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縱橫,永世謀臣──諸葛亮。
他出自名門,卻隱居茅廬,潛心修練,等待時機。待到青年,征戰半生的老將三叩家門,他的機會,來了。
他小心翼翼,事必躬親,唯恐行差踏錯,影響他一生追隨的主公一統天下的大計;他出謀劃策,知人善用,六次北伐,為歷史寫下了不止一頁的風雲篇章。
《隆中對》是他聞名天下的契機,《出師表》是他流傳千古的名作。
亂世動盪的洶湧中,他曾洞燭先機,獲得空前絕後的勝利;也曾從高處墜落,被失敗打擊得體無完膚。
──然而這一切都無法讓他停止步伐,為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的聲名,響徹雲霄;他的美譽,敵我皆頌。
他立身以正,處事以公,奉國以忠;他以草廬躬耕為始,以清譽千秋為終。
那些令人誤解的、以訛傳訛的神奇事蹟,或是他未曾做過、卻被人強推神壇或硬冠惡名的真假過往,本書將會一一道來,如實述說。
在兩千年後的今日,願人們一提起「諸葛亮」這個名字,想起的並非「狀多智而近妖」,而是他一生忠誠、無我為國與克勤克儉的千古楷模。
作者簡介:
楊益
70後,本科學通信工程,碩士研究生做防空雷達中頻接收機,從事過高校教師、通信類創業公司幹部、網站主編、培訓講師等工作,最喜歡的卻是歷史和軍事。
既欣賞風雲變幻、金戈鐵馬的宏偉,也喜歡剖析或大或小的個人在這種激蕩環境下展現的人性百態。寫作的東西,大抵也就是這兩者的結合。不僅僅是用通俗的筆法展現那段歷史的景象,更是試圖去理解個人在其中的取捨。
2010年起出版《張居正全傳》、《那些三國的女人們》、《宋國的故事》、《不可不知的德國史》等20餘部作品。同時於《北京晚報》發表軍事類專欄作品200餘篇。
趙嫣
80後人。生於河畔兵家要津;就讀江南繁華之域;蝸居燕地六朝古都。喜愛旅遊,喜愛影視,喜愛戲劇曲藝,喜愛域外風情,也喜歡品味和分享其中包含的歷史韻味,在繁忙更迭的代碼串中,尋求一絲悠遠。
章節試閱
西元一八一年的兩個「老二」
西元一八一年,農曆辛酉年,東漢靈帝光和四年。
這一年,已經趨於沒落的東漢朝廷,在繼續不死不活地喘息著。儘管各種天災和外族入侵不斷,都是些小打小鬧,尚不足以動搖帝國的基礎。
著名的昏君漢靈帝,這一年繼續坐在龍椅上混日子。親生老媽董太后和剽悍老婆何皇后之間的婆媳鬥爭,把他折騰得有氣無力。在一幫太監的唆使下,他玩命地吃喝玩樂,還在後宮開辦了一個市場讓宮女們做生意,皇帝自己也穿著商人的衣服參與,樂在其中。他又在花園裡給狗穿上官服,皇帝親自駕著驢車往來奔馳。
這個縱欲享受的皇帝還有八九年的陽壽。待他油盡燈枯後,將把帝國終結的悲劇留給他的兒子們。
而之後數十年間縱橫天下的英雄們,也在這一年默默耕耘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黃巾道領袖張角,用治病祈福的方式吸收著信徒。他已經擁有數十萬的擁戴者,遍布天下大半的州郡,再有三年,他將發起震撼東漢帝國的「黃巾起義」。這次起義最終會被鎮壓,卻給之後的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提供了空間。
二十七歲的曹操,在首都洛陽冷眼旁觀天下大勢。這位「太監的孫子」前幾年因為親戚犯罪遭到牽連而罷官,去年才剛剛被重新提拔為議郎。好色的曹操,帶著自己兩年前新納的寵妾——娼妓出身的卞氏入朝上任,絲毫不顧及正妻丁夫人在老家投來哀怨的目光。
與曹操同歲的孫堅,這時候正意氣風發。他在十年前就自行募兵參加了討伐會稽「妖賊」許昌的戰役,從而獲得朝廷嘉獎,被授予官職。孫堅前後當了幾個縣的幹部,得到當地士紳和百姓的一致擁戴,江東孫氏的名望正在積累。更讓人高興的是,年僅七歲的兒子孫策聰明可愛,頗有將門虎子的英武之氣。而且這一年,夫人吳氏又懷上了,據算命的說,這個孩子,比他哥哥的福氣更大!
河北,二十一歲的劉備正壯懷激烈。他頂著「漢室宗親」的虛名,卻家境貧寒,少年孤苦,以編織草鞋和草席為生。現在的劉備今非昔比,已經成為大名士盧植的得意門生。這位「鳳凰男」1喜歡喝酒,聽音樂,縱情玩樂,更喜歡結交豪傑之士。當地的年輕人都尊奉他為大哥,其中有兩個很能打架的人,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
這一年三百多天裡,全中國大地上有上百萬的嬰孩呱呱墜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將在幼年夭折。剩下的長大成人後,絕大多數將做為平民或士兵,在未來的亂世中正常死亡,或者非正常死亡,從而濃縮為歷史書上的幾個數字。
但其中也有幾聲啼哭,具有不同的意味。號哭的嬰孩將對未來產生影響。他們的名字和事蹟,也將被記載在史書上。
其中一聲啼哭,來自於洛陽的皇宮高牆之中。
漢靈帝的妃子王美人生下一個兒子。當時的後宮,屠戶出身的何皇后專橫霸道,不允許其他妃嬪懷孕。王美人發現自己懷孕後嚇得發抖,生怕招致災禍,曾一度想服藥墮胎。誰知墮胎藥服下去,竟然無效,最終孩子還是生了下來。隨後,可憐的王美人便被何皇后毒死。男孩得到祖母董太后的保護,被她撫養長大。
這個自幼失去親媽的孩子,名字叫劉協,字伯和。在歷史上他有個更響亮和恥辱的名號:漢獻帝。漢獻帝排行老二,在他上面有個年長幾歲的同父異母哥哥劉辯,就是何皇后生的長子,史稱少帝。
據史書記載,漢獻帝本是個聰明果斷的人。但形勢比人強,他接替哥哥劉辯之後,當了三十年皇帝,受盡了委屈和挾持,最後被曹丕篡漢,因此在各種文學作品中,他又被刻畫得分外窩囊和無用。
另一聲啼哭,則來自於山東省的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泰山郡丞諸葛珪的家中。諸葛珪的妻子生下一個眉清目秀的兒子。郡丞家中的親情,遠勝皇帝後宮的殺機。孩子的出生,讓全家老少其樂融融。
這個山東孩子叫諸葛亮,字孔明。他同樣排行老二,同樣有個年長幾歲的哥哥諸葛瑾。數十年後,他將名動天下。而在他死後,這種名聲將繼續遠揚,直到把他捧上所謂的「神壇」。
漢獻帝和諸葛亮,同一年生,同樣排行老二,而且都在年幼時失去了母親,在少兒時期失去了父親。他們後來也同樣為了「中興漢室」這個目標,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鬥爭(雖然手段完全不同)。最奇妙的是,他們的死也在同一年。
只不過千年之後,前者被曲解為「窩囊」、「無能」的代名詞,後者則昇華為「智慧」、「忠誠」的象徵。
顛沛天涯
幼年時代的諸葛亮,同那個時代的絕大多數歷史人物一樣,沒留下什麼記載。能確定的,只是他的童年很不幸。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去世,隨後沒幾年父親也病死了。諸葛亮和他的大哥諸葛瑾、三弟諸葛均以及兩位姊姊,就成為相依為命的孤兒。
好在瑯琊諸葛氏本是名門望族,親戚不少,諸葛亮他們幾個就投靠叔父諸葛玄,混口飯吃。諸葛玄後來被任命為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帶)的太守,南下上任,把諸葛亮、諸葛均他們姊弟幾個也一起帶去了。再後來,諸葛玄被免官後病逝,諸葛亮、諸葛均又搬到荊州襄陽一帶居住。其居地,有人認為在今天南陽臥龍崗,也有人認為在今天襄陽附近的隆中,也有人認為先在南陽,後在襄陽。
他們的大哥諸葛瑾則留在故鄉瑯琊侍奉繼母,後來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江東,被孫權錄用,成為孫吳政權的重要大臣。
短短十多年中,年少的諸葛亮已經吃盡了世間的辛苦。與他一同吃苦的,則是整個大漢帝國屬下的千百萬子民。就在諸葛亮四歲時,爆發了席捲半個中國的黃巾大起義,上百萬農民揭竿而起,向欺凌壓榨他們的貪官汙吏發動血拚,不惜同歸於盡。
起義被鎮壓之後,朝廷更加腐敗,外戚和宦官又玩了一輪同歸於盡的鬥爭,最終造成西涼土霸王董卓入朝,武力把持朝政。隨後,以袁紹為首的各地諸侯起兵,打著討伐董卓的旗號,趁機割據州郡,正式揭開了亂世混戰的序幕。
伴隨著「英雄」們的征戰,是下層民眾的受苦受難。曹操曾有詩作「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憐憫那個時代軍民的慘景。當然,曹操的憐憫是停留在文學作品層面上的。到實際操作的時候,屠城、坑降,一個也不能少。
諸葛亮的故鄉瑯琊郡屬徐州,原本遭受戰禍相對較少,是中原民眾避難的安樂窩。曹操的父親曹嵩也曾在瑯琊避禍。但到了西元一九三年,這一切改變了。
這一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徐州牧陶謙的部將殺害。曹操化悲痛為力量,出兵徐州復仇,所到之處屠戮十餘城。次年,曹軍再入徐州,一路殺到瑯琊、東海。曾經的避難桃源,成為新的修羅血海。諸葛亮的故鄉,也被淹沒在死亡恐怖之中。
諸葛亮此時是否還在瑯琊,史料缺乏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他哥哥諸葛瑾應該經歷了這慘禍。諸葛瑾最終離家避難,遠走江東,這次戰禍即使不是全部原因,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定居荊州之後,諸葛亮姊弟總算是得到了安寧。荊州在劉表的統治下,受到的戰火相對較少。諸葛亮也就在這塊土地上,度過了人生中最悠閒快活的十年時間。
據現有史料記載,諸葛亮大致是在西元一九七年左右開始在荊州生活的,直到西元二○七年成為劉備的部下。稍微逃脫了長輩喪亡的悲痛和戰火的威脅,而尚未被軍政大事所累,確實算最輕鬆快活的日子。
那麼這十年諸葛亮是怎樣度過的呢?按照史書記載和諸葛亮的自稱,是「躬耕於隴畝」,就是埋頭種地。
當然,這裡的種地,絕不是說諸葛亮跟老農一樣,成天起早貪黑,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累得筋骨痠痛。真要是生活艱難到這種程度,那諸葛亮只能做一個合格的農夫,是不大可能有工夫去鑽研學問,成就大業的。
諸葛氏畢竟是名士家族,雖然逃難來此,卻也能像模像樣地置些田地,僱些佃戶,吃穿是不愁的。至於諸葛亮的躬耕,也是那時名士們的風雅之一,走到田間地頭進行農業勞動,作為生活的調劑而已。
更多的時間,諸葛亮是在「修身養性」。一是讀書學習,二是與當地的其他名士交流。所謂物以類聚,名士們正是靠彼此的這種交往,相互提攜扶持,既增長知識,又積累人脈和名聲;有了人脈和名聲,才能出頭當官,從而光耀門楣,報效國家,或者實現其他志向。
諸葛亮和他的夥伴
天下大亂,而荊州一帶相對安寧。對當地的名士集團而言,簡直是一個最好的環境。要是天下太平,談資太少,未免無趣;要是大亂及身,大家忙著奔命,也顧不上瀟灑激揚。就是要這樣隔岸觀火,暢談天下大事,評論世間豪傑,名士風流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年輕的諸葛亮很快地融入這個圈子,並且靠著自己的學問和又高又帥的外貌(身高八尺,姿容甚偉),在其中嶄露頭角。
當時荊襄地區名士中的一位帶頭大哥姓龐,人尊稱龐德公。他是個標準的隱逸之士,帶著老婆住在襄陽郊外,從不進城,過著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龐德公不願意做官,卻非常喜歡和名士們往來,而且熱衷於給人取外號。他有幾位很要好的朋友,龐德公都給取了外號。
一位叫司馬徽,字德操。此人也是位恬淡退隱的賢士,素有知人評人的名聲。不過在很多時候,別人問他什麼事,他都是一句話:「很對,很好!」時間一長,得了個「好好先生」的名號。某一天他的妻子忍不住了,對他說:「別人是有疑問才求您解答,您怎麼能什麼都說好呢?這樣不負責任啊!」司馬徽回答:「娘子您說得很對,很好!」把老婆氣得半死。但這種敷衍只是對外人,真正的好友和明君,司馬徽還是能給予真正幫助的。
龐德公給司馬徽取的綽號是「水鏡」,稱其「水鏡先生」。這兩個字頗有嚼頭。鏡子是至明的,可以反映面貌,為人借鑒;水是至平的,可以用於參取平準。可水做的鏡子,又難免模糊不清,可遇而不可求。
司馬徽和龐德公關係非常鐵,好得跟一家人似的。有一次龐德公出門辦事,司馬徽忽然到龐家,說有客人要來。於是他大搖大擺地登堂入室,指揮龐德公的老婆和家人一陣忙碌準備飯菜,司馬徽自己坐在堂屋裡準備接待客人。過了一會兒,龐德公回來,簡直鬧不清這是誰的家了。
這位水鏡先生年齡其實不大,只比諸葛亮大七歲,後來三十五歲就死了。後世民間傳說把他寫成半仙,說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奇門遁甲之術,收了龐統、徐庶和諸葛亮三個徒弟,這是訛傳。當然,諸葛亮和龐統、徐庶等人確實都相當佩服水鏡先生。
第二位叫龐統,字士元,是龐德公的姪兒。《三國演義》和民間故事說龐統相貌極為醜陋。歷史上的龐統,小時候確實其貌不揚,大家都不拿他當回事。只有龐德公很欣賞這個姪子,打發他去司馬徽那裡蹭個評語。司馬徽和龐統談了一番話後,驚呼:「龐德公真有眼力!你果然是個天才!」
那時候,被名氣大的人一點評,就跟現在微博被明星轉發一樣,人氣往上躥。在龐德公和水鏡先生的聯合炒作下,龐統聲名鵲起。
龐統自己有了名氣,也開始評點其他士人。《三國演義》裡的龐統脾氣倔強,嘴巴很刁,但歷史上的龐統恰好相反。他學習「好好先生」司馬徽的風格,評點別人時總是滿口好聽的,誇大才德,有五分說十分。有人質疑:「你這不是胡吹嗎?」龐統回答:「亂世人心不古,我把人說得好一些,至少可以讓被誇的人自信自強,讓其他人對他仰慕,這樣也可以鼓勵進步,引人向善嘛!」龐統後來聲名遠播,連東吳的很多名士都對他仰慕不已。龐德公給這位姪子的綽號是「鳳雛」,就是小鳳凰——前途無量的神鳥。
第三位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的年齡比司馬徽和龐統都小,當時他的名氣和地位也不如他們。而龐德公對諸葛亮同樣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給諸葛亮取的綽號是「臥龍」(又叫伏龍)。趴在地上的龍,看上去軟軟的不起眼,一旦騰飛起來,那可了不得。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有一幫朋友。比如崔州平、石韜(石廣元)、孟建(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等人。按歷史地位,這幾位朋友都不如諸葛亮,但年輕的諸葛亮從他們那裡還是得到了不少收穫。
河北人崔州平是太尉崔烈的兒子,豪門出身,家學深厚,本人經歷豐富,在交往中曾多次指出諸葛亮的不足。河南人徐庶曾經當過「劍俠」,後來才棄武從文,身上有股子江湖的滄桑感。從他身上,諸葛亮自認學到了很多東西。大概,徐庶做為劍俠的果決霸氣,正是行事謹慎的諸葛亮較為缺乏的吧!
諸葛亮的豪門親戚
除了這些隱士,荊州地區還有一幫權貴大佬。最大的霸王,自然是荊州牧劉表。不過,劉表雖然貴為漢室宗親,他畢竟是「外來戶」,荊州真正的地頭蛇,是當地的豪門,其中以蔡氏和蒯氏最為霸道。
當初劉表接受任命,單身到荊州上任,就是在蔡瑁、蒯越和蒯良這些人的幫助下鎮壓了不肯服從的豪強,一舉拿下荊州。用現在的話說,蔡氏、蒯氏是和劉表一同扛過槍的戰友。劉表發達了,他們自然也權勢在握,作威作福。
蔡家的當家人蔡瑁,小時候和曹操是哥們兒。他的姑姑嫁給了太尉張溫,妹妹則是劉表的繼妻蔡夫人,蔡瑁也就成了州牧的大舅子。後來,蔡瑁的姪女又嫁給劉表的次子劉琮,親上加親。蔡瑁本人又和劉表的外甥張允往來密切。這麼內外勾結,加上劉表年老多病,蔡瑁儼然是荊州地區不折不扣的「二大王」。就連劉表的長子劉琦,都在蔡瑁和蔡夫人的陷害下吃了不少虧。蒯氏的當家人蒯越,據說祖上是韓信的謀士蒯通,他的地位不如蔡瑁那樣顯赫,但也是名權頗重。
諸葛亮一家子從山東搬到荊州一帶,當然要與這些豪門、名士搞好關係。怎麼搞好?結婚。門當戶對的婚姻,是連接家族關係的一條很實在的路徑。於是,諸葛亮的大姊嫁給了實權派蒯越的姪兒蒯祺;諸葛亮的二姊,則嫁給了隱林領袖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和這兩家攀上親,諸葛亮家的日子就好過了許多。
接下來,第三樁婚姻來了。名士圈子裡的一位長者黃承彥,直截了當地對諸葛亮說:「老弟,聽說你準備找老婆了。我有個女兒,黑臉膛3,黃頭髮,很醜陋,但是學問很好,跟你正般配,不知你意下如何?」
諸葛亮一口答應,旋即把這位醜媳婦娶了回家。黃夫人的名字史書無記載,民間通常叫她黃月英。
此事在當地頓時成為人民群眾茶餘飯後的談資。人們紛紛嘲笑娶了醜妻的諸葛亮,還編了歌謠來傳唱,諸葛亮卻怡然自得。
關於這樁婚事,後世大致有兩個說法。
一說諸葛亮娶醜女,主要是為了攀高枝。因為黃承彥的老婆就是蔡瑁和蔡夫人的姊姊,換言之,劉表是黃月英的姨父。諸葛亮娶了醜女,就和蔡瑁、劉表搭上親戚關係,對個人地位和發展大有好處。諸葛亮為了功名權位娶了醜妻,苦水只能往肚裡嚥。
一說諸葛亮娶妻就是「娶賢不娶色」,看重的就是黃夫人的才德兼備。他本人既有遠大志向,得到黃月英這位賢內助自然大有裨益,並非是貪慕權勢。他後來也並未借助劉表和蔡瑁的親戚關係在荊州謀個一官半職。
兩種說法真偽如何,後人已不得而知。按諸葛亮在隆中乃至一生的表現看,他自然不是趨炎附勢之徒,但他與黃月英的婚姻,客觀上必然能帶來人脈上的好處,這也無可否認。
其實,今人在談婚論嫁時,也必然要綜合考慮對方的相貌、能力、性格以及家庭背景等,若是因此就把朋友的婚姻命名為「色相婚姻」、「政治婚姻」或「金錢婚姻」,怕是要挨揍的。古人結婚,就是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妻子,完成繁衍家族的使命,順便求色得色,求賢得賢。「諸葛亮到底圖什麼」云云的爭議,其實是今人試圖把諸葛亮貼上高尚或者卑鄙的標籤。諸葛亮自己呢?無非娶一個自己能接受的媳婦,然後和她一起過幸福的日子,足矣。
哀樂中的壯志
穩定的生活有了,朋友有了,老婆也有了,諸葛亮繼續開心地在臥龍崗過他的小日子。讀書,學習,走訪四方,思考天下大事。
諸葛亮那會兒最喜歡唱一首歌,是《梁父吟》。這首歌最初是在齊地(就是諸葛亮老家山東一帶)流行的,據說是一首送葬的哀歌。歌詞如下:
「走出齊國的城門,遠望城南的蕩陰社區。那裡有三個墳墓,並列著很相像。是誰的墳墓呢?是勇士田開疆、古冶子等人。他們力大能推倒南山,斬斷地基。然而有一天遭遇了詭計陷害,為兩個桃子就殺死了三位勇士。誰出的這個詭計呢?是齊國丞相晏子!」
(原文是:「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歌詞裡講的,是春秋時期的故事。當時齊國有三位勇士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接,都是勇武絕倫,戰功赫赫。三人結拜為兄弟,橫行無忌。丞相晏嬰(就是「晏子使楚」裡面的矮個兒晏子)擔心他們為害國家,於是用了一條計策,賞賜給三位勇士兩個桃子,讓他們說自己的功勞,功勞大的就吃。結果三人為了吃桃子爭功,沒吃到桃子的一怒之下自刎而死,剩下兩個也自刎殉義。這就是「二桃殺三士」的典故。
「二桃殺三士」長期以來,往往被作為晏子「智謀過人」的正面事蹟之一,但想想用這種手段對付三個頭腦簡單、古道熱腸而且為國家立下大功的勇士,其實很損陰德的。這首《梁父吟》的格調,應是充滿悲憤哀怨,最後一句設問作答,憤慨之意擲地有聲。
諸葛亮為何獨愛這一首哀歌?他自己日後成為蜀漢丞相,對這位數百年前的同鄉丞相晏嬰,又是怎樣的評價?這一點頗耐人尋味。當然,孔明也可能只是簡單地喜歡哼一首流行歌曲罷了。
後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他當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是老老實實地在荊州做個隱士就成了。這只怕未必是實話。龐德公這樣的人是真心當隱士,但諸葛亮和他的朋友們,最後紛紛都出來當官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要說一開始就打定了終老林泉不問世事的念頭,或許符合那時候流行的「隱逸恬淡」之風,卻未免消極了些。
暴露諸葛亮內心的另一個旁證,是他當時自比為管仲、樂毅。這倆是什麼人?管仲是春秋時齊國的賢相,輔佐齊桓公九霸諸侯;樂毅是戰國時燕國的名帥,帶領五國聯軍,差點滅掉強齊。諸葛亮自比這兩位,那口氣是很大的。史書記載「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大家都不信他這麼有能耐。唯有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徐元直等把他這話當真。也難怪,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說出這般大話,怎麼讓人信服?但諸葛亮自己既然把大話說得人盡皆知,那麼他當然是不打算真的當一輩子隱士了。
據《魏略》記載,有一次諸葛亮和徐庶、石韜、孟建他們聊天,評價說:「你們幾位老兄,當官大概可以當到州、郡這個級別。」三人問諸葛亮,那你呢?諸葛亮「笑而不語」。這是在裝酷,也說明諸葛亮心中,實在有自己的長遠打算。
當時的中國「群雄割據,戰亂不止」。究其本源,是作為天下政治中心的大漢朝廷本身處於混亂,所謂「朝綱失振,民不聊生」,天下賴以安定的統治秩序和社會制度遭到破壞,老百姓也就在這種唯暴力是尊的新環境下苦苦掙扎。要想消除這深重的災難,只能寄希望於「重振朝綱,興復漢室」,恢復中央政權的地位和權力,重建政治、軍事和社會秩序。
諸葛亮本人,在生命的前四分之一屢經喪亂,顛沛流離;在隨後的四分之一安居於荊州。他切身體會著亂世給民眾帶來的慘痛命運,並從中磨礪出自己的志向,那便是:輔佐一位明君,安定天下,在亂世之中再造太平。
這樣宏偉的志向,或許很多人都曾立下過。但要實現這個志向,不僅需要自身的才能和不懈努力,還需要很多外在條件。比如:有力的合作者和良好的機遇。
不知不覺之間,諸葛亮已經二十七歲了,這個年齡在古代其實已經不小了。孔子云「三十而立」,單說東漢末年的幾位著名英雄:孫堅十七歲就起兵討叛,曹操二十歲便當上洛陽北部尉,劉備二十多歲就帶兵鎮壓黃巾軍,三十歲以前當上縣令。更別提孫策、周瑜在二十多歲就已率兵打下整個江東地區了。
諸葛亮呢?做為蔡瑁的外甥女婿,蒯家和龐家的舅子,他依然沒有一官半職,以平民之身,隱居在茅廬之中。他的長遠志向,似乎看不到實現的希望。
然而,諸葛亮是不在乎的。他在前半生已經經歷了這許多波折,又受到龐德公和司馬徽他們的薰陶。儘管胸懷大志,但他並不急於一時,不必趕在猴年馬月去立下功名,光宗耀祖。他只是靜靜地等待,積累,考察山川河流,體察民情,默默打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人脈儲備。
他後來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荊州的諸葛亮,確實有這樣的條件。草廬攻讀,壟畝躬耕,這是修身養德。而自己的滿腹學問和滿腔志向,也就在這不緊不慢的淡泊與寧靜中,積澱得愈加深厚,直到遇上命中的真主。
西元一八一年的兩個「老二」
西元一八一年,農曆辛酉年,東漢靈帝光和四年。
這一年,已經趨於沒落的東漢朝廷,在繼續不死不活地喘息著。儘管各種天災和外族入侵不斷,都是些小打小鬧,尚不足以動搖帝國的基礎。
著名的昏君漢靈帝,這一年繼續坐在龍椅上混日子。親生老媽董太后和剽悍老婆何皇后之間的婆媳鬥爭,把他折騰得有氣無力。在一幫太監的唆使下,他玩命地吃喝玩樂,還在後宮開辦了一個市場讓宮女們做生意,皇帝自己也穿著商人的衣服參與,樂在其中。他又在花園裡給狗穿上官服,皇帝親自駕著驢車往來奔馳。
這個縱欲享受的皇帝還有...
商品資料
出版社:晶冠出版日期:2020-06-23ISBN/ISSN:978986987163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