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涵括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國外有關大團體動力的理論與方法,第二部分則為作者在臺灣團體實務工作中的工作報告。在臺灣,小團體工作方法已十分普及,相關論述亦不少,而大團體則不多見。
然而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實是被大團體經驗所結構化的,舉凡由小到大的朝會、週會、班會,以至於街頭運動的集結,無不均是大團體動力這一門知識與方法所關切的現象。這本書將是一本提升讀者對大團體現象認識的專書。
作者簡介:
夏林清
現職: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教育服務處顧問
新北市蘆萩社區大學主任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諮商與諮詢心理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諮商與諮詢心理學碩士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學士
經歷: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教育服務處處長
輔仁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
淡江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講員
救國團青少年輔導中心輔導員
作者序
序
臺灣的團體工作一直是以小團體為主,坊間各種相關的團體諮商及治療的專業書籍,也清一色都是小團體為主的理論及方法。當我在二十五年前開始進入心理輔導這一專業時,所開始學習的也是小團體的方法。那個時期的我,十分努力學習如何觀察、記錄及帶領小團體,也深深地為小團體方法所蘊含的改變力量及民主的過程所吸引;小團體方法也就成為我的專業生涯的一個重要奠基石。這個時期大約是1974年到1980年之間。這段期間我由一名專任張老師(第一屆專任張老師)經歷出國唸完碩士,再到淡江與輔仁負責大學輔導中心的工作,都逐步地累積著小團體工作的經驗。在大學教書及四處從事教育及訓練的工作,使我對「諮商員」及「教師」的角色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反省及抉擇。
「諮商員」的角色使我逐漸被別人視為一個「諮商專家」,不論是個別諮商或團體諮商的專業能力也與日增加;但是「教師」(稱「教育工作者」更合宜,因為我同時從事不少社會教育的工作)的角色及到社會不同群體中上課的經驗,促使我反省小團體諮商方法的侷限性,更迫使我面對人們日常生活中各種形式的團體(如班會、週會及各種無效率的會議)。應該是在1981年左右,我面對自己專業生涯中一個重要的內在的認同選擇──我選擇做一名「教育工作者」而不做「諮商工作者」。這個意思是說,我不選擇成為一個靠「諮商」吃飯的專業工作者,我選擇認同「教育者」(大學及社會教育)的專業身分。這個抉擇的意義在於我選擇一組傳統的社會角色關係(師生),來做為我的專業知識及方法著床的脈絡;而此一決定帶領我面對既存教育系統及社會環境中原本存在和運作著的團體。
對大團體知識的注意也就從那時開始。
多年從事與推動團體工作的經驗,更令我確信下面三個課題,對希望自己能切實掌握團體方法的專業工作者是極為重要的:
不被心理輔導與治療小團體操作形式,侷限了對團體場域中人類現象的理解。
避免成為操弄團體活動的「專業技工」。
有意識地走入團體經驗發生及運作的生活場域觀察與體會。
對臺灣許多熟悉小團體方法的專業工作者而言,增加對「大團體動力」的瞭解觀點是有助於上述三個課題完成的一個起點,這也是本書的主要企圖。
這本書的結構有兩部分,前四章為大團體動力的相關理論介紹,後五章則為描述分析特定場域中的團體現象與團體方法的實作議題。收錄自己在過去這些年的工作或研究報告於本書的目的,不是在驗證或建構什麼理論,團體工作做為一種介入改變的專業方法,發現理解與反映實驗的邏輯是它所依恃的邏輯。對工作者而言,在許多時刻,細微深刻理解的發生遠比操弄活動企圖影響來得更重要。本書最後一章的章名──想像與反思,也正是我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的作用!
最後我要感謝這些年接納與允許我進出他們生活經驗的中、小學教師及工人朋友,我身上若有任何可以稱上「專業」的能力的話,他們所改變生活困頓處境的纏鬥精神是「專業」唯一的泉源。
序
臺灣的團體工作一直是以小團體為主,坊間各種相關的團體諮商及治療的專業書籍,也清一色都是小團體為主的理論及方法。當我在二十五年前開始進入心理輔導這一專業時,所開始學習的也是小團體的方法。那個時期的我,十分努力學習如何觀察、記錄及帶領小團體,也深深地為小團體方法所蘊含的改變力量及民主的過程所吸引;小團體方法也就成為我的專業生涯的一個重要奠基石。這個時期大約是1974年到1980年之間。這段期間我由一名專任張老師(第一屆專任張老師)經歷出國唸完碩士,再到淡江與輔仁負責大學輔導中心的工作,都逐步地累積著小團...
目錄
導 論
第一節 大團體的界定
第二節 團體動力是什麼?
第三節 團體中的認識歷程
第四節 團體行為的四個層次
第五節 大團體的社會治療功能
附錄(一):開放系統
附錄(二):辯證的意義
第一章 社會學的觀點
第一節 內在脈絡與外在脈絡
第二節 處境中的行動者
第三節 建構團體動力的社會性元素
附錄:安東尼.基唐的「處境、社會認同與系統再生產」概念
第二章 心理分析對大團體理論的貢獻
第一節 客體關係與自我防衛機轉
第二節 個人焦慮與團體防衛
第三節 大團體心理動力的特性
第四節 社會防衛系統
第三章 塔非史塔克團體理論
第一節 貝昂的團體理論
第二節 米氏組織系統理論與團體關係訓練模式
附錄:典型研習會議模式的描述
第四章 集體潛意識與社會變革
第一節 團體是什麼?
第二節 團體中的集體潛意識
第三節 團體工作與社會變革
第五章 身體運作活動的使用:操作邏輯的矛盾
第一節 身體動作(boby-movement)是何種方法?
第二節 團體脈絡、團體現象與團體領導
第三節 矛盾的操作邏輯
第六章 社會角色關係模式之形成
第一節 國小班級團體是個小社會
第二節 班級幹部的角色功能
第七章 壓抑衝突人際聯盟
第一節 在團體沈默中觀察、試採與等待
第二節 慣性的壓抑
第三節 迴避衝突的聯盟
第八章 結構性衝突與既存角色關係
第一節 父權式僱傭關係對工人集體與工會的分化作用
第二節 結構性衝突中的大、小團體
第三節 父權式僱傭關係的作用及其變化
第九章 中學生集體行動:想像與反思
第一節 集體行動三菱鏡
第二節 學校集體學習經驗的社會建構
第三節 炸:校園鞭炮事件的社會建構歷程
第四節 共振與爆
第五節 進入另一種想像空間
導 論
第一節 大團體的界定
第二節 團體動力是什麼?
第三節 團體中的認識歷程
第四節 團體行為的四個層次
第五節 大團體的社會治療功能
附錄(一):開放系統
附錄(二):辯證的意義
第一章 社會學的觀點
第一節 內在脈絡與外在脈絡
第二節 處境中的行動者
第三節 建構團體動力的社會性元素
附錄:安東尼.基唐的「處境、社會認同與系統再生產」概念
第二章 心理分析對大團體理論的貢獻
第一節 客體關係與自我防衛機轉
第二節 個人焦慮與團體防衛
第...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