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翻譯「電報」、「自行車」、「螺絲」等至今仍被華人沿用的科技名詞,「巴黎公社」最早的譯名,是出自他的《三述奇》一書。
★身為晚清重要的隨行翻譯人才,他一生周遊著述,所見所聞皆為研究當時外交非常珍貴的史料。
★本書記述了凡爾賽軍隊攻入巴黎、巴黎公社戰士們的街壘戰、旺多姆園柱被拆等歷史性場面,是當時眺望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讓讀者對於張德彝的周遊列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全書精彩可期!
此時(普法戰事期間)巴里城內集捐鑄炮五百門。各家儉用,每日兩茶一飯。一人只准買肉四兩,其餘豬鴨雞魚及乾鮮菜蔬皆無。雞蛋每個六穌(穌為法國貨幣,1法郎=20穌)。各村鎮禮拜堂之銅鐵器皿皆取以鑄炮。城內造鐵道以運軍器。──張德彝《三述奇》
張德彞出生於一個没落的旗人家庭,自幼聰穎,在十五歲那年考上了當時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北京同文館,是學校僅有的十名學員之一,後主修法語以優秀成績畢業。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蒲安臣率「中國使團」出訪歐美時,張德彞擔任翻譯,並環遊了歐美各國;同治九年(一八七○),因發生天津教案,朝廷派欽差大臣崇厚專程赴法道歉,張德彞為隨行英文翻譯員。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隨專使大臣那桐出使日本;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授二品官銜,出任英國大使,代表清政府在倫敦簽訂《保工章程》。三十二年(一九○六),任滿回國。他一生中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了二十七個春秋,一九一八年病逝於北京。
本書原稿分為八卷,既不依年月,又不依內容,只照數字平分,顯然不夠妥善。文史專家蔡登山參考嶽麓書社的《走向世界叢書》版本,將內容重新分作八篇,即(一)沿途風光,(二)親見普法戰事,(三)巴黎公社見聞,(四)各國國旗一覽,(五)法國王宮被焚,(六)倫敦紐約之遊,(七)重回巴黎,(八)返國途中記。依時間軸搭配出使的地點,呈現條理分明的記述內容。張德彞一生周遊著述,為封閉時期的晚清子民開啟了一扇眺望國際的可視之窗。書中所記述的歷史性場面,不僅和正式記載相符,也有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為研究晚清外交非常珍貴的史料。
作者簡介:
原著/清‧張德彝(1847-1918)
張德彝又名張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祖籍福建,後遷遼寧鐵嶺,生於北京,出生時家道中落。同治元年(1862年),考進外語學校同文館。1918年,張德彝病逝北京,享年71歲。一生八次出國,共度過二十七年。他翻譯電報、自行車、螺絲等至今仍被華人沿用的科技名詞,並首次向當時的中國民眾介绍蒸汽機、升降機、縫紉機、標點符號,還有現今廣為人知的巧克力。每次出國,皆寫下詳細日記,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第七部《七述奇》今已不存),約二百萬字。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親見普法戰事 〉
初五日丙寅,晴。辰初,抵法國馬賽海口住船,有前駐中國之法國使臣哥士奇來接。下船,乘車行八九里,仍入前二次所住之得露大店。哥士奇去後,查收行李。申初,隨星使乘車行里許,至閣朗店,答拜哥士奇,未遇。晚,有本地二等寶星、第四隊副將韋烈及千總傅達義來拜。二人知彝曾來此四次,暢談已往之事,臨行邀同觀劇,因公務匆忙辭謝。
亥初,忽聞樓外樂聲一陣,出而視之,共兵百餘名,亂步而行,有唱者,有泣者,有疾驅者,有緩行者,行人皆擊掌而賀。蓋當時法郎西與德義志兩國鏖兵數月,其構釁之由,因五十年前(西曆一千八百三十年,即道光十年)夙怨未平,法君拿破崙第一將日爾曼諸國盡行征服,令各國兵將聽其指使,以助征討。法雖屢勝歐羅巴各國,而日爾曼勞兵費餉,已屬不支。嗣於西曆一千八百五十九年(即咸豐九年),法助義大利及德義志征澳地利亞國。三國凱旋,議割澳地,以茀呢、奚米浪二地歸於義國,德國自取邊界數地。法君以比利時國之陸克尚蒲與瑞士國之芝乃瓦二地界於法疆,擬欲取為己有,以固其圉,而德君不許,此一釁也。德君因此設防,繕修甲兵,操練軍馬,屯儲糧糗,細考法邦地理。
西曆去年六月間,日斯巴尼亞國老王薨,因其天閹,雖有太子,究非己出,民以為恥。乃欲招選國主,請諸德。德君以日斯巴尼亞北界法郎西,遂令其兄子發達利克舍爾登日國主位,意在日後如與法戰,則日主即德人也。法有戒心,不許其事。德國大臣以戰事尚未完備,不可與法較,請姑從之。德君聽其臣諫,其議遂寢。法猶恐之,乃與法臣計,飭駐德京之法臣貝楠德的者面告德君,並與盟之曰:「嗣後德國子孫,不得登日斯巴尼亞之君位。」及盟期,德君不答而退,乃向法使曰:「從此兩國無事可為矣。」法使以其語飛聞於拿破崙。德義志(原名布魯斯)乃由是合日爾曼諸國為一,以圖協力攻法。
西曆七月十七日,法外部大臣萬孟請與德戰,即日發電線知照法國之各省軍營,剋期發兵。兩國各撤回公使,各發照會通報歐羅巴暨阿美利加諸國,宣告兩國不日交戰,與諸國無涉,各不藉助云。法君與其世子親領大軍,令兵部大臣婁白虎為前導,先抵美趾省。晝夜輪車往來各省,徵調軍馬。至八月初二日始齊,共兵二十四萬。當日午初,法兵過界,至色合柏爾城,遂失守。
初四日,法三營將軍屠威領兵攻葦子柏爾城,大敗,全軍幾歿。惟屠威一人匹馬獨戰,痛受槍傷。後有將軍馬克謀宏兵至,救回色合柏爾城。
初六日,德兵過法界。有將軍富斯愛率兵抵敵,法覆敗,遂同馬克謀宏逃過海素汾城,至直立唐奚城外禮拜堂中隱避。此役歿於陣者,將官二員,兵馬死者不計其數。
初七日,德兵三萬圍色合柏爾城,擒法兵三千,克復城池。……
================================
〈法國王宮被焚 〉
初五日甲子,晴,熱。未刻,見有兵萬餘人,隨行鼓樂而歸,雖列隊而步伐不齊,更有持麵包飲紅酒者。其被獲叛勇二萬餘人,女皆載以大車,男皆攜手而行,有俯而泣者,有仰而笑者,蓬頭垢面,情殊可憐。其始無非迫脅之窮民,未必皆強暴性成而甘於作亂;今俱伏罪受刑,睹之不禁惻然。
初六日乙丑,晴,熱。未初,隨星使乘車遊大小特農,酉正回寓。是日,慶靄堂同殷伯爾與薄郎乘車往看巴里,經薄郎往法外部領入城之據,當晚未歸,眾皆懸繫。入夜北望,烈焰飛騰,炮聲不絕。蓋巴里雖克,而「紅頭」仍拒城外炮臺數座,故火器猶不時施放也。
初七日丙寅,晴。未初,慶靄堂同殷伯爾與薄郎回寓。聞其將入巴里時,他國人因城池新克,多有爭觀者。彼時槍炮頻發,以致義國副使誤中炮子而亡。故巴里下令,雖有文憑亦不得出入往來。慶靄堂等乘車至其王墓前馬隊營,見槍炮子飛騰遍城,其急如矢,其密如星,遂避於義大利街之閣朗店,即丙寅年彝隨斌副使所寓之旅邸也。店多受傷官兵,食用皆無。又值叛勇焚其王宮與兵、戶二署,其轟擊聲徹夜不止,次日始驗據得出入,險甚。
初八日丁卯,涼。早大雨,酉初雨止。見馬隊二百餘人由巴里回,被獲老幼女子三十餘名、男子二百餘名,皆攜手步行,前後縛以麻線,有馬兵解送。入夜風雨尤大,沛然通宵。
初九日戊辰,終日大雨,聞去歲法王被俘後,德民朝朝懸旗賀彩,夜夜作樂張燈;並德國之商人雖旅寓他國者,亦皆朝夕宴賀,遙頌德王之德,而為德民伸慶。
當德兵圍困巴里時,法於城內思安江兩岸,各設氣球公司,以便乘之出入、窺探軍情、往乞救援等用。蓋氣球可以騰空俯視。今制則高必六十丈,用照相鏡下映敵營,則其兵陣地形一一映入。並可攜帶電線,以千里鏡俯視一切,隨看隨報,極其迅速。小說所云騰雲駕霧,其神奇殆不過是云。
初十日己巳,早仍陰,午後大晴。是日禮拜之期,市廛關閉一日。見本地整容鋪,外掛小銅盆為招。西人雖不剃髮,而剪髮、修鬚、滌香水等事,亦須匠人為之。麵包鋪則窗外立一假麵包為招,其大如樑。煙捲鋪則於簷下懸紅色木煙捲一束,共五六個,長一尺,粗皆盈把;更有做假人手捧一二枚立於門首者。
又,外國男子二十餘歲,髭鬚漸生,例不芟剃,聽其鬑鬑。及至五六十歲以後,或漸將上唇之髭剃去,或將上下髭鬚盡行剃去。蓋謂年力就衰,無須生此,有礙飲食也。
十一日庚午,晴。是日,因巴里通城克復,炮臺亦皆收回。自申至戌,見馬、步隊三四萬歸伍。有面目黧黑而步履彳亍者,有身體疲憊而臥於當途者。土人則施水、施酒、施藥、施錢、施煙捲、施麵包者甚眾。又見叛勇之被俘者,男女老幼有三四百人。戌正大雨二陣,雨止天晴,後復陰而細雨。
十二日辛未,早陰,午後晴。未初,隨星使乘車,北行三十餘里,至賢路義村。其地為國王夏日乘涼之所,花木叢雜,池沼回環,亭台曲折,山石嶔崎,洵勝境也。當德法鏖兵時,德將王宮焚毀,樑柱無存,只剩破壁頹垣,荒涼無限,其民舍亦多傾圮。宮前高岡上有石燈樓,高五、六丈,下有石橋,長七、八丈,皆墜落折斷,王氣為之黯然。左右有德兵所築土堆炮臺,四圍橫繞樹杈,以阻法兵。後有京觀數十塚,皆德兵之戰亡者,立碣詳書隊伍姓名,以為標識。
申初回寓,復同劉輔臣街遊。步至巴魯街,見大禮拜堂內男女老幼跪而默誦者十數人。旁立一少婦,懷抱嬰孩,係本日所生者。甫生未逾一日,即抱出戶,風氣之不同,於此可見。婦旁一童,著烏衣,舉燭長逾四尺。中立神甫,年近三旬,與之看經解義;後將聖水滌於兒頭,以棉拭之。拭畢登記於簿,少婦深謝而去。此初生入教之禮也。晚,見馬步兵解送被脅之「紅頭」萬餘人上火輪車,皆流於阿斐利加。其餘黨惡作亂者,皆黑布蒙頭,以槍斃之。聞「紅頭」不獨法國武官,間有他國人乘亂隨入者。……
〈親見普法戰事 〉
初五日丙寅,晴。辰初,抵法國馬賽海口住船,有前駐中國之法國使臣哥士奇來接。下船,乘車行八九里,仍入前二次所住之得露大店。哥士奇去後,查收行李。申初,隨星使乘車行里許,至閣朗店,答拜哥士奇,未遇。晚,有本地二等寶星、第四隊副將韋烈及千總傅達義來拜。二人知彝曾來此四次,暢談已往之事,臨行邀同觀劇,因公務匆忙辭謝。
亥初,忽聞樓外樂聲一陣,出而視之,共兵百餘名,亂步而行,有唱者,有泣者,有疾驅者,有緩行者,行人皆擊掌而賀。蓋當時法郎西與德義志兩國鏖兵數月,其構釁之由,因五十年前(西曆...
推薦序
【導讀】晚清海外見聞第一人──張德彞/蔡登山
他一生中出洋八次,從同文館學生成長為駐英公使,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晚清外交史。他就是張德彞。張德彞(一八四七-一九一八)祖籍福建,後遷遼寧鐵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自幼家境貧困,在舅父的幫助下讀了一點私塾。但他「性聰穎,年未弱冠,慷慨有四方志」。所以讀書刻苦,鍥而不捨。在十五歲那年,竟憑著自己的學習成績考上了當時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北京同文館,是這所學校僅有的十名學員之一。後經三年苦讀(主修法語),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清朝廷為瞭解「夷人情形」,組團赴歐洲遊歷,張德彞得以隨團出遊。這次遊歷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等十個國家,使他飽覽了世界風情,大開了眼界。回國後,他寫出《航海述奇》,詳細記載了他的觀察見聞,尤其是他對歐洲戲劇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是中國第一個介紹歐美戲劇的人。
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由退役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率「中國使團」出訪歐美時,張德彞擔任通事(翻譯),並環遊了歐美各國;同治九年(一八七○),因發生天津教案,朝廷派欽差大臣崇厚專程赴法道歉,張德彞為隨行英文翻譯員,此間他親眼目睹了巴黎公社起義的偉大壯舉。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他隨清政府第一任駐英公使郭嵩燾到倫敦使館任翻譯。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又隨洪鈞(賽金花的老公)至柏林公使館任隨員。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回國,與同文館的校友沈鐸一起教授光緒皇帝英文。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任出使英、意、比大臣羅豐祿的參贊,赴英、比、意三國;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隨專使大臣那桐出使日本;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授二品官銜,出任英國大使,代表清政府在倫敦簽訂《保工章程》。三十二年(一九○六),任滿回國。他一生中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了二十七個春秋。一九一八年病逝於北京。
張德彞每次出國都寫下詳細日記,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但第七部《七述奇》今已不存),總共約二百萬字。他一生周遊著述,為封閉時期的晚清子民開啟了一扇眺望國際的可視之窗,因此他逝世時,有人贈與輓聯:「環遊東亞西歐,作宇宙大觀,如此壯行能有幾;著述連篇累續,闡古今奧秘,斯真名士不虛生」,洵為知言。而就他自己而言,早年的幾次出洋,打通了他與西方世界的聯繫,他有幸親歷了晚清幾次重大的外交活動,對西方禮儀逐漸瞭解和接受,同時也歷練出幹練穩重的外交辦事能力。
一九七九年,在北京圖書館柏林寺書庫內,發現了張德彞七十八冊日記手稿本,除《七述奇》遺失外,其他都儲存完好,並發現《目擊普法戰事,1871―《三述奇》》(原名《三述奇》)其中有目擊巴黎公社革命的最詳細記載。這一意外的發現,引起了中國和法國史學界人士的注意。
在張德彞的日記記述了凡爾賽軍隊攻入巴黎,巴黎公社戰士的街壘戰、旺多姆園柱被拆等歷史性場面,有許多生動細節,成為珍貴的歷史史料。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革命時,中國還處在清朝同治年間,中外交流極少,在中國國內幾乎看不到任何關於巴黎公社的資訊。但是就在巴黎公社革命爆發前一天,恰好張德彞進入巴黎,成了這場社會變革的目擊者。現在的我們,只能通過史書、圖片等去瞭解當年巴黎公社的鬥爭情景;然而張德彞當時目擊了現場,並留下了寶貴的記述。甚至「巴黎公社」最早的譯名,也是出自張德彞《三述奇》一書。
話說在同治九年(一八七○)六月,中國發生了「天津教案」,法國領事和一批法國教士、修女在混亂中被人打死。清政府在列強的壓迫下,派太子少保、三口通商大臣、兵部侍郎崇厚前往法國賠禮道歉,張德彞以四品兵部候補員外郎作為翻譯隨行。同年十一月十六日,他們從上海出洋到法國後,正趕上普法戰爭。法國政府無法接待他們,他們只好在馬賽等著。次年三月十五日,崇厚派張德彞前往巴黎打聽時局。三月十七日,張德彞到達巴黎,正好趕上巴黎工人於十八日舉行起義。三月十八日,張德彞記下了梯也爾召開軍事會議,派遣軍隊進攻國民自衛軍的陣地——巴黎城北蒙特瑪律等處的事件,以及政府軍在人民力量的感召下倒戈,活捉泰康特將軍等高級官員的情景。三月十九日,張德彞記下了巴黎工人起義後,梯也爾逃奔凡爾賽的情景。他尤其記下了巴黎公社起義者被俘後,視死如歸的情景,感人至深。四月十五日,張德彞趕到凡爾賽目睹許多起義群眾被押往凡爾賽。他記載道:「其中有女子兩行,雖衣履殘破,面帶灰塵,其雄偉之氣溢於眉宇」。五月二十一日,凡爾賽軍隊對巴黎發動了總攻擊,上演了歷史著名的「五月流血周」。五月二十八日,公社遭到鎮壓,大批起義人員被處死。六月三日,張德彞又從凡爾賽到巴黎,目睹了反對派追捕屠殺起義者的情景。他在六月六日的日記中寫道:「有一千八百餘起義者被押向刑場,其中婦女有百餘名,雖被手臂被縛,而氣象軒昂,無一毫嫋娜態」。總的來說,張德彞出於統治者的偏見,加之傳統文化中的順民思想影響,對於被他稱為「紅頭」的巴黎公社起義者,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至於對於第一國際、社會主義思想,更是一無所知。張德彞總是按照中國的農民起義模式理解這場世界上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竟以為這是由於德法議和,遣散民勇,衣食無著,鋌而走險所致,這固然可笑、可悲,但他對於這場革命也不是全然反對,其中有同情,有驚奇,甚至有敬佩。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晚清出洋大臣的史料在最近二、三十年不斷地出版,為研究晚清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向來為學界所重視的,如郭嵩燾的《倫敦與巴黎日記》、薛福成的《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等,是當時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認識西方的重要文獻。郭嵩燾、薛福成、曾紀澤、黎庶昌這些外交大臣為人所周知,他們的著作也大多刊印了,而張德彞的著作出版比較晚,學者關注也較少。但如能充分應用,相信未來的研究空間是很大的,尤其是他書中描述各國的奇珍異事、風俗民情,是我們眺望當時的西方世界的窗口。 另此書原稿分為八卷。既不依年月,又不依內容,只照數字平分,顯然不夠妥善。此次參考 嶽麓書社《走向世界叢書》版,將內容重新分作八篇,即(一)沿途風光,(二)親見普法戰事,(三)巴黎公社見聞,(四)各國國旗一覽,(五)法國王宮被焚,(六)倫敦紐約之遊,(七)重回巴黎,(八)返國途中記。特此致謝。
【導讀】晚清海外見聞第一人──張德彞/蔡登山
他一生中出洋八次,從同文館學生成長為駐英公使,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晚清外交史。他就是張德彞。張德彞(一八四七-一九一八)祖籍福建,後遷遼寧鐵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自幼家境貧困,在舅父的幫助下讀了一點私塾。但他「性聰穎,年未弱冠,慷慨有四方志」。所以讀書刻苦,鍥而不捨。在十五歲那年,竟憑著自己的學習成績考上了當時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北京同文館,是這所學校僅有的十名學員之一。後經三年苦讀(主修法語),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清朝廷為瞭解「...
目錄
【導讀】晚清海外見聞第一人──張德彞/蔡登山
【序】
【自序】
【凡例】
【沿途風光】
【親見普法戰事】
【巴黎公社見聞】
【各國國旗一覽】
【法國王宮被焚】
【倫敦紐約之遊】
【重回巴黎】
【返國途中記】
【導讀】晚清海外見聞第一人──張德彞/蔡登山
【序】
【自序】
【凡例】
【沿途風光】
【親見普法戰事】
【巴黎公社見聞】
【各國國旗一覽】
【法國王宮被焚】
【倫敦紐約之遊】
【重回巴黎】
【返國途中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20-03-17ISBN/ISSN:97895789248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