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舜生(1893-1969),中國青年黨的黨魁之一,在變化莫測的民國政壇上叱吒風雲一時,又因長期擔任編輯,對中國近代史的史料相當嫻熟。遷居至香港並於當地任教時,他為學生精心編寫《中國近代史四講》,將中國近代史以四大事件串聯。除了講義本身,課堂上也盡量做到活潑有趣,尤以近代史一課,至為生動。
*****
「這部書是我近九年來在香港兩處大專級學校講中國近代史的講義。假定我們把這一百多年間的大事,依先後次序逐一的講下去,這會近於一篇流水帳,可能引不起聽者的興趣。近年在香港乃只講『甲午戰爭』、『戊戌維新』、『庚子拳變』以及『辛亥革命』這四大段。」
──左舜生
「先生上課之前,有充分準備,常帶參考書數種。講時徐速有節,井井有條,而不用看看書本,尤於近代史一課,至為生動,每講一事、論一人,皆如親歷其境,如數家珍。學生聽講,亦如沐春風,心焉嚮往。」
──陳鳳翔
作者簡介:
原著/左舜生(1893-1969)
譜名學訓,別號仲平,字舜生,湖南省長沙人。上海震旦大學畢業。1919年與毛澤東等人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並任《少年中國》月刊主編。1920年任職中國書局編譯所新書部主任。1923年發起組織「中國青年黨」。1948年12月,由蔣介石特任為國民政府農林部長,並為行政院政務委員。1949年前往香港,創辦反共刊物《自由陣線》,並於香港新亞書院、清華書院任教。1969年前往臺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同年10月病逝。
******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第一講甲午戰爭(一八九四── 一八九五)】
[引端]
中國近六十餘年間的一切動亂,可以說完全自甲午中日一戰開始(光緒二十至二十一年,一八九四——一八九五):
第一,在這一次的戰爭以前,中國對外雖已經過屢次的挫敗,但所遭遇的威脅或損害,乃來自英、法、俄這些比較強大的國家,我們承認自己的實力本來遠不如人,心理上已自認輸,所以雖經失敗,而在精神上所受的刺激並不太大,因而也引不起國家須加以澈底改革的反省。對日本不然:我們總覺得日本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甚深,從來沒有放棄自大的傳統觀念;在甲午以前,中國僅有極少數人知道日本早已效法西洋,在政治、軍事、文教、經濟各方面,曾大加改革,且已具備一現代國家的基礎,但大多數人卻依然異常茫昧,認日本決非英法等國之比,斷不足與中國為敵。可是一經雙方以武力接觸以後,那曾經烜赫一時的淮軍、湘軍,固然是不堪一擊,即經李鴻章所新建的北洋海軍,也幾乎是片甲不回,這確實是從精神上給予中國人一次猛烈的打擊,於是乎中國才漸漸了解:要效法西洋,單單把重點擺在軍事方面,依然不能有效,因而政治改革的要求才一天天的迫切起來。無論是康梁一派的維新運動也罷,孫黃一派的革命運動也罷,都是經過這一次戰爭以後,才同時的正式起來。自乙未《馬關條約》訂立以後,僅經過十六年以上的時間(一八九五——一九一二),清室即抵於亡,其間經過的種種事實,所表現動盪、緊張、複雜的一切景象,確實使我們一個研究歷史的人眉飛色舞,而民族活力的充沛,也確足使我們自豪!
第二,不單是「新政」的呼聲係從中日一戰以後開始,即「新學」的要求也是在這一戰以後才逐漸的趨於積極。原來所謂「西學」的輸入中土,遠在明末清初即已萌芽,舉例言之,如艾儒略(意大利人)的《職方外紀》、《西學發凡》;傅汎齋(葡萄牙人)的《名理探》;利瑪竇(意大利人)的《乾坤體義》、《幾何學原本》、《勾股義》、《測量法義》;湯若望(日耳曼人)的《曆法西傳》、《新法表異》;南懷仁(比利時人)的《新製靈台儀象誌》、《康熙永年曆法》等,均極有名。不過其範圍大抵限於天算,輿地,而這班教士其所以從事這類學術的介紹,也僅僅只作為他們傳教的一種方便,使得他們有機會可以接近中國的政府和學人,以免遭受排斥。可是等到十八世紀的上半期,即一七二三到一七三五年的雍正時代,他們的傳教事業既已遭遇打擊,因而他們這種學術的介紹工作,也就歸於停頓。乾隆朝開四庫全書館(一七七三),這類西學書籍見於著錄者雖有四十一家,但當時充四庫館總纂官的紀曉嵐(昀),他便不相信艾儒略的《職方外紀》,和南懷仁的《坤輿圖說》,以為不過如中土瑤臺閬苑,大抵寄託之辭;著有《二十二史札記》的趙甌北(翼),他說俄羅斯北有準葛爾大國,以銅為城,方二百里;著有《疇人傳》的阮芸臺(元),他也不信對足抵行之說。(以上三例參看康有為〈戊戌保國會演說辭〉)這可看出這一時期的所謂「西學」,即對當時著名的學人也影響甚微,其與一般民眾絲毫不生關係,自然更不用說。
至於第二度引起中國人對「西學」的注意,這是經過兩度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以後的事。這一時期,如北京的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成立於一八六一年,即咸豐十年的十二月)、同文館(成立於一八六七年,即同治六年的正月)、天津的水師學堂、上海的製造局、福州的船政局以及若干外人所設的學會醫院等等,莫不從事西書的翻譯。梁啟超在光緒二十二年,著有《西學書目表》三卷;上卷為西學諸書,其目為算學、重學、電學、化學、聲學、光學、汽學、天學、地學、全體學、動植物學、醫學、圖學;中卷為西政諸書,其目為史志、官制、學制、法律、農政、礦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下卷為雜類之書,其目為遊記、報章、格致;合計總數約在三百種左右。此外如前面所舉明末清初艾、利、湯、南等人的著作,還有數十種,則列入附卷。大致在同治初年以迄光緒二十年以前,中國人高談「西學」的,除掉極少數通西文可以直接讀西書原本者外,其餘的人便都靠這類的譯本,以滿足他們嚮往「西學」的欲望,可是就連這種人也還是少到如鳳毛麟角。
自從經過了中日一戰,這種情形便完全起了變化:中國的知識分子,一方面感到國家的積弱,必須力圖補救,一方面也覺得日本效法西洋已經收到了富強的實效,乃不勝其豔羨,於是對於新知的追求已趨於白熱,而對八股文試帖詩乃至科舉制度,也引起了十分的厭惡。黃公度(遵憲)著的一部《日本國志》,本來在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已經脫稿,可是在當時並沒有印行,僅僅抄寫了四份,除自己保留一份外,其餘三份則以一份送總理衙門,一份送李鴻章,一份送張之洞,這可以使我們想像當時一般國人對於日本從事改革的經過實在所知太少,無怪當時一般士大夫依然充滿虛憍之氣,而發為主戰拒和的種種高調。一直要等到慘敗成為事實,然後這部《日本國志》才引起國人的注目,而黃公度其人之為明瞭外情的先知先覺,也才為國人所公認了。嚴又陵(復)譯赫胥黎《天演論》,也是中日戰爭以後的事,梁啟超在光緒二十二年讀過他的譯稿,他自己寫的一篇序在二十二年的九月,吳汝綸為他寫的一篇則在二十四年的四月,大概正式印行也在戊戌以後了。繼此以後,嚴氏更譯有亞丹斯密《原富》、甄克思《社會通詮》、穆勒《群己權界論》、孟德斯鳩《法意》、斯賓塞《群學肄言》、耶方斯《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多種,大抵成書都在中日戰後的十年以內,其足以予中國學術界一種新的刺激,自不待言;而馬眉叔(建忠)根據西洋文法書以通中國文法的一部《馬氏文通》,也成於光緒二十四年,這大致也還是中國人前此不曾有過的一種學問。至於以後留學生一天天加多,印刷機構與印刷技術一天天擴大與進步,然後中外學術的溝通,才漸漸的走上正軌。
第三,就列強侵略中國的事實來看,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前,中國雖因鴉片戰爭於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與英國訂有《江寧條約》,但經過十六年(一八五八,咸豐八年)才與英法兩國分別訂立《天津條約》,又經過二十七年(一八八五,光緒十一年)然後才與法國訂立《越南條約》,可見他們侵略的進度還相當和緩,即賠款的數字也還不算太大。關於土地的侵佔,則除帝俄於中國北邊隨時有若干巧取豪奪以外,在東南沿海奧區,僅於《江寧條約》割讓了香港,(澳門於明嘉靖間已事實上為葡人佔領,姑置勿論。)其餘則尚無恙。因此,中國的國際地位還能勉強保持,至少沒有感到隨時有被人瓜分的危險;至於戰前所負的外債,總共不過六百八十四萬餘鎊,對中國的財政也還不感到如何的威脅。經過甲午一戰以後,情況乃完全不同:俄德法三國以壓迫日本退還遼東與中國之故,群起向我要求報酬:俄既強租旅順大連,又以華俄道勝銀行東清鐵路等關係,囊括滿洲大部分權利,蒙古也被視為己物。德國藉口曹州教案,德教士兩名被殺,乃以海軍強佔膠州灣,要求九十九年的租借權,且攘奪山東全省的路礦權利。法國以安南的地位關係,所注意者在雲南兩廣,見俄德既各有所得,也要求廣州灣九十九年的租借權,同時要求雲南兩廣不得割讓他國。英國對於遠東的侵略,素來是態度極其沉著,手腕極其敏活,它看見俄德在北方發展,法人在南方經營,乃一面租借威海衛以抗俄人,同時分德人在山東之勢;一面又要求租借九龍以抵制法人,並且要求揚子江沿岸各省不得租借或割讓與他國。至於日本,則除根據《馬關條約》割了臺澎以外,因見西方列強在中國各有勢力範圍的指定,他也就要求福建應該歸入他的範圍。當時在名義上好像一無所得的要算是美國,但他的態度更聰明,乃純從經濟利益上著想,於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由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提出中國《門戶開放政策》(實際發動的還是英國),非正式的徵得列強同意。這一政策雖使中國倖免於被瓜分,但各國對華經濟侵略的競爭,卻更趨於激烈。
至於說到中日戰後所負的外債,更是令人吃驚:戰時兵費一項已所耗不貲,戰敗賠款二萬萬兩,贖遼又三千萬兩,窮無復之,惟有向外國借債之一法。計自光緒二十年到二十四年,外債總額已突飛猛進加到五千四百四十五萬五千鎊,更加利息二千五百一十八萬五千兩,蓋已十倍於戰前。又《馬關條約》允許外人在各通商口岸設廠製造,於是外人得運用其雄厚的資本,支付低微的工資,廉價的原料,打入中國的堂奧,以與中國幼稚的實業界競爭,中國的實業難有發展的希望,自更不用說。
以上各點還是就中國直接受到的損害立論,試進一步觀察:則因中日一戰的影響,乃引出了戊戌維新;戊戌維新的反動則為庚子拳變;因有庚子的拳變,乃演出帝俄以重兵盤踞我整個的東北,因而給予日本一個報復還遼一役的機會,於是乃有一九〇四至一九〇五年的日俄戰爭發生。中日戰爭加速了中國的革命,日俄戰爭更加速了俄國的革命。我在前面已經提到,在中日戰爭以後,僅經過十六年以上的時間,滿清即已歸於滅亡;在日俄戰爭以後,更只經過一十二年,羅曼諾夫王朝,便已傾覆。尤其在俄國革命以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還比較的趨於緩和,惟有日俄兩國,則一個明爭,一個暗鬥,更一步不肯放鬆,其間更經一度八年的對日抗戰,一個第二號的紅色大帝國,便已在亞洲產生。上面這些大事,可以說是一貫相生,其因果關係,至為明顯,追本窮源,幾乎無一不發端於甲午一戰啊!
[一、中日締結修好通商條約]
自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江寧條約》(普通稱《南京條約》)訂立以後,中國海禁大開,西洋各國先後與中國立約互市,日本則遲到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始由長崎奉行(日本官名)遣人附荷蘭船到上海,以荷蘭領事介紹,見我蘇松太道吳煦,請如西洋無約各小國例,專在上海一埠貿易,中國通商大臣薛煥許之。這算是近代日本正式與中國通商的開始,比之西洋各國蓋已落後二十年,然而已經是一百年前的往事了。時太平天國已近尾聲,但李秀成仍在苦苦掙扎,上海亦正在緊張狀態中。
同治三年(一八六四),改由英國領事巴夏禮(Harry Parkers)代請,許日本商民自報我海關納稅。是年曾國荃攻破南京。
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日明治元年),英領事又為日本請照料其遊歷過境的官紳,日本商民也自請憑護照入中國內地經商遊學。
以上都是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的事。
同治九年(一八七〇,日明治三年),時值日本維新伊始,雅有開國進取之意,乃遣其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及權少丞花房義質等(大丞少丞均日本官名,權是署理的意思),帶著他們外務府的書信到天津,謁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通商大臣成林,請通商立約,書辭恭順委婉。鴻章、成林上其書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總署,亦稱譯署或總理衙門),總署僅許通商,不許立約。柳原固請於鴻章、成林,總署卒允之。
同治十年六月(一八七一,日明治四年七月),日本以大藏卿伊達宗城為正使,柳原前光為副使,來議約。中國則以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江蘇臬司應寶時,津海關道陳欽為幫辦,與之議於天津。先是柳原去年之來,原已交出日方所擬約稿一份,此次乃另提新稿,欲一切如西洋各國例,鴻章嚴辭拒絕。經過月餘的磋商,始於是年的七月底(公曆九月十三日)簽訂修好條規十八條,通商章程三十三款,並附以中國和日本的海關稅則,其不同於西約的地方,為不准日本商人運貨入內地,並不准入內地購買土貨。日本雖不滿意,但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日明治六年),其外務卿副島種臣來華,卒於是年四月初四日(公曆四月三十日)於天津完成換約的手續。
此次副島種臣之來,仍以柳原前光為副,攜帶海陸軍將領多人,並以美人李仙得(Legendre)充顧問;換約僅其附帶目的之一,其主要使命,乃在前往北京,以賀同治帝親政為名,以頭等使節資格,單獨覲見同治帝,面呈國書;並與總理衙門接觸,以窺探中國虛實,為侵略琉球、臺灣、朝鮮預佔地步。其結果則一切企圖均告達成,此實中日兩國關係漸趨複雜的關鍵。
【第一講甲午戰爭(一八九四── 一八九五)】
[引端]
中國近六十餘年間的一切動亂,可以說完全自甲午中日一戰開始(光緒二十至二十一年,一八九四——一八九五):
第一,在這一次的戰爭以前,中國對外雖已經過屢次的挫敗,但所遭遇的威脅或損害,乃來自英、法、俄這些比較強大的國家,我們承認自己的實力本來遠不如人,心理上已自認輸,所以雖經失敗,而在精神上所受的刺激並不太大,因而也引不起國家須加以澈底改革的反省。對日本不然:我們總覺得日本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甚深,從來沒有放棄自大的傳統觀念;在甲午以前,中國僅有極少數...
作者序
【自序/左舜生】
這部書是我近九年來在香港兩處大專級學校講中國近代史的一種講義。
普通講中國近代史的,大率從鴉片戰爭講起,迄民國以來為止。我覺得這一段時間雖不算太長,而必須詳細講明的大事太多;學校對這門功課的規定,授課時間共為兩個學期,少者每週兩節,多者三節,每節僅四十五至五十分鐘不等;而香港的學校除例假外,又有公共假期及各種紀念或慶祝的放假,因此,為學生們上課的時間實在不夠。
假定我們把這一百多年間的大事,依先後次序逐一的講下去,這會近於一篇流水帳,看來應有盡有,實際按之無物,可能引不起聽者的興趣,講者的責任感也未免過於輕鬆。
我曾這樣的想過,也曾在大陸的復旦大學和中央政校這樣的嘗試過:如果要把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的來龍去脈講得清清楚楚,其勢必須對西力東漸的經過也要有所說明。要把太平天國十五年的歷史講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便必須對曾、胡、左、李以及洪、楊、石、李這班人的行事說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其成敗得失之故,也能使聽者心領神會。此外,還要把與太平天國一幕有關的捻亂經過,附帶的加以敘述。更進一步,自同治初年迄中日甲午戰前約三十年間的「洋務運動」或「自強運動」,其弱點正是召致甲申中法、甲午中日兩役失敗的原因,同時也就是後來政治和文教改革運動的前奏,確實非常重要,也非使學生們知道一個大概不可。不過要這樣講,單只這一史程的前段,就算花上一學年的時間也不見得怎樣充裕,這當然不是現在的大學課程所許可的。
我因為深切感到這種困難,近年在香港乃只講「甲午戰爭」、「戊戌維新」、「庚子拳變」以及「辛亥革命」這四大段。我所持的理由如下:第一、中國真正的政治和文教改革運動,確實是甲午戰後才逐漸起來的。第二、儘管我的講稿主題僅從甲午開始,但要追溯這四件大事的根源,則自江寧條約訂立以來的若干事實,仍不能不有所涉及,這不僅我在口頭上的講述如此,即在這部講義文字的表現也是如此。第三、現在各大學的必修科,另有中國通史,通史的講法如何我不大清楚,但我相信自五口通商迄甲午戰敗的經過,也一定會要講到,因此,像我這樣一種的講法,對聽講的人也不見得會有什麼不能連貫之處。
至於進入中華民國的這半個世紀,當然可以劃入現代史的範圍,應由各大學另開課程講授,不過目前卻不容易講得好就是了。最多在民國十四年中山先生逝世為止,還可理出一個眉目,過此以往,則事實繁複,是非顛倒,恩怨尚存,主觀難免。比較可靠的史料還有待於繼續出現;搜集整理這類史料的機構,還有待於擴大充實;這決不是憑少數私人的力量所能勝任愉快的。一個理想的中華民國國史館,必須超出於一切黨派與政治力量之外,讓一部分的純粹學人專力圖之;研究編寫的機構,也必須集合若干志同道合又確有研究的朋友們來分工合作;否則決不會有一部真正可靠的信史出現,即有也不過一種無聊的宣傳品而已,如何能信今傳後?當前的現象,不僅國家已陷於存亡絕續之交,即國史也有中斷的危險,這確實是有心人最感到怵目驚心的一件大事。
我這部簡陋的講義是一面編寫,一面發表,發給學生們作為他們聽講後整理筆記的參考用的;其目的在使他們知道清代之所以亡,與民國之所以興,而禍根所伏,已貽害及於今日。每月約寫一萬字,前後延續了兩年半的時間,寫完後加以訂正補充,又花去工夫不少,但限於學力,所鑑別的史料不一定正確,錯誤及敘述不妥之處一定很多,我惟有希望對這方面有專精研究的朋友們,不吝給我以嚴格的指正,這確實是我衷心所期待的。
友聯出版社給我印行這部書的機會,我也必須在這裡表示深切的謝意。
【自序/左舜生】
這部書是我近九年來在香港兩處大專級學校講中國近代史的一種講義。
普通講中國近代史的,大率從鴉片戰爭講起,迄民國以來為止。我覺得這一段時間雖不算太長,而必須詳細講明的大事太多;學校對這門功課的規定,授課時間共為兩個學期,少者每週兩節,多者三節,每節僅四十五至五十分鐘不等;而香港的學校除例假外,又有公共假期及各種紀念或慶祝的放假,因此,為學生們上課的時間實在不夠。
假定我們把這一百多年間的大事,依先後次序逐一的講下去,這會近於一篇流水帳,看來應有盡有,實際按之無物,可能引不起聽者的...
目錄
導讀:左舜生和其近代史研究/蔡登山
序
【第一講 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一八九五)】
引端
一、中日締結修好通商條約
二、日本侵我臺灣
三、日本滅我琉球
四、中日兩國在朝鮮的角逐
五、中日實戰經過
六、《馬關條約》與三國干涉
七、臺灣人民反對割臺,朝鮮更趨寞落
【第二講 戊戌維新(一八九八)】
引端
一、維新由內外交逼而成
二、維新運動的幾個領導人物
三、所謂「百日維新」
四、「政變」爆發與康梁出走
附錄 戊戌政變得罪人物記略
【第三講 庚子拳變(一九〇〇──一九〇一)】
引端
一、義和拳的起源及其發展
二、天津北京的陷落
三、《辛丑和約》的簽訂
四、因拳變引起的三件大事
五、慈禧出亡與回京經過
六、拳變後的遮羞改革
【第四講 辛亥革命(一九一一)】
引端
一、促成革命的五大原因
二、從興中會到同盟會
三、同盟會成立經過及其活動
四、大革命爆發於長江中部武昌
五、武昌首義當時的實況
六、各省次第響應經過
七、清廷張皇失措與袁世凱的抬頭
八、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與議和經過
九、清帝退位與孫袁交替
十、臨時政府北遷,全國統一
導讀:左舜生和其近代史研究/蔡登山
序
【第一講 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一八九五)】
引端
一、中日締結修好通商條約
二、日本侵我臺灣
三、日本滅我琉球
四、中日兩國在朝鮮的角逐
五、中日實戰經過
六、《馬關條約》與三國干涉
七、臺灣人民反對割臺,朝鮮更趨寞落
【第二講 戊戌維新(一八九八)】
引端
一、維新由內外交逼而成
二、維新運動的幾個領導人物
三、所謂「百日維新」
四、「政變」爆發與康梁出走
附錄 戊戌政變得罪人物記略
【第三講 庚子拳變(一九〇〇──一九...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20-10-28ISBN/ISSN:978986554022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24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