。我做得事沒半分用處,我沒用。」
我先讓當下的情緒沉澱一會兒,靜默片刻後,才對她說:「聽到妳剛才說的話,我想問妳幾個問題。首先,在這個女人傷心無助的時候,是誰在她身邊?」
「只有我。」
「如果說,妳那時比世上任何人都更貼近她的情緒,是言過其實嗎?」
她頓了一下,用嘶啞的聲音說:「不,不算是。她只有我,沒有別人了。」
於是我回視她,盡量放緩語調,柔聲問她:「那妳想放棄這個嗎?」她再度沉默,看起來泫然欲泣,我又說:「只看表面上的成功,是每個人都會犯的錯。但重要的不是成功與否,而是個人與專業上的忠誠。即使世上的人都說,只有立刻奏效的好結果才重要,我們也不應該低估這份力量。」
這番話不光是說給助人者聽,也是說給每個人聽。子女誤入歧途時,父母多半不知所措,儘管他們已經竭盡所能幫助孩子度過成長階段必須面臨並且跨越的心靈沙漠。若婚姻出現問題,令人心力交瘁,配偶也經常感到茫然。照護者若要保持活力,就得學會一些教訓,而這些教訓同樣適用於其他面對惡劣工作環境的人們身上。
專業助人者和醫護人員若想繼續當忠實的嚮導,在某個階段會學著用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照顧他人的事實,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情況變得棘手尤需如此。我在前三本書(《韌性的力量》[Bounce]、《更好的觀點:風暴中的平靜》[Perspective]、《馴服情緒猛獸》[Riding the Dragon])中提過,自我照顧、保持健全的觀點、掌握方法以拓展自己的韌性,並且了解自我更新的重要性,在這方面都有幫助。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簡單、有力又美妙的教訓,告訴我們如何享受豐富滿足的人生,值得大家反覆領略。在這方面,我透過工作接觸的一些人,儘管相處時間甚短,卻「悄悄」告訴我把握短暫今生、活出意義的方法。我相信這些故事值得在此分享,好讓每一個人領會其中的道理──不管他她今生的角色是什麼。
這次搜尋是為了找出培養、加強這種態度的因素,以面對人生各個面向。搜尋到的結果則在本書中採用「寧靜課程」的形式寫成。考量現今社會充滿壓力,大多數人的步調快速,時程表排得滿滿,每一則課程都很短。坦白說,它們並非用來「快速解決」問題,親身實踐這些課程需要思考及毅力。安妮‧迪拉德在《寫作人生》(The WritingLife)一書中說得很妙:「好日子多的是,但良好的人生不易得。」是的,她說得對……但是,讓人生變好,依然值得我們付出努力去追求。
重溫「寧靜課程」
在工作上,我一向有兩項簡單目標:促使人們多享受人生一些,幫助大家領略美好的突破。若他們能夠用坦誠無飾的態度站在黑暗中,一旦成功,不僅本身獲益,也能成為別人希望的火炬。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在《快樂學》(Happiness)一書中巧妙地提到:「當我遇到幾個了不起的人,讓我看到愉快滿足的人生是什麼樣子,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若你遇見這樣的人,甚至可以在他們的笑容、他們對於餘生短暫的真實領悟,以及他們有能力主動協助家人、朋友或其他人(不論他們是來尋求支持、鼓勵,或者新觀點的啟迪)等行為上,看到何謂滿足愉快的人生。
許多專業助人者和有困難的人經由我的協助才理解到,被拒絕、小挫折、嚴重失敗、不幸,甚至痛苦,都不是人生的定論。從許多新層面來說,他們的人生因而變得嶄新、可愛、彌足珍貴。當然,失去親友的哀傷或者遇到的負面事件並未消失,但透過指引、輔導或治療而有了重大的進步,而且我們多半會體悟到,若拿出坦誠溫和的態度,就能感受到成長,變得深刻,並且有能力用不同的方式展現惻隱之心。話說回來,若一開始就沒發生過壞事,我們也不可能展現如此豐沛的同情心。
不必問倒楣事是否會發生在我們身上,要問何時會發生。因此,觀點可能摧毀我們,也可能使我們成長。真正的悲傷可能激勵我們成長,好讓我們擁抱無比美妙的嶄新體驗和智慧。但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現在就必須搞懂某些被整個社會忽略、嘲弄或棄如敝屣(真悲哀)的教訓。
大體而言,心理學、哲學及典型的靈性觀念在對抗主流文化時,達於鼎盛。前一陣子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便是與許多專業助人者及社會風向背道而馳,不再注重人們的問題,而是注意可能尚未發掘的天賦。這群正向心理學家問道:「有關我們自身的正面消息難道不跟負面情況一樣重要,有時甚至更加重要?」(如今我們也可以拿來問新聞媒體,它們極力報導令人不安的事件,而積極的作為與成果相形之下似乎變得不重要或「無聊」,所以不值得披露、處理或報導。)
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與正向心理學運動的共通點,在於同樣強調人們握有自身故事的著作權。因此,這個學派的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更堅定自信,以確保家庭和社會風氣不致有意無意間決定或限制每個人對自己的定義。
同樣地,本書針對平凡、接納及寬恕等主題,列舉一些「課題」(有些人稱之為「凸顯優點」或「美德」)來討論──儘管這個世界老是想說服我們走向相反的方向。
有時候,這麼做確實違背了現今大眾都覺得「好」的主流。提出這種課題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幫助人們以不同於過往的溫和態度與明晰的眼光,重新面對生活的激烈和混亂,同時對自己,也對周遭的人有更寬厚的同情心。很可能某些人目前正陷入混亂,為此焦慮不安。
出現在本書各章與附錄裡的課題和主題,是我一點一滴蒐集某些重要思想家(包括心理學、文學、典型的靈性觀念和其他領域)的身教,或曾在著述中提出的獨到觀點,也包括我本身指導某些專業助人者與醫護人員的臨床經驗。我盼望利用這些主題來激發大家重新考量如何以充滿意念與活力的方式,仿效他們親身示範的心靈美德。然而,提出這些課題還有另一個未曾明說的目的,是想激發大家改編或創造更多切身相關的主題,讓這份清單更加完整。一旦這麼做,人進一步調整自身作為,以符合人生「寧靜課程」的過程會有所改善。由於這是出於個人的主動,這份積極投入也提高了以新方式去實踐教訓的可能性,不再像多年來那樣,僅僅是有可能而已。
依循上述思路,也許要一舉切入本書要旨,更有效的方式是先瀏覽目錄,選一個特別有感覺的主題來閱讀,而不是從頭讀起。一旦你這麼做,讀了那篇課程或美德,我會建議你先放下這本書,略微思考一下它和你的人生有何關係。這麼一來,你應該能決定要將哪些作法、改變或對某事的敏感度,融入自己的人生觀。這麼做也會讓你更有動力繼續前進,同時對於自己目前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過生活,懷有更強烈的好奇心。這份理解提供了額外的資訊,幫助我們領略或許更深刻的新智慧,採取更具成就感的行動,以充分觀照人生,把握今生短暫的歲月。
下面各章正是本著這種精神,援引當代心理學者和第一流的靈性大師的成果和評論,加上我個人的臨床經驗,彷彿人生導師就坐在你對面,給你一系列的教誨,跟你談話,幫助你加強自身的人生體驗。要如何採用這些課程,將它們融入生活,由你決定。只有你能決定自己想要實行到什麼程度。
在你思量此事時,有一項事實必須先提出來:課程、主題或美德並非維他命丸,只要吞下去,靜待一段時間,就能看看它是否有效,或如何發揮效果。它們反而比較像是掀開書頁,找到一則食譜,但你必須細心研究,將它改成適合自己的口味,仔細烹製,讓它變成心靈上的餐點,給你充足的滋養,那麼這次的「用餐體驗」(獲得新觀點的過程),日後便可望反覆進行。有這種欲望很重要,因為找到這些寧靜課程,並以清楚深刻的方式將其注入你的人生觀及生活方式,關鍵在於反覆的練習和失敗。問題不在於一個人多常失敗,問題在於,人在持續擴充人生音樂的過程中,不斷重溫過去已經知曉,或始於幼年的價值或美德(但這些價值不知何故在成年以後,失去了光彩)儘管有時失去信心,卻能一再重拾信念,還能從中獲得多少益處。
這麼做就有可能發現:
平凡並不乏味,也不是無法變得獨特,而是不准別人告訴你要擁有什麼,才會快樂又有意義。
接納不等於認輸,而是認清人生本來的面貌不見得是我們希望它有的樣子,這樣我們才能夠充分運用人生。
寬恕更非屈服,而是放下過往傷害的鎖鍊,這樣我們就不會因他人或自己以前的惡劣行徑,而自陷牢籠。
藉由重溫社會所拋棄或譏誚的「寧靜課程」,聆聽豐沛人生的呢喃,是度過有意義又充實人生的必要步驟—不論你的周遭或內心發生了什麼事。就好像當你體驗眼下的一切,邁向未來時,慢慢找到你的下一個部分。專業醫護和助人者必須學會這個,有時得吃些苦頭才學得會,以開始或繼續從事助人的職務,並且享受自己的人生。在這個焦慮又充滿壓力的世界裡,學習寧靜課程,並且好好練習,對每個人都有益處。要想繼續過有品質的生活,這種練習頗為重要,它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對於他人的陪伴與幫助。有句耳熟能詳的中國諺語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我們往往沒搞懂這一點,不僅自己吃虧,也害別人蒙受損失。以幫助遊民和受虐婦女為職志的埃維娜‧蓋德利(Edwina Gateley)說過一則動人的故事,清楚地傳達了這個道理。故事大概是這樣:
很久以前,有個國家由一名國王統治。國家被侵略,國王遭到殺害,但幾名子女被僕人救出,藏了起來。最小的女兒仍在襁褓中,交由一戶農家撫養。這家人不曉得她是國王的女兒,而她變成了農人的女兒,挖掘馬鈴薯,過著貧困的生活。
某日,森林裡走出一名老婦人,來到正在挖馬鈴薯的少女身邊,問她:「妳知道自己是誰嗎?」少女說:「我是農夫的女兒,負責挖馬鈴薯。」老婦人說:「不不,妳是國王的女兒。」少女反問:「我是國王的女兒?」「沒錯,妳正是這種身分!」她說完又走回林子裡,不見了蹤影。
老婦人離開後,少女繼續挖馬鈴薯,但挖掘的方式和以前不同。她雙肩挺直,眼底閃現光芒,因為她知道自己真正的身分,她是個公主。
這篇故事主要在傳達一件事:賦能。我們的職責是透過它,幫助人們看見真實的自己—尤其是當他們身處黑暗之中,更是如此。我們必須四處奔波,藉由陪伴,用隱喻的方式探詢:「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但為達成目標,我們也必須花時間與心力去找出自己的真實身分、可能具備哪些天賦、該如何分享這些天賦,既可幫助別人又不致變得消沉。
本書若能幫助讀者更加明白人生的樂趣,幫助他們陪伴別人走過艱困時期,也就有了存在的意義。為了幫助大家在煩擾的世界和平共處、相互扶持而發展出來的「韌性心理學」,如今相關資訊可謂唾手可得。以往只有醫療照護人員才知道的資訊,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取得。若再考慮今日人們被要求做更好的父母、手足、照顧者、同事、朋友,這項智慧值得探勘,而豐沛人生的呢喃,值得費心傾聽。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有回說了句俏皮話:「鋼琴是最容易彈的樂器,但最不容易彈好。」我想,過有意義的人生亦復如此。而有意義的人生當然包括具有同情心,大多數人有時能夠主動伸出援手,也會這麼做。然而,幫助別人卻不致變得消沉,這種處世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立身之道,既是可能的,卻又難以辦到,前提是我們需努力保持韌性。但迫切的問題再度出現:「我們是否願意花時間、精力這麼做?」
培養韌性,珍愛今生,與黑夜共舞
本書出版之前,有機會閱讀初稿,深感受益良多,促使我真心想要將此書推薦給你們!本書首先吸引我的地方,是文字的魔力,自閱讀書序之時,即深深被威克斯博士的字字句句所吸引,迫不及待卻又是自然而然地,如行雲流水般,走進心靈的魔法森林裡。雖然這是本翻譯書,閱讀起來卻是非常輕鬆流暢又富饒寓意,彷彿人生導師帶著豐沛的熱情,溫和的口吻,與你並肩而行,分享敘說著看似平凡無奇的生活事件,走出魔法森林的那一刻,你發現懷裡抱著滿滿的省思與體悟的果實。
一如先前的著作與演講風格,威克斯博士在...
目錄
序文:培養韌性,珍愛今生,與黑夜共舞
前言:聽見韌性、同情與生命的低語
寧靜課程
1 「來,坐在我身邊」
2 從失敗中開採果實
3 保持距離更有益
4 移除心理上的白內障
5 未來人生導師的輪廓
6 妥善照顧自己很簡單
7 展開三種必要的內在旅程:加以彰顯與探測
8 鬆手:躍入黑暗
9 難以捉摸的美德
後記:且聽收穫豐盈的人生怎麼說
附錄:主動幫助別人(和自己)卻不致受到壞影響:自我導向、培養韌性的靜修
第一日:品嘗獨處時光
第二日:為自己補充能量
第三日:向自己彙報
第四日:練習正念
第五日:友誼與放下的旅程
序文:培養韌性,珍愛今生,與黑夜共舞
前言:聽見韌性、同情與生命的低語
寧靜課程
1 「來,坐在我身邊」
2 從失敗中開採果實
3 保持距離更有益
4 移除心理上的白內障
5 未來人生導師的輪廓
6 妥善照顧自己很簡單
7 展開三種必要的內在旅程:加以彰顯與探測
8 鬆手:躍入黑暗
9 難以捉摸的美德
後記:且聽收穫豐盈的人生怎麼說
附錄:主動幫助別人(和自己)卻不致受到壞影響:自我導向、培養韌性的靜修
第一日:品嘗獨處時光
第二日:為自己補充能量
第三日:向自己彙報
第四日:練習正念
第五日:友誼與放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25開 (15×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