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個好工具!
人,是工具性的生物。和動物不同,我們需要刀叉把食物送進嘴巴、需要槌子和釘子來建造房屋。善用工具,有助於人類做出許多嘗試,為身邊的人帶來益處;反之,如果誤用了工具,或是讓工具凌駕一切,就可能傷人傷己,後悔莫及。
毫無疑問,經濟學同樣也是人類所使用的一種工具。藉著經濟學裡各式各樣的概念工具,我們可以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和彼此進行商業活動,可以共同改進社會與環境。但是,這樣一個好用的工具,也有其限制與危害,如果不懂得節制而誤用,很可能帶來的傷害遠遠超乎預期。
《聖經觀點的經濟學》,由兩位資深的經濟學家撰寫,他們熟悉經濟學領域裡的工具,從GDP、溢出效應、「成本─效益」分析,乃至於總體經濟學到實質景氣循環,一個一個地娓娓道來,幫助我們明白這些工具的特性,進而運用在工作與職場中。除此之外,基督信仰者的身分,則讓他們可以從另外的角度,提出適當的建言,既指出各種誤用經濟工具的可能,也指出聖經可以如何改良現有的經濟學工具,帶出更大的成果。
置身在這個四處充滿經濟活動的世界,就讓《聖經觀點的經濟學》為你增添一些好用的工具,在社會中創造出更多的機會與可能。
「這是一本實用與可讀性兼具的入門書,由兩位優秀的基督徒經濟學家執筆,讓讀者有機會一探經濟學活潑、充滿朝氣,同時又富挑戰性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機制的動態過程,也可以看到聖經中關於創造的描述,及其與經濟學的關係,想要對全球經濟發展有更進一步了解的讀者,相信都能從本書受益。」
──約翰.安德森(John E. Anderson),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管理學院副院長,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高級經濟學家
〔聯名推薦〕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
黃乃寬(台灣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
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
維克多.克雷爾(Victor V. Claar)
阿肯色州亨德森(Henderson)人文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專門教授經濟學原理。他曾在二○○六到二○○七年擔任「傅爾布萊特(Fulbright)計畫」的學者,在亞美尼亞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負責研究生講座,並進行相關研究。
他的研究興趣包括跨國企業的問題、經濟和倫理,以及個體經濟學的應用。其文章散見Applied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Review和Journal of Markets & Morality,並且擔任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以及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等期刊的編輯委員。
羅賓.柯雷(Robin J. Klay)
密西根州荷蘭德市霍普學院(Hope College)經濟學系榮譽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在於基督信仰和實踐,與經濟理論和政策間的關係。她是《數算價值:基督徒管家經濟學》(Counting the Cost: The Economics of Christian Stewardship)一書的作者,並曾為The Christian Century、Perspectives、Faith and Economics以及Markets and Morality撰寫文章。柯雷同時也是密西根州米德蘭市「麥基納克政策研究中心」(Mackinac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的顧問學者,並且參與當地西班牙社區的服務工作。
/ 譯者簡介
陳英
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基督教信仰與經濟活動的關係
—架構我們的議題
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有義務在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回應上帝的呼召,彰顯基督裡的榮美。而很顯然地,基督徒的生活,在許多方面都與市場經濟交織在一起,這導致基督徒要學習如何以福音的精神來交易、儲蓄和投資。他們必須在意識到自己有限的同時,也相信上帝會祝福並使用他們的生命,來做這些事。儘管最終動機與非基督徒可能不一樣,基督徒和任何人一樣,都必須面對物質的、心理的和經濟的各樣現實。在本書中我們將考察種種的經濟因素和道德價值,也涉足基督教傳統以外的研究。
經濟學家對人類活動的基本假設之一是:由於時間、資源和知識的稀少,我們的選擇很有限。基督徒瞭解這個事實。如同其他人一樣,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他們知道事事都有代價,知道不工作就不能供養自己和家庭;他們儲蓄並仔細考量預算(例如,在持守價值觀的同時要考慮買什麼、買多少)。不僅如此,雖然基督徒相信「信心可以移動大山」,卻也受教明白不可藐視地心引力,跳到房頂上試探上帝(想想耶穌在太四5∼7中所拒絕的試探)。同樣,他們如果不顧在物質和錢財資源上的實際限制,就會招致肉體和靈性的痛苦。
儘管痛苦地意識到人類的有限、明白罪的無處不在,基督徒依然對自己和世界有盼望的確據。因著牢固地建立在耶穌基督的生、死和復活這根基上,他們有盼望能勝過所有的罪。這樣的盼望雖然最終超越了物質的缺乏,他們的生活卻不會脫離現實,以為自己與其他受到物質拘束的人大不同。基督徒相信上帝要賜福這地的應許,也相信神國度裡完全的愛,這一切不但已經存在,而且還會更豐富地到來。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幫助讀者明白經濟運作的本質,這是他們每天身處其中,做出各式各樣選擇的環境;我們也要協助讀者找出那些能幫助他們的靈性價值觀,好在在工作上、在買東西上、在儲蓄上做出合乎神心意的決策。我們並不想精確地描繪每一個基督徒或基督徒群體應當如何處理所有的經濟事務,而是參照不同的基督教傳統與洞見,幫助人們看清基督教價值觀如何在經濟中發揮作用。
我們強調,反映基督教真理和價值觀的論點,既合適於各樣的經濟活動,且有助於對這些活動的解釋。我們將指出,基督徒如何能在市場經濟體系裡面,藉著信仰的力量加以影響,卻又不致陷入了物質主義(請看第二章)。我們也明白市場經濟的有限,正為教會和其他私領域的組織,提供了足夠的活動空間。我們討論政府在各個層次的作用,如何成為人類社會的另一個關鍵領域。我們也說明政府能採取的行動模式,確實有可能既增強了其他兩個領域的創造能量,同時避免它們造成社會的問題。
公正和豐裕社會的支柱
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常用一種序列的方式,來描述經濟體制,以之說明政府的種種力量,對於市場所產生的各種不同影響。在序列的最左邊,是極端的計畫經濟,認為政府有權擁有所有的財產—最好的例子就是前蘇聯、當今的古巴和北朝鮮。序列的最右邊,則是一個盡可能小的政府,放任市場自由地提供人們樂意購買的任何商品和服務(包括不道德的產品,像色情雜誌),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這樣的極右邊,人們並不期望政府出面縮小貧富的差距,因為這種理論假設,應該保護的社會基本價值觀,是個人選擇的自由,而非平等。
在今天,各個國家或多或少都處在這個序列中,或左或右的不同位置上。於是,處於中間偏左的是民主社會主義(其代表是瑞典和西歐的幾個國家),在這些國家的經濟體制中,市場依舊在生產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很少有國營企業),不過人們會期待政府提供醫療和教育,並透過向高收入者徵稅,藉著許多公共服務的方式來降低貧困的程度。中間偏右的是大大小小的國家,像美國和紐西蘭。紐西蘭始終都維持著非常小的政府權力。相比之下,美國政府的規模和活動要大而廣,處於紐西蘭的左邊。但是與大多數西歐國家相比,美國政府在經濟領域的作用就比較受到限制—證據就是,大規模的私人醫療系統、較低的紓困計畫支出和失業補貼,以及以較低稅賦來鼓勵投資和企業家精神的落實。
在這本書中,我們從合乎基督教信仰的經濟觀點出發,討論政府(地方和國家層級的)與市場間的各種關係。我們所建議的關係中,並不認為教會需要在促進立法和形成政策這些事上,扮演突出的角色。相反的,我們將描繪影響社會的第三領域:私人機構、集體行動(如教會、學校和博物館),這些機構可以自由地資助、陳述和施展他們的價值觀,來為社會謀取福利。我們把社會描繪成一個三足鼎立的世界:它有三根支柱,其中每一根都必須夠大而結實,才能夠使人民和社會興盛。這三個支柱就是:民主的政府、市場的經濟、強大的宗教和文化機構。諾瓦克(Novak,1982年)很清楚地闡述了這個議題。
我們的目的是要說明建立在三大支柱基礎上的社會,怎樣提供豐富多元的方法來滿足社會、經濟和靈性上的需要,即便這些需要是長期的。舉例來說,在小而貧窮的社會裡,家庭往往是提供教育和醫療的主要來源,彷彿是一個人的主要雇主。還有一些社會,宗教組織(像寺院或教會)則負起大部分教育的責任。但是,在較富裕且多元的社會裡,大學前的教育主要發生在政府資助的學校中,而靈性的需要則由宗教組織提供。
要維持健康,社會必須高度關注三個部門的權利和責任—政府、市場和私人或自願的組織,好讓一個部門不至於過度侵佔其他部門的範圍和職責。二十世紀下半葉,因著新的社會期待,歐洲和美國的政府都不約而同地增加了自身的影響力,例如為失業工人和退休人員提供需要。在後面的幾章裡,我們就會進一步探討,政府職責和預算擴大到何種程度就有可能削弱市場或是私人組織的功用,而經濟理論和基督教的信仰又該如何回應。
也是因著認識到政府在扮演管制角色上的種種問題,過去三十年間,工業國家多次興起了抵制干預的浪潮(在銀行業、運輸業等)。而近年來政府和私人組織之間愈來愈多的合作案例(例如因著布希總統本人信仰所促成的種種社群組織),其實也需要被認真地檢視。這種使用納稅人的錢來資助的夥伴關係,是否真能在達成所期望的社會結果之餘,又不至於違背基本的政教分離精神,或是破壞了一個宗教組織該有的整全宣教使命,仍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見第十一章)。
在現代社會裡,政府、私人組織和市場之間的平衡,有助於每個領域中的個人和集體參與者,在相對自由的情況下,施展他們獨特的才能、見地、資源和價值。例如,我們將會指出,政府一方面設立基本的環境及健康標準,在此同時仍保留人們,包括個人、企業及志工團體取得涵蓋水、空氣和土地等資源的自由,對一個社會來說是比較好的(見第五章)。這樣的經濟自由,對於絕大多數人開發和利用自己的才能和資源,來為個人、社會,乃至靈性提供益處,都是絕對必要的。
但是,一個社會並非只是在政府行動(以某種特別的道德為原則)與完全自由的個人行動(不顧社會的利益和道德價值)之間作選擇。即使有民主的政府、自由市場和強大的私人自願團體,任何社會的終極發展,仍要依靠來自於個人的價值觀與責任,在與他人共同承擔的義務之中不斷地發揮作用。基督徒甚至會加上一條:任何社會的未來還需依靠有效的基督徒見證。單單是強大靈性的見證和由此產生深刻的宗教歸信,就能為政府、市場和私人團體注入屬神的動力,在偉大願景的光照下,指引導他們的生活行為。
我們強調道德和文化機構的重要作用,原因之一是:當這樣的機構強大時(很大程度上是給予合法地位的結果),它們就能夠通過自願奉獻時間和金錢來大量地承擔各種工作。假如政府主要承擔的基本責任是提供教育、藝術、醫療、和幫助窮人等等,這樣的控制常會壓抑了創新,並且有太多制式化的公共服務。在教育的領域,面對此類根深蒂固問題的方式,就是成立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公資民營民辦的學校)和提供教育卷(school vouchers)。由這兩種反應,我們可以看到,人們是如何渴望看到透過各種滿有活力的模式,為教育帶來創新,好讓教育落後的地方(特別是窮困的城鎮地區,其實整個美國的公共教育系統都算),也能有優秀的教育建設。
最終,那些只用稅收資助公共服務的國家,往往很難實現他們的目標。許多公民誤認為只要支付稅收,或是在爭取稅制改革時,特別優先考慮政府的支出,自己就算履行了主要的社會責任。例如:與美國相比,法國人對政府有著更多的期待,而對私人自願組織的期待卻少得多。以就業來看,美國的私人自願組織是法國的幾乎兩倍(二十世紀九○年代佔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七,而法國則是百分之二。CIVICUS,1997年,第49和150頁)。一個有趣的比較是,法國與美國在支援第三世界國家上,私人和政府部門所佔的比重。二○○二年,美國公民對第三世界幫助上,私人捐贈平均每人五美分,而有十三美分是通過政府;法國公民私人捐贈則是平均每人一美分,政府的援助卻達到了平均每人二十五美分(Foreign Policy,2004年)。全球發展中心(The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也另外公佈了一項加權承諾發展指數(CDI),當中的國際排名,除了直接的金錢援助外,也包括貿易政策和投資等元素。二○○四年法國和美國在二十一個國家當中並列第七位,而荷蘭和丹麥並列第一,澳洲、英國和加拿大都排在美國和法國前面(與美、法同在二十一個國家當中排第七位的還有德國、挪威),而日本排在最後。
集中由政府主導的社會政策,特別是國家級的政府單位來承擔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破壞個人道德行為的副作用,也會使得社會急需的各種技能,以及社區的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本書的第四章,我們細緻地討論了在公共福利上,可以期待政府在哪些層面使用其主導力量,從經濟原則的角度,來為政府在該公共生活領域中的運作劃定適當的邊界。
西方社會的歷史中,在政府、市場和私人或自願組織這三股相對的力量和責任歸屬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看法。上面法國和美國的比較提供了一個例子,卻無法說明這樣的不同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發生。在十九世紀初期,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寫的《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讚歎美國人如何在每一個城鎮和鄉村組織起來,以解決自己的地方問題,而不是一開始就認為政府應該有責任來解決。他認為這就是民主在美國起作用的原因。相較之下,在十九世紀末司法改革之前,法國政府禁止私人組織提供服務來應對社會的需要,只有國家才能提供這樣的幫助。
很多人支持美國和其他國家限制政府權力的努力。他們傾向於市場或私人自願組織,反對政府逐漸接管了最好由其他兩個領域執行的多項職能。至於那些繼續支持大政府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社會服務,包括教育、醫療保健和退休救濟金等方面發揮作用,他們認為政府是惟一能夠公平協調服務和分配的部門,因為市場(他們相信)會損害共同責任的基礎。
另一方面,一些宗教領袖堅持認為,政府已經落入了社會斷層當中,因為道德價值觀(如個人和團體的責任、慈善和仁愛)都被物質主義和其他世俗價值觀所侵蝕。他們常常認為,防範社會疾病的第一道宗教防線,是精神和道德的重建。只有這時,人民和社會才有力量通過愛的服務改變他們的社會環境。我們將在這本書中討論所有這些可能性,而第二章一開始,就會優先處理認為自由市場促成了物質主義的看法。
除了尚未利用的資源可通過道德和文化機構用於社會,同樣這些機構在滿足地方和個人的需要上,也會比政府更強。很多草根組織具有在地和經驗的優勢,他們理解獨特的地方條件,也會聰明地利用地方網絡(有時則是依靠公共基金的補貼)。基於同樣的原因,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1859年〕1974年)那篇極有影響的論文「論自由」(On Liberty),以及最近世界各地的政府改革,都強調盡可能允許州和地方自治的方式,來設計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好處(見第八章關於第三世界政治和經濟改革的重要性)。
基督徒的原則和價值觀是繁榮和經濟公平的基礎
很難想像基督徒的原則或價值觀,會與經濟活動相衝突。不妨想想聖經關於禱告的重要性和怎樣禱告才是最好的教導,或是想想上帝邀請每一個人相信基督,是他們的救主、朋友和生命的主。如果這樣的習慣和委身完全是靈性上的,那就與經濟毫無關係。但是,聖經和教會一貫地教導,如果我們對上帝的愛和禱告,不能使基督徒在「真實世界」的行為與其他的人有所不同,那這信仰就毫無意義。
雅各在他的書信中寫道:「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二17);主禱文開宗明義的請求—「願祢的國降臨」(太六10),如果沒有「小基督們」(由此我們得到『基督徒』這個詞)與耶穌基督的通力合作,是不能實現的。耶穌在地上的生活,展示了怎樣才是完全的生命。同樣,請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11),正確地理解了我們既需要人類的工作,也需要上帝在地上的祝福,以其全部潛在的可能帶給我們豐盛。這也是渴求靈性食物的禱告,沒有靈性的食物,我們的工作不可能為人民和社會發揮全部的潛能(關於這一點,請看第九章,關於工作與天職)。
儘管某些聖經的教導,可能無法直接的應用在經濟上,但是整本聖經當中,我們還是可以集中整理出五個與經濟相關的主題。我們提出這些主題,不會以經文註釋或神學討論的方式進行太多辯論,不過,我們提供了豐富而深入閱讀的建議。以下出現的大部分原理,都在海伊(Donald Hay)的《今日經濟學—基督徒的批判》(Economics Today: A Christian Critique,1991年)一書裡討論過。我們大致上認同他所選擇出來的原則,只在一些地方做了修正,他的選擇貼切地反映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共同特點,並且表達得非常清晰而簡潔。簡言之,在如何組織我們的經濟生活這件事上,基督徒的基本原則理當源自於如何回應上帝的創造和上帝的賜予(含括個人和整體)。而這些回應的態度和行動,包含喜樂與感恩、管家與工作、創意與關顧。
首先,上帝提供了豐富而動態的創造,對此人類被要求擔負起管家的責任。管家廣義地講,是指如何使用個人的才幹(參見太二十五14∼30,才幹的比喻);而管家的責任,就是為了主人(上帝)最大的利益,為了服務他人,妥善地管理資源。換言之,每個人都有管家的責任。
其次,人類受造原是為了享受神的創造,並且對此表達感恩。詩篇裡,就常有許多美麗的描述。我們要為上帝的賜予而敬重祂,用心避免浪費和偷盜(申二十19)資源。(在本書第五章中,我們將集中研究環境的問題,從效率的問題出發,對浪費的界定予以關注,也試著把非經濟學的觀點囊括進來。)
其實,對於人類與創造關係的解釋,聖經裡面幾乎到處都是:伊甸園描繪了受造萬物的豐富,上帝把植物和動物作為禮物賜給我們,人因此被賦予管家的責任(創一28∼31);而為著這份創造世界所賜下的禮物,男人和女人也都應該不斷地感謝上帝(詩九十五);他們要與需要的人分享大地的產物(他們的「收入」),符合舊約所說奉獻出十分之一—事實上,這十分之一,其中有一部分的含義,是指拿出食物與美酒,歡慶上帝於耶路撒冷聖殿的臨在,但有另外一部分的意思,是要幫助寡婦、孤兒和訪客;最終剩下的部分,則是用來供養祭司(申十四22∼29)。
第一章 基督教信仰與經濟活動的關係
—架構我們的議題
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有義務在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回應上帝的呼召,彰顯基督裡的榮美。而很顯然地,基督徒的生活,在許多方面都與市場經濟交織在一起,這導致基督徒要學習如何以福音的精神來交易、儲蓄和投資。他們必須在意識到自己有限的同時,也相信上帝會祝福並使用他們的生命,來做這些事。儘管最終動機與非基督徒可能不一樣,基督徒和任何人一樣,都必須面對物質的、心理的和經濟的各樣現實。在本書中我們將考察種種的經濟因素和道德價值,也涉足基督教傳統以外的研究。
經濟學...
推薦序
序言
信仰與經濟生活是基督教倫理學和聖經亟為重視的課題,為尋求將上帝公義和憐憫落實在我們社會生活之中。亞當.斯密帶來經濟學的傳承,他的「國富論」市場經濟運作,必須要有秉承著基督教精神的「道德情操論」方能達到圓滿。故此,現代經濟學不僅是經濟分析的工具,更要有經世濟民的胸懷。
然而基督教倫理學常因缺乏傳統經濟學的訓練,致使倫理在應用上有思辨不足之憾,導致對社會發出的先知性聲音式微,甚至成為空谷足音。
原因之一是從二十世紀初,迄經濟學家馬歇爾以來的努力,主流經濟學逐漸精緻化的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當經濟學體系臻趨完整,成為英國文官考試的科目之後,便脫離了狹義的基督教倫理學範疇,致使傳統應用倫理學若是忽略經濟學素養的重要,對公平正義的論述,必易陷於羸弱;然而前者傳統經濟學亦走入侷限亦走入細鎖若是缺乏聖經倫理學的動力,對宏觀公平正義易失去執著的熱忱。
惟聖經的真理、基督信仰的生命力,以及世界經濟情勢不斷變遷衝擊下,使得經濟學界透過許多專誠的努力,促成了神學和經濟學的互通;無論是為社會洞察的努力,或者是教會牧養的實際需要,近來從事聖經信仰和經濟學融會的研究,成就斐然。
柯雷所著《聖經(基督教)的觀點的經濟學──理論、政策和生活抉擇》,正是這個努力的表彰。對於市場、財政、政府、環境和全球化、人類管家責任等議題,都以聖經準則予以適切的處理,不但建立了方法論,為基督教倫理學奠立後續討論的理論基礎,也為基督信仰的聖經,以及經濟生活抉擇這分立的兩個領域,搭起了聯結的橋樑。無論有無經濟學訓練背景的讀者,均可從本書當中獲得啟發。
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繼《信仰與財富」》一書之後,欣能結合譯者及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的努力,共同完成本書。希望在未來能持續出版更多相關的書籍,以饗華人教育和教會界,願大眾受益,主得榮耀。
胡業民
(曾任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董事)
序言
信仰與經濟生活是基督教倫理學和聖經亟為重視的課題,為尋求將上帝公義和憐憫落實在我們社會生活之中。亞當.斯密帶來經濟學的傳承,他的「國富論」市場經濟運作,必須要有秉承著基督教精神的「道德情操論」方能達到圓滿。故此,現代經濟學不僅是經濟分析的工具,更要有經世濟民的胸懷。
然而基督教倫理學常因缺乏傳統經濟學的訓練,致使倫理在應用上有思辨不足之憾,導致對社會發出的先知性聲音式微,甚至成為空谷足音。
原因之一是從二十世紀初,迄經濟學家馬歇爾以來的努力,主流經濟學逐漸精緻化的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當經...
目錄
推薦序
序
前言
第一章:基督教信仰與經濟活動的關係──架構我們的議題
第二章:市場──一個創造良善和發揮基督徒管家作用的機制
第三章:公共財政──政府在提供商品和服務中的功能
第四章:是獸?還是救世主?──政府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第五章:關懷上帝的造物──作伊甸園的好管家
第六章:宏觀鳥瞰──總體經濟政策的議題
第七章:我們了解貨幣政策和財務政策嗎?
第八章:國際經濟關係──第三世界的希望
第九章:工作與召命──在你手裡的是什麼?
第十章:富人、窮人、乞丐、小偷──是照顧窮人、還是擔心收入差距?
第十一章:超越市場──重建家園、使人民和解,並且恢復希望
結語:能夠幫助你作個好管家的九大經濟學觀點
附註
參考書目
作者索引
主題索引
經文索引
推薦序
序
前言
第一章:基督教信仰與經濟活動的關係──架構我們的議題
第二章:市場──一個創造良善和發揮基督徒管家作用的機制
第三章:公共財政──政府在提供商品和服務中的功能
第四章:是獸?還是救世主?──政府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第五章:關懷上帝的造物──作伊甸園的好管家
第六章:宏觀鳥瞰──總體經濟政策的議題
第七章:我們了解貨幣政策和財務政策嗎?
第八章:國際經濟關係──第三世界的希望
第九章:工作與召命──在你手裡的是什麼?
第十章:富人、窮人、乞丐、小偷──是照顧窮人、還是擔心收入差...
商品資料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10-18ISBN/ISSN:978986198886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14.8 x 21 x 1.7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