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治學之道
從紀傳體看其歷史學的開創思維歷史學家翦伯贊撰於1944年的小作,分析與識見扼要精闢。既有歷史學科的深厚功力,又平易流暢。
本書由歷史學家翦伯贊撰寫於1944年,介紹和評價了司馬遷的生平及其著述,尤其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體現的思想及歷史觀、治史方法,包括紀傳體的開創、紀傳體的活用、歷史批判——「太史公曰」、史料的搜集編制及其歷史觀。全書簡明賅要,識見精闢。
作者簡介:
翦伯贊
1898—1968,湖南常德桃源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他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一、二卷)《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
章節試閱
一 司馬遷的傳略
中國之有文字的歷史記錄,早在殷周時代。甲骨上的刻辭,鐘鼎彝器上的銘文,都是歷史記錄。春秋戰國之際,儒墨並起,百家爭鳴,其所著述,亦多稱引遠古的傳說神話,以自實其說。《尚書》、《國語》、《戰國策》之類的著作,且已接近於有系統的歷史記錄。以後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卿大夫的世系所出。更後又有《楚漢春秋》,記楚、漢之間的史實。但這些著作,或紀年為錄,或分國為史,或僅記世系,或截錄斷片,皆係支離斷爛的著作,並未構成一個整然的歷史系統;而且寫著的方法,亦無一定的成規。至於諸子的著作,則不過借史料以為其立論之根據或例證而已,更無所謂體例。所以我說漢以前,寫著歷史尚不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寫著歷史之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即所謂歷史學,在中國,是創始於天才的史學大師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卒年不詳。但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武帝後元年間,尚在人間。例如《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書徵和者二,後元者一;《惠景間侯者年表》中,書徵和者一,後元者三。按後元為武帝最後的年號。後元共二年,其第二年為公元前八十八年。據此,則司馬遷至少活到公元前八十八年,其年壽六十歲左右。
司馬遷出生於一個世家的家庭。據他自己在《史記·自序》中考證,他的始祖是傳說中「顓頊」時代的「重黎氏」。「重黎氏」自顓頊歷唐、虞、夏、商之世,皆「世序天地」。到周宣王時,「重黎氏」才失其「天地之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在周代「世典周史」。司馬氏出於「重黎氏」的說法,不可信,這大概是司馬遷的推想,而其動念,則以「重黎氏」在傳說中為「星曆」之官。司馬氏為「文史」之官,在中國古代「文史」與「星曆」不分,故有是說。
《自序》中又說當周惠王、襄王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以後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司馬遷的直系祖先,就是在秦的一支,其徙秦的始祖,即司馬錯,這大概是可靠的。
《自序》中又歷述司馬錯的子孫,以至於他自己。他說錯孫靳,「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市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司馬談就是司馬遷的父親,他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史官。他不但記憶許多歷史掌故,而且精通天文、曆算及諸子百家的學說。《自序》中說他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司馬談正撰次舊聞,準備寫一部史記,不幸於元封元年,因為漢武帝舉行祭泰山的大典,即所謂封禪(封為山頂之祭,禪為山麓之祭),沒有帶他同去,他認為這是一個莫大的恥辱,於是氣憤而死。
司馬遷生當西漢隆盛的時代。這時,漢武帝正在勝利地經略邊疆的偉業。東至今日之朝鮮,南至今日浙、閩、粵、桂以至安南,西南至今日之黔、滇,西至今日之新疆乃至中亞,都已經劃入西漢帝國的版圖。只有對北方的匈奴,還沒有完全勝利,因此戰爭在西北仍然繼續進行。司馬遷親眼看到當時中國的人民,暴骨沙漠;親眼看見當時四裔諸民族,稽顙漢庭。漢武帝的歷史創造,當然也就開拓了司馬遷的歷史心胸,他可以看到他以前的人看不到的歷史活劇,聽到他以前的人聽不到的外來傳說。
司馬遷又生在一個史官的家庭,據他在《自序》中說:「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所以他便有優先的機會,去接近中國古典的歷史文獻。《自序》中說:「年十歲則誦古文。」
在司馬遷的當時,西漢政府正在高唱「崇儒術,黜百家」的口號,執行文化思想的統制政策;但司馬遷卻於諸子百家的學術,無所不看。他對於諸子百家,甚至當時尊為正統的儒家學說,都有批判;唯獨對於道家的學說,則讚美盡致。他在《史記·自序》中引其父《論六家要
指》曰: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的思想,頗受道家的影響。所以後來班固批評他,說他「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其思想「頗繆於聖人」,「此其所蔽也」。
司馬遷在少年時就喜歡遊歷。他不是無目的漫遊,而是為了縱觀山川形勢,參察風俗,訪問古跡,採集傳說。《自序》中說他年「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
梁、楚以歸。」又在《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中說:「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
一 司馬遷的傳略
中國之有文字的歷史記錄,早在殷周時代。甲骨上的刻辭,鐘鼎彝器上的銘文,都是歷史記錄。春秋戰國之際,儒墨並起,百家爭鳴,其所著述,亦多稱引遠古的傳說神話,以自實其說。《尚書》、《國語》、《戰國策》之類的著作,且已接近於有系統的歷史記錄。以後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卿大夫的世系所出。更後又有《楚漢春秋》,記楚、漢之間的史實。但這些著作,或紀年為錄,或分國為史,或僅記世系,或截錄斷片,皆係支離斷爛的著作,並未構成一個整然的歷史系統;而且寫著的方法,亦無一定的成規。至於諸...
目錄
目 錄
一 司馬遷的傳略 1
二 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一—— 紀傳體的開創 19
三 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二—— 紀傳體的活用 39
四 司馬遷的歷史批判—— 「太史公曰」 54
五 餘論—— 史料的搜集編制及其歷史觀 73
目 錄
一 司馬遷的傳略 1
二 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一—— 紀傳體的開創 19
三 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二—— 紀傳體的活用 39
四 司馬遷的歷史批判—— 「太史公曰」 54
五 餘論—— 史料的搜集編制及其歷史觀 73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6-03ISBN/ISSN:978988869424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96頁開數:32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