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定修習被譽為「東方文明精粹」,旨在調治眾生身心煩惱,顯發生命本具的般若智慧;近可達小我繫縛解脫,遠終臻大千世界嚴淨。作者陳兵教授為大陸研究佛教、道教的知名學者,專書論文等著作多達百餘篇。本書洋灑四十餘萬言,縱說禪史千年演流浩蕩,橫看各家理論實務繽紛,足堪為學人不可或缺的「禪修百科」。
作者簡介:
陳兵,一九四五年生於甘肅武山。蘭州大學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畢業。於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任職六年,一九八七年調四川大學宗教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培養佛教專業碩士、博士、博士後近百名。
主要研究:佛教思想、佛教禪定學、近現代佛教、佛教與現代社會、宋元明清道教、道教煉養學。論文發表百餘篇,出版《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佛法真實論》、《佛法正道論》等論文集,並有《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佛教心理學》、《佛教生死學》、《新編佛教辭典》、《佛教格言》、《道教修煉養生學》等專著。
章節試閱
禪定,在佛教中被作為一種認識方法與解脫之道,有其精深系統的理論為指導。佛陀及其弟子們,以古代樸素辯證法的簡明原理—緣起法則為本,運用禪思內求的特殊認識方法,探究身心世界的實相,直觀心靈「黑箱」的奧祕及微觀、宏觀世界的本來面目,發掘出為近現代科學所忽視的人類潛在的超越性智慧,對近現代科學所知最少的心靈、心身關係、超心理現象等,進行了長期深入的、專門的探究。佛教諸乘諸宗之學,無不源出於禪觀,又用於指導禪觀。按佛教的規定,修習禪定,應先明白禪定的原理,獲得能正確指導禪定修習的正見。佛教諸乘諸宗,皆以得正見為修持之首要,佛陀四諦中道諦之八正道,以正見為第一,大乘強調菩薩行諸度包括第五禪定度,皆須以第六般若度的正見為導首,比喻五度如足,般若如目,密乘在這方面與大乘無別。
禪定,在佛教中被作為一種認識方法與解脫之道,有其精深系統的理論為指導。佛陀及其弟子們,以古代樸素辯證法的簡明原理—緣起法則為本,運用禪思內求的特殊認識方法,探究身心世界的實相,直觀心靈「黑箱」的奧祕及微觀、宏觀世界的本來面目,發掘出為近現代科學所忽視的人類潛在的超越性智慧,對近現代科學所知最少的心靈、心身關係、超心理現象等,進行了長期深入的、專門的探究。佛教諸乘諸宗之學,無不源出於禪觀,又用於指導禪觀。按佛教的規定,修習禪定,應先明白禪定的原理,獲得能正確指導禪定修習的正見。佛教諸乘諸宗,皆以得...
推薦序
前 言
禪定,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內容。本書所講的禪定,為梵語「禪那」音譯之略和「三摩地」意譯的合璧,包括了一切從淺到深、從短暫至長時及世間、出世間的禪定。此所謂「佛教禪定學」,包括小乘、大乘、密乘及其所攝各宗各派的多種禪法、禪理及禪定的應用、研究。
佛教禪定修習,旨在通過內向性調心的鍛鍊,提高專注力和智力,開發自性潛能, 窮究身心世界之祕奧,如實認識自己,迸發出如實知見的般若智慧,解脫以生死為根本的一切繫縛,解決人本性中絕對自由之追求與客觀現實的矛盾,達到常樂我淨的涅槃,從而淨化人心,「莊嚴國土」。它集中表現了東方文明的特質,堪稱東方古代智慧的最高成果,有人譽為「東方文明的精粹」,這尤指集中代表了全部佛教禪法心髓的中國禪宗之禪而言。
佛教禪定學積澱了二三千年的實踐經驗,凝聚了上百代禪僧的心血智慧,體系嚴整,理論精深,禪法多樣,典籍浩瀚,蘊含著不少值得發掘的寶藏,不但是廣大佛教徒修行必需的指導,而且被運用於心理治療、管理、教育、文藝、潛能開發等現實生活的多個方面。它提出的問題,遠遠超出養生文化的範圍,關係到全部人類文明的出發點及終極目標,關係到人對自身和宇宙的如實認識,關係到即將到來的科學革命, 關係到人類未來的危機和命運。它以極其簡要的方式解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心的根本矛盾,表現出東方傳統文明的風範。
從新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佛教禪定學,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前瞻意義的課題。這一課題既牽涉到艱深浩瀚的佛學,又牽涉人體科學、心理學、超心理學、醫學、物理學、生理學、行為科學、腦科學、氣功學、UFO 學等多種新老科學,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本身應有禪定的實驗,起碼應研究過別人的禪定實踐。
這本《佛教禪定學》,是在筆者《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一書(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二)的基礎上編寫。如果說《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主要是從文化學和學術研究的角度論述佛教禪定學之現代價值的話,此書則是從禪定修習的角度,對各地區從古到今的所有佛教禪定學做一整合,具體介紹禪定的源流、理論、方法及研究、應用,特別詳細介紹適合當代人修習的禪法,主要供實修各種禪定的人閱讀,可以作為佛學院校佛教禪定學的教材,也可以供心理學工作者、佛教研究者及對此問題有興趣的各種人參考。
需要申明的是:本書與《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及《佛教心理學》在內容和文字上有所重複,作為教科書,這是難免的。但本書在介紹禪定的具體方法方面,比前二書都要詳切,也有不少前二書所缺的內容。
筆者對佛教禪定學雖感興趣,但學識淺陋,自揣不具備應有的條件,只是比今日才起步研究的人早出發了三十多年,因工作之便,接觸過較多文獻資料,研究過別人的禪定實踐。雖然不能說沒有修習禪定,但尚未深入正定,只是積累了一些失敗的經驗。本書於二○○七年十月完成初稿,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出版。時間已過去十四年,審讀初稿,對原作中的有些內容作了刪略,對不妥之說作了改正,並增添了一些內容。因吳華先生聯繫,佛光山妙凡、滿觀法師約稿,本書付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審定;編輯盧懋萍居士精心校勘出許多錯誤,一一改正,方得付梓。
一書之出版,乃諸緣具備,眾力助成,然錯誤疏漏,在所難免,懇望方家教正, 讀者批評。
前 言
禪定,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內容。本書所講的禪定,為梵語「禪那」音譯之略和「三摩地」意譯的合璧,包括了一切從淺到深、從短暫至長時及世間、出世間的禪定。此所謂「佛教禪定學」,包括小乘、大乘、密乘及其所攝各宗各派的多種禪法、禪理及禪定的應用、研究。
佛教禪定修習,旨在通過內向性調心的鍛鍊,提高專注力和智力,開發自性潛能, 窮究身心世界之祕奧,如實認識自己,迸發出如實知見的般若智慧,解脫以生死為根本的一切繫縛,解決人本性中絕對自由之追求與客觀現實的矛盾,達到常樂我淨的涅槃,從而淨化人心,「莊嚴國土」。...
目錄
上 冊
第一章 佛教禪定學源流
第一節 禪定的淵源及其在佛學中的地位
第二節 印度文化圈內的佛教禪定學
第三節 漢文化圈內的佛教禪定學
第四節 藏文化圈內的佛教禪定學
第二章 禪定的基本原理及指導思想
第一節 心識與禪定
第二節 心身、心境、心色之不二
第三節 心氣不二
第三章 禪定的名義、種類及修習次第
第一節 禪定的名義
第二節 佛教禪的種類
第三節 止觀雙修及其次第
中 冊
第四章 禪定的資糧加行
第一節 修定資糧
第二節 修定加行
第三節 身、心、息、食、睡的調和
第五章 三乘共修禪
第一節 觀息類禪
第二節 觀想類禪
第三節 念處類禪
第四節 四諦十二因緣觀及三三昧
第五節 神通禪
第六章 修止的要點及次第
第一節 念、知、思、捨四要
第二節 深入正定的次第
第七章 大乘禪
第一節 念佛三昧
第二節 諸法實相觀(上)
第三節 諸法實相觀(下)
下 冊
第八章 禪宗之禪
第一節 開悟之門徑
第二節 開悟的層次及悟後之修證
第三節 心性之印證
第四節 禪宗教學法
第九章 密乘禪(上)
第一節 四部瑜伽資糧加行法
第二節 下三部密法本尊瑜伽
第三節 菩提心觀、無相瑜伽、心中心法
第四節 無上瑜伽生起次第修法
第五節 圓滿次第修法
第十章 密乘禪(下)
第六節 大手印法
第七節 大圓滿心髓修法
第十一章 禪定中身心的變化及偏差糾治
第一節 生理變化及身病之針治
第二節 心理變化及心病之對治
第十二章 禪定的現代應用
第一節 禪定健身延年的效用
第二節 禪定健心益智的效用
第三節 禪定與文藝、體育、武術
第四節 禪定的其他效用
上 冊
第一章 佛教禪定學源流
第一節 禪定的淵源及其在佛學中的地位
第二節 印度文化圈內的佛教禪定學
第三節 漢文化圈內的佛教禪定學
第四節 藏文化圈內的佛教禪定學
第二章 禪定的基本原理及指導思想
第一節 心識與禪定
第二節 心身、心境、心色之不二
第三節 心氣不二
第三章 禪定的名義、種類及修習次第
第一節 禪定的名義
第二節 佛教禪的種類
第三節 止觀雙修及其次第
中 冊
第四章 禪定的資糧加行
第一節 修定資糧
第二節 修定加行
第三節 身、心、息、食、睡的調和
第...
商品資料
出版社:佛光出版日期:2021-12-08ISBN/ISSN:978957457607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軟精裝頁數:1088頁開數:21×14.8x6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