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開講,既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更無所謂學問,卻更能贏得讀者們的會心思忖。
◎ 2021年重新校修版,引用原文重新校對,註解部分也替換為其他字體,以方便讀者閱讀。
◎以《長短經》和《戰國策》,來講解謀略的大原則。
◎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卻更能贏得讀者們的會心思忖。
南師懷瑾先生在一九七五年,受邀對文史團體「恒廬」,隨興講了一些歷史上的人事變遷和因果轉化,演講記錄整理出版後廣受歡迎。經過多次整理與再版,此次對書中的人、事、年代等,重加修訂,引用原文也重新排版檢校,以酬讀者們的愛護與支持。
〈反經〉的「反」字,意思就是說,天地間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沒有絕對的是,也沒有絕對的非。天地間的人情、事理、物象,沒有一個絕對固定不變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立場不同,觀念就兩樣。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壞。譬如一個人春風得意,得意就忘形,失敗的種子已經開始種下去了;當一個人失敗時,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未來新的成功種子,已經在失敗中萌芽了,重要的在於能不能把握住成敗的時間機會與空間形勢。
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萬事萬物都在變,第一等人曉得要變了,把住機先而領導變;第二等人變來了跟著變;第三等人變都變過了,他還在那裏罵變,其實已經變過去了,而他被時代遺棄而去了。〈反經〉的原則就在這裏。
就《戰國策》中〈蘇秦始將連橫〉和〈張儀說秦王〉這兩篇來進行研究。蘇秦、張儀當時的動機,是以自己個人的功名富貴為出發點,而把整個的國際局面,歷史的時代,在他們兩位同學的手裏擺布了約二三十年。他們並沒有一個中心思想,或政治上的主義。整個國際局勢就受蘇秦這樣一個書生的擺布,安定了二十多年,這又是一個什麼道理?為什麼他後來主張合縱,大家會團結?這是矛盾的團結,利害關係的團結,不是道義的團結。為什麼會這樣,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為什麼孟子到處講仁義,到處吃癟?為什麼蘇秦、張儀會那麼吃香?我們讀了蘇秦、張儀兩人的傳記資料,瞭解了他們當時的歷史,拿來比較今天,就知道今天有如何的困難。
作者簡介:
南懷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
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
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章節試閱
話題
「歷史的經驗」這個題目,是貴會負責人出的,大得無可比擬。若想要就這個題目研究,同時可走幾種路線:一個是應用的方面,怎樣用得上歷史的經驗。一個是純粹的推論,研究學理的一方面。這是歷史學家的事,現在大學中的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大概向這一方面走,偏重研究學理,不大講應用。我們在這裏所講的性質,是要偏重於講應用的。
歷史的經驗,如果我們以邏輯的立場來看,這個題目的本身就是答案,因為歷史的本身就是經驗。如果我們以學術的觀點看歷史,所謂歷史,全部不過是兩個問題:一個人的問題,一個事的問題。歷史的記載,不外人與事。從人的方面來講,大概又分兩個方向來立論,拿舊的觀念說:一個是經、一個是權。經是大原則,不能變動,權又叫作權變,就是運用的方法。從事的方面來講,西方文化現在是二十世紀,只有兩千年,但在中國來說,已經上下五千年了,所看到的事,似乎有現代與古代的不同,假使我們對歷史有真的瞭解,就沒有什麼不同了。「風月無今古,情懷自淺深。」宇宙沒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的太多不同,它永遠是這樣的太陽、這樣的月亮、這樣的風、這樣的雨,只是人的思想觀念上感受不同,發生了情感、思想上不同的形態,我們中國人用文學的表達,就成了這樣的詩句。古人主張多讀書,就是在於吸收歷史上許多經驗。
今日我們講「歷史的經驗」這個課程,應該向哪一方面講?這就要先有一個立場了。應該先問問我們今日工作上、業務上需要的是什麼?就在這個觀點去找歷史的經驗,這是一個立場。假如我們是在大學裏,從學術的立場去看歷史的經驗,又是另外一個講法。因此今日我們以應用的立場來講歷史的經驗就相當的複雜了。當商量決定這個題目的時候,我覺得好玩,就一口答應下來。我有一大毛病,到老改不了「童心未泯」,始終貪玩。等到真正臨講以前,一個星期以來心情非常沉重,因為沒有東西可講;這是一個創新的課程,國內外各大學,還沒有這樣一門課程,無成規可循。其次包括的資料太多,假使編一本書,一定很有趣,編得現代化一點,銷路一定不壞。但沒有這個準備和時間,它的範圍牽涉到二十五史內外許多學問,什麼都用得上,這是第一個精神上感到負擔很重的地方。其次站在這個立場來講這個題目,責任上有一個很重的負擔,這裏要講的「歷史的經驗」,實際上就是講「謀略」,看到現在學校裏專講「謀略學」的,我覺得很有趣的,七十二變、三十六計都拿出來了,還有人專門寫這類的書。但我覺得講「謀略學」必須要嚴重的負責,因為「謀略」是一把刀,它的本身沒有善惡,用得好是救人的,用不好,的確是害人的。我們受舊文化的影響很深,對因果的觀念根深柢固,去不了的。假使有人聽了以後,用來做了一件壞事,或者害了別人,自己好像就會背上很大的因果責任,良心上很難受,所以覺得很嚴重。
神謀鬼謀
真講「謀略學」,要先有幾個方面的認識,以前講《論語》時曾提到過,中國文化大致分為君道、臣道和師道:君道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臣道也包括了領導的藝術,不過,比較有承上接下的哲學與藝術;至於師道又另當別論。可是說到師道,我們中國文化歷史上有句成語,在《曾子》這本書中,曾經提出一個原則:「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們的歷史經驗,「用師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稱之為尚父,這稱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當然不是現代所說乾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對尊長一輩的人,才能稱呼的。歷史上列舉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呂望(姜太公),都是用師,就是領導人非常謙虛,找一個「師」來「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於齊桓公用管仲,漢高祖用陳平、張良之流,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至於「用徒者亡」,是指專用服從的、聽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這是曾子體察古今的歷史經驗,而後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大原則,由此可知師道也很難講。
春秋多權謀
那麼我們對於謀略學,該怎樣講法?走什麼樣的路線呢?我們先看謀略的本身:講到謀略兩個字,大體上大家很容易瞭解。假使研究中國文化,古代的書上有幾個名辭要注意的,如縱橫之術,鈎距之術,長短之術,都是謀略的別名。古代用謀略的人稱謀士或策士,專門出計策,就是拿出辦法來。而縱橫也好,鈎距也好,長短也好,策士也好,謀略也好,統統都屬於陰謀之術,以前有人所說的什麼「陰謀」、「陽謀」,並不相干,反正都是謀略,不要把古代陰謀的陰,和「陰險」相聯起來,它的內涵,不完全是這個意思。所謂陰的,是靜的,暗的,出之於無形的,看不見的。記載這些謀略方面最多的,是些什麼書呢?實際上《春秋》《左傳》就是很好的謀略書,不過它的性質不同。所以我們要研究這一方面的東西,尤其是和現代國際問題有關的,就該把《戰國策》《左傳》《史記》這幾本書讀通了,將觀念變成現代化,自然就懂得了。現在再告訴大家一個捷路:把司馬遷所著《史記》的每一篇後面的結論,就是「太史公曰」如何如何的,把它集中下來,這其間就有很多謀略的大原則,不過他並不完全偏重於謀略,同時還注意到君子之道,就是作人的基本原則。
研究這幾本書的謀略,其中有個區別。像《戰國策》這本書是漢代劉向著的,他集中了當時以及古代關於謀略方面的東西,性質完全偏重於謀略,可以說完全是記載智謀權術之學的。這本書經過幾千年的抄寫刻板,有許多字句遺漏了,同時其中有許多是當時的方言,所以這本書的古文比較難讀懂。左丘明著的《左傳》,如果從謀略的觀點看這本書,它的性質又不同,定有個主旨——以道德仁義作標準,違反了這個標準的都被刷下去,事實上在歷史的評斷也是刷下去了。所以雖然是一本謀略的書,但比較注重於經——大原則。至於《史記》這一本書,包括的內容就多了。譬如我們手裏這本《素書》中,就有一個很好的資料——〈留侯世家〉,就是張良的傳記,我想大家一定讀過的,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上為張良所寫的傳記。如果仔細研究這一篇傳記,就可自這一篇當中,瞭解到謀略的大原則,以及張良作人、做事的大原則,包括了君道、臣道與師道的精神。
話題
「歷史的經驗」這個題目,是貴會負責人出的,大得無可比擬。若想要就這個題目研究,同時可走幾種路線:一個是應用的方面,怎樣用得上歷史的經驗。一個是純粹的推論,研究學理的一方面。這是歷史學家的事,現在大學中的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大概向這一方面走,偏重研究學理,不大講應用。我們在這裏所講的性質,是要偏重於講應用的。
歷史的經驗,如果我們以邏輯的立場來看,這個題目的本身就是答案,因為歷史的本身就是經驗。如果我們以學術的觀點看歷史,所謂歷史,全部不過是兩個問題:一個人的問題,一個事的問題。歷史的記載,不...
推薦序
出版說明
《歷史的經驗》這本書,已出版三十年了,它的背後還有一些曲折的故事和變化,可能鮮為人知。
南師懷瑾先生在一九七五年,受邀對一個文史團體「恒廬」,隨興講了一些歷史上的人事變遷和因果轉化。當時是由蔡策先生以中文速記做的記錄。但直到十年後的一九八五年,才略加整理出版,名為《歷史的經驗(一)》。本書出版後一個月,南師就應邀離台赴美了。
由於這本書出版後,廣受歡迎,讀者紛紛詢問盼望第二本出版,於是匆忙中又出版了《歷史的經驗(二)》。可嘆的是,書中的內容是根據一位馮君的粗簡手記,並非蔡氏的記錄,所以問世後,遭到許多質疑。南師在美國得知後,即囑令收回停版。所以《歷史的經驗》只有一本,沒有了「(二)」。
九十年代初,曾有大陸資深媒體人批評,認為南師門下學子,對文字似嫌粗糙,南師還親自致函道歉,由我送達。
十年後的一九九六年,記得是由對古典經文有修養的閆修篆學長,將這本書再加修訂,作為二版印行。至今二十年又過去了。
此次與東方出版社編輯部同步,在簡體字和繁體字兩方面,對書中的人、事、年代等,重加檢校,以酬讀者們的愛護與支持。
最後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好書,講經典,也講故事,輕鬆易讀。
劉雨虹 記
二○一五年冬月
出版說明
《歷史的經驗》這本書,已出版三十年了,它的背後還有一些曲折的故事和變化,可能鮮為人知。
南師懷瑾先生在一九七五年,受邀對一個文史團體「恒廬」,隨興講了一些歷史上的人事變遷和因果轉化。當時是由蔡策先生以中文速記做的記錄。但直到十年後的一九八五年,才略加整理出版,名為《歷史的經驗(一)》。本書出版後一個月,南師就應邀離台赴美了。
由於這本書出版後,廣受歡迎,讀者紛紛詢問盼望第二本出版,於是匆忙中又出版了《歷史的經驗(二)》。可嘆的是,書中的內容是根據一位馮君的粗簡手記,並非蔡氏的記錄,所以問...
作者序
前言
歷史本來就是人和事經驗的記錄,換言之:把歷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歷史。讀歷史有兩個方向:
一是站在後世——另一個時代,另一種社會形態,另一種生活方式,從自我的主觀習慣出發,而又自稱是客觀的觀點去看歷史,然後再整理那一個歷史時代的人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軍事、文學、藝術等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評論它、歌頌它、或譏刺它。這種研究,儘管說是客觀的批判,其實,始終是有主觀的成見,但不能說不是歷史。
二是從歷史的人事活動中,擷取教訓,學習古人作人臨事的經驗,做為自己的參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中國自宋代開始,極有名的一部歷史鉅著,便是司馬光先生的《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司馬先生重輯編著這一部歷史的方向,其重點是正面針對皇帝們——領導人和領導班子們的政治教育必修的參考書。所謂「資治」的涵義,是比較謙虛客氣的用辭。資,是資助——幫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合起來講,就是拿古代歷史興衰成敗的資料,幫助你走上賢良政治、清明政治的一部歷史經驗。因此,平常對朋友們談笑,你最喜歡讀《資治通鑑》意欲何為?你想作一個好皇帝,或是作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臣和名臣嗎?當然,笑話歸笑話,事實上,《資治通鑑》就是這樣一部歷史的書。
我講歷史的經驗,時在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年)春夏之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時興之所至,信口開河,毫無目的,也無次序的信手拈來,隨便和「恒廬」的一般有興趣的朋友談談。既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更無所謂學問。等於古老農業社會三家村裡的落第秀才,潦倒窮酸的老學究,在瓜棚豆架下,開講《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小說,贏得大眾化的會心思忖而已。不料因此而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促成老古文化出版公司搜集已經發表過的一部份講稿,編排付印,反而覺得有欺世盜名的罪過,因此,聯想到顧祖禹的一首詩說:「重瞳帳下已知名,隆準軍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錯,如何壇上會談兵」。我當懺悔。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端陽 南懷瑾自述
前言
歷史本來就是人和事經驗的記錄,換言之:把歷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歷史。讀歷史有兩個方向:
一是站在後世——另一個時代,另一種社會形態,另一種生活方式,從自我的主觀習慣出發,而又自稱是客觀的觀點去看歷史,然後再整理那一個歷史時代的人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軍事、文學、藝術等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評論它、歌頌它、或譏刺它。這種研究,儘管說是客觀的批判,其實,始終是有主觀的成見,但不能說不是歷史。
二是從歷史的人事活動中,擷取教訓,學習古人作人臨事的經驗,做為自己的參考,甚之,藉以效法...
目錄
新版說明
出版說明
前言
話題
神謀鬼謀
春秋多權謀
正反相生(《長短經‧反經十三》)
古今無定法
仁愛的流弊
仗義的流弊
義氣與大義
信陵君的故事
講禮的流弊
漢文帝反對繁文縟節
郭嘉論袁紹與曹操
樂樂的流弊
名器的流弊
重法制的流弊
刑賞的流弊
學識的流弊
一字可以罪人
盜竊死人以自豪
福利社會的事
孟子講故事
楚靈王的故事
尚賢的流弊
賢人政治與黨禍
姜太公論派系問題
不能善用所長的五反
姜太公論三明
專權與嫉妒
文武兼資論
倡廉的流弊
人與牛的故事
匡衡論政風
忠孝的流弊
更上一層樓的道理
京房的故事
莊子的著作權被盜
聖法的流弊
田成子竊齊的故事
晏子論權
聖盜同源
蘇秦的歷史時代
遠見抵不住現實的短視
蘇秦受到反教育
藥不對症的言論
人情千古重多金
雛燕初飛
反覆波瀾的人世
人才與時代歷史
牽涉到商鞅
外才與內用
張儀的故事
刺激的教育
山梁雌雉時哉!時哉!
引用歷史的經驗
長短縱橫
人臣之道
六種正臣的典範
恕臣之道
反派臣道的形態
防邪之道
忠奸之辨
新版說明
出版說明
前言
話題
神謀鬼謀
春秋多權謀
正反相生(《長短經‧反經十三》)
古今無定法
仁愛的流弊
仗義的流弊
義氣與大義
信陵君的故事
講禮的流弊
漢文帝反對繁文縟節
郭嘉論袁紹與曹操
樂樂的流弊
名器的流弊
重法制的流弊
刑賞的流弊
學識的流弊
一字可以罪人
盜竊死人以自豪
福利社會的事
孟子講故事
楚靈王的故事
尚賢的流弊
賢人政治與黨禍
姜太公論派系問題
不能善用所長的五反
姜太公論三明
專權與嫉妒
文武兼資論
倡廉的流弊
人與牛的故事
匡衡論政風
忠孝的流弊
更上一層樓的道理...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