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班頓詩(不敢說是首次)鄭重於中文世界曝光,讓我們終於有幸窺見馬來民間詩歌之形式與精神。
──收錄由學者、作家張錦忠精選三十七首馬來班頓,含愛情、學習、古老智慧等多方面向。
──繪圖版的馬來班頓詩:由詩人、藝術家馬尼尼為轉譯為三十七幅單色刻版插畫, 視覺風格強烈, 搭配民間詩歌更顯風情。
──班頓詩、馬來班頓、馬來民間詩歌的第一塊敲門磚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調查與研究)補助獎項
──馬、中雙語對照
──專文手把手導讀
──大開本海報書
馬、英關鍵字:Pantun, Malay pantuns, folk poetry, Pantun Melayu
──不光是詩的翻譯,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翻譯
本書含三十七首馬來班頓詩、圖,也詳文介紹馬來班頓的藝術(班頓是什麽?班頓基本形式之外的變化、班頓的書寫主題、班頓押韻的變化、連環班頓等)借此洞見馬來鄉野奇幻、馬來民族性,並當時的馬來文化範圍擴及今泰國、印尼、新加坡,可視為南島諸國之幻影、遐想。本書作為中文界窺視異文化的鏡子,也期盼為多元文化土壤注入小小種子。
書名「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鐡爛」取自最後一首詩「以前是刀子,現在是廢鐡」。原文的「刀子」用字是「巴冷刀」,此字為「parang」音譯,見此音譯相當傳神又有國際化的氣勢,故用之。下半句原文只用了「鐡」,「廢鐡」是我為了配「刀子」加上去的;「廢鐡爛」則是為了配「巴冷刀」三個字;不用「爛廢鐡」而用「廢鐡爛」,是把上句的「刀」也變為形容字,對應「爛」放句尾強化,另把「爛」字放句尾,有種台語感。
作者簡介:
策劃、翻譯、製圖:馬尼尼為
「我難以想像可以有這樣的機會「研究」民間題材,特別是我離開故鄉二十年,回今再回溯馬來文化是百感交加;又看來是和鄉土密切結合的題目,其中對我幫忙最大的卻是網購自英國的書籍。我一邊以一種由書本置入的記憶來填補對故土的認識,一邊填入我目前在台灣生活吸收到的養份,詮釋出這些作品。」
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高中畢業後赴台。三十歲後開始創作。反感美術系。
有幸養貓、有幸重拾創作。詩、繪本、散文醜作若干。
此生宏願為每人走進動物收容所一回。領回一個生命一回。加入有幸養貓/狗一回。
Fb/ ig/website : maniniwei
選詩、審訂、朗讀:張錦忠
「小學馬來文仄姑教我用馬來文認識鳥獸草木之名,彷彿在教我如何命名那個努山達拉世界的博物,阿宴、衣蝶、冷布、衣乾、安靜、古衿、布龍之餘,也教我班頓,我背了「帶著香蕉去旅行」那首,一輩子忘不了。」
祖籍廣東潮安,生於馬來半島彭亨州。現定居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文學博士,現為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著有短篇集《白鳥之幻》、《壁虎》、詩抄 《眼前的詩》、《像河那樣他是自己的靜默》、雜文集 《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及 《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等論述集,編有馬華文學選集與論文集多種。
章節試閱
掉吧菠蘿蜜,要掉就掉,
不要打到野芒果的枝幹。
睡吧眼睛,要睡就睡,
千萬別被遠方人惦記。
Hendak gugur, gugurlah nangka,
Jangan menimpa si dahan pauh.
Hendak tidur, tidurlah mata,
Jangan dikenang orang yang jauh.
/
鵲鳥在哪裡叫呢?
池邊的木棉花樹!
我們在哪裡承諾?
在床鋪上蚊帳裡!
Di mana tempat murai berbunyi?
Pokok kekabu di tepi kolam!
Di mana tempat kita berjanji?
Di dalam kelambu di atas tilam!
/
一千隻鴿子成群飛,
一隻停在院子中央。
要死在你指甲末梢,
才能以你掌心為墓 。
Burung merpati terbang seribu,
Hinggap seekor di tengah laman.
Hendak mati di hujung kuku,
Asal berkubur di tapak tangan.
/
拿起筆來寫封信,
把信寫在石頭上。
從今生寫到來世,
兩個身體合為一 。
Ambil pena tuliskan surat,
Mari ditulis di atas batu.
Dari dunia sampai akhirat,
Badan dua menjadi satu.
/
要下雨,一次下完,
我可以拿來織布。
要丟掉,一次丟完,
我可以去找別的 。
Hendak hujan, hujan sekali,
Boleh saya berkajang kain.
Hendak buang, buang sekali,
Boleh saya mencari lain.
掉吧菠蘿蜜,要掉就掉,
不要打到野芒果的枝幹。
睡吧眼睛,要睡就睡,
千萬別被遠方人惦記。
Hendak gugur, gugurlah nangka,
Jangan menimpa si dahan pauh.
Hendak tidur, tidurlah mata,
Jangan dikenang orang yang jauh.
/
鵲鳥在哪裡叫呢?
池邊的木棉花樹!
我們在哪裡承諾?
在床鋪上蚊帳裡!
Di mana tempat murai berbunyi?
Pokok kekabu di tepi kolam!
Di mana tempat kita berjanji?
Di dalam kelambu di atas tilam!
/
一千隻鴿子成群飛,
一隻停在院子中央。
要死在你指甲末梢,
才能以你掌心為墓...
推薦序
【推薦序】
這本班頓詩選集其實是一本跨語言跨媒介的雙重翻譯文本,「跨語」指的是由馬來文譯成中文,同時也是將馬來文班頓譯成圖畫,因此除了是文字翻譯,也是「跨形媒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也就是馬尼尼為說的,「把詩轉換成圖」。換句話說,把詩轉換成圖是一種把文字轉換成圖像的「跨形媒」翻譯,不是給詩作「插畫」──長久以來我們都誤會了。把詩譯成圖畫之後,譯者已跨越了語言。馬尼尼為的「班頓世界」的文本,不是馬來文,也不是華文,而是圖文(graphic text)。不過,圖畫呈現班頓的「投影」不是問題,「釋義」的部分才是譯者的考驗──如何將聽的藝術化成看的藝術,如何讓(聽者)對義理的理解轉成(觀者)對圖像生情動感,才是這本書的「譯人的天職」。(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張錦忠)
班頓是馬來文化的民間詩體,在馬來群島廣為流傳。這本馬來班頓詩歌集是臺灣第一本班頓的繪本,本書翻譯跟版畫創作都很到味,讀起來有種跟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傳統詩歌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全書由馬來語與中文雙語對照出版,很適合結合十二年國教東南亞語文課程認識馬來詩歌文學的文學讀物,更適合所有對詩、東南亞文化、版畫有興趣的各行各業、不分年齡層的大小孩。(政大民族學系系主任:王雅萍)
【推薦序】
這本班頓詩選集其實是一本跨語言跨媒介的雙重翻譯文本,「跨語」指的是由馬來文譯成中文,同時也是將馬來文班頓譯成圖畫,因此除了是文字翻譯,也是「跨形媒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也就是馬尼尼為說的,「把詩轉換成圖」。換句話說,把詩轉換成圖是一種把文字轉換成圖像的「跨形媒」翻譯,不是給詩作「插畫」──長久以來我們都誤會了。把詩譯成圖畫之後,譯者已跨越了語言。馬尼尼為的「班頓世界」的文本,不是馬來文,也不是華文,而是圖文(graphic text)。不過,圖畫呈現班頓的「投影」不是問題,「釋義」的...
作者序
又見菠蘿蜜,又見波羅蜜 文:張錦忠
班頓是幾乎每個馬來西亞人都會一兩首的馬來傳統詩歌,是馬來群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菲律賓、印尼一帶,馬來文俗稱「努山達拉」[Nusantara])的詩歌體式,可言志抒情、可傳情表意、可吟誦唱和、可作儀式獻辭,故在民間衍生流傳,源源不斷。當代馬來詩人也不乏以這種四行詩歌形式創作的例子,例如穆哈末.哈芝.薩雷(Muhammad Haji Salleh)便有一本班頓班頓體詩集《來自七海角的班頓》(Pantun Dari Tujuh Tanjung)。值得一提的是,集中也收入他用英文寫的班頓詩。
英文也有班頓詩嗎?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就已引進班頓了,波特萊爾就寫過班頓。班頓從法國文學轉進英國文學後,成為一種格律詩體式pantoum,當代著名美國大詩人如約翰.阿石貝里(John Ashbery)與柯若琳.開瑟(Carolyn Keizer)也寫過班頓體,而且還是連鎖體(連章)班頓(pantun berkait)。在美馬英詩人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來自馬六甲,也用英文寫連章班頓〈給中國婦女的班頓〉(“Pantoun for Chinese Women”)。
《以前巴冷刀 現在廢鐵爛》這本班頓集選譯的是傳統馬來班頓,亦即四行體。前兩行意象鮮明,也是後兩行要義的投影反射。前者為具體事物,後者為抽象道理。這樣的結構,難免令人想到中國古代的《詩經》。事實上,班頓與《詩經》的關係或共同之處,早已有論者指出,甚至有人以《詩經》為班頓的源頭。我到認為就流傳風潮、采風性質、俚俗本色及民間色彩而言,班頓甚至可以竹枝詞比較參照,尤其是南洋也有其竹枝詞傳統。在南洋的時空脈絡,班頓與竹枝詞並行交錯,不也是一種華夷風起的現象嗎?
這裏選譯了三十七首班頓,分成兩輯。一輯表達人生智慧,一輯表現愛戀情懷,主要來源為哈密頓(A.W. Hamilton)編譯的那本老書《馬來班頓》(Malay Pantuns)。我挑了一些我喜歡的,意象生動的(這樣比較好畫),結果是「又見菠蘿蜜,又見波羅蜜」。孔子說,讀《詩經》,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17.9》,因為詩經的鳥獸草木譬喻甚多。這本《馬來班頓》選譯的第一首起句即「菠蘿蜜長在籬笆外」,再翻下去,還會不時見到菠蘿蜜。當然,在這個「馬來異想世界」裏,不是只有菠蘿蜜,處處皆是香蕉、芒果、檳榔、亞答樹、甘蔗、榴槤、茉莉花、雞蛋花、蝦、鵝、鯖魚、魟魚、四腳蛇、鼠鹿、鱷魚、喜鵲、燕子、鴿子、麻雀、猴子、貓頭鷹、孔雀等鳥獸草木,因此我們不妨說,讀班頓,可以「多識於南洋鳥獸草木之名」。
班頓畢竟是詠唱的藝術,翻譯班頓的問題,其實是「功夫在聲音」。論者常說詩不可譯,也常說翻譯處理的是兩種語言兩種文化,我認為譯詩難為,難在聲音的翻譯,尤其是歌謠。馬尼尼為說她譯班頓,不刻意「譯成像古詩一樣,因為原文的用字是生活裏白話的字」。「白話的字」即「口語」。詩當然要重音樂性,但也是書面語言的表述,因此少見「大白話」。班頓固然是以口語表現的「野」詩,但屬格律體,的確像舊體詩那樣,韻律非常重要,但對馬尼尼為來說,譯班頓押韻不是首要考量,能押韻就押韻,不能押韻就不押韻,不要削足適履,反正她要做的,不僅是一本將馬來班頓譯成中文的「譯詩集」而已。
(未完)
馬來班頓的藝術/文:馬尼尼為
■班頓(pantun)是什麽?
班頓是馬來文化極具特色的詩歌形式,歷史悠久,難以考據,但歷久彌新。它是一種民間詩歌,是沒有特定作者的──開放作者,因此人人皆可修改、抽換字句、自創班頓--前面兩句拿來用,後兩句變成自己的(或相反,或改幾個字);又也有變成兒歌的,前面兩句一再重複,加上可變成曲調歌唱,更是活化了班頓;又因為班頓押韻的規則不算太難,學生可以再生班頓,刺激語言學習,也有一來一往的班頓比賽;於是班頓儼然成為文化象徵,在演講、表演首尾唸上一首班頓,因其押韻令來賓印象深刻,也為講者加分。因此,除了出現於國民教育課本、校園裡,生活上在馬來人的宴會、慶典、演講等儀式或場合也有班頓朗誦。
班頓的形式特色是:
一、四句(也有少見的二、四、六或八句,詳見下文);
二、隔行最後一個字押尾韻:一、三句押A韻;二、四句押B韻。
這種形式在詩歌形式中並不陌生,或若民間打油詩,或是有一樣的首字、中間字或尾字;這些皆是令人朗朗上口的主要原因,符合民間口說、口傳特質。
但班頓最獨一無二的特色還不是它的隔句押韻,而是它首兩句和後兩句的關係。
它的前兩句是「旁敲側擊」,後兩句才是重點,因此有人說要看班頓的意思,看後兩句就好;但班頓的前兩句,通常和後兩句「幾乎沒有關係」。
例如這首在大馬幾乎無人不曉的:
帶了金蕉去遠航
熟了一根在箱上
欠人金子可以還
欠人恩惠帶入死
Pisang emas dibawa belayar,
Masak sebiji di atas peti.
Hutang emas dapat dibayar,
Hutang budi dibawa mati.
前兩句「帶金蕉去旅行」,和「欠人東西」有什麽關係呢?
據說班頓是先寫後兩句作者想表達的,前面兩句再來配合下面兩句的押韻去找字,因此有時前兩句會覺得「很怪」、不明所以,或是用了一些不知道有什關係的花名、樹名、地名。但若知道背後創作方式,就知道其實一切就只是為了押韻,才選了這些字。
為什麼熟的香蕉要放「箱」,是因為「箱 peti」和「死 mati」同韻,尾音都是「帝ti」;用「遠航 belayar」,因為「還 bayar」,尾音都是「呀yar」。因此,也就產生了一種世界上非常特殊的詩歌形式。
前兩句,依馬來文的說法是「影子」(或反射,pembayang),後兩句是主文(isi)。
那何不直接留後兩句就好呢?為何不直說就好呢?但慢慢會感受到這就是班頓的樂趣。前兩句通常會有相對後兩句較具象的事物,想像要把這首詩畫出來時,前兩句沒問題,而且畫面非常清楚,有香蕉、有箱子;但後兩句就完全抽象了。
再者,前兩句可能因為完全不帶教誨功能,而被完全解放了,才會出現天馬行空的畫面,但正是因為這樣,前兩句「亂來」,後兩句「真話」,在閱讀時才起了獨一無二的畫面。
再舉一個例子:
菠蘿蜜長在籬笆外
拿桿子幫忙拽下來
我是剛學習的孩子
若有錯誤還請指教
Cempedak di luar pagar,
Ambil galah tolong jolokkan.
Saya budak baru belajar,
Kalua salah tolong tunjukkan.
這是一首大馬小學學童,甚至幼稚園小朋友都可以唸得很好的班頓(可能因為他們 「剛學習」符合詩意,可當我把這首置於書之首,竟有一種我也正在 「剛學習」之感,大人每看一本書的「剛學習」心境)。但你仔細再看,「菠蘿蜜長在籬笆外,拿桿子幫忙拽下來」,這「菠蘿蜜」和「剛學習請多指教」有什麽關係呢?箇中原因就和上面那首「香蕉詩」沒有兩樣,為了押韻的而產生的「菠蘿蜜cempedak」(和「孩子budak」押)、「籬笆pagar」(和「學習belajar」押)、「桿子galah」(和「錯誤salah」押)、「拽下來jolokkan」(和「指教tunjukkan」押)。
當然好的班頓,這兩部份應該是可以接得很好、轉得很好,且在內容、押韻上呼應得宜,誠如伊朗詩人、導演阿巴斯說的: 「 許多嚴格的詩歌形式中的限制帶來了鮮活的挑戰,而最終寫出的詩文常常有著詩人自己從未料到能寫出的味道 」。為了符合押韻的格式而 「 意外 」 產生的詩,造就了班頓的特色。
(未完)
又見菠蘿蜜,又見波羅蜜 文:張錦忠
班頓是幾乎每個馬來西亞人都會一兩首的馬來傳統詩歌,是馬來群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菲律賓、印尼一帶,馬來文俗稱「努山達拉」[Nusantara])的詩歌體式,可言志抒情、可傳情表意、可吟誦唱和、可作儀式獻辭,故在民間衍生流傳,源源不斷。當代馬來詩人也不乏以這種四行詩歌形式創作的例子,例如穆哈末.哈芝.薩雷(Muhammad Haji Salleh)便有一本班頓班頓體詩集《來自七海角的班頓》(Pantun Dari Tujuh Tanjung)。值得一提的是,集中也收入他用英文寫的班頓詩。
英文也有班頓詩嗎?其實,早在十九...
目錄
目 錄
04 又見菠蘿蜜,又見菠蘿蜜
06 馬來班頓的藝術
輯一 人生路上
15 菠蘿蜜長在籬笆外
16 帶了金蕉去航行
17 暴風雨中航向小島
18 小白鵝溺水死了
19 不論檳榔多高
20 大葉菠蘿蜜長在山上
21 上游的長屋成一排
22 蝦子和蝦子
23 心裡想要釣鯖魚
24 對岸的甘蔗很甜
25 好好選洗澡地方
26 這有孔雀
27 茉莉花開一束
28 掉吧菠蘿蜜
29 籬笆外小鼠鹿
30 從哪來要去哪
31 今晚煮玉米
32 野芒果芽啊
33 敲雙頭鼓吹喇叭
34 來也吃,去也吃
輯二 愛情路上
39 鵲鳥在哪裡叫呢
40 燕子飛呀跌了下來
41 如果不是因為星星
42 班鳩從哪裡飛來
43 麻雀飛到山林裡
44 小屋的門通住海邊
45 花瓣放在碗裡
46 小猴子擺盪密林間
47 大熱中午進森林
48 皓月直直照沼澤
49 一千隻鴿子成群飛
50 烏配島月光清澈
51 若君溯江而上
52 拿起筆來寫封信
53 大葉菠蘿蜜在草場
54 要下雨,一次下完
55 以前是刀子
56 本書是如何成形的
60 非正式注解
目 錄
04 又見菠蘿蜜,又見菠蘿蜜
06 馬來班頓的藝術
輯一 人生路上
15 菠蘿蜜長在籬笆外
16 帶了金蕉去航行
17 暴風雨中航向小島
18 小白鵝溺水死了
19 不論檳榔多高
20 大葉菠蘿蜜長在山上
21 上游的長屋成一排
22 蝦子和蝦子
23 心裡想要釣鯖魚
24 對岸的甘蔗很甜
25 好好選洗澡地方
26 這有孔雀
27 茉莉花開一束
28 掉吧菠蘿蜜
29 籬笆外小鼠鹿
30 從哪來要去哪
31 今晚煮玉米
32 野芒果芽啊
33 敲雙頭鼓吹喇叭
34 來也吃,去也吃
輯二 愛情路上
39 鵲鳥在哪裡叫呢...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6-20ISBN/ISSN:978986992100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4頁開數:25*3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