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大師+12堂這輩子一定要搞懂的哲學美食思辨課,現正開課中!
◎跟著銀賞哲學家一邊做菜、品嘗美食,一邊快速掌握哲學經典論述,一起開動吧!哲學不會很難懂,吃炸雞的時候也可以豁然開朗
給每天晚上都會掙扎要不要吃宵夜的你
透過一道道美味料理,品嘗哲學最有趣的滋味
吃一盤可口的義大利麵、或是上網訂購外賣炸雞,你需要花費多少時間?60分鐘?30分鐘?可能甚至更短。這簡短的時間當中,何不來學習對人生帶來實質變化的學問呢?
哲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儘管許多人認為,主修哲學的人會覺得俗世很愚蠢,或是哲學跟實際的生活相差甚遠;但其實,哲學宛如食材中的鹽和胡椒一般,就算所占分量微乎其微,卻對人生造成莫大的影響。只是這些學派實在太難理解了,《純粹理性批判》、「辯證法」、《單子論》……究竟在說些什麼?
精選8位東西方哲人,設計12堂美食哲學思辨課,解開哲學與生活距離遙遠的誤會,打破心中築起的高牆,讓你一邊享用美食,一邊輕鬆地搞懂原本難以理解的哲學思維。
★精選課程預告
不相信的結局,就是自製炸雞?── 一腳踏入三腳貓炸雞的世界
如果認知能力就是鯛魚燒模型──「理性」不也是既有的框架嗎?
起司和精神的辯證法──來看看熟成的過程
為了理性的巧克力──名為「威化餅」的同一本質
減重要奉行「享樂主義」!──為了更大的喜悅
選擇奶油的瞬間,你正存在著?──無庸置疑的存在
★本書特色
【8大哲學家,完整收錄】
康德
黑格爾
柏拉圖
伊比鳩魯
孔子
笛卡兒
萊布尼茲
赫拉克利特
【12堂最經典的哲學思維】
知識論的核心是什麼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辯證法過程如何發展
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
哲學這名詞到底指的是什麼
孔子的儒家思想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
柏拉圖的理想國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哲學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閱讀人 鄭俊德
聯合推薦
作者簡介:
吳秀珉
哲學作家,雖然大學入學時進了科學教育系,但以偶然的一堂哲學課為契機,對哲學產生了深刻的興趣,之後便將主修換成哲學。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哲學系。
認為用難吃的食物填飽肚子是最委屈的一件事,所以一直在研究吃得好的方法,自然而然就開始下廚了。已經養成在購物籃裡放入商品前確認成分表的習慣,興趣則是把成功的料理食譜記錄下來。
在《KAKAO BRUNCH》以〈身邊的哲學〉獲得銀賞,並曾於Brunch Weekly Magazine連載〈一頓哲學〉系列,可說是本書的前身。目前正活躍於女性主義電子雜誌《Pinch》。未來也想繼續學習哲學,捕捉日常與哲學交錯的支點,化為文字辯析。
譯者簡介:
徐小為
政治大學韓語系畢業。愛好閱讀,樂於生活,喜歡把看懂的什麼說給人聽,便開始翻譯的日子。
章節試閱
只要好吃,就是零卡路里?
小時候常常想像真的有神燈精靈來找我,答應實現我三個願望,但我應該要許什麼願呢?雖然隨著時間過去,我想許的願望類型逐漸產生變化,但從某一刻開始,我便有了一些絕對不會漏掉的願望,其中之一就是這個:「請讓我不管再怎麼吃都不會變胖。」
因為放不下減肥的念頭,有時候就會為了控制體重,忍著不吃自己想吃的東西。
問題是那種忍耐的痛苦程度實在太極致了。只要開始和食欲抗戰,腦海就會立刻被無意義的煩惱占據。為什麼人類的身體到現在都還沒有進化,變成能從攝取的卡路里中僅選擇性地吸收一部分呢?如果沒辦法自然進化,為什麼醫學界或製藥界不再多加把勁呢?如果能夠開發那種讓吃下去的卡路里全部消失的藥,就可以一口氣解決現代人最大的煩惱了。要是真的開發出來,想成為暴發戶自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類似這樣的念頭接二連三地從腦海中冒出來。
仔細想想,一天之內有一餐隨便應付,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但食欲這東西很奇怪,如果沒辦法把腦海中想吃的食物馬上放進肚子裡,就好像發生天大的問題一樣,把我們折騰得死去活來。在真正吃到那樣東西以前,都無法把它從腦海中抹去。
心情在「不能吃」和「可以吃」之間糾結不已的感覺,大概每一個人都能感同身受。要不然人類怎麼會為了解決這項煩惱,發明「好吃就是零卡路里」這種話呢?我們就這樣堅信著「好吃就是零卡路里」,於是在深夜十點,依然往嘴裡塞進炸雞。
先把我們究竟有多相信這句話的問題放在一邊,我們先來思考,在前述那種情況下,相信「好吃就是零卡路里」是一種極為自發的、有意識的選擇。我們為了讓自己安心,為了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而「決定」要相信這句話。然而,「相信」這個動作,真的是可以靠我們的意志決定要或不要嗎?
被證成的信念,各自表述
哲學的其中一個領域「知識論」,主要就是在探討「我們知道的究竟是什麼」。「知道什麼」換句話說就是「知識是什麼」,相關討論向來都是「知識論」中最核心的話題。長久以來的論述也得出了一些結果。
我們具有知識||我們知道些什麼||也就是我們具有「已被證成且為真的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的意思,這個想法是最普遍被大眾接受的。我們擁有的無數信念中,只有真的,且被證成過的,才能被稱為「知識」。
這時,該信念究竟是否被證成,在於擁有該信念的人,是否掌握足夠理據才擁有了該信念。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具評價性的基準,因為這個評價與我們的認知有關,所以又特別把這稱之為「認知評價」。至於這種認知評價究竟是什麼性質的東西,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意見。
首先第一個觀點是義務論,這個觀點的立場是,我們評價某人的信念為證成時,就存在著能作為其判斷基準的規範。這個規範是所謂的認知規範,只要是可以思考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有遵守此規範的義務。比方說「只有在『S為真』這件事具充分證據的時候,才能相信S」。萬一擁有違反這種基準的信念,就是違背了原本賦予自己的認知義務與責任,因此會成為被非難的對象,這個意見的觀點是這樣。當然也會有相反的情況,如果忠實遵守被賦予的認知義務,進而形成了信念,那就值得被稱讚有好好地遵守義務了。
這種義務論的觀點,也是我們去思考「相信」這件事時,所能採取的最直觀的態度。對於明明沒有充分的理由,卻依然對特定的某事深信不疑的人,我們也經常予以批評。看見只因為親朋好友的勸誘,就動用巨額投資購買特定股票,且在一天之內傾家蕩產的人,我們便會批判他的行為||「不管怎麼想,根本還沒有足以信任的根據,怎麼可以因為朋友一句話,就這樣輕易相信呢?」萬一因為他的「輕信」讓全家人都陷入困境的話,批判的力道會更加強大。
第二個觀點是非義務論,從名稱就可以知道,這個觀點認為,從認知上決定一件事是否可被證成的基準,絕不屬於義務或者規範。雖然認知評價的基準的確存在,但那基準的性質是非義務的。就像前面提到的義務論觀點,它所提出的基準是以「只有〜才能」的形式呈現,但非義務論觀點的基準則是「因為已有充分證據證明S為真,所以相信S」。消弭了「一定要如何如何」,或「不如何就不行」的強制性。
因為不是義務,就無法賦予責任,也不能予以非難或稱讚。有符合認知證成基準的信念,就可單純地稱其為正向的(或適切)的信念;而不符合基準的信念,則只能被稱為不正向(或不適切)的信念而已。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要選擇接受義務論或是非義務論,不是一個能單純依照個人喜好決定的問題。並不是因為非義務論者們的個性,比義務論者更大而化之,所以主張認知證成的基準不是義務。義務論和非義務論之所以會分成兩派,正是從「認知義務對我們而言是可能的嗎?」這個問題開始。
我不是想相信才相信的
不管對書或電影,我都屬於那種非常討厭被劇透的人。而且我想,不只是我吧,應該有很多人都屬於這個類型。但我周圍卻仍有那種會敞開雙手歡迎爆雷仔的人。從很久以前開始,如果要討論自己已經追完的連續劇或網路漫畫,我都會擔心不小心洩漏劇情,盡量只講一部分的故事,或者介紹得很籠統。但我這位朋友||就算自己已經準備要看了||仍舊會很積極地想從別人那裡聽見故事的結局或情節。對我來說,如果先知道劇情,看的時候就會少了一半的樂趣;但朋友說,先了解接下來會看到的內容,再實際觀看,據說反而更能融入作品的世界。
由於每個人的取向大相逕庭,我也不能說什麼,但正因為我跟他的觀點完全相反,所以經常會發生一些傷感情的事情。完全不介意劇透的這位朋友,跟我聊新上映的電影時,常常會無意間地透漏最重要的劇情,然後我就會開始發脾氣,「幹嘛告訴我啊!」雖然朋友是不小心的,但已經聽到的話又不能還給他,看到我一時情急氣得直跺腳的樣子,朋友也受傷了,開始鬧起彆扭。所幸儘管兩人互相賭氣了一陣子,但半小時之後又恢復原樣了。
為什麼這時候我會生氣呢?就是因為只要一從朋友口中聽到劇情,就只能選擇去相信了。他只是無心說了句:「原來XXX才是兇手啊」,但對我來說,聽到這句話後,有可能忍住不去相信「XXX是兇手」嗎?應該沒辦法吧。雖然心裡很希望自己可以坦然不去相信那是真的,但「朋友說的內容一定會在電影中發生」這種信念已經產生了,這和我自己的意志完全無關。
偶爾也會發生以下這種情況。嗯,不是有那種日子嗎?就是特別想吃某樣料理的日子。那種日子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機率會發生在我減肥的時候。而且那項「特別的」料理很多時候多半是炸雞。每當遇到這種日子,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的腦袋就會開始瘋狂運轉。「要直接買炸雞回家嗎?還是要回家再叫外送呢?」不只如此,還會先思考在家的附近有哪幾間我喜愛的炸雞店,然後腦海中開始模擬能經過其中任何一間的所有可能路線。
傍晚五點半,是下班塞車潮正式開始的時間。與其外帶炸雞,再擠上人滿為患的公車,還不如用最快的速度回到家,再叫外送比較好。從車站出來,馬上跳上公車,再打開外送點餐的APP,開始瀏覽挑好的幾間店家選單,一一比較外送所需時間和我到家所花的通勤時間。
在這樣比任何時候都更拼命絞盡腦汁點餐的同時,心底的某個角落其實還殘留著一絲猶豫。這個完美的計畫,現在明明只剩下實行這一步了,但我現在正在減肥,這個事實讓我遲遲無法按下「送出訂單」的按鈕。再加上時間也不是中午,已經是晚上了。晚餐居然吃炸雞,不就是一個跟減肥互斥的組合嗎?結果,我緊抓住殘存的最後一絲理性,關掉外送APP。
在經歷如此熾熱的腦內交戰之後,我平安抵達家門,一打開玄關的門,鼻子就聞到一股不尋常的味道。「居然是炸雞!」果然血緣是不會騙人的,家裡的某個人||主要犯人大多時候是我媽的兒子||偏偏,就選在今天,叫了外送炸雞。到了這個時候,心裡也有點想直接向誘惑投降了。一開始,我一邊抱怨為什麼偏要挑今天叫炸雞呢,一邊投過去怨懟的眼神,並嘗試走回房間。但不可思議的是,越是這種時候,家人們就會越親切地叫我嘗嘗看。我一邊聽著他們說「沒關係啦,可以吃啊」,然後接下遞給我的炸雞,一邊假裝拗不過他們才敗給了誘惑地說:「那,就只吃一塊就好」。但是我早就知道了:絕對不會只吃一塊就結束的。
既然要吃,就必須吃得開心一點,所以就算時間已經很晚了,還是開心地吃完它。結果,問題發生在隔天早上||居然比昨天足足胖了兩公斤。我為了減那兩公斤,過去一整個月都在吃苦,現在體重計上的數字是認真的嗎?雖然極度想否認現實,但現在浮現在我眼前的這個冷漠的數字,自然是鐵錚錚的事實。既然事實擺在眼前,清清楚楚地,就沒有不相信的道理。不管我想不想要,我都不得不自動相信眼前所見。
相信是自我意志嗎?還是非自我意志呢?
前述的各個例子共同暗示的是,所謂的信念(相信),不是發揮個人意志就能形成的東西,而是只要有值得相信的理由或證據,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受意志所影響。像這樣「意志無法操控信念」,即信念是「無意識的(involuntary)」的意見,對義務論而言是很大的威脅。因為假如信念是無意識的,就表示對於信念的義務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
非義務論者們正是因為這種理由,才反對義務論。我們沒辦法自己控制相不相信某樣事物,又怎麼可能依照特定的規範,決定自己要不要擁有某種信念呢?既然沒有做某件事的能力,自然也不可能有必須做某件事的義務。
但仔細想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也常發生依自己的意志產生信念的情況,比方自我暗示等等。拿前面的例子來說,想像一下我沒有吃炸雞的情況吧。我雖然非常非常想吃炸雞,肚子又餓,但為了達到減肥的目標,嘴巴不停說著「我不餓……我不餓……我不餓」。結果,自我暗示好像真的發揮效用,感覺肚子似乎真的不像之前那麼餓了。多虧了這個,我很幸運地沒吃炸雞就上床睡覺了。Happy Ending。
這種自我暗示也被稱為自欺式信念,也就是說,信念之所以會形成,不是基於有足以判斷某事是真是假的證據,而是基於實用的理由,去相信或不相信特定的事物。我因為有「要減重」這個實用的理由,於是忽略肚子正在咕嚕咕嚕地喊叫,可以證明「我很餓」的這個證據,反而相信與它相反的感覺才是真的。不,至少我在表面上是相信了。這種自欺式信念如果真是有可能的話,那這就是一個信念可控論的證據。所以對認知義務論來說,會成為一個有力的範例。
當然,對此的反論也是有的。如果這個信念是欺瞞自己的信念,就表示有一個實際上相信「我很餓」,卻選擇欺瞞的我,還有一個受騙上當,相信「我不餓」的我。但是「我」是同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一個「我」同時騙人又受騙,同時保有兩種相反的信念呢!而且「騙人的我」,其意圖必定會讓「受騙的我」也知道,這種欺瞞行為本身就是不可能的。這點也讓人抱持著疑問。
那麼下定決心相信這章一開頭說的「好吃就是零卡路里」呢?雖然無法確定:假如完全不擔心熱量,而盡情地享用美食,會不會真的可以少胖一些,但我暫且決定要這樣相信,於是吃了炸雞。各位大概會對這個部分稍微覺得有些困惑。沒錯,對於像這樣去「決定相信(decide to believe)」,也有想法覺得這跟我們一般認為是信念的東西,性質是不一樣的。「決定相信」並不是真正的相信,只是假定某項命題是真的,並把那當成是自己行動的前提罷了。也就是說,和「信念/相信」這種心理狀態比起來,比較接近「接受(Acceptance)」這種心理行為。
考慮到這些部分,我的意見更偏向信念的確是非意志的。但我也常常想起那些讓我對自己的選擇感到猶豫的例子。比方遇到一個「怕變胖所以吃得小心翼翼,但其實更容易變胖」的命題,也有可能為了決定是否要相信,開始蒐集各種研究資料,一一謹慎檢討,最後判斷這個命題值得去相信,於是決定就這樣相信它了。如果是這種情況,看起來就像是我們真的是自己決定了相信與否。
不只我們覺得這個問題很刁鑽,對於信念的意志性和非意志性這個問題,哲學家們也覺得是道難題,至今仍然提出各種不同的論述。我個人認為信念是非意志性的,只不過之所以很難提出信念最終並非自我意志的確實論證,想必是因為日常生活中實在有太多各式各樣的心理狀態被稱為「信念/相信」,因此很難一一具體區分、定義這些心理狀態的差別。
認知義務主義與非義務主義之間的爭議,在阿爾文.戈德曼(Alvin Goldman)提出過程可靠論(Process Reliabilism)之後,面臨了激烈的轉變。他將證成的信念(justified belief)的基準,設定為「是否透過可信度很高的||統計上來說為『真』的機率更高||方法產生信念」,藉此完全顛覆在這之前的論述方向。幸好是透過「統計」此一自然的事實,去說明信念的被證成性,與規範相關的問題本身就已經被去除了,因此究竟是不是自我意志這個問題也自動消失了。儘管如此,也只能說是論點改變了,並不表示既有的問題已被解決了;再加上戈德曼的理論有自己的問題,所以出現各式反論;然後戈德曼又再提出答辯,就這樣接二連三地持續爭辯中。
只要好吃,就是零卡路里?
小時候常常想像真的有神燈精靈來找我,答應實現我三個願望,但我應該要許什麼願呢?雖然隨著時間過去,我想許的願望類型逐漸產生變化,但從某一刻開始,我便有了一些絕對不會漏掉的願望,其中之一就是這個:「請讓我不管再怎麼吃都不會變胖。」
因為放不下減肥的念頭,有時候就會為了控制體重,忍著不吃自己想吃的東西。
問題是那種忍耐的痛苦程度實在太極致了。只要開始和食欲抗戰,腦海就會立刻被無意義的煩惱占據。為什麼人類的身體到現在都還沒有進化,變成能從攝取的卡路里中僅選擇性地吸收一部分呢?如...
目錄
序
01. 好吃就是零卡路里?
只要好吃,就是零卡路里?
被證成的信念,各自表述
我不是想相信才相信的
相信是自我意志嗎?還是非自我意志呢?
不相信的結局是自製炸雞
02. 冬天就要讀火熱的康德
吃著鯛魚燒想起康德
康德,形上學的偶像
如果認知能力就是鯛魚燒模型
我認為,這個核桃燒呢?
閱讀康德的冬日
03. 一口吃下生命的這個瞬間
起司無論何時都是「進行式」
批判的黑格爾
起司和精神的辯證法
想要游泳,就得先沉入水中
04. 為了理性的巧克力
康德和黑格爾的三角關係
矛盾的喜好
矛盾不是一種錯覺
我和世界是共享理性的關係
為了理性的巧克力
05. 減重要學伊比鳩魯
天生減重家伊比鳩魯
減重要奉行「享樂主義」
永遠受苦的伊比鳩魯
06. 哲學這個名字
「這是義大利式的煎餅」
這是西方的格物窮理之學
就像披薩不可能變成煎餅一樣
07. 這男人的另一面深不可測,孔子
被誤會的不只炸醬麵而已
打破古板的頑固老頭印象
無論誰都能自主的道德
先從自己的情緒開始聽起
雖然炸醬麵的誤會解開了
08. 加工奶油與笛卡兒
想找真正的奶油,難如天上摘星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選擇奶油的瞬間,你正存在著
越感受便越鮮明的精神
自製紅豆奶油麵包
09. 為了國家的食譜
理想的食物
「國家」的配方
雙腳站在現實之中的理想主義者
把第一印象壓碎吧
10. 單子(Monad)拌飯
越老越愛的萊布尼茲
他們生活的世界
最完全的單子
單子拌飯
11. 在流動的江水中吃涮涮鍋
一分熟愛好者的辯解
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兩次?
12. 哲學,人生的鹽和胡椒
鹽和胡椒的魔法
撒在人生中的鹽和胡椒
哲學的魔法
結語
序
01. 好吃就是零卡路里?
只要好吃,就是零卡路里?
被證成的信念,各自表述
我不是想相信才相信的
相信是自我意志嗎?還是非自我意志呢?
不相信的結局是自製炸雞
02. 冬天就要讀火熱的康德
吃著鯛魚燒想起康德
康德,形上學的偶像
如果認知能力就是鯛魚燒模型
我認為,這個核桃燒呢?
閱讀康德的冬日
03. 一口吃下生命的這個瞬間
起司無論何時都是「進行式」
批判的黑格爾
起司和精神的辯證法
想要游泳,就得先沉入水中
04. 為了理性的巧克力
康德和黑格爾的三角關...
商品資料
出版社:創意市集出版日期:2020-09-30ISBN/ISSN:978986553410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