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辱罵一位男性,最髒的字眼就是「娘」。
這個現象不只反映出陽剛至上的父權制度,
更是幫助我們省思性別不平等的起跑點。
—— 本書拆解陽剛氣質的形塑與認同,從另一個角度重新理解性別平權,
讓每一個玫瑰少年,都能擁有自由自在的未來。 ——★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度書籍獎
★美國社會學協會(ASA)性別研究書籍榮譽獎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王宏仁專文推薦
「娘炮」是不陽剛的,是陰柔的,
就像一塊燙手山芋,每個男孩都不想要落在自己手上。
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將它烙印在別人身上,藉此證明自己是陽剛的,
於是無數的悲劇發生了,男孩也終於學會了如何壓迫他者。
► 為什麼我們動不動就愛講哪個男生很「娘」?為什麼性霸凌事件層出不窮?
► 我們的教育過程裡,不斷被教導「男生要陽剛,女生要陰柔」,這是怎麼發生的?
► 為什麼男性總愛開一些自以為幽默的「異男玩笑」,騷擾女性而樂此不疲?
► 男孩天天在「想色色的事」,這件事如何變成培養陽剛氣質的一大重點?
► 為什麼在學校裡,陽剛女孩大多比陰柔男孩讓人容易接受,甚至會廣受愛戴?
*****
「小學的時候,大家就開始叫我娘炮。」高三生瑞奇(化名)這麼說著。
他身材纖細,笑容靦腆,喜歡打扮也熱愛跳舞,本該有一段快樂的高中生活,卻只因為氣質陰柔,每天在學校必須不斷忍受同學的欺侮與羞辱……
這則故事絕非虛構,而且你我都不陌生,但我們從未真正理解,一個又一個的瑞奇為什麼被他人冠上「娘炮」之名,以及這個詞如何變成負面標籤,讓人傷痕累累,彷彿帶刺的玫瑰……
在青少年養成性別認同的過程中,學校是最關鍵的社會化機構。
長年研究性別認同的作者C.J.帕斯科教授,以陽剛氣質為核心概念,在本書描繪出一幅動態的性別認同過程,不但具有學識的原創性,也有助於我們省思以下重要議題:
◆如何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助長陽剛霸權,導致性別不平等的延續。
◆如何在家庭、校園等組織中建立一套性別友善的制度與文化,擴展性別的多元認識。
*****
在這部得獎著作中,作者以一所美國中學為研究田野,耗時十八個月,深入參與學生生活,用生動又嚴謹的文字記錄了青少年是如何崇尚陽剛氣質,又是如何將之化為每日一再上演的羞辱戲碼。
帕斯科指出,陽剛氣質是由一整套的制度章程、文化規範,與人際互動所構成的動態過程。陽剛氣質的形成即是一場一場「拒斥」與「確認」的日常儀式:男孩拒斥陰柔的一切,例如羞辱陰柔的男同學,避免娘炮標籤落到自己身上;以及確認陽剛的自我,像是以「把妹」衡量男性的陽剛程度,並將女性貶為男性的附屬品。
藉著拒絕陰柔、擁抱陽剛,男孩確保自己能長成「合乎社會期望的男性」,但在這過程裡,他們不僅造成了傷害,更將性別不平等的現狀,不斷再製、流傳。
【本書特色】
★出版即獲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度書籍獎、美國社會學協會(ASA)性別研究書籍榮譽獎。
★一本嚴謹、專業,又充滿生動細節的田野研究,帶領讀者剖析陽剛文化的運作與互動。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王宏仁專文推薦。
【齊聲推薦】
王宏仁【專文推薦】/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
吳曉樂(作家)
張亦絢(作家)
畢恆達(臺大城鄉所教授)
盛浩偉(作家)
陳思宏(作家)
陳嘉行(知性藝人)
番紅花(親職╱飲食作家)
藍佩嘉(臺大社會系教授、《拚教養》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大家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部異國民族誌來閱讀,作者文筆非常流暢,許多場景描述就好像活生生的電影在眼前播映。透過美國文化的他者,對照我們自身對於身體、性與男子氣概的理解,我們將可以更知道台灣性別文化的特色在哪裡。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作者透過生動而吸引人的美國高中校園田野故事,揭露了陽剛特質、強迫異性戀機制、性別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日常互動、嘲弄、體育、遊戲等建構起來。男學生、女學生、老師都共同參與其中。這是一本精采的社會科普之作,讀者沉浸在故事情節之中的同時,理論名詞也在腦中吸收消化。然後呢,就會反思自己的校園生活又是怎麼回事呢?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兼具故事的動人魅力與研究的犀利眼光,讓人能夠很具體而微地瞭解性別氣質的各個面向,並深刻體會到:性別並非只是理論,在那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盛浩偉,作家
高中時,有同學對我說:「你有七個姊姊?難怪這麼娘。」
「娘」是指責,但我一直不懂,像姊姊不好嗎?
我活下來了,接受了自己的身體,為自己的踰矩鼓掌。
但,其他受壓迫的同學呢?
本書作者的田野精采,拆解校園的性別養成,質問父權社會的掐人陽剛。
拋出問號,回到成長現場,把掐住我們的手,一指,一指,慢慢,堅定,撥開。
──陳思宏,作家
本書訴說了發人深省的高中生活故事,奠基於民族誌觀察與學生訪談,以此延展了性別與性相理論的深度。
──麥可.梅斯納(Michael Messner),社會學家、《Taking the Field: Women, Men, and Sports》作者
突破盲點的原創研究,重新處理了校園的階級、性別、族群,以及「娘炮」的標籤。本書將恐同心態置於研究要點,是一本容易讀的必讀之作。
──肯.普倫莫爾(Ken Plummer),著名期刊《Sexualities》編者。
要不是帕斯科這本細心且充滿熱情的民族誌,我們永遠不會了解「性別一致」(gender comformity)是如何從羞辱、恐懼與焦慮的一灘爛泥中淬鍊而成的。男孩必須透過(實體的與隱性的)暴力,才能成為「男孩」。真是一本引發思考、處處洞見的書。
──麥可.基莫(Michael Kimmel),社會學家、《Manhood in America: A Cultural History》作者
帕斯科為陽剛氣質、恐同心態、性相,與身體的交互作用帶來了全新觀點,促使我們重新思索性別認同的形構、集體的性別實作,以及性別不平等的再製。
──艾米.貝斯特(Amy Best),社會學家、《Prom Night: Youth, Schools, and Popular Culture》作者
作者簡介:
C.J.帕斯科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博士,現為奧勒岡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性與性別、教育社會學、社會心理學、酷兒理論、新媒體研究,並參與過由麥克阿瑟基金會資助的「數位青年計畫」(Digital Youth Project)。
研究與教學之外,帕斯科也時常針對青少年議題,如校園霸凌、性騷擾、性別不平等以及LGBTQ等主題舉辦演講。《你這個娘炮》(Dude, You’re a Fag: Masculinity and Sexuality in High School)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出版後榮獲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度書籍獎,以及美國社會學協會(ASA)性別研究書籍榮譽獎。
譯者簡介:
李屹
社會學出身,歡迎社科哲商管等翻譯合作。
譯作:《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商周出版)、《解套》(游擊文化)等。
elek.li@gmail.com
elek.li/resume
章節試閱
第三章(節錄)
欸,你這個娘炮:青少年男性的恐同心態
川中一年一度的創意表藝會(Creative And Performing Arts Happening, CAPA)迎來了豔陽天,校內形形色色的藝術學程展出學生的作品,氣氛就像園遊會。校舍前棟是學生實作的電腦程式,讓人目不暇給,混凝土鋪成的人行道也披上繽紛繁複的粉筆裝飾。草地上,桌子排成一行,擺出學生捏塑的陶藝作品。掛了學生畫作的高展架,將後棟分成兩塊。畫作左邊有一架電視機,學生導演的MV正喧譁;至於後棟的後側,有一塊方形的混凝土區域,拉起繩子,充作表演話劇、合唱和舞蹈的臨時舞台。老師把學生從班上放出來,讓他們在校舍間閒逛、看表演、看藝作。平時除非有公假、被辦公室叫去,或者陪同家長或教職員,不然學生很難獲准在校園內遊蕩。從上課時間抽身的自由,讓這一天平添躍躍欲試的氣息。學區為共襄盛舉,用巴士載附近小學的小學生來參加這天的活動。
高三生布萊恩跑過後棟,對著來參觀的一群小學男孩大喊:「那邊有娘炮!那邊有娘炮!快來看!」一群十歲男孩跟著布萊恩衝過走廊,等在走廊盡頭的是布萊恩的朋友,阿丹。他嘴唇一噘,左右擺臀,朝男孩走來,台步款款,屁股甩得半天高,手臂花枝亂顫。布萊恩對這群男孩喊道:「看這個娘娘腔!小心他上你!」十歲男孩們一聽,爭先恐後回頭跑,恐慌的尖叫聲響遍走廊。接下來的半小時,布萊恩和阿丹對著一批一批新到的年輕男孩,不停重複這場鬧劇。
開這些針對娘娘腔的玩笑,正是川中社交生活的重頭戲。娘娘腔好色又柔媚,務必不計代價避開他們。就是這樣,男孩在青春期的老早之前就知道了。一次又一次,藉著這些類型的恐同儀式,年紀較長的男孩讓年紀輕的牢牢記住:做什麼事、成為怎樣的人、說怎樣的話,都無所謂,但千萬不要成為娘娘腔。
陽剛氣質離不開恐同的辱罵和恐同的態度,在學校的環境裡尤其明顯,這一點,研究陽剛氣質的女性主義學者已有翔實記錄。她們主張,青少年和成年之初,陽剛氣質的精髓常常就在於恐同的嘲弄,而同志男孩首當其衝,承受反同的詆毀。上述說法探討恐同心態和陽剛氣質之間的種種關聯,本章既要進一步說明,更要加以質疑。當代美國青少年的陽剛氣質,的確是循恐同心態的道理打造出來的,可是仔細分析川中男孩牽扯娘娘腔的方式,儼然是一套規訓之道,這就讓我們明白:青少年陽剛氣質當中,不光是單純的恐同心態在起作用。巴著恐同心態作文章,終有其局限。請看川中男孩怎麼使用「娘炮」這個詞,就知道娘炮不只是扣著同性戀男孩的一種身分,也會暫時附在異性戀男孩身上。「娘炮的意象」這種規訓之道,也依種族不同而起著不同的作用。
人們如何調動娘炮這樣的形容詞來損人,只用恐同心態描述會流於浮面。先前的研究一聽娘炮出口,就稱之為恐同心態,甚至放任論證止步於此,自然講不清楚下述道理:辱罵別人的性,要看那人的性別來罵。一見男孩卯起勁來嘲弄彼此,就搬出恐同心態來描述這樣的行為,會忽略這種辱罵跟陽剛氣質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女孩不會像男孩那樣騷擾彼此,即使被騷擾,也跟男孩被騷擾的方式不同。可是按前述論證的老路,女孩跟男孩被騷擾的差異竟退居次要,然而這類騷擾在男孩塑造性別化身分認同的過程裡舉足輕重,反之女孩形塑性別化身分認同的過程則是另外一回事。按照前述論證的框架,陽剛氣質跟恐同心態之間的關係變得理所當然,也就講不清楚這類騷擾對於形塑男孩的性別化身分認同,有多重要。
娘炮不見得是固著在特定一個(同性戀)男孩身上的、某種靜態的身分。男孩開口閉口娘炮,還模仿娘炮,這是藉由互相調侃,把娘炮當成規訓自己、規訓彼此的論述。每個男孩都有可能在一處社會空間,或在一次互動裡,當上一時的娘炮。我的意思不是說:認同自己是同性戀、或者別人把他當同性戀看待的男孩,沒有三不五時被騷擾——被騷擾的比比皆是——但不光是性方面的認同會讓男孩被當娘炮,男孩的能耐輸人,征服妹子的氣勢輸人,還有力氣輸人,這些陽剛任務沒做好,或者顯現出一丁點柔弱或陰柔的樣子,也同樣會被當成娘炮。娘炮身分會流動,所以娘炮陰魂不散,拿來當規訓人的機制才會那麼強大。男孩害怕一黏上娘炮身分就再也撇不掉,所以會糾察自己的行為,可見娘炮身分流動的程度;男孩也認得出娘炮行為,會拚命撇清,可見娘炮身分明確的程度。
性別不同,權力起作用的方式也不同,這取決於分化成不同種族的自我;分析娘炮論述,便能將這些方式一一剔出。白種男孩的身體被別人說成娘炮的論述,跟捲入非裔美籍男孩身體的論述不一樣,白種男孩身體跟娘炮論述的關聯,也不同於非裔美籍男孩身體跟娘炮論述的關聯。的確,某些舉止一做出來,會陷所有男孩於暫時當娘炮的險境,但其中有些舉止由非裔美籍的男孩做出來,倒不至於被貼上那個標籤。娘炮論述對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意義,可見這種互動所牽涉的事物,比單純的恐同心態更複雜。別誤會,非裔美籍的社群也存在依性別而有差異的恐同心態。「當代黑人男性饒舌歌手和製片,誰不是取笑黑鬼死玻璃才轉大人」?此言不虛。但話又說回來,依種族分化的不同族群,各有其談性的意義體系,偏偏「從性的再現方式所經歷的文化辯論中,白種男女、白種同志和異性戀往往只看得到白人的經驗」,才掩蓋了不同的意義體系。迄今,人們寫到男性的恐同心態,十之八九仍當成跟種族無關的現象。儘管如此,D.L.金(D. L. King)近期探討非裔美籍男人和同性情欲的作品就指出,不僅種族認同塑造了恐同心態,性和性別的認同亦然。
什麼是娘炮?因性別而不同的意義
「你還是小男生的時候,別人就告訴你:『欸,不要當小娘炮。』」那時我們坐在田徑場邊的長椅上,非裔美籍和白人混血的達奈爾說明給我聽。這是真的,我訪談的男孩和女孩都告訴我,沒什麼比罵別人娘炮更難聽的了。高二、膚色略白的傑夫向我說明:「這裡就不太喜歡同志,還有一些別的原因。」高三、拉丁裔的傑瑞米告訴我,這樣辱罵別人,形同把一個男孩貶到一無是處,「叫一個人gay或娘炮,差不多就是最惡劣的說法了,就是說你什麼都不是的意思。」
男生向我解釋他們或其他人不喜歡娘炮的時候,大部分都是說:既然是男的,厭惡同性戀是理所當然的。舉個例子,高四、踢足球的白人凱斯是這樣說明的:「我認為男生就只是恐同。」但話說回來,男孩恐同並非一視同仁──只有男生會被用這種恐同的方式辱罵,女生不會,好幾個學生都是這樣跟我說的。再舉個例子,俊俏的白人高四生傑克跟我說他不喜歡同志族群,又馬上補了一句:「女同志的話OK,很讚。」受歡迎的白人啦啦隊員凱西跟我說的也差不多:「大家接受女同志,因為男生覺得『哦,很酷』。」達奈爾跟我講完人們怎麼告誡男孩不要變娘炮,又說:「他們(男生)對女孩沒意見。我看只有男生那一塊會讓他們『噁~』。」在這個意義下,川中文化裡,青少年時期的陽剛氣質所不可或缺的,嚴格說來不是恐同心態,而是因性別而有差異的恐同心態。根據上文引述的這些見解,女同志之所以「讚」,顯然是因為她們在異性戀男性的幻想裡有一席之地,倒不見得是對同性關係有什麼開明的態度。迎合異性間性相的色情影像裡,描寫兩個女人為了挑逗男性而進行性行為,是很受歡迎的一個主題。其實不獨川中的男孩厚此薄彼,青少年時期的男孩厭惡男同志的程度,一般都比厭惡女同志更深。既然男性會這樣痴想女人之間的性行為,可見男孩反覆使用娘炮這個字眼,如果只用恐同心態打發掉,恐怕稍嫌簡化,也會讓人誤解問題的癥結。
川中的女孩鮮少用上娘炮這個字眼,更從來沒有被人叫過娘炮。研究期間,我只記錄到三次有女孩講出娘炮,其中一次是拉丁裔、啦啦隊的安琪拉嗆傑瑞米。因為人見人愛、參加學生自治會的白人高四生傑瑞米不跟安琪拉一起蹺課,於是安琪拉嗆他:「你是個娘娘腔,所以才不跟我一起蹺。」無論如何,女生平時的字典裡沒有這個詞。因性別差異而不同的那種恐同心態,固然構成青少年時期的陽剛氣質,卻不是青少年時期陰柔氣質的要件。大家不會叫女孩女T或蕾絲邊,至少不會固定這樣叫,更別說有條有理的規律了。是有學生告訴我,女生被叫蕩婦是最難聽的。話是這麼說,從我的田野筆記來看,我聽見娘炮這字眼八次,蕩婦(或同義詞婊子)才會出現一次。
拿gay和娘炮辱罵人,用法和效果都有差別。凸顯其中的差別,讓我們能集中討論恐同心態因性別而異的性質。對川中的男孩女孩來說,gay差不多就是「蠢」的同義詞。這個詞雖然跟娘炮一樣,起源跟性有關,但不見得每次用這個詞都一致地帶有偏向性別方面的意義。女孩和男孩都常常把gay當形容詞用,會形容無生命的對象,也會用於男性或女性的人。反之,他們把娘炮當名詞用,而且一定是講不陽剛的男性。學生會用gay描述的東西,從別人的衣服到一條惹人厭的新校規,無所不包。舉例來說,有天在車間,阿尼拿出一台筆電放在他的桌上,款式舊,體積大,他後面的尼克大叫:「好gay的筆電,有五吋厚!」班上其他男孩便嘲笑阿尼過時的筆電。筆電可以gay,電影可以gay,一群人也可以gay。用來指其他男孩的時候,gay和娘炮對男孩來說是可以互換的,只是用gay不像用娘炮還要看性別的屬性,用gay的時候常常不干性別的事。
有些男孩極力表示,娘炮這個詞沒有性方面的意涵。達奈爾告訴我:「跟他是不是同志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白人、山中(在本鎮另一頭,是川中的對頭)高二的傑洛說得斬釘截鐵:「說真的,娘炮跟性偏好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愛叫誰白痴,他就是白痴,懂?」高二的阿班是白人,他很安靜,每天都穿重金屬的T恤去汽修場。我問他:「男生會因為哪種事情被叫娘炮?」他回答:「任何事情……不誇張,就是任何事情。好比說你轉扳手轉錯方向,有人就會說:『嘿,你這個娘炮。』有片肉從你的三明治掉出來,就只是這樣,有人就會說:『娘炮哦你!』」阿班每次講「娘炮哦你」的時候,他的聲音就沉下去,好像在模仿比較陽剛的男孩。阿班感覺男生可以因為「任何事情……不誇張,就是任何事情」就被叫娘炮,他的感覺也許沒錯,但其實大多數男孩要是做了特定的行為,就會淪為娘炮這字眼的活靶。這個例子裡,阿班的看法凸顯的是娘炮可以用來籠統地辱罵別人技不如人,而在川中的世界裡,技不如人就陽剛不起來了。一個男孩做出任何被界定為不陽剛的行為(縱然不見得就是陰柔的行為),就有可能被叫娘炮:顯得蠢或技不如人、跳舞、太在意衣著、情緒太豐富,或是對其他男生表示興趣(無論是對他的肉體或靈魂)。可是會動用娘炮一詞的範圍如此之廣,會讓男孩惹上麻煩的行為族繁不及備載,阿班會覺得一個男孩可以因為「任何事情」被叫娘炮,也在情理之中。這些跟性沒有關聯的意義不會取代跟性有關的意義,倒不如說前者跟後者並行不悖。
我訪談過的男孩中,有三分之一(十三個)告訴我,他們固然會毫無顧忌地用這個字眼辱罵彼此,卻不會對同性戀的同儕講這種話。高四、菲律賓裔的傑博斯告訴我:「坦白說我三不五時就會講(娘炮),但如果對方是同性戀,我就盡量都不講。但如果我只是跟朋友在外面,我講話就會像,『閉嘴啦,我不想再聽你講話,蠢娘炮。』」傑洛的說法類似,他把同性間的性相跟某種障礙相提並論,說他「不可能」叫一個如假包換的同志男生娘炮,因為「有些人發展遲緩,沒有人想跟這種人扯上關係,但我對他們超好,我厭惡有人取笑他們之類的事情。『兄弟,他們就是做不到,你懂不懂?』然後還有同志,同志生來就是如此。」照這群男孩的意見,同志是正當的身分,就算不正當吧,至少在生物學上是一種身分。
不論可能性再怎麼微小,男孩總是有可能作同志,同時又陽剛。大衛是個帥氣的白人高四生,穿卡其褲和扣領白襯衫,儀表翩翩。他告訴我:「當同志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只差在你選來一起睡的人。當同志還是可以拋接橄欖球。」乍聽之下,大衛好像是在為使用娘炮這個詞辯護。他的理由是,只要男同志去嘗試,還是可以當男人,不過,如果嘗試失敗(也就是說,如果他們連顆橄欖球都擲不好),那活該被叫娘炮。換句話說,從定義來講,被人說娘炮就是陽剛的對立面,不論人們調出這個詞的時候有沒有性方面的意思在。非裔美籍的高三生朱默則搬出人氣饒舌歌手阿姆的解釋來給我聽:「我不喜歡阿姆,不過他解釋得很好。就像拿掉你的頭銜。有次阿姆受訪,對方說:『你老是酸同志,卻又跟艾爾頓強同台。』他說:『我說同志的意思不是gay。』」這就是里奇.威爾欽斯(Riki Wilchins)所謂的「阿姆例外論──阿姆的解釋是,他叫別人『娘娘腔』不是因為性取向,而是因為他們軟弱又沒有男子氣概」。川中的男孩恰恰就是這樣用娘娘腔這個字眼的。當同志,別人不見得會接受,但一個身為同志的男人,好歹可以做點別的事情,讓別人認可他夠陽剛。而娘炮,就這個詞的定義本身就不可能陽剛。
娘炮是個不陽剛又問題重重的身分,然而同志這種性身分儘管被排擠,還是有陽剛的可能。不只青少年會區分這兩個詞的用法,心理學的論述還有男女同志組織的政治行動,都反映出這組差異。伊芙.賽菊寇(Eve Sedgwick)指出,同性戀在當代的心理學文獻已經不成問題,前提是同性戀的男性必須成年,而且必須陽剛。男性的同性戀沒有被當成一種病,可是同志男性的陰柔就被當成一種病看待。問題不在性方面的慣常作法或性取向,而在於欠缺陽剛氣質。沒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心衛領域的重要文獻)一九七○年代的版本不再將同性戀列為一種診斷結果,卻隨之加入一種新的診斷:性別認同障礙。根據賽菊寇的說法,男女的診斷判準有別。女孩要實際表明她是男孩,要能指明跟實在脫節的精神病徵;反之,男孩只要展現出一點對女性活動的關注,就符合診斷的判準。此外,男孩的性取向受管制,男同志的狹隘陽剛身分受管制,從同志文化本身可見一斑。討伐娘炮的戰爭就出現在男同志的徵友廣告中,男人要找「外貌、舉止異男樣」的男人。這裡的娘炮化作陰魂,名叫「男人沒有男人的樣子」。人們關切異男和男同志的陽剛氣質,不僅反映出青少年男孩對「超陽剛氣質」的執迷,還指向了當代「陽剛氣質危機」在通俗、科學,及教育擂台上的核心衝突。
第三章(節錄)
欸,你這個娘炮:青少年男性的恐同心態
川中一年一度的創意表藝會(Creative And Performing Arts Happening, CAPA)迎來了豔陽天,校內形形色色的藝術學程展出學生的作品,氣氛就像園遊會。校舍前棟是學生實作的電腦程式,讓人目不暇給,混凝土鋪成的人行道也披上繽紛繁複的粉筆裝飾。草地上,桌子排成一行,擺出學生捏塑的陶藝作品。掛了學生畫作的高展架,將後棟分成兩塊。畫作左邊有一架電視機,學生導演的MV正喧譁;至於後棟的後側,有一塊方形的混凝土區域,拉起繩子,充作表演話劇、合唱和舞蹈的臨時舞台。老師把...
作者序
新版作者序(節錄)
《你這個娘炮》的研究完成後兩年,有天我在離有川屯八十多公里的市區一家星巴克,這是另一個世界。我坐在咖啡店裡跟克雷格和他的朋友喬許聊天,兩人都是高中生,我們在聊他們怎麼用新媒體。克雷格正向我介紹他利用新媒體進行的活動,告訴我他用手機打給誰,讓我看他最愛逛的網站,展示他製作並發布在YouTube的影片,洋洋灑灑的一大堆。他一邊滑一邊笑,急著讓我看一支影片,那是他和朋友在當地的鬆餅店吃完飯時拍的。他朋友凱文吃飽飯沒錢付帳,克雷格一聽馬上掏出相機,表示借錢可以,條件是凱文要複誦一段告解詞,克雷格會錄下來上傳YouTube。影片開始,凱文頭埋在雙手裡,問道:「你要拍下來上傳YouTube對不對?」克雷格不理凱文求情,說:「隨便啦,跟著我唸。我,凱文.詹姆士.翁。」
凱文:我,凱文.詹姆士.翁。
克雷格:十七歲。
凱文(害羞咯咯笑):十七歲。
克雷格:山谷高中高四。
凱文:山谷高中高四。
克雷格:住聖塔克拉利塔。
凱文:住聖塔克拉利塔。
克雷格:現在要承認。
凱文:現在要承認。
克雷格:承認我,凱文.翁。
凱文:承認我,凱文.翁。
克雷格:是男同性戀。
凱文:是男同性戀。
他們爆笑出聲,這時喬許也閃進鏡頭裡,出現在凱文身後。
克雷格和喬許讓我看了更多短片,笑到發癲,其中一支是他們的朋友模仿肛交中的男人,中途就忍俊不住,爆出陣陣大笑。雖然眼前這個研究計畫的主軸不在於性別方面或性相(sexuality)方面的辱罵,我還是不由得暗想:「哇靠,娘炮論述上線了!」
我在川中(River High)蹲點的時候,跟我講過話的青少年裡擁有電子郵件帳號的寥寥無幾。那時YouTube還沒發明,MySpace還在襁褓中,而Facebook還在屈指可數的幾個哈佛大學生的想像裡。在那個時間點,青少年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擁有手機。二○○三年春天我結束在川中的研究,二○一一年寫下你眼前這篇文章,其間發生的事情說是一場數位革命亦不為過,就青少年文化而言更是貼切。過去這八年間,MySpace崛起又沒落,Facebook成為社群網路的首選。文字訊息超過語音通話,晉身青少年之間溝通方式的首選。研究顯示,百分之六十四的青少年在YouTube和其他網站上發布內容,輕鬆自如。目前有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有手機,百分之七十三使用社群網站。我坐在星巴克看克雷格的影片時,研究的正是上述青少年使用新媒體的種種變遷。我愈是跟克雷格以及其他青少年聊他們怎麼用新媒體,聽到的內容愈是跟川中那幾年聽到的事情交疊。男孩說給我聽的故事裡,有的是取笑其他人「不像個男人」的行為,有的是在社群網站上展示女生「性」致高昂的影像,而且引以為傲。從這些故事,我印證了娘炮論述和沉溺的異性戀(compulsive heterosexuality)並不局限在川中,或任何一所學校的圍牆內,反之,全國各地、出身各種階級和種族背景的的青少年告訴我的故事,在在指出我在川中見識到的、因性別而不同的恐同心態,還有異性戀至上的想法,已經輕易移向新媒體的環境了。
在線上環境,青少年是怎麼從性別和性相等方面糾察陽剛氣質的?崔樂有參與我的青少年新媒體研究,他跟我分享了一則故事,當例子正合適。崔樂告訴我他朋友布萊德的事。布萊德設計了一個MySpace專頁給他女友專用,還把標題命名為「珍妮超棒」,因此被崔樂形容成「女友狗」。他們是學校樂隊的成員,去音樂會的路上,布萊德給崔樂看了一張他跟珍妮在舞會拍的照片,照片背面有一行字,是珍妮寫給布萊德的:「小可愛,我愛你。」崔樂接著說,他用手機拍下那行字的照片,傳給「布萊德認識的每個人,現在我們全都叫他『小可愛』了。他因為這件事常常被嗆,我們都笑到不行。」憑藉數位科技的速度和容易複製的性質,本來只是朋友間關於布萊德陽剛氣質(或其欠缺)的玩笑,傳遍整間學校。類似的道理,沉溺的異性戀也在一些男孩的MySpace專頁上展開。舉個例子,本次研究計畫中的一個男孩,就洋洋自得地給我看他的MySpace專頁,裡頭有張圖片是公主被瑪利歐兄弟之一「占上風」,意即,從後方插入。
這兩項計畫隔了好幾年,娘炮論述和沉溺的異性戀連上線,我實在不該太驚訝。畢竟,新媒體造成的問題,尤其青少年和新媒體交織的部分,相關的報導在日復一日的新聞中比比皆是。通常這些討論會談到網路霸凌、性邀約、網路成癮、年輕人的書寫能力變差,或者感覺到他們在面對面的場合沒辦法好好把事情講清楚。近來,網路霸凌占據公眾論述的舞臺中心。百分之九十七的青少年指出,他們的線上經驗是正向的,然而,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不等的青少年回覆,他們曾經歷過某種網路霸凌。話說回來,公眾猛然一窩蜂地關注這個主題,簡直讓人以為這些行為不會在線下環境發生。此外,部分網路霸凌針對性別和性相的性質,也經常被忽略。
這些行為不是隨著新媒體崛起才出現的,《你這個娘炮》裡的事件足以說明這一點。互動媒體確實有其獨特之處,亦即它的迅速,還有它容易複製的性質。沉溺異性戀的慣常作法(practices)和娘炮論述,這類我們或許會認為是網路霸凌的行為,也會迅速地一傳十、十傳百,這些展演得以觸及更廣大的受眾,大過我當初為本書做研究的時候。在川中,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在當場才會看見這種互動,然而研究青少年怎麼用新媒體的時候,我了解到的情形是大不相同了,也就是,青少年不見得要聚在一塊兒才能見證或加入這類騷擾。這類性別和性相的糾察通常發生在線下,一旦在線上環境執行,不僅受眾更大,數位足跡也延續得更久。可見這些行為並不新,人們的關注才是新鮮事。新媒體並未造就這類型的騷擾,但肯定讓成人更容易見到了。我希望全國對網路霸凌的關注,不至於讓我們坐困愁城,或對科技的運用本身產生道德恐慌。既然匯聚了關注,何不讓我們開放地討論青少年針對性別和性相騷擾的慣常作法?
新版作者序(節錄)
《你這個娘炮》的研究完成後兩年,有天我在離有川屯八十多公里的市區一家星巴克,這是另一個世界。我坐在咖啡店裡跟克雷格和他的朋友喬許聊天,兩人都是高中生,我們在聊他們怎麼用新媒體。克雷格正向我介紹他利用新媒體進行的活動,告訴我他用手機打給誰,讓我看他最愛逛的網站,展示他製作並發布在YouTube的影片,洋洋灑灑的一大堆。他一邊滑一邊笑,急著讓我看一支影片,那是他和朋友在當地的鬆餅店吃完飯時拍的。他朋友凱文吃飽飯沒錢付帳,克雷格一聽馬上掏出相機,表示借錢可以,條件是凱文要複誦一段告解詞,克...
目錄
【推薦序】我的異男養成記:陽剛、恐同與「登大人」/王宏仁
新版作者序
謝誌
【第一章】打造陽剛氣質:青少年、身分認同和高中
阿宅的復仇
所謂的陽剛氣質,是什麼意思?
把性相帶進來
重新思考陽剛氣質、性相和身體
論方法
本書編排
【第二章】成為美洲獅先生:川中怎麼把異性戀和陽剛氣質化為制度?
川中的性別和性相課程
教學有道:非正式的性別與性相課程
學校儀式:展演與管治性別和性相
性別與性相的綱常
【第三章】欸,你這個娘炮:青少年男性的恐同心態
什麼是娘炮?因性別而不同的意義
成為娘炮:娘炮會流動
化身娘炮:瑞奇的故事
娘炮分種族
娘炮在此消失:戲劇表演
重新框定恐同心態
【第四章】扮異性戀扮到欲罷不能:陽剛氣質與支配
姐妹眼中的男神
把妹
觸碰
聊色
女孩的回應
我跟其他渣男不一樣
女性是人偶
【第五章】看我多陽剛!舉止像男孩的女孩
男人婆的過去
瑞貝卡和籃球女孩
返校節皇后:周傑西
同直盟女孩
陽剛氣質化於身
【第六章】結論:思考學校教育、性別與性相
陽剛氣質在川中
理論的內蘊
務實的措施
【附錄】有男生想撩你怎麼辦?在青少年的田野工作中,性別、性相與年齡的交織
注釋
參考書目
【推薦序】我的異男養成記:陽剛、恐同與「登大人」/王宏仁
新版作者序
謝誌
【第一章】打造陽剛氣質:青少年、身分認同和高中
阿宅的復仇
所謂的陽剛氣質,是什麼意思?
把性相帶進來
重新思考陽剛氣質、性相和身體
論方法
本書編排
【第二章】成為美洲獅先生:川中怎麼把異性戀和陽剛氣質化為制度?
川中的性別和性相課程
教學有道:非正式的性別與性相課程
學校儀式:展演與管治性別和性相
性別與性相的綱常
【第三章】欸,你這個娘炮:青少年男性的恐同心態
什麼是娘炮?因性別而不同的意義
成為娘炮:娘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