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鄭如安博士依據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理念,加上多年實務經驗所編著有關親子教養的專書。
孩子很多的學習與習慣其實是在所謂的「非正經事」,如遊戲、起居生活的互動過程中建立的。任何教養方法、技巧都要建立在瞭解孩子的「親密需求」與「自主需求」兩種心理需求。父母如果能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與學習到遊戲式教養的幾個基本技巧,將會對親子關係有很大的增進,成為一個有效能的父母。
本書除介紹遊戲式教養基本技巧,在每個基本技巧章節裡也設計「自我檢核與反思」,期待能讓每位父母在瞭解遊戲式教養理念與技巧之外,更能透過這些「自我檢核與反思」來自我檢視、自我修正,真正地學習到遊戲式教養的新態度與新技巧。
全書最後亦摘錄一些父母實際教養過程所遇到的困境提問,相信當你閱讀完前面文章內容後,再看這些提問與回答的內容,你的體會與學習一定會更為顯著。
作者簡介:
鄭如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
現任:
陪著你完優質關係經營協會理事長
經歷:
二屆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
社團法人高雄市生命線主任
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
高雄市社會局兒童青少年與家庭諮商中心主任督導
美和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屏東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高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榮譽:
屏東教育大學傑出校友
全國反毒有功人士
教育部輔導有功老師
協同作者
李雅真
台南大學語文教育系學士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及輔導研究所碩士
現任:高雄市十全國民小學輔導組長
高雄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兼任心輔人員
陳玟如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屏東大學心輔系諮商輔導碩士
國小教師退休
現任:高雄市學生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劉秀菊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學系博士候選人
國小教師退休
現任:高雄市學生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章節試閱
讀書寫字若像玩遊戲這樣認真就好了
― 談遊戲式教養之遊戲 ―
遊戲不只是遊戲,玩具也不只是玩具
「遊戲式教養」是有趣也頗吸引人的一個概念,但常也有人質疑「遊戲」不就是玩樂嗎?「玩樂」孩子當然喜歡,但要求他做事情、寫功課時,就不是遊戲了,一點也不好玩了,還能進行遊戲式教養嗎?
對於初次接觸遊戲式教養的父母常會問「遊戲」為什麼會有效果?「遊戲」為何會讓孩子更有自信及自發呢?
本書將在以下章節一一分享遊戲式教養對「遊戲」的看法。
一、遊戲就是在「展現孩子自我的優勢」
遊戲式教養所談的「遊戲」,其實是一個隱喻、一個象徵,我們不認為遊戲僅是一種玩樂,我們深深地認為:
「遊戲」就是在「展現孩子自我的優勢」,就是「發展培養精進孩子的自信與自尊」。
「遊戲」就是在「讓孩子的情緒充分表露」,就是「讓孩子可以完全行使自己的意志」。
凡是孩子自發投入的遊戲或活動,就有可能產生上述的效果。
讓我再多解釋一些。試問每位朋友,若請你在工作之餘選擇一件事情或活動來做,你的選擇會是什麼呢?是唱歌、打球、運動、看書、或是看電影……?相信你的選擇,應該會是讓自己放鬆、開心、擴展人際關係或是找到成就感的。更重要的是你選擇的事情或活動應該就是自己願意且喜歡的,甚至這些活動就是你的興趣與專長。從事這些事情或活動時,相信一定有助於你身心的調整與優化的。
孩子在做完功課與學習之後,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我想就是「遊戲」。孩子的「遊戲」跟你投入的活動具有同樣的功效喔!
分享到此,筆者想要特別強調--當孩子是自己一個人在玩遊戲時,那真的就只是遊戲,但當爸媽學會遊戲式教養的基本態度與方法陪著孩子遊戲時,「遊戲就不只是遊戲」。此時的「遊戲」就是在「展現孩子自我的優勢」,就是在「發展培養精進孩子的自信與自尊」。
事例 1
張爸爸家的小明上幼稚園時學會了踢毽子!每天爸爸一回到家,小明就要求
爸爸一定要看他表演「踢毽子」。\爸爸!你趕緊坐下來,看,今天我已經可以一次踢10下了!!
於是張爸爸專注地花了5-10分鐘看孩子踢毽子!!
一段時間下來。張爸爸發現過去小明有時會嚷嚷不想上學的現象完全沒有了!!而且變得很喜歡上學。
張爸爸也發現小明不僅喜歡踢毽子!!對自己也變得更有自信,更願意嘗試新的事物。
爸爸!你看我很厲害,對不對?
這個我會,我來試試看!
事例 2
小芳是一年級的新生,她個性溫和善良,但較為內向。
又由於學前是由鄉下外公外婆照顧,沒有進過幼稚園,因此對於學校的一切都很陌生。
上學的第一周,老師指定小芳上臺唸課文,小芳唸的零零落落而遭致同學的謾笑,她覺得好丟臉喔!小芳開始對學習感到焦慮不安,有些懼學……
媽媽上過遊戲教養工作坊後,開始固定的陪伴小芳玩遊戲。她們一起玩老師和小朋友辦家家酒的遊戲,小芳有時扮有愛心的老師,請媽媽當學生;有時扮上臺說故事的小朋友,媽媽當聽眾,小芳玩得不亦樂乎。遊戲中媽媽不斷的肯定小芳的故事說得好聽,也稱讚小芳會安慰動作慢的小朋友,是個溫柔有愛心的好老師……媽媽還分享了小時候上學時的小故事,也曾經有過和小芳一樣的經驗。
小芳變得開心多了,開始願意和媽媽一起唸課文、學注音符號,也一起複習功課。小芳不再覺得丟臉,上學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囉!
各位爸爸媽媽平日要求孩子的功課及成績,都是應該,也需要的。但當孩子做完功課或完成你要求的事情之後,他說我要去「玩……」,請各位爸媽停下手邊的事情,好好的欣賞孩子玩的遊戲或玩具,因這些遊戲或玩具跟他的特質、優勢有關。有的孩子愛玩積木、有的愛玩黏土、有的愛玩剪紙,有的是要去打球跑步,有的愛看故事書……,這些都跟孩子的優勢有關。從孩子玩的遊戲內容、遊戲人物的表達、遊戲過程的變化及劇情等,都可以幫我們瞭解孩子的情緒與想法。
二、遊戲反映兒童的情緒、思想與經驗
兒童最習慣、最喜歡的東西是玩具,他們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遊戲。遊戲有一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協助孩子表達內在的想法或情緒。因為孩子的認知思考、邏輯推理……都尚在發展中,舉凡他內在的想法、情緒、感受等等,要他僅用語言來表達,其實是有困難與受限的。但這不表示孩子沒有情緒、沒有感覺或沒有想法。孩子經常是運用遊戲進行情緒的表露與內在想法的表達。
試著花一點時間觀察兒童的自發性遊戲,就會發現兒童可能無法很精準地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挫折、憤怒,但他們很習慣透過遊戲玩出他們的挫折和壓力。
「兒童靠遊戲表達情緒,靠遊戲表達思想,靠遊戲描述他生命中的一些重要經驗」。這是筆者經常分享表達的概念。
當你仔細感受孩子玩的扮家家酒、畫圖、假扮遊戲等等的內容,你就可以輕易地在遊戲過程中,感受孩子的情緒與想法。以「辦家家酒」遊戲為例,相信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玩過「辦家家酒」,兒童透過這樣的遊戲過程,呈現出他所知覺到的世界,也玩出許多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或完成的夢想。小男生扮演成一個員警、超人或大力士,拿著精良的武器拯救世界,這樣的遊戲過程滿足了這位小男生好多的幻想,也讓他感受到自己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小女生扮演媽媽煮東西給小BABY吃,煮食物的過程中,還會聽到她講述,生活中經驗到的一些事情,如「要乖、不可以偏食、爸爸會生氣…」等內容。
以上這些都應證了「兒童靠遊戲表達情緒,靠遊戲表達思想,靠遊戲描述生命中的一些重要經驗」。
以下是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即將要住院動手術的小朋友的遊戲內容,
他連續玩了三次同樣的遊戲內容…
一開始,他將一些醫療、診病、治療的玩具拿出來玩。遊戲的主題就是「一個小朋友要動手術的遊戲內容。」
但有趣的是,第一次遊戲玩到要動手術時,突然發生地震,導致醫院停電,所以手術必須暫時取消。他將醫療器材及即將動受術的小朋友玩具收了起來!
沒多久,他又玩了第二次同樣的遊戲內容。
但這一次要動手術前,改成颱風來了,一樣的又沒有辦法動手術了!
第三次則是要動刀開手術的醫生堵車在路上來不及到醫院。所以也沒辦法開刀動手術。
各位,從這三次的遊戲的內容,孩子是不是已把他內心裡面的渴望、期待或是擔心、焦慮表達出來了呢?
兒童化妝遊戲
從圖片中不難瞭解,兒童玩著化妝的遊戲,很有可能是模仿她平日看到媽媽化妝時的過程。在一個友善接納的情境下,又有多元足夠的玩具及媒材,兒童就會被自己內在的需求所引領,玩出各種不同主題的遊戲,這也說明透過兒童自發的遊戲,可以讓我們瞭解兒童所感知到的世界,或是兒童所認同的事物為何,或是兒童生命中對他影響很大的事件,如父母離婚、親人過世、目睹家暴……。
兒童照顧遊戲
照顧娃娃的遊戲,可能是呈現兒童被照顧的經驗,也可能是玩出兒童內心的期待。
總之,兒童遊戲的過程及內容是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爸媽可以運用「遊戲」來展現、培養孩子的優勢,透過「遊戲」讓孩子充分地表達他內在的想法與情緒,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又能增進親子關係,爸媽也可以透過觀察孩子自發玩出來的遊戲過程與內容,進而更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三、因為是遊戲,孩子更可以放鬆的表達心中負向的經驗與情緒
可曾聽過孩子說「我是在玩的」,尤其是當兒童說了或做了不被接受的事情時,兒童經常會以「我是在玩的」這句話來當藉口。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動力機制。「因為是在玩的,所以不要當真,因為是在玩的,所以比較沒關係。」兒童在遊戲過程中也就是在玩的,所以,可以比較放鬆的投射或表達出生命中的負向經驗。
再者,就是因為是在遊戲,是在玩玩具,是在畫圖、是在編故事或演戲,這些活動都是透過玩具、布偶、媒材來表達,兒童不是直接地講自身的經驗或負向情緒,這樣的過程是比較不具威脅及壓力。
在成人世界中,若要諮商或諮詢一些個人較難啟齒的問題時,常會說「我幫一個很好的朋友問的…」,之所以要如此,就是要避免不要太難堪或太有壓力。透過這樣的說明,大家應該體會透過玩具及遊戲,更容易讓兒童玩出他生命中那些不易開口的經驗或情緒。
右邊作品是一位情緒困擾兒童運用黏土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兒童將它取名為「爆發的火山」,從這個作品的名稱及作品內容,可以推測出憤怒、生氣可能是他生活中常出現的一些經驗,但因為是在玩黏土,所以可以盡情的透過搓、揉、壓、捏等方式,安全且放心的表達心中的憤怒與生氣。
更有趣的是,當兒童透過遊戲充分的表達其情緒時,他卻也在遊戲過程中學習到了自我掌控,看他將這些黏土掌控的如此有秩序,這個過程對兒童而言是相當具有治療效果的。
有一次筆者應邀到外地開遊戲養育的工作坊,主辦方來接筆者時,車上同時也坐了三個小朋友。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個大概三歲多,年齡最小的小女生,看到有客人上車時,顯得非常興奮。然後就跟旁邊的另外一位小男生說:
「等一下!我們來玩遊戲!」
「好啊!那要玩什麼遊戲呢?」小男生說。
「我們來玩吵架的遊戲。」小女生開心地回應。
筆者當時聽了很驚訝,回頭看一下這個小女生,她長得非常的清秀可愛,但筆者心裡想的是「她為什麼要玩吵架的遊戲呢?」
各位,你覺得這三歲的小女生為什麼會如此特別的要玩一個吵架的遊戲?你想是不是她的家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若你有機會看這小女生玩的吵架遊戲內容,我想你會對她有更多的瞭解,甚至你可以瞭解「吵架」對這小女生有哪些影響?
簡言之,透過玩具及遊戲,提供了兒童在一個接納的氣氛中自由表達和探索的機會,加上瞭解遊戲式教養的陪伴者敏銳及適切的反映,都能夠使兒童感受到被接納、被瞭解,讓兒童很自然的抒解其心中的情緒或壓力,同時也學到掌控,這樣的遊戲歷程,兒童會越來越有自信與自尊。
透過上述說明,各位讀者對於玩具、遊戲以及遊戲治療,是否更有概念或感覺呢?歡迎各位與我們一起成長,學習如何透過玩具、遊戲進入兒童的內心世界。
再次強調,掌握遊戲「輕鬆」與「自在」的內涵!請爸媽不要太嚴肅,也盡可能不要指導孩子怎麼玩?如何玩?容許孩子在「完全可以行使自己的意志」的情境下玩遊戲,你只要在旁欣賞與反映孩子做的不錯的地方。
例如:
「你好開心將拼圖完成了!」
「你很專心的利用這些積木擺出了一個城堡。」
「你畫了一棵樹、小花和兩隻小白兔。」
「你好奇地將兩種顏色混在一起,結果變出不同的顏色了」……
放眼古今中外,一位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或比別人有成就,絕對不是因為他的數學、英文、國文…的成績比別人好,而是他比別人更積極、樂觀、自信、負責、抗壓力高…,亦即他有好的品格或態度。而要養成這些好的品格,通常是從外在的鼓勵、肯定,逐步內化進而成為他的品格或態度。
當你在孩子很輕鬆自在且開心的遊戲過程中,反應出他做的不錯的行為與態度,這些態度與行為就會逐漸被內化成為他的品格或態度。這也是遊戲式教養的一個重要觀念。
記得!兒童的遊戲過程、玩的玩具都與他的優勢有關。讓孩子的優勢透過遊戲自然地成長發展,當然對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讀書寫字若像玩遊戲這樣認真就好了
― 談遊戲式教養之遊戲 ―
遊戲不只是遊戲,玩具也不只是玩具
「遊戲式教養」是有趣也頗吸引人的一個概念,但常也有人質疑「遊戲」不就是玩樂嗎?「玩樂」孩子當然喜歡,但要求他做事情、寫功課時,就不是遊戲了,一點也不好玩了,還能進行遊戲式教養嗎?
對於初次接觸遊戲式教養的父母常會問「遊戲」為什麼會有效果?「遊戲」為何會讓孩子更有自信及自發呢?
本書將在以下章節一一分享遊戲式教養對「遊戲」的看法。
一、遊戲就是在「展現孩子自我的優勢」
遊戲式教養所談的「遊戲」,其實是一個隱...
作者序
前言
相信很多人初次聽到「遊戲式教養」,都會有點好奇或疑惑!!在本書後面會有更詳盡的介紹,在此先簡要說明一下遊戲式教養是如何被開展出來的。要談遊戲式教養必須先瞭解諮詢這個專業。諮詢這個專業的發展是從歐美國家開始,且都是以成人為主體,此領域裡面也有非常多的流派、學派,但以兒童為主體的學派就當屬「遊戲治療」。
遊戲治療應用家長的濫觴可以追溯在 1909 年時,Frued 教導 Little Hans 個案的父親回到家在面對孩子呈現恐懼狀態時,如何進行反應而成功治癒 Little Hans 的恐懼症。後來到了 1949 年時,有位名叫 Dorothy Baruch 的諮詢師就更具體的教導她兒童個案的父母一些技巧,並建議他們在家中與孩子進行遊戲單元,這不僅改善了孩子的問題也增進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雖然如此,當時諮詢專業對此訓練家長基本遊戲治療技巧的模式還是有所遲疑,直到 1964 年 Bernard Guerney明確運用「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學派」的理論基礎,發展小團體結構之訓練模式並命名為“Filial Therapy"。此後,各種訓練家長基本遊戲治療技巧的模式就越來越多,甚至推廣到除了父母之外的學校老師、保育人員、褓姆、爺爺奶奶…等需要跟兒童接觸的人,都發現效果相當良好,而且這些都經過嚴謹的實證研究證實的。
從嚴謹的研究結果及遊戲治療師的實務經驗都證實,經過訓練後的父母都能比之前更瞭解孩子們的需求,以及學習建立一個非判斷的、允許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家庭氣氛,並瞭解遊戲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事件,對孩子所發出的情緒訊息會更敏感,更能瞭解孩子及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而非只想立即降低孩子的不當行為。
更值得一提的是:1.這些基本技巧對父母而言是較簡單易學的。2.這些技巧很容易在遊戲單元外的家庭生活中被採用。3.甚至當父母熟練這些技巧之後,其對兒童的效果可比擬專業的遊戲治療者。
今天遊戲式教養這本專書也是在這樣的潮流下應運而生。這本書的所有內容是鄭如安博士依據兒童中心遊戲治療與結構式遊戲治療的理念,加上多年實務經驗所編著有關親子教養的專書。鄭博士本身是一個華人,在華人的家庭、學校、社會中成長,也是一個兩個女兒的爸爸,且擔任過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又有超過 20 年豐富的戲治療的諮詢專業經驗。因此,本書的很多例子都是發生在華人文化脈絡的華人家庭中的情境,相信這都可以更貼近各位爸媽的經驗與需求。
不管是以專業諮詢師為主的遊戲治療、結構式遊戲治療,或以家長為主的遊戲式教養都強調「遊戲」,但遊戲是什麼呢?遊戲式教養跟遊戲治療的遊戲有無不同?
這是一個很好且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的遊戲絕對不是手機遊戲、線上遊戲或電子遊戲,因為當孩子在玩這類遊戲時:1.他可以全然的獨自一個人玩,可以完全不跟周早遭的任何人互動,甚至他不需要也不期待有人跟他一起玩手機遊戲的,所以,也才會看到在餐廳時,每個孩子人手一台手機就不吵不鬧了,但也沒有交流與互動了。2.這類遊戲都讓孩子成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亦即玩的過程,孩子不需要表達內在的感受、想法,或是沒有人際間的交流互動機會。3.這類的遊戲無法促進孩子的肢體發展或平衡協調能力的發展,因為整個過程,孩子只用到手指頭這個部分。有尚可之,這是非常糟糕的!這類遊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相當大的!!每位家長對於孩子玩這類的遊戲要有所管制或限制。
我們所倡導及鼓勵的遊戲範圍很廣泛,只要是在進行過程需要或可以有交流、互動,或是他可以促進表達、溝通的都可以說是「遊戲」。例如:1.一般人常講的玩玩具、或一個人在畫圖、玩樂高、拼圖…等等,都是在遊戲,因為在玩的過程,孩子就是在透過玩具在表達或展現能力,即使孩子是一個人在進行這類遊戲,但過程中是可以有人參與進去的,或是你可以根據他的作品與孩子進行交流互動,例如孩子分享他剛才一個人畫圖的內容即是。2.跟大人、手足、同學打球、下棋、團康活動…等,這也是遊戲。因為在玩的過程就是在交流、互動,而且上述動態的活動也都能促進孩子肢體的發展與平衡協調性的發展。
綜上,具有下述三個特性之一的活動,就是遊戲治療或遊戲式教養所謂的「遊戲」:1.就是一個孩子表達內在感受、想法或展現能力的過程。2.就是可以促進孩子與人交流互動的過程。3.就是一個有助於孩子身體發展的過程。
由此可知,我們跟孩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幾乎都具有「遊戲」內涵。訓練孩子如廁、走路、生活習慣、讀書、寫字…等,都是有交流與互動的。陪孩子玩任何的玩具或下棋、打球…這當然更是遊戲。
有了這樣的瞭解之後,大家就更容易明白遊戲式教養的重要與價值甚至是高於遊戲治療的。因為遊戲治療的進行就僅限於在專業的遊戲治療室中,由專業的諮詢師進行每週一次的遊戲單元。但遊戲式教養的目的則是要讓父母親可以將所學應用在家庭生活中。我常用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當一個人生病到醫院動手術時,需要專業醫師在專業的手術室進行。但當一個人手術後的居家照顧與保養或我們平日的鍛鍊與養生保健,就不需要具有像專業醫師這樣的醫學專業,也不限定要在專業手術室中進行,而是有了基本的醫療常識之後,要在日程生活中實踐,而且當我們平日的養生保健有落實,就可以大大減少生病進而要到醫院看病的機會。
綜上,遊戲式教養式強調的是家長要把學到遊戲治療基本技巧與態度很熟練、很自然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一種「遊戲治療生活化」的實踐。因此,大家也會發現整本書都盡量日常生活的情境。
很多父母常會抱怨孩子「如果讀書寫字能像玩遊戲這樣認真就好了」,這的確是孩子生活中真實的樣態。這同時也說明孩子很多的學習與習慣,其實是在所謂的「非正經事」,如遊戲、起居生活的互動過程中建立的。
相信大家都同意遊戲對孩子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書首章將先介紹遊戲與玩具的重要,讓大家瞭解「遊戲不只是遊戲,玩具也不只是玩具」的內涵。
任何的教養方法、技巧都要建立在對孩子的瞭解,若無法理解或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只針對孩子的行為做處理,有時不僅沒有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有時爸媽閒的時候,孩子都不吵不鬧不要求,但當爸媽正忙著店裡的生意或正在處理一些重要事情時,此時孩子反而要你幫他做東做西,讓爸媽好煩又好有情緒。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些時候玩具擺著,兄弟二人都不玩,但當一個人過去拿著要玩時,另一個人也過去要搶著玩同一個玩具,然後兄弟就吵了起來。怎麼會這樣呢?
上述的這些事例,經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爸媽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懂箇中理由?!
其實這都跟孩子想要得到爸媽關注的親密需求,或展現自己有能力、有主導性的自主需求有關。我們若要有效處理這些生活事件,就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書第二章要介紹孩子兩個重要的心理需求:「親密需求」與「自主需求」,我們相信孩子每個行為的動力來源都是起於要滿足這兩個心理需求。父母如果能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是要親密?或是要自主?或是兩者都需要?將會對親子關係有很大的增進。相信讀完第二章的介紹,父母會更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也就能更有效的處理孩子帶來的困擾,成為一個有效能的父母。
接續的第三章至第八章節則是透過理念的介紹帶出遊戲式教養的具體技巧,希望經由理念的瞭解再配合具體技巧的學習,才能真正學好遊戲式教養。尤其遊戲式教養特別根據心理學、諮詢輔導學的重要理論-依附關係的理念:強調一個能能持續與穩定滿足孩子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需求的互動關係,就可以滿足其親密感並培養一個具安全感的孩子。遊戲式教養就根據此理論的一個關鍵理念:「持續與穩定」,強調建構一個固定而有規律的親子時間之重要,這個親子時間的建構可說是建立優質的親子關係及培養自信自尊且有責任心孩子的基本條件。
而在第三章就以「媽媽,妳在嗎?」主題來探討遊戲式教養親子時間之建構。第四到八章則特別來介紹遊戲式教養的幾個基本技巧。
遊戲式教養的基本技巧摘要說明如下:
1. 「追蹤描述行為」、「提升自尊」技巧:讓父母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自尊。
2. 「情感反映」技巧:讓父母瞭解到情緒的重要與複雜,也讓每位父母學會反映出孩子的情緒,而能有效安撫及穩定孩子的情緒。
3. 「反映意義」技巧:讓父母更懂得孩子的內在想法,甚至是孩子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4. 「提供選擇」技巧:讓父母培養出自律且負責任的孩子。
5. 「設限」技巧:讓父母學習如何有效規範孩子的行為。
在介紹遊戲式教養基本技巧後,同時也設計「自我檢核與反思」的內容,期待能讓每位父母在瞭解遊戲式教養理念與技巧之外,更能透過這些「自我檢核與反思」來自我檢視、自我修正,真正地學習到遊戲式教養的新態度與新技巧。
本書也摘錄一些父母實際教養過程所遇到的困境提問,相信當讀者閱讀完前面文章內容後,再看這些提問與回答的內容,讀者體會與學習一定會更為顯著。
前言
相信很多人初次聽到「遊戲式教養」,都會有點好奇或疑惑!!在本書後面會有更詳盡的介紹,在此先簡要說明一下遊戲式教養是如何被開展出來的。要談遊戲式教養必須先瞭解諮詢這個專業。諮詢這個專業的發展是從歐美國家開始,且都是以成人為主體,此領域裡面也有非常多的流派、學派,但以兒童為主體的學派就當屬「遊戲治療」。
遊戲治療應用家長的濫觴可以追溯在 1909 年時,Frued 教導 Little Hans 個案的父親回到家在面對孩子呈現恐懼狀態時,如何進行反應而成功治癒 Little Hans 的恐懼症。後來到了 1949 年時,有位名叫 Dorothy Bar...
目錄
三歲女兒給媽媽的祈願
第一章 讀書寫字若像玩遊戲這樣認真就好了
~談遊戲式教養之遊戲
第二章 教養的兩難與挑戰
~談遊戲式教養之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三章 媽媽妳在嗎?媽媽,妳在嗎?媽媽妳在嗎?
~談遊戲式教養親子時間之建構
第四章 大家來玩捉迷藏-我看到你了
~談遊戲式教養之提升孩子的自信與自尊
第五章 虎姑婆別咬我-愛哭的孩子不要哭,他會咬你的小耳朵
~談遊戲式教養之孩子的情緒管理
第六章 小木偶奇遇記-皮諾丘之鼻子變長了
~談遊戲式教養之反應意義
第七章 三隻小豬蓋房子-要用稻草?樹枝?還是磚塊呢?
~談遊戲式教養之培養孩子負負責
第八章 123木頭人-看看有誰還在動?
~談遊戲式教養之規範與設限
第九章 結語
第十章 實務操作Q&A~學員諮詢的問題vs如安老師的回應
三歲女兒給媽媽的祈願
第一章 讀書寫字若像玩遊戲這樣認真就好了
~談遊戲式教養之遊戲
第二章 教養的兩難與挑戰
~談遊戲式教養之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三章 媽媽妳在嗎?媽媽,妳在嗎?媽媽妳在嗎?
~談遊戲式教養親子時間之建構
第四章 大家來玩捉迷藏-我看到你了
~談遊戲式教養之提升孩子的自信與自尊
第五章 虎姑婆別咬我-愛哭的孩子不要哭,他會咬你的小耳朵
~談遊戲式教養之孩子的情緒管理
第六章 小木偶奇遇記-皮諾丘之鼻子變長了
~談遊戲式教養之反應意義
第七章 三隻小豬蓋房子-要用稻草?樹枝?還是磚塊呢?
~談遊...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8頁開數:25開(長21 cm x 寬 15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