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根本,是我們如何看見世界?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被觀看出來的,不同時代的人會有不同的觀看方式,而每一個人看出來的世界都不會是一樣的。
今日的全球資訊社會,我們看見的台灣,究竟是什麼?同樣根本的問題,我們又是如何看見台灣?我們不都是透過一些資訊,來形成對台灣的認識嗎?特別是,我們大多是透過各種媒體的資訊傳播來認識台灣。這裡涉及到同樣的問題,我們如何告訴他國人民,台灣是怎樣的社會?
這些提問對我們很重要,我們終究要告訴自己:台灣人是什麼?台灣是什麼?所以,圖像在這些問題中已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現今的我們,主要是透過圖像在溝通,並且是對台灣或者其他社會所留下的認識,它就是在記憶當中的圖像。
圖像,是我們看見台灣的方式;圖像,也是形成我們以及外國人對台灣的認識。本書的工作,主要是揭露這個事實,並且初步整理一些目前全球社會中的台灣圖像。
作者簡介:
林信華
學歷
.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科學博士
現職
.佛光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經歷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院長
.佛光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系系主任、應用經濟學系系主任、主任秘書、總務長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訪問學者
.考試院典試委員
.宜蘭縣副縣長
.台灣省諮議會諮議員
.行政院政務顧問
作者序
序文
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我們看見台灣什麼東西?這是一個社會科學的圖像概念與其觀察方式。
我們是如何觀看這個世界?我們在社會生活當中是透過什麼中介在互動?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所要解釋的命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社會型態中,它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取向;在東西方不同的社會與文化秩序中,也有著不同的解釋方式。到了今天的全球資訊社會,東西方社會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人們觀看世界與社會互動的方式具有越來越高的同質性。在不同的社會型態中,總是會有新的社會運作邏輯以及承載這個運作的中介,例如古代社會就無法以電話互動,在20世紀也無法以網路互動。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全球社會中,我們也有著觀看世界以及社會互動的特殊方式。
這個工作的起心動念主要是要描述台灣社會的特性。我們生活在台灣社會當中,我們如何觀看台灣社會?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是如何進行互動?我們如何告訴其他國家的人民,台灣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台灣在全球社會中與其他國家有著一些同質性,當然也有它的特殊性,特別是文化以及政治秩序的特殊性。這些同質性包括金融財務、交通運輸、連鎖飲食、影視娛樂…以及電子虛擬溝通等等,它們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國家的界線與差異。這些活動現在都已經建立在電子資訊的系統上,並且人們在大部分時間也是以這個系統在進行著社會互動,甚至是沒有國界的互動。對於這個互動現象的描述,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用描述過去傳統社會的取向與理論來進行,我們看到的是在人與人之間充滿著符號系統,大家以這個系統在觀看他人與世界,並且透過它們與其他人在相互認識、理解與達成共識。
我們這個世界確實越來越依靠符號系統在互動與溝通,特別是數位的符號系統,例如我們對世界的瞭解,很多時候是透過電視,電視所呈現的就是經過剪裁的數位符號以及它們的精密連結。當更早以前的人沒有這個媒介時,對世界的瞭解只能透過書籍文字,甚至必須要親眼看到那個事情。所以很早以前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一個城鎮中,他所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透過自己的經歷得來的,如果要觀看其他城鎮的生活,可能必須走路過去。當然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之後透過文字書信的傳達也可以瞭解其他城鎮的生活狀況,接著透過聲音或者現在的數位電子媒介也可以瞭解其他地方所發生的事情。
到了今日,這幾種方式都同時存在於社會互動中,但大部分時間是透過數位電子媒介在認識其他地方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已經是這樣形成的。在社會科學的方法論上,今天的全球社會,大家是透過符號系統在進行社會互動以及對世界的瞭解。雖然這個看法很真實地描述當今社會的特性,符號系統也是真實存在的,但在分析上畢竟過於抽象與模糊。現在的問題是,在符號系統中間,人們在做社會互動與溝通時,還存不存在其他的分析範疇?
也就是我們在社會互動時,像比個手勢表示右轉,這個單一符號可以達成大家右轉的互動。如果是買個股票的動作,真正運轉的是股票市場的數字符號系統,全世界的人就是進入這個系統中進行互動與交易。大家對單一的符號比較容易瞭解,但對於後面這個符號系統可能就比較模糊。除了這兩種狀況,今天的社會互動有沒有存在於它們兩者中間的東西,而我們也是在藉著它在觀看世界以及進行社會互動?我在理解西方社會科學的發展以及當代社會秩序的特性時,在方法論上可以設置這個東西來論證上面的問題,它是圖像(picture),也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以及進行社會互動是透過圖像在進行著。
就像我們在夢中所見,依稀的夢是一個圖像連一個圖像,或者整個是一個圖像,它被S. Freud認為比真實世界還真實,在J. Deridda那裡變為構成知識與真理的方法論基礎-痕跡(trace),只不過稍微抽象了一點。當我們在想,曾經去旅遊過的泰國是什麼樣的地方時,我們會有一些答案,不過通常是一些記憶鮮明的圖像。透過這些圖像告訴我們自己我曾經去過泰國,也告訴別人泰國有什麼特色,通常這比透過言語或文字還來得容易,也還來得生動。如果沒有這些心中的圖像,拿出照了一大堆的相片也可慢慢告訴別人泰國是什麼樣子,而這些照片其實就是還沒經過內心剪裁的圖像。或者我們要告訴自己或別人,小時候的樣子是什麼,我們可以訴說出來的是記憶當中的圖像,例如跟母親互動的情境或者特殊時間地點的景像等等。或者我們要告訴自己或他人,我小時候生活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它也可以是那小城鎮的記憶景像。這些描述的中介都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甚至出現在語言文字前面,因為語言文字可能是在圖像出現之後才被拿來描述這個圖像的。
這些都是我們曾經體驗過的點滴,對於我們不曾經歷過的地方,例如其他國家或者過去的歷史,我們想訴說給別人聽時,其所藉助的也是在讀來或聽來的敘述中剪裁出來的圖像。我不曾去過非洲,但因為透過知識的獲取,在內心當中可能已經有一個圖像,當然這也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存藏於內心當中,但總會與這個圖像一起存在。小到兩個人的互動也是一樣,在跟對方互動的時候,我們內心對對方總是已經存在既有的印象,這個印象有時候可以決定怎麼跟對方互動的態度。如果是跟不曾相識的人互動,有時候也會有既存的印象,例如德國人、義大利人或者日本人好像是怎麼樣等等。
以上這些種種的現象是真實的,就如同我們用語言文字在溝通與互動一樣。如果我們說人們是透過符號系統在互動與溝通,這也不是不可以,它也是社會科學曾經有的描述重點,但對於今天的數位電子社會可能已經有所不足,至少有些地方不夠生動,有些地方則描述不到。現在,在人與人之間所游動的已經不只是語言或文字,而是一幕幕的圖像。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在臉書或line所傳送與接收的不就是一幕幕的影像、圖片或者印象嗎?甚至在面對面的互動當中,因為更加快速的生活步調,雙方在達成協議或共識的過程中,其所藉助的工具首先出現的都是雙方已經習慣或熟識的圖像,之後才落之於語言和文字。
這是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它需要一個更具解釋能力的社會科學來描述它。並且這個圖像範疇,從古代社會就一直存在至今,只不過它對於今天的社會特性更具有解釋能力。我們不論在觀看世界或者在做社會互動的當下,我們透過肢體隨行之處,都在展現自己一幕幕的世界,而在每個當下所呈現的世界首先是以視域來表現與擴展的。在這個視域中,我認為首先出現的是圖像,而不是語言或文字。就如同東方的繪畫一樣,展現視域的不是分析式的線條或顏色,而是一開始就有的整體景像,它是存在於內心的圖像。
在本書前言當中所簡短說明的是,一個描述社會更具有解釋能力的社會科學新取向,並且這個新的解釋方法是要用來描述台灣社會。一方面描述台灣社會需要更具有解釋能力的新方法,另一方面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社會的特殊性更需要這個圖像範疇來觀察與分析。什麼是台灣社會?或者我們看見台灣社會什麼東西?相較於西方社會,台灣的特殊性,存在於人們透過更生動的圖像在進行社會互動。或者可以初步的說,西方社會的人際互動很多時候主要透過語言文字在達成共識,台灣社會比較多時候是透過圖像在互動與達成共識。
圖像並不是先天的,它是在社會歷程當中累積出來的互動媒介,它也無法像語言或文字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是長久的歷史累積,而且還在改變的過程中。因此論述圖像並無法像語言學一樣的分析語言系統,圖像到底可否累積成一個系統這個問題,也許以後可以在科學上繼續研究與論述。圖像就如同在夢裡的景象一樣,一幕幕的場景之間並無邏輯,更無系統。因此在本著作當中,初步只能講到圖像,尚無進一步的研究來訴說圖像系統。那圖像怎麼出現的?因為它不是先天存在於我們的腦袋或理性當中,它是在特定社會與文化秩序當中慢慢累積而變成生活經驗,或者只是把我們的生活經驗加以剪裁成溝通的中介而已。
圖像做為描述一個社會的工具時並不是靜止的,它除了一直在變動之外,也具有好幾層的意義。當我說「台灣社會更需要用圖像」來描述時,我把原因訴說出來時,這就是我對台灣的圖像。另外一個人如果也作同樣的工作,在我們兩人之間的溝通還會再出現一個台灣的圖像,以此類推之下,在整個社會的某個階段會出現部分人使用的台灣圖像。圖像(picture)是兼具語言文字、想像以及景象的綜合體,它傳達的東西已經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意義之外。當然圖像有時候只有想像或景象,例如101大樓或者玉山的景象也在傳達台灣社會的特性。
我們可以大膽地往這個方向前進。今天的自然科學日新月異,我們用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世界,可以到外太空、可以延長壽命、可以快速通訊甚至可以複製生命。這些科學擁有相當精密的邏輯與系統,但它們被發展起來之初也是因著想像或圖像而來,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也是在一些很簡單的圖像中開始的。西方世界透過自然科學的發展,持續在領導整個世界,也持續在定義什麼是科學。
在我看來,東方世界在自然科學與生物科學上不容易趕上西方,而人文科學在各自的文化場域表現著不同的面貌。我們一直希望可以發展出本土的社會科學,這並不是那麼容易,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在自然科學上仍然只能處於學習的態勢,在大多數的例子上,社會科學的發展關鍵乃是起因於自然科學的新概念。二為我們在科學的方法論上也一直缺少邏輯上的分析範疇,這個範疇除了可以嚴謹架構出一門科學之外,同時也可以在科學上說服西方世界。這需要嘗試,也需要與西方世界不斷的對話。我們如果可以在台灣社會的特性上,發展出一個很有解釋能力的社會科學,那麼這就是對話的開始,甚至可以影響到西方世界的科學狀態。也因為這些工作上的艱困,本著作的嘗試一定有很多不盡完整與周延的地方,這個開端因此也需要後來持續不斷的對話與修正。
最後,這個社會科學的新任務並不是那麼容易,更何況今天大家閱讀的習慣越來越快速與簡化。如果本書是進行艱澀的論述,可能達不到傳播的效果。所以在書末除了陳述簡短的相關理論,以供有興趣的讀者進行閱讀之外,主要還是以相片與圖表的方式來傳達想法。本書也是一個預備性的工作,在理論鋪陳與傳播的過程上,未來不斷透過討論與修正,希望可以在學術社群中形成關於圖像的科學討論。在這裡,也要特別感謝翰蘆圖書出版社發行人洪詩棠先生的建言,他對本書的寫作形式與風格有著很深刻的幫助。另外,也非常感謝翰蘆圖書編輯秦渼瑜小姐處理各種圖表的重製工作;此外,對於本書的文字潤飾以及格式調整,謝翊珍小姐提供了非常優秀的工作,讓本書提高了它的可讀性,在此一併感謝。
序文
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我們看見台灣什麼東西?這是一個社會科學的圖像概念與其觀察方式。
我們是如何觀看這個世界?我們在社會生活當中是透過什麼中介在互動?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所要解釋的命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社會型態中,它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取向;在東西方不同的社會與文化秩序中,也有著不同的解釋方式。到了今天的全球資訊社會,東西方社會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人們觀看世界與社會互動的方式具有越來越高的同質性。在不同的社會型態中,總是會有新的社會運作邏輯以及承載這個運作的中介,例如古代社會就...
目錄
第一章 生活的台灣
1-1暖心的島嶼國
台灣人的人際,距離感最短,親切感最高。
1-2被守護的健康日常
台灣的全民健保,是社會制度,更是生活日常。
1-3這個時代的新柑仔店
便利商店,是商店,也不是商店,它是生活。
1-4來自夜晚的生活吆喝聲
夜市,基層台灣人的生活滋味。
1-5幸福家園就在心中
好山好水的環境,台灣人安居的家園。
第二章 自由的台灣
2-1正在「On Lie」的資訊島?
我們都被大量資訊團團包圍中…。
2-2資訊力量正在選擇我們
資訊社會裡的我們,越來越不自由,被選擇,也被宰制。
2-3谷歌就是世界?
網路搜尋,表現了集體記憶,呈現出社會脈動。
第三章 全球的台灣
3-1在我們的美麗島上
應該被重新認識的台灣:Taiwan can help。
3-2我們可以為世界發光
蓬勃的民間力量,台灣一直往前進。
3-3微笑台灣的世界品牌
台灣最有力的戰略:MIT!
第四章 高齡的台灣
4-1流轉中的城市與鄉村
從城市返鄉,一段最迢遙的遠路。
4-2先生,好不好?
社會劇烈變遷讓一些傳統價值回不去了。
4-3好好變老的友善高齡
一旦老人比小孩多,台灣要努力不要更快變老。
第五章 信仰的台灣
5-1眾神的國度
信仰,就是一種民間社會力。
5-2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神
不同信仰之間不會有鴻溝的台灣!
5-3跟隨媽祖的腳步
媽祖遶境活動,就是民間文化力量的巨大動員。
第六章 焦慮的台灣
6-1台灣人幸福嗎?
幸福感,是很主觀的,不同社會有不同差異。
6-2台灣人不幸福嗎?
工作難找、薪水不夠,台灣人的灰色日常。
6-3我們在灰色的天空下
充滿想像與奮鬥的年代,在台灣已遠去了嗎?
第七章 韌性的台灣
7-1亂中有序裡的前進步伐
台灣的群體性,源於需面對歷史移民現實的挑戰。
7-2一個不斷重建中的台灣
台灣社會,什麼都可能發生,這是一種社會韌性。
7-3對抗式的台灣文化論述
我們不斷找尋文化論述,不斷在被壓迫中進行。
第八章 漂泊的台灣
8-1 我們是誰?
在環境劇變中,我們在找尋身分的認同。
8-2走在歷史鋼索上的寶島
面對中國崛起,台灣會更堅強。
8-3漂泊旅途中的光亮
漂泊不是悲歌,是具有強大的韌性與力量。
第一章 生活的台灣
1-1暖心的島嶼國
台灣人的人際,距離感最短,親切感最高。
1-2被守護的健康日常
台灣的全民健保,是社會制度,更是生活日常。
1-3這個時代的新柑仔店
便利商店,是商店,也不是商店,它是生活。
1-4來自夜晚的生活吆喝聲
夜市,基層台灣人的生活滋味。
1-5幸福家園就在心中
好山好水的環境,台灣人安居的家園。
第二章 自由的台灣
2-1正在「On Lie」的資訊島?
我們都被大量資訊團團包圍中…。
2-2資訊力量正在選擇我們
資訊社會裡的我們,越來越不自由...
商品資料
出版社: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1-02-17ISBN/ISSN:978986061581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16頁開數:17×23×1.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