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最早的金飾,是甘肅玉門夏代古墓中的金耳環,而在商代祭祀坑中發現的金面罩和金杖,說明商代已開始使用金器,秦朝則僅在始皇陵出土的銅車上有發現金銀飾品;
「錯金銀」的技藝興起於春秋中晚期,而到了漢代,這種技藝已成為中國傳統金銀工藝的主流,並已達到相當高的技藝水平;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金銀器製作技術、用途、器形、圖案仍不斷創新,而這個時期的墓葬已能見到民族交流的影子;
隋代大量使用金銀作為飾物,促進了唐代金銀器手工業的發展。唐代既善於總結前人的成就,又吸收了外來文化,琳瑯滿目的器物與飾物將金銀文化推向一個燦爛的高峰;
五代雖藩鎮割據,戰亂仍頻,但吳越、後蜀等江南小國的金銀工藝體現在精緻的飾品與雄偉的佛塔上,絲毫不遜於華美的唐代;
宋元金銀器造型凝鍊、富有靈活性,又複合了多種加工技法,即使是同一種金銀器皿的造型,也往往具有多種不同的形制;
明清兩代金銀器趨於華麗穠豔,器型雍容華貴、寶石鑲嵌色彩斑斕,又以龍鳳圖案為代表,象徵了高高在上的權勢與地位,而無論是數量還是精緻度都是空前絕後。
金銀文化從初露鋒芒到大放異彩,是鑲嵌於中華文化上一顆奪目的寶石,人們在讚嘆金銀之美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絕倫的技藝與巧奪天工的妙思。
章節試閱
金銀生輝 秦漢魏晉金銀器
秦朝由於年代短促,遺留的金銀器不多,僅在始皇陵所出銅車上有所發現。其中金質的有金當盧、金泡、金項圈部件、纛座上鑲嵌的金珠等,銀質的有銀、銀鑣、銀軎、銀轄及銀環、銀泡、銀項圈部件等,均係鑄造成型。
錯金銀技藝在春秋中晚期開始興起,到漢代,這種技藝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金銀工藝的主流,並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三國魏晉時期的金銀器數量較多,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間相互影響和融合的跡象。
秦朝王者之風的金銀器
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金銀器主要是金製品,銀製品極為罕見。無論是黃金製品的數量還是從造型、工藝水平上看,秦國的金製品在諸侯國中都表現得最突出。
在陜西省鳳翔秦都雍城地區的馬家莊宗廟遺址、秦公一號大墓和鳳翔西村秦墓中及始皇陵中,發現黃金製品百餘件,既有花紋繁複、造型獨特的裝飾品,如龍首蟠龍、盤蛇、鴛鴦金帶鉤、金獸面、金方泡、玉環金鋪首等;也有做工精細、精美絕倫的實用器,如錯金虎符、錯金銀銅鼎、鎏金蒜頭壺、金洗、金環首銅刀等。
此外,秦國的一些銅鐵器的柄部也飾有金柄,如陜西省寶雞益門村春秋墓發現有三件金柄鐵劍。除秦公一號大墓的一件金箔係鍛打之外,其他所有金器全是鑄造成型,明顯受到當時青銅工藝的影響。
根據鳳翔和寶雞等地所發現金器的規範程度和統一的造型風格推斷,上述金器應是秦國官府作坊統一製造,地方官府和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不可能製造金器。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除黃金製造業外,還出現了銀器製造,但仍以金器製造為主。此時的金製品已由禮器和裝飾品向實用器發展,主要是一些大型車馬的部件和飾件,很少有實用生活器皿。
秦朝由於年代短促,遺留的金銀器不多,大多在始皇陵所出銅車上有所發現。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二十公尺處的一個陪葬坑裡,發現兩輛大型陪葬銅車馬,一前一後排列,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
製作年代至晚在陵墓興建時期,即公元前二一〇年之前。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秦代工匠成功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並將其完美地結合為一個整體。
如秦陵二號銅車馬的零件中就有金製件七百三十七件,銀製件九百八十三件。
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一百二十六公分,進深七十公分,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
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九十一公分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該銅車馬共由三千五百多個零件組成,總重約一千〇四十公斤,其中金飾件三千餘克,銀飾件四千餘克,車馬通體飾有精美絕倫的彩繪。
該車傘槓上有圓管形錯金銀紋樣兩節,紋樣環傘槓一周,上下兩端各有一條寬〇點三五公分的金銀錯粗環紋,及一條細線作為紋樣的上下界。中間部分也有三組凸起的陽弦紋作為整個圖案紋樣分組的間隔條帶。
由上向下數第一、三兩組陽弦紋上的錯金銀紋樣基本相同,中間凸起的部分都是以金銀錯的橫「S」紋作為主題紋樣,形成二方連續的環帶紋。紋樣與紋樣之間也是以三條細金銀錯線相隔。
金銀勒是控馭馬的重要器具。一號銅車前所駕的四匹銅馬的頭上各戴一副。四副勒的形制、結構和編綴方法基本相同,大小相似。主要的連接點上綴有金質或銀質的圓泡形節約,額部飾金當盧。
當盧為馬頭上的形的金飾件,勒套裝於馬頭後,當盧則位於馬額中央。長九點六公分,最寬五公分,厚〇點四公分。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金質,下層為銅托。兩層大小、形狀相同,連接一起。
正面的周邊有突起的狀似流雲紋的陽線邊飾,中部為兩條左右相對組成的類似蟬紋的淺浮雕單獨紋樣,二者交合為一的兩條蟠虬紋。
金當盧背面的銅托上鑄有四個紐鼻,兩兩相對。紐界內貫穿縱橫呈十字形銅條,此銅條與托板、紐鼻鑄連一起,用以連接金銀勒上的鏈條,起節約作用。
位於馬口兩側的鏈條上連接著銀表和銅銜,位於喉革部分的鏈條上懸掛著銅絲扭結成的瓔珞。左驂馬和右驂馬的勒除連接著銀鉚、銅銜外,還有銅橛以及連接銜、橛的圓片形銅構件。
勒是套在馬匹頭部,用來控制馬匹的核心部件。俗稱馬籠頭,古代又名羈,亦稱絡頭。《淮南子•原道訓》:「絡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古代馬勒多以革帶製作。革帶相交處,常見以底部帶有紐鼻的銅環或銅泡連接,稱為節約。
秦陵銅車中的馬勒則是用金銀子母節連接成的條帶構成,條帶的交叉處用底部有紐鼻、表面鑄花紋的金泡和銀泡連接並裝飾。
絡有銜者謂勒,銅車馬之銜由兩節兩端有環的銅棒相連而成,中間的小環相互穿接,兩端的大環用於貫鑣。鑣為銀質,呈弧形扁棒狀,每副勒上兩根,與勒繫連為一體,分別位於馬嘴兩側。
銅銜橫穿馬口,通過兩端的啣環貫連銀鑣,使鑣形成夾持馬嘴之態勢。《說文•金部》:「銜,馬勒口中也,從金從行。銜者,所以行馬者也。」
關於鑣,《釋名•釋車》:「鑣,苞也,在旁包其口也。」因鑣與銜相連,故誤釋鑣為銜;認為鑣在馬口旁是對的,又誤說作用是包斂馬口也。
鑣的形狀以彎月形居多,有的呈上尖下粗的牛角形,有的呈拉伸的S形。其質地有角、木、銅、銀、玉、象牙等,銅鑣占多數。
鑣在實用功能之外,還以其質地和紋飾的不同表示尊卑,是馬具中表示車主的身分的部件之一,很受人們重視。《後漢書•輿服志》記載,皇帝的乘輿「象鑣鏤鍚」,王公、列侯的車「朱鑣朱鹿」。
秦陵銅車中的八匹馬皆銀鑣、金銀勒,盡顯高貴之氣。
馬勒套絡於馬匹頭部,勒上繫著轡繩,御者手握轡繩控馭馬匹。御者根據需要做出不同的牽拉操作,轡繩另一端的銜、鑣就會對馬的口部施加不同的壓迫,受過訓練的馬匹自然會遵從御者的指揮行動。
假如需要馬匹停步或慢行,御者在發出口令後,只需同時牽拉雙側的轡繩,受到雙側轡繩共同作用的銅銜,就會向後勒擠馬口。在銅銜的勒擠下,馬匹便會做出揚頭頓蹄的動作,隨之停止或放慢腳步。
假如需要指揮馬匹轉向,御者在發出口令後,只需牽拉朝向一側的那根轡繩,受其作用,馬口中的銅銜便會被拉向該側;此時,銅銜另一側穿插的鑣就開始發揮作用,既阻止銅銜抽脫馬口,又逼迫馬頭向牽拉一側轉動。在轡繩、銅銜的帶動和鑣的迫使下,馬匹必然按照御者的要求轉向。
透過馬勒在控制馬匹中所起的作用,特別是銜、鑣的功能和用法,便清楚地展現了銜鑣相連、隨轡而動的場景,還可以生動地詮釋「分道揚鑣」這句成語的原始含義。兩人分別,各自牽動馬轡,勒上之鑣隨之揚起,車騎轉頭絕塵而去。
一號銅車的車輿呈橫長方形,前面的左右兩角成弧形鈍角,後面的兩角為直角。橫寬七十四公分,縱長四十八點五公分。輿的四面裝有軨。前有軾,後面為敞口車門。前側車轉上端與軾之間以弧面形的掩板相連,使輿的前部形成半封閉的空間。
前軨的上部偏左裝有銀弩輒兩個,承托著銅弩的弓背,弩臂置於軾和掩板上。形狀和大小相同,長十二點三公分,輒的後部呈長方筒形,前部有一含口,含口的上唇短,末端向下微勾呈鳥狀,下唇長而斜向上方彎曲,末端呈鴨首形向前平伸,整個下唇的形狀猶如鴨舉頸昂首。其上側及左右兩個側面鑄有淺浮雕狀的流雲紋。
輒的作用有二:一用以承弓,二用以張弩。
此外,秦俑坑的五個探方內也發現有金節約、金泡等。陜西興平發現的秦代錯金銀雲紋犀尊也是那時的珍品,高三十四點一公分。造型雄奇渾厚,壯健有力。兩眼前視,雙角上豎。犀身整體以錯金銀雲紋為飾,雲紋細如游絲,運線流利生動。表現了秦代工藝匠師的高度技藝。
除陜西省以外,在山東省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器物中,還發現了銀器一百三十餘件,其中有一件公元前二一四年製造的鎏金刻花銀盤,製作精細,裝飾講究。
鎏金刻花銀盤高五點五公分,口徑三十七公分,重一千七百〇五克,直口,平折沿,折腹,地微內凹。口沿及內外腹壁鏨刻三組龍鳳紋,每組布局疏密適宜,採用二方連續的環狀圖案,龍鳳紋為S形結構,宛如流動的幾何圖形。三組龍鳳紋上下相互疊壓交錯,龍首張口回顧,鳳首捲曲,頸飾鳳羽。
盤內底中心鏨刻三條盤龍紋。龍首張口,額頂有角,軀下有足,龍尾彎曲與另一條龍相銜接。構圖於規整中寓變化,線條古樸、抽象,而又流暢、華美,呈現出自由奔放、活潑秀麗的神祕感。
器身內外裝飾紋樣採用滿地裝,龍飛鳳舞,布滿全身,顯得繁縟華麗。銀盤製作工藝精湛,鏨刻嫻熟精緻,紋飾處全部鎏金,銀色的質地,金色的紋飾,交相輝映。
盤口沿底面和外底刻有銘文四十七字。……外底所刻「御羞」,即「御饈」。御饈歸屬少府,管理帝王膳饈原料,也提供帝王美食,因此,這件銀盤係專供帝王美食之用。
這一件銀盤刻花鎏金,紋飾鏨刻得極為精緻,可以看出秦代藝人嫻熟的技巧。而且,所呈現的花紋規整、細膩,有很強的韻律感,應該說是在當時已有相當水平的工匠和很像樣的作坊了。
劉襄墓中還發現兩件略小的銀盤,飾波折紋、花葉紋和雲龍紋等,紋飾上全部鎏金。
根據對這些金銀配件的研究已能證明,秦朝的金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法、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黏等工藝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
【閱讀連結】
秦代金銀器雖然發現得並不多,但從文獻記載分析,秦代的金銀器數量應相當龐大,但因秦陵地宮至今尚未發掘,真實情況還不得而知。
秦陵銅車的馬勒上各有一件葉形的金飾件,勒套裝於馬頭後,葉形金飾位於馬額中央。飾件的正面以淺浮雕形式塑出二者交合為一的兩條蟠虬紋;背面有四紐鼻,用以穿連勒帶,同時起著節約的作用。《秦始皇陵銅車馬發掘報告》及諸多介紹文章,均將此飾件定名曰當盧,但實際此物的本名應是鍚或鏤,當盧是其俗稱,名稱出現較晚。
使用鏤鍚的車馬,一般級別規格較高,當盧即當顱也,名稱與佩帶的位置有關,是後世的俗稱。以當盧注鏤鍚,正說明當盧名稱較晚,世俗皆知。當盧一般無雕飾,無級別限制,使用比較廣泛。
秦陵銅車是皇帝乘輿車隊中的馬車,級別高貴,馬額中間的葉形金飾雕刻花紋,是古代鏤鍚的典型形象,稱其為當盧不夠精確。
金銀生輝 秦漢魏晉金銀器
秦朝由於年代短促,遺留的金銀器不多,僅在始皇陵所出銅車上有所發現。其中金質的有金當盧、金泡、金項圈部件、纛座上鑲嵌的金珠等,銀質的有銀、銀鑣、銀軎、銀轄及銀環、銀泡、銀項圈部件等,均係鑄造成型。
錯金銀技藝在春秋中晚期開始興起,到漢代,這種技藝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金銀工藝的主流,並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三國魏晉時期的金銀器數量較多,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間相互影響和融合的跡象。
秦朝王者之風的金...
推薦序
序言 金銀生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撩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造成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有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序言 金銀生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撩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目錄
版權訊息
序言 金銀生輝
金銀之源 夏商兩周金銀器
夏代火燒溝發軔的金銀器
展現金屬之美的商代金器
好德尚禮的西周時期金器
清新活潑的春秋戰國金銀器
金銀生輝 秦漢魏晉金銀器
秦朝王者之風的金銀器
富麗堂皇的漢代金銀器
異域風情的魏晉金銀器
金碧輝煌 隋唐五代金銀器
五彩斑斕的隋唐金銀器
承前繼後的五代十國金銀器
金銀滿堂 宋元明清金銀器
清新素雅的宋代金銀器
樸素實用的元代金銀器
生動而古樸的明代金銀器
細膩而華麗的清代金銀器
版權訊息
序言 金銀生輝
金銀之源 夏商兩周金銀器
夏代火燒溝發軔的金銀器
展現金屬之美的商代金器
好德尚禮的西周時期金器
清新活潑的春秋戰國金銀器
金銀生輝 秦漢魏晉金銀器
秦朝王者之風的金銀器
富麗堂皇的漢代金銀器
異域風情的魏晉金銀器
金碧輝煌 隋唐五代金銀器
五彩斑斕的隋唐金銀器
承前繼後的五代十國金銀器
金銀滿堂 宋元明清金銀器
清新素雅的宋代金銀器
樸素實用的元代金銀器
生動而古樸的明代金銀器
細膩而華麗的清代金銀器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1-10ISBN/ISSN:978986516140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17頁開數:17*23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