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十三位專家學者的演講內容,爬梳從日治到戰後以迄當代的書畫、油畫與攝影三大領域,一探臺灣藝術發展史上對於本土性與現代性的雙軌追求與多元樣貌!
書中聚焦五大主題:「臺灣美術史概論」、「近代美術與桃園典藏」、「近代臺灣的攝影發展」、「戰後臺灣的書畫發展」以及「臺灣美術史的拓展與發聲」,綜論臺灣藝術史一路以來,包括鹽月桃甫、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郭雪湖、黃土水、侯俊明、邱創乾、曾現澄、梅丁衍、施強、林草、吳金淼、李鳴鵰、郭明福、彭瑞麟、鄧南光、姚瑞中、阮義忠、王信、沈昭良、張仲良……等等藝術家所呈現的豐富多樣的創作風景。
作者簡介:
︱主編︱鄭政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桃園學研究中心主任、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著有《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等學術論著數十種及〈藝術的傳播者:臺灣畫廊產業的起飛(1981-1990)〉等多篇藝術產業文論與藝評。研究興趣主要為近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與學術教育。
︱作者群︱(依姓名筆劃為序)
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思賢(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兼臺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
林育淳(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邱函妮(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姜麗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暨美術學系教授)
陳曼華(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盛 鎧(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教授)
曾少千(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黃智陽(華梵大學學務長兼人文與藝術學院院長)
廖新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蔡家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賴明珠(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謝佳娟(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莊秀美(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廖仁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兼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
姚敦明(桃園市立圖書館館長)
名人推薦:莊秀美(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廖仁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兼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
姚敦明(桃園市立圖書館館長)
章節試閱
【編輯誌言】
2020年3月甫籌畫成立的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學研究中心,以桃園文史、藝術、族群、產業、交通、地景之調查研究為宗旨,並擔當桃園研究之教育訓練與資訊交流平臺,然舉凡為全臺相關課題者,因桃園亦包含在內,無法置身於外,故就臺灣各類主題的調研、介紹或推廣而言,若能由地區的學術研究中心承攬並兼顧品質,亦是本中心企盼之處。
去年(2020)本中心以「共饗藝術:臺灣藝術史的光與影系列講座」為題,向桃園市文化局申請補助,幸蒙通過,遂邀集十三位國內專研臺灣藝術史之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分就繪畫、攝影、書畫等主題,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演說,將臺灣藝術史的發展與風貌分享給桃園大眾,除一般民眾所需的普及性知識外,部分場次更特別針對桃園地區的藝術發展論述設計,藉此突顯桃園在臺灣藝術史上的投入與角色。其後雖因COVID-19疫情的嚴重影響,致全國多數活動停擺或延後,然本活動仍克服萬難,順利在既定時程中於桃園市文化局五樓團體視聽室舉辦,總計十三場精彩的專題演講,每回參與者皆達數十名之眾,不但互動熱絡,且有不少藝術愛好者更是場場皆到。
臺灣藝術因臺灣歷史的複雜與多元性,呈現兼容並蓄的風貌,無論是傳統的中國水墨書畫,抑或是西方的風景人物油畫,甚而是當代的前衛多元創作等,皆是臺灣藝術史各階段的重要發展內容與軌跡。由於臺灣藝術史內涵與課題皆深具多元,為讓更多讀者知悉臺灣藝術史的風華流變,且因近來臺灣教育現場開始強調素養導向的學習路徑,此等「視覺素養」的陶冶也無疑是學習臺灣藝術史的最佳途徑之一。為此,本中心乃於今年整編上述演講內容,並向桃園市立圖書館申請出版補助而成此書,期能藉此分享給更多臺灣藝術史的愛好者。
本演講集所收錄之內容,依其主題可區分五類,即「臺灣美術史概論」、「近代美術與桃園典藏」、「近代臺灣的攝影發展」、「戰後臺灣的書畫發展」及「臺灣美術史的拓展與發聲」,各類主題收錄二至三篇演講內容。首類主題「臺灣美術史概論」,分別收錄林育淳館長的〈夢土與家鄉:臺灣美術史概述〉、邱函妮教授的〈臺灣美術史再發現:田野調查、研究與展覽〉及盛鎧教授的〈臺灣美術的本土性與現代性:從陳澄波、張義雄到侯俊明〉等三篇演講內容。日治時期透過日籍教師或畫家如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鹽月桃甫、木下靜涯的授課與教導,臺灣第一批西畫家如陳澄波、廖繼春、陳植棋、李梅樹、李石樵、郭柏川、郭雪湖、陳進,甚或自學雕塑的黃土水等,其不但嫻熟近代西方繪畫技法,更將作品題材與臺灣家鄉土地進行高度連結,因而在參加臺展、府展甚或帝展時屢獲殊榮,而這批日籍老師們也多受影響,描繪出他們心中的夢土臺灣,共同呈現出亮麗且不朽的青春意涵,此即林育淳館長的演講內容要旨。至於邱函妮教授則特別以這些日籍畫家與臺灣前輩藝術家在2020年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展覽上的呈現,敘述這些作品的內涵特色與展區主題規畫,並介紹策展研究團隊如何從日本與臺灣各處尋獲此等作品,也強調透過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細緻查考研究,發現藝術創作確實能帶給大眾美好與感動。至於盛鎧教授的大作,除介紹日治時期陳澄波、郭雪湖等第一批藝術家繫於土地題材又兼具現代性技法風格的創作外,更舉出如曾到日本、巴西、法國等地遊歷創作的張義雄,抒發其對底層人物與鄉土文化的關懷描繪;至於當代的侯俊明,也曾到香港、日本、泰國等地從事有關傳統民俗與家庭親子關係的創作,強調從日治到戰後甚或當代,臺灣美術創作對本土性與現代性的雙軌追求仍如出一轍。
第二類主題則聚焦於「近代美術與桃園典藏」,分別收錄蔡家丘教授〈桃源與古城:談近代美術的幾個意象〉、賴明珠教授〈70新寫實:從鄉懷到社會批評〉及謝佳娟所長〈漫談桃園市立美術館藏臺灣風景畫〉等三篇演講內容。近代臺灣美術的發展深受日本影響,然而日本美術的發展卻深受傳統中國與西方影響,對近代日本來臺的藝術家而言,如西鄉孤月、河合新藏、石川寅治、石川欽一郎、川島里一郎等人,桃花源的意象與尋求、古城門的觀照與人物裝扮風格的重視,即是分別呈現在他們作品上的幾個重要課題,此為蔡家丘教授的觀照與發現。至於賴明珠教授的大作,除概述從日治時期到1987年解嚴前,臺灣西畫發展的流派與畫會發展外,主要聚焦於1970年代傳入的新寫實主義風格,如何因臺灣政經局勢變化與鄉土寫實運動結合,進而影響臺灣的藝術創作,並特別標示桃園的三位藝術家,即謝孝德、翁清土與洪正雄,舉措他們在寫實風格上的追求與表現。至於謝佳娟所長的演講內容,則針對桃園市立美術館所典藏的風景畫作進行檢視,並特別列舉桃園的四位藝術家,即邱創乾、曾現澄、翁清土與郭明福在風景畫上的呈現,尤其是常以家鄉桃園八德、大溪為題材的邱創乾,其藝術創作之路雖因經商致仕而中斷,然若與英國、捷克等歐洲國家的風景畫相較,其既有的創作不論就形式、風格與內容而言,皆不遜色,甚至有超越之處,故值得吾人高度重視。
第三類主題為「近代臺灣的攝影發展」,分別收錄姜麗華教授的〈臺灣近代攝影藝術演進史〉與曾少千教授的〈如何閱讀臺灣地景攝影〉二篇演講內容。姜麗華教授主要選錄其在2020年出版的大著《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概論》內容,並搭配既有吳嘉寶老師的分期,提出臺灣從清領、日治、戰後初期、轉型期、鄉土文化期,以迄多元跨域期之各階段重要攝影人物與作品,並梳理如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出現、經營者與特色;又如多元跨域時期之現代意識、心象、新地景、新紀實、編導裝扮、後設現實、形色藝術與換位擬象等各種攝影術之表現手法、技巧與作品內涵。至於曾少千教授的〈如何閱讀臺灣地景攝影〉,則就1970年代以降的地景攝影,依據攝影脈絡與創作特色,分成「風土行腳的觀察」、「生態環境之眼」、「視覺文化的採集」、「反照生命處境」及「記憶所繫之處」五類,各舉出不同世代的重要攝影家與作品,析論各個攝影家的態度路徑、美學策略與空間敘事,依此建構出一個歷時性的整體研究觀點。
第四類主題為「戰後臺灣的書畫發展」,共收錄李思賢主任的〈以身試法:臺灣早期現代書法實驗及美學思考〉、白適銘理事長的〈臺灣戰後水墨畫的新文化論述〉及黃智陽學務長〈臺灣藝術於解嚴後的文字應用與嘲諷〉等三篇演講內容。首篇論述謂傳統書法受到現代性挑戰,其實早已衍伸出「古典情境‧現代演繹」的書藝美學,不但能呈現出抽象性的語彙,還能將傳統書法意境呈現在字裡行間,甚或具有繪畫性、實驗性的思維,表現形式也更為多元。唯時人喜將二造混同視之,造成相互批判與敵對,其實傳統書法與當代書藝各有擅場,面對客體亦有不同,是以二者並不能混為一談,此即作者李思賢主任殷盼之重建書藝新秩序。至於次篇白適銘理事長的文章,則以戰後水墨畫的發展與衝擊為論述主軸,提出臺灣在戰後因政權轉換,致一面失去原有的日本文化關聯,另方面又因隔絕半世紀中國文化的出現,致臺灣產生文化上的「雙重斷裂」危機。而戰後來臺的水墨畫,因民族主義的大興,多抱持臨摹傳統,或以故國山川或政治附庸為題材而遭受如缺乏時代性、地方性與世界性之非議,雖然部分藝術家深知不足,乃多往寫生、走向在地化甚或以抽象形式表現,但因內容與題材的限縮,水墨畫乃時常在美學理論與創造性方面多受嚴厲的檢視。末篇黃智陽學務長的文章,則論述日治臺灣的藝術作品雖多以圖像為主,然文字仍有其張力與可閱讀性,加以戰後來臺的書畫大家,如張大千、溥心畬、于右任等人以文字為主的藝術表現,輔以1960年代表現主義思潮的影響,是以自1987年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表現形態就開始突破禁忌,以文字符號進行諷喻與批判,並列舉1950年前後出生的藝術家,如連德誠、吳瑪俐、梅丁衍、盧怡仲、倪再沁、徐永進、鄭惠美、袁金塔等,介紹他們在解嚴後作品中的文字嘲諷方式,但也呼籲過於激動或急躁的作品會缺乏藝術性,實不可不慎。
最後一類主題為「臺灣美術史的拓展與發聲」,計收錄陳曼華研究員〈臺灣藝術中的西方影響:以臺灣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為例(1950-1970年代)〉與廖新田館長的〈阿田教授 ê「寶島美術館」〉二篇演講內容。陳曼華研究員利用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的史料,以臺灣在1950至1970年代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為例,提出戰後臺灣藝術發展雖以西方為師,但若其他地區舉辦藝術活動,臺灣仍會積極參與,以求海外的主權再現,更甚者乃中華民國駐外單位在「漢賊不兩立」的國策下,為免中共介入,常建言政府儘速處理參展事宜,甚或在經費與人力的短缺下,還會對國內送展作品的風格與形式下指導棋,凸顯當時藝術外交的無奈與實景。至於廖新田館長的演講,則介紹其在創價學會支持下,於教育廣播電臺所主持的「寶島美術館」節目。除介紹該節目的內容、風格與來賓,並透過國內刊物報導、臺灣藝術史課程調查與街頭問卷結果,發現臺灣藝術史歷來多被大眾輕忽,故高度呼籲各界應更重視臺灣藝術史,文末並附有發表於《創價藝文》刊物上的節目介紹文章,以供參考。本演講集在編校之際,該節目已獲第56屆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的肯定,更凸顯臺灣藝術史不是學術研究的高塔而是群眾民間的日常。
從上述十三篇演講內容不難看出臺灣藝術史的發展,無論書畫、油畫、攝影等作品,題材從既有的鄉土寫實、現代化以迄當代多元類型的呈現。此外,為呼籲大眾對臺灣藝術史的關注,部分講者也透過策展研究過程與文獻史料爬梳,立論藝術史的課題,並利用製播藝術廣播節目的方式宣揚臺灣藝術史。值得一提的是,因2020年適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北師美術館舉辦「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的展覽,不少講者多以該展覽的作品或藝術家為例,探討近代臺灣美術的養成、變異與戰後的折衝甚或影響等,成為更具說服力的實證。
本演講集得以順利出版,首先須感謝參與演講的十三位專家學者,即廖新田館長、林育淳館長、黃智陽學務長、白適銘理事長、謝佳娟所長、李思賢主任、賴明珠教授、曾少千教授、盛鎧教授、姜麗華教授、陳曼華研究員、蔡家丘教授與邱函妮教授,其不計辛勞,從各地前來桃園與大眾分享藝術專業知識與訊息,且在之後的文稿修訂與圖像授權也多所費心,深為感激。其次,本桃園學研究中心多位成員,如王力堅教授、吳學明教授、謝佳娟教授、皮國立教授、李欣倫教授、胡川安教授、鄭芳祥教授等也不計辛勞,前來協助擔任各場次演講的主持人,表現精彩,更表謝忱。再則,負責本演講計畫執行的呂承叡先生與共同協助的中大歷史所研究生謝恩遠先生、余天琪小姐、蔡昀霖先生、程安鯖先生、錢煒恩先生、陳奕帆先生等,在團隊合作下得以讓各場次演講順利完成並留存檔案圖像資料,以利後續演講稿之抄錄編寫,亦功不可沒。此後,各篇演講稿由本桃園學研究中心的六位助理,即程安鯖先生、林文婷小姐、蔡昀霖先生、陳珊汝小姐、楊予茵小姐與侯皓為先生分別進行,其雖非藝術史科班學生,仍努力聽寫演講稿,並配合簡報內容進行比對、查考與增補,堪稱不易,亦向其致謝。
此外,感謝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桃園市立美術館、采泥藝術無償提供授權圖像,而眾多藝術家或其家屬,如李道真醫師(藝術家李鳴鵰之子)、侯俊明老師、翁清土老師、袁金塔老師、謝孝德老師、洪正雄老師、楊順發老師、陳敬寶老師、張國治老師、洪世聰老師、姚瑞中老師、楊哲一老師、游本寬老師、王雅慧老師及葉偉立老師等,也慷慨將其大作授權本演講集及使用。最後,本演講集得力於秀威資訊科技公司的編排出版,尤其是鄭伊庭經理的大力協助,方得以在計畫時程內依約順利出版,更屬感謝。而桃園市文化局莊秀美局長、桃園市立圖書館姚敦明館長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廖仁義教授在百忙之中,為本演講集作序,更添光彩,個人亦銘感五內。
本桃園學研究中心不獨鍾情區域研究,對人文藝術課題更是高度關切,值此演講集出版之際,特述其生成經過與各篇大要,由於演講口述通常較為直白,要轉譯成雅潔文字並不容易,加以各篇講者的用詞、筆法多有不同,要齊一效能也不易處理,又出版時程稍趕而多有限制,個人雖殫精竭慮編校增補,唯才疏學淺,更怕掛一漏萬,故再盼讀者諸君多所指正,是所至禱。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桃園學研究中心主任 鄭政誠 書於2021年雙十
【編輯誌言】
2020年3月甫籌畫成立的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學研究中心,以桃園文史、藝術、族群、產業、交通、地景之調查研究為宗旨,並擔當桃園研究之教育訓練與資訊交流平臺,然舉凡為全臺相關課題者,因桃園亦包含在內,無法置身於外,故就臺灣各類主題的調研、介紹或推廣而言,若能由地區的學術研究中心承攬並兼顧品質,亦是本中心企盼之處。
去年(2020)本中心以「共饗藝術:臺灣藝術史的光與影系列講座」為題,向桃園市文化局申請補助,幸蒙通過,遂邀集十三位國內專研臺灣藝術史之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分就繪畫、攝影、書畫等主...
作者序
【序】桃園學花朵盛開,榮耀臺灣美術史:為《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敬致喝采
一、「臺灣美術史」從被遺忘到被重建的滄桑
在政府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鼓勵之下,各個領域的臺灣藝術史得以蓬勃發展,花開遍野,儼然成為顯學。相較於過去臺灣一詞仍是禁忌而整個臺灣史也被視為畏途的時代,臺灣藝術史如今能夠得到重視,我們真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與感動。感慨的是回首許多前輩一路走過的滄桑,他們曾經窮苦潦倒,孤獨寂寞,感動的是含辛茹苦如今已被看見,得到感恩與懷念。當我們今天享受自由,我們還是應該記得他們曾經暗夜低泣。
「臺灣美術史」是一個經歷被忽視、被遺忘、被發現與被重建的知識領域。「臺灣美術史」的歷史跨度非常漫長,可以遠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時期、五千年前南島語族開始活躍於這個島嶼、荷蘭與西班牙時期、鄭氏王朝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但是,臺灣美術史往往以現代美術為觀點,而被認為始於日治時期,而忽視在這以前的時期。日治時期臺灣史被放進日本史的脈絡,臺灣社會也因此尚未形成臺灣美術史的觀念。
「臺灣美術史」的觀念首次提出是1955年王白淵在《臺北文物》發表〈臺灣美術運動史〉,1958年再為《臺灣省通志稿:藝文志》撰寫「臺灣美術」一章,只不過時值戒嚴時期,臺灣史又被放進中國史的脈絡,行筆多所顧慮,未能暢言。「臺灣美術史」也就被遺忘,直到1976年謝里法開始在《藝術家》雜誌連載臺灣美術史文章,並於1978年出版《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一書,已被遺忘的歷史斷層才又重新被發現。謝里法一書完成於異鄉的寒夜孤燈,一方面遭遇黑名單不得歸國的困境,史料都是苦求而得,二方面也沒學術經費做為後盾,字字血淚,正可見證臺灣美術史最初的滄桑。
1987年解除戒嚴以後,風氣漸開,自1995年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出版以來,至今臺灣美術史研究雖然不能說是果實累累,卻也可以說是開枝散葉。2016年政府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確實是讓這個知識領域得以從被發現跨進被重建。所謂「重建」,應該不只是讓臺灣美術史成為一個學術研究的領域,而更是要讓臺灣社會看見過去的篳路藍縷,發現自己的土地,發現前人的腳步,並且知道臺灣美術史足以開展屬於自己的文化認同與美學視域。
二、「臺灣美術史」必須延伸到地方美術史
看見臺灣不能只是看見抽象的臺灣,也要看見具體的臺灣。我們必須走進臺灣的每一個角落才能看見具體的臺灣。因此,臺灣史既然成為史學研究的領域,臺灣的地方史也都應該成為史學研究的領域。
史學原本就有「方志」的觀念,用以記載地方的歷史,然而「方志」往往是官方觀點,並為統治階層的說法,容易忽略民間的具體事實。在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衝擊之下,地方史已經漸漸從「方志」轉向「地方知識」,更能貼近地方的自然史與文化史。「地方知識」最初雖被用於人類學,但它的意義與範圍卻更適用地方史研究。1987年解除戒嚴以後,臺灣史研究漸興,不但注重宏觀層面,也重視微觀研究,而地方史研究也就日益蓬勃。地方史不但進入學院研究,也落腳於民間文史研究,從而臺灣各地陸續成立地方史的研究,例如,有的縣市成立縣史館或文獻館,有的縣市成立地方的城市博物館。
既然臺灣史研究已經延伸到地方史研究,臺灣美術史研究也應該要延伸到地方美術史研究。臺灣美術史固然會因為政治、文化與教育權力機構的位置而呈現出特定地理位置的中心觀點,但是每一個地方都會因為自己的自然與文化條件而形成地方美術的特色,因此,我們必須走進地方美術史,才能更為貼近土地與民眾,認識地方的美術知識。2004年,文建會便曾邀請已經返臺定居的謝里法,主編《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全集》,共19冊,為臺灣的地方美術史建立了初步的基礎。過去二十年間,臺灣許多縣市的文化局也都曾編列經費,邀請美術史家撰寫地方美術史書籍,讓我們能夠回到藝術家自己生命立足的土地,看見他們的美術思想與情感根源的地方元素。
然而,書籍畢竟是屬於閱讀的活動,美術知識還是需要觀看的活動做為依據。我們固然應該提供書籍讓民眾透過「閱讀」的活動認識地方美術史,但是如果能夠讓地方美術館展示自己地方出身的藝術家作品,那麼民眾也就能夠透過「觀看」的活動認識地方美術史,認識藝術家的生命歷程,也認識藝術作品內部與外部的地方元素。
三、「桃園學」反省深化桃園的地方美術知識
桃園市自從2016年鄭文燦市長上任以後,就已積極展開桃園美術館的評估、選址、籌備與興建的工作,積極落實桃園美術地方知識的專業研究與民眾服務的各項準備工作。我個人很榮幸能夠參與桃園美術館從開始到籌備的各個階段,歷經許多的會議,看到文化局莊秀美局長邁出沉著穩重的腳步,讓桃園美術館逐步走向實現的目標。
值得特別寫進歷史的是,桃園美術館的發展目標,既重視國際性,也重視地方性。這個雙重目標,在藝術史家與策展人劉俊蘭教授願意出任館長的承諾之下,也已逐漸累積出相當扎實的成績。桃園美術館不但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前來參與地景藝術節與研討會,也透過地方美術資源的普查工作,整理典藏名冊,建構藝術家基本資料,進行藝術作品詮釋。我們清楚看見,桃園美術館早在建築實體完工以前,就已經做好未來典藏、維護、研究、展示與教育的前期工作。除讚美桃美館各項前期工作之餘,我們更高度肯定《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這項演講與出版計畫,它是落實臺灣美術史從中心到地方的研究成果。
鄭政誠教授是著名的臺灣史專家,尤其是在地方史研究成績斐然。三重埔子弟寫出三重埔的地方發展史,深受推崇。如今,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也基於桃園認同成立桃園學研究中心,而這項計畫的提出與執行,便是他的思想與行動已經開花結果。他是我在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的理事同仁,從一開始提出計畫,他就積極招兵買馬。最初,舉辦各種不同美術主題的演講,兼顧整體性議題與地方性議題,兼顧傳統媒材與現代媒材,邀請最優秀的臺灣美術史學家,為桃園民眾提供臺灣美術史知識,帶領走進桃園美術的地方知識。如今,再將演講整理成為文字,出版成書。
這件盛事,我雖因為健康因素未能參與,但從一開始就為之感動。忝為桃園市立美術館的籌備委員、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的會員,參與者都是長期以來為臺灣美術史一起努力的朋友,我很高興能以這篇序文表達謝意、敬意與祝福。祝福桃園學花朵盛開,榮耀臺灣美術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兼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廖仁義
【序】桃園學花朵盛開,榮耀臺灣美術史:為《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敬致喝采
一、「臺灣美術史」從被遺忘到被重建的滄桑
在政府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鼓勵之下,各個領域的臺灣藝術史得以蓬勃發展,花開遍野,儼然成為顯學。相較於過去臺灣一詞仍是禁忌而整個臺灣史也被視為畏途的時代,臺灣藝術史如今能夠得到重視,我們真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與感動。感慨的是回首許多前輩一路走過的滄桑,他們曾經窮苦潦倒,孤獨寂寞,感動的是含辛茹苦如今已被看見,得到感恩與懷念。當我們今天享受...
目錄
【局長序】/莊秀美
【館長序】藝術與文學相對望──光彩輝映/姚敦明
【序】桃園學花朵盛開,榮耀臺灣美術史:為《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敬致喝采/廖仁義
【編輯誌言】/鄭政誠
【輯一】臺灣美術史概論
夢土與家鄉:臺灣美術史概述/林育淳
臺灣美術史再發現:田野調查、研究與展覽/邱函妮
臺灣美術的本土性與現代性:從陳澄波、張義雄到侯俊明/盛鎧
【輯二】近代美術與桃園典藏
桃源與古城:談近代美術的幾個意象/蔡家丘
70新寫實:從鄉懷到社會批評/賴明珠
淺談桃園市立美術館藏臺灣風景畫/謝佳娟
【輯三】近代臺灣的攝影發展
臺灣近代攝影藝術演進史/姜麗華
如何閱讀臺灣地景攝影/曾少千
【輯四】戰後臺灣的書畫發展
以身試法 :臺灣早期現代書法實驗及美學思考/李思賢
臺灣戰後水墨畫的新文化論述/白適銘
臺灣藝術於解嚴後的文字應用與嘲諷/黃智陽
【輯五】臺灣美術史的拓展與發聲
臺灣藝術中的西方影響:以臺灣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為例(1950-1970年代)/陳曼華
阿田教授 ê「寶島美術館」/廖新田
【局長序】/莊秀美
【館長序】藝術與文學相對望──光彩輝映/姚敦明
【序】桃園學花朵盛開,榮耀臺灣美術史:為《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敬致喝采/廖仁義
【編輯誌言】/鄭政誠
【輯一】臺灣美術史概論
夢土與家鄉:臺灣美術史概述/林育淳
臺灣美術史再發現:田野調查、研究與展覽/邱函妮
臺灣美術的本土性與現代性:從陳澄波、張義雄到侯俊明/盛鎧
【輯二】近代美術與桃園典藏
桃源與古城:談近代美術的幾個意象/蔡家丘
70新寫實:從鄉懷到社會批評/賴明珠
淺談桃園市立美術館藏臺灣風景...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22-01-05ISBN/ISSN:978986326997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8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