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仁傑
定價:NT$ 780
優惠價:79 折,NT$ 616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頭人與上師,是父權社會中的兩種權威型態。
父權社會創造出權威集中的地方頭人與家族領導者,
卻也產生排擠效應,萌生大眾巨大的心靈失落感。
靈性導師的出現,成功化解父權社會的內在緊張性。
神奇效果繼續擴大,終至開花結果,
創造出東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另類權威與另類經濟奇蹟……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與超自然象徵系統間有著動態性的調控關係,宗教活動創造出了具有正當化父權身分意義的象徵資源,和產生出能安定化父權體系的靈性資源。進入當代社會,兩種宗教資源成為具有累積性和可交換性的資本。象徵資本的累積,仍以地方社區為累積和擴散中心,但有了新的文化資產的形式,行動者也有了更大的主動性來動員資本。而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不帶宗教色彩之後,宏觀層次出現了「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宗教層面相應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和與世俗層面相容的特徵。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傳統的靈性資源,鑲嵌到這個宏觀結構中,頻繁靈性資本的累積與交換已是其新的樣貌。《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正是以理論討論與個案研究,描繪出以上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圖像。
作者簡介:
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本土慈善行為、地方社會組織等。出版專書有︰《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1999)、《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2004)、《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2009)、《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2013)等。並譯有焦大衛(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和島薗進(Shimazono Susumu)《由救贖到靈性》(與姚玉霜、陳淑娟合譯,預計12月出版)等多本學術經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一、本書書名的說明
本書是以社會變遷的角度,並以抽象性的分析概念,來分析漢人基層民眾社會中地方性領導權威形式的變化及其中的宗教意涵。
本書書名「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本書主題在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並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的背後,超自然象徵系統一直與其維持著動態性的調控與互相滲透性的關係。就宗教權威的形式來說,傳統社會裡的主要形式是︰象徵系統調控下的象徵資源的累積所創造出來的權威;但也還存在有所謂的靈性資源。這二者有一部分重疊,但後者僅以一種補充性的角色存在於社會,某個程度上,在正常社會系統運作所產生的象徵權威之外,它是另外的補充性與替代性的權威形式,也讓那些原已被主流社會所排除者,有得以建構其主體性與身分認同的著力點。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象徵資源具有更鮮明的資本的形式(可產生累積性和創造出交換價值),社區宗教活動能夠創造出永續性的象徵資本,佛教教派與民間教派(如一貫道)的社會位置更趨近於社會主流,都是能創造象徵資本的重要資源。個人也有更大的能動性去由這些場域中累積出個人的象徵資本。
但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完全不帶宗教色彩之後,開始出現了新的「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它的特徵是︰世俗政治經濟體中不帶有宗教性的意識形態;但同時,宗教體雖變成剩餘範疇,但卻也是與現實政經相輔相成的新的生活實踐體系,它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宗教與社區性相脫鉤,而更廣泛地與個人救贖的指向性相聯結),也重視宗教與世俗層面相容性的特徵(也就是充滿著入世的精神,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宗教更需具有入世積極性)。甚至於,這已非傳統意義下的制度性或組織性的宗教,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靈性」是其新的稱謂。
在過去漢人世界的民眾生活裡,特殊的修行方法與集體性的修行經驗,以一種模糊的靈性資源的想像,被涵蓋在宗教神通或靈驗,以及具有公眾服務情操等的屬性裡而被社會大眾所理解,但主要並不是以靈性本身而被認可或承認。
進入當代,靈性資源,那種通常是經由地方社會網絡、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所界定出來的超越性,慢慢地出現了超出各方來源的超越性的基礎,並融合科學性的語言,成為大眾社會中可被辨認的靈性資本的形式,並常以靈性為名,充斥在各種不同的宗教傳統之中。甚至於,靈性本身作為主題,它已經成為了一種跨宗教界限的超越性的存在。
在主體的感受上,傳統社會裡的靈性資源的獲得,導向於對自己在彼世得到救贖的肯定;現代社會的靈性資本的累積,則導向於對異於資本主義和世俗世界的所謂「真實自我」的覺知的提升,或者說是導向於那種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保持真實自我的能力。總之,在傳統社會或是現代社會裡,靈性修練本身,在不同時代裡,有相當程度指向性上的差異。
正是在這樣的場域變遷裡,為符應於大眾需求,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都正摸索著現代人「宗教性」的新內涵。這個新內涵,它是一種重視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調適能力,卻又能與現實經濟活動維持某種距離的超越性的範疇。對應於這個範疇的宗教實踐,以靈性資本的形式,正展演出新的資本累積與交換的邏輯。以上,正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主題。
筆者(2009a)曾出版專著《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一書,將宗教實踐視為一種權力的形式(政治、經濟與宗教權力三種權力形式中之一種),並探討它如何在不同時空裡,以不同方式參與了社會生活與個人主體性的建構。其中,認同建構方式、論述模式與社會權力再生產等諸層面,在社會變遷中的型態上的變化,是該書主要的檢視焦點。
而在該書結尾,我們也提到了新興宗教的議題。我們指出,新興宗教的性質,只能局部被放在父權社會權力再生產的面向裡來被看待。因為,相對於此,新興宗教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行動範疇,並具有一些比傳統宗教團體更為激進的訴求或想像。筆者(2009a︰402)指出︰
新興宗教,確實是明顯有異於本書所討論的三個次場域〔民間信仰、佛教、民間教派〕以外的新興場域,它奠基在民間教派已經產生的社會和宗教基礎上,隨著新時代的情境,而後又更激進的往一個新的社會行動範疇發展。在這個新的行動範疇裡,開始鮮明的出現了傳統宗教裡比較沒有的特質。這一個新的行動範疇,不完全同於傳統宗教次場域的變遷與適應,而是平行於傳統宗教次場域的當代變遷以外,而獨立出現的新場域。新興宗教團體之作為一個全新的行動場域,是以更適應於信徒的時代需要為訴求。而在傳統宗教以外,新興宗教團體到底還能夠在多大的幅度上,將新出現的這個宗教次場域的範圍有所擴張呢?這將會是一個亟待學者去予以調查與分析的新課題。
但是,該書並未對此新範疇的內容有太多實質性的論述。事實上,筆者個人的研究不斷跨越在民間信仰、組織性宗教團體和各類新興宗教之間,一方面感覺到這三個領域間有明顯差異;一方面又感覺到它們彼此互補,且都是同樣歷史文化情境裡的產物。
有沒有可以貫穿在這不同領域之間,且一方面可以表達出其間差異性,而又能說明其互補性或內在動態性概念的工具呢?後來,筆者在研究材料的累積中逐漸發現,即使各領域間差異很大,但在民眾宗教(非菁英形式的宗教實踐)的範圍內,它們都涉及了場域變遷、價值的累積和交換,以及行動者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等問題。只不過,價值的累積和交換,確實有著各種形式上的差異和變化,甚至於是相互競爭的狀態。
本書是嘗試以一些貫穿性的概念,來整合漢人宗教民眾實踐各個層面的作品。本書除各章有其具體的研究對象以外,全書首尾,則是引進了場域和資本的概念,以便具體說明宗教權力在不同時空社會領域裡的位置和作用。至於資本形式的考察裡,本書中則主要包含了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這兩個既有著極大差異,又有著某種互補性的概念範疇。而且,當我們主要使用靈性資本來理解當代台灣新興宗教,這也給我們一個較好的理論性位置來評估它的當代指向性。
象徵資本,表示宗教實踐具有創造正當性和公眾認可的作用;靈性資本則表示宗教實踐有著能超脫於現實社會困境,而創造出自我滿足的作用。前者的累積,在不同時空中,經常是出於宗教達成了主要社會功能後,在個人與集體上所產生的連帶性的結果,通常也就是提高了個人身分與集體本身的社會正當性。至於有關靈性資本,在傳統社會它還僅是以一種靈性資源而存在,直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才逐漸浮現出相關場域結構,和產生出這種新的資本形式,它通常和新興宗教的發生特別有關,但事實上傳統宗教裡的「宗教性」(religiosity)(宗教信仰的某種心智或情感結構)的變遷裡,也開始出現了具有這種資本形式的宗教實踐。
更具體來說,本書書名「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這裡需要先簡單範定一下書名中各名詞的意涵。
首先,民眾宗教(popular religion),是指有異於菁英階層以外的大眾性的宗教生活與實踐。過去學界為了要突破「大傳統/小傳統」或「文本╱口傳」這樣的二分性視野,以及超越地方社會裡儒釋道這類宗教分野的無效性,因此引進「民眾宗教」一詞,希望能更有助於觀察日常生活裡宗教實踐的動態性。其基本意涵是指︰「不同於菁英的或是官方的那種被認為是比較精緻、有著倫理性關懷和所謂『理性』內涵的宗教,而另外在民間廣為存在著的各種比較通俗性的宗教活動」,本書繼續沿用了這樣的名詞。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1折47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5 |
6折 | 2 |
7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丁仁傑
優惠價: 79 折, NT$ 616 NT$ 78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頭人與上師,是父權社會中的兩種權威型態。
父權社會創造出權威集中的地方頭人與家族領導者,
卻也產生排擠效應,萌生大眾巨大的心靈失落感。
靈性導師的出現,成功化解父權社會的內在緊張性。
神奇效果繼續擴大,終至開花結果,
創造出東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另類權威與另類經濟奇蹟……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與超自然象徵系統間有著動態性的調控關係,宗教活動創造出了具有正當化父權身分意義的象徵資源,和產生出能安定化父權體系的靈性資源。進入當代社會,兩種宗教資源成為具有累積性和可交換性的資本。象徵資本的累積,仍以地方社區為累積和擴散中心,但有了新的文化資產的形式,行動者也有了更大的主動性來動員資本。而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不帶宗教色彩之後,宏觀層次出現了「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宗教層面相應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和與世俗層面相容的特徵。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傳統的靈性資源,鑲嵌到這個宏觀結構中,頻繁靈性資本的累積與交換已是其新的樣貌。《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正是以理論討論與個案研究,描繪出以上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圖像。
作者簡介:
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本土慈善行為、地方社會組織等。出版專書有︰《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1999)、《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2004)、《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2009)、《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2013)等。並譯有焦大衛(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和島薗進(Shimazono Susumu)《由救贖到靈性》(與姚玉霜、陳淑娟合譯,預計12月出版)等多本學術經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一、本書書名的說明
本書是以社會變遷的角度,並以抽象性的分析概念,來分析漢人基層民眾社會中地方性領導權威形式的變化及其中的宗教意涵。
本書書名「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本書主題在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並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的背後,超自然象徵系統一直與其維持著動態性的調控與互相滲透性的關係。就宗教權威的形式來說,傳統社會裡的主要形式是︰象徵系統調控下的象徵資源的累積所創造出來的權威;但也還存在有所謂的靈性資源。這二者有一部分重疊,但後者僅以一種補充性的角色存在於社會,某個程度上,在正常社會系統運作所產生的象徵權威之外,它是另外的補充性與替代性的權威形式,也讓那些原已被主流社會所排除者,有得以建構其主體性與身分認同的著力點。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象徵資源具有更鮮明的資本的形式(可產生累積性和創造出交換價值),社區宗教活動能夠創造出永續性的象徵資本,佛教教派與民間教派(如一貫道)的社會位置更趨近於社會主流,都是能創造象徵資本的重要資源。個人也有更大的能動性去由這些場域中累積出個人的象徵資本。
但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完全不帶宗教色彩之後,開始出現了新的「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它的特徵是︰世俗政治經濟體中不帶有宗教性的意識形態;但同時,宗教體雖變成剩餘範疇,但卻也是與現實政經相輔相成的新的生活實踐體系,它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宗教與社區性相脫鉤,而更廣泛地與個人救贖的指向性相聯結),也重視宗教與世俗層面相容性的特徵(也就是充滿著入世的精神,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宗教更需具有入世積極性)。甚至於,這已非傳統意義下的制度性或組織性的宗教,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靈性」是其新的稱謂。
在過去漢人世界的民眾生活裡,特殊的修行方法與集體性的修行經驗,以一種模糊的靈性資源的想像,被涵蓋在宗教神通或靈驗,以及具有公眾服務情操等的屬性裡而被社會大眾所理解,但主要並不是以靈性本身而被認可或承認。
進入當代,靈性資源,那種通常是經由地方社會網絡、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所界定出來的超越性,慢慢地出現了超出各方來源的超越性的基礎,並融合科學性的語言,成為大眾社會中可被辨認的靈性資本的形式,並常以靈性為名,充斥在各種不同的宗教傳統之中。甚至於,靈性本身作為主題,它已經成為了一種跨宗教界限的超越性的存在。
在主體的感受上,傳統社會裡的靈性資源的獲得,導向於對自己在彼世得到救贖的肯定;現代社會的靈性資本的累積,則導向於對異於資本主義和世俗世界的所謂「真實自我」的覺知的提升,或者說是導向於那種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保持真實自我的能力。總之,在傳統社會或是現代社會裡,靈性修練本身,在不同時代裡,有相當程度指向性上的差異。
正是在這樣的場域變遷裡,為符應於大眾需求,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都正摸索著現代人「宗教性」的新內涵。這個新內涵,它是一種重視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調適能力,卻又能與現實經濟活動維持某種距離的超越性的範疇。對應於這個範疇的宗教實踐,以靈性資本的形式,正展演出新的資本累積與交換的邏輯。以上,正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主題。
筆者(2009a)曾出版專著《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一書,將宗教實踐視為一種權力的形式(政治、經濟與宗教權力三種權力形式中之一種),並探討它如何在不同時空裡,以不同方式參與了社會生活與個人主體性的建構。其中,認同建構方式、論述模式與社會權力再生產等諸層面,在社會變遷中的型態上的變化,是該書主要的檢視焦點。
而在該書結尾,我們也提到了新興宗教的議題。我們指出,新興宗教的性質,只能局部被放在父權社會權力再生產的面向裡來被看待。因為,相對於此,新興宗教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行動範疇,並具有一些比傳統宗教團體更為激進的訴求或想像。筆者(2009a︰402)指出︰
新興宗教,確實是明顯有異於本書所討論的三個次場域〔民間信仰、佛教、民間教派〕以外的新興場域,它奠基在民間教派已經產生的社會和宗教基礎上,隨著新時代的情境,而後又更激進的往一個新的社會行動範疇發展。在這個新的行動範疇裡,開始鮮明的出現了傳統宗教裡比較沒有的特質。這一個新的行動範疇,不完全同於傳統宗教次場域的變遷與適應,而是平行於傳統宗教次場域的當代變遷以外,而獨立出現的新場域。新興宗教團體之作為一個全新的行動場域,是以更適應於信徒的時代需要為訴求。而在傳統宗教以外,新興宗教團體到底還能夠在多大的幅度上,將新出現的這個宗教次場域的範圍有所擴張呢?這將會是一個亟待學者去予以調查與分析的新課題。
但是,該書並未對此新範疇的內容有太多實質性的論述。事實上,筆者個人的研究不斷跨越在民間信仰、組織性宗教團體和各類新興宗教之間,一方面感覺到這三個領域間有明顯差異;一方面又感覺到它們彼此互補,且都是同樣歷史文化情境裡的產物。
有沒有可以貫穿在這不同領域之間,且一方面可以表達出其間差異性,而又能說明其互補性或內在動態性概念的工具呢?後來,筆者在研究材料的累積中逐漸發現,即使各領域間差異很大,但在民眾宗教(非菁英形式的宗教實踐)的範圍內,它們都涉及了場域變遷、價值的累積和交換,以及行動者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等問題。只不過,價值的累積和交換,確實有著各種形式上的差異和變化,甚至於是相互競爭的狀態。
本書是嘗試以一些貫穿性的概念,來整合漢人宗教民眾實踐各個層面的作品。本書除各章有其具體的研究對象以外,全書首尾,則是引進了場域和資本的概念,以便具體說明宗教權力在不同時空社會領域裡的位置和作用。至於資本形式的考察裡,本書中則主要包含了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這兩個既有著極大差異,又有著某種互補性的概念範疇。而且,當我們主要使用靈性資本來理解當代台灣新興宗教,這也給我們一個較好的理論性位置來評估它的當代指向性。
象徵資本,表示宗教實踐具有創造正當性和公眾認可的作用;靈性資本則表示宗教實踐有著能超脫於現實社會困境,而創造出自我滿足的作用。前者的累積,在不同時空中,經常是出於宗教達成了主要社會功能後,在個人與集體上所產生的連帶性的結果,通常也就是提高了個人身分與集體本身的社會正當性。至於有關靈性資本,在傳統社會它還僅是以一種靈性資源而存在,直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才逐漸浮現出相關場域結構,和產生出這種新的資本形式,它通常和新興宗教的發生特別有關,但事實上傳統宗教裡的「宗教性」(religiosity)(宗教信仰的某種心智或情感結構)的變遷裡,也開始出現了具有這種資本形式的宗教實踐。
更具體來說,本書書名「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這裡需要先簡單範定一下書名中各名詞的意涵。
首先,民眾宗教(popular religion),是指有異於菁英階層以外的大眾性的宗教生活與實踐。過去學界為了要突破「大傳統/小傳統」或「文本╱口傳」這樣的二分性視野,以及超越地方社會裡儒釋道這類宗教分野的無效性,因此引進「民眾宗教」一詞,希望能更有助於觀察日常生活裡宗教實踐的動態性。其基本意涵是指︰「不同於菁英的或是官方的那種被認為是比較精緻、有著倫理性關懷和所謂『理性』內涵的宗教,而另外在民間廣為存在著的各種比較通俗性的宗教活動」,本書繼續沿用了這樣的名詞。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5 |
6折 | 2 |
7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1折47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