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頭語
薛 化 元
本期的臺灣風物收錄了史料、論著、田野調查及口述訪談,其中論著有3篇,田野調查及口述訪談各1篇,以及本刊長期的「通訊」、「活動報導」。本期史料收錄了胡適1953年1月16日日記,感謝遠流王榮文董事長同意使用《胡適的日記》手寫的日記圖像。這一則日記反應了胡適對蔣介石強人統治臺灣的觀察,包括違憲侵害人權以及欠缺言論自由的狀態。
本期三篇論著研究的範圍從二次大戰到晚近臺灣政治社會的發展,其中,有關太平洋戰爭期間臺灣人被日本政府動員之後在海外的狀況,以及戰後的處理問題,雖持續有研究者注意,但仍大有發展的空間。鍾淑敏的〈從澳洲日本人戰爭墓園談二戰時期臺灣人的傷亡問題〉主要是從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小鎮在1964年設置的日本人戰爭墓園切入,特別是以來自臺灣的14名戰俘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作者根據靖國神社《祭神簿》、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中華民國臺灣省青年二次大戰被日本政府徵僱死亡者名冊」以及澳洲政府的檔案對比,發現資料的記載出現了嚴重的落差。本文並進一步探究這14名臺灣人軍屬在太平洋戰爭的移動軌跡,釐清其最後安置在澳洲的歷史脈絡。太平洋戰爭時期朝鮮和臺灣都被日本統治,並進行戰爭動員。本文發現,雖然戰爭期間臺灣方面的死傷狀況,在人數或傷亡比例上,都遠較朝鮮為高,但是對相關人員名簿的掌握,韓國卻較臺灣高。這凸顯了中華民國政府和韓國政府戰後從日本取得的戰爭動員資料有相當落差,也反應了日本政府和兩個政府的互動,以及處理臺灣、韓國被戰爭動員人員善後方式的差異。
李福鐘的〈蔣經國晚年接班危機與威權體制鬆動〉,則是以蔣經國晚年國民黨政權出現的危機,以及蔣經國個人的改革的認識,試圖探討蔣經國晚年接班危機,與他為何放棄了繼續鞏固及維繫原有威權體制的作為,而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所謂威權鬆動的狀態。這對於了解蔣經國晚年的政治改革的背景及其作為有相當的幫助,同時也有助於掌握蔣經國長期以來如何處理他的核心幹部的權力分配及其人事安排。一方面透過史料釐清蔣經國政治改革的決策原因及其方向,同時也透過相關的資料探討蔣經國晚年的安排與他最後發展結果的落差,呈現蔣經國晚年,乃至後蔣經國時期李登輝接班之後臺灣政治發展的樣態。
羅承宗、宓芳儀的〈清除威權象徵法制省思與困境──以公共空間蔣介石銅像為例〉,首先從歷史脈絡中說明蔣介石銅像在臺灣出現的歷史軌跡,並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本文也根據史料,論述了蔣介石來臺之後前對於他自己銅像被塑造的感想,其中在他的生日於臺北市松山機場口的銅像揭幕,1952年他就批評「此實浪費招搖之事」,1958年對於此一銅像再記下「中正路口之銅像徒招注目,無益而有損」。至於蔣介石過世之後大量的銅像之所以出現,則與當時的歷史脈絡有關,作者甚至再根據「永久紀念總統蔣公辦法」,來檢視銅像的塑造以及存續的問題。最後則再根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檢視目前處理蔣介石銅像的狀況,以及面對後續抗拒力量及未來推動的可能性,是一個從歷史回顧進而探討現狀問題的論文。
而在田野調查部分,有張建隆的〈馬偕淡水住所試探〉。口述訪談部分,本期登載洪廣冀、李佩蓁、顏翊卉、陳瑞琪訪問,郭惠珍訪問記錄,〈回顧淡水林業鉅子李好生──李智慧女士訪問紀錄〉。馬偕的活動場域與淡水關係十分密切,由長期深耕淡水的張建隆進行田調,利用馬偕的回憶錄、柯設偕田調筆記以及長老教會的相關紀錄,呈現了馬偕在淡水住所的過去與現在。而〈回顧淡水林業鉅子李好生──李智慧女士訪問紀錄〉,雖以回顧李好生為主題,也同時呈現了他的女兒李智慧(受訪者)的回憶,提供了讀者對李好生家族從日治到戰後發展的紀錄,包括事業的興衰、家庭生活,乃至政治取向的演變等面向。
「通訊」以出版消息的方式呈現臺灣歷史相關領域的出版訊息,近三個月,史料、口述歷史及回憶錄部分有3種,而專書部分已知出版的有39種,同時也收錄了臺灣史相關的期刊6種,並呈現相關期刊的目錄,方便學者掌握最近的出版狀況。而在「活動報導」方面,收錄了從2021年6月到9月的資訊,其中學術研討會有12場,而展演及研習活動也有10場,展現了臺灣史領域活躍的生命力。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詹素娟
優惠價: 88 折, NT$ 158 NT$ 180
本商品已絕版
卷頭語
薛 化 元
本期的臺灣風物收錄了史料、論著、田野調查及口述訪談,其中論著有3篇,田野調查及口述訪談各1篇,以及本刊長期的「通訊」、「活動報導」。本期史料收錄了胡適1953年1月16日日記,感謝遠流王榮文董事長同意使用《胡適的日記》手寫的日記圖像。這一則日記反應了胡適對蔣介石強人統治臺灣的觀察,包括違憲侵害人權以及欠缺言論自由的狀態。
本期三篇論著研究的範圍從二次大戰到晚近臺灣政治社會的發展,其中,有關太平洋戰爭期間臺灣人被日本政府動員之後在海外的狀況,以及戰後的處理問題,雖持續有研究者注意,但仍大有發展的空間。鍾淑敏的〈從澳洲日本人戰爭墓園談二戰時期臺灣人的傷亡問題〉主要是從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小鎮在1964年設置的日本人戰爭墓園切入,特別是以來自臺灣的14名戰俘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作者根據靖國神社《祭神簿》、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中華民國臺灣省青年二次大戰被日本政府徵僱死亡者名冊」以及澳洲政府的檔案對比,發現資料的記載出現了嚴重的落差。本文並進一步探究這14名臺灣人軍屬在太平洋戰爭的移動軌跡,釐清其最後安置在澳洲的歷史脈絡。太平洋戰爭時期朝鮮和臺灣都被日本統治,並進行戰爭動員。本文發現,雖然戰爭期間臺灣方面的死傷狀況,在人數或傷亡比例上,都遠較朝鮮為高,但是對相關人員名簿的掌握,韓國卻較臺灣高。這凸顯了中華民國政府和韓國政府戰後從日本取得的戰爭動員資料有相當落差,也反應了日本政府和兩個政府的互動,以及處理臺灣、韓國被戰爭動員人員善後方式的差異。
李福鐘的〈蔣經國晚年接班危機與威權體制鬆動〉,則是以蔣經國晚年國民黨政權出現的危機,以及蔣經國個人的改革的認識,試圖探討蔣經國晚年接班危機,與他為何放棄了繼續鞏固及維繫原有威權體制的作為,而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所謂威權鬆動的狀態。這對於了解蔣經國晚年的政治改革的背景及其作為有相當的幫助,同時也有助於掌握蔣經國長期以來如何處理他的核心幹部的權力分配及其人事安排。一方面透過史料釐清蔣經國政治改革的決策原因及其方向,同時也透過相關的資料探討蔣經國晚年的安排與他最後發展結果的落差,呈現蔣經國晚年,乃至後蔣經國時期李登輝接班之後臺灣政治發展的樣態。
羅承宗、宓芳儀的〈清除威權象徵法制省思與困境──以公共空間蔣介石銅像為例〉,首先從歷史脈絡中說明蔣介石銅像在臺灣出現的歷史軌跡,並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本文也根據史料,論述了蔣介石來臺之後前對於他自己銅像被塑造的感想,其中在他的生日於臺北市松山機場口的銅像揭幕,1952年他就批評「此實浪費招搖之事」,1958年對於此一銅像再記下「中正路口之銅像徒招注目,無益而有損」。至於蔣介石過世之後大量的銅像之所以出現,則與當時的歷史脈絡有關,作者甚至再根據「永久紀念總統蔣公辦法」,來檢視銅像的塑造以及存續的問題。最後則再根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檢視目前處理蔣介石銅像的狀況,以及面對後續抗拒力量及未來推動的可能性,是一個從歷史回顧進而探討現狀問題的論文。
而在田野調查部分,有張建隆的〈馬偕淡水住所試探〉。口述訪談部分,本期登載洪廣冀、李佩蓁、顏翊卉、陳瑞琪訪問,郭惠珍訪問記錄,〈回顧淡水林業鉅子李好生──李智慧女士訪問紀錄〉。馬偕的活動場域與淡水關係十分密切,由長期深耕淡水的張建隆進行田調,利用馬偕的回憶錄、柯設偕田調筆記以及長老教會的相關紀錄,呈現了馬偕在淡水住所的過去與現在。而〈回顧淡水林業鉅子李好生──李智慧女士訪問紀錄〉,雖以回顧李好生為主題,也同時呈現了他的女兒李智慧(受訪者)的回憶,提供了讀者對李好生家族從日治到戰後發展的紀錄,包括事業的興衰、家庭生活,乃至政治取向的演變等面向。
「通訊」以出版消息的方式呈現臺灣歷史相關領域的出版訊息,近三個月,史料、口述歷史及回憶錄部分有3種,而專書部分已知出版的有39種,同時也收錄了臺灣史相關的期刊6種,並呈現相關期刊的目錄,方便學者掌握最近的出版狀況。而在「活動報導」方面,收錄了從2021年6月到9月的資訊,其中學術研討會有12場,而展演及研習活動也有10場,展現了臺灣史領域活躍的生命力。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