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古玉匯觀一書對古玉之用途未有詳細歸類與述明,本書編輯係積數十餘年之收藏知識與經驗,並參考相關文獻、集出土報告,歷時十餘年彙編而成。內容多論及漢代以前古玉之正名、功用,例如玉韘、班指、韘形珮三者在西漢同時出現,說明班指、韘形珮並不是從韘演變而來的,這也是許多玩玉、藏玉者所疏忽之處,希望藉本書能起敲響玩玉、藏玉者之心聲,並使高古玉器所內含藝術之美與精湛的琢玉技術,能受到藏玉者更深一層的瞭解與重視。
作者簡介:
▍蔡國樑
西元1951年出生,原籍廣東。祖父是穗、港一帶有名的收藏家,從小耳濡目染,奠定對古文物的基本知識。西元1976年起極力收藏古玉,師承那志良、謝君儀等名師,博覽相關書籍,對鑑定古玉的沁色、坑口以及盤玉的正確方法均有獨到的見解。退職後曾赴重慶、西安、廣州等地,研習出土古瓷、玉器、陶瓷片等,致力研究古文物四十餘年,為台灣古董界收藏家。2005年邀集同好成立中華文物收藏學會,致力於古玉、宋瓷、明清官窯瓷器、商周青銅器鑑定教學,學生逾百餘人,並於2016年受邀至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及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演講,頗獲好評。
所收藏品曾借展於國內外知名國家博物館、美術館,現收藏有包括史前文化、商周、戰漢及唐宋元明清各朝古玉,高古瓷器、明清官窯瓷器,以及商周青銅器、戰國鎏金、錯金銀銅器等,品種豐富造型各異。
論文有《古玉收藏之我見》、《從五花馬對鈞窯的省思》、《漫談宣德爐》、《北宋官窯與汝窯》,著有《藏瓷心語》、《古玉匯觀》、《古玉集釋》。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禮樂用器 (節錄)
§ 琮
「琮」音「從」,《周禮.春官.大宗伯》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學者的解釋是:琮是祭地的禮器,而且是用黃玉作的素琮。古籍記載琮的形狀是:「狀正方,穿中央,達四方」就是外方內圓,代表天圓地方,用以祭祀大地,希望土壤富饒,年年豐收,這在古代人民靠天吃飯,也還說的過去。也有學者從《周禮.冬官.考工記》:「大琮十有二寸,…宗后守之;瑑( 音賺) 琮八寸,諸侯以享夫人。」的記載認為琮除了祭地,它還是宗后及夫人的瑞玉,再引申為代表宗后的權力。
存世的琮有很多,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甚至漢都有〈漢以後都是仿古之作〉,紋飾從素面到繁複的神人獸面紋,再演變成簡單的線條紋飾,說明了流行是從素到繁,從繁到簡。形制從長、短到大、小都有,有祭祀用琮,有裝飾用琮,也有小到成為組珮中的配件〈良渚文化出土的琮就有說明這點〉。
琮到了東周以後,由於禮崩樂壞,祭祀用的禮器,也就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到漢時玉琮已完全變成佩飾用的琮了,當然也有用作陳設器的琮,宋以後更有瓷器做的琮。
§ 璧與系璧
在玉器中,中間有孔像餅狀器的均稱為璧,類似璧的圓狀玉器還有環、瑗、玦等三種,《詩經.爾雅》有具體的標準:「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所謂「肉」就是器上玉的部份,當中的孔就是「好」,簡單的說,孔小的是璧,孔大的是瑗,孔跟「肉」一樣大的是環,另
外像環有缺口則稱玦,除了璧以外,其餘3 件大都是佩飾器。
早期的大璧是祭祀用的,無紋飾,大都用於祭天,所以璧是根據天色來選材,所謂悠悠蒼天,用一塊青色的玉琢成璧來祭天,代表對天的尊敬。
商周之璧除極少數之外,亦以素面居多,同樣主祭祀。到了春秋戰國以後,還用來作為政治上餽贈的禮物,或訂盟約或嫁娶之信物,《戰國策》: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楚王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戰國至漢是璧的黃金時期,除了數量多是歷代之冠,紋飾也最複雜、精美,以穀紋、乳丁紋、雲紋、蒲紋、雙身獸面紋較普遍,另有難度較高的鏤空璧、出廓璧等以及高浮雕螭龍、螭鳳、穿雲螭,或螭、熊、水猴嬉戲等。紋飾構圖不僅複雜且琢工精美,地子平勻,打磨光滑,令今人嘆為觀止。
系璧是一種小璧,專供佩飾用的,《說文解字》言及系璧,清代段玉裁注:「系璧蓋為小璧,系帶間,懸左右佩物也。」系璧可說是小型璧、環、瑗之統稱,不需依「孔」的大小,來細分出系璧、系環或系瑗,一律稱之為系璧。存世的系璧,各類型均有,較早的系璧大都無紋飾,尤以環的形態居多,當時只是做為胸飾或頸飾的配件之一,到了春秋戰國,才流行做單獨的佩飾,且多有紋飾,形制有環形、瑗形、璧形,為便於佩戴形狀多作片狀,紋飾有雲紋、桓雲紋、龍首紋、鳥紋、乳丁紋、穀紋、扭繩紋、蟬紋以及浮雕動物紋等。
▍第一章 禮樂用器 (節錄)
§ 琮
「琮」音「從」,《周禮.春官.大宗伯》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學者的解釋是:琮是祭地的禮器,而且是用黃玉作的素琮。古籍記載琮的形狀是:「狀正方,穿中央,達四方」就是外方內圓,代表天圓地方,用以祭祀大地,希望土壤富饒,年年豐收,這在古代人民靠天吃飯,也還說的過去。也有學者從《周禮.冬官.考工記》:「大琮十有二寸,…宗后守之;瑑( 音賺) 琮八寸,諸侯以享夫人。」的記載認為琮除了祭地,它還是宗后及夫人的瑞玉,再引申為代表宗后的權力。...
作者序
寫了古玉匯觀後,感覺對描述古玉的用途仍有不足的地方,以及近二十餘年來一些想收藏與正在收藏古玉的朋友,經常受到不正確的鑑玉觀念而誤入收藏歧途,不僅損失錢財,事後要想導正觀念著實不易,如觀念錯誤所收藏的古玉自然贗品居多,如此只能在贗品圈內自我感覺良好,藏品難登大雅之堂。因此再集各類古玉實物拍照,以用途為主並參考相關古籍資料,彙整編著本「古玉集釋」。
在七十年代之前,較少聽過收藏界有收到古玉贗品,大都是斷代問題,例如將宋、明玉器斷為漢代,或將漢代玉器定為宋、明,因為宋、明這兩個朝代由漢人統治,自然憧憬漢、唐盛世,中國人對和闐玉有一種難以言表的鍾情,所以宋、明的玉雕風格、紋飾大都來自戰國、西漢。當時出土秦漢的古玉少之甚少,難以窺其真貌〈本書收錄的玉器圖片,大都是來自購藏者最初的形態風貌,較易瞭解古玉沁色與受土中環境的影響〉。宋代重文輕武自金石學興起,當朝者好仿商、周青銅器與戰國、西漢玉雕紋飾、風格,並偏好秦漢出土的黑色沁痕〈也就是拙著古玉匯觀所述的「大坑水銀沁」〉,此時玉雕為仿製黑色沁痕,多以提油方式來製作水銀沁色,因此在那年代難免會以沁色、紋飾將宋代玉器誤判為漢代玉器。
近聞兩岸古玉收藏界亂象叢生,究其原因不外乎不明鑑識,並以利為導向,最終都留連於贗品市場。最常見的是,1. 無法辨別沁色 2. 否定漢之前的玉雕工藝 。一九八○~ 一九九○年代流行收藏古玉,藏家因不識沁色常購藏贗品,因此多轉向購買明、清白玉,當時明、清白玉與和闐玉料價格上漲數倍且市面缺貨,在需求若渴的情況下出現以新雕青海料拋亞光的白玉來仿明、清白玉,並爭相鬥白,玉商藉此機會吹捧死白的俄料來代替和闐玉料,俄料又開始上漲。2004年又逢國際奧會決定2008年奧運在北京舉辦,主辦國決定奧運獎牌以局部和闐玉鑲配,限於和闐玉材料難尋且不符合成本的因素,權宜之計以青海料代替,無奈青海料已水漲船高,最終只得以俄料權充和闐玉,以致後來才有「泛和闐玉之說」。
說到無法辨別古玉沁色,我就想到約在十多年前有次偶然看到台灣的電視鑑寶節目,主持人邀請來賓拿了一只白玉班指來鑑定,鑑定前已詢問來賓,當初是花新台幣二萬元購買的,經儀器鑑定後公佈價值只值新台幣二仟元,來賓一臉疑惑問怎只值二仟元,答曰:「這是染色的。」來賓又問:「這是和闐玉嗎?」回答說:「是和闐玉。」來賓很有風度的笑了笑沒再出聲,由此可看出來賓對鑑寶結果並不滿意。我從銀幕就可判出班指是清代上好的白玉〈是否是羊脂玉還需上手觀察〉,局部有黃香沁痕,以當時市價至少新台幣五萬元以上,可見鍳寶者不識沁色,儀器也無法辨別沁色,因為沁色也是染色的一種現象,只是儀器無法辨出是人工染色還是大地亙古的自然染色 ,台灣如此,大陸電視古玉教學也充斥此現象。
至於,否定漢之前有古玉,因為最近幾年發現有些人手中沒幾件玉器,也許看了幾本書,就自認為是鑑定古玉的能手,對外堅稱自古並無高古玉器,否認秦漢之前有琢玉工藝,謂漢之前並無鉈具,自無法雕出鬼斧神工的紋飾,若如他所說,則出土的南越王玉器、周原玉器、婦好墓玉器、曾侯乙玉器、以及紅山、龍山、良渚、石家河等文化期玉器又如何解釋?如何自圓其說?當然現今社會為反對而反對的人,大有人在,有這種觀念的人如果開班講課將誤導新進學習古玉之人,其藏品自然乏善可陳。
也因近幾年來看到些匪夷所思之事,有一小撮人為人解釋和闐玉紋理,描述和闐玉用放大鏡可看出蘿蔔絲紋,如沒有蘿蔔絲紋就不是和闐玉,導致一些學古玉者對蘿蔔絲紋趨之若鶩,只要看到似玉的石頭,就拿放大鏡找蘿蔔絲紋,其實蘿蔔絲紋只是田黃石的紋理(也非每件田黃都有蘿蔔絲紋),是辨別田黃石的方法之一,閃玉類的玉石只有棉絮狀或雲霧狀的紋理,當然看不到甚麼蘿蔔絲紋,這也是古玉收藏界亂象之一。
談到古玉鑑定,最重要的是神形兼備,每件古玉都有它琢磨製作時的時代背景,這種時代背景是崇文、是重武、是攻伐、是巫術還是神秘冷酷,都會隱藏在玉雕紋飾及器形中,所以鑑古必定需瞭解一些當時統治下的社會氣氛。例如戰國楚玉有豪華紋飾,刀工犀利,秦國玉器稀少,紋飾簡易,西漢早期百廢待興,所以高祖尚儉不怎興玉器,以上種種都需待我們瞭解後,對古玉才有進一步的認識。
所謂神形兼備,指的是這塊玉除形式為器名外〈如璧、璜、環〉還琢出神韻,神韻初聽起來有點抽象,瞭解後就不覺抽象了,主要是形容其時代背景、紋飾,清晰表達了年代風格、雕琢動物栩栩如生等。舉個例子說,自宋代起就有仿古作坊,當時仿古也只能仿其形而無法仿其神,但宋代仿古只是好古,而少有圖利之事,現在看宋仿戰國玉器,紋飾雖是戰國,但不難看出有宋的時代風格,這是由於戰國與宋朝的社會人文及政治背景大不同的關係。除了神韻之外,再深入一點就談到靈,靈不是玄學,說白了就是「氣」,也就是古人說的「望氣」、「靈氣」,能看出一件古玉有無靈氣,那是高手,少之又少,除了靠後天培養外,還需有些天賦,比如說書畫家,大凡書畫家必定詩、書、畫,印一體,也就是能詩、能書、能畫,還能篆刻金石印鑑,能詩、書、畫可理解,為何還要能篆刻,因為書畫家作品都須用印,印款多是自己的名、號、閒章等,請人篆刻總感到少了點甚麼,說形有形,說神也有點神,但總感到缺了甚麼?說不上來,其實說穿了就是缺少了「靈」,這個「靈」就是「靈氣」、「靈魂」,中國書法,看起來沒神就不值了,有神沒靈只有書法家自己看得出來,所以乾脆自己來刻,說神有神,說格有格,還有不為人道的「靈」,現在人很難瞭解,刻個印章只圖便宜、快速,隨刻隨拿,機器刻的一般只有其形而無格,更遑論「神韻」與「靈氣」了。
最後奉勸各位不要隨便請人鑑定你的收藏品,要找的人一定要有相對的收藏品及多年的收藏經驗。例如說你想請張三鑑定你收藏的商、周青銅器,事先要知道張三收藏多少器型的商、周青銅器,每種器型有幾件,有銘文的有幾件,對紋飾、銘文、鏽色、用途與時代背景瞭解多少等等,如果張三沒有收藏你想要鑑定的器物,他又如何能斷定你藏品的真偽。所以收藏鑑定必是要勤練功夫,世上最好的老師就是你自己。
寫了古玉匯觀後,感覺對描述古玉的用途仍有不足的地方,以及近二十餘年來一些想收藏與正在收藏古玉的朋友,經常受到不正確的鑑玉觀念而誤入收藏歧途,不僅損失錢財,事後要想導正觀念著實不易,如觀念錯誤所收藏的古玉自然贗品居多,如此只能在贗品圈內自我感覺良好,藏品難登大雅之堂。因此再集各類古玉實物拍照,以用途為主並參考相關古籍資料,彙整編著本「古玉集釋」。
在七十年代之前,較少聽過收藏界有收到古玉贗品,大都是斷代問題,例如將宋、明玉器斷為漢代,或將漢代玉器定為宋、明,因為宋、明這兩個朝代由漢人統治,自然憧憬...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禮樂用器
琮
璧與系璧
環與瑗
圭璧
璜
鉞
玉牙璧──璿璣
▍第二章 陳設器及饋贈賞玩器
羽觴杯
角形杯
玉奩
玉卮
以玉取代的青銅禮器──玉盂、玉豆、兕觥、玉罍、玉犧尊、玉匜、玉盤、玉瓿
文房用具──文鎮、玉削刀、筆舔
▍第三章 服飾器
髮飾──玉梳、玉笄
手飾──韘、韘形珮、班指
耳飾──玦、瑱
辟邪三寶──翁仲、剛卯、司南珮
𤨕
觿
玉全珮
佩飾器
帶鉤與帶釦
玉腰帶
玉節珮與多節珮
▍第四章 鑲嵌器
杖飾──鳩杖首
劍飾器──劍首、劍琫、劍璏、劍珌
玉鋪首
其它
▍第五章 像生器
玉人及玉神人
瑞獸──天祿、辟邪獸、玉龍、飛馬、麒麟、獬豸、四靈獸
肖生動物
兩棲爬蟲動物──蟾蜍、蠑螈、玉蛙、玉龜、玉鱉
昆蟲珮──蟬、蠶、蚱蜢、蝗、螳螂
▍第六章 喪葬玉器
琀
幎目
瑱
玉甲
握
索引
參考資料
自序
▍第一章 禮樂用器
琮
璧與系璧
環與瑗
圭璧
璜
鉞
玉牙璧──璿璣
▍第二章 陳設器及饋贈賞玩器
羽觴杯
角形杯
玉奩
玉卮
以玉取代的青銅禮器──玉盂、玉豆、兕觥、玉罍、玉犧尊、玉匜、玉盤、玉瓿
文房用具──文鎮、玉削刀、筆舔
▍第三章 服飾器
髮飾──玉梳、玉笄
手飾──韘、韘形珮、班指
耳飾──玦、瑱
辟邪三寶──翁仲、剛卯、司南珮
𤨕
觿
玉全珮
佩飾器
帶鉤與帶釦
玉腰帶
玉節珮與多節珮
▍第四章 鑲嵌器
杖飾──鳩杖首
劍飾器──劍首、劍琫、劍璏、劍珌
玉鋪首
其它
...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中華文化收藏學會出版日期:2021-09-24ISBN/ISSN:978986908963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12頁開數:19*26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