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治久安的一統帝國。在政治上,它確立了此下2000年中國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模式;在學術文化上,西方人將傳統中國學術研究統稱為「漢學」,因為漢代確立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與族群性格的雛形,其學術思想有幾個重要特質:一、統合性的思想色彩濃厚,二、崇功尚用,擅政論而不重哲思,三、法家思想是其政治的支撐,陰陽家思想是其學術文化的底流。本書一方面就漢代幾位大思想家,如陸賈、賈誼、董仲舒的著作,乃至漢代財經大論辯記錄──《鹽鐵論》的記載,去呈現漢代思想與思想家兼糅並包的特質;同時就思想史的角度,全面梳理法家思想在漢代諸子理論中的表現,以印證法家思想在漢代學術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透過考察先秦以來抽象的「道」論在漢代務實轉化的情況,去呈顯漢代思想崇功尚用、不重玄思的特質。
作者簡介:
陳麗桂
臺北市人,一九四九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任、實習輔導處長、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等。多年來從事於黃老之學、先秦、兩漢學術思想,與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之研究,著有《王充自然思想研究》、《淮南鴻烈思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中國歷代思想家──葉適》、《新編諸子──淮南子》、《漢代道家思想》、《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老子異文與黃老要論》、《漢代思想與思想家》等書,並發表相關於上述三領域之研究論文數十篇,又曾受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之委託,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2002~2009》等書。
章節試閱
壹、由道到術──漢代道家相關文獻對「道」的理解與詮釋
前 言
作為道家哲學之源,《老子》雖僅五千言,其相關於「道」的哲學義涵卻極其豐富,這些豐富的義涵成就了《老子》哲學在後世的多元開展。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或學術性格的個人或族群,對於《老子》「道」的義涵常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凡著重推闡「道」崇高、虛無的本體質性、至高理則,或體道者高妙的入道情境時,都因沿《老子》「道」的原稱。凡涉及「道」的生成與「身」之修養時,則多引介「氣」來替換「道」,解證其生成與修養之理。一旦涉及漢人甚為重視的治政、經世之論時,則往往直接以「術」稱代「道」。漢代學者及文獻對於「道」的理解與詮釋,往往不是「氣」,就是「術」。而當由道家轉入道教,由哲學轉入宗教時,「道」則被落實成為方便持守的「誡」,或可以依皈膜拜的神靈──太上老君。
壹、由道到術──漢代道家相關文獻對「道」的理解與詮釋
前 言
作為道家哲學之源,《老子》雖僅五千言,其相關於「道」的哲學義涵卻極其豐富,這些豐富的義涵成就了《老子》哲學在後世的多元開展。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或學術性格的個人或族群,對於《老子》「道」的義涵常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凡著重推闡「道」崇高、虛無的本體質性、至高理則,或體道者高妙的入道情境時,都因沿《老子》「道」的原稱。凡涉及「道」的生成與「身」之修養時,則多引介「氣」來替換「道」,解證其生成與修養之理。一旦涉及漢人甚為重視的治政、經世之...
作者序
(節錄〈自序〉)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治久安的一統帝國。在政治上,它確立了此下2000年中國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模式;在學術文化上,西方人將傳統中國學術研究統稱為「漢學」,漢代也確立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與族群性格的雛形。傳統中國學術文化是由一群崛起並活躍於黃河、長江流域的「漢人」們締造開展出來的,這一龐大族群之所以被稱為「漢人」,是由於他們文化內容與族群性格雛形之確立,大致成型於漢代。換言之,漢代總承三代暨秦以來,華夏、東夷、西戎、南楚各類文明與文化,鎔鑄為一,氣象弘闊地開展出中國古學術文化的基本格局。其豐富弘闊的內容,漢代大學者劉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以6大類、38小類、596家加以歸分,合共留下了至少13000多卷文獻。這6大類一萬多件文獻,包括經學(含小學)、哲學、文學、兵學、數術、醫學,理論、實用兼具,體用合一。由其細分的38小類看來,從古聖賢的垂法遺教,生命淬礪,到政治管理、國防兵戰、自然科學、民俗文化(包括陰陽五行、天文、曆數、神仙方術、風水、命相、占卜等等),舉凡華人上自士大夫,下至庶民,生活生命中所涉及的各層面知識學問,具體而微地盡皆展現。2000年來華人世界所從事的各類深淺層物質、精神活動之節目、品項,及其內容,從此大致底定。總之,漢代學術文化在傳統中國是有統括代表性的。
正因如此,漢代思想家們對於家國,乃至時代問題,所展現出來的關切與參與,和先秦時代大有不同。先秦歷經動亂分裂,六國割據,到嬴秦,雖然六國歸一,卻仍苛法治世。漢代久亂歸治,太平初開,不但是個大一統的時代,也是個百廢待舉的可為之世。一方面因應政治的統一,原本戰國諸子各自偉大的救世藍圖與理念,至此如百川入海,融匯為一,互助共濟,波瀾壯闊地開展。另一方面,一個樸茂榛狉的新帝國亟待規劃設計。如何在六國諸子的繽紛理想中,取精用宏地快速實現開展,成了漢代思想家們無可旁貸的責任。
(節錄〈自序〉)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治久安的一統帝國。在政治上,它確立了此下2000年中國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模式;在學術文化上,西方人將傳統中國學術研究統稱為「漢學」,漢代也確立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與族群性格的雛形。傳統中國學術文化是由一群崛起並活躍於黃河、長江流域的「漢人」們締造開展出來的,這一龐大族群之所以被稱為「漢人」,是由於他們文化內容與族群性格雛形之確立,大致成型於漢代。換言之,漢代總承三代暨秦以來,華夏、東夷、西戎、南楚各類文明與文化,鎔鑄為一,氣象弘闊地開展出中國古學術文化的基...
目錄
壹、由道到術──漢代道家相關文獻對「道」的理解與詮釋
一、漢以前學者對「道」的「術」化
二、漢代學者對「道」的詮釋與轉化
(一)賈誼的「道」與「術」
(二)司馬談的「道家」與「術」
(三)《淮南子》的「道」與「術」
1.本體與境界之「道」
2.治事統御之「術」
(四)《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指歸》與《老子想爾注》的「道」與「氣」、「誡」
貳、漢代法家思想
一、漢因秦制
二、因道全法與陽儒陰法
三、漢代諸子的法家思想
(一)陸賈、賈誼與鼂錯
(二)司馬談與劉安
(三)董仲舒
(四)桑弘羊與鹽鐵會議
(五)崔寔
參、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陸賈
一、以儒為本,崇仁尚義
(一)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
(二)近身為基,辨惑任賢
(三)質貴能通,才求顯用
二、融道合法,兼採陰陽
(一)君子能應機,聖人合天氣
(二)持柔守樸、戒剛去巧
(三)道本天地,天人合則
(四)道因權立,德因勢行
(五)古今同綱紀,因世而權行
(六)道莫大於無為
(七)惡政致災,天人相應
肆、從《新書》看賈誼融合儒、道、法的思想要論
一、《新書》的真偽及其相關問題
二、賈誼的政治思想
(一)集權與削藩
1.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2.收回淮南,以益皇子
(二)諫放鑄
(三)崇禮與尊君
1.荀子的禮論
2.賈誼的禮論
(四)攘夷之策與三表五餌
(五)民本與君道
三、賈誼的哲學思想
(一)道術與道德
(二)道德之創生與六理
(三)以六為度的天人串聯
伍、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漢代學術思想的特質
(一)以一統眾,融合各家
(二)雜糅陰陽學
二、董仲舒學術思想的成分
(一)儒家的道德禮義傳統
(二)陰陽家的五行災異論
(三)道法家的刑名統御術
三、董仲舒結合陰陽與儒學的天道觀
(一)陰陽學與儒學的結合──從鄒衍到董仲舒
(二)天人合一與陰陽學
(三)天的義涵
1.百神之君
2.陰陽五行之氣
(四)天人關係
1.天人相副,人副天數、合天類
2.人之情性由天,有善質,待化而善
(五)王道參天
1.官制參天:「以三成之,而四重之」
2.視天而行,省身如天
3.道莫大於中和
(六)天人感應與災異
1.天示威譴與類應自召
2.五行變救與君德
(七)天命與敬德
1.儒家敬德的天命觀
2.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3.董仲舒的三統說與天命論
陸、桑弘羊與鹽鐵會議
一、漢代思想與思想家
二、桑弘羊與漢武帝的財經、外交策略
三、西漢的財經政策
四、漢武帝的財經政策
(一)算緡
(二)榷酒酤
(三)均輸
(四)平準
(五)鹽鐵官營
(六)統一鑄幣
(七)入粟補吏、贖罪
五、漢武帝的對外政策
(一)北方:匈奴
(二)西方:西域
(三)南方:東越(粵)、南粵、西南夷
(四)東方:朝鮮
六、鹽鐵會議與《鹽鐵論》
(一)鹽鐵會議
(二)《鹽鐵論》
1.體例架構
2.主要思想論題
3.《鹽鐵論》的撰作與版本
柒、桑弘羊任官、紀年補述──以「治粟都尉」、「搜粟都尉」、「大司農」為核心
一、生年釐定
二、大農丞之任
三、治粟都尉、搜粟都尉與大司農之任、貶
(一)上官桀
(二)桑弘羊
(三)趙過
(四)楊敞
四、搜粟都尉或不只一人
五、治粟都尉、搜粟都尉與大司農之關係商榷
六、御史大夫之除任
參考書目
壹、由道到術──漢代道家相關文獻對「道」的理解與詮釋
一、漢以前學者對「道」的「術」化
二、漢代學者對「道」的詮釋與轉化
(一)賈誼的「道」與「術」
(二)司馬談的「道家」與「術」
(三)《淮南子》的「道」與「術」
1.本體與境界之「道」
2.治事統御之「術」
(四)《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指歸》與《老子想爾注》的「道」與「氣」、「誡」
貳、漢代法家思想
一、漢因秦制
二、因道全法與陽儒陰法
三、漢代諸子的法家思想
(一)陸賈、賈誼與鼂錯
(二)司馬談與...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