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鴻篇巨製。《黃帝內經》的成編,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為中國數千年來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被後世尊為「醫家之宗」。它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中國古代著名的大醫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深受《黃帝內經》思想的薰陶和影響,無不刻苦研讀之,深得其精要,而終成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醫。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作者,是千百年來學者、醫家爭論不休的問題。
關於《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主要有三種說法:黃帝時成書,成書於戰國及秦漢,彙編於西漢。據眾多學者考證,《黃帝內經》主要部分成書於戰國至東漢時期較為可信。
關於《黃帝內經》的作者,縱觀全書所反映的學術觀點、理論水平、技術運用、語言文學皆存在一定的差異,其材料來源久遠、地域廣泛,自非一時一人之作。毋庸置疑,《黃帝內經》是彙編者收集、整理、彙編、而後冠以「黃帝」之名的一部醫學典籍。
《黃帝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每部各分為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
《黃帝內經》成書距今已有2000多年,由於時代的局限、文化的變遷,其文言式的內文、哲學與醫學結合的方式等,給現代人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障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黃帝內經》的實用性、可讀性,阻礙了《黃帝內經》更好的普及。為此,我們編撰了本書。
本書從《黃帝內經》中精心挑選了能反映《黃帝內經》基本思想、基本理論的精華部分,並將其分為——寶命全形:《內經》教你養生、陰陽五行:樸素的唯物辯證法、臟象精要:人體的核心與表象、氣血精神:人生命之根本、經絡學說:人體江河分布圖、脈要診法:中醫治病獨具妙方、病因病機:人為什麼會生病、病症通說:辨證識病症、論治宜方:治病有方、謹和五味:《內經》與健康飲食,共10個部分進行解說,其內容涉及《黃帝內經》的方方面面。
本書力求簡潔明瞭、通俗易懂,使其集知識性、趣味性、資料性為一體,相信不但對一般讀者具有啟蒙解惑之功,即使對醫學院校的學生和醫學工作者也會有較大的啟示和幫助。更主要的是,本書能使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面了解《黃帝內經》的理論精華,並可以輕鬆地運用於生活的眾多方面。
章節試閱
脈要診法——中醫治病獨具妙方
戰國時期醫學家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了望、聞、問、切的診斷疾病的方法。這四診法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為臨床辯證和防治疾病提供了客觀依據。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而《內經》對脈要診法,尤其是望診和切診,也有詳細而周密的分析和研究。
【脈診須知】
中醫學中的脈診是一種既簡單方便又細膩有效的診斷方法,只要應用得好,便能有效地指導臨床診斷治療。
(1)脈診的基本原理
《內經》中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這說明經脈有運行氣血的作用。經脈對營血或其運行有約束和限制作用。《靈樞•營衛生會》中指出:「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
無論是血脈,還是血脈周圍的人體組織,對脈中氣血的運行均能產生阻力。氣血的盛衰、動力與阻力的大小形成了脈象速率、脈形粗細長短、脈的強弱等不同的變化,並反映到各切脈部位。中醫學以氣血的外部表現判斷內在氣血的變化情況。
(2)脈診的診斷意義
根據脈象判斷病與不病:如「長則氣治,短則氣病」。
根據脈象判斷氣血的盛衰:如「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根據脈象判斷疾病:如「數則煩心」、「上盛則氣高(鬲),下盛則氣脹」、「澀則心痛」。
根據脈象判斷疾病的進退:如「大則病進」。
根據脈象判斷疾病預後:如「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
(3)正確應用脈診
掌握正常脈象:所謂正常脈象,即無病之脈的形象,習慣稱為「平脈」。這種脈象是三部有脈,節律整齊,來去從容和緩、充實有力,又具柔和之象,一息(一呼一吸)脈來四到五至的,亦即有胃、有神、有根之脈才能進一步區分病脈。
正確掌握診脈的方法:寸關尺三部定位要準確,首先定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三指平布,疏密適宜。按脈指力要適度,分浮中沉,細心體會。
選擇診脈時間:《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說明診脈時要保持安靜,呼吸平穩,氣血調勻,此時診得的脈象就能真實反映病情。
(4)診脈時病人體位要自然
患者最好是端坐,伸臂自然,或仰臥位使氣血流暢。必須避免阻滯血流,以防脈現假象。
(5)注意識別異常的脈管位置
如斜飛脈,即脈不見於寸口部,從尺部斜向手背;反關脈,即脈管呈現於寸口的背側等情況。切不可把脈管的異常誤認為是脈微、脈弱、脈沉細或無脈等假象,從而導致錯誤的判斷。
(6)掌握氣候、年齡、性別等脈象的變化
由於人的脈像是和四時氣候變化相應的,《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即常說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這是由於季節氣候不同而脈搏也有相應的變化,但都屬於正常脈象。又如在年齡、性別方面,年齡小,脈跳快,而老年人脈搏力量較弱,青壯年或體力勞動者脈搏多較有力。在性別方面,女性比男性脈搏稍弱一點。
(7)科學嚴謹,心無雜念
診脈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要集中精力細心體會,不可草率按摸,主觀臆斷,企圖使脈象符合症候。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即是強調,醫生診脈要有講究,最為重要的是心靜沒有雜念,這樣才能聚精會神地體會手下的脈象,不至於因心中雜念而分散注意力,導致對脈象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對病症的診斷。
相關連結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素問•脈要精微論》
診脈時,在體察脈搏動靜變化的同時,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眼神的旺衰,面部五色的變化,五臟有餘還是不足,六腑是強壯還是衰弱,形氣是強盛還是衰敗,從這幾個方面綜合考察,然後判斷病人是死還是生。
【診脈為何獨取寸口】
《內經》云:「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
脈象的大小、滑溜艱澀、浮顯沉滯均可以憑手指感覺辨別清楚。
中醫診脈獨取寸口。寸口,又名氣口、脈口。這個地方,動脈呈現部位淺,脈管搏動明顯,便於摸取,故為臨床醫家廣泛採用。之所以稱為寸口,是因為這個診脈的地方在魚際穴後一寸的地方。
臨床上,中醫常利用寸口脈變化情況來推論臟腑氣血功能的盛衰,以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依據。根據中醫基本理論,其理論根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寸口部為脈之大會,為臟腑諸氣的通路
《難經•一難》中說:「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由此可以認為,寸口脈是指手太陰肺經之脈,是肺經氣血流通的地方。同時,肺位最高,又朝百脈,全身臟腑氣血循行都要流經肺而大會於寸口,故五臟六腑之氣血盛衰,臟腑功能強弱都可在氣口這個地方反映出來。
(2)肺脾同屬太陰,有脈氣相通,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素問•五臟別論》中說:「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營也。」飲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受納,在太陰脾的消化運輸作用下,精微物質布散於全身,對全身組織器官造成滋養作用。肺亦屬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又主一身之氣,肺經氣血的盛衰,能夠反映全身各臟腑器官的氣血盛衰。
(3)肺為十二經之始終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絡,十二經氣血循環流注,起於肺經又終止於肺經。營衛氣血遍布周身,循行五十度又終止於肺經,復會於氣口。所以診寸口脈能夠了解營衛氣血的盛衰。
(4)獨取寸口,方便易行,便於診察
寸口處動脈淺在,易於觸知,脈搏強弱,易於分辨,因而沿用已久。歷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並系統地觀察了各種疾病寸口脈變動情況,總結出大量的有參考價值的文獻資料,以及臟腑病變和脈搏變化的客觀規律,上升為脈診理論。又驗之於臨床,辨證無誤。因而寸口成為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獨特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學術理論別具一格。
相關連結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素問•平人氣象論》
切脈要知道寸口脈的太過和不及。寸口脈應指而短的,主頭痛病。寸口脈應指而長的,主足痛、腿脛痛。寸口脈應指短促而上擊的,主肩背痛。寸口脈沉而緊的,為病在裡。
【脈診與四時】
《內經》云:「四經應四時,十二支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四大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與春、夏、秋、冬四時相對應,十二地支與一年十二個月相對應,十二個月與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條經脈相對應。
《內經》認為,脈診與四時關係密切,經文中多處提及。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說明脈象受四時變化影響而發生不同的變化。而且具有不同的特點:春季人的脈象具有從容和緩圓滑之象;夏季脈象起伏方正,洪達如鉤;秋季脈象清虛散澀,上下平調;冬季脈象沉石而下,必及其底。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四時之氣,同時影響人身氣血的浮沉變化而使四時脈象有浮沉的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即春季的脈象應當浮一些,就像魚游在水波中一樣;夏季的脈象充盈在皮下,浮泛而大,就像萬物有餘一樣;秋天的脈象沉於皮膚之下,就像蟄蟲即將潛伏一樣,冬天的脈象沉於骨下,就像蟄蟲謹密地潛伏,人們居於密室中一樣。
相關連結
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素問•脈要精微論》
脈診應當在早晨進行最好,因為此時,人身陰氣還不十分旺盛,陽氣也尚未散盡,病人又沒有進食,經脈中氣血還未充盛,絡脈中的氣血調和,全身的血氣又未大亂,這樣病脈才可以診斷出來。
【脈診在臨床中的重要性】
在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中,脈診在診斷治療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內經》中說:「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王叔和的《脈經》中也說:「脈理精微,其體難辨,浮緊弦芤,輾轉相類,在心易瞭,指下難明。」
關於脈學在中醫四診中的地位,雖然李時珍有「四診之末」之言,但徐靈胎說:「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從「四診之末」到否定脈診的地位,古今附和其說者為數不少。而孫思邈認為:「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徐春甫也說:「脈為醫之關鍵,醫不察脈,則無以別證,證不別,則無以措治,醫唯明脈,則誠良醫。」
把切脈作為評判醫者的首要標準,確實如此,千百年來,中醫其他切診之法漸被遺棄,唯獨取寸口、三指診脈幾成中醫之標識,由此足以證明脈學在四診之中絕非排列末位,更不可捨棄不用。
所以,《玉函經》所言「脈為醫門之先,其理微妙,未易研究,大抵問而知之以視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證之於脈不可偏廢」較為中肯。實際上依靠脈診而定疾病的性質,定疾病的臟腑,定疾病的吉凶,是其他三診無法比擬的。
相關連結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僕。
——《素問•脈要精微論》
脈象均表現為沉細而數,多為腎中虛火上逆;脈象沉細而散漫,多為寒熱病變;脈象浮而散漫,多出現目眩昏倒。
脈要診法——中醫治病獨具妙方
戰國時期醫學家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了望、聞、問、切的診斷疾病的方法。這四診法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為臨床辯證和防治疾病提供了客觀依據。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而《內經》對脈要診法,尤其是望診和切診,也有詳細而周密的分析和研究。
【脈診須知】
中醫學中的脈診是一種既簡單方便又細膩有效的診斷方法,只要應用得好,便能有效地指導臨床診斷治療。
(1)脈診的基本原理
《內經》中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這說明經脈有運行氣血的作用。經...
目錄
序言
寶命全形——《內經》教你養生
【《內經》養生原則】
【《內經》四季養生概要】
【養生首要——與環境相適應】
【養生重在養性】
【養生即是養腎】
【「五勞所傷」應引起足夠重視】
【養生防病注意防風】
【冬季防風保健須知】
【調神與養生】
【性生活與養生】
【女性「更年期」養生】
【老年人養生】
【音樂與養生】
【養生與護髮】
【護膚與養生】
【中醫健康的十大生理標準】
陰陽五行——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什麼是陰陽學說】
【陰陽的基本含義】
【陰陽變化的規律】
【陰陽學說在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偏勝】
【陰陽偏衰】
【陰陽亡失】
【陰陽格拒】
【《內經》關於中藥氣味陰陽屬性的探討】
【四時的陰陽變化與健康的關係】
【什麼是五行學說】
【五行的基本含義】
【五行的生剋關係】
【五行的乘侮關係】
【五行的制化調節】
【五行的勝復調節】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臟象精要——人體的核心與表象
【臟象學說的主要內容及分類】
【臟象學說的形成和演變】
【臟象學說與現代醫學】
【五臟化液】
【五臟六腑與人體健康】
【心——五臟六腑之大主】
【肺主一身之氣】
【脾臟的主要功能及表象】
【肝——將軍之官】
【腎與骨關節】
【胃——五臟六腑之海】
【膽——中正之官】
【人體的膀胱】
【人體的腸道】
氣血精神——人生命之根本
【中醫中的氣、血、精、神、魂、魄、津、液】
【精、氣、血與津液學說】
【氣究竟是什麼】
【血液的生成和運行】
【血的功能】
【血與五臟的關係】
【氣和血的關係】
【氣血精神對人體的重要性】
【氣血與壽命】
【氣血與睡眠】
【汗與血的關係】
【汗與疾病】
【精為身之本】
【養神與養形】
【神與精神疾病】
經絡學說——人體江河分布圖
【中醫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在醫學中的實際運用】
【經絡系統的組成】
【什麼是十二經脈】
【什麼是十五絡脈】
【奇經八脈指的是什麼】
【經絡與人體五臟】
【經絡要疏通】
【經脈與氣血】
【經絡與疾病】
【經絡與針灸】
【經絡與足部保健】
【經絡與養生保健】
【經絡按摩保健】
【中醫經絡減肥】
脈要診法——中醫治病獨具妙方
【脈診須知】
【診脈為何獨取寸口】
【脈診與四時】
【脈診在臨床中的重要性】
【什麼是三部九候】
【脈診中的脈症相反】
【脈診中的形神俱備】
【脈象中的胃、神、根】
【健康人的脈象】
【《內經》與望診】
【《內經》與問診】
【《內經》與舌診】
【《內經》與按診】
【五色診法】
【察便診病】
病因病機——人為什麼會生病
【什麼是病因病機】
【《內經》關於致病因素的論述】
【「六淫」與病因的關係】
【「七情」與病因的關係】
【「五志」過激累及五臟】
【生病起於過用】
【邪氣與正氣的盛衰變化】
【外感「火」、「熱」之邪】
【中氣不足的症狀表現】
【《內經》淺議出汗】
【五氣致病的特點】
【為什麼說「風為百病之長」】
【痺病的病因病機】
【陽氣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多種病症】
【偏枯的病因病機】
【《內經》關於睡眠的探討】
【病機十九條】
病症通說——辨證識病症
【什麼是表裡辨證】
【表證、裡證的症狀及病因病機】
【表證、裡證的關係】
【如何辨別表證、裡證】
【什麼是寒熱辨證】
【寒證、熱證的症狀及病因病機】
【寒證、熱證的關係】
【什麼是虛實辨證】
【虛證、實證的症狀及病因病機】
【虛證、實證的關係】
【「三焦」的部位及功能】
【咳嗽的診斷和治療】
【疼痛的診斷和治療】
【氣滯血瘀的診斷和治療】
【痿病的診斷和治療】
論治宜方——治病有方
【什麼是正治法】
【什麼是反治法】
【其始則同,其終則異】
【涼藥熱服,熱藥涼服】
【藥療與食療相結合】
【精神因素對疾病治療的影響】
【疾病預防很重要】
【君臣佐使的組方配伍原則】
【水腫病的治療】
【積聚證的治療】
【藥物的五味屬性】
【方劑的「七方」之說】
【什麼是「反佐法」】
【治病必求於本】
【用藥應考慮季節氣候】
【根據疾病表裡虛實之性而施治】
謹和五味——《內經》與健康飲食
【飲食有節】
【切忌飲酒過量】
【偏食的危害】
【講究膳食平衡】
【粗細搭配有好處】
【常食五果有益健康】
【脂肪的作用】
【科學食用蔬菜】
【五味調和】
【飲食過鹹有害健康】
【食物歸經】
【飲食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
【脾病者的飲食宜忌】
【心病者的飲食宜忌】
【腎病者的飲食宜忌】
【肝病者的飲食宜忌】
【肺病者的飲食宜忌】
【四季的飲食原則】
序言
寶命全形——《內經》教你養生
【《內經》養生原則】
【《內經》四季養生概要】
【養生首要——與環境相適應】
【養生重在養性】
【養生即是養腎】
【「五勞所傷」應引起足夠重視】
【養生防病注意防風】
【冬季防風保健須知】
【調神與養生】
【性生活與養生】
【女性「更年期」養生】
【老年人養生】
【音樂與養生】
【養生與護髮】
【護膚與養生】
【中醫健康的十大生理標準】
陰陽五行——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什麼是陰陽學說】
【陰陽的基本含義】
【陰陽變化的規律】
【陰陽學說在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3-27ISBN/ISSN:978957735925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5頁開數:17*23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