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乾敏郎
定價:NT$ 320
優惠價:9 折,NT$ 28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作者簡介:
乾敏郎教授
畢業於大阪大學基礎工學研究所碩士課程後,歷經國際電氣通信基礎研究所主幹研究員、京都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心理學教室助理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京都大學情報學研究所教授,目前則是於追手門學院大學擔任心理學部教授,同時也是京都大學榮譽教授、京都大學特聘教授、廣島大學醫齒藥保健學研究院客座教授、金澤工業大學客座教授。持有文學博士及工學碩士學位。
獲得獎項有日本神經迴路學會最優秀研究賞、日本神經迴路學會優秀研究賞、日本認知心理學會優秀發表賞,並自日本人工智能學會獲頒優秀論文賞、自日本神經眼科學會獲頒學術賞、自電子資訊通訊學會獲頒特別賞、論文賞。
日本認知科學會院士。日本神經心理學會榮譽會員。歷任日本認知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日本高階腦功能障礙學會評議員理事、日本神經眼科學會評議員理事、日本人類腦地圖學會營運委員、日本學術會議連攜會員。
專攻領域:從事語言、非語言溝通功能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除了健康正常的成人之外,另外還從事試圖解開發展原理謎底的研究,以及關於溝通障礙的腦內機制研究。
著作:《透過Q&A來了解腦部與視覺——從人類到機器人》(暫譯)『Q&Aでわかる脳と視覚――人間からロボットまで』(Science社,1993)、《想像的腦》(暫譯)『イメージ脳』(岩波書店,2009)、《透過腦科學的角度理解孩童的內心成長——追溯認知發展的源頭》(暫譯)『脳科学からみる子どもの心の育ち――認知発達のルーツをさぐる』(密涅瓦書房,2013)。這些書籍,在日本Amazon網站上的評價,都有四顆或五顆星。
譯作:在共同編著多本認知科學的教科書之外,尤其重要的,他在1987年翻譯知覺領域的重要研究者David Marr的《ビジョン視覚の計算理論と脳内表現》(意譯:視覺的計算理論與大腦運作),1998也翻譯了Jeffrey L.Elman 的《認知発達と生得性心はどこから来るのか》(意譯:認知發展和天賦的起源)。《腦的學習能力——針對育兒與教育的建議》(暫譯)『脳の学習力――子育てと教育へのアドバイス』” The learning brain” (ISBN-13: 978-1405124010)(共同翻譯,岩波書店,2006)等。將這些認知神經科學的重要研究者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介紹給日本讀者。
譯者簡介:
李其融
於日本同志社大學腦科學研究科攻讀博士。運用操作制約與神經電生理等手法,試圖用齧齒動物釐清模糊決策中的神經機制。由於從事研究與本書擦得上邊,亦對「自由能原理」深表興趣。根據這幅藍圖,光憑預測與訊號進出,就能讓生物依大局產生最協調的反應呢!任何試圖從雜杳神經活動中找出洗鍊系統的研究者,都會期待它的實證吧。
名人推薦:
l 佛光大學教務長林文瑛教授(日本慶應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專業領域: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 推薦文
千古一問:情是何物?
林文瑛 /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坊間多少演講,多少書本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藉由音樂、電影、好朋友、爬山、靜坐等等,會讓自己心情好轉。但是對於自己的心情是怎麼來的,心情的轉換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又有多少了解?為什麼與眾人高喊:「我是最棒的!」可以增加信心?洗把臉,可以冷靜情緒?泡個熱水澡可以紓壓?對著鏡子微笑,可以心情變好?
「情感究竟是什麼?從現代科學來解開情感機制與障礙的謎底」是乾敏郎教授2018的新書。乾敏郎教授獲得許多學術獎項,出過多本科普書,是兼具工電學、腦科學背景的認知神經心理學家,嘗試以Karl Friston的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 FEP),從最新科學的角度,以簡明易懂的圖表,說明「大腦如何理解與調節自己體內的生理狀態」,不僅解釋憂鬱症、發展障礙之類的情緒障礙,也分析情緒調節、暝想和催眠能維持健康的機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我們能夠自我調節情感,以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
沉浸詩詞,我們能夠體會「曾經桑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情,也能理解「婚前山盟海誓婚後絕情義」的感情變化,但是,我們卻很難預測,更難解釋這一切的感情是如何發生的。人無法直接知道客觀事實,只能藉由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訊息,以及伴隨而來的生理反應(例如,體溫,呼吸、心跳、瞳孔、淚腺、汗腺等)去進行對客觀外在世界的理解,從而產生主觀意識體驗(例如,生氣、恐懼、厭惡、悲傷、快樂等)。換言之,我們常常必須藉由自己內部的生理反應來解釋從感覺系統獲得的外來訊息,進行對外在客觀世界的想像和推理。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例如說,當我們害怕去跟心儀的異性講話,害怕去連絡一再拒絕自己的客戶時,究竟害怕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可能是大腦對陌生人物的想像,或者根據經驗的推理,但也可能是大腦對我們自己心跳加快的解讀。再例如說,我們都知道克服恐懼需要勇氣,但勇氣要如何產生?書中道理能讓人轉念奮起;家人親情能讓人鬥志百倍;青春記憶能讓人熱血沸騰。從恐懼到自信,客觀事物、外在情境沒有改變,主觀感情卻可以因為內在想法的改變,或是新刺激的出現而有鮮明卻又難以解釋的感情變化。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儘管科技的進步已經使得我們能夠觀察到憂鬱症病人的腦部,然而,究竟大腦根據甚麼來進行對客觀事物,以及對自己身心狀態的想像與推理?而這些想像與推理又受甚麼樣的內在生理訊息與外部刺激型態的影響?我們目前對感情的瞭解儘管已經不少,卻還都是屬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次,我們最欠缺的就是說明情感機制的理論。這本書介紹了很多關於情感的最新研究與探索,讓我們瞭解,不只是大腦對於知覺的無意識認知重要,大腦對於我們自己生理現象的主觀推論也很重要。這種統整性的觀點不僅對於現代心理學者很有啟發,對於醫學、哲學、教育領域的讀者應該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l 白明奇成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專文推薦
[推薦文] 感覺不到的自己
◎ 白明奇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來襲,引發全球恐慌,有人輕鬆自在,有人焦慮不已;有人漠然以對,有人驚慌失眠。面對同一個外來事件,為何人們的反應如此不同?有人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也有人說是難以了解的自我。
自我,一直是哲學家、宗教家、心理學家很想了解透徹的主題,然而直到今天,這個名詞被了解的程度還是相當有限。被列為科學三大芒刺的意識、自由意志與價值觀,顯然都與自我有關。
了解自我才有可能知道為何生氣?為何動怒?為何悲傷?為何感動?為何害怕?然而,了解之後,並不保證能控制所有的情緒,完全控制情緒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情緒是難以捉摸的,因為生物體不斷接受外來的刺激,有些刺激超過閾值直接引發生物體的反應,有些則是喚起生物體的深層記憶(過去自我),經過壓抑與促發的加減過程導出行為,有些過程可以被生物體察覺,更多則是感覺不到、默默地兀自操作。這好像是無法被察覺的自我操控著表面的自我。
自我有好幾個,了解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個是動物自我。從細胞、器官、系統到身體經歷千萬年演化、所帶來與生俱來的自我;基本上這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為了存活所預備的自我,也是老祖宗所留下的恩典。
另外一個是過去的自我。人們從呱呱落地、或許從待在子宮業已開始,累積各式各樣挑戰與人生遭遇帶來的情緒反應;換言之,過去的自我點點滴滴地形塑出今天的自我。
還有一個是生理異常或病態的自我。由於細胞病變導致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乙醯膽鹼、朵巴胺等)質與量的增減,干擾了神經網路,超乎為了因應環境需求或非常情境的生理反應,進而引發憂鬱、焦慮、妄想、自主神經系統失調等疾病,許多人深受其苦。
原著作者乾敏郎教授的這本《情感究竟是什麼》的書,說實話有點難,雖然如此,本書對於稍具生物與生理基礎的讀者而言,有助於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祕密以及情感的生理基礎。
所謂理智的自己,是過去的自己靠著知識、人生經驗、聽從別人的勸導等等,表現出當下的自己,並做出行為。極端的行為學派追隨信徒卻認為,所有行為都來自環境情境的誘發與過去經驗的連結,行為者沒有自主的可能。
理智的讀者們,歡迎來挑戰這本書。
(本文作者是神經科醫師、心理學博士,目前是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多年來陸續於健康世界、中國時報、遠見雜誌、康健雜誌、健康2.0等,以專欄型式介紹失智症與行為神經學。著有《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彩虹氣球:失智症天空》及《松鼠之家:失智症大地》)。本文作者也是2017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得主。
l 游勝翔佛光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專文推薦
解開人類情感之謎,給心理學家的戰帖與情書
游勝翔
2015年美國皮克斯公司製作的動畫電影 Inside Out (中譯:腦筋急轉彎)席捲全球,共獲約8.57億美元的票房收入,並獲得該年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片。片中為喜、怒、憂、懼等情緒賦予具體形象,不同情緒角色活靈活現地居住在人類大腦的中控室工作、互動、合作,決定主人翁的主觀感受與思考,讓主人翁得以適應嶄新的環境,擁有更豐富的情感生活。姑且不討論是否所有心理學家都能同意片中對於人類情緒功能的簡化設定,此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觀眾接受與理解,原來「腦中有情」,大腦是掌管情緒的器官。
人類大腦的構造與功能(如本書所提到的鏡向神經元),賦予我們對於他人在面對新環境時的焦慮、缺乏朋友時的寂寞、親人關懷帶來的安心…能夠感同身受的能力,讓我們能夠理解與享受電影主角的情緒起伏。同樣的情感功能也讓我們能有效與人溝通、察言觀色、趨吉避凶。然而,卻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深受情感所苦,甚至並診斷成某種情感性的精神疾病。他們可能難以理解與表達情感,或是他們陷入自身的情緒泥沼中,停滯難行、耗損美好的生命。筆者的教學與臨床工作上,經常有學生或個案對我發問:到底情感是什麼?究竟情感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有這些情緒感受是正常的嗎?我要如何掌控自己的情感呢?…這些問題如此貼近你我的生活,在每個片刻裡,我們都處於某些情感狀態之下,我們都仰賴情緒與記憶的緊密結合,讓我們的心靈得以維繫與前進。人類的情感,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熱門議題,更是實用的知識。雖然心理學家們已經累積大量的理論與研究發現,但就掌握人類情感之謎的宏大願景來說,目前所知的實在遠遠不足。今日的人們,渴望知道更多。
透過本書,讓我們得以一窺日本科學家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抽絲剝繭,從不同面向探索人類情感之謎,標示出目前最新的進展,也激發出你我對於「世間情為何物」的更多好奇與探問。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掛名推薦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掛名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推薦語推薦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情緒像團迷霧,人人都知道它,卻少有人真的理解它。本書帶領大眾深入情緒之謎,從當代研究中整理出清楚的梗概。從入門到進階,讀者都能從本書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情緒知識。理解迷霧的來龍去脈,將使我們不再懼怕迷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折1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2 |
5折 | 0 |
6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乾敏郎
優惠價: 9 折, NT$ 288 NT$ 32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作者簡介:
乾敏郎教授
畢業於大阪大學基礎工學研究所碩士課程後,歷經國際電氣通信基礎研究所主幹研究員、京都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心理學教室助理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京都大學情報學研究所教授,目前則是於追手門學院大學擔任心理學部教授,同時也是京都大學榮譽教授、京都大學特聘教授、廣島大學醫齒藥保健學研究院客座教授、金澤工業大學客座教授。持有文學博士及工學碩士學位。
獲得獎項有日本神經迴路學會最優秀研究賞、日本神經迴路學會優秀研究賞、日本認知心理學會優秀發表賞,並自日本人工智能學會獲頒優秀論文賞、自日本神經眼科學會獲頒學術賞、自電子資訊通訊學會獲頒特別賞、論文賞。
日本認知科學會院士。日本神經心理學會榮譽會員。歷任日本認知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日本高階腦功能障礙學會評議員理事、日本神經眼科學會評議員理事、日本人類腦地圖學會營運委員、日本學術會議連攜會員。
專攻領域:從事語言、非語言溝通功能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除了健康正常的成人之外,另外還從事試圖解開發展原理謎底的研究,以及關於溝通障礙的腦內機制研究。
著作:《透過Q&A來了解腦部與視覺——從人類到機器人》(暫譯)『Q&Aでわかる脳と視覚――人間からロボットまで』(Science社,1993)、《想像的腦》(暫譯)『イメージ脳』(岩波書店,2009)、《透過腦科學的角度理解孩童的內心成長——追溯認知發展的源頭》(暫譯)『脳科学からみる子どもの心の育ち――認知発達のルーツをさぐる』(密涅瓦書房,2013)。這些書籍,在日本Amazon網站上的評價,都有四顆或五顆星。
譯作:在共同編著多本認知科學的教科書之外,尤其重要的,他在1987年翻譯知覺領域的重要研究者David Marr的《ビジョン視覚の計算理論と脳内表現》(意譯:視覺的計算理論與大腦運作),1998也翻譯了Jeffrey L.Elman 的《認知発達と生得性心はどこから来るのか》(意譯:認知發展和天賦的起源)。《腦的學習能力——針對育兒與教育的建議》(暫譯)『脳の学習力――子育てと教育へのアドバイス』” The learning brain” (ISBN-13: 978-1405124010)(共同翻譯,岩波書店,2006)等。將這些認知神經科學的重要研究者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介紹給日本讀者。
譯者簡介:
李其融
於日本同志社大學腦科學研究科攻讀博士。運用操作制約與神經電生理等手法,試圖用齧齒動物釐清模糊決策中的神經機制。由於從事研究與本書擦得上邊,亦對「自由能原理」深表興趣。根據這幅藍圖,光憑預測與訊號進出,就能讓生物依大局產生最協調的反應呢!任何試圖從雜杳神經活動中找出洗鍊系統的研究者,都會期待它的實證吧。
名人推薦:
l 佛光大學教務長林文瑛教授(日本慶應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專業領域: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 推薦文
千古一問:情是何物?
林文瑛 /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坊間多少演講,多少書本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藉由音樂、電影、好朋友、爬山、靜坐等等,會讓自己心情好轉。但是對於自己的心情是怎麼來的,心情的轉換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又有多少了解?為什麼與眾人高喊:「我是最棒的!」可以增加信心?洗把臉,可以冷靜情緒?泡個熱水澡可以紓壓?對著鏡子微笑,可以心情變好?
「情感究竟是什麼?從現代科學來解開情感機制與障礙的謎底」是乾敏郎教授2018的新書。乾敏郎教授獲得許多學術獎項,出過多本科普書,是兼具工電學、腦科學背景的認知神經心理學家,嘗試以Karl Friston的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 FEP),從最新科學的角度,以簡明易懂的圖表,說明「大腦如何理解與調節自己體內的生理狀態」,不僅解釋憂鬱症、發展障礙之類的情緒障礙,也分析情緒調節、暝想和催眠能維持健康的機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我們能夠自我調節情感,以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
沉浸詩詞,我們能夠體會「曾經桑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情,也能理解「婚前山盟海誓婚後絕情義」的感情變化,但是,我們卻很難預測,更難解釋這一切的感情是如何發生的。人無法直接知道客觀事實,只能藉由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訊息,以及伴隨而來的生理反應(例如,體溫,呼吸、心跳、瞳孔、淚腺、汗腺等)去進行對客觀外在世界的理解,從而產生主觀意識體驗(例如,生氣、恐懼、厭惡、悲傷、快樂等)。換言之,我們常常必須藉由自己內部的生理反應來解釋從感覺系統獲得的外來訊息,進行對外在客觀世界的想像和推理。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例如說,當我們害怕去跟心儀的異性講話,害怕去連絡一再拒絕自己的客戶時,究竟害怕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可能是大腦對陌生人物的想像,或者根據經驗的推理,但也可能是大腦對我們自己心跳加快的解讀。再例如說,我們都知道克服恐懼需要勇氣,但勇氣要如何產生?書中道理能讓人轉念奮起;家人親情能讓人鬥志百倍;青春記憶能讓人熱血沸騰。從恐懼到自信,客觀事物、外在情境沒有改變,主觀感情卻可以因為內在想法的改變,或是新刺激的出現而有鮮明卻又難以解釋的感情變化。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儘管科技的進步已經使得我們能夠觀察到憂鬱症病人的腦部,然而,究竟大腦根據甚麼來進行對客觀事物,以及對自己身心狀態的想像與推理?而這些想像與推理又受甚麼樣的內在生理訊息與外部刺激型態的影響?我們目前對感情的瞭解儘管已經不少,卻還都是屬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次,我們最欠缺的就是說明情感機制的理論。這本書介紹了很多關於情感的最新研究與探索,讓我們瞭解,不只是大腦對於知覺的無意識認知重要,大腦對於我們自己生理現象的主觀推論也很重要。這種統整性的觀點不僅對於現代心理學者很有啟發,對於醫學、哲學、教育領域的讀者應該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l 白明奇成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專文推薦
[推薦文] 感覺不到的自己
◎ 白明奇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來襲,引發全球恐慌,有人輕鬆自在,有人焦慮不已;有人漠然以對,有人驚慌失眠。面對同一個外來事件,為何人們的反應如此不同?有人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也有人說是難以了解的自我。
自我,一直是哲學家、宗教家、心理學家很想了解透徹的主題,然而直到今天,這個名詞被了解的程度還是相當有限。被列為科學三大芒刺的意識、自由意志與價值觀,顯然都與自我有關。
了解自我才有可能知道為何生氣?為何動怒?為何悲傷?為何感動?為何害怕?然而,了解之後,並不保證能控制所有的情緒,完全控制情緒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情緒是難以捉摸的,因為生物體不斷接受外來的刺激,有些刺激超過閾值直接引發生物體的反應,有些則是喚起生物體的深層記憶(過去自我),經過壓抑與促發的加減過程導出行為,有些過程可以被生物體察覺,更多則是感覺不到、默默地兀自操作。這好像是無法被察覺的自我操控著表面的自我。
自我有好幾個,了解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個是動物自我。從細胞、器官、系統到身體經歷千萬年演化、所帶來與生俱來的自我;基本上這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為了存活所預備的自我,也是老祖宗所留下的恩典。
另外一個是過去的自我。人們從呱呱落地、或許從待在子宮業已開始,累積各式各樣挑戰與人生遭遇帶來的情緒反應;換言之,過去的自我點點滴滴地形塑出今天的自我。
還有一個是生理異常或病態的自我。由於細胞病變導致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乙醯膽鹼、朵巴胺等)質與量的增減,干擾了神經網路,超乎為了因應環境需求或非常情境的生理反應,進而引發憂鬱、焦慮、妄想、自主神經系統失調等疾病,許多人深受其苦。
原著作者乾敏郎教授的這本《情感究竟是什麼》的書,說實話有點難,雖然如此,本書對於稍具生物與生理基礎的讀者而言,有助於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祕密以及情感的生理基礎。
所謂理智的自己,是過去的自己靠著知識、人生經驗、聽從別人的勸導等等,表現出當下的自己,並做出行為。極端的行為學派追隨信徒卻認為,所有行為都來自環境情境的誘發與過去經驗的連結,行為者沒有自主的可能。
理智的讀者們,歡迎來挑戰這本書。
(本文作者是神經科醫師、心理學博士,目前是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多年來陸續於健康世界、中國時報、遠見雜誌、康健雜誌、健康2.0等,以專欄型式介紹失智症與行為神經學。著有《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彩虹氣球:失智症天空》及《松鼠之家:失智症大地》)。本文作者也是2017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得主。
l 游勝翔佛光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專文推薦
解開人類情感之謎,給心理學家的戰帖與情書
游勝翔
2015年美國皮克斯公司製作的動畫電影 Inside Out (中譯:腦筋急轉彎)席捲全球,共獲約8.57億美元的票房收入,並獲得該年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片。片中為喜、怒、憂、懼等情緒賦予具體形象,不同情緒角色活靈活現地居住在人類大腦的中控室工作、互動、合作,決定主人翁的主觀感受與思考,讓主人翁得以適應嶄新的環境,擁有更豐富的情感生活。姑且不討論是否所有心理學家都能同意片中對於人類情緒功能的簡化設定,此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觀眾接受與理解,原來「腦中有情」,大腦是掌管情緒的器官。
人類大腦的構造與功能(如本書所提到的鏡向神經元),賦予我們對於他人在面對新環境時的焦慮、缺乏朋友時的寂寞、親人關懷帶來的安心…能夠感同身受的能力,讓我們能夠理解與享受電影主角的情緒起伏。同樣的情感功能也讓我們能有效與人溝通、察言觀色、趨吉避凶。然而,卻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深受情感所苦,甚至並診斷成某種情感性的精神疾病。他們可能難以理解與表達情感,或是他們陷入自身的情緒泥沼中,停滯難行、耗損美好的生命。筆者的教學與臨床工作上,經常有學生或個案對我發問:到底情感是什麼?究竟情感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有這些情緒感受是正常的嗎?我要如何掌控自己的情感呢?…這些問題如此貼近你我的生活,在每個片刻裡,我們都處於某些情感狀態之下,我們都仰賴情緒與記憶的緊密結合,讓我們的心靈得以維繫與前進。人類的情感,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熱門議題,更是實用的知識。雖然心理學家們已經累積大量的理論與研究發現,但就掌握人類情感之謎的宏大願景來說,目前所知的實在遠遠不足。今日的人們,渴望知道更多。
透過本書,讓我們得以一窺日本科學家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抽絲剝繭,從不同面向探索人類情感之謎,標示出目前最新的進展,也激發出你我對於「世間情為何物」的更多好奇與探問。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掛名推薦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掛名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推薦語推薦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情緒像團迷霧,人人都知道它,卻少有人真的理解它。本書帶領大眾深入情緒之謎,從當代研究中整理出清楚的梗概。從入門到進階,讀者都能從本書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情緒知識。理解迷霧的來龍去脈,將使我們不再懼怕迷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2 |
5折 | 0 |
6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折1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