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可稱為眾生欲學習佛法而後成佛的宗教。
然而,究竟要學習什麼佛法才能成佛?學習佛法後大家都能成佛嗎?
這些關鍵問題的解答,也許得從佛性之辨正略窺一二。
佛性思想可謂萌芽於印度,卻開花结果於中國。
中國佛教的許多重要宗派如華嚴宗、天台宗、禪宗、三論宗等宗的建構可謂是均以佛性思想為奠基。
然佛性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卻衍生了很多爭論性的問題。即使同一涅槃經中亦見前後論調不一,諸如:
佛性本有始有?
一闡提有無佛性?
佛性是我或非我?
佛性是因是果?
佛性是定有或定無?
草木非情有否佛性?
佛性可見不可見?
……等諸多爭議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作者有鑑於佛性思想如斯的重要性,故於本書中對佛性作深入而廣泛性的了解及探討。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056776.pdf
作者簡介:
藍傳盛,一九五四年生,台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監事、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卷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獵涉,然獨鍾於佛性之研究。本書即對佛性作深入及廣泛之鑽研及探討。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佛性的意義及種類
第一節 佛性的釋名
一、涅槃經
涅槃經大量採用「佛性」一詞,較少使用「如來藏」譯語。
依據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經研究」148頁統計,北本之「佛性」譯語出現次數有21次;「如來藏」有4次;「如來秘藏」有4次。
法顯本泥洹經出現「佛性」有4次,「如來之性」有16次,「如來藏」有6次。可見以佛性出現之次數為多。
何謂佛性?佛性的最一般理解是指眾生覺悟之因,眾生成佛的可能性。
由於涅槃經只有零碎的梵文斷簡存在,只得依漢譯本及藏譯本之對照協助來了解佛性一詞的梵文原語。
佛性是佛與性的結合。佛的梵文是Buddha,如來的梵文是Tathagata。
「性」有三種可能梵文:dhatu(界)、garbha(胎)、gotra(種族、家族)。
dhatu是「界」之義。「界」依瑜伽師地論釋界義:「因義,……本性義,……是界義」[ 大正30、610]
依「阿毗達摩俱舍論」:「法種族義,是界義」、「界聲表種族義」[ 大正29、5]
依「大昆婆沙論」說界有種族義、分齊義、種種因義。
可見界是因義、種種因義、本性義、種族義。但「界」發展至華嚴宗之「法界」之「界」,其義已演變為代表「本體」之義了。
日本學者水谷幸正以北本與法顯本比對發現,當藏語翻為梵文tathagata-garbha,法顯本多譯為「如來性」;北本多譯為「佛性」及「如來藏」。當藏語翻為梵文tathagata-dhatu時,法顯本及北本多同譯作「佛性」,因此推測涅槃經「佛性」一詞,乃梵文tathagata-garbha及tathagata-dhatu之翻譯。
但另一學者高崎直道經考察得出結論是:漢譯涅槃經以「佛性」譯為buddha-dhatu的次數較多。
二、大法鼓經
漢譯本,藏語Khama 即梵語dhatu。故Buddha-dhatu翻成佛性。
或tathagata-garbha翻成「如來性」。
三、央掘摩羅經
藏語Khama,相對應梵語Buddha-dhatu,即佛性。
藏語dhyins同Khams對應「佛性」
四、無想經
藏語de bshin gsegs pahi 即梵語tathagata如來。藏語rigs Dan rayed即梵語gotra,意為佛的質素、性質。
五、寶性論
有梵文本。佛性為Buddha(佛)或tathagata(如來)與dhatu、gotra、garbha之組合。當中以Buddha-dhatu
之組合出現次數最多。可見「佛性」的梵文原語應為buddha-dhatu。
故佛性即指佛的領域、佛的成分、佛的因等。
六、佛性論
佛性論以體及相來探討佛性。體即佛性因,其十相其實有包括體及用。
體如下:三因、三性、如來藏。
十相:自體相、因相、果相、事能相、總攝相、分別相、階位相、遍滿相、無變異相、無差別相。
十相中,自體相及因相可歸為「體」;分別相、階位相、遍滿相、無變異相、無差別相等可歸於「相」;事能相、總攝相可歸於「用」;
七、慧遠的大乘義章
A. 佛性之佛是「覺」之義。「性」有四義:種子因本、體、不改、性別。
a.如來藏即是佛的種子因;體有四種:因自體即真識心;果自體即法身;覺性自體通因果;法性自體。前三者是能知性;後者法自體性是所知性。
b.不改是不改變。因自體會隨緣,但本身不會改變。其他果自體、覺性自體、法性自體均不改變。
c.性別指因自體、果自體互不相同;因及果自體之體性不同於木石等無情之物;萬有之如來藏體與萬有之世間妄相不同。
八、智顗之佛性界定
「佛者,覺智也,性者,理極也,能以覺智照其理極,境智相稱,合而言之,名為佛性」[ 金光明經玄義卷下,大正39、8中]
九、其他如來藏系經論
(1)勝鬘經:只談如來藏,未說及佛性一詞。
勝鬘經之「不空如來藏」是無上佛法,是如來無為身(即法身)。
而依據涅槃經,如來藏就是我,就是佛性。所以不空如來藏既是佛性(佛因)也是法身(佛果)。
而且勝鬘經也說,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可見如來藏不但是佛性(佛因,指不空如來藏或空如來藏),如來藏也是如來法身(佛果,指不空如來藏)。
-勝鬘經:「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
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為身,自性本來淨,
客塵虛妄染,本來自性空。」
-涅槃經:「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大正12、407中]
-勝鬘經:「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2)楞伽經
楞加經主要是談「如來藏」,並未使用「佛性」之詞。不過依據涅槃經,如來藏即是佛性之義。而且楞伽經本身也提到如來藏是如(真如)之異名同義詞。
而依據佛性論,佛性是二空所顯之真如。可見佛性即是真如。
依據吉藏所言,佛性及真如並是佛性異名。
由上知,如來藏即是真如也是佛性。
而且如來藏(佛性)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
可見如來藏不但是佛性,而且也是萬法之本體。
-涅槃經:「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大正12、407中]
-楞伽經:「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
-吉藏、大乘玄論:「經中有明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並是佛性之異名。……」[ 大正45、42下]
-楞伽經:「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
(3)大乘起信論:以眾生心來顯示摩訶衍義,而摩訶衍的體即是心真如,摩訶衍的自體相用即是心生滅因緣相。摩訶衍之體是心真如,而真如即是佛性,所以摩訶衍即是真如佛性體所展現的世間及出世間的萬法。
印度佛教很少以「體相用」來描述佛性,大多以「非一非異」來描述。體相用是同一法,所以是非異。但同一法的體相用又各自不同,所以是非一。起信論之體相用說法,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一種特色說法。
體相用三大: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
以上內容節錄自《佛性辨正》藍傳盛◎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056776.pdf
第一章 佛性的意義及種類
第一節 佛性的釋名
一、涅槃經
涅槃經大量採用「佛性」一詞,較少使用「如來藏」譯語。
依據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經研究」148頁統計,北本之「佛性」譯語出現次數有21次;「如來藏」有4次;「如來秘藏」有4次。
法顯本泥洹經出現「佛性」有4次,「如來之性」有16次,「如來藏」有6次。可見以佛性出現之次數為多。
何謂佛性?佛性的最一般理解是指眾生覺悟之因,眾生成佛的可能性。
由於涅槃經只有零碎的梵文斷簡存在,只得依漢譯本及藏譯本之對照協助來了解佛性一詞的梵文原語。
佛性是佛與性的結合。佛的梵文是...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03-01ISBN/ISSN:978626705677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