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可被視為是藍色國土,海運商務活動更是國民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來國際航運業營運環境面臨各種區域經濟體及國際貿易協定的出現、船舶污染管制措施公布、海運新科技與能源的逐步開發應用,以及最近的國際郵輪、離岸風力發電、遊艇活動等新興海洋事業的引進,使臺灣海上經濟發展領域更為延伸擴大,國際航運及港口營運也更富有多元性。本書以簡易系統化的介紹海運商務現況及港埠新商機,可供入門者快速吸收及參考。
作者簡介:
張雅富
學歷
․正修工專電機工程科
․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系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輸與倉儲營運研究所碩士
․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
考試
․考試院普通考試交通行政科及格
․考試院高等考試運輸管理科及格
經歷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研究發展組港埠發展科及業務租業務拓展科科長
․交通部高雄港務局馬公辦事處主任、業務組組長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企劃處、勞安處資深處長
現職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研究員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海洋事務及產業管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認識海洋
地球(Earth)是太陽系(Solar System)中目前所知擁有大量水資源的星球,人類所居住的土地是被海洋(Ocean)所圍繞,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孕育有各式的動植物,也是地球氣候及生態循環中重要的一環,人類從海洋獲取食物來源,也運用各式浮具進行人及貨的交通運輸,當今全球各地政府對海洋資源保護與權利的主張都相當重視,對海洋知識的教育推廣更顯重要。
1.1 海洋介紹
地球表面有70%的表面由水所環繞,其中96%是含有鹽分的海水,各水域中間是透過各大陸與島嶼相連通,一般稱為五大海洋(Five Oceans)與七大洲(Seven Continents)。
五大海洋
1. 太平洋(Pacific Ocean):太平洋是地球最大的海洋,水域面積有165,200,000平方公里,鄰接亞洲、北美洲及南美洲、澳洲等大陸,太平洋的命名緣由是葡萄牙的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在1519年由西班牙出發尋找前往香料群島(Spice Islands)的西向航路時,於1520年11月經南美洲最南端,見到一片廣大平穩的海域,故因此取名為太平洋。
2. 大西洋(Atlantic Ocean):大西洋是地球第二大海洋,水域面積有106,400,000平方公里,鄰接南、北美洲東岸及歐洲、非洲西岸,包括地中海、北海及加勒比海等海域。在歐洲的航海歷史,往印度及尋找前往生產香料的西向航路,是許多航海探險故事的起源,此處豐富的漁產(如北海鱈魚、鯨魚)也是鄰近國家數百年來漁業發展的基礎。
3. 印度洋(Indian Ocean):印度洋水域面積有73,556,000平方公里,北部鄰接地中海東岸及印度大陸,西側鄰接非洲東岸,南接東南亞及澳洲水域,此地區有豐富多樣的人種及動植物,從13到17世紀間,歐洲各國為尋找醫藥原料及飲食的調味香料,紛紛尋找由歐洲前往印度及附近群島的新航路,在此地區為爭奪香料及殖民地,也多次發生戰爭。
4. 北冰洋(Arctic Ocean):北冰洋水域面積有13,986,000平方公里,位於北美洲及歐洲大陸的最北側,終年低溫寒冷結冰,19~20世紀的探險家一直探索從亞洲至歐洲探索新航路,近年因地球氣候溫室效應,千年冰川逐漸融解後,又有北極新航路的出現,從亞洲東方至歐洲及北美洲,海運較傳統東亞經從東南亞、地中海至歐洲的航程大為縮短,但也衍生北極圈主權歸屬爭議及環保危險疑慮。
5. 南冰洋(Southern Ocean):在20世紀中期前,認為鄰接南極洲的附近應是一片海洋水域,其水域面積有20,327,000平方公里,北側鄰接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終年氣候為極低溫,對地球氣候型態有極大影響,2000年時的國際水道測量組織(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會員無異議通過此海洋的定義,但仍有各方對此地區的南冰洋是否存在仍有不同看法。
1.2 海洋文化
海洋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是人類重要的生命維持來源,在河海與陸地交界之處,還有被海洋環繞的島嶼,人類因種族遷徙、進行漁獵、開墾養殖等生活因素,開始發明各式工具、探索海洋環境及開發各項資源,並逐漸演化融入各地人群的歷史文化及相互依循的風俗習慣,這也是當今觀光旅遊的一項重要文化資產。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總成,不僅是歷史的結晶,更是未來發展的基礎。海洋文化的意涵在於人類與海洋互動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長期的生活方式,建構了族群所具有的海洋文化特質。從15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發展以來,透過海域交通網路所塑造的文化特質如冒險犯難與拓展的胸懷,建構了當今世界文化商業網絡,形成全球化的交通與商業體系。
歐洲海洋文化的起源地是在地中海。地中海是位於歐、非、亞洲三地間,海域本身近乎封閉且有眾多島嶼,沒有像太平洋的颱風與大西洋的颶風,其海面較平靜適合船舶航行,因此孕育了歐洲文化的主要根源─古希臘文化。因此,歐洲人的文化擴散在其精神和實際的空間位移上,一直充滿海洋以及「走向海洋」、「穿越海洋」的特質。海洋對他們而言,不是障礙,而是聯繫他國的通道,使他們透過海洋通商方式,得以吸取海外經驗,融入世界潮流。
面對海洋,不斷地探索未知世界,使希臘文化孕育出一項很重要的特質,即崇尚真理、知識。歐洲海洋文化還有一項特點,就是尚武、侵略性,這種對強權的崇拜,以征服、冒險、掠奪為本質的海洋文化,恰恰反映在歐洲海上強權的海洋殖民開拓過程。以圖中希臘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形象為例。波賽頓是塑造成一個手持三叉戟的壯年男子,騎著駿馬在海上飛馳。人們認為必須服從他,否則會遭到報復。
中國古代海洋史就是海洋性格的吳越民族與大陸性格的華夏民族相激盪衝突與融合的歷史。中國大陸沿海,自遼東半島、渤海灣、山東半島、蘇北沿岸至江浙、福建及廣東地區,都是海洋文化孕育誕生與發展的場所,例如福建省泉州港,曾是對外貿易及文化交流的基地。
與西方海洋文化相較,海洋文化從未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海洋對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而言,是深不可測、遙不可及,這實與中國古代的朝廷及知識份子並不重視海洋經營有很密切的關係。中國海神的代表「媽祖」,其特性第一,媽祖是女性,而且是由人化為神,而歐洲的海神「波賽頓」是男性之神,是神話傳說。特性第二,波賽頓的形象是富侵略性的戰神,人人敬畏,媽祖則相反,是庇佑海民,使其免受大海威脅的母愛之神。因此,中國的海洋文化,並沒有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與強占性,它相反地展現出更多的和諧與寬容,漁民大多供奉媽祖於船上及港口廟宇。
臺灣的海洋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延伸,但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比起大陸沿海地區,有更多機會吸收不同文化。臺灣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即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自17世紀始,其命運就透過海洋與世界相聯繫。臺灣文化基本是以漢文化為本,融合原住民文化、荷蘭、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乃至近代的美國文化所呈現的多元性的海洋文化。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人類文明的主要發展地區是歐、亞、非三大洲的大陸,而海洋則是隔絕各大文明的障礙。唯有在航海技術高度發展之後,才打破障礙,將各大文明聯繫起來,例如明朝鄭和的寶船艦隊七下西洋,巡航東南亞及非洲東岸,促進中國與該地的交流。近代因海洋文化高度發展而從小國翻身為大國的典型代表,則是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與日俄戰爭後海上強權的日本,但卻是海外殖民地及資源的掠奪。
提倡海洋文化的目的是什麼?有關發揚海洋文化的主張,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物質性的,另一是精神性的。物質性的不外乎親海、近海,加強海洋生態保育,推動海事發展等。精神性的則為效法海洋的特質,如冒險犯難、開疆拓土、包容博大、善養萬物、創新求變等。前者主要屬於永續發展的課題,是絕對要提倡的,而冒險犯難、開疆拓土等精神性的海洋特質,才是陪養國際觀以及躋身國際的企圖心所需具備的胸襟與氣魄。
1.3 海洋經濟
海洋經濟(Ocean Economy)是人類因開發海洋資源使用,所衍生各種經濟活動及生產、服務產業,主要的經濟活動有漁業、運輸、能源、礦產、休閒、保健等產業,近年因氣候變遷、海洋汙染、過度開發,也使海洋的經濟開發外,各國更加關注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議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指出海洋除了關鍵的氣候與天氣調節角色外,在全球超過90%的海上貿易路線,提供數以百萬人們的工作機會,海洋相關的產業經濟活動和創新並持續進行中。
創新的永續海洋經濟
海洋產業(Ocean Industry/Maritime Industry)又被通稱為海洋經濟(Ocean Economy)、海洋活動(Ocean Activity)、海事經濟(Maritime Economy)等,可定義為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與空間的人類經濟行為,其經濟行為與活動視為產業活動,中華經濟研究院分為四項:
1. 直接將海洋資源用於生產投入。
2. 以海洋中直接獲取的產品進行加工和服務。
3. 直接應用於海洋資源或開發活動上的生產或服務。
4. 利用海洋空間作為生產過程的投入要素而產生的產品或服務。
臺灣海洋基本產業
1. 漁業:漁產食品製造、漁產批發零售與漁網具。
2. 海洋油氣與礦業:石油及天然氣、海洋砂石鹽業與其他礦產開採與生產。
3. 船舶建造與維修:遊艇等船舶建造與相關設備製造維修。
4. 海洋運輸:水上運輸、其他海洋運輸輔助、倉儲及租賃服務。
5. 海洋旅遊:海洋旅遊代理、住宿與餐飲服務、海洋娛樂與休閒用品製造、批發零售與租賃、娛樂漁業。
6. 海洋建築:海上結構物建造、港埠及港灣工程。
臺灣海洋新興產業與服務業
1. 海洋電能:海洋電能製造、海洋電能設備及風力發電。
2. 海洋科技製造業:雷達聲納、遙感搖控設備製造、量測儀器及控制設備製造;海水淡化與利用;海洋化妝品、化學製業及深層水產業。
3. 海洋金融服務業:金融仲介業、保險業。
4. 公共服務業:海洋相關政府部門、海事救難及安全業。
5. 海洋科技研究與教育:海洋科技研究、海洋教育。
總部在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6年的海洋經濟趨勢研究報告,將海洋產業分為現有產業(Established)與新興產業(Emerging)兩種:
海洋現有產業
1. 捕撈漁業(Capture Fishery)
2. 水產加工(Seafood Processing)
3. 海運(Shipping)
4. 港埠(Ports)
5. 船舶建造與維修(Shipbuilding and Repairing)
6. 淺海離岸石油與天然氣開採(Sallow Water Offshore Oil and Gas Drilling)
7. 海洋製造與建造(Marine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
8. 海事與海岸光觀(Maritime & Coastal Tourism)
9. 海洋商業服務(Maritime Business Service)
10. 海洋研發與教育(Marine R&D and Education)
11. 疏浚(Dredging)
海洋新興產業
1. 海洋養殖(Marine Aquaculture)
2. 深海及超深海的離岸原油及天然氣開採(Deep Sea and Ultra Deep Sea Offshore Oil and Gas Drilling)
3. 離岸風力發電(Offshore Wind Energy)
4. 海洋再生能源(Ocean Renewable Energy)
5. 海洋及海床採礦(Marine and Seabed Mining)
6. 海事安全及監控(Maritime Safety and Surveillance)
7. 海洋生物科技(Marine Biotechnology)
8. 高科技海洋產品與服務(High-tech Marine Products and Services)
9. 其他(Others)
由於全球人口不斷成長,所需食物及能源增加,世界貿易經濟發展需求,氣候及環境變遷,科技的發展升級,海洋應用行為規範及管理等因素,海洋產業未來有很大的改變,這會影響產業的內容及規模,也影響海洋教育及就業的方向。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曾根據海洋產業類別,擬出海洋產業八大就業類別:漁撈產業、水產養殖產業、水產加工產業、海洋科研與管理產業、海洋與海岸工程產業、船舶建造及維修產業、海運產業、海洋休閒產業等。
其中一般較熟悉的海運產業在臺灣大專院分為輪機類科、航海類科及航運管理類科,其主要學校為: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https://www.ntou.edu.tw/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https://www.tumt.edu.tw/bin/home.php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https://www.nkust.edu.tw/
國立澎湖海洋科技大學https://www.npu.edu.tw/index.aspx
藍色經濟(Blue Economy)、海洋經濟(Ocean Economy)
藍色經濟(Blue Economy)是全球近年討論話題,一般討論藍色經濟可分兩種,一種是指海洋經濟(Ocean Economy),泛指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海洋空間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與間接支援前述的服務產業的活動,因為海洋是藍色的,所以稱為藍色經濟。另一種是指比利時學者剛特‧鮑利(Gunter Pauli)所倡導的藍色經濟(或藍色革命),從兼顧環保、經濟,創新發展一種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模式,強調地球上沒有所謂完全無用的廢棄物,可以取得地球生態零廢棄的環境平衡,永續利用與零排放目標,除了解決資源匱乏之餘,又能兼顧達到愛地球的商業創新,如此生生不息地循環利用,讓地球是藍色的、天空是藍色的、海洋依然是藍色的,所以稱為「藍色經濟」。
第一章 認識海洋
地球(Earth)是太陽系(Solar System)中目前所知擁有大量水資源的星球,人類所居住的土地是被海洋(Ocean)所圍繞,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孕育有各式的動植物,也是地球氣候及生態循環中重要的一環,人類從海洋獲取食物來源,也運用各式浮具進行人及貨的交通運輸,當今全球各地政府對海洋資源保護與權利的主張都相當重視,對海洋知識的教育推廣更顯重要。
1.1 海洋介紹
地球表面有70%的表面由水所環繞,其中96%是含有鹽分的海水,各水域中間是透過各大陸與島嶼相連通,一般稱為五大海洋(Five Oceans)與七大洲...
作者序
自序
臺灣四面環海,海上對外通商貿易運輸及漁業捕撈養殖加工,一直是我們的經濟發展生命線,而近年快速發展的海上觀光及水岸活動,更讓民眾發現藍色海洋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十分密切。
傳統學校的教育體系在海洋應用相關方面,其授課內容主要可分為運輸物流、海事技術、漁業經營、觀光遊憩、海洋產業管理等,對於其他院系的學生可能是較為陌生的領域,有關介紹海運商務的內容及發展,不論是校園中的通識教育或增進一般民眾對海洋的認識,特別是海運貿易及發展趨勢應有專書可供其參考。
本書是五南出版「港埠輕鬆讀」系列的第五本介紹海運商務知識的入門書籍,海洋的知識浩瀚無限,港埠是水路運輸的轉接點,隨著國際經貿環境、運輸科技、管理知識的演進,海運及港埠的經營與管理,更突顯其國際化競爭、專業化管理、高投資成本與多元化發展等的特性,不管是大學通識教學、學子選填大學交通運輸與航運物流科系志願,或是社會新鮮人對未來報考公職行業,希望書中內容介紹有助於讀者對航港事業的認識及工作上的參考,能引發對海洋商務的熱情投入。
在撰寫的過程中,曾參考國內外相關的著作和網站資料(部分圖片引用自網路),但限於工作之餘的時間及個人能力限制,資料的蒐集及整理分析,內容或仍有侷限、文義也或有引申失真,尚請各方先進及讀者不吝協助指正。最後,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的支持出版。
自序
臺灣四面環海,海上對外通商貿易運輸及漁業捕撈養殖加工,一直是我們的經濟發展生命線,而近年快速發展的海上觀光及水岸活動,更讓民眾發現藍色海洋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十分密切。
傳統學校的教育體系在海洋應用相關方面,其授課內容主要可分為運輸物流、海事技術、漁業經營、觀光遊憩、海洋產業管理等,對於其他院系的學生可能是較為陌生的領域,有關介紹海運商務的內容及發展,不論是校園中的通識教育或增進一般民眾對海洋的認識,特別是海運貿易及發展趨勢應有專書可供其參考。
本書是五南出版「港埠輕鬆讀」系列的第五本介紹海運...
目錄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認識海洋
1.1 海洋介紹
1.2 海洋文化
1.3 海洋經濟
第二章 海運地理
2.1 海運系統概述
2.2 國際貿易與海運
2.3 世界分區地理
第三章 海運要素
3.1 海運航線
3.2 海運船舶
3.3 海運貨物
第四章 航運組織
4.1 相關國際組織
4.2 國際海事公約
4.3 國內相關組織
第五章 航運行業
5.1 世界造船行業
5.2 世界航運船隊
5.3 海運服務行業
第六章 綠色航運
6.1 海洋環保規定
6.2 綠色船舶觀念
6.3 環保船舶趨勢
第七章 船舶貨運
7.1 海運貨物知識
7.2 船舶載貨能力
7.3 危險物品運輸
第八章 船舶租賃
8.1 船舶權益的知識
8.2 船舶租賃的方式
8.3 船舶風險管理與保險
第九章 航運市場
9.1 國際航運知識
9.2 航運成本內容
9.3 散裝航運與運費指數
第十章 海上安全
10.1 海上交通分析
10.2 自動識別系統
10.3 船舶交通服務
第十一章 貨櫃航運
11.1 行業特性
11.2 海運物流
11.3 貨櫃碼頭
11.4 國際性投資
第十二章 國際郵輪
12.1 郵輪起源與發展
12.2 郵輪的港口管理
12.3 郵輪旅遊與安全
第十三章 清淨能源
13.1 船舶空氣汙染
13.2 船舶LNG燃料加注
13.3 船舶碼頭岸電
第十四章 離岸風電
14.1 風力發電知識
14.2 離岸風電港口
14.3 風電作業安全
第十五章 遊艇活動
15.1 遊艇設施與開發
15.2 遊艇產業與活動
附 錄 臺灣有關遊艇法規
遊艇於漁港停泊收費
遊艇之出境程序
遊艇之管理事項
遊艇駕駛資格之取得
書後語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認識海洋
1.1 海洋介紹
1.2 海洋文化
1.3 海洋經濟
第二章 海運地理
2.1 海運系統概述
2.2 國際貿易與海運
2.3 世界分區地理
第三章 海運要素
3.1 海運航線
3.2 海運船舶
3.3 海運貨物
第四章 航運組織
4.1 相關國際組織
4.2 國際海事公約
4.3 國內相關組織
第五章 航運行業
5.1 世界造船行業
5.2 世界航運船隊
5.3 海運服務行業
第六章 綠色航運
6.1 海洋環保規定
6.2 綠色船舶觀念
6.3 環保船舶趨勢
第七章 船舶貨運
7.1 海運貨物知識
7.2 船...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12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