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從政實錄》為作者張國淦歷任北洋政府各要職十六年中之所見所聞。內容記錄作者與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政府要角之談話;及期間所親歷之國內外重大政治、外交事件,如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的權勢角力、一九一七年對德奧宣戰的詳細過程等;另將該時期重要內閣的體制架構進行整理。作者幾與北洋政府相始終,並長期與高層互動,故本書內容詳實有徵,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之重要參考文獻。一九九八年,上海書店曾出版其大部分篇章,名為《北洋述聞》。但少了〈北洋軍閥直皖系之鬥爭及其沒落〉和〈中華民國國會篇〉兩篇,今根據《張國淦文集》補上,當為最完整之版本。
作者簡介:
原著/張國淦(1876-1959)
光緒二年(1876)生,字乾若(潛若),仲嘉,號石公,湖北省武昌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光緒三十三年(1907)任黑龍江省撫院秘書長,為一生宦途之始。民國成立後,於北洋政府內擔任要職。一九一七年任段祺瑞政府農商總長時,因反對西原借款而遭免職,後再受重用。北洋政府垮臺後,不再參與政治,居天津潛心文史研究。一九五三年後,受聘為中國科學院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等職,一九五九年病逝。著有《潛園文稿》、《張國淦文集》、《中國古方志考》、《北洋從政實錄》等。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袁世凱反對孫中山為臨時總統〉
當時南北雙方仍處於戰爭狀態,情形還是相當嚴重。南方也很明白袁世凱的企圖,因此孫中山當選後對就職問題還經過了一番考慮,誠恐北兵並力渡江動搖南方的基礎。當時我以湖北省代表的資格和汪精衛、魏宸組等隨唐紹儀在上海,因為這個問題,汪、魏曾約我和孫中山直接談過當時的情勢。現將我和孫中山會晤時的談話,據當時日記摘錄如下:
孫中山到上海,與唐紹儀一同來滬參加南北議和之汪兆銘、魏宸組時來報告消息。孫選為臨時大總統,盛傳北方將派大兵渡江。十一月一日(十二月三十日)深夜,汪、魏兩人倉皇來言:「中山先生擬日內去南京就職,北方果用武力,倘有危險,如何下臺?」我言:「外間傳中山有若干兵、有若干餉」。汪言:「純是空氣,但帶有革命精神耳。」我言:「北方有多年根據,項城又老於兵事,即使有兵有餉,此時亦不足與抗。須知項城以北方兵力威脅南方,又以南方民氣恫嚇北庭,如大兵渡江以後,便無文章可做。中山去寧決無危險,但出項城意外,其心中不痛快耳。」汪、魏約我到孫處,我是初次見面,又剖切言之。孫頻點頭稱是。孫態度和藹,說話極誠懇,一再介紹我加入同盟會,並邀同去南京參加政府。我言:「本人向在北方,未曾公然作革命運動,忽而加入,不知者以為獵官,於個人做人極有影響,好在革命事業,在黨外亦可幫忙。」孫決定去南京就職。
自孫中山當選,即與袁世凱通電表示「虛位以待」,上款為「北京袁總理」。袁覆電稱之曰「孫逸仙君」,即表示不承認他的總統。孫再覆電,即改稱「袁慰亭君」,針鋒相對。此是雙方意見的開始。袁世凱在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以前,比較相信南方對他的推舉和清帝退位後選他做大總統的約定。所以在這一時期間,他只想利用南方威脅清帝讓位,自己還裝做是清室的忠臣。經過這一事件,他感覺南方的推舉是不太可靠了,因此對南方表示極大嫉恨。一九一二年一月二日(孫中山就職第二日),袁致南方代表伍廷芳(其時唐紹儀代表辭職,南北和議由袁、伍直接電商)電云:「國體問題既由國會解決,乃聞南京忽已組織政府,顯與前議相背,此次選舉總統,是何用意?」可謂情見乎詞矣。同時對清室的態度也隨著改變了,他自己開始積極的、公開的對清室直接使用壓力。具體措施有下列幾點:一、以軍費脅迫親貴王公;二、以駐外國公使電奏退位脅迫清帝;三、以內閣合詞力奏恫嚇要脅皇太后(隆裕)。此外,更用優待條件來誘餌清室。到一月十九日,更由胡惟德等在御前會議上提出天津另組政府的問題。袁世凱想以這樣一個凌駕南北政府之上的政府實行對全國的統治。關於在天津組織政府事,胡惟德曾和我談過當時的經過,大致情況如下:
宣統三年十二月初一日(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九日)開第三次御前會議,本人(胡自謂)和趙秉鈞、梁士詒代表內閣列席:是日,趙秉鈞等提出內閣解決時局辦法:將北京政府與南京政府同時取消,另於天津組織臨時統一政府。各親貴王公與議者均反對,無結果:據趙秉鈞言,自清帝退位之說日緊一日,各親貴王公等異常憤激,在有形無形中有一種結合,一時所指為『宗社黨』者是也。此時南京選舉孫文為大總統,而清帝退位又不能急轉直下,故有天津組織臨時統一政府之提議。是時陳夔龍為直隸總督,只知袁受清室劫持,十分危險,即趕速秘密佈置,預備袁到津,致有主張即日微服去津者(陳督慕中人亦云)。其實親貴憤激,亦無力足以制袁,禁衛軍屬馮國璋,詎肯變叛。袁之出此,一方面脅限親貴,一方面撇開北京與南京,在天津另行組織政府以支配一切。其後不出此者,以清帝退位急轉直下,而東交民巷某使方面亦不以此舉為然。
同時,袁並電伍代表將在天津另組織臨時政府辦法轉達南京政府,要求清帝退位後,南京政府即行解散。孫中山即令伍代表電袁,提出辦法四條:
一、清帝退位,放棄一切主權;
二、清帝不得干預臨時政府組織之事;
三、臨時政府地點須在南京;
四、孫總統須俟列國承認臨時政府、國內改革成就平和確立方行解職,袁世凱在孫總統解職以前不得干預臨時政府一切之事。
據第一、二兩項,即針對清室禪位;第三項即後來國都問題;第四項是雙方未經妥協,則南京政權可以無期地延期,言外亦便是對袁世凱表示抵制。
孫中山又於民國元年一月二十二日,令伍代表電袁提出最後辦法五條:
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時知照駐京各國公使,請轉知民國政府或轉飭駐滬各國領事轉達亦可;
二、同時袁須宣佈政見絕對贊成共和主義;
三、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退位佈告後即行辭職;
四、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
五、袁被舉為臨時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始能授受事權。
同時,將前列各項送交各報館披露,並附以說明;大意謂:袁能斷絕清政府之關係變為民國之國民乃能舉為總統。在袁世凱方面,對於未來的總統本早由唐紹儀與南方代表互有默契,而袁彼時所處地位對清廷及北方尚有種種做作,表示他謀國之忠、用心之苦以掩飾其逼脅「禪位」之真面目。不料孫中山已洞燭其隱,完全給宣露出來,叫他不能躲閃,更無從兩面玩弄手段,且使知「事已垂成,位無他屬」,亦可料其不能就此翻臉。袁世凱對此已無較好之對付辦法,況外交團亦不贊成在津另組政府,因此這個計畫遂成一番空話,對北對南皆未能起預期的作用。
孫中山在南京就職的當天,袁世凱即利用北洋軍人反對南京選出總統的嫉恨情緒,密令段祺瑞、馮國璋、段芝貴等有力的軍人,聯名電請內閣代奏,主張維持君主立憲,極端反對共和;又聯名電伍廷芳,謂:「若以少數意見採用共和政體,必誓死抵抗。」張懷芝亦曾於一九一二年一月九日發通電,企圖聯合各軍做最後之準備(原電見《中華民國大事記》卷一,頁二十九)。同時,袁又密令前線軍隊破壞停戰的約定,進行軍事挑釁。經過一再解釋,和議才得繼續進行。事實上袁世凱這種態度只是其篡奪手段的另一種表現。從他的根本的最後的利益來看,南方對清室是很好的一個壓力,他還是要設法加以利用,這是和議繼續的基本原因。
孫中山首次與袁世凱通電後,袁的覆電堂堂皇皇提出君主、共和問題,又公私分明的提出「國民公決無從預揣」。但表面上這些空腔,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不可告人的真實企圖。他只怕有了孫中山這樣一個大總統後,影響自己籌畫已久的(袁大總統)被選問題。從二月十日段祺瑞致孫總統電,可看出這位「萬不願以個人地位致壞全局」的袁世凱所以要脅抵賴的癥結所在。段電的主要內容,不過「善後綱領亦須預籌」幾個字。再說得明白一點,只是要求「臨時大總統並須預行推定」一個目的而已。這個目的,在同日蒙古王公聯合會的電文中說得更明顯,他們在袁氏的指使下已經直接把項城提出來了。這也就是給南方一個暗示,將來總統只有用袁世凱才成。
==============================
〈張勳復辟〉
六月十四日前,張勳所要脅者均已照辦,於是李、張定於六月十四日到京,定武軍登車待發,一時人心洶洶,以為復辟即在眉睫間矣。府方憂惶無措,又派夏到津尼其行。一日之間專車往復三次,張仍拒而不見。李則言:「張雖帶兵進京,決不會復辟,毋庸鰓鰓過慮。」夏又問計於余,余言:「張勳到京,一定復辟。在此情形之下,無法阻止。兩害取輕,總統如肯放棄成見,立刻免李任段,則張必畏懼不敢來矣(不敢與段為敵)。但時機迫切,須趁張未到京前,今晚即將命令宣佈。若明日張已到京,便無效力。」夏問:「段不受令,奈何?即受令矣,能即到京就職否?」余言:「段反對復辟甚力,且是積極之人,如命令發佈,我可斷其能即夕進京就職。果爾,即能鎮壓以消弭此事。」夏問:「張勳在津,將如何處置?」余言:「段自能制止,此段之事,總統不必過慮。」余又聲明:「不必疑我擁段,此種主張,不過臨時無辦法中之一辦法耳。」於是夏回京,以余言告總統,總統頗為所動,然左右之不慊於段者仍反對甚力,總統不能決,結果,姑聽張勳來京再說而已。此十三日以前事也。
十四日,李、張到京,於是各督取消脫離中央之宣言,不過應付徐州會議之面子而已。延至十九日李始就職,內閣尚未能湊齊,張對政局無所表示,府方以為相安無事矣。而復辟派中如康有為、劉廷琛等,已先後秘密到京矣。
七月一日,張勳實行復辟。總統當趕派夏到津,問計於余。余告以:「總統手創民國,此次復辟,固然造因甚遠,然召張勳到京,亦不得謂總統完全無關。為今之計,唯有起任段祺瑞興師討伐,並通電南京馮副總統及各省督軍協力進行。段素反對復辟,即無命令,亦必起而討伐,且必成功無疑。如用余言,則段為總統所任命,段之成功即總統之成功。不然人言藉藉,釀成復辟者為總統,恢復民國者為段,總統將何以對民國,何以對國人?總之,不必較從前之恩怨,當熟權來日之利害。」夏回京復命,總統毅然照余辦法,於二日任段為國務總理,並勉其討伐復辟,派府秘書覃壽堃將命令秘密帶津,由余介紹段,段派劉崇傑接洽,接受命令。三日,總統府衛隊猝被撤換,並催交三海。蔣作賓冒險乘蔣平時自用車,由福華門護送總統進東交民巷(蔣每日出入即由福華門)。另有副官唐仲寅乘總統自用車由中華門出府以混淆人耳目。總統進東交民巷,本擬住法國醫院,因為總統並未作進使館界的打算,所以事前不曾接洽。法國醫院深夜不肯開門,只得由日文翻譯劉鍾秀與日本方面臨時商量,折入日本使館域內之使館武隨員齋藤少將官舍。
民五以後,段祺瑞為政局主要之一人,我勸他辭職,勸他出洋,希冀和緩暫時緊張局勢。迨總統逕免段職,則短兵相接矣。張勳來津,我對總統建議任段;復辟後,又建議任段。不知者以為擁段,其實,在此緊張局勢下不得不如是也。
==============================
〈復辟後馮國璋繼黎為總統的經過〉
復辟發生以後,黎總統一面電請副總統在南京代行職權,同時任段祺瑞做國務總理,江日通電說:「……於本月冬日,特任段芝泉總理國事,並電請馮副總統依法代行職權。在副總統未經正式代理以前,一切機宜統由段總理便宜處理。所有印信文件,業經送津,請段總理暫行攝護,並設法轉送副座呈請接收……」這時段左右便有兩派不同的意見,一派認為經過復辟,民國已經中斷,段自己出來討逆,不需要總統、總理的命令,丁士源等很多人都是這種主張。另一派主張接受總統的命令,以總理的名義做討逆軍總司令,這樣做法無用另起爐灶,在全國進行號召比較方便,這主要是我的主張。最後段祺瑞採取了這個主張,就總理職,任討逆軍總司令,所有以大總統名義發出的文件,是段在津逕自發出,再以電報通知南京。
討逆戰爭期間,段根據「在副總統未經正式代理以前,一切機宜統由段總理便宜處理。所有印信文件,請段總理暫行攝護……」等語,可以代行總統職權。但到討逆結束時,段派對於總統人選問題又發生了很大分歧,一派認為不要再讓副總統到北方來,就由國務總理攝護。但按約法規定,大總統因事故不能行使職權時,才得交由副總統代理,現在戰爭結束,黎總統可由交民巷出來,並沒有不能行使職權的事故。即使說大總統真有事故,也應該由副總統代理,馮國璋在南京更談不到有什麼事故,無論如何代攝總統的事情總輪不到段的頭上。丁士源等卻持乾脆由段自行代攝。另一派主張請馮出來,張志潭等認為即使大總統實在不出來的話,應該請副總統北上代理。我的主張仍請黎出來。第一派以丁士源在討逆軍司令部鬧得最厲害,最後段祺瑞採取第二個辦法,但第一派仍不願意,還在繼續大鬧,馮在南京知道這情形以後,很不高興,並表示不來了。
當時我曾和段討論過總統問題,我說:「大局平定以後,還是請黎總統復職合適。」段說:「總統不贊成參戰。」我說:「以後決沒有這個問題。總理打倒復辟,對國家有大功,總統原來也不是有堅決主張的人,他左右那些反對參戰的人已經離開了,他一定會把全權交給總理,這樣總理還有什麼事情不能放手去做呢?我也並不是反對副總統出來,只是覺得總統復職在法律上順理成章。即使從事實上比較,總統痛定思痛,副總統志氣方新,此中利害,總理可以想像得到。」這時丁士源和張志潭也在坐,丁正做討逆軍軍法處長,聽了我的話以後就勃然大怒,厲聲說:「你今天還替黎元洪作說客啊?如果有再說請總統復位的,就用手槍相對。」張志潭急忙調解,並偷偷告訴我說:「這次在運動各省附和討逆時,已經把總統許給馮國璋,情勢已經是箭在弦上,你再提也沒有用處。」因此我便退一步勸段說:「現在總理是黎總統的總理,總理入京以後,首先應該把總統從東交民巷迎接出來,由他自己宣佈退職,這樣可以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平順適當。」段說:「總統未必肯辭職,恐怕需要強迫。」我說:「總統不是這種人。」果然,黎表示絲毫不留戀地位。到十四日,段到京派江朝宗到東交民巷迎黎到居仁堂,黎正式宣佈辭職。
這時一方面黎辭職了,另一方面馮又表示不來,但又找不出足以不能就職的事故來。中央無主的情況,不能長久拖延下去,段就派靳雲鵬到南京去請馮。馮因聽到丁士源等擁段的醞釀,而對段派來寧的人們拒絕不見。經過很多的疏通,馮才答應出來。本來馮、段兩派勢力的擴張就有矛盾,這段事情也是兩個人意見分歧的一個重要關鍵。
〈袁世凱反對孫中山為臨時總統〉
當時南北雙方仍處於戰爭狀態,情形還是相當嚴重。南方也很明白袁世凱的企圖,因此孫中山當選後對就職問題還經過了一番考慮,誠恐北兵並力渡江動搖南方的基礎。當時我以湖北省代表的資格和汪精衛、魏宸組等隨唐紹儀在上海,因為這個問題,汪、魏曾約我和孫中山直接談過當時的情勢。現將我和孫中山會晤時的談話,據當時日記摘錄如下:
孫中山到上海,與唐紹儀一同來滬參加南北議和之汪兆銘、魏宸組時來報告消息。孫選為臨時大總統,盛傳北方將派大兵渡江。十一月一日(十二月三十日)深夜,汪、魏...
作者序
【導讀】張國淦和《北洋從政實錄》/蔡登山
張國淦(一八七六—一九五九),字乾若(潛若),仲嘉,號石公,湖北省武昌府蒲圻縣城關人。其父學誠公曾在湘軍充營文書,舉縣主簿,轉皖南牙厘總局及蕪湖分局任職,幼隨父居安徽,十七歲時就讀於蕪湖中江書院。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中舉人,光緒三十年(一九○四)考取內閣中書,因母病返回蕪湖,任教頳山書院。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入選憲政編查館館員,在《滬報》上發表關於遼、吉兩省時政文章。次年任黑龍江省撫院秘書長,兼憲政調查局總辦,是為一生宦途之始。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獲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薦保,以內閣侍讀候補,後歷任東三省調查局總辦、財務局會辦等職務。宣統三年(一九一一)正月,被東三省總督錫良任命為交涉局總辦。五月調京,任慶親王奕劻內閣統計局副局長。武昌首義之後,袁世凱組閣命張國淦以湖北代表身分,隨唐紹儀參加南北議和。張國淦以參議身分全程見證了辛亥年議和。
民國成立後,張國淦任北洋政府銓敘局局長、國務院秘書長。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任政治會議副議長(議長李經羲),一九一四年五月任徐世昌內閣內務次長(總長朱啟鈐),五月二十六日,參政院成立,黎元洪為議長,汪大燮為副議長,張國淦為參政院秘書長,然丁母憂,由林長民代理。一九一六年四月,段祺瑞任國務卿,以張國淦為教育總長。六月六日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任為總統府秘書長,同月任段祺瑞內閣的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並於張耀曾未到任前兼理司法總長;七月黎元洪任其為黑龍江省長,八月辭去省長職務,十一月繼徐樹錚為國務院秘書長。一九一七年七月,張勳復辟失敗,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張國淦辭國務院秘書長職務,同月任段內閣之農商總長,十一月在西原借款問題上,身為農商總長的張國淦不顧日本公使林權助和段祺瑞的威逼利誘,拒絕簽字,而遭免職,失去了段祺瑞的信任。後來皖系軍閥失勢,張國淦再度被起用。一九二○年十月,任平政院院長。一九二二年六月,任顏惠慶內閣之農商總長,並代理譚延闓的內務總長,八月隨內閣改組去職。一九二四年一月,任孫寶琦內閣之教育總長。九月,任顏惠慶內閣之司法總長,十月隨內閣總辭去職。一九二六年五月,任顏惠慶內閣之司法總長,六月顏惠慶辭職,由杜錫珪兼代,七月任內務總長,十月顧維鈞兼代國務總理,張國淦留任原職。十月七日去職,內務總長由湯爾和署,張國淦移居天津,潛心著述。
一九二六年北洋政府澈底垮臺,張國淦決定不再參與政治,寓居天津英租界小營門外。清末在黑龍江任職時,他曾編撰《黑龍江志略》,繪製《黑龍江全省輿圖》,此時仍繼續類似工作,經常一個人往返於天津、瀋陽、旅順之間,調查當地史志,專心從事「中國古方志」的收集、研究、整理。他藏書達十幾萬卷,將書齋命名為「無倦齋」,寓意分秒必爭,毫不倦怠,每天讀書著述常在十個小時以上,考證修訂了全國各地的「地方志」近萬種,雖然備嘗艱辛,但是怡然自得。從秦漢方志到明清方志,他撰寫了三百萬字文稿,其中,從秦漢至宋元的方志考訂稿約七十萬字,成《中國古代方志考》,流傳於世。早在北伐戰爭結束後,曾編撰有《湖北採訪書目》,是目按各府、廳、州、縣藝文志及其見之於其他各書者,各列其目。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偽華北臨時政權成立,做過北洋政府高官的王克敏等漢奸,邀張國淦參加偽政權,遭到嚴辭拒絕。他擔心日本人繼續糾纏,決定遷居上海,行前委託天津航運公司董浩雲,將家中百餘箱藏書通過海運到上海。抗戰勝利後,湖北省政府主席萬耀煌曾聘他為「湖北先賢遺著編校處主任」,他謝辭,退回寄款三百萬元。
一九五二年六月,張國淦將所藏碑帖拓本三四五四張又三十五冊,捐贈給上海合眾圖書館。此時,中南圖書館(現湖北省圖書館)館長方壯猷,向中南區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請示,購入張國淦「無倦齋」藏書。張國淦聞訊後,稱「私藏圖書自當公諸人民,況武漢家鄉,……今幸得歸中南圖書館,實獲我心,不足言謝」,並從上海運抵武漢,大部分藏書遂歸於湖北省圖書館收藏,其中地方志較多,計有一六九八部,一八六九六冊,明清刻本較多。亦有十數種宋元明刻本和抄本,鄂人著述近三千冊。
一九五三年,以七十八高齡,應董必武之邀任中國科學院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以親身經歷著述回憶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時期的往事,寫成〈北洋軍閥的起源〉、〈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黎元洪與段祺瑞的鬥爭〉、〈洪憲遺聞〉等數十萬字,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一九五四年任北京市政協委員,次年任全國政協委員。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張國淦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著有《歷代石經考》、《俄羅斯東漸史略》、《中國古方誌考》、《〈永樂大典〉方志輯本》、《蕪湖鄉土志》、《黑龍江旗制輯要》、《黑龍江志略》、《西伯利亞鐵路圖考》、《續修河北通志》、《湖北書徵》、《湖北獻徵》、《中國書裝源流》、《常熟瞿氏觀書記》、《辛亥革命史料》、《北洋述聞》、《潛園文集》、《潛園詩集》等;並參加過《湖北文徵》的編纂。
晚清以來非常重視同鄉之誼,張國淦籍貫是湖北蒲圻,但跟隨著湘軍出身的父親,在安徽成長、讀書。後來定居在蕪湖。因此他能夠以生於安徽的身分,同安徽人段祺瑞親近;也能夠以籍隸湖北的身分,同湖北人黎元洪親近。當然,也能以湘軍子弟的身分,得到袁世凱的信任。在袁氏當國的四年間,他擔任過國務院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內務部次長、政事堂右丞(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等重要的職務。袁世凱最倚重張國淦的,是他令人信賴的親和力,以及能夠令人妥協的協調能力。前兩年他調處袁黎關係,後兩年他調處袁段關係,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北洋從政實錄》開篇〈北洋軍閥的起源〉可說是袁世凱在晚清崛起的簡史,從袁世凱赴朝鮮寫起,直至光緒三十四年開缺回籍養疴為止。張國淦當然沒能親見這些歷史,因此他用了許多文獻資料和訪問資料來寫,例如張謇後來對他說的有關袁世凱在朝鮮之事,可說是珍貴的口述歷史。而其中談及袁世凱在戊戌政變告密之事,歷來眾說紛紜,張國淦卻認為是袁世凱告密的,而且告密地點不在天津而是在北京,日期是八月初五日,不能不說是確有其見地。這與近年來歷史學者姜鳴的說法不謀而合,姜鳴引用盛宣懷檔案《虎坊摭聞》言袁世凱在北京密告禮親王世鐸,因此我在此處加上「編者案」的註解,讀者可參照姜鳴的〈關於袁世凱告密的新史料〉此文的出處,來做一對照。另外張國淦抄錄袁世凱致端方的親筆密札,只言此密札章行嚴藏,太過於簡略,讀者將莫明其所以,其實此密札袁世凱在信末要端方閱後付丙(燒掉),但端方是文物收藏家,自然不會將此珍貴文件輕易毀棄,沒想到端方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四川保路運動中被殺,此密札後來不知經過多久終於流出市面,為章士釗所得,一九三七年掌故家徐一士將其刊登於天津《國聞周報》上,此來源筆者亦將其註解出,便於讀者明其顛末。他如王乃徵彈劾袁世凱之奏摺,乃是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的〈籌款練兵立召禍亂奏請收回成命摺〉,張國淦在原文並沒言明,筆者也補上註解。
在〈近代史片斷的記錄〉中的〈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一節中,張國淦記述親歷的過程,真是驚心動魄的一幕,今根據其所述扼要敘述如下:關於北洋王朝的繼任人選,金匱石屋名單上早已將袁克定除去,赫然在列的是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但不管根據新舊約法,黎元洪都有資格繼任,徐世昌請全體內閣閣員到春藕齋商議下一步的辦法,緊接著段祺瑞抓住張國淦的手,一起乘車去看副總統黎元洪,一頭霧水的張國淦不知是怎麼一回事,又不敢多問,到達東廠胡同的黎宅後,張國淦率先跑進去報告。但是,此時的黎元洪卻像木頭人一樣坐在長桌的主位上,段祺瑞向黎元洪三鞠躬,黎元洪也欠身答禮,但是兩個人誰也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直到段祺瑞站起來向黎元洪半鞠躬告退,黎元洪也站起來送客,兩人之間的這幕啞劇上演了很久,臨行前段祺瑞對張國淦說了一句:「副總統方面的事,請你招呼。」至於府院的事情,段祺瑞回覆了兩個字:「有我。」其後踏上汽車離開黎府。是日下午有公報發出,老袁留下一個爛攤子撒手而去,遺令以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半夜裡黎元洪的同鄉,時任陸軍次長的蔣作賓打來電話說:「外面情況很不好。」黎元洪終於沉不住氣了。他多次差遣張國淦前往段祺瑞的辦公室打探消息,並代為傳話:「請你告訴芝泉,我不要做總統。」在夜景更深的時候,張國淦驅車趕到段祺瑞的辦公室,裡面擠滿了戎裝筆挺的北洋軍官,段祺瑞在簇擁中忙得滿頭是汗。最終,段祺瑞一眼瞥見張國淦,就撇開眾人將其帶到一個小房間。板著古銅色面孔的段祺瑞,自然知道張國淦的來意,倔強地開口說道:「我姓段的說要姓黎的,我的話始終不會改變。無論有天大的事,我姓段的一力承擔,與姓黎的不相干!」其後沒有再多言語,段祺瑞就匆忙再返回擠滿人的辦公室去了。返回黎府赴命的張國淦,只能告訴黎元洪,段祺瑞將對老頭子的事情負責到底,兩人直到天明才打探出昨晚的事情,啞劇演完方才水落石出,原來是北洋派的各省軍閥包圍段祺瑞,一定要推舉段祺瑞或者徐世昌,反對北洋集團以外的黎元洪繼任。沒人知道段祺瑞是如何說服這些執拗的武夫,只知道一個屬於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崢嶸時代,在風雲際會中即將到來。對於此事據徐世昌後來告訴張國淦說,他當時表示:「最好是請黎副總統出來,他的聲望在對南北的統一等問題上,作總統比較合適。」繼而一想,他自己是個局外人,這個問題應該由負責的段總理表示意見才好,因此又向段說:「這是我個人的意見,應該怎麼辦,還是看總理的意見。」這話說過後,段停了約有二、三分鐘後說:「相國這樣說,就這樣辦吧!」徐認為:「決定這樣大的事,他考慮二、三分鐘,也是應該的。」
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辮帥」張勳麾下的虎狼之師「辮子軍」已完成對紫禁城各個街道的駐防,京畿對外聯絡的電報局也被辮子軍監視,全城在巡警的挨家挨戶傳呼中盡懸龍旗,假髮辮和紅頂花翎也在貨攤上擺放出來。是日晚上六點,僅有黎元洪的總統府還飄揚著一面五色旗。不過張勳復辟這場自導自演的北洋恨事,不僅是張勳本人的愧怍,也是北洋群雄的自食惡果。在張勳向各省發出的元電中,最後結尾有「接電後應遵用正朔,懸掛龍旗」,所以說張勳的逆流,根本就沒有明確的訴求,至於為何會心甘情願地絕塵而去,不過是被躲在背後的廟堂棋手用作「過河卒」。但是,這些人既包括「外忠厚而內多欲」的地方實力派,也包括見縫插針的中樞執韁人。其中以黎元洪和段祺瑞應對張勳復辟的對策,在北洋宦海比較具有看點,畢竟一位是北洋廟堂名義上的掌門人,一位是退而不休的實際扛纛人。在張勳的規劃中,因為督軍團經過徐州會議已經定下調子,所以對於黎元洪的反抗性估計不足。黎元洪作為「前門驅虎,後門進狼」的「軟柿子」確實不被重視,所以當黎元洪親書一道重新啟用段祺瑞為閣臣之首,同時舉兵討逆的命令時,張勳並未有所察覺。該信由黎元洪的密使覃壽坤帶到天津,交由張國淦轉給段祺瑞,黎元洪本人緊接著上演了一齣「掉包戲」。張勳因為不敢貿然派兵驅逐黎元洪,只好調換公府的衛隊。就在公府衛隊調換的時候,黎元洪和少數幕僚舉行了緊急會談,決定冒險逃離,由公府的侍從武官唐仲寅扮成黎元洪的模樣,乘坐專車出發,黎元洪本人則扮作普通職員,與秘書劉鍾秀等乘坐蔣作賓的汽車出發,約定在法國醫院集合,其後遁出的黎元洪被日軍齋藤少將收留在自己的官舍,也算是有了安全的棲身之地。段祺瑞的對策則是在張國淦的勸說下「按規矩辦事」。他一開始看見黎元洪的「求助」命令時,曾嚴詞強調:「我今天還要接受他的命令?我難道不能叫幾個人推我舉兵討逆?」張國淦勸他平心靜氣,不要意氣用事,一切要按規矩辦事。最終,張國淦告誡段祺瑞說:「他當然還是總統,一切問題,應該在軌道上進行,接受他的命令,就能夠行使合法職權,何況西南數省仍然承認他,這個命令他們也沒有理由反對。」段祺瑞被張國淦說動,於是在應對張勳復辟的對策上遂按照規矩辦事,先是接見了黎元洪的密使覃壽坤,然後接受了黎元洪的任命。但是段祺瑞仍然還面對一件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事到臨頭,發現有點茫然無措,因為沒有把握找到一支人馬用來討伐張勳的辮子軍。坐鎮直隸的朱家寶,因為段祺瑞已處江湖之遠而置之不理,意欲南京之行求助自己的「馮四哥」馮國璋,又被人提醒此人野心很大,所以當段祺瑞希望按規矩辦事時,發現自己竟然成了格格不入的孤家寡人,這既是他的淒涼,也是北洋宦海的悲哀。最後段祺瑞乃就國務總理職,仍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調度第八師,自馬廠視師,以第八師當中路出兵攻北京,與張勳的「辮子軍」戰於廊房之間,敵不支而退。十二日晨,自宣武門開砲直擊南河沿張勳宅,中之,張逃入荷蘭大使館,為期十二天的復辟鬧劇終於落幕。
在〈對德奧參戰〉篇,張國淦提到西原借款問題,這也是他和段祺瑞反目的主因,而當中還涉及浦口鐵廠,當時日本政府建議中日合辦鳳凰山鐵礦,中日各投資二千五百萬元,中國資本可以由日本代墊,並提出在浦口建立鋼鐵廠,聘用日本技師,以陸宗輿為督辦。這個消息首先由北京的英文《京報》登出來,段派軍警逮捕了《京報》主筆陳友仁,接著把《京報》查封。這一來,便成了一件中外軒然大波的事件,各方遍傳:「中國軍械將由日本管理,所有各省兵工廠、煤鐵礦亦由日本控制。」於是全國人民和各種團體,一致反對軍械借款和鳳凰山採礦合同,要求段內閣宣佈真相。同時美國公使抗議中日軍械借款,亦要求公佈鳳凰山採礦合同,英國公使則認為長江流域是英國勢力範圍,不能容許日本染指。段相信這個祕密條約是總統府方面故意泄漏的,同時相信馮國璋有意推波助瀾,縱恿反對。因為江蘇督軍李純在南京召集了祕密軍事會議,會議結果,不但提出了取消軍械借款的要求,還提出了改組內閣的要求,因為他們認為內閣中有親日分子,所以需要改組。不止是江蘇督軍李純在反對,直系的其他督軍如:江西督軍陳光遠、湖北督軍王佔元都電請政府明白表示。十月二十八日,段內閣和日本方面擬訂了鳳凰山開礦草約。李純又來一電,指出鳳凰山是江蘇轄境,事關地方問題,應先徵求地方當局意見才能簽約。語氣中含有即使內閣簽訂開礦條約,他也不會允許日本人前來開採鐵礦。段決定一意孤行,不理睬反對聲浪,當這個合同簽定前送到農商總長張國淦桌上,照理要由農商總長批准和簽字。可是張國淦竟拒絕簽字。十一月一日,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親自到農商部威脅張簽字。張問林權助是代表日本商人,還是代表日本政府?張說:「如果是代表貴國商人,則當按照我們中國的礦業條例辦理。如果是代表貴國政府,這裏是農商部,我和閣下沒有談話的地位,請閣下到我國外交部接洽。」林權助被張說得啞口無言,又不好意思翻臉,只好退出。隔不久又來訪張,換了一副和善的面孔,建議依照日本鋼鐵業由軍部管理的成例,將此案移陸軍部辦理。張答覆說:「這是我國內政,不勞閣下操心。」段祺瑞看這事鬧僵了,乃派孫潤宇以一百二十萬元向張行賄,賄款增至二百萬元,均被拒絕。國務院秘書涂鳳書也奉派前來,勸張以考察各省農會為名離開北京,由代理部務的次長代簽鐵礦合同,張也拒絕。段又採取以前對付內務總長孫洪伊的辦法,勸張外調省長,以免身當其衝,張也不肯。張平日為人隨和,可是這次卻非常堅決。段最後派親信曾毓雋訪張,說了許多好話,請張幫忙,張說:「不簽字就是幫總理的忙!」
以上僅就書中摘取若干片段加以闡述,可說是嘗鼎一臠而已。《北洋從政實錄》是張國淦歷任北洋政府中樞各要職十六年中的親歷所聞,其中有不少珍貴的內幕。一九九八年上海書店曾出版過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名為《北洋述聞》,是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之一種,但少了〈北洋軍閥直、皖系之鬥爭及其沒落〉和〈中華民國國會篇〉兩篇,今根據《張國淦文集》補上,當為最完整之版本。但由於作者在撰寫這些篇章是逐篇發表在不同的刊物上,由於寫作時間不一,內容有些許重複,今為顧及其完整性,編者並未將其刪整,以保持原貌,但有些不夠詳盡之處,編者加上註解以明其來源根據。作者以前清縉紳仕宦民國,自一九一二年北京政府成立之初入閣,到一九二六年北伐戰爭發動之前「出局」,幾於和北洋軍閥的統治相始終,並且長期處於高層政治和派系傾軋的焦點位次,對於這期間的軍政外交重大事件,多為親歷,或因特殊身分和廣泛交往而洞悉內情,故所述詳實有徵,有其不可多得之史料價值。
【導讀】張國淦和《北洋從政實錄》/蔡登山
張國淦(一八七六—一九五九),字乾若(潛若),仲嘉,號石公,湖北省武昌府蒲圻縣城關人。其父學誠公曾在湘軍充營文書,舉縣主簿,轉皖南牙厘總局及蕪湖分局任職,幼隨父居安徽,十七歲時就讀於蕪湖中江書院。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中舉人,光緒三十年(一九○四)考取內閣中書,因母病返回蕪湖,任教頳山書院。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入選憲政編查館館員,在《滬報》上發表關於遼、吉兩省時政文章。次年任黑龍江省撫院秘書長,兼憲政調查局總辦,是為一生宦途之始。
光緒三...
目錄
【導讀】張國淦和《北洋從政實錄》/蔡登山
【第一篇】北洋軍閥的起源
緒言
北洋新軍之起源
袁世凱早年在朝鮮至軍機大臣回籍養疴時代
【第二篇】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
緒言
袁世凱在北洋的勢力
帝國主義者干涉和議提出總統問題
孫中山回國當選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反對孫中山為臨時總統
袁世凱攫得臨時大總統職位
孫、袁對待帝國主義的態度根本不同
孫中山公佈臨時約法
袁世凱製造北京兵變
孫、袁協定內政大綱
袁世凱刺殺宋教仁
二次革命—贛寧之役
【第三篇】袁世凱與黎元洪的鬥爭
緒言
武昌軍政府基本情況
袁世凱在洹上村的活動
袁、黎初步的發生關係
袁世凱倚靠帝國主義來進行南北和議
袁世凱利用黎元洪分化革命力量
張振武被殺
關於約法問題
北方勢力伸入長江
黎元洪到京
黎元洪反對洪憲帝制
【第四篇】洪憲遺聞
徐世昌談洪憲小史
朱啟鈐談德皇威廉與洪憲帝制
夏壽田談袁世凱與段祺瑞、馮國璋
【第五篇】對德奧參戰
緒言
段總理方面
內閣方面
總統方面
國會方面
馮國璋來京
宣戰前
督軍團
宣戰案提交國會
公民團
徐州會議
段祺瑞免職
段祺瑞到津
張勳到津要脅解散國會
張勳復辟
段祺瑞馬廠視師
對德宣戰
參戰後新建設計畫
西原借款中之浦口鐵廠
【第六篇】北洋軍閥直、皖系之鬥爭及其沒落
緒言
馮國璋與段祺瑞對於君主、共和之轉變
對於袁氏稱帝之反對
對於袁歿黎繼之佈置
徐州會議
復辟失敗後馮段之合作
對西南問題馮段意見之分歧
徐樹錚之操縱跋扈
馮段之失敗及直、皖系之沒落
【第七篇】中華民國內閣篇
緒言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之國務員(孫文臨時大總統期內)
臨時約法之國務院(袁世凱臨時大總統期內)
(新)約法之政事堂(袁世凱大總統任內)
洪憲帝制之政事堂(袁世凱皇帝期內)
洪憲帝撤銷後之政事堂(袁世凱大總統期內)
臨時約法恢復之國務院(黎元洪大總統期內)
代行總統後之國務院(馮國璋代大總統期內)
(新)約法(安福係)之國務院(徐世昌大總統期內)
臨時約法恢復之國務院(黎元洪大總統任內)
【第八篇】中華民國國會篇
緒言
清末資政院時之政黨
南京政府時之政黨
北京臨時參議院時之政黨
參眾兩院成立時之政黨
憲法起草時之政黨
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關於大元帥問題各電
參議院(在南京)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公佈
參議院(在北京)
國會
【第九篇】近代史片斷的記錄
洪憲帝制
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
復辟後馮國璋繼黎為總統的經過
徐樹錚槍斃陸建章
張志潭與徐樹錚
皖直長辛店之戰
記皖直戰爭之一幕
靳雲鵬第二次組閣
孫傳芳佔據福建
【導讀】張國淦和《北洋從政實錄》/蔡登山
【第一篇】北洋軍閥的起源
緒言
北洋新軍之起源
袁世凱早年在朝鮮至軍機大臣回籍養疴時代
【第二篇】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
緒言
袁世凱在北洋的勢力
帝國主義者干涉和議提出總統問題
孫中山回國當選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反對孫中山為臨時總統
袁世凱攫得臨時大總統職位
孫、袁對待帝國主義的態度根本不同
孫中山公佈臨時約法
袁世凱製造北京兵變
孫、袁協定內政大綱
袁世凱刺殺宋教仁
二次革命—贛寧之役
【第三篇】袁世凱與黎元洪的鬥爭
緒...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22-04-20ISBN/ISSN:978626712801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16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