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更圓滿的鎖鑰-佛教智慧寶庫的入門與實踐
從世界本質探索到眾生最後歸宿,全面解說佛門奧義
開啟佛教寶典,一本讀懂佛教智慧
˙詳盡佛教知識:
輯錄佛教基本概念、典籍、法器、難字讀音、戒律、宗派等,讓第一次接觸佛教的人,也能輕鬆進入佛教的殿堂。
˙深入解析:
從佛教的創立、教義、傳播、派別、藝術至僧侶的生活及修行等,將繁雜龐大或教難懂的奧義之處,以系統化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讓讀者一目了然。
˙圖表呈現:
將教艱難的佛教義理與抽象概念,以精美手繪插圖、表格、樹狀圖等方式呈現,讓讀者能更直接、快速地了解佛教。
【內容簡介】
用佛法智慧圓滿生命
因為佛教思想博大精深、極具思辨性,而且還有大量艱深晦澀的專業術語,所以往往使許多初學者望之卻步。還有ㄧ些人,會因為當下佛教界的一些不良現象,以致對佛教產生誤解。為了讓人認識佛教的本質與其奧義,我們編輯出版了這本《圖解佛教》,讓讀者能更正確地了解和學習佛教知識。
無論是興趣,還是想要認真研究佛學,都可以在書中啟發收穫。本書左文右圖解,以圖文並重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以編排簡單、清晰、條理分明,讓讀者能更輕鬆理解佛教內涵,走進豐富多彩的佛學殿堂。
˙佛教有哪些宗派?這些宗派的差別為和?
˙佛經典籍繁多,分別講述什麼?又有哪些作用?
˙佛教中的密宗佛教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特色為何?
˙佛教有哪些修行的方式?想習佛ㄧ定要出家嗎?
章節試閱
佛教的世界觀
①世界的本質是「空」
一切事物都是運動和變化的
「空」的觀念在佛教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原始佛教以及佛教的各分支流派中或多或少都有論及「空」的觀念,只是各家對「空」的理解不同,講「空」的角度也不同。
沒有永恆的存在即是「空」
佛教產生之初(原始佛教)的「空」觀念是建立在「無常」與「無我」的觀念之上。原始佛教認為人和所有事物不過就是五蘊的合成,都是依一定條件而產生和毀滅的,所以世界上並不存在常恆不滅的東西。原始佛教就是把這種包括人在內的世間所有事物都不會永恆存在的狀態稱之為「空」。所以原始佛教所說的「空」並不等於它字面意義那樣表示什麼都沒有。
「空」觀念的發展
佛教發展到部派佛教階段時,「空」的觀念呈現變得較為複雜,即各派對「空」的理解都不一樣。一些部派並不籠統地講事物的「空」與「不空」,而是從不同角度來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們講「空」的角度多是從現在的東西將來會不存在或以前存在的東西現在不存在的方式來探討,而且把「空」和「有」嚴格地分開,將其看成事物的不同狀態,從分析的角度來論證「空」。大乘佛教的「空」觀與之前小乘有很大不同,他們強調「體空」的觀念,認為事物在本性上就是「空」,事物的空就是指假有,或說性空即指事物的緣起,因為一切事物毫無例外都是緣起的。無論是作為「果」或是作為「因」的事物,都是由因緣所產生的,因此事物都是無自體,沒有什麼「不空」的事物。但「空」也不是絕對的虛無,它是事物不斷變化的狀態或本性。大乘佛教還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觀念不能完全反映外部事物的本來面目,因此人們對於事物的觀念在本質上不具有完全的真理性,是幻,是「空」。
②無神
世界並非神所創造
佛教是主張「無神論」的,但是佛教的「無神」卻又和唯物主義的無神並不一致。
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無神」的主張。不論任何宗教,不是崇拜多神的偶像,就是信奉一神的主宰,比如猶太教、基督教等。只有佛教獨樹一幟,認為不是神創造了世界,而是世界創造了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為緣起而產生的。
所謂的佛也並不是神,梵文中的佛,意指從情感和內心的扭曲中淨化和解脫出來,並獲得無上智慧的人。因此,佛可以說是所有獲得證悟的人的統稱。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發現宇宙萬物都是沿著緣起的規律興衰成敗,並非由神主宰決定。佛教提出「諸法無我」,「無我」就宇宙而言,指沒有永恆的、主宰世界的神;就個體而言,指沒有永恆的、主宰生命的靈魂。佛教以緣起觀點看世界,不見永恆的、主宰的神和靈魂。
儘管釋迦牟尼被稱為「顯世亙古第一師」,但他並不是佛教的神。在無數世代中,獲得證悟的人數以百萬計,所有獲得菩提的人都擁有同樣的體悟,因此人們並不把佛祖看得比任何其他的佛更有智慧。不過,佛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將自己證得佛果的法門系統化,並使其傳承下去。「顯世亙古第一師」指的就是這一點。
「無神」與無神的不同
佛教雖然主張「無神」,但這種「無神」卻與唯物主義的無神論不一樣。佛教雖然認為宇宙之間沒有主宰神,但卻並不否認在冥冥之中有鬼神存在。佛教認為鬼神也和人類一樣,只是有情眾生中的一類,並不具有永恆主宰的意義。而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是一種斷滅論,它不認為世界上有鬼神的存在,也不認為有情眾生在死亡之後,生命還能繼續得以延續。佛教雖然否認永恆、主宰的神或靈魂,但肯定生命不是斷滅的,而是在緣起規律的支配下,不斷不常、相似相續。
③輪迴
眾生的宿命
佛教認為,人死後神識仍然存在,並且隨著業力在六道中不斷的轉世輪迴。
輪迴及其產生的原因
佛教認為,人的形體隨時可能消亡,但靈魂永存並在六道中不斷輪迴轉世,在四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中不斷反覆流轉,經過生生死死無數次,迴圈三界,互相通達。這種生命的不斷反覆流轉就是輪迴。關於輪迴的原因,佛教認為是由十二因緣中的第一支-無明引起的。無明是指對事物本來面目的無知,由於無知就產生了「行」(即對事物的追求),各種不同的「行」會產生不同的業力,正是因為業力的存在為輪迴的進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輪迴的場所
佛教認為這個世界是由所謂六道輪迴組成,眾生就是在這六道中不斷的流轉輪迴。這六道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和地獄道。前三道稱為三樂趣、後三道稱為三惡趣。
一、天道:天道眾生生活得自由自在,長壽而沒有煩惱,是六道之首。但是他們迷戀於世俗享樂,當業力耗盡他們的福報,就會墮落到其他五道中去。
二、人道:人道眾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而人的一生中要受到許多痛苦。
三、阿修羅道:此道中的眾生福報極大,壽命很長,與天界眾生差別不大,所以又被稱為「非天」。但是由於忌妒心重而好戰,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往往會因戰敗而受到極大的痛苦。
四、畜生道:此道眾生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們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牠們不可能積累善業。此外,畜生還要忍受寒熱和飢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殘殺。
五、餓鬼道:在餓鬼道的眾生沒有食物和飲料,一般都是大肚子和小腦袋的形象,吃食物時,喉嚨會有燒灼的感覺。餓鬼所受的苦比畜生道眾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般愚蠢。
六、地獄道:在六道之中,地獄道眾生所受之苦最為可怕。地獄道又可細分為八寒地獄、八熱地獄、遊增地獄和孤獨地獄四大部分。
④涅槃
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
涅槃是佛教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佛教所宣導的教義以及它所提出的種種修行方法,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即是解脫
涅槃也可以稱為解脫。涅槃一詞的本義是熄滅,在佛教中,它的主要涵義是指在擺脫了輪迴、熄滅了所有的痛苦和煩惱之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佛教認為,要使人最終擺脫痛苦和煩惱就必須熄滅人的欲望或貪欲。而人欲望的產生是源於人類的無知,所以人類只有在擺脫無知,才能從根本去除人的欲望和痛苦。佛教在產生時就提出了涅槃的觀念,在其後來的發展中,這個觀念的涵義也不斷變得豐富。
涅槃其實是一種心態
小乘佛教一般認為,涅槃是一種與一般人的生活環境(現實世界)有本質差別的、真實的、客觀存在的世界。世俗世界裡普遍存在著貪婪、愚痴、煩惱和痛苦,而涅槃境界則是擺脫了人的情感、欲望等之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那裡的生活是極其美好、無憂無慮的,它們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乘佛教認為,要達到涅槃的極樂境界,就一定要出家,過禁欲的生活。小乘佛教對於個人的解脫方法講得比較多,而對於幫助其他人也得到解脫則論述得不多。到了大乘佛教時期,涅槃的涵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乘佛教十分明確的反對小乘佛教中那種把涅槃和世間做絕對區分的觀點,在其許多經典中也都明確地表明了涅槃與世間的聯繫。如《維摩詰經》卷中說:「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意思是說人即使達到了涅槃的境界,也一樣會有生有死。龍樹在《中論》卷四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中觀派認為,所謂涅槃,就是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如果離開世俗世界去追求涅槃,那就會越追越遠,真正的涅槃是不能離開世間實現的。由於大乘佛教不對涅槃與世間做絕對的區分,因此它並不特別強調出家修行,而是強調要在世間普度眾生,不僅要自己追求涅槃,還要幫助其他人也追求到涅槃。
⑤佛性
什麼人才可以成佛
佛性是佛教理論中的基本觀念,也是眾多佛教流派爭論的焦點之一。所謂的佛性問題其實就是指佛教的修行者是否有成佛的可能性。
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
在原始佛教中,通常認為只有釋迦牟尼等極少數人才能成佛,其他大部分修行者最多只能達到阿羅漢的果位,所以當時關於佛性的問題討論得不多。但即便如此,在原始佛教的思想中還是包含了一些佛性觀點的內容。比如在《別譯雜阿含經》中說:「不應問出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這句話顯示無論出身如何,只要努力修道就都可以變成「賢達」,其中「賢達」指的就是佛。又有在《長阿含經》中說:「如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各出所異,與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這裡說的「釋種子」就已經表現出一些佛性的味道,因為各出所異的修行者都是釋種子,就顯示在出家人身上都有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點雖然還沒有被稱為佛性,但已經具有了佛性的元素。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大乘佛教普遍認為眾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比如在其經典《勝經》中就重點論證了「如來藏」的問題。所謂「如來藏」就是指成佛的可能性,經中認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因為眾生的本性是淨的,只是由於有客塵,才被汙染,去掉汙染,即可解脫,那麼就是即身成佛了。
在另一部著名的經典《大般涅槃經》中,更是在吸收改造先前佛性理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眾生皆有佛性的觀念。在北本《大般涅槃經》中說:「譬如金礦,淘煉滓穢,然後消融,成金之後,價值無量。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以故?除煩惱故,如彼金礦除諸滓穢。以是義故,一切眾生,同一佛性,無有差別。」意思是說,天下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只要誠心修煉去除煩惱都可成佛,就像粗糙暗淡的礦石,只要煉去雜質,就可成為價值連城的金子。
佛教的世界觀
①世界的本質是「空」
一切事物都是運動和變化的
「空」的觀念在佛教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原始佛教以及佛教的各分支流派中或多或少都有論及「空」的觀念,只是各家對「空」的理解不同,講「空」的角度也不同。
沒有永恆的存在即是「空」
佛教產生之初(原始佛教)的「空」觀念是建立在「無常」與「無我」的觀念之上。原始佛教認為人和所有事物不過就是五蘊的合成,都是依一定條件而產生和毀滅的,所以世界上並不存在常恆不滅的東西。原始佛教就是把這種包括人在內的世間所有事物都不會永恆存在的狀態稱之為「空...
目錄
釋迦牟尼佛會
編者序:佛教對今天的意義
本書閱讀導航
第1章 佛教概說
一、佛教的創立
1. 百家爭鳴: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
2. 佛的故事:釋迦牟尼的一生
二、佛教的基本教義
1. 四聖諦:佛說四條真理
2. 緣起論:佛說世界的起源
3. 五蘊論:佛說人體的構成
4. 無常與無我:佛說世界的存在形式
三、佛教的發展
1. 佛教的「根本分裂」與「枝葉分裂」:
部派佛教的產生
2. 新的思想潮流:大乘佛教的興起
3. 龍樹與提婆:大乘中觀派的始祖
4. 瑜伽行派及其主要論師:
大乘佛教的繼續發展
5. 密宗:印度佛教最後的形態
第2章 佛教的傳播
一、北傳佛教
1. 始自中國:朝鮮的佛教
2. 公傳與私傳:日本的佛教
二、南傳佛教
1. 南傳一系的起點:斯里蘭卡的佛教
2. 尊崇上座部體系的傳承:緬甸的佛教
3. 一國之教:泰國的佛教
第3章 佛教教義
一、佛教的世界觀
1. 世界的本質是「空」:
一切事物都是運動和變化的
2. 無神:世界並非神所創造
3. 輪迴:眾生的宿命
4. 涅槃: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
5. 佛性:什麼人才可以成佛
二、佛教的方法論
1. 中道:凡事不要極端
2. 無記:佛怎樣看待難以回答的問題
三、佛教的倫理思想
1. 卑賤生賢達:人人生而平等
2. 克己:佛告訴我們要這樣生活
3. 另類的標準:佛教倫理中的善與惡
第4章 佛教修行
一、佛教的修行
1. 一切為了成佛:修行的目的
2. 八正道與戒、定、慧三學:
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3. 三十七道品與十波羅蜜:
大、小乘佛教的修持
4. 四向四果與菩薩果位:修行的過程與結果
5. 三密相應:密宗的修持總法
6. 身密:密宗的獨特修行方法(一)
7. 口密:密宗的獨特修行方法(二)
8. 意密:密宗的獨特修行方法(三)
9. 四部瑜伽:密宗修行的四個階段
二、佛教的戒律
1. 四眾與七眾:佛教信眾的種類
2. 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所持戒律
第5章 佛教典籍
1. 經、律、論三藏:佛教典籍的基本分類
2. 四次集結:佛典是如何形成的
3. 翻譯與原創:漢文大藏經的形成
4. 阿含類經:原始佛教的經典
5. 眾說紛紜:部派佛教的師論
6. 新經典的誕生:大乘對佛教的創新
7. 《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密宗的根本
第6章 僧侶的日常生活
1. 名目繁多:佛教徒名稱考
2. 受戒之後才是僧:
僧侶出家的條件、程序和儀式
3. 三衣為本:僧侶的服飾
4. 法器:僧侶常用的道具
5. 暮鼓晨鐘:出家人一天的生活
6. 叢林法則:漢傳佛教的僧團制度
第7章 佛教的藝術
一、佛塔藝術
1. 佛陀的紀念:印度的佛塔
2. 四種類型:中國漢地的佛塔
3. 善世八塔:中國西藏地區的佛塔
二、佛教的造像藝術
1. 從犍陀羅到笈多:印度的佛像藝術
2. 漢化的佛:漢傳佛教的造像藝術
3. 寓意深刻:藏傳佛教的造像藝術
第8章 漢傳佛教
一、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概觀
1. 佛法初來:從漢代到南北朝時期
2. 漢傳佛教的繁盛期:從隋代到宋代
3. 漢傳佛教的衰落:從元代到清代
二、天台宗
1. 最早的本土化宗派:天台宗
2. 「一心三觀」和「圓融三諦」:
對世界真實本質的認識方法
三、三論宗
1. 推崇三論:三論宗
2. 「破邪顯正」和「中道實相」:
三論宗的教義精髓
四、慈恩宗
一心唯識:慈恩宗
五、華嚴宗
1. 專弘《華嚴經》:華嚴宗
2. 法界緣起:華嚴宗的教理
六、淨土宗
1. 一心嚮往西天極樂:淨土宗
2. 「他力」為本:淨土宗的修行特色
七、禪宗
1. 行住坐臥,無非是禪:禪宗
2. 二入四行:初祖達摩的修行方法
3. 識心見性:《壇經》中的禪宗精義
八、律宗
注重戒律的宗派:律宗
九、密宗
開元三大士:漢地密宗的始祖
第9章 藏傳佛教
一、藏傳佛教簡史
前弘期與後弘期:藏傳佛教的淵源
二、寧瑪派
1. 古舊之派:寧瑪派
2. 三根九乘:寧瑪派的最高法門
3. 大圓滿法:寧瑪派的特有密法
三、噶當派
1. 一切佛語都是修行的指導:噶當派
2. 《菩提道燈論》中的「三士三道」:
噶當派的教理
四、薩迦派
1. 一脈相承的宗教王朝:薩迦派
2. 道果法:薩迦派的主要教法
五、噶舉派
1. 口耳相傳的密法源流:噶舉派
2. 大手印:噶舉派的修煉密法
六、格魯派
1. 嚴守戒律的宗派:格魯派
2. 達賴喇嘛活佛體系:
格魯派兩大活佛體系之一
3. 班禪額爾德尼活佛體系:
格魯派兩大活佛體系之二
4. 轉世制度與金瓶掣簽:
怎樣尋找靈童
附錄
附錄一 佛教基本概念
附錄二 佛教典籍
附錄三 佛教的法器
附錄四 佛教常見難字注音
附錄五 佛教戒律
附錄六 佛、菩薩、羅漢
附錄七 中國佛教歷代高僧
附錄八 各國佛教宗派
附錄九 中國寺廟大全
附錄十 佛教譬喻、典故
釋迦牟尼佛會
編者序:佛教對今天的意義
本書閱讀導航
第1章 佛教概說
一、佛教的創立
1. 百家爭鳴: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
2. 佛的故事:釋迦牟尼的一生
二、佛教的基本教義
1. 四聖諦:佛說四條真理
2. 緣起論:佛說世界的起源
3. 五蘊論:佛說人體的構成
4. 無常與無我:佛說世界的存在形式
三、佛教的發展
1. 佛教的「根本分裂」與「枝葉分裂」:
部派佛教的產生
2. 新的思想潮流:大乘佛教的興起
3. 龍樹與提婆:大乘中觀派的始祖
4. 瑜伽行派及其主要論師:
大乘佛教的繼續發展
5. 密宗:印度佛教最後的形態
第...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威國際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9-11-27ISBN/ISSN:978957907533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