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們的看法深受典範的影響,因此該用新或舊典範來解釋新生現象,就產生了許多混亂的現象。尤其是在新舊典範交替之際,此種混亂的狀況愈加明顯,往往讓學習者不知所措。有道是隔行如隔山,沒有人可以對所有科學的領域都有所涉獵,但是我們卻可以針對同一領域中不同專家學者的爭論,找出究竟誰的說法更合乎科學的要求,來增進我們對所處世界的認識,畢竟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豈能不有所瞭解。因此本書欲提醒讀者,看到運用典範來解釋新生現象時,究竟是代表新典範的來臨,還是舊典範中的意外特例而已?
作者簡介:
現任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全球化、東亞政經、兩岸關係、公共政策、國家與社會關係。曾出版《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1989-2002:以鑲嵌的社團自主性為例》、《兩岸終究難免一戰!?》、《破繭而出:開啟新生命的五種途徑》、《亞太、東亞及兩岸整合的認同分析》,並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在中外期刊。
章節試閱
▌導論:從咖啡有無提神作用談起
▌第一節 為什麼寫?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喝咖啡具有提神的效果,問題是這樣的效果對每個人都一樣嗎?為何有人喝了咖啡以後,依然無法阻止瞌睡蟲的侵襲呢?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我們就必須找一群人來做實驗,以探究喝咖啡究竟有無提神效果?這樣的效果是否對每個人都一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事實,還是對某些人不適用?若不適用,又是為何什麼?是因為人種的關係?還是因為抽樣的偏差?或是解讀資料有誤?
根據臺灣《康健》雜誌報導,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 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夠干擾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鎮定物質發揮作用,所以喝咖啡讓人清醒、興奮。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對此表示認同,咖啡是種見效很快的提神物質,研究發現,一般飲用1至1.5小時後即可見效。此外,一項登載在美國《應用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咖啡的提神效果對女性更明顯。不過,喝咖啡似乎以適量為宜, 若是過量(短時間內喝咖啡超過2杯以上),可能會產生反效果。
同樣是哈佛大學的研究提到:若早上連灌三四杯咖啡,興奮作用到中午也會消失,會讓人再度感覺昏昏欲睡,反而更加疲憊;因此,研究建議最好是早晨只喝一杯咖啡,下午感覺疲憊時再喝一杯;這樣穩定攝入咖啡因,作用更持久。無獨有偶地,崔俊明亦表示,一天若攝取超過400毫克咖啡因(約4杯咖啡),可能影響睡眠,讓人更疲倦,還可能引起心律失常、血壓上升。由上述專家學者的研究意見,可看出喝咖啡確實有提神的效果,由於報導未明確點出抽樣的情況,因此就暫且假設該研究結論,是對大多數人都適用。
不過,這樣的研究結果,卻受到另外一批專家學者挑戰,也挑戰了我們一般人的印象。英國東倫敦大學找了88名18歲到47歲,一天要喝兩杯以上咖啡的人做實驗,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告訴他們喝的是無咖啡因咖啡,實際上他們喝的卻是一般咖啡,另一組則相反。喝完一杯咖啡後讓他們接受測試,測驗他們的注意力、反應時間和心情等等;結果顯示,自以為喝下咖啡因的那一組,注意力和反應都比較好;研究人員據以指出,從這項實驗來看,咖啡本身無法提升注意力,反倒是自以為喝了咖啡的人,心理上有了依靠, 注意力就比較集中了。
無獨有偶地,英國布裏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實驗心理學教授彼得‧羅傑斯(Peter Rogers)也主持了一項針對379人飲用咖啡後的提神效果的實驗;實驗中,研究對象在被禁止攝入咖啡16小時後,或服用了咖啡因,或安慰劑,並隨後進行了注意力、記憶力和警惕性測試;兩類人群在上述三方面間的差距「極小」。換言之,咖啡因與安慰劑的提醒效果相同,都是心理作用。這也就是為何羅傑斯教授會指出:「我們並沒有因食用咖啡而受益。儘管人們感覺自己似乎更加精神了,但這不過是咖啡因使我們回復到正常狀態而已;經常性飲用咖啡者比不喝咖啡的人需要更多的咖啡因刺激以達到相同程度的精神振奮」。不僅如此, 該項研究得到了「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的資助與支持,研究結果也被發佈在「神經藥理學雜誌」(Neuropsychopharmacology)網站上。
同樣是專家學者的意見,也都是針對飲用咖啡後的提神效果來進行研究,卻得出有提神及無提神作用的不同結果, 試問一般社會大眾面對這樣南轅北轍的結果,究竟要相信誰的研究成果?雖然可以從抽樣是否符合隨機原則,判斷88個或379個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等等問題,來質疑認為咖啡沒有提神效果的實驗不具信度與效度,但是如此也就否定了「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神經藥理學雜誌」等科學社群的意見與地位,是否真的有利於得知科學真相,恐怕還有更多討論的空間。也正因為學者專家的意見不一,所以一般社會大眾在面臨諸如生活科學與生命科學等的問題時,要如何 別,並做出正確的決定,就非常重要。
本書就是希望能夠透過社會大眾比較關注的議題,從專家正負意見的表達來抽離出其中問題的關鍵,使讀者可以藉此瞭解事件的本相,而不是在接受到部分的訊息,立即陷入恐慌當中。在通訊發達且快速的今天,自各項通訊軟體接收到許多駭人聽聞的訊息,在未經證實真偽的情況下,就開始轉傳,導致大眾不必要的恐慌。更令人感到無奈的是,上述訊息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又會重新再傳播一次。因此,不論教育程度與所學專業為何,都有必要瞭解事情的原委,以免落入不必要的恐慌當中。
▌導論:從咖啡有無提神作用談起
▌第一節 為什麼寫?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喝咖啡具有提神的效果,問題是這樣的效果對每個人都一樣嗎?為何有人喝了咖啡以後,依然無法阻止瞌睡蟲的侵襲呢?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我們就必須找一群人來做實驗,以探究喝咖啡究竟有無提神效果?這樣的效果是否對每個人都一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事實,還是對某些人不適用?若不適用,又是為何什麼?是因為人種的關係?還是因為抽樣的偏差?或是解讀資料有誤?
根據臺灣《康健》雜誌報導,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 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夠干擾中樞神經系...
作者序
▌自序
早在讀碩博士班開始,就對科學哲學、典範及世界觀的問題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仔細研讀孔恩所寫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乙書後,深深被典範及其「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的法則所吸引,原來舊典範之所以看似無用,不是因為它不夠嚴謹或毫無意義,而是因為我們用了新的典範取代它。這也代表我們在運用典範解釋現象時要留意,既不該對舊典範嗤之以鼻,也不該被舊典範限制,更要對新典範加以不斷檢驗,以免在新典範未足以取代舊典範時,即妄下結論。
由於人們的看法深受典範的影響,因此該用新或舊典範來解釋新生現象時,就產生了許多混亂的現象,尤其是在新舊典範交替之際,此種混亂的狀況愈加明顯,往往讓學習者不知所措。有道是隔行如隔山,沒有人可以對所有科學的領域都有所涉獵,但是我們卻可以針對同一領域中不同專家學者的爭論,找出究竟誰的說法更合乎科學的要求,來增進我們對所處世界的認識,畢竟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豈能不有所瞭解。因此想以本書提醒讀者看到運用典範來解釋新生現象時,究竟是代表新典範的來臨,還是舊典範中的意外特例而已?
本書得以出版,許多課堂上同學勇於提問與回答功不可沒,這也是觸發我寫這本書的原始動力,希望能讓未來上課的同學能對相關議題有更清楚的脈絡,而不是聽了一方說法後就馬上接受,而未再去檢視該方說法是否經得起驗證。在網路資訊相當豐富的時代,要找到相互參證的資料並不困難。其次要感謝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張裕亮教授為本書寫推薦序,增加本書的可讀性。再次,要感謝本書的編輯辛苦地編排,以及助理育瑄的校對。最後要感謝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持的家人,沒有他們的付出與陪伴,本書應無見天日的一天。
▌自序
早在讀碩博士班開始,就對科學哲學、典範及世界觀的問題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仔細研讀孔恩所寫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乙書後,深深被典範及其「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的法則所吸引,原來舊典範之所以看似無用,不是因為它不夠嚴謹或毫無意義,而是因為我們用了新的典範取代它。這也代表我們在運用典範解釋現象時要留意,既不該對舊典範嗤之以鼻,也不該被舊典範限制,更要對新典範加以不斷檢驗,以免在新典範未足以取代舊典範時,即妄下結論。
由於人們的看法深受典範的影響,因此該用新或舊典範來解釋新生現象...
目錄
▌張序/張裕亮
▌自序
第一章 導論:從咖啡有無提神作用談起
第一節 為什麼寫?
第二節 有那些內容?
第二章 科學是什麼
第一節 科學的定義
第二節 科學的普遍印象
第三章 科技會否讓我們變得更好
第一節 如何看待現代科技發展
第二節 現代科技有否讓我們變得更好
第四章 科學與迷信之間的差異
第一節 科學與迷信究竟有何差異?
第二節 科學與迷信的差異不大
第五章 身心靈科學的虛與實
第一節 何謂身心靈科學
第二節 身心靈科學爭議
第六章 外星人存在嗎
第一節 外星人存在的證據
第二節 外星人存在的質疑
第七章 世界末日近了嗎?
第一節 認為世界末日近了的說法
第二節 駁斥世界末日臨近的論述
第八章 全球正在暖化當中
第一節 全球暖化的證據
第二節 明天過後場景的實現
第九章 全球暖化是假議題
第一節 全球暖化證據不足
第二節 鼓吹者反其道而行
第十章 吃素可以救地球嗎?
第一節 吃素可以救地球的證據
第二節 吃素對救地球沒影響
第十一章 生命起源的爭辯
第一節 進化論的說法
第二節 創造論的質疑
第十二章 癌症是後天或先天的關係
第一節 癌症係受後天環境的影響
第二節 癌症係受先天基因的影響
第十三章 結論
第一節 科學受典範或世界觀影響
第二節 勿讓專業化發展限制科學視野
參考文獻
中文
英文
▌張序/張裕亮
▌自序
第一章 導論:從咖啡有無提神作用談起
第一節 為什麼寫?
第二節 有那些內容?
第二章 科學是什麼
第一節 科學的定義
第二節 科學的普遍印象
第三章 科技會否讓我們變得更好
第一節 如何看待現代科技發展
第二節 現代科技有否讓我們變得更好
第四章 科學與迷信之間的差異
第一節 科學與迷信究竟有何差異?
第二節 科學與迷信的差異不大
第五章 身心靈科學的虛與實
第一節 何謂身心靈科學
第二節 身心靈科學爭議
第六章 外星人存在嗎
第一節 外星人存在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致出版出版日期:2021-07-21ISBN/ISSN:978986557317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52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