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婚姻是兩岸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民眾透過親密接觸實現相互瞭解、達致心靈契合的最有效途徑。自1988年8月15日第一例兩岸婚姻在浙江舟山誕生,迄今已有30餘年。根據臺灣方面的統計,截止2018年底,兩岸婚姻數量已達35萬例左右。如果考慮到雙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這35萬例兩岸婚姻牽涉到兩岸300多萬同胞的情感與福祉。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
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在不同的道路上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在各自不同的政治文化薰陶下,兩岸民眾在政治認同的不同層面上也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差異。本書把政治認同區分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政權認同、政黨認同、制度認同等層面,並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途徑,探討在臺陸配群體在政治認同的不同層面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遷。
在臺陸配群體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他們的人生早期在大陸度過,接受大陸政治文化的薰陶。因婚姻關係遠赴臺灣後,進入一個差異巨大、甚至對立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其政治認同難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程度上和維度上如何體現?機理為何?這是本書的研究重點。期待本書能對兩岸婚姻當事人、從事兩岸婚姻家庭服務的機構和個人、從事兩岸婚姻研究的學界同仁,提供有益的幫助與參考。
作者簡介:
王偉男
男,1973年生,河南省登封市人。
法學碩士,經濟學博士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
臺灣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理事
上海市臺灣研究會理事
目前主要研究兩岸關係、中美關係和國際戰略
推薦序
代自序
兩岸家國三十年
「陸配」,是「大陸配偶」的簡稱,指兩岸婚姻中的大陸方當事人。2017年是兩岸民間交流開放三十周年,2018年是首例兩岸婚姻產生三十周年。三十餘年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兩岸婚姻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人們結婚是為了建立家庭,兩岸婚姻也不例外。兩岸婚姻家庭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是在兩岸關係的特殊背景下建立的家庭,是與兩岸關係有著千絲萬縷密切聯繫的婚姻家庭。三十年來兩岸婚姻的發展軌跡,反映著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與嬗變,也承受著這種發展嬗變及其互動關係帶來的深刻影響。可以說,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裡「家」與「國」之間的辯證關係,在三十年來的兩岸婚姻實踐中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尤其體現在陸配群體的政治認同狀況及其微妙變化上。
三十年來,大陸和臺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陸地區尤其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收入都得到大幅增長,民眾生活水準獲得實質性改善,經濟因素作為早期兩岸婚姻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動因,其作用已顯著下降。臺灣地區的重大變化則主要體現在政治層面。兩岸婚姻快速發展的1990年代,同時也是臺灣政治發生劇烈轉型的十年,本土化和民主化是這個轉型的明線,「去中國化」則是這個轉型的暗線。進入2000年後,隨著民進黨在臺灣地區執政,臺灣政治轉型大體完成,「去中國化」逐漸由暗轉明。體現在臺灣民眾的政治認同上,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越來越多的人不支持兩岸統一。許多陸配正是在臺灣政治轉型與「去中國化」由暗轉明的過程中,先後來到臺灣居住和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這種轉型的衝擊。而近年來赴臺居住和生活的陸配,面對的則是一個政治轉型基本完成、「去中國化」向縱深發展的臺灣政治環境。
無論何時來到臺灣,只要他們打算長期在臺灣生活,就必須適應和融入臺灣社會。適應和融入的過程,就是不同的政治價值觀或信條理念發生碰撞、衝突、折衝、妥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家」與「國」的關係必然要經受嚴峻的考驗。對於陸配來說,他們在臺灣有家,在大陸也有家。大陸是原生家庭,臺灣是婚姻家庭。大陸家庭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信不疑,臺灣家庭卻未必這麼認為。即使他們的臺灣家庭也持此信條,整個臺灣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嚴重分歧也是有目共睹的。陸配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中,想要不受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他們在主觀上想要保持原有的政治認同,保持對國家、民族、制度、政府、政黨等政治概念的原有理解,也要面對來自臺灣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解構壓力。
2003年7月10日,龍應台女士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題為《五十年來家國——我看臺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的長文,用沉重的筆觸向讀者展現出兩岸關係大背景下臺灣政治變遷過程中產生的波濤與濁浪,尤其是在本土化、民主化和「去中國化」的浪潮中,部分臺灣民眾在身分認同和國家認同議題上出現的歧異與迷茫。龍應台的這篇文章發表時,兩岸婚姻已走過十五個年頭。她在文中描述的波濤與濁浪、歧異與迷茫,早期赴臺的陸配也都經歷過。即使後來赴臺的陸配,也無法逃避這一課。這一課的核心內容,就是如何面對兩岸關係和臺灣政治大背景下的「家」與「國」?這個「國」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與他們赴臺前所認識的「國」有何不同?這個「國」對他們在兩岸的兩個「家」意味著什麼?當他們心目中的「家」與「國」在政治價值、個人情感或現實利益等層面發生衝突時,他們會如何面對、如何抉擇?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試圖對這些嚴肅而有意義的問題做出初步探討。
必須承認的是,無論做何抉擇,兩岸婚姻家庭都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個體的陸配也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滴小小水珠。但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一朵浪花也可以顯示出洪流的方向。他們在政治認同上可能面對的歧異與迷茫,是兩岸關係和臺灣政治大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反映著兩岸關係和臺灣政治的歷史脈動。筆者從事兩岸婚姻家庭研究已近十年,十年來的深刻體會是:不管這些陸配的政治認同是否發生變化,或者在什麼層面上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個群體仍然是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裡的骨肉同胞,他們同樣渴望中國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渴望兩岸的政治更加清明,法治更加健全,民主更加完善,社會更加文明,公平正義更加彰顯。作為一位大陸學者,更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筆者有著和他們同樣的心願。
王偉男 2019年9月
代自序
兩岸家國三十年
「陸配」,是「大陸配偶」的簡稱,指兩岸婚姻中的大陸方當事人。2017年是兩岸民間交流開放三十周年,2018年是首例兩岸婚姻產生三十周年。三十餘年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兩岸婚姻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人們結婚是為了建立家庭,兩岸婚姻也不例外。兩岸婚姻家庭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是在兩岸關係的特殊背景下建立的家庭,是與兩岸關係有著千絲萬縷密切聯繫的婚姻家庭。三十年來兩岸婚姻的發展軌跡,反映著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與嬗變,也承受著這種發展嬗變及其互動關係帶來的深刻影...
目錄
代自序∕兩岸家國三十年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三十年來的兩岸關係
第二節研究緣起與概念辨析
第三節兩岸婚姻研究綜述
第四節本項研究的重要意義
第五節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第六節本書內容的框架結構
第二章理論梳理與研究假設
第一節何謂「認同」?
第二節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第三節政治認同的概念與分類
第四節政治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第五節跨國移民的政治認同
第六節兩岸關係中的政治認同
第七節臺灣外省人的政治認同
第八節陸配政治認同的特殊性
第九節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
第三章兩岸婚姻的歷史與現狀
第一節兩岸婚姻的歷史緣起
第二節兩岸婚姻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在臺陸配的基本現狀
第四節大陸方面的相關政策與法律
第五節臺灣方面的相關政策與法律
第六節當前兩岸婚姻中的主要問題
第七節兩岸婚姻發展新態勢
第四章陸配的社會融入與政治參與
第一節兩岸文化差異與衝突
第二節陸配遭遇的社會歧視
第三節陸配遭遇的政策歧視
第四節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
第五節政治抗爭與政治參與
第六節融入參與的重要意義
第五章陸配政治認同:基於問卷調查
第一節問卷設計說明
第二節重要數據分析
第三節主要研究發現
第四節主要研究限制
第六章 陸配政治認同:基於案例分析 179
第一節 研究方法概述179
第二節 受訪個案基本情況181
第三節 生活適應融入狀況184
第四節 政治認同探討189
第七章政治社會化視角:基於案例分析
第一節家庭為媒介的政治社會化
第二節學校為媒介的政治社會化
第三節同儕群體為媒介的政治社會化
第四節大眾傳媒為媒介的政治社會化
第五節研究發現
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八章深度訪談輯要
訪談一
訪談二
訪談三
訪談四
訪談五
第九章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大陸配偶群體在臺社會適應狀況」調查問卷
附錄二深度受訪陸配個人資料卡
附錄三深度訪談提綱
附錄四臺灣地區部分陸配社團小檔案
致謝
代自序∕兩岸家國三十年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三十年來的兩岸關係
第二節研究緣起與概念辨析
第三節兩岸婚姻研究綜述
第四節本項研究的重要意義
第五節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第六節本書內容的框架結構
第二章理論梳理與研究假設
第一節何謂「認同」?
第二節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第三節政治認同的概念與分類
第四節政治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第五節跨國移民的政治認同
第六節兩岸關係中的政治認同
第七節臺灣外省人的政治認同
第八節陸配政治認同的特殊性
第九節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
第三章兩岸婚姻的歷史與現狀
第一節兩岸婚姻...
商品資料
出版社: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9-09-27ISBN/ISSN:978986980805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17×23×1.6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