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的眼睛看臺灣文學、歷史與原住民神話,
重新定位臺灣主體性!
什麼是臺灣主體性?
在面臨流動及不確定世代裡,主體性的建構是多元與歧異的對話,這樣的歷史進展在今日來看是眾聲喧譁,不同派系、性別、信仰、階層、意識形態來自於四面八方,我們怎樣達到一種對話與共識,成了民主社會中進步的表徵。若在身分認同上無法建立歧異的弭平,或者去談到任何對話的可能性,那麼生命本身便充滿許多的矛盾與衝突。
探索過程中充滿困境──
在臺灣人挺立主體的過程之中,自始便充滿著諸多幻象之誘引及理當如何越界突圍而出的正義之聲。作者從容地理解自我身分認同所涉及的「同一性」、「虛假性」、「宰制性」以及可能演生的暴力等難題,並斷言我們在尋找真實自我的道路上,顯然必須納入更多過程及流變的主體思考。隨著時代進展,我們應該穿越意識形態幻象,以建構真實的文化記憶本身,才能達到真正的轉型正義。
本書透過表露臺灣社會現象的鄉土小說《局外人》、描寫日本殖民前後五十年的歷史小說《寒夜三部曲》、灣生與慰安婦議題、原住民神話兒童繪本的自我認同等多面向研究,試圖打破單一敘述臺灣主體性的主旋律,並藉哲學家齊澤克、胡塞爾、德希達等人的理論,拆解小說文本、解構歷史事件、探究原民神話,讓自身游離在邊界之上,處在跨越主體的越界狀態,使主客體消失,由此建構出新的共解共生的臺灣主體性──也就是新的福爾摩沙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聶雅婷
輔大哲學博士,教學將近二十年,目前任教於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擅長於神祕主義比較、東西文化比較、宗教哲學比較、當代文學與哲學對談、老莊哲學、女性主義與美學等。長久以來沉浸於當代思潮與中國哲學及宗教對談的研究,已在研討會發表論文多篇。受過完整士林哲學教育,先後任職於關渡基督書院、真理大學通識及臺文系、大葉大學等校。碩士論文《莊子默觀思想研究》,博士論文為《從「默觀」看東西文化交流與對談──十字若望與莊子的對談》(花木蘭出版),也著有《生命體驗的詮釋與東西文化之會通》(五南出版社)、《美學通論》(空中大學出版社)。
章節試閱
【第一章】主體幻象的消弭與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前言
筆者完成《東西身體同一與差異的對話觀》(2020)時,討論同一與差異。由此進行思維臺灣主體性。首先我想當代「同一性」,作為一種對傳統形上學的反思,一種僵化固著的神學、哲學、美學、社會學等概念的反思,它甚至涉及一種身分認同與「暴力」之間的意識態的抗爭。
因為當我們一心追求「同一性」,要求「同一性」復原時,這「同一性」會產生一種體制的「暴力」問題,當你認同自我是自我、存有是存有、道是道時,道的宰制性油然而生,「同一性」所欲達到的道的原初,會進一步形成道的原初的虛假性來控訴自己,這是主體可能產生的「同一性」執著幻象,這幻象會是將他人的面容加以討伐,而忘了原始天真的面容,一個全然他者會被迫消亡在「同一性」的追求上。
所以在思維上面,當我們面對在這現今生活世界,互融交涉已是不可免的狀態,多元「差異」以及對談成了主旋律時,我們該如何跨越這概念窄化及表象化思維,「同一性」是必談問題。因為「同一性」表象化及概念窄化自身,也就是以同一方式為同一事件「逼迫」著思想。
這「同一性」為當代哲學家思維的事,便是著重於這樣「逼迫」本身應被檢討,以至於我們必須反思「同一性」的「暴力」問題。
「同一性」的「暴力」與傳統形上學的存有論述相關,或者與宗教中談到原型的「暴力」相關,甚至於話語「暴力」相關,或者說在當中所產生的權力「暴力」相關,而這都跟我們思維這生活世界有關。
所以為消弭暴力的可能性,我提出了主體幻象的危害以及越界的正義觀點的可能性,希望能藉由對立與矛盾的概念,消解主體幻象的城牆,讓城牆倒塌,以至於我們無主體,或者是遊牧主體,游離在邊界之上,不斷使己身參與其中,呈現跨主體的「越界」狀態,使主體與客體消失,使主觀與客觀消失,使原型與非原型消失,它是不斷復返狀態,不斷馳援「越界」的挑戰邊線,進而建立真正的正義的可行性。
壹、由同一性思考起
當代思潮裡,針對「同一性」,有著深刻思考,「同一性」其實究其源就是思維與存有的「同一性」問題。思維與存有的「同一性」最大的問題,當我們看待存有,傳統是怎麼認為呢?傳統以為存有是我們認識的對象,某本質是能夠存在,其反面是虛無;存有與虛無在傳統形上學來看是絕對不相容,是互斥的,表現在理想界,也在實體界,存在是實有就絕不能是虛無,是虛無就不能是實有,「有不能是無」、「是不能是不是」,這是同時並且是同一觀點。所以我們說「同一律」是建立於矛盾律上,故「矛盾原理表現出實際存在的事物所有的實有本質,對於虛無性有必然的排斥態度」。
「同一律」,是就其物自身而言有所開展,這種物如A=A,一方面框限了所有發展存有本身的概念,也很蒼白說明了話語的無能為力,但是它還是要嘗試,要去說它,「強說之」。
一、同一性與巴別塔、迷宮
「同一性」好比是巴別塔的建築般,將宰制世界的多元語言鎖定既定模式裡。聖經記載,有人提議要建巴別塔,巴別塔是使用同一語言,教勢得以開展。然而上帝並不喜歡這想法,因為它代表一種宰制世界的語言文化出現,以至於它的失敗與局限,「以Babel這個字,宣判了人類使用不同語言。因此,通過一個可能是世界性的語言,他們必須放棄他們的宰制計劃。事實上這個建築的干預,以一個建構—同時也意味著解構—表徵著強求一個世界語言以打垮這個世界的政治、語言支配計劃的失敗與限定,一種主宰語言多樣性的不可能性,一種普遍翻譯的不可能性。這也意味著建築的建構將永遠是一個迷宮」(德希達,1992:48)。
當時人們建造巴別塔,目的為宣揚自己的名,此計劃也違背上帝要人繁衍增多遍滿地面的旨意。上帝變亂語言,是為了阻止此建造工程,因此「迷宮」代表著非宰制的多元發展痕跡,絕非絕對為中心主旨權威開展,裡頭蘊含著無數差異的可能性。
德希達在《他者的單語主義》提到阿布德卡‧卡他比《雙語間之愛》段落中,將認同、語言與迷宮之間關係概略式詩意描述如下:「彼處,拖胎入語,透過一個千層萬轉迷宮式的名字與認同,一個繞著一個:一個獨一無二的思鄉圓圈……在這個故事裡,我深深相信語言本身已滿懷嫉妒」
德希達由柏拉圖的真理觀和模仿論來談到一種西方根深柢固的思想,即關於真理的思想,批評貶文學而揚真理的邏輯為中心主義的文學觀,他提出文學與真理都是人類話語文本,不是一方決定一方等級觀,而是替補的平等差異系統,所謂邏各斯及真理只是人類敘述的一種敘述話語。
由巴別塔思考延伸出我們必須打破「同一性」暴力宰制,而強調非宰制多元發展可能,儘管可能陷入迷宮當中或者跌入某些深淵裡,當我們體會對萬事萬物的理解趨於表象化或者概念框架化時,要警覺於逃離幻象的危害而游離在無何有之鄉,不以父為名而馳騁於無邊無際的原野之上。
二、同一性與暴力問題
同一性與暴力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你認同自我,當中會產生對同一性執著的幻象,而排擠他人的面容,不願回返於原始的道,原始的純真,一個全然他者會被迫消亡在「同一性」的追求上。
誠如波特萊爾的《惡之華》從流浪者眼光中看到的文明中欲望,釋放的撒旦呈現出對世界的對抗,那是自由非同一性保證,如此才能呈顯孩童的純真,如此顯現出文學之所以美。
文學純真的追求者,不受羈絆,游離於世俗之外,看似跌入深淵,無限延異,不歸屬於神聖的存在,近似惡的存在,展現如「人不同於獸,在於他們遵守禁忌,但禁忌是模糊的。他們遵守禁忌,但也需違反,違反禁忌不是由於他心中愚昧無知;違抗要求堅定的勇氣。」
對立於具象,它需要高明的幻想精神,以便烘托形上、神祕神聖堡壘,以傾向超驗隱祕內在性;巴塔耶文學之惡,惡之所以為惡,乃為突顯文學當中神聖隱祕內在性,巴塔耶的文本突顯出完滿存在本真追求,乃是違反於成人意識形態的宰制習語,誠如策蘭(Paul Celan)在語言中放入德語字詞,也放入法文、希伯來文、猶太文、西班牙文,這書寫,使語言含糊不清與結結巴巴,他的特意打破德語的單一性,不讓語言陷單一書寫暴力,企圖將經歷納粹屠殺恐怖及不能遺忘傷痕印記,藉由語言多元迷宮書寫方式安置,德語對策蘭而言,是摯愛母語,同時也是劊子手語言,兩相拉扯,德希德《心聲—獻給保羅‧策蘭》中分析:皆一(“IN EINS”)表現在時間單一重覆及數字發音可能性,也暗喻多種意義與多種語言,德希德分析到要說出心聲,才能過這關,才能過語言及生命關卡。猶如德勒茲所評保羅‧策蘭的邊緣性語言,乃像遊魂般、鬼魅般存活在空白話語之下,逃離黑幕點字機,以存在的虛無感,去而復返,夾帶著框架面具成為人間文明邪惡的謿諷。
【第一章】主體幻象的消弭與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前言
筆者完成《東西身體同一與差異的對話觀》(2020)時,討論同一與差異。由此進行思維臺灣主體性。首先我想當代「同一性」,作為一種對傳統形上學的反思,一種僵化固著的神學、哲學、美學、社會學等概念的反思,它甚至涉及一種身分認同與「暴力」之間的意識態的抗爭。
因為當我們一心追求「同一性」,要求「同一性」復原時,這「同一性」會產生一種體制的「暴力」問題,當你認同自我是自我、存有是存有、道是道時,道的宰制性油然而生,「同一性」所欲達到的道的原初,會進一步...
推薦序
【推薦序】
聶雅婷博士以「再思臺灣主體性:穿越身分幻影與超界正義可能性」為主題所精心撰作的這本專著,是近一、二十年來臺灣主體意識所擴展開來的思想激盪與人文回響之中,相當值得學界予以關注的跨界之作。
雅婷博士原本以東西方比較哲學為其研究的主要論域,且已然有了十分精湛的哲學素養;然由於其個人心靈視角與生命關懷多方多面的轉向,以及其對臺灣文學作品的涉獵與鑽研一直持續地加深並拓寬,她於是專注而嫻熟地運用其得自個人自主訓練的邏輯思考與方法操作,展開其已然超越一般書評文論的文本解析、理論詮釋以及諸多具後設性、開放性與未來性的人文反思,而因此收穫豐碩,成果斐然,終於全面地將其個人的研究成果具體呈現在這本著作裡。
由於本書是雅婷博士近年來的論文結集,因此她所論及的主題自有其多樣性與開放性,然而,相關的論述都始終環繞著主體性、主體際性、身分認同(包括族群認同),以及生命原鄉之回返與自我真實之重整等一連串的人文課題;而為了處理這些已然有了跨域思考的論題與議題,顯然需要在文本詮釋與脈絡重構之外,再添多元多樣的觀念柴火,以燃燒出燦然的意義亮光。穿越身分幻影,強調重新回到身體文本的論述,回到所謂自我與他者之間進行辯證思維,以去除單一二元對立,建立正義的越界思考面向。
而為了開宗又明義,本書第一章即以「主體幻象的消弭與越界正義的可能性」為題,貫穿全書之意理脈絡,其所透顯的思想力道已然呼之欲出。原來,在臺灣人挺立主體的過程之中,自始便充滿著諸多幻象之誘引及理當如何越界突圍而出的正義之聲;而既然必須面對此一含藏著弔詭與危機的心靈關卡與人文險途,雅婷博士乃如此從容地理解自我身分認同所涉及的「同一性」、「虛假性」、「宰制性」以及可能演生的暴力等等難題:「因為當我們一心追求『同一性』,要求『同一性』復原時,這『同一性』會產生一種體制的『暴力』問題,當你認同自我是自我、存有是存有、道是道時,道的宰制性油然而生,『同一性』所欲達到的道的原初,會進一步形成道的原初的虛假性來控訴自己,這是主體可能產生的『同一性』執著幻象,這幻象會是將他人的面容加以討伐,而忘了原始天真的面容,一個全然他者會被迫消亡在『同一性』的追求上。」
由此看來,「身分認同」談何容易!而「同一性」的真實呈現又豈是紙上之作業或按圖之施工所能竟其全功?因此,雅婷博士斷言我們在尋找真實自我的道路上,顯然必須納入更多過程及流變的主體思考,於是她引齊澤克之言而有如此真誠之期盼:「穿越幻象,重新認識症狀,瞭解人類死亡驅力,進一步死而重生,也唯有自我毀滅才能重新得以自我救贖作為。」其中,已然滿溢的生死關懷以及其所透露的生死智慧,自是昭然若揭。
既已破題,雅婷博士乃一心優游於臺灣文學創作的園林之中,通過敘事性之文本,直探臺灣文學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於是,她以現象學的方法解讀鄭清文的《局外人》,她提出到底誰是局內人?你認為的局內人是否在某視角上,可能也是以局外人做為思考起點?若嚴格分立局外及局內人之分,二元對立的狀態之下,問題的切入是否會失了準頭?在後現代的臺灣社會文化現場上,鄭清文提出了局外人之說,由倫理情境著手,說明原本遵循孝的展現家庭價值,是否在執意要做出價值抉擇時,卻可能錯失了關係更深刻的建構,而淪為局外人之列?
接著,在李喬的《寒夜三部曲》之中探究「主體際性」的意義建構,進而試圖召喚你與我的彼此參與及相互介入,而從這部臺灣人的大河小說,推出將「場有哲學」與生命哲學緊密結合的斷語:「互為依存關係的生命哲學,任何人都不能破壞,只能參與體現這樣的主體際性場有哲學,邀請讀者,也邀請你與我,共同參與這大河中,讓生命之河洗滌我們更純粹的生命本質吧!」面對如此充滿哲學味的文學解讀,推想小說家李喬應能完全體會並予以認可吧!
於是,雅婷博士以其關懷之情與智性之眼,來看待灣生與慰安婦,而為家園記憶與創傷主體,進行具有主體與互為主體的意義重建,而最後她將注意力轉向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處境,並擴及相關的族群認同已然遭逢的諸多傷害與困厄,其中處處可見權力的壓迫、文化的殘害與生命的災難。
既置身此一人文氛圍,她於是通過對原住民族的神話解析與語言回復之策略與行動,試圖來理解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重建所必須超克的諸多課題;其間,雅婷博士運用法國解構主義大師德希達與英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列維那斯關懷「他者」的哲學觀點與哲學方法,進行其深層的文化詮釋,而嘗試為原住民正義的回覆,盡一點個人心力,而如此之學術作為,在臺灣哲學工作者之中,其實並不多見。
此外,雅婷博士並運用她所謂的「認同策略:幽靈法」,以泰雅族母語建構原住民神話為例,具體呈現原住民神話的閱讀策略,並進而探入原住民族的族群記憶與共同心靈,以理解這些曾歷經苦難的真真切切的生命之道,而如此的研究手法與研究進路,則已相當貼近信仰與神學二者相對相應所延展開來的超越路向,雅婷博士於是在探索原住民族多方涉及生死之際與幽冥二途的神話敘事之後,有了如此充滿感動之情的結語:「回應這樣的召喚本身,代表回家的可能性,人的靈體在死後飄盪,希望原住民能以自我自在地在此處生存方式,讓自己過了彩虹橋,仍能夠面見這些賜予生命的神靈體。」如此的人神(人鬼)交遇,透露的應不只是宗教性的啟示,顯然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學趣味與哲學意味吧!
在雅婷博士此一專著出版前夕,謹綴上述個人之感言與閱讀心得,向她表示祝賀之意,並竭誠邀請所有關心自己、關心他者、關心文化、關心生命、關心世界、關心臺灣的朋友們,來和雅婷博士一起動腦,一起用心,一起為豐富主體性、完滿主體際性而共同努力。
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葉海煙 謹誌 2021.12.10
【推薦序】
聶雅婷博士以「再思臺灣主體性:穿越身分幻影與超界正義可能性」為主題所精心撰作的這本專著,是近一、二十年來臺灣主體意識所擴展開來的思想激盪與人文回響之中,相當值得學界予以關注的跨界之作。
雅婷博士原本以東西方比較哲學為其研究的主要論域,且已然有了十分精湛的哲學素養;然由於其個人心靈視角與生命關懷多方多面的轉向,以及其對臺灣文學作品的涉獵與鑽研一直持續地加深並拓寬,她於是專注而嫻熟地運用其得自個人自主訓練的邏輯思考與方法操作,展開其已然超越一般書評文論的文本解析、理論詮釋以及諸多...
目錄
【推薦序】/葉海煙
【自序】
【第一章】主體幻象的消弭與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前言
壹、由同一性思考起
貳、身分幻象與同一性暴力
參、意識形態幻象與暴力
肆、穿越身分認同的幻象以及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伍、在主體廢墟當中尋找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二章】局內?或者局外?──讀鄭清文的《局外人》
前言
壹、用現象學方法解構《局外人》
貳、《局外人》的抉擇──局內或局外?
參、《局外人》現象當中所顯現的悲劇本身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三章】臺灣主體性的探討──一場關於文化與哲學的探究
前言
壹、主體性與身分認同
貳、身分認同悖論、焦慮以及如何有深度歸屬
參、流動世代中的臺灣如何建構身分認同
總結
參考書目
【第四章】臺灣文學中「主體際性」的建構──以李喬的《寒夜三部曲》為例
前言
壹、由「主體際性」出發
貳、由《寒夜三部曲》看「主體際性」
參、「主體際性」開展──召喚你與我參與與介入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五章】《關於文化創傷的人文療癒面向──以記憶來看》──以灣生為例
前言
壹、灣生事件介紹
貳、灣生事件當中透顯出文化創傷記憶的復建:集體記憶的重建
參、寫在灣生事件的新史學建構之前的記憶與歷史認識
肆、灣生事件的新史學建構:重建家園記憶
總結:學會事件詮釋,不再存有遺忘而是真正記得後的原諒
參考書目
【第六章】走出「慰安婦」過去的詮釋角度──建構關於「事件」省思
前言
壹、臺灣慰安婦目前處理狀態
貳、慰安婦由事件角度來看
參、慰安婦事件的文化記憶
肆、目前慰安婦事件未入主流世界文化記憶原因探討
伍、在事件之後,後創傷主體的重建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七章】以「幽靈法」來進行原住民神話兒童繪本的自我認同探究
前言
壹、原住民的認同運動介紹
貳、在後殖民歷史中找回歷史與自我
參、神話的重要性
肆、建立兒童神話繪本深度文化詮釋的重要性
伍、細說幽靈法,來說明原住民的生命之道
總結
參考書目
【第八章】幽靈法展現在原住民母語神話閱讀策略──以泰雅族狩獵神話為例
前言
壹、認同策略:「幽靈法」
貳、以泰雅族母語來建構原住民神話
參、泰雅族狩獵神話的身體感
肆、深層文化詮釋以回覆原住民的正義
總結
參考書目
【後續未完……】
【推薦序】/葉海煙
【自序】
【第一章】主體幻象的消弭與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前言
壹、由同一性思考起
貳、身分幻象與同一性暴力
參、意識形態幻象與暴力
肆、穿越身分認同的幻象以及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伍、在主體廢墟當中尋找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二章】局內?或者局外?──讀鄭清文的《局外人》
前言
壹、用現象學方法解構《局外人》
貳、《局外人》的抉擇──局內或局外?
參、《局外人》現象當中所顯現的悲劇本身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三章】臺灣主體性的探討──一場關於文化與哲學的探究
前言...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22-03-29ISBN/ISSN:978626708801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