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教會變得困難,你向何處仰望,尋回愛的力量?
如果《愛教會到底?》的問號曾是你心頭的問號,你一定要開書看下去。
身為基督徒,加入教會、在教會服事,並且「愛教會」,似是理所當然。偏偏有時候,教會裡的人與事情實在不可愛,甚至還發生令人震驚的財、色醜聞,成了教外人士的笑柄、教內會眾的絆腳石。痛苦、失望之餘,還有可能真心真意而不是自我催眠地繼續愛教會嗎?在醜聞、肇事者、社會觀感、教會應對方式這糾結一團的風暴中,教會組織與信徒個人又該如何走下去?
身兼會友、領袖、牧者、神學教育者多重角色的謝木水老師,有感於近年來許多教會領袖或福音機構醜聞頻傳,往往造成教內信徒的傷害以及教外非信徒的批判,於是特別寫作此書,意圖為弟兄姊妹提供一個更加寬宏、超越單一教會或事件的視野來看待問題。
本書從教會歷史、聖經神學、實踐理性與哲學等角度,審視教會歷來最為人詬病的幾大積弊,包括教派分裂、宗教暴力、排他性、濫用職權等;並在釐清問題根源之後,引導讀者回歸聖經根基,在神學反思中,將信仰路上碰到的每一顆絆腳石,變為信仰成長的踏腳石,進而有能力回應新時代的道德觀相對化、人工智慧當道、後真相民粹橫流等試煉,勉勵信徒與教會比肩,在這世界拋來的挑戰甚至磨難中,更深刻地見證基督福音的真理與愛。
曾立志跟隨基督的你,這本書將伴你一次又一次地省思、角力、更新,你終將找到你想放在「愛教會到底」後面的那顆標點。但願不再是徬徨的?,而是肯定的。,委身的!,又或是:,帶出基督在你生命中寫下的更多美好篇章。
--------------------------
相信謝博士的分析與見解,對一般的信徒與教會領袖有莫大的幫助。我個人對這些倫理課題也相當有興趣,稍有涉獵,但自己胡亂閱讀,有點見樹不見林的感覺。讀完本書,對一些課題的梳理,尤其是神學上的理解,忽然間出現了一個清晰的「大圖像」,許多問題也豁然開朗起來。—張文光(馬來西亞基督教長老會原道堂長老)
作者簡介:
謝木水
生於馬來西亞,定居新加坡,已婚並育有一男一女。英格蘭埃克塞特大學哲學博士,目前擔任新加坡神學院院長。個人心志至終指向回應神的呼召,學以致用地投身於教會牧職、神學教育、報章論壇,畢生致力於實踐個人的立志:為基督做僕人,為教會做神學,為社會做關懷。著有《21世紀神學事件簿》、《信仰的大未來》、《愛教會到底?》(以上為校園出版)、《人之為人》、《公眾倫理》(以上為協傳出版),文章並散見於《校園》雜誌、《新橋》雜誌與各報章媒體。
章節試閱
第6顆絆腳石
倫理道德的兩難 151
上帝從世人當中呼召出來的以色列,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的群體;同樣的,上帝在基督裡透過聖靈以啟示的道建立教會,成為世界的光與鹽。使徒彼得給基督徒的定位更是涵蓋新舊約有關上帝子民的意象:「你們是蒙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是屬神的子民,為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是故,當代有些神學家與倫理學家準確地指出,教會作為神呼召又分別為聖的身分,本身就是一個道德群體。
不過,現實的教會群體卻顯示另一窘境:要不就是過於捍衛教會的福音見證,逃避社會參與的責任;要不就是過度參與社會,淡化教會為福音見證的責任。更叫人難堪的是,教會界接二連三發生濫用錢財、家庭暴力、濫權瀆職、婚前或婚外性行為等方面的道德危機。北美學者賽德(Ronald Sider, 1939–)為福音派圈子的道德狀況大感憂心,以《丟人現眼的福音派》(The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 Conscience)一書提出警告:一個失去道德見證的教會,也就失去福音見證的能力。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前總幹事胡志偉牧師也以此書來反思華人教會:
香港及各地華人教會深受「美國製造」的福音事工影響;倘若教會領袖只抄襲
劣品,誤以為「成功福音」才是追求的品牌,無論堂會或機構的運作,均以市
場為導向,於是市場可見的ABC(Attendance 出席率;Buildings 物業;Cash 現
金),就成為量度成功的指標了!這就是福音派的「丟人現眼」,我們自以為
成功,其實,我們已出賣了信仰的實質;「實用主義」取代了神學思考,「教會被擄巴比倫」就是我們悲劇的寫照!
香膏裡有死蒼蠅
保羅提醒基督徒要在世上以美好德行見證基督,「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林後二15)。但在道德上屢屢失敗的教會,反而像傳道書十章1 節提到的:「死蒼蠅使做香的膏油發出臭氣;這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和合本)
以上的經文,不需要深入的歷史研究或原文能力,也立刻可以想像膏油的香氣瀰漫著你閱讀此文的空間。讓我們現在想像,香膏裡有死蒼蠅,會是什麼情況?想像自己的感官可能接觸到的情況: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嗅到什麼?摸到什麼?嚐到什麼?
任何人研讀傳道書,都會發現傳道者常常以既務實又超越、既嚴肅又幽默的手法描述生活的種種現實面,卻鉅細靡遺地點出人生的屬靈意義。可是不多一會兒,你那沉溺於香氣的嗅覺居然接觸到另一股叫你噁心的惡臭,坐立不安的你非找出味道的來源不可。結果,居然發現臭味來自一隻蒼蠅屍體,而且位置不在他處,就在膏油裡面。這幅圖畫凸顯出香味與臭味的莫大差別,更叫人感到無法忍受!
傳道者以兩個不同事物所釋放的兩種不同味道,刺激了讀者的想像力,深化了他們的感受力,因著「死蒼蠅使做香的膏油發出臭氣」,讀者在感到極度不適的想像中,則可以體會接下來這句話的力量:「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再一次,我們看見傳道者提出兩個無比大的反差:愚昧與智慧。而在這強烈的對比之下,最沉重的信息是要說明,人常因著一點言語行為的愚昧,敗壞了叫人得造就的智慧,以及受敬仰的尊榮。
當然,「香膏裡有死蒼蠅」不只是發生在個人生活中,也經常發生在教會處境中,小至教會內部運作的牧職操守、權力運作、錢財管理、婚姻危機、男女角色等;大至教會所處社會的家庭暴力、複製器官、安樂死、墮胎、色情、成癮、同性戀、多元成家等社區或社會課題;甚至還有不同區域國家發生的內戰、恐襲、反恐、聖戰、難民、饑荒等國際問題。諸如此類的倫理挑戰層出不窮,鋪天蓋地,已經不再是在教會門外遠方的事情,而是踏進教會門檻內的事實。
換言之,教會如何回應道德課題,一個不慎的愚昧之舉,足以敗壞整體的智慧與尊榮,就好像蒼蠅死在膏油之中的光景。本章的目的是要與讀者一起思考教會承擔道德的能力,也祈望能夠給教會散發道德智慧的香味,除去道德敗壞的臭氣。
下文分為四方面的論述:首先,讓我們釐清到底「後現代」是什麼?時下各方各界給這詞彙諸多的定義,實在不是短短篇幅可以一一分解以闡明其本質,所以本章選擇精神特質的分析與描述這進路,給後現代這大詞一個功能性的定義。接下來,讓我們管窺身處後現代的北美福音派教會的青少年信仰,這對某些長期接受英語教育,並且隨時以網路媒體接觸西方潮流文化,也吸納西方教會觀念的華人青少年而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重要提示。這重要的理解,讓我們看見歷史上的教會,其道德生活與福音信仰密不可分的關係。最後,本章將以教會之福音信仰為道德基礎,說明基督教會在後現代處境中的道德高度。
認識後現代的心靈
什麼是「後」現代?「後」指的是現代「之後」?還是「超越」現代?還是對現代的「批判」?重點是,要認識後現代的內涵,就必須認識「現代主義」(modernism)的意義。只有認識「現代」的精神內涵,我們才可能了解後現代人對現代世界的不滿、批判與反抗的動因。
「後」指的是對現代性(modernity)的「不滿」或「不滿足」。後現代對現代有三方面的不滿:
第一,不滿現代理性(modern rationality):現代理性以自然科學為判斷事實(真理)的標準,凡是不符合自然因果現象的說法,或無法提出符合自然現象證據的說法,都不真實,都是臆測(speculation)。後現代認為現代理性抵消人性精神的豐富面,促使現代社會嚴重貶低藝術、文學、宗教等經驗,導致物質富足的現代人在精神上卻無比貧窮。
第二,不滿現代霸權(modern hegemony):現代社會透過數量化、系統化、制度化的標準來管理人事物。只要智商達不到標準,就進入另一類學府;只要成績達不到標準,就進不了好學校;只要工作生產力達不到標準,就不能升職;只要薪水達不到標準,就不能得到某一類准證⋯⋯結果現代社會的不同層面頻頻出現被制度淘汰、壓制、排擠的小群體。
第三,不滿現代二元論(modern dualism):現代人重視今生此世的物質成就,忽視心靈與宗教的滿足;重視科學技術,輕看人文藝術;重視理性分析,輕視經驗直覺⋯⋯這些精神特質嚴重二分化物質與心靈、理性與經驗、宗教與科學、理論與經驗,造成人性世界的支離破碎。
從上文可見,後現代是對現代的不滿足,如此不滿足針對的不是基督教,也不是其他宗教,而是塑造過往兩百年的啟蒙人(the Enlightened Man),也是構成現代世界的主流思想:「啟蒙人就是自由、公開、勇敢運用理性的人」(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名言)。可是為何時下人總覺得後現代否定的是基督教信仰?這一點值得基督教自我反思。到底基督教信仰是否具有現代的精神特質?
首先要反思的是,基督教信仰是否過度迎合現代理性?歷來持守聖經權威的基督教,努力地澄清信仰、辨別異端、見證真理以及回應各種思潮。尤其是過去兩百年來最有影響力的進化論、科學實證主義、歷史批判學,直接挑戰聖經的無誤性與權威性。為此之故,西方教會為了捍衛「聖經無謬誤」的真理,全力反擊現代科學。兩個世紀以來,先是十九世紀北美的基要派,後有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福音派,分別採納了科學方法來回應科學批判,力圖說明基督教信仰完全合乎科學,甚而超越科學,是「真正」的科學。
問題是,基督教信仰豈需現代科學理性為它背書?這樣一來,基督教信仰豈不就俯首於現代理性,或是以現代科學定奪真假的標準作為聖經權威的試金石?教會必須持守聖經的權威性才是信仰的「不二價」,為什麼?因為聖經的權威在於啟示真理的三一上帝:祂是真理本身,更是一切真理的源頭,經由祂的創造與祂的子民傳遞真理,也藉著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在歷史上見證了聖經是上帝的道,即真實可靠、無謬無誤的真理,所以也是我們信仰與生活的權威。
另一點需要反思的是,基督教與現代霸權是否關聯密切?過去三百年來,西方基督教藉著西方殖民勢力,到美洲、亞洲、紐澳、非洲等地擴展傳教事業。在殖民政府向當地社會軟硬兼施的同時,宣教士往往專注於奮力佈道、宣教與植堂,可是這兩股運動難免有交際的情況。原住民經歷殖民者的壓迫、排擠、利用和鄙視,又經歷教會牧者的接納、安慰和服事,在不同的情況下,基督教展現的是
殖民者的霸權本身?或是殖民者霸權的助手?還是與當地人同行的牧者?
或許,後現代心靈凸顯了西方文化下成長的基督教本身的精神特質,到底基督教是否等同於現代西方的個人主義、科學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今日基督教,不論是西方還是非西方的基督教會,都必須釐清這個重大的議題。尤其在後殖民處境下的亞洲學術界,普遍上認定基督教等同於西方文化,將西方國家主張的民主政治、自由主義及個人主義定位為基督教信仰本質的實現。長期接觸與吸納西方教會文化的九○後一代,如今已然是後現代人,對他們來說,如此的自我反思與理解更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第6顆絆腳石
倫理道德的兩難 151
上帝從世人當中呼召出來的以色列,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的群體;同樣的,上帝在基督裡透過聖靈以啟示的道建立教會,成為世界的光與鹽。使徒彼得給基督徒的定位更是涵蓋新舊約有關上帝子民的意象:「你們是蒙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是屬神的子民,為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是故,當代有些神學家與倫理學家準確地指出,教會作為神呼召又分別為聖的身分,本身就是一個道德群體。
不過,現實的教會群體卻顯示另一窘境:要不就是...
推薦序
推薦序:
從現象、脈絡,到實踐
當你看到「教會醜聞」這四個字時,不知道你心中想到的是什麼?桃色醜聞?斂財醜聞?還是濫權醜聞?如果你想在這本書中去挖掘各種教會辛辣的八卦,本書肯定會讓你失望!因為謝院長帶我們所反思的教會醜聞,範圍和視野遠超過今天我們對醜聞的理解與想像。謝院長回溯了教會兩千年的歷史,帶我們正視和反思「教會分裂」、「宗教暴力」、「規避問責」和「真相危機」這四大類的醜聞。
謝院長透過他淵博的學識,不只從聖經與神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現象,同時梳理了現象背後的文化與歷史,帶領我們從「現象」看到背後的「脈絡」,進而回到基督信仰反思當下的「實踐」。心理學家馬斯洛(A. H. Maslow, 1908-70)曾說:「如果你有的只是一個錘子,那麼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像一個釘子。」或許是為何本書對研究實踐神學的我來說,實在就是本精采絕倫的實踐神學著作。謝院長在每一章中都勇敢地「指認當下」和「探索處境」,提出深刻的「神學反省」,最後拋出「更新實踐」的大方向,邀請在不同處境中的華人教會來回應。
謝院長對這些醜聞的梳理,也幫助華人教會突破以「兩百年華人教會歷史」取代「兩千年普世教會歷史」的限制,使我們能與兩千年大公教會的歷史脈絡和神學傳統連結,從過去攝取資源,同時又能與當代不同領域的學者交流互動,正面回應當代教會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謝院長以基督信仰的「大公性」(catholicity),來回應宗教改革以來「教會分裂」的醜聞,強調教會合一、彼此相愛、彼此饒恕、彼此接納,並忍耐逼迫教會的人;以效法基督「奴僕君王」捨己的榜樣和「彌賽亞式的接待」,來回應打著各種旗幟(包括宗教的旗幟)奪取資源、欺壓鄰舍的「宗教/政治/經濟暴力」;以「謙卑」接受問責的心態來回應「規避問責」的醜聞;以教會作為「十架群體」,來回應後現代和科技霸權時代所引發的「真相危機」。
面對醜聞百出的教會,我們還能夠說服自己,勸勉他人要「愛教會到底」?面對醜聞,我們很容易陷入兩極之中;一端是極力為信仰群體辯護,一端是努力與那些東窗事發的信仰群體劃清界線。面對過去歷史中教會的每一樁醜聞,難免讓我們感到難為,但這些事件也像是鏡子,照出我們隱而未現的本相和軟弱。謝院長指出「愛教會到底?」這問題,最後唯有主耶穌自己能具體回答。基督愛教會的方式,既不包庇罪惡,也不與罪人切割,而是為愛捨己,用自己的道潔淨了教會,在聖約中使教會與上帝和好,也與彼此和好。
在面對這些鏡子看到自己的真面目時,我們或多或少都感到痛苦,但這也提醒我們上帝信實的愛,祂按我們的本相接待我們,並為我們罪惡付上沉重代價,為要潔淨我們,使我們與祂及與彼此和好,有份在祂榮耀的新天新地中!
董家驊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推薦序:
從現象、脈絡,到實踐
當你看到「教會醜聞」這四個字時,不知道你心中想到的是什麼?桃色醜聞?斂財醜聞?還是濫權醜聞?如果你想在這本書中去挖掘各種教會辛辣的八卦,本書肯定會讓你失望!因為謝院長帶我們所反思的教會醜聞,範圍和視野遠超過今天我們對醜聞的理解與想像。謝院長回溯了教會兩千年的歷史,帶我們正視和反思「教會分裂」、「宗教暴力」、「規避問責」和「真相危機」這四大類的醜聞。
謝院長透過他淵博的學識,不只從聖經與神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現象,同時梳理了現象背後的文化與歷史,帶領我們從「現象」看到背...
目錄
推薦序:現實與理念兼備的教會論反思/李文耀 010
推薦序:用神學為華人教會梳理爭議課題/張文光 014
推薦序:從現象、脈絡,到實踐/董家驊 019
導言:為何反思教會醜聞? 023
第1顆絆腳石:宗教改革的成敗 037
第2顆絆腳石:福音教會的分裂 059
第3顆絆腳石:基督宗教的暴力 081
第4顆絆腳石:信仰身分的排外 105
第5顆絆腳石:教內職權的濫用 125
第6顆絆腳石:倫理道德的兩難 151
第7顆絆腳石:人工智能的迷思 177
第8顆絆腳石:基督十架的醜聞 195
結語:如何愛教會到底? 229
致謝 237
聲明 239
附註 240
參考書目 254
推薦序:現實與理念兼備的教會論反思/李文耀 010
推薦序:用神學為華人教會梳理爭議課題/張文光 014
推薦序:從現象、脈絡,到實踐/董家驊 019
導言:為何反思教會醜聞? 023
第1顆絆腳石:宗教改革的成敗 037
第2顆絆腳石:福音教會的分裂 059
第3顆絆腳石:基督宗教的暴力 081
第4顆絆腳石:信仰身分的排外 105
第5顆絆腳石:教內職權的濫用 125
第6顆絆腳石:倫理道德的兩難 151
第7顆絆腳石:人工智能的迷思 177
第8顆絆腳石:基督十架的醜聞 195
結語:如何愛教會到底? 229
致謝 237
聲明 239
附註 240
參考書目...
商品資料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09-05ISBN/ISSN:97898619887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21 x 14.8 x 1.8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