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厄夫.錢伯斯
定價:NT$ 360
優惠價:88 折,NT$ 317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
美國馬里蘭大學人類學系退休教授,研究興趣包括觀光、城市與區域發展、知識移轉與利用、民族誌寫作。他曾經在泰國、墨西哥與美國各地做過田野調查,目前的研究與理論關懷主要集中在永續觀光發展。他也對於人類學知識的影響還有人類學知識受到當代文化論述的影響保持濃烈的興趣,並且積極參與馬里蘭大學人類學系的「資源管理與文化過程」(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Process)追蹤研究。除了本書之外,他還寫過《觀光與文化:應用觀點》(Tourism and Culture: An Applied Perspective 1997),跟賽沙(Setha M. Low)合寫《房屋、文化與設計》(Housing, Culture and Design 1989),以及《應用人類學:實踐手冊》(Applied Anthropology: A Practical Guide 1985)。
譯者簡介: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任教。研究之餘喜愛翻譯、運動與旅行,歷經年輕時的背包苦行後,現在信奉的是旅行即換個地方生活的平靜之旅。
許雅淑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清大社會所碩士、博士。曾在金融業、廣告界、藝文界與學術教育圈工作,每一段歷程都成為孕育自身學術研究的沃土。研究領域從金融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到文化社會學。工作、育兒持家之餘享受閱讀、翻譯與旅行,喜歡探索各種不同的文化世界,對她而言,旅行就是充實生活體驗、是異地的文化實踐。
名人推薦:
「人為自己構思旅遊計畫時,通常都想著達成以下目的。第一,像個自然哲學家、藝術品鑑賞家或是古董收藏家,蒐集一些奇珍異品。第二,提升繪畫、雕塑、建築與音樂的能力。第三,博得有德之人或是有品味之人的名聲。第四,沾染一些外國氣息,為自己的愛人穿上華裳,趕上最新的流行,談吐時也能用上新詞。或是,第五,抹去地方偏見(這實在是最值得讚賞的動機,雖然不是最常見的動機),並且以寬廣以及客觀的視野看待人事物,而這是足不出戶難以辦到的事。」
——塔克,《旅人守則》,1757
在塔克衡量歐洲旅人旅遊動機的十八世紀,長途旅行是少數人才享有的特權。在我們這個時代,旅行當然普及許多,而且我們也很難說,到底是待在原地或是到處旅行,何者才是顯示我們在這地球上生活條件的最佳指標。不過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旅遊與觀光顯然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不論是人類學還是其他相關領域都是如此。許多深具影響力的研究致力於理解與旅遊有關的文化過程,它們提供了深邃的觀點來理解觀光的複雜性。本書嘗試探索這股熱潮背後的因素,促使讀者從批判的角度思考觀光以及觀光的影響,並期盼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此主題的興趣。
雖然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檢視人類學對於觀光研究的貢獻,但是我並不會侷限於人類學的研究。許多學術領域對於旅遊與觀光對人類的影響都提出洞見,所以我也納入了地理學、經濟學、歷史、社會學以及文學批評的例子,同時引入近來方興未艾的跨領域觀光研究。不過,我在每個案例中,都努力把焦點集中在觀光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其中最顯著的影響經常在那些最隱而未顯之處。文化觀點有助於我們達成塔克口中旅人最值得讚賞的目標。這可以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地方偏見」不僅影響且扭曲了我們對此一重要研究領域的觀點。針對這一點,各學術領域經常要面對自身文化以及慣例對研究的影響,人類學也不例外。
人類學對於我們理解觀光的貢獻,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民族誌對於特定旅遊地點與旅遊情況的考察。有人已經評論過民族誌方法的優勢與限制。本書也大幅仰仗民族誌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也點出一些案例,說明眼前人類學研究觀光的方法,也逐漸浮現一些問題。
人類學家往往在遙遠的地方研究旅行。該學科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點出旅遊對於當地人、位居邊陲且常遭世人遺忘之人所產生的衝擊。然而,從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間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觀察而來的偏見,有時也會扭曲人類學家建構觀光作為研究領域的架構。人類學家往往把旅行視為旅人與當地人之間的國際關係,而且大部分是不平等的關係,他們比較少關注國內觀光,或是社會與經濟相等之間的遊客交流。人類學家一直以來也比較少注意城市旅遊以及一些不同類型的鄉村旅遊,這兩類旅遊都更難以區分旅人與當地人的行為差異。我試著在本書平衡這些觀點,並且提供遠近不一的案例。
我想表達的是:主流的觀光研究一直把旅人視為旅遊經驗的主要動能,我提出的觀點挑戰了這種常見的說法,也就是把重點集中在旅人與當地人的關係,我指出旅遊是由人與制度而不是當地人或訪客居中協調。我也認為我們太過於把旅人到訪的在地社區與區域,視為旅遊動能中被動的接受者。雖然人類學家也許比其他任何學科更反對這種觀點,但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我們有豐富大量的觀光客行為記載,還有各式各樣有助於我們了解遊客動機的理論,但是針對接待(hosting)與款待(hospitality)屬於對等互動過程的補充理論,實際上談得還是相當有限。
前述說法並不是要否定人類學為了讓我們進一步理解觀光所做的顯著貢獻。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學的旅遊研究在最近已經明顯成熟。葛拉本(Nelson Graburn)與莫爾(Roland Moore)一九九四年的著作指出,雖然人類學家早期對於觀光的評價完全是負面的,但是最近對此主題已經較能持平以對。或許,人類學最近的一大貢獻,就是逐漸看清旅遊所見的人、事、物在社會與文化上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主要由四個因素造成,本書將一一探討。
第一個因素是關於觀光的類型以及遊客的活動。我在第一章會追溯現代西方觀光的起源,並檢視幾個用來解釋遊客動機與遊客行為的理論。我們將探索不同旅遊型態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後果。必要時,我們也會強調不同旅人在賦予旅遊活動的價值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及他們造訪地的「主人」如何看待旅客出現在當地。
接下來,造成旅行複雜的第二個因素,在於旅行發生在各式各樣的社區與地區。我一直將這些社區稱為接待社區,雖然這並非很準確的名稱,因為許多受到旅遊影響最大的人,他們和那些造訪社區的遊客並沒有任何直接的接待關係。社區這個詞本身也有問題。本書使用這個詞是指人們居住的地方。我們必須認清的重點是,大部分的社區從觀光所帶來的成本與效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將會看到那些與旅遊關係最為密切的社區與地區,不論是彼此之間或內部,都存在著重大差異。這些差異明顯影響了特定旅遊活動所產生的結果。
我在這本書處理的第三個因素是個人與機構在旅遊當中的中介角色,這關係往往有別於主客關係,這些人可能也不居住在旅遊地點附近。這些中介者包括旅遊的規劃人員、旅館與運輸業的代表,甚至是像我這樣教導與書寫旅遊主題的學者。這些人是靠著預測遊客需求、再造旅遊地點以及試著把新的期待灌輸到未來的遊客之中,開創以及維持旅遊這門生意。本書一大主題在於討論他們的動機不完全出於經濟考量,還包括文化與意識形態。
在旅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第四個因素就是地點。旅遊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這是地理學最喜歡的主題,我也從許多地理學家的觀察獲益。旅行造訪的地點包括(但不限於)大城市、小鄉鎮、海邊渡假旅館、環境脆弱的生態體系、大小不一的島嶼、偏遠的村落以及龐大的鄉村與「自然」景觀。如我們所見,每一個地方的有形特色與文化特質,促成了旅遊被人接納的方式,也造成旅遊出現後的深層影響。
旅遊如此複雜是因為上述這幾個重要因素,在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旅遊經驗中,都發揮影響,任何單一因素都不足以預測或解釋任何案例中所看到的旅遊結果。
旅遊研究偏愛的另一個主題則是真實性(authenticity)。關於真實性這部分也經常遍佈著我們的「地方偏見」。許多時候,我們受到的教導是憎恨虛假,重視我們心目中真實的事物與關係。我們也學到要尊重傳統,只因為傳統淵遠流長,而沒有多加思考為何要維持傳統以及如何維持傳統。但是,關於這些所謂的虛假、真實以及傳統的社會建構,後來真的變得與觀光有關的意義並不是如此明顯。我在本書第四章會提出真實性的定義,真實性主要取決於一個群體可以為自己選擇那些穩定或變遷要素的能力,這些要素能讓他們的生命富有意義。
本書並未嚴格區分旅遊(travel)與觀光(tourism)的差別。簡單來說,觀光就是一種旅遊,如我在第一章所言,現代旅遊基本上是晚近才有的現象,而在幾個方面也與早期的旅遊傳統不同。但讓我感到有趣的是,許多人嘗試以旅遊品質的感受來區分這兩個詞彙的差異。在我看來,這樣的區辨有很大程度是出於特定階級與享有特權者的「地方偏見」。當前仍有一股趨勢把觀光想成是不用心且瑣碎的活動,而把旅行想成是實現偉大冒險以及自我提升的管道,儘管有大量的證據與此相反。除了這些考量以外,觀光還有幾個合理的定義。從旅遊業的角度來看,觀光通常是以旅人離開家裡的時間長短來定義,而不考慮旅行的目的是為了休閒還是出差。而在一些接受大量遊客的社區,「遊客」有可能是泛指不在當地出生的人,包括外地到此長期定居的居民。對於研究此主題的大多數學者來說,觀光一般來說讓人聯想到休閒活動。我並不打算在此做嚴格區分,因為將出差或是各種非休閒活動排除,都有可能扭曲我們對觀光的看法。為了討論之便,本書認為觀光是由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所組成,包括對於異地的自覺經驗。
我並不認為觀光有「好」或「壞」。我確實相信觀光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只是我們經常輕忽它的重要性。據此,我並不認為有哪種觀光比較優越。我並不相信所謂的「大眾」旅遊,絕對比某種個人化或知性上自覺的旅遊經驗還要差或好。有錢人、一般人以及窮人的觀光經驗同樣令我感興趣。另一方面,我也認為各種形式與風格的觀光應該將底下的原則奉為圭臬:永續的資源管理、真實與公正地呈現旅遊地點與當地人、尋求讓旅遊所帶來的收益可以平均分配的辦法。在這些方面,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謹記在心,旅遊是一種全民運動,因此我們對此主題的興趣是受到各自經驗的啟發,同時也可能受到更多學術研究的引導。如果在此方面成功,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對他(她)的旅遊經驗有新的啟發,就如同我在此主題上的研究,已經改變許多我思考自身旅遊經驗的角度。
我也希望當我們進一步了解觀光的社會與文化影響之後,可以讓我們所有人成為更有見識、也更懂得尊重的旅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2折18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4 |
3折 | 2 |
4折 | 5 |
5折 | 30 |
6折 | 4 |
7折 | 20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厄夫.錢伯斯
優惠價: 88 折, NT$ 317 NT$ 36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
美國馬里蘭大學人類學系退休教授,研究興趣包括觀光、城市與區域發展、知識移轉與利用、民族誌寫作。他曾經在泰國、墨西哥與美國各地做過田野調查,目前的研究與理論關懷主要集中在永續觀光發展。他也對於人類學知識的影響還有人類學知識受到當代文化論述的影響保持濃烈的興趣,並且積極參與馬里蘭大學人類學系的「資源管理與文化過程」(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Process)追蹤研究。除了本書之外,他還寫過《觀光與文化:應用觀點》(Tourism and Culture: An Applied Perspective 1997),跟賽沙(Setha M. Low)合寫《房屋、文化與設計》(Housing, Culture and Design 1989),以及《應用人類學:實踐手冊》(Applied Anthropology: A Practical Guide 1985)。
譯者簡介: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任教。研究之餘喜愛翻譯、運動與旅行,歷經年輕時的背包苦行後,現在信奉的是旅行即換個地方生活的平靜之旅。
許雅淑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清大社會所碩士、博士。曾在金融業、廣告界、藝文界與學術教育圈工作,每一段歷程都成為孕育自身學術研究的沃土。研究領域從金融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到文化社會學。工作、育兒持家之餘享受閱讀、翻譯與旅行,喜歡探索各種不同的文化世界,對她而言,旅行就是充實生活體驗、是異地的文化實踐。
名人推薦:
「人為自己構思旅遊計畫時,通常都想著達成以下目的。第一,像個自然哲學家、藝術品鑑賞家或是古董收藏家,蒐集一些奇珍異品。第二,提升繪畫、雕塑、建築與音樂的能力。第三,博得有德之人或是有品味之人的名聲。第四,沾染一些外國氣息,為自己的愛人穿上華裳,趕上最新的流行,談吐時也能用上新詞。或是,第五,抹去地方偏見(這實在是最值得讚賞的動機,雖然不是最常見的動機),並且以寬廣以及客觀的視野看待人事物,而這是足不出戶難以辦到的事。」
——塔克,《旅人守則》,1757
在塔克衡量歐洲旅人旅遊動機的十八世紀,長途旅行是少數人才享有的特權。在我們這個時代,旅行當然普及許多,而且我們也很難說,到底是待在原地或是到處旅行,何者才是顯示我們在這地球上生活條件的最佳指標。不過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旅遊與觀光顯然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不論是人類學還是其他相關領域都是如此。許多深具影響力的研究致力於理解與旅遊有關的文化過程,它們提供了深邃的觀點來理解觀光的複雜性。本書嘗試探索這股熱潮背後的因素,促使讀者從批判的角度思考觀光以及觀光的影響,並期盼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此主題的興趣。
雖然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檢視人類學對於觀光研究的貢獻,但是我並不會侷限於人類學的研究。許多學術領域對於旅遊與觀光對人類的影響都提出洞見,所以我也納入了地理學、經濟學、歷史、社會學以及文學批評的例子,同時引入近來方興未艾的跨領域觀光研究。不過,我在每個案例中,都努力把焦點集中在觀光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其中最顯著的影響經常在那些最隱而未顯之處。文化觀點有助於我們達成塔克口中旅人最值得讚賞的目標。這可以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地方偏見」不僅影響且扭曲了我們對此一重要研究領域的觀點。針對這一點,各學術領域經常要面對自身文化以及慣例對研究的影響,人類學也不例外。
人類學對於我們理解觀光的貢獻,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民族誌對於特定旅遊地點與旅遊情況的考察。有人已經評論過民族誌方法的優勢與限制。本書也大幅仰仗民族誌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也點出一些案例,說明眼前人類學研究觀光的方法,也逐漸浮現一些問題。
人類學家往往在遙遠的地方研究旅行。該學科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點出旅遊對於當地人、位居邊陲且常遭世人遺忘之人所產生的衝擊。然而,從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間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觀察而來的偏見,有時也會扭曲人類學家建構觀光作為研究領域的架構。人類學家往往把旅行視為旅人與當地人之間的國際關係,而且大部分是不平等的關係,他們比較少關注國內觀光,或是社會與經濟相等之間的遊客交流。人類學家一直以來也比較少注意城市旅遊以及一些不同類型的鄉村旅遊,這兩類旅遊都更難以區分旅人與當地人的行為差異。我試著在本書平衡這些觀點,並且提供遠近不一的案例。
我想表達的是:主流的觀光研究一直把旅人視為旅遊經驗的主要動能,我提出的觀點挑戰了這種常見的說法,也就是把重點集中在旅人與當地人的關係,我指出旅遊是由人與制度而不是當地人或訪客居中協調。我也認為我們太過於把旅人到訪的在地社區與區域,視為旅遊動能中被動的接受者。雖然人類學家也許比其他任何學科更反對這種觀點,但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我們有豐富大量的觀光客行為記載,還有各式各樣有助於我們了解遊客動機的理論,但是針對接待(hosting)與款待(hospitality)屬於對等互動過程的補充理論,實際上談得還是相當有限。
前述說法並不是要否定人類學為了讓我們進一步理解觀光所做的顯著貢獻。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學的旅遊研究在最近已經明顯成熟。葛拉本(Nelson Graburn)與莫爾(Roland Moore)一九九四年的著作指出,雖然人類學家早期對於觀光的評價完全是負面的,但是最近對此主題已經較能持平以對。或許,人類學最近的一大貢獻,就是逐漸看清旅遊所見的人、事、物在社會與文化上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主要由四個因素造成,本書將一一探討。
第一個因素是關於觀光的類型以及遊客的活動。我在第一章會追溯現代西方觀光的起源,並檢視幾個用來解釋遊客動機與遊客行為的理論。我們將探索不同旅遊型態所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後果。必要時,我們也會強調不同旅人在賦予旅遊活動的價值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及他們造訪地的「主人」如何看待旅客出現在當地。
接下來,造成旅行複雜的第二個因素,在於旅行發生在各式各樣的社區與地區。我一直將這些社區稱為接待社區,雖然這並非很準確的名稱,因為許多受到旅遊影響最大的人,他們和那些造訪社區的遊客並沒有任何直接的接待關係。社區這個詞本身也有問題。本書使用這個詞是指人們居住的地方。我們必須認清的重點是,大部分的社區從觀光所帶來的成本與效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將會看到那些與旅遊關係最為密切的社區與地區,不論是彼此之間或內部,都存在著重大差異。這些差異明顯影響了特定旅遊活動所產生的結果。
我在這本書處理的第三個因素是個人與機構在旅遊當中的中介角色,這關係往往有別於主客關係,這些人可能也不居住在旅遊地點附近。這些中介者包括旅遊的規劃人員、旅館與運輸業的代表,甚至是像我這樣教導與書寫旅遊主題的學者。這些人是靠著預測遊客需求、再造旅遊地點以及試著把新的期待灌輸到未來的遊客之中,開創以及維持旅遊這門生意。本書一大主題在於討論他們的動機不完全出於經濟考量,還包括文化與意識形態。
在旅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第四個因素就是地點。旅遊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這是地理學最喜歡的主題,我也從許多地理學家的觀察獲益。旅行造訪的地點包括(但不限於)大城市、小鄉鎮、海邊渡假旅館、環境脆弱的生態體系、大小不一的島嶼、偏遠的村落以及龐大的鄉村與「自然」景觀。如我們所見,每一個地方的有形特色與文化特質,促成了旅遊被人接納的方式,也造成旅遊出現後的深層影響。
旅遊如此複雜是因為上述這幾個重要因素,在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旅遊經驗中,都發揮影響,任何單一因素都不足以預測或解釋任何案例中所看到的旅遊結果。
旅遊研究偏愛的另一個主題則是真實性(authenticity)。關於真實性這部分也經常遍佈著我們的「地方偏見」。許多時候,我們受到的教導是憎恨虛假,重視我們心目中真實的事物與關係。我們也學到要尊重傳統,只因為傳統淵遠流長,而沒有多加思考為何要維持傳統以及如何維持傳統。但是,關於這些所謂的虛假、真實以及傳統的社會建構,後來真的變得與觀光有關的意義並不是如此明顯。我在本書第四章會提出真實性的定義,真實性主要取決於一個群體可以為自己選擇那些穩定或變遷要素的能力,這些要素能讓他們的生命富有意義。
本書並未嚴格區分旅遊(travel)與觀光(tourism)的差別。簡單來說,觀光就是一種旅遊,如我在第一章所言,現代旅遊基本上是晚近才有的現象,而在幾個方面也與早期的旅遊傳統不同。但讓我感到有趣的是,許多人嘗試以旅遊品質的感受來區分這兩個詞彙的差異。在我看來,這樣的區辨有很大程度是出於特定階級與享有特權者的「地方偏見」。當前仍有一股趨勢把觀光想成是不用心且瑣碎的活動,而把旅行想成是實現偉大冒險以及自我提升的管道,儘管有大量的證據與此相反。除了這些考量以外,觀光還有幾個合理的定義。從旅遊業的角度來看,觀光通常是以旅人離開家裡的時間長短來定義,而不考慮旅行的目的是為了休閒還是出差。而在一些接受大量遊客的社區,「遊客」有可能是泛指不在當地出生的人,包括外地到此長期定居的居民。對於研究此主題的大多數學者來說,觀光一般來說讓人聯想到休閒活動。我並不打算在此做嚴格區分,因為將出差或是各種非休閒活動排除,都有可能扭曲我們對觀光的看法。為了討論之便,本書認為觀光是由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所組成,包括對於異地的自覺經驗。
我並不認為觀光有「好」或「壞」。我確實相信觀光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只是我們經常輕忽它的重要性。據此,我並不認為有哪種觀光比較優越。我並不相信所謂的「大眾」旅遊,絕對比某種個人化或知性上自覺的旅遊經驗還要差或好。有錢人、一般人以及窮人的觀光經驗同樣令我感興趣。另一方面,我也認為各種形式與風格的觀光應該將底下的原則奉為圭臬:永續的資源管理、真實與公正地呈現旅遊地點與當地人、尋求讓旅遊所帶來的收益可以平均分配的辦法。在這些方面,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謹記在心,旅遊是一種全民運動,因此我們對此主題的興趣是受到各自經驗的啟發,同時也可能受到更多學術研究的引導。如果在此方面成功,本書可以幫助讀者對他(她)的旅遊經驗有新的啟發,就如同我在此主題上的研究,已經改變許多我思考自身旅遊經驗的角度。
我也希望當我們進一步了解觀光的社會與文化影響之後,可以讓我們所有人成為更有見識、也更懂得尊重的旅人。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4 |
3折 | 2 |
4折 | 5 |
5折 | 30 |
6折 | 4 |
7折 | 20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2折18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