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不是教你如何做、如何使詐,而是教你思考過程與思維方式!
【本書簡介】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有雲泥之別,切不可混爲一談,它說的是大策略!
◎《孫子兵法》並不是名言集錦,而是一部思路清晰、邏輯連貫的奇作。
◎ 本書既適合初次接觸《孫子兵法》的讀者,也能帶給讀過其他註解的讀者全新的思考。
●哪些讀者適合選擇本書?
如果您希望瞭解《孫子兵法》的傳奇地位,請瀏覽其他同類作品的介紹。
如果您希望通過閱讀本書學習如何耍詐,請出門左轉。
如果您希望進行毫無壓力的輕鬆閱讀,請出門右轉。
有意讀懂孫子兵法者、希望增進智慧者、決策者請進來。
如果您希望獲得職場成功,那麼請將這本書推薦給您的上司老闆。
●《孫子兵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雖然市面上很多「披著《孫子兵法》外皮」的著作都是打著「職場攻略」的旗號售賣,但《孫子兵法》真的不是一部適合員工的書,因爲它的核心是教導人如何決策的。
對於很多人而言,《孫子兵法》僅僅是一部教人使詐的名言警句合集而已。這無疑是一種嚴重的錯誤!正因如此許多註家對於《孫子兵法》的理解難免產生錯誤甚至自相矛盾之處,以至於讀者並不能盡得《孫子兵法》之妙。
事實上《孫子兵法》既不崇尚詭計,也不是瑣碎的隻言片語,而是一部思路清晰、結構完整、視角恢宏的奇書,故而它即便流傳了2500年依然煥發著智慧之光。更奇特的是,《孫子兵法》中其實隱約描繪了一個思考的過程、一種思維方式——這在古代文獻中是極爲罕見的。
●這本《孫子兵法》有什麼不一樣?
本書既是希望通過對《孫子兵法》中思維方式的剖析,讓讀者更加透徹的理解這部千古奇書的智慧。
本書雖然不是艱深的學術著作,但也不適於作為輕鬆的速食讀本。註解中雖在個別地方涉及經濟、管理等領域的內容,不過本書並不以「如何將《孫子兵法》應用於商業、管理」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全面掌握《孫子兵法》中的思維方式,能夠為讀者在分析其他領域的問題或尋求更好決策時提供有益的幫助。
這本書既沒有什麼空話套話,也沒有穿鑿附會,更沒有斷章取義。
採用較為傳統的注釋方法,對《孫子兵法》進行全面的注釋、整理及解析。
本書參考了大量相關書籍,辨析古今注家的諸多觀點。
同時也不乏獨到見解,對於「計」、「形」、「勢」、「奇正」、「變」等概念也做出了清晰的整理。
最後,作者用《孫子兵法》對「背水一戰」、「三皇會戰」、「甲午戰爭」的戰略戰術思路進行解析,更是同類書籍所罕見。
●古今同參,更見真實
本書注解的三個原則:
1. 一切的理解從原文入手,避免後世因詞語含義變化而導致的錯誤理解。
2. 保持《孫子兵法》全書前後概念、邏輯的一致性。
3. 遵從古代戰爭常識解讀原文。
《孫子兵法》雖篇幅不長,只有6000多字,但並不是一本易讀好懂的書。為求後世讀者能夠理解原文內容,歷代多有研讀者為《孫子兵法》添加注解。本書參考了大量古今注家對原文的解釋,並且參照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對宋代傳承至今的《孫子兵法》原文進行了整理,所以本書的原文會與其它版本稍有不同。不過這些繁雜的推敲並不適合普通讀者,目前先出版適合大眾閱讀的「簡明本」,另有為專業讀者規劃的保留完整辨析的「詳注版」供希望對《孫子兵法》進行精深研究的讀者討論。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成長與網絡時代的30歲青年。比起古代人和老一輩的注家只能通過史家的幾行文字紙上談兵相比,現代人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通過電影、遊戲等方式瞭解到古代戰爭的大概面貌。本書的作者就是《全軍破敵》、《三國志》、《信長之野望》、《文明》、《帝國時代》等系列遊戲的忠實玩家。
作者簡介:
王天驌
1989年11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大學時誤入理工科,然心之所好終為文史。
初中時莫名其妙的就開始熱愛戰爭史方面的閱讀,最開始主要是二戰時的歷史與技術裝備,後來更偏好於古代戰爭,二戰方面的歷史反倒印象模糊了。年長後,更多的是在閱讀歷史與經濟學方面的內容。雖說歷史、經濟學、管理學方面都是自學,雜而不專僅是略有「小悟」而已。
目前為止仍是草根一名,也沒有什麼得到認證的專長,暫未有傳奇履歷——但並不代表以後不會有哦。
章節試閱
01 孫子考
《史記》中的孫子
這個故事後來演變為成語「三令五申」。可惜故事雖然生動,但并不可信。
首先,這則故事的筆墨與孫子的其他事蹟不成比例。除了這則故事以外,《史記》中對於孫子的記載還有〈伍子胥列傳〉和〈吳太伯世家〉僅兩句記載(且兩篇中的這兩段話是完全相同的)。一段是:「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一段是:「吳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而《國語》《左傳》雖然有伍子胥事蹟的記載,卻沒有孫子的記載。《史記》對於孫子的身世、生卒、個人功績沒著述,卻將孫子見吳王的故事描寫的繪聲繪色,不免令人生疑。
第二,吳王用這種方式考驗孫子的軍事才能過於膚淺。《孫子兵法》是頂級的軍事著作。吳王看過後不向孫子詢問如何稱霸天下,卻用操練侍女來考察他。鈕先鐘先生這樣評價道:「即令吳王有意要面試孫武的將才,他也不可能釆取此種方式,因為操場上的制式訓練最多也只能考試連長(上尉),吳王似乎不會無知到那樣的程度,居然用考小學生的方法來考博士生。」(《孫子三論》 導言)况且吳王要孫子操練侍女,往輕了說是一種輕蔑,往重了說是一種侮辱。吳王的做法一點也不像有求賢若渴的誠意。
第三、孫子訓練宮女的故事本身,也存在諸多不合常理之處。
(1)孫子處罰的目標是吳王的兩名「寵姬」。一個還沒什麼名氣的孫武真有這麼大膽量敢在吳王的面斬殺他的「寵姬」嗎?要知道這可是命專諸刺殺了吳王僚而篡位的闔閭啊!估計連以剛戾著稱的伍子胥都不敢這樣做!就算孫武的確是大智大勇,算好了到目前為止表現都十分昏庸的闔閭最終會反轉成明君,但孫子剛來面試就給老板當頭一棒,他就沒考慮過以後如何共事嗎?
(2)當侍女們經過三令五申還不聽從命令的時候,孫子直接祭出了最重的軍法——斬首。為什麼孫子直接要用最高刑罰?畢竟訓練才剛剛開始,通過「杖責」這類刑罰就無法讓這些「瘋丫頭」聽話嗎?何況如此剛戾之風與《孫子兵法》中的內容並不相符。
(3)斬殺這两名「寵姬」孫子是親自動手嗎?這兩名「寵姬」再怎麼「傻白甜」,估計也沒笨到乖乖跪下來等著孫子拿大斧子砍。如果孫子不想上演「宮廷裡追砍宮女」的鬧劇,那麼行刑時肯定需要有人幫忙捆綁按住這兩名宮女。難道孫子來面試時就預先自帶了劊子手隨行?還是吳王的劊子手心大到憑孫子這個外來者的一句話就斬了自己國君的「寵姬」?——吳王就算最後愛才任用了孫武,但痛失小寶貝的吳王難道不會拿這幾個操刀的小嘍囉出氣嗎?
(4)吴王為自己的兩名「寵姬」求情,孫子卻以「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為理由強行斬了兩個美女。當著吳王的面,在吳王的宮廷裡,用「將在軍」這種理由殺人是不是太牽強了些?剛來面試就敢拿雞毛當令箭,等以後掌握了軍權,誰還管得住?
(5)孫子真的有權力在吳國的宮廷裡殺人嗎?更何況孫子還是在吳王以及他麾下眾多侍衛的面前動手——吳王要是真想救自己的寵姬的話,求情未果還可以找身邊的侍衛強行阻攔啊!
經過這些分析可以看出,這個故事莫說是出於孫子,就算是放到任意一個人身上,幾乎都不可能發生!「三令五申」只是一個由後人杜撰的寓言故事而已。可惜許多注家仍然以這個故事來吹捧孫子,那麼他們對於《孫子兵法》的理解是否可靠呢?
02 〈始計〉篇注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是《孫子兵法》的第一句話,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話。之所以說這是《孫子兵法》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因為這句話是孫子對於戰爭的定性,其後的一切推論、策略、建議等等都是建立在這一定性基礎之上的。
然而很多研究者并未對孫子給出的這個定性給予足夠重視。以至於他們通過對《孫子兵法》中的隻言片語斷章取義,將孫子視作為不擇手段的陰謀家,或是堅決反對戰爭的和平主義者。這兩種各走極端的觀點都不能真正反映孫子的思想。
戰爭的失敗意味著民眾死傷、領土沦陷,甚至國家滅亡。正因為戰爭的失敗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不可不察」。也正因如此,後文才會有「兵者詭道也」的不擇手段,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主義」傾向。
「不可不察」是提醒領導者要保持不懈怠的「督察」狀態。「兵」不僅僅是指「戰爭」,也包含和平時期的軍事准備。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危」的具體做法其實就是「察」——保持關注。訓練軍隊、整備道路、修補城郭、選拔將才、搜集敵情,這些工作如果在和平時期沒有准備,戰爭來臨之時就不可能再有時間進行准備了。而倉促應戰必然會招致戰爭失敗,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正因如此,即便是到了現代,在國際政治體系已經對於和平有了極大保證的前提之下,各國仍然對於國防建設不敢有絲毫怠慢。
經濟運行其實和軍事戰爭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現代越來越的的企業家對於《孫子兵法》鐘愛有加的原因了。有時候不恰當的決策會讓巨額的資金血本無歸,也可謂是企業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但是商業與戰爭也有著本質的不同。戰爭中,一方贏得勝利就意味著另一方的失敗,雙方兩敗俱傷的例子不勝枚舉,但絕不會出現「共贏」的情況。相反,商業競爭并不是「零和博弈」。通過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幫助,以及相應的市場競爭規則的建立與不斷完善,「共贏」成為了商業競爭中的常態。雖然會不斷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落敗,但社會總體經濟和技朮水平卻是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古典經濟學認為:充分的競爭會帶給市場更便宜的商品。但隨著技朮的發展,人們最終認識到:充分的市場競爭帶給用戶的并不是更便宜的商品,而是更優質的商品。而更優質的產品才能切實的改善我們的生活。
商業的本質目的并不是「擊敗對手」,而是「獲利」,它并不像戰爭那般關系到國家的興亡、民眾的生死。也正因如此,在商業中不能隨意的照搬「兵法」。
05 孫子的戰略原則
曆來,《孫子兵法》的前三篇都被分為一組,全書中這三篇之視角最為宏觀。
從唐代李筌開始,曆代注家都很強調《孫子兵法》的篇目次序,對於這前三篇他們這樣詮釋:〈始計〉是講廟算,〈作戰〉是講作戰准備,〈謀攻〉是講謀劃進攻;這三篇是按國家組織軍事行動的時間順序進行排列的。這種說法雖確有一定道理,然而《孫子兵法》這前三篇的內涵似乎遠不止如此。
在我看來這三篇是《孫子兵法》價值觀——戰略原則的表述。夫制定政治、軍事、企業之策略,必以「價值觀」為指引,否則難免會事與願違。
在孫子看來「以盡可能小的代價實現戰爭勝利」,這就是「善」。
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面對楚軍的優勢兵力,大臣子魚向宋襄公建議說:「趁楚軍渡河渡到一半時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等楚軍都渡過了泓水,子魚又建議:「趁楚軍沒有完成列陣攻擊」。宋襄公還是說不行。等楚軍列陣完畢,宋襄公才下令進攻。結果宋軍被楚軍打得大敗,宋襄公的護衛被殺,他自己也大腿中箭負傷。面對臣民的責難,宋襄公辯解說:「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好陣勢的軍隊。」
後人對宋襄公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一種觀點認為宋襄公是「仁義」的典范,雖然最終失敗但是其努力捍衛「禮義」(周朝傳統價值觀)的行為值得贊許;另一種觀點認為,宋襄公的決策是一種拘泥於道德的迂腐,是一種不知道時代變化的愚蠢,甚至有人認為宋襄公僅僅是為了謀取「仁者」的美名。宋襄公是真正的「道德高尚」還是「沽名釣譽」暫且不論,難道像宋襄公說的「不使用謀略、不趁人之危、單純的堂堂正正的與敵人正面決戰」就是「仁義」(高尚的、符合道德的)嗎?想想那些在戰場上死傷的宋國士兵,想想那些因為親人離去而悲痛的宋國民眾,各位還會認為宋襄公這種行為是在踐行「仁義」嗎?
曆史上,有很多人看不起「謀略」或是「詭道」——他們或是因為自恃勇武視之為怯懦,或是因為自命高尚視之為奸詐。只可惜他們的勇武或高尚并不能換來戰爭的勝利,反而會將國家拖入災難之中,擲士兵橫死沙場,累黎民遭戰火塗炭。因此,切不可按「個人道德」制定或評判「公共決策」。「兵法」中的「謀略」「詭道」,其目的是保證國泰民安,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利的「不擇手段」。
15 〈火攻〉篇注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
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攻下了敵人的城市,但如果不好好鞏固勝利的成果,那麼反倒是一種災禍,是被稱為「費留」的凶兆。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
所以說:(對於如何鞏固勝利的果實,)英明的君主應該認真考慮,優秀的將領應該妥善修整。
「戰勝攻取」說明戰爭已經取得了勝利,勝利之後如果「不修其功者」,那麼就是「凶」——災禍。
修補城郭,安撫百姓,醫治傷患,埋葬死者,肅清匪盜,這些都是從戰爭狀態恢復和平所需的重建工作。沒有修復的城池很容易被敵人奪取;百姓逃亡,佔領的土地就無人耕作;如果不禁絕強盜,這個地區就不可能恢復經濟活力。假若通過戰爭贏得了利益,但卻不知道修整而將其浪費掉,就是相當於讓士兵白白送死、為百姓徒添戰禍——「費留」。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罪惡,也勢必會導致災禍。所以對於如何鞏固勝利的果實,「明主」一定要「慮之」,督促「良將修之」。
這段話為什麼要放在〈火攻〉篇?原因很簡單,古代攻城時用的火矢、火球等等不免引起火災,而在整個城市都陷入混亂的情況下,也經常會發生意外失火。而攻陷城市之後,若不加控制,士兵們免不了一番「燒殺搶掠」。「搶掠」不過還是為求財,而「燒殺」則純粹是為了泄憤。這段話就是在告訴將領要在戰爭勝利之後避免這種行為,尤其是制止「燒殺」的發生。
楚漢戰爭中,劉邦可以最終奪取天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入咸陽時的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當初楚懷王之所以選擇讓劉邦而不是項羽向西進攻咸陽,就是因為項羽曾經有過屠城的不良記錄。
劉邦剛進入咸陽時也曾被咸陽的繁華沖昏了頭腦,而樊噲與張良的及時勸告,抑制了劉邦的個人貪念。向咸陽的百姓「約法三章」,保證了他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後世儒家基本都將「約法三章」解讀為「劉邦免除了秦朝原本繁多的刑罰,是仁政的表現」。但這種看法是明顯錯誤的。「約法三章」并不是要取代秦國的法律制度,而僅僅是在約束自己的士兵不可以燒殺搶掠而已。)劉邦查封了宮殿和倉庫,去咸陽城外駐扎,這些舉動深得秦地百姓民心。反觀項羽,不但違反了當初「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進入咸陽後更是大肆掠奪,并放火焚毀了秦國的宮殿。《史記》記載,大火一直持續燒了三個月——照此估計,整個咸陽城和周邊的農田、村莊、山林差不多都被燒毀了。項羽率軍返回楚地時,帶走了大量財寶和美女。為了防止劉邦對自己構成威脅,項羽將劉邦安排到了閉塞的漢中地區,轉而將秦地分封給了與自己有交情的三個秦國舊臣:司馬欣、章邯、董翳。可惜因為項羽的暴行,秦地民眾們并不支持他們。當劉邦率軍反攻秦地時,百姓們紛紛轉而支持劉邦,使得劉邦可以快速佔領關中地區,擁有了能夠與項羽一較高下的實力。
項羽的失敗遠不是太史公筆下的那般浪漫,讓他無法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殘暴——「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18 韓信將軍在井陘口
在〈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眾將校驗了首級與俘虜,慶功完畢,有人問韓信:「兵法說『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天將軍反而讓我們背水列陣,還說打垮了趙軍後一起吃大餐,我們都不相信。結果竟然真的勝利了,這是什麼戰朮啊?」韓信回答道:「這也是兵法講的,只是諸位沒發現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而且我韓信之前和各位士大夫並不熟識,這就是常言所說的『讓市民去打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陷入死地讓大家為了自己拼命戰鬥,而是在有活路的地方,那大家就都逃走。這樣的話,難道還可以打仗嗎?」
原文「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一句,傳統認為是在說士卒未經訓練。這應該是一種誤解。從整個井陘口之戰的過程開看,士兵們對於韓信的命令都是令行禁止,面對優勢的敵軍也并未出現慌亂,并不是未經訓練的表現。而且當時的身份觀念還很強,不會將普通士兵稱為「士大夫」。所以韓信的意思應該是:「我韓信以前身份低,這些又是剛收編的魏國降軍,這些身份高的魏國軍官不一定聽我的……」因此,韓信就把這些鬆散的部隊,投放到一個不得不團結一心的地方作戰,這就是孫子所說的:「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然而,這段話在後人的解讀中,只是單方面的強調了「背水陣」的作用,而後人的後人又未加詳盡的分析,就信以為真,因此也就不能得兵法全貌。自然也就像孫子說的:「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
01 孫子考
《史記》中的孫子
這個故事後來演變為成語「三令五申」。可惜故事雖然生動,但并不可信。
首先,這則故事的筆墨與孫子的其他事蹟不成比例。除了這則故事以外,《史記》中對於孫子的記載還有〈伍子胥列傳〉和〈吳太伯世家〉僅兩句記載(且兩篇中的這兩段話是完全相同的)。一段是:「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一段是:「吳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而《國語》《左傳》雖然有伍子胥事蹟的記載,卻沒有...
作者序
不知道有沒有年輕的朋友與筆者一樣,是因爲影視與遊戲的緣故開始對古代戰爭產生興趣的。而對軍事感興趣的人,多半也都想一窺《孫子兵法》的奧妙。
筆者第一次真正接觸《孫子兵法》大約是在大學三年級左右,閱讀了一位當代名家的注本。讀畢之後雖有所模糊之處,但并未深究,繼續其他書籍的閱讀。后來在2018年元旦前后,不記得是什么原因促使筆者重新翻看這本註解,查找《孫子兵法》內某句原文的解釋,結果發現其中的解釋并沒有讓我滿意。於是我又購買了網上流行的其他註解版本,結果發現這更是嘩眾取寵之作。
在閱讀過三本廣爲流傳的註解之後,筆者心中不免泛出一絲疑慮:《孫子兵法》雖然千百年來被奉爲智慧經典,但似乎很少有人能真正剖析其中內涵,有些註解不免霧裏看花,有些則牽強附會,有些斷章取義,有些又似是而非,有些則如同故事合集。閱讀過這些註解過後,雖不能說是全無收穫,但總覺的其中內容與《孫子兵法》的盛名不符,好像《孫子兵法》面前還留了一層紗幕並沒有被揭開。
因此,筆者嘗試結合自己對於戰爭常識及軍事史的瞭解,着手自己解讀《孫子兵法》。最開始筆者僅想作個閱讀筆記而已,結果越是深入閱讀發現的問題就越多,故而決定專心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可惜一遇到難解之處,就促使筆者進一步深入研究,最終到了完全投入其中的地步。筆者閱讀了近20部當代注解,并以中華書局出版的《十一家注孫子兵法》和1976整理出版的《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為底本,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最終的成果就是《孫子兵法的思維方式》一書的「詳註本」。但是「詳註本」中的內容太過繁複,並不適合大衆讀者,因此筆者將各版本辨析的部分刪減,整理成爲便於閱讀的「簡明本」。
《孫子兵法》這部古老的謀略書,曆來被奉為智慧經典,不僅在中國如此,在世界亦然。雖然僅僅知曉《孫子兵法》中的部分名言警句就足以有所收獲,但是就全書而言,《孫子兵法》并不是一部容易被理解的著作。筆者希望,本書可以揭開《孫子兵法》面前的那道輕紗,讓讀者可以更爲真切的一窺《孫子兵法》的奧義所在。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本書作者的觀點與理解是否正確合理,還需要讀者自己進行思考辨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的確值得中華兒女自傲。然而文化值得「驕傲」,并不是因為其流傳的時間長,而是因爲中華文化中包含著先賢們留下的無數事蹟、思想與藝朮,供我們後人學習、欣賞、體悟、發揚。若舍棄這些文化內核,再古老的文明也形同無物矣。所謂文化者,并不是某種具體的行為、器物、語言、風俗或制度,而是那些可以超越時間的智慧、可以磨礪個人品性的修養,以及可以丰富大千世界給人帶來愉悅的藝朮。回溯并發揚那些千百年來積澱的智慧、修養及藝朮才是真正的「文藝復興」。
不知道有沒有年輕的朋友與筆者一樣,是因爲影視與遊戲的緣故開始對古代戰爭產生興趣的。而對軍事感興趣的人,多半也都想一窺《孫子兵法》的奧妙。
筆者第一次真正接觸《孫子兵法》大約是在大學三年級左右,閱讀了一位當代名家的注本。讀畢之後雖有所模糊之處,但并未深究,繼續其他書籍的閱讀。后來在2018年元旦前后,不記得是什么原因促使筆者重新翻看這本註解,查找《孫子兵法》內某句原文的解釋,結果發現其中的解釋并沒有讓我滿意。於是我又購買了網上流行的其他註解版本,結果發現這更是嘩眾取寵之作。
在閱讀過三本廣爲流傳的註解之...
目錄
01 孫子考
02 〈始計〉篇注
03 〈作戰〉篇注
04 〈謀攻〉篇注
05 孫子的戰略原則
06 〈形〉篇注
07 〈勢〉篇注
08 〈虛實〉篇注
09 孫子兵法的思維方式
10 〈軍爭〉篇注
11 〈九變〉篇注
12 〈行軍〉篇注
13 〈地形〉篇注
14 〈九地〉篇注
15 〈火攻〉篇注
16 〈用間〉篇注
17 七字總結
18 韓信將軍在井陘口
19 多瑙河進行曲
20 暮與朝
01 孫子考
02 〈始計〉篇注
03 〈作戰〉篇注
04 〈謀攻〉篇注
05 孫子的戰略原則
06 〈形〉篇注
07 〈勢〉篇注
08 〈虛實〉篇注
09 孫子兵法的思維方式
10 〈軍爭〉篇注
11 〈九變〉篇注
12 〈行軍〉篇注
13 〈地形〉篇注
14 〈九地〉篇注
15 〈火攻〉篇注
16 〈用間〉篇注
17 七字總結
18 韓信將軍在井陘口
19 多瑙河進行曲
20 暮與朝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1-06-01ISBN/ISSN:978986555997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14.8x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