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精準醫學世代養護新概念的科普專書,活得健康、活得自由、活得快樂、活得有尊嚴!
【本書簡介】
◎台灣民眾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但相當的比率是處於失能狀態,你想這樣嗎?
◎以近期發表之醫學研究論文為依據,寫成發表於醫療網頁專欄的保健文章,通俗易懂。
◎專章提供女性讀者特殊的主題討論與因應對策,讓女性得到更多保健養護的資訊。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倫敦大學生理學博士
王馨世醫師繼《親愛的荷小姐》後,再次為您打造最專業的生活保健教科書!
所有養生保健的原則,歸納以後,只有三項:就是飲食、運動與睡眠。
若妥善安排,可以形成一個規律的生活作息型態,依照良好的作息、與生活形態,年少時可以有良好的發育生長,壯年時可以有良好的工作表現,上了年紀也可以有較好的生活功能,不但可以完成自己獨立生活的條件,也可以預防身體機能的老化、與腦部的退化。
本書除了列舉剖析生活周遭的種種小細節,幫助讀者了解自身的生理與病理,認識有害健康的生活小細節,更幫助讀者建構達到健康、長壽、又無病終極目標的有效方式。
同時本書更特列三專章,提供婦女民眾一些特殊的主題與因應對策,在女性因月經、懷孕,身體構造與生理機能,較男性更複雜,更易產生疾病的情狀下,期望女性讀者們能得到更多保健養護的資訊。
透過本書的專業醫囑,每位讀者都能擁有長壽又無病的優質人生規劃!
作者簡介:
王馨世醫師
M.D., Ph.D.
英國 倫敦大學 聖巴茲醫學院 生殖生理學博士
長庚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暨教授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醫學中心 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教授
專長
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療程、人工受精療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荷爾蒙(生殖內分泌)失調治療。
著作
‧女性生殖生理與內分泌學(醫學教科書,1999年),王馨世編著,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ISBN957-666-552-3-精裝)。
‧親愛的荷小姐(2016年),王馨世編著,康健雜誌社(ISBN 978-957-0388-70-1-平裝)。
‧研究論文一百多篇,發表於國際與國內醫學期刊。
章節試閱
1-1 無病、健康、與壓力
無病與健康
每個人都有「無病」、「健康」的權利,但要達到這狀態,需要靠自己努力積極去爭取,無法靠別人,更不是靠醫師,也不能靠醫師。
健康很難定義,也很難說得清楚。至少,在最基本的條件下,健康是「身體與精神」的「無病、無痛」狀態。
無病與健康,有時很難劃清界限!
某人的心臟有一條血管完全阻塞,但幸運的是,有另一條側枝血管從旁邊長過來的,所以沒有明顯心臟缺氧的症狀,可以稱為「無病」狀態,但算「健康」嗎?
另有某人體重過重,空腹血糖、及飯後血糖都明顯偏高,但能吃、能喝、體力也不錯、做事能力強,這樣可以算「健康」嗎?
這兩位仁兄,日常活動與工作似乎不受影響,其實卻是處於疾病發作的邊緣,若再加上一段時間的壓力過多、或休息不足,可能就演變成嚴重的症狀,甚至須要在加護病房觀察與治療。
壓力與過勞
壓力與過勞是互為因果,互相影響。過勞與工作時間長、熬夜、壓力大……等有關。過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人也有因為責任心太重,一心一意要完成重要的使命目標,導致操勞過度,而遽然死亡,就是過勞死,過勞死的原因幾乎都來自於心血管疾病,才會發生得這麼突然、這麼迅速。
「過勞」不是醫學或診斷疾病的專有名詞,只是敘述狀態的名詞。真正的過勞是:該睡覺時無法睡覺,繼續工作,持續不斷的分泌腎上腺素,導致體內器官組織無法在正常合理的範圍內運作(有些人用一個頗為含糊的名稱來描述這種狀況:自律神經失調),血糖、血壓隨之篡高。工作時間達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停下來休息,也要有足夠的睡眠。即使是上夜班的工作人員,只要白天有充分的休息與睡覺,便不會導致過勞。
過勞時間的長短對身體的影響有輕重之區別。過勞之初期症狀是勞累、疲倦、暈眩、無法集中精神、思考與判斷能力偏差或降低;過勞時間的增長,容易導致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但常因為症狀不明顯或不嚴重而不自知;隨著時間更增長,會因為長期處於高度的壓力下,最後則爆發心肌梗塞、或中風,導致死亡的機率很高。
壓力高張,無所不在,睡得好病就少
現代人生活型態非常分歧,緊張、壓力大,生活作息非常混亂,為數不少的人睡得不好、睡眠不足,依據台灣睡眠醫學會於2009年的調查資料,台灣慢性失眠症的流行率為21.8%,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遭受失眠的困擾。睡眠不足常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
睡覺與休息時,不需要應付外來的刺激與壓力,腎上腺素的分泌會趨於緩和,可以讓體內器官組織恢復至正常合理的運作範圍內,能夠長壽又無病的保健新概念如果睡眠不好,會使心血管、代謝、及免疫系統出現功能失調與異常。
美國芝加哥大學對一群年輕自願者進行「睡眠剝奪」的試驗,讓受試者連續24小時的不睡覺,再測量血中胰島素與葡萄糖濃度,發現他們的「胰島素敏感度」都呈現顯著的下降,也就是只要持續24小時的不睡覺,血中的葡萄糖濃度就會飆升失控,長期的睡眠不足,誘發糖尿病的機會就大為提高。研究結果刊登於2000年的「糖尿病、營養、與新陳代謝」期刊(Diabetes, nutrition & metabolism 2000; 13: 80-83)。
如何維持良好的體適能?
「體適能」是身體適應日常生活、與環境(如:溫度、氣候變化……等),以及抵抗致病體(如:細菌、黴菌、或病毒……等)的綜合能力。
「體適能」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有較好的精力、與適應能力,比較不容易產生疲勞感,工作表現與效率都較佳。
因此,維持良好的體適能,比定期的健康檢查還要重要,因為維持良好的體適能是促進健康的力行與執行,而定期的健康檢查只是找出可能已經出現功能異常的器官,發現了異常再來補救,效果當然沒有事先維持正常來得好。
要提升體適能,必須由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來達成,而良好的生活型態包含:「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與「足夠的睡眠」。
如何執行養生與保健?
所有養生保健的原則,歸納以後,只有三項:就是飲食、運動、與睡眠。
若妥善安排,可以形成一個規律的生活作息型態,依照良好的作息、與生活形態,年少時可以有良好的發育生長,壯年時可以有良好的工作表現,上了年紀也可以有較好的生活功能,不但可以完成自己獨立生活的條件,也可以預防身體機能的老化、與腦部的退化。
要活得健康有活力、做事有效率、生活有意義,並不是靠保健食品、或是綜合維他命丸,而是要從飲食、運動、與睡眠著手。
本書教你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些目標!
1-2 醫學的演變歷史
對人類而言,疾病自古有之,疾病可能是由外入侵的病原體(細菌、黴菌、病毒……等)所引起,也可能是環境所造成(如:極度高溫、極度低溫、乾旱……等),也可能是飲食不當所誘發(如: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也可能是體內自己產生的(如: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先天的器官機能異常……等)。
我們有自己的免疫系統,可以消滅由外入侵的病原體,保護我們維持健康。但若因為生活作息不規律、或飲食不當造成肥胖(脂肪過多),則會刺激免疫系統造成不適當的反應(慢性發炎),這時免疫細胞反而會促使我們自己的器官組織發生病變,導致疾病,最常見的就是心臟血管疾病。
醫學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醫學的進步與人類壽命的增長有密切的關係。
1933年德國病理學與細菌學家多馬克(Gerhard Domagk)發現了合成的磺胺類有抑菌、抗菌的效果,並將其應用於治療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敗血症。
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弗來明(Alexander Fleming)在研究細菌的實驗時,偶然發現青黴素有殺菌的能力,但直到1939年,才成功提煉出可以用來治療感染症的青黴素。
因此,自二十世紀的四○年代以後,許多對抗細菌的藥物被製造出來,大幅降低了人類因遭受細菌感染所導致的死亡,而多馬克、與弗來明兩位科學家,因為對人類貢獻卓著,雙雙獲得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自此之後,精良診斷儀器的發明,藥物研發的精進,輔助手術器械的開發,締造了許多醫療的奇蹟,也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科技的進步誘發許多文明病
食品科技的進步,使食物的保存、與即時可吃的方便性增加,衍生出許多加工食品、與速食企業,提供人們口味濃郁、好吃、方便、但不健康(高鹽、高油、高糖)的食品,加上含糖飲料的普遍供應,使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民眾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繼而發生許多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
智慧型手機、電腦遊戲、電視……等,提供人們聲光享受與娛樂,卻也帶來眼睛與視力的損傷,尤有甚者,還導致睡眠障礙,繼而影響腦部健康!
醫學的演變
人類的知識與智慧是逐漸累積而來的,醫學的知識與演變亦然,醫學進步與演變可以簡略分為幾個時期(圖1-2-1)。
早期先民時代,知識還很貧乏,對於疾病的發生與原因也是茫然不知,在那個時代,認為疾病是體外惡靈作祟、或邪靈附身,因此常以作法儀式驅邪,宗教色彩較明顯,是為「無知醫學」時代。
因為治療疾病的效果有限,少數聰明才智高的人,就利用自然資源(例如:植物的不同部位、或一些礦物)來治療疾病,觀察其效果,逐漸累積經驗,並撰寫成書冊,傳遞下來,就進入「實驗醫學」時代,神農氏嘗百草,是眾所知悉的中華民族醫藥開創者之一。
在西方,經由解剖的方法瞭解人體構造,再加上生理學及生化學的實驗,逐漸知悉人體器官組織的功能,就發展出可以利用手術技術治病的外科療法,以及利用藥物治療的內科療法,使「實驗醫學」的醫療效益大為提升。
當實驗醫學發揮到極致,為了要更進一步突破治療的效果,可以先設計基礎實驗,探討致病的機制,找出治療的方法,再以動物模式測試療效,最後展開人體臨床試驗,在人類身上找出有效的安全劑量,同時記錄毒性效應、副作用、與治療的成效,這就是「轉譯醫學」。其順序是:臨床上發現療效不佳之醫療方法,先設計基礎實驗,找出解決方法,再回歸應用於臨床治療。
目前,對於特定疾病可能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要得知哪一種治療方法效果最佳、副作用最少,就需要透過多個人體臨床試驗資料的整合分析,才能得到結論,這就是「實證醫學」。
精準醫學的涵義
精準醫學,顧名思義,是依據病患的個人體質,給予正確有效的治療,也就是量身訂製的「個人化醫學」,而精準醫學的終極目標是預防疾病,也就是「預防醫學」。因此,「個人化醫學」與「預防醫學」是精準醫學的一體兩面。
精準醫學是人類生命資訊的科學。狹義的目標是針對特定疾病,發展出最有效、最能延長壽命的治療,而廣義的目標是針對個人的特定DNA序列(又可稱為「體質」),設計出最有效而無副作用的治療方式與策略,未來可以達到「個人化醫療」的境界。同時,利用個人的特定DNA序列資料,可以預測罹患特定疾病的機率,繼而設計規劃出預防疾病的措施與方法,便可達到「預防醫學」的效益。
2015年初,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編列了2.15億美元的鉅額經費預算,強勢推出「精準醫學」的醫療計劃。2015年2月8日,美國白宮發布了精準醫療計劃的相關細節,該計劃將提升在基因層面對疾病的認識,可以針對「特定疾病」的「特定人群」(含有特定的DNA序列),預測性地提供有效的治療與預防策略,使醫師能夠準確地瞭解醫學的進步與演變
圖1-2-1
該「特定人群」的DNA序列與「特定疾病」的相關性,並提供正確有效的藥物、與預防該「特定疾病」的策略。
精準醫學涵蓋了疾病的「治療」與「預防」,要確實執行精準醫學,必須將個人的不同特性考量進去,包括基因、環境、及生活型態的不同。基因是無法改變的,屬於先天因素;而環境、及生活型態是可以改變的,屬於後天因素。目前精準醫學應用於癌症的標靶治療,已有相當的成功;但是精準醫學的最終目標是維護健康及預防慢性疾病。對維護健康而言,預防慢性疾病的觀念最重要,調整可變的後天因素是最根本的手段,包括:摒棄不當的飲食方式、與修正放縱的生活習慣。
「精準醫學」看似新穎,但已經實施有一些時間了,例如:一位A型血的人需要輸血,必須先檢驗其血型,並且要和即將輸給這病人的血做交叉試驗,完全符合後才可輸血,這就是「精準醫學」。另外,對於容易引起過敏的藥物(如:青黴素),必須先做皮膚試驗測試,無過敏反應者才可以用來治療感染症,也是「精準醫學」。
現在,「精準醫學」不但要實施得更徹底,而且要將層面擴展到「基因(DNA序列)」的等級。
1-1 無病、健康、與壓力
無病與健康
每個人都有「無病」、「健康」的權利,但要達到這狀態,需要靠自己努力積極去爭取,無法靠別人,更不是靠醫師,也不能靠醫師。
健康很難定義,也很難說得清楚。至少,在最基本的條件下,健康是「身體與精神」的「無病、無痛」狀態。
無病與健康,有時很難劃清界限!
某人的心臟有一條血管完全阻塞,但幸運的是,有另一條側枝血管從旁邊長過來的,所以沒有明顯心臟缺氧的症狀,可以稱為「無病」狀態,但算「健康」嗎?
另有某人體重過重,空腹血糖、及飯後血糖都明顯偏高,但能吃、能喝、體力也...
作者序
人要活得健康、長壽,不但要達到「無病痛」,還要能自主執行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才不會增加家人、與社會的負擔!
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但有相當的比率是處於「失能」的狀態,需要家人的照顧,衍生出許多家庭、與社會的問題。
除了少數因為意外事件造成的失能,大部分的失能是由疾病導致的,提前執行保健養護,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如何預防失能,才是保健養生的最終目標。
所有養生保健的原則,歸納以後,只有三項:就是飲食、運動、與睡眠。若妥善安排,可以形成一個規律的生活作息型態,依照良好的作息、與生活形態,年少時可以有良好的發育生長,壯年時可以有良好的工作表現,上了年紀也可以有較好的生活功能,不但可以完成自己獨立生活的條件,也可以預防身體機能的老化、與腦部的退化。
40歲之前,有許多理由可以放縱生活、飲食、情慾,糟蹋自己的健康,40歲以後,為自己與家人著想,也應該要立志維護自己的健康,至少不要增加家人的負擔,這才是做人該有的基本道德觀念。
把自己的身體狀況弄得很糟,讓家人為了要照顧你,因而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與精力,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能夠維持長壽又無病的狀態,是有方法達成的!當然需要付出辛苦的代價,其實,只要養成習慣,並不會覺得辛苦,反而讓你體態輕盈、肢體靈活、精神飽滿!
養生與保健的執行,是否達到理想的效果?要以理想體重來監測。若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就代表養生、保健的執行良好,持續維持在理想體重就能確保健康、長壽、又無病!本書最後一章,教你如何達到設定的目標(健康、長壽、又無病),希望能讓大眾活得健康、活得自由、活得快樂、活得尊嚴!
2016年出版了「親愛的荷小姐」,提供婦女民眾許多荷爾蒙相關的正確資訊!
這3年多來,受邀在醫療網頁專欄撰寫衛教保健文章,內容涵蓋範疇更為廣泛,可以提供一般民眾平日保健養護的觀念與資訊,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避開那些會危害健康的小細節,也建議如何維持健康、活力、與執行自由行動的能力。
女性因為有月經、以及懷孕的能力,身體的構造與生理機能,比男性更複雜,因此,也產生較多的疾病,所以,此書有三個部分,專門提供婦女民眾一些特殊的主題與因應對策,希望一般婦女民眾能得到更多保健養護的資訊。
本書內容,都是引用自近期所發表的醫學研究論文,是有醫學、與科學證據的資料,值得大眾採用與執行!
王馨世 M.D., Ph.D.
2020年2月 於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醫學中心 婦產部 生殖內分泌研究室
人要活得健康、長壽,不但要達到「無病痛」,還要能自主執行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才不會增加家人、與社會的負擔!
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但有相當的比率是處於「失能」的狀態,需要家人的照顧,衍生出許多家庭、與社會的問題。
除了少數因為意外事件造成的失能,大部分的失能是由疾病導致的,提前執行保健養護,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如何預防失能,才是保健養生的最終目標。
所有養生保健的原則,歸納以後,只有三項:就是飲食、運動、與睡眠。若妥善安排,可以形成一個規律的生活作息型態,依照良好的作息、與生活形態,年少...
目錄
自序
Part 1
精準醫學世代的來臨
1-1:無病、健康、與壓力
1-2:醫學的演變歷史
1-3:預防勝於治療的真義:體重是關鍵
1-4:病人和醫師都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Part 2
體重是預防醫學的關鍵
2-1:體重的增加與減少有科學的依據,沒有捷徑
2-2:每日的基本消耗能量,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
2-3:肥胖會誘發腦部細胞受損,降低記憶與學習功能
2-4:身材維持的好,就代表健康嗎?內臟脂肪的量才是維持健康的重點
2-5:體重正常但缺少運動者,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機率高
Part 3
發炎與健康
3-1:發炎知多少?
3-2:咖啡因可以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反應
3-3:茶與咖啡有益健康
3-4:如何預防與對抗流行性感冒?
Part 4
睡眠與腦部健康
4-1:睡覺對健康的影響:睡眠不足會促使大腦功能衰退
4-2:如何維持較佳的腦力與認知功能?
4-3:運動可以預防腦部老化
4-4:人造光打亂人體的生理時鐘,影響睡眠與健康
Part 5
瞭解身體的生理與病理:認識有害健康的生活小細節
5-1:「重口味」影響健康
5-2:不吃早餐,對心臟血管的健康影響很大
5-3:高血糖會破壞動脈血管
5-4:「無糖」的食品比「零脂肪」的食品還健康
5-5:吃起來爽口不油膩:其實脂肪含量很高!
Part 6
飲食與疾病
6-1:食物與食品:天然與人工的差別
6-2: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飲食會使免疫細胞的基因表現發生改變
6-3:如何避開致癌物質
6-4:體內維生素D不足,影響健康甚鉅
6-5:素食對健康的好處與壞處
6-6:「水」對健康很重要,「喝水」的方法更重要
Part 7
環境荷爾蒙與疾病
7-1:「環境荷爾蒙」會導致許多女性的疾病
7-2:環境荷爾蒙「雙酚A」會促進乳癌細胞的增生
7-3:「雙酚A」會導致肥胖
7-4:「雙酚A」會影響生殖功能
7-5:「雙酚A」會影響神經系統
Part 8
運動與健康
8-1:運動的好處與運動傷害的認識
8-2:運動可以延緩老化
8-3:運動對消除壓力最有效
8-4:運動可以降低重度憂鬱,提升好心情
8-5:快走運動對血管有益並可改善血壓
8-6:運動可以刺激肌肉分泌有益健康的細胞因子
8-7:膝蓋疼痛:減重加運動可以改善
Part 9
孕齡婦女篇
9-1:煩人的月經與不正常出血
9-2:月經不規則,會增加得癌症的機率嗎?
9-3:常被女性輕率忽略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與「環境荷爾蒙」
9-4:子宮內膜異位症藥物大對決
9-5:「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婦女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
9-6:子宮肌瘤如何影響婦女健康
Part 10
不孕與懷孕篇
10-1:不孕又合併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如何才能提高懷孕的機會?
10-2:肥胖婦女的懷孕機率偏低
10-3:高齡不孕,試管嬰兒療程是契機
10-4:甲狀腺功能與懷孕及流產的關係
10-5:「妊娠糖尿病」與「糖尿病」有何不同?
Part 11
停經婦女篇
11-1: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急遽增加
11-2:停經後又肥胖的婦女容易罹患子宮內膜癌
11-3:天然的黃體素不會增加乳癌的機率
11-4:如何服用荷爾蒙才不會增加乳癌的機率
11-5:停經後婦女的保健與養護
Part 12
養生與保健的規劃
12-1:一生的健康規劃
12-2:體重控制的作息規劃
12-3:老年人要如何養生,才不會造成社會的負擔
12-4:與長壽和疾病有關的粒線體
12-5:「運動+適當飲食」執行的好處:可以活較久,而且較少生病!
自序
Part 1
精準醫學世代的來臨
1-1:無病、健康、與壓力
1-2:醫學的演變歷史
1-3:預防勝於治療的真義:體重是關鍵
1-4:病人和醫師都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Part 2
體重是預防醫學的關鍵
2-1:體重的增加與減少有科學的依據,沒有捷徑
2-2:每日的基本消耗能量,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
2-3:肥胖會誘發腦部細胞受損,降低記憶與學習功能
2-4:身材維持的好,就代表健康嗎?內臟脂肪的量才是維持健康的重點
2-5:體重正常但缺少運動者,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機率高
Part 3
發炎與健康
3-1:發炎知多少?
3-2:咖啡...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7-15ISBN/ISSN:978986552636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17 x 23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