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清、反袁、北伐到抗日,為研究中國近代史寶貴資料。
※軍閥派系鬥爭過程、中俄關係從頻繁互動到兵戎互見,書中皆有所記載。
※透過蔣作賓駐日公使之親歷,了解正式對日抗戰前,中、日談判過程與外交角力之消長。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三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作賓為駐日公使,後「九一八事變」發生,九月二十二日蔣作賓一到日本下關,即發表談話,痛斥日人之「無識」。抵達東京後,提出嚴重抗議,與日方商討互派人員調查瀋陽事件……
蔣作賓,與宋教仁為中學堂同學,年輕時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深受黃興信任,亦受孫文、蔣介石重用。
清末擔任軍職,實則進行革命黨人臥底工作,灌輸革命思想。一九一五年袁世凱醞釀帝制,蔣作賓稱病辭職,被袁世凱幽禁於北京西山。之後做爲孫文的隨從,進行了各種政治、軍事工作。孫文去世後,積極參與北伐,轉為支持蔣介石。
一九二八年,開始外交工作。先駐德國兼奧地利公使,推動中德關係,並主張與蘇聯交好。一九三一年,任駐日公使;一九三五年,中、日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蔣作賓為第一任駐日大使。駐日期間,適逢日本侵華,他一面在談判桌前據理交涉,另一方面,拉攏日本國內進步人士及支持中國的各國外交使團。出使日本四年,耗盡心血與日周旋,直到一九三五年十月卸任回國。
蔣作賓一生奔走國事,從年少參與革命到後來出國外交,在在顯示出他「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儒家思想。書中〈蔣作賓回憶錄〉為蔣作賓中風半身不遂後,自恐不起,匆匆寫成,篇幅不長,多論政治和外交。另,收錄蔣作賓四子蔣碩傑、六子蔣碩平為紀念父親百年誕辰所作之文章,談他們心目中的父親與家族成員。文史專家蔡登山亦特別撰寫〈張默君曾愛過蔣作賓〉一文,揭開張默君與蔣作賓間的感情祕辛。
作者簡介:
原著/蔣作賓(1884-1942)
字雨岩,湖北應城人。著名外交官、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
出生於貧苦的農村,十五歳中秀才。1902年,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受同學宋教仁的影響,思想日益傾向革命。1905年7月,因成績優異,作為公費生派往日本留學。8月,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乃加盟其中。1908年,蔣作賓回國,向清政府報到。先分到保定軍官速成學校當教官,期間不斷向學員灌輸革命思想,並做些革命組織工作。
追隨孫中山,任大本營幕僚長。孫中山逝世後,繼承其遺志,積極參加北伐。1926年,先後任江西、湖北宣撫使。1928年10月被任命為駐德國兼奧地利公使。在德國時,由蘇聯駐德大使克勒登斯奇之介紹,與出席日內瓦國際聯盟軍縮會議之蘇俄外長李維諾夫洽談中俄關係。1931年8月13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作賓為駐日公使,1935年10月蔣作賓卸任回國,11月,蔣介石任其為內政部長,自此脫離外交界。1936年西安事變,蔣作賓當時巡視政治至西安,亦被困在其中。1942年12月24日,蔣作賓以重感冒轉肺炎併發心臟衰歇症,病逝於重慶,終年五十九歲。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魯迅愛過的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蔣作賓回憶錄│
余童年游泮,讀明清史,見史可法多爾袞往來書,即澘然淚下,種族革命思想,油然而生。在武昌讀書,每聞新軍號音,如聞塞上悲笳,即動投筆從戎之想;在校與宋教仁、江浴岷同號舍,日謀革命之進行。負笈東瀛,學習陸軍,糾合同志,先從事文字之宣傳。
乙巳年,總理中山先生由歐洲到日本,余等歡迎來東京主盟,加入同盟會,從此革命思潮,風起雲湧,不可遏抑。余等結合學習陸軍各同志,如張華飛、程守箴、王孝績、黃愷元、劉一清等數十人,計畫畢業回國後,腳踏實地,分途進行,掌握軍權,以為革命準備;姜明經等赴鄂,在軍中從事革命思想運動;陳裕時、王孝縝、張華輔等赴桂籌辦陸軍學校,與蔡鍔、陸榮廷密取聯絡;張開儒等赴滇,從事新軍規劃;趙康時等赴川,投充新軍官長;其他各省幾無不有余陸軍同志潛伏其間,余居北方總匯各方之消息,暗中傳達,並密布置同志於各方。余初任保定軍官速成學校教官,灌輸學生革命思想,祕密組織革命團體,繼任舊陸軍部職務。清廷承八國聯軍擾亂之後,朝野上下,均知舊軍無用,亟須改編新軍,吾陸軍同志,在軍參兩部者甚眾,余居軍制司,極力主持整編軍隊,分赴南北各地校閱,汰舊留新,俾同志等得以乘間而入,期以五年,汰盡舊式軍閥,替以有革命思想學生。至辛亥革命前,所有袁世凱之爪牙,舊督撫之鷹犬已汰除泰半,如雷震春、倪嗣冲、段芝貴等皆已先後參革,曹錕要求保一頭品頂戴而退休,張彪、何宗蓮等亦正設法撤換,段祺瑞亦調充江北提督。新軍中革命思潮,漸次蔓延。斯時主持兵本者,為壽勳、廕昌等,頗為余言是信,後知余為主謀革命者,喟然嘆曰,革命黨人之可畏,清廷大勢去矣。
辛亥永平秋操,清軍思想,顯已搖動;再延二三年,由軍隊中同志主持發動革命;則一切稍有準備;數年袁世凱之亂,十餘年來軍閥之禍,或可減免;不意是時武昌革命機關,被清吏破獲,按冊搜捕,黨人迫於情勢,遂於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斯時也,吾陸軍同志,見各方布置尚未達到原定計畫,然時機已至,不肯放鬆,各方同志,亟起分途策動。在灤州秋操,張紹曾所統之第二十鎮,早有同志劉一清、石星川、邵保、范熙績等,密為計畫;武昌義旗已擧,灤州要求即來,清廷大為震動,派大員宣撫,余與黃愷元、張華飛偕行;陳其采因管理交通關係,亦在灤州,遂共同商議,直搗燕京,實行首都革命;暗為清廷偵悉,先將車輛調去,又將吳祿貞所統之第六鎮調至石家莊;吳祿貞見此情急,趕往石家莊,撫綏所統軍隊,余等亦私自返平。清廷知吳有異志,任吳為山西巡撫,以示覊縻;良弼等認吳等革命性成,非殺之不足以資鎮壓;余等潛知其消息,即遣王孝縝、何成濬等赴石家莊,勸其速赴晉,以避暗算。翌晨,汪、何等至京漢鐵道西站購車票不得,知良弼等已運動吳之協統周福麟暗殺吳於石家莊矣!同志張華飛、周維禎死焉。
殺機已動,余等同志不能再在京活動,遂分赴各省,余再至灤州運動張紹曾,斯時張紹曾已被清廷命為南方宣撫大臣。余至灤州車站,適張離灤赴京請訓,余告以義不可往,並曉以利害,即為所動,誓幹到底,請余及劉一清擬定進攻首都計畫。余與劉在號之野外司令部,星夜趕擬,布置大致就緒,張紹曾決心不堅,忽為星相家所動搖。旗人中有反革命者,見張統制去而復返,純由余所鼓動,群噪圍余,幾遭不測,幸標統石星川率兵援救,始得脫險;夜間屢謀暗殺,均因余種種抵禦,未遭毒手。次晨赴瀋陽,謀與藍天蔚在奉擧兵獨立,行至山海關,悉藍天蔚已失敗,遂折而返津,糾合同志赴武昌,督隊赴前線與清軍戰。黃克強為總司令,漢陽戰敗走南京,余回都督府。黎元洪以下,放聲大哭,余厲聲陳利害,並謂勝敗乃兵家之常,革命軍不能期必勝,漢口漢陽失,尚有武昌!縱令武昌亦失,尚有其他各省,何必效婦孺之泣涕!望苦守一星期,余必請大兵來救。大眾遂收淚,籌防守之策。
余偕劉爕元、程守箴兩同志渡江赴潯,夜深大雪,劉至江心,失足落水,余即俯身救起,然已全身雪水淋漓矣。到內江時,保定陸軍速成學校同志蔣君羊、劉世均等,迎候江干,推余為參謀長,策劃一切。馬毓寶為九江都督,馬帶新軍一標,反正時無多驚擾,雖洪江會如陳樹藩等稍有敲詐,余恩威並施,尚能就範。同志等商定救援武昌,派遣劉懋政、馮嗣洪兩部,出廣濟、黃岡以牽制馮國障軍左翼,使其漸向下移,緩和武昌攻擊。果我軍一至,武穴、田家鎮敵軍,即紛紛向下游移動;都督黎阮洪,亦派員來軍犒勞。我軍勇氣雖盛,而技究欠嫡熟;由安慶運來之各種火砲,連夜加緊修理,運至戰線上,多不知使用,陣地移動時,棄置山頭,地方民眾冒險乘夜自動運至武穴交還我軍,以此可知民眾之熱心革命,無處不予革命軍以便利矣。
武昌情勢既緩,余即進行江西之統一。爾時江西有數都督,如馬毓寶、彭程萬、胡謙、鍾某等,皆各據一方,不肯相下;余往來電商,責以大義,務求事權統一,始能集中力量,對付敵人。此時李烈鈞尚在安慶,余主張以李烈鈞回贛統一江西,未回贛以前,由馬毓寶先回南昌主持;幸各方均以大局為重,毫無間言,馬遂安然返南昌,匕鬯不驚,江西遂告統一矣。
斯時南京已攻下,南京臨時政府正籌備成立,黃克強等同志,一日數電,促余返滬,幫同籌劃。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余於十二月底返滬,進行政府之組織。
總理新自海外歸來,南京臨時參議院選擧為臨時大總統,以中華民國一月一日在南京宣誓就職,任命黃克強為陸軍總長,余為陸軍次長。政府新成,人心尚未大定,各部亦多未健全成立,尤以財政部長陳錦濤遲遲不來,致財政一籌莫展。張勳盤踞徐州,馮國璋虎視武漢,各省尚未完全光復,籌兵籌餉,推動光復,維持治安,均惟陸軍部是賴。幸陸軍部同志甚多,而能一德一心;上海都督陳其美,參謀長黃膺白,尤能與陸部合作,如軍用票等,先能推行滬上,他處即迎刃而解。臨時政府得以從容渡過難關者,陳、黃兩同志協助之功,固不可沒也。
清廷見大勢岌岌,召袁世凱出山,以圖補救。袁欺凌孤兒寡母,乘機與革命軍議和,以遂其僭竊之妄念。以此等之人,欲其愛護民國,贊助共和,是無異與虎謀皮。吾黨創立民國,若無實力為之保障,勢必為野心家所篡奪;余等同志,即向總理及黃克強總長力陳需樹立三點政策,以為奠定民國基礎。三點政策為何?即南京、武漢、北京三點,需由吾黨確實佔據,民國始有保障,否則民國終屬虛名也;幸蒙採納。首即在南京編練第八師,以陳之驥為師長,陳裕時、黃愷元為旅長,所有團營長以下均為同志,如張華輔、李凌、袁華選等,並改編其他部隊,俾其逐漸黨化。同時收容保定軍官學校學生,成立南京軍官學校,培養建造民國之將材。後日本人見南京第八師,訝為東亞模範軍,並在袁世凱前讒之。是南京一點,已稍樹其基,余又至武昌與黎督面談,陳述武漢之重要,請多用同志,改練新軍。並陳武漢與南京須切實取得聯絡,然後贛皖蘇浙,可成為一線;閩粵湘桂川滇黔之政權,又係握自吾黨人之手;從此勤加治理,袁世凱雖狡,亦無能為也。
和議告成,總理讓位於袁世凱,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南京臨時政府同人,一律辭職;余以材短事繁,辛勞過度,辭之尤堅。總理及黃克強力促余隨唐北上,以遂行其北京之第二點政策。不過北京一點,最為困難:以革命時同志多已南下,尚無基礎,袁世凱布置較為嚴密,著手不易。初意新編第八師,以陳之驥為師長,陳係河北人,欲以此地域關係,設法移置北平或熱河,以為黨人握實力之準備。故余隨唐北上,繼續為陸軍次長,陸軍同志,亦多隨往。此時袁世凱帝制自為之念已萌,對於黨軍極端仇視,尤以余在陸軍部視為眼中釘,屢欲以農商總長易余而去,本黨在國會同志,察其陰謀,未予通過;此袁所以日夜提防余不置也。
袁之陰謀,在先擊破南京,而同志不察,處處墮彼陷阱;余在肘腋,知之較深,派同志陳乾赴贛皖各省,密告袁欲激怒黨軍,令其速發速滅,吾輩需切實團結,檢練軍隊,鞏固基礎,少言多行,待其罪惡昭著,同時起而撲滅之,庶乎有濟,萬不可輕擧妄動,致為所乘也。不幸而余言中,袁果到處煽動兵變,散布流言,挑撥離間,卑污苟賤之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先解決南京留守府,繼去贛李皖柏,復利用鄂黎湘湯,黨人的陣線,早已瓦解,故癸丑二次革命,不旋踵而即崩潰。南京基礎之第八師,及其他改編良好隊伍,亦隨之斷送,至可惜也。
總理因二次革命失敗至東京,恨黨人之不用命,再成立中華革命黨,非無因也。此時余在北平,已失自由。隨班進退,無所事事,見同志遇有危險能解救者,則解救之耳。北平一點,非獨未能建立,而南京武漢兩點,反先後遭其破壞。此軍閥之禍,蔓延十餘年而不能撲滅淨盡者,此三點政策,未能實行,實為一大原因也。余材識棉薄,未盡厥職,至今思之猶有餘痛。洎袁帝制興,余稱疾離職,被幽於西山數月。袁臨死約余談,大悔前非,欲余約黎一見,交以國事,黎掩耳不聞。噫,平素以詐待人,及其將死言善,而人亦莫敢信,可不哀哉。
│蔣作賓回憶錄│
余童年游泮,讀明清史,見史可法多爾袞往來書,即澘然淚下,種族革命思想,油然而生。在武昌讀書,每聞新軍號音,如聞塞上悲笳,即動投筆從戎之想;在校與宋教仁、江浴岷同號舍,日謀革命之進行。負笈東瀛,學習陸軍,糾合同志,先從事文字之宣傳。
乙巳年,總理中山先生由歐洲到日本,余等歡迎來東京主盟,加入同盟會,從此革命思潮,風起雲湧,不可遏抑。余等結合學習陸軍各同志,如張華飛、程守箴、王孝績、黃愷元、劉一清等數十人,計畫畢業回國後,腳踏實地,分途進行,掌握軍權,以為革命準備;姜明經等赴鄂,在軍...
推薦序
【導讀】軍人外交家蔣作賓/蔡登山
蔣作賓(一八八四~一九四二),字雨岩,湖北應城人。是著名的外交官、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村,十五歳中秀才。一九○二年,他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受同學宋教仁的影響,思想日益傾向革命。一九○五年七月,因成績優異,作為公費生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是年八月,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乃加盟其中。一九○七年,他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四期步兵科,翌年七月畢業。一九○八年,蔣作賓回國,向清政府報到。先分到保定軍官速成學校當教官,在此期間,他不斷向學員灌輸革命思想,並做些革命組織工作。次年,被調到清廷陸軍部軍衡司任科長,掌管全國陸軍人事勤務及部隊編配等業務的部門。不久,由於他將日本的步兵操典譯成中文在軍中使用,使得陸軍大臣蔭昌等人對他倍加賞識,他藉機提出整編軍隊的建議。將舊軍幹部(包括袁世凱的北洋軍在內)逐漸淘汰,而換上同盟會員(清廷當然不知他們是盟員)或陸軍軍校的畢業生。由於清廷害怕羽翼已豐的袁世凱,因此很快採納了他的建議。
一九一一年,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大大動搖了清軍軍心。當時蔣作賓認為,再經過二、三年的組織準備,軍權基本上掌握在革命者手裡時,革命就可比較順利地實現。但是,由於漢口出事,革命黨不得不提前於十月十日起義。他原來的計畫打破了。但他得到訊息後,雖然惋惜卻毫不遲疑,立即行動起來。當他們到達武昌時,正值革命軍在漢陽受挫,黃興東走上海,他急忙趕到都督府,都督黎元洪等正因戰敗而痛哭。見此狀,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革命軍雖在漢口、漢陽失利,但還有武昌,即使武昌也失了,還有其他地區,這種時候,怎麼能婆婆媽媽地哭鼻子呢?希望你們再苦守一星期,我就會調大軍來增援。」他連夜趕到江西,調兵增援,不但使武昌情勢緩和,又促進了江西統一,並任九江軍政府參謀長,後來,蔭昌等了解了真相後,都大吃一驚,感慨地說:沒想到蔣作賓竟是革命黨人。難怪清朝氣數將盡啊!
一九一二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初任陸軍部總長,蔣作賓任陸軍部中將次長,後又受孫、黃之托,在北京政府內續任陸軍次長,他積極建議建立以北京、武漢、南京三點為基礎的革命據點,壯大革命軍事力量。但由於袁世凱的復辟與鎮壓,這些革命據點均先後遭破壞。一九一五年袁世凱醞釀帝制,蔣作賓稱病辭職,被袁世凱幽禁於北京西山。次年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邀其出任參謀本部次長。在職近兩年,屢向段祺瑞進忠告,勸其遵守約法,廢除私人軍隊觀念,多用國民黨人,革新政治,劃清權責,勿與黎元洪衝突。段祺瑞不能納其言,終演出利用張勳復辟以驅黎,再攬大權之醜劇。因此當段祺瑞重握政權,蔣作賓知不可以共事,遂毅然南下。
一九一七年九月出國遊歷,一九一九年二月返國,參加驅逐湖北督軍王占元,之後,他南下追隨孫中山,準備北伐,任大本營幕僚長。孫中山逝世後,他繼承其遺志,出生入死,積極參加北伐。一九二六年,他先後任江西、湖北宣撫使。為了不讓張作霖與吳佩孚合作搞所謂北洋大團結,他前往瀋陽去說服張作霖。吳佩孚得知,指使不少軍閥致電張作霖,說蔣作賓是赤黨說客,要張作霖殺他。當時上海各報都登載了這些函電。蔣作賓去瀋陽後,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最終說服了張作霖,保證了北伐順利進行。
面對日本威脅日益嚴重,在北伐勝利之時,他不為自己爭官謀利,只為國家前途擔憂,決定出國,聯絡德國(當時是德國社民黨興登堡執政)、前蘇聯及歐洲諸國,鉗制日本軍國勢力的發展。一九二八年十月他被任命為駐德國兼奧地利公使。他在德國時,由蘇俄駐德大使克勒登斯奇之介紹,與出席日內瓦國際聯盟軍縮會議之蘇俄外長李維諾夫洽談中俄關係。李維諾夫頗思與我國恢復邦交,以鞏固其國際地位。蔣作賓向當局闡述聯蘇的積極意義,但均未被採納。蔣作賓曾提出過一些不凡的見解,令德國及各國使節刮目相看,興登堡對他評價也很高。對於國內的政治經濟許多方面,他也提出不少建議,但很多都未被採納。就連他關於調停中蘇中東鐵路之爭的有關報告,當局都未及時了解辦理,結果讓日本人看笑話並從中得利。對於中東鐵路及外交,蔣作賓的評價是:「無故挑釁,又無故投降,辱國喪權,莫此為甚,國際地位從此降落,尤以國民政府之聲譽掃地矣!」中東鐵路戰爭起因於蘇俄曲解《中蘇協定》及中東路權益衝突,南京當局在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指使東北地方當局挑起爭端,其遭受失敗是必然的。蔣作賓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他在日記中寫道:「國內紛亂如此,在外作外交官者顏面真正無處藏匿,安能在國際爭得地位也?」他的理想和他的抱負不能實現,曾使他憂慮痛心不已。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三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作賓為駐日公使,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九月二十二日蔣作賓一到日本下關,即發表談話,痛斥日人之「無識」,聲明「此次瀋陽事變,日方違反《非戰公約》、國際公法及蔑視國際聯盟,破壞東亞和平及世界和平,日本須負全責」。抵東京,晤幣原首相,即嚴重抗議,幣原即商互派大員調查瀋陽事件。日內閣原意,似不欲此事件之擴大,無奈日軍閥多不聽命,致陸軍大臣去職,易以少壯派之荒木貞夫,事態益急轉直下,東北瞬即淪亡。此時我政府正向國聯進行控訴,對於蔣作賓與幣原以外交途徑解決之提議,連電阻止,以為世界大戰即將發生,我可不勞而獲收回東北。蔣作賓則斷然說:「美國海軍未充實,不敢戰;英國經濟恐慌,不能戰;法國持盈保泰,不欲戰;俄國素利用帝國主義衝突,不肯戰;世界大戰何由發生?況我國此時毫無準備,勝敗均於我無利。九一八事件不如一面利用國聯,一面自己設法了結」,終因未得政府允許而作罷。其後幣原去職,犬養上臺,亦有意進行解決,忽遭殞命。日本內閣,因經一一二、二二六各事變,政綱日益不振,更無人敢負責解決。而國聯懦弱無能之調查報告,不足鎮懾,實無補時艱。蔣作賓一面在談判桌前據理交涉,另一方面又穿梭活動於日本國內進步人士及同情與支持中國的各國外交使團之間,希望從內部到外部形成對日當局有影響的力量。但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急速發展,要想獲得談判成功,是不可能的。加上國內政府軟弱無力,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他出使日本四年,耗盡了他的心血,他憂慮,他憤懣,他心力交瘁,回國時兩鬢斑白,血壓高得嚇人了。
一九三五年十月蔣作賓卸任回國,十一月,蔣介石兼任行政院長,任其為內政部長,自此脫離外交界。在任內整頓警察,編組保甲,厲行自治,清查戶口,肅清吏治,勤求民瘼,我國兵役制度之能施行者,有賴內政之為力也。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蔣作賓當時巡視政治至西安,亦被困在其中。張學良來見,蔣作賓誡以三事:一曰,蔣委員長為全國領袖,須尊重其人格,保全其安全。二曰,汝須顧全汝之自由。三曰,須速謀下臺之法。辭嚴義正,不畏強悍。
一九三七年為祝賀英王喬治六世加冕,他同時前往德國接洽一項貿易協定,政府派財政部長孔祥熙前往。為了將此事辦好,孔祥熙決定讓蔣作賓(時任內政部長)的長子蔣碩民一同前往。這種好差使一般人都會爭著去的。但蔣作賓堅決反對,他認為蔣碩民在德國是學數學的,而這項工作應派學經濟貿易的人去才合適,在他的推薦下,派了曾在德工作多年、柏林大學經濟博士王家鴻前往。他說:「我沒有小組織,人才是國家的。」
蔣作賓元配張淑嘉(張默君之妹),兩人在一九一二年,由黃興親自作媒結婚。共同生活二十七年,有八子五女。一九三八年,年僅五十歲的張淑嘉女士因病辭世。同年蔣作賓與湯潤瓊女士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子女。在結婚時,蔣作賓說:「現在抗戰開始,黃金國有,就不買金首飾了。」因此一樣金飾也沒買。他還囑咐妻子,不能單獨乘坐他的車,更不准子女動用他的車,說「戰時一滴汽油等於一滴血」。他就是這樣處處想著國家。平時,他無一不良嗜好,不抽煙,不喝酒(宴會時喝少量啤酒),不打牌,不進戲院看戲(政府及集團活動除外),只喜歡散步,故在日本時有「散步大使」的綽號。
之後,蔣作賓的健康每況愈下,但還盡力為國效力,從不怠慢。山河破碎,當局腐敗,百姓遭難,他傷心極了,病情日益加重。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蔣作賓以重感冒轉肺炎併發心臟衰歇症,病逝於重慶,終年五十九歲。
蔣作賓為軍人政治家,一生主要懷抱,著眼於建立南京、武漢、北京三軍事據點,以為鞏固民國的基礎。自民國成立,以迄北伐成功,其所努力者為軍事行政。自一九二九年持節柏林聯好德國並主張與蘇俄復交,以及一九三一年出使東京努力周旋折衝,皆為建立加強中國抵抗日本侵略,雖局勢艱難,但他可說是「始於四方,不辱君命。」他遇事沉著穩定,深謀遠慮,且勇於負責,深具古儒將傳統風範。
【導讀】軍人外交家蔣作賓/蔡登山
蔣作賓(一八八四~一九四二),字雨岩,湖北應城人。是著名的外交官、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他出生於貧苦的農村,十五歳中秀才。一九○二年,他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受同學宋教仁的影響,思想日益傾向革命。一九○五年七月,因成績優異,作為公費生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是年八月,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乃加盟其中。一九○七年,他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四期步兵科,翌年七月畢業。一九○八年,蔣作賓回國,向清政府報到。先分到保定軍官速成學校當教官,在此期間,他不斷向學員灌輸革命思想,並...
目錄
【導讀】軍人外交家蔣作賓/蔡登山
序/蔣碩傑
蔣作賓回憶錄
追隨蔣作賓大使的回憶/楊樹人
首任駐日大使蔣作賓/吳相湘
思親述感―先嚴百年誕辰紀念/蔣碩傑
親恩永慕話連枝/蔣碩平
張默君曾愛過蔣作賓/蔡登山
【導讀】軍人外交家蔣作賓/蔡登山
序/蔣碩傑
蔣作賓回憶錄
追隨蔣作賓大使的回憶/楊樹人
首任駐日大使蔣作賓/吳相湘
思親述感―先嚴百年誕辰紀念/蔣碩傑
親恩永慕話連枝/蔣碩平
張默君曾愛過蔣作賓/蔡登山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19-10-14ISBN/ISSN:978957892472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0頁開數:14.8*21 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