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的十地修行秘密=
從量子科學來看,無論是凡夫或聖賢,都是由同樣的量子所組成,只要我們能像聖賢一樣,斷除煩惱惑業,讓身心處於「量子穩態」,就可以成就佛道,達到清淨平等、涅槃解脫的狀態。每個量子都可以發揮出巨大的能量,以及超越時空的能力。
《華嚴經》是佛陀成道後,所講的第一部經典。其實,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後,原本決意要直接入涅槃,並不準備向世人說出他證悟到的妙法。為什麼佛陀不願意說出他的成佛妙法呢?因為成佛妙法的義理很深,非凡人所能理解,甚至還可能遭到誤解,所以不如不說。
佛陀思考了四十九天,有一次看到了蓮花池中,有的蓮花已長出水面,有的花莖還沉浸水底……,各式各樣的不同生長情況,讓佛陀聯想到眾生的聞法根器也是如此,不能因為有些人不能接受佛法,就忽視了可以接受者,而且無法接受者也是需要加以引導的。因此,佛陀才接受梵天的請法,宣說了《華嚴經》。
《華嚴經》的「華」字,是「花」的古字,表示修行成佛像花一樣地清淨莊嚴。《華嚴經》展現出莊嚴而不可思議的成佛境界,乍看讓人覺得成佛是遙不可及的事;然而,佛陀在經中揭露了一個重要的祕密——「奇哉!奇哉!此諸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有像諸佛如來一樣的佛性、覺性,只是被妄想執著所蒙蔽了。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只需放下煩惱執著,人人都能成佛。
從理論上來說,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成佛應該非難事,為何仍有那麼多眾生在生死流轉不能成道?主要是因為大家還不明瞭斷除妄想執著的修行方法。在《華嚴經》的〈十地品〉中,就提供了詳細的修行次第與學習系統。本書將深入淺出地介紹十個菩薩位階的修練心要(六相圓融)及方法步驟(十波羅蜜),若能掌握重點並練習純熟,成佛將不再遙不可及了。
另外,本書引用現代科學及天文物理的最新發現,如「量子物理」、「全息理論」、「循環宇宙論」等,來對照解釋華嚴法界的不可思議境界,幫助大家更具相地體會諸佛如來的現觀證量。我們既然有機緣得聞《華嚴經》這部成佛寶典,就應把握難得人身、學習難逢佛法,努力修行以度此身!
作者簡介:
釋法源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臺北,中正理工學院(現為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系統工程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獲紐約大學控制工程碩士學位。二○○三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現於臺灣大學進修博士課程,研究專長包括網路資訊、人工智能、腦波科技及心律分析等。
曾任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校技士,現任西蓮學苑執行長、雲陽寺住持、中國佛教會教育委員會主委,並為法鼓山僧伽大學和法鼓文理學院講師,除教授「印度佛教史」、「戒律學」、「阿含學」、「華嚴學」、「知識管理」、「電子佛典與大藏經」外,也參與禪定腦波及心律的相關研究專案。
目前積極以新世代自媒體的方式來弘揚佛法,網路直播《華嚴經》、《圓覺經》、《楞嚴經》、《無量壽經》、《解深密經》及「正念減壓」、「止觀禪修」等課程;並製作《科學看佛法》播客節目,希望結合佛學與科學,讓心智慧和新科技能為人們開創美好的人間淨土。
章節試閱
一、十度與萬行
《華嚴經.十地品》詳細說明了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每一個階段都要修學波羅蜜法門。「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抵達解脫的彼岸境界。十個階段一共要學習十種波羅蜜法門,包括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稱為「十度」。
其中的每一度的修學內容,均包含了成千上萬乃至無量的修行方法和要點,統攝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都是為了能夠定慧等持,自利利人,所以稱為「萬行」。由於每一度中,包含的修行方法和要點很多;為了能夠掌握重點,本篇將從「十地」所修的每一度中,挑出重要的心法或修法來做說明。
在修行實務上,必須要注意「十波羅蜜」並非只是簡單地對應「十地」,而是每一地都須修學一種主要的波羅蜜法門,但也要同時兼學其他的九種波羅蜜法門。例如,初地歡喜地的菩薩,以修學「布施波羅蜜」為主,也必須兼學其他的九種波羅蜜法門。
(一)第一地布施歡喜
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三結,不再有顛倒、妄想、執著。能以布施為樂,紹隆佛種、弘法度生,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菩提而歡喜踴躍,所以稱歡喜地。
菩薩至此位捨離無始以來的凡夫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的道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歡喜。《華嚴經》描述歡喜地菩薩的心行是:「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踊躍、多勇猛、多無鬪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這是初地菩薩的心態表現,擁有歡喜的心,而不存惱害心及瞋恨心。
經中又說:「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初地菩薩能生起布施十大願,詳如表九。
為何初地菩薩可以做到大捨布施?一切身內之物,包括頭目手足、骨髓血肉等;一切身外之物,也都能捨施。即是因為初地菩薩能生起布施十大願:第一願是供養一切佛,以圓滿功德的修行。第二願是受持一切法,以圓滿智慧的修行。第三轉法輪願、第四修行二利(利人利己)願、第五成熟眾生願、第六承事願、第七莊嚴淨土願等五願,都為教化眾生。第八不離大乘願、第九利益眾生願、第十成正覺願,則表示自己願意行菩薩道度化眾生。有了這樣深重而廣大的心願,自然可為了追求佛智,修行大捨,初地菩薩一切自己身內及身外之物,都能布施。初地菩薩從一開始修學「布施波羅蜜」,就同時具足福德及智慧,實踐「一乘十玄」的「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第二地持戒離垢
二地的菩薩,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菩薩至此位圓具淨戒,遠離煩惱垢,故稱離垢地。
在離垢地行中,是要消除本性之中的垢染。《華嚴經》提出:「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第二地的菩薩用正直、純善而不雜染的心來修學戒行,可以離卻一切垢染。經中又說:「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如果人人持戒斷惡,有慚愧心,具備仁愛和寬恕,社會就會得到淨化。
另外,離垢地菩薩運用「一乘十玄」的「一多相容不同門」的原理,以此修學「持戒波羅蜜」,可以達到「戒門四科」相容一體的境地。二地菩薩受持多種的「戒相」(菩薩戒律的條文),蘊發「戒體」(歡喜持戒的意願)於內心的意樂,實踐「戒行」(開遮持犯的行持)於外在的行動,能夠將菩薩戒的內涵及形式,融合為一體的「戒法」(增上禪定與智慧)。
一、十度與萬行
《華嚴經.十地品》詳細說明了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每一個階段都要修學波羅蜜法門。「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抵達解脫的彼岸境界。十個階段一共要學習十種波羅蜜法門,包括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稱為「十度」。
其中的每一度的修學內容,均包含了成千上萬乃至無量的修行方法和要點,統攝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都是為了能夠定慧等持,自利利人,所以稱為「萬行」。由於每一度中,包含的修行方法和要點很多;...
作者序
在未學佛之前,自認為是個科技人,所以將佛教視為迷信。從在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任職,留學美國獲得紐約科技大學(Polytechnic University)機械控制工程碩士學位,返回中科院從事資訊網路工程及管理資訊系統(MIS)等開發工作,又奉派赴英國克蘭菲爾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短期進修資訊管理研究,以精進資訊技能。這些科技研究背景,讓我一切談理性、講證據,對於無法驗證的,一概不予採信。
直到任職中科院期間,開始接觸佛法,對於佛法的精深博大,極為科學化的思辨邏輯,蘊涵宇宙如實真理,內心深覺折服而嚮往。透過佛法的思惟簡擇與熏習,漸能體會世俗的事業、家庭、親情、愛情,即使現況再好,終究離不開無常幻化,而有情眾生對世間染著而以自我為中心的執取,正是普遍且必然的痛苦來源。為把握難得人生、探究佛法真理,遂於二○○三年自中科院辭職出家,披剃於西蓮淨苑上惠下敏和尚座下,並由家師慈悲引介參加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瑜珈師地論》資料庫專案計畫」,並參與《南山律學辭典》電子書開發工作,有機會對佛學正知見得到進一步學習與了解。
二○一二年應聘於法鼓山僧伽大學,教授「印度佛教史」、「華嚴導讀」、「阿含導讀」等課程,由於教學相長的因緣,對於《華嚴經》得以有更深入的探究。同時,也對漢傳佛教之華嚴宗的教理哲學,得到更完整地認識。本書擬介紹《華嚴經》這種次第井然而又圓頓的經教,以及漢傳佛教的華嚴宗教理哲學。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基礎,發展出一套非常有系統的修學體系,但可惜近代較少人注重它、欣賞它,乃至實際去修學。華嚴宗教理哲學,完全符合我們現代的邏輯思維,有一種系統工程學的概念,是相當地了不起的;某些思想觀念,甚至超越了現在的科學範疇。
《華嚴經》法界緣起的觀念,相當地深奧,也比較難以想像。但是,我們夜觀星空,會發現整個宇宙的星系和星體,也是這種重重無盡的狀態;現在的網際網路,事實上也是這樣,不斷地互相連接,一乘十玄重重無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以及理論研究的發現,從二十世紀以來,有些重要的理論或實驗,都逐步應證了佛經所講的這種宇宙觀,慢慢地應證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概念。包括「量子物理」、「超弦理論」、「全息宇宙」等理論及科學實驗,都恰恰好可以解釋佛經所說的「諸法唯心所造」的觀念,而心物相通的觀念,也不斷地得到科學的證明。
華嚴的教理非常深廣,要將它實踐出來,就得修學十地法門。十個位階好像十層樓,必須從一樓爬到二樓,再從二樓登上三樓,按次第逐地增上。同時,必須具備「六相圓融」的觀念,才能掌握十地修行的整體性、關聯性,以及動態性。掌握了全體和部分,才算掌握整體,這個是總相、別相的圓融。同相、異相的圓融,在於了解什麼是相同的性質,什麼是不相同的,以掌握性質的關聯性。生滅相就是系統的動態性,它如何產生,又如何消失,如果我們把它放在聽聞佛法、思惟佛法、修行佛法,就可以建立立體化的思考,讓思考更活潑、態度更彈性、知識更豐富。當知識豐富、思考活潑了,我們的態度就會更有彈性,不會有人我執,也不會有法我執,煩惱就不會產生了。
小乘聲聞乘的斷煩惱方式,和大乘的方式有些不一樣。聲聞乘的解脫方式,可說是拿著「武器」直接跟煩惱對抗,直接交戰,儼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大乘解脫的方法,則有一點迂迴,透過態度的彈性、思考的活潑、知識的豐富,慢慢地消融煩惱執著。大乘的解脫方法比較活潑、比較迂迴,但是不去與煩惱對立,不用好像在打仗一樣疲於奔命,這是華嚴的系統思考,值得我們學習。另外,華嚴宗「法界緣起」的觀念,可以放大我們的生命格局,大到和法界一樣無邊無際。將心量和格局放得很大,生命可以更為圓融。透過「一乘十玄」、「理事無礙」的修學,可以徹底斷除煩惱跟執著。
華嚴宗所講的一真法界,重點在一念心;心念轉得過去,就是聖賢,心念轉不過去,就是凡夫。一念心,轉得過去就清淨自在,轉不過去就痛苦連連;如果好好去深入這個道理,不見得要跟貪、瞋、癡三毒去對抗。直接從道理上的了解,斷除我們的執著,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妙法,值得大家一起去學習。
法界緣起是圓融無礙的,大家都是一體的,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樣而已,有主角、配角等各種角色扮演;在一真法界中,共同具足了法性跟佛性,不需要分別執著,也不需煩惱爭鬥。讓我們一起修學《華嚴經》,深入學習十玄六相、圓融無礙的道理,早日成就佛道。
在未學佛之前,自認為是個科技人,所以將佛教視為迷信。從在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任職,留學美國獲得紐約科技大學(Polytechnic University)機械控制工程碩士學位,返回中科院從事資訊網路工程及管理資訊系統(MIS)等開發工作,又奉派赴英國克蘭菲爾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短期進修資訊管理研究,以精進資訊技能。這些科技研究背景,讓我一切談理性、講證據,對於無法驗證的,一概不予採信。
直到任職中科院期間,開始接觸佛法,對於佛法的精深博大,極為科學化的思辨邏輯,蘊涵宇宙如實真理,內心深覺折服而嚮往。透過佛法的思惟...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華嚴經論簡介
一、《華嚴經》的由來
(一)宣講緣起
(二)流通傳說
(三)經文翻譯
(四)經王推崇
二、《十地經論》內容
(一)《十地經論》簡介
(二)重要義理內涵
(三)十地修行要點
第二篇 華嚴教理哲學
一、華嚴宗的成立
(一)初祖杜順和尚
(二)二祖智儼大師
(三)三祖法藏大師
(四)四祖澄觀大師
(五)五祖宗密大師
二、法界緣起
(一)一真法界
(二)四法界觀
三、五教分判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大乘終教
(四)大乘頓教
(五)一乘圓教
四、六相圓融
五、一乘十玄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一多相容不同門
(三)祕密隱顯俱成門
(四)因陀羅網境界門
(五)諸藏純雜具德門
(六)諸法相即自在門
(七)微細相容安立門
(八)十世隔法異成門
(九)由心迴轉善成門
(十)託事顯法生解門
第三篇 菩薩十地修行
一、十度與萬行
(一)第一地布施歡喜
(二)第二地持戒離垢
(三)第三地堪忍發光
(四)第四地焰慧燃惑
(五)第五地不二難勝
(六)第六地般若現前
(七)第七地方便遠行
(八)第八地大願不動
(九)第九地善慧無礙
(十)第十地智如法雲
二、普賢十大願王
(一)禮敬諸佛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
(十)普皆迴向
第四篇 現代生活運用
一、 實踐華嚴世界觀
(一)成就五分法身
(二)系統思考的整體觀
二、佛法與科學互證
(一)諸法唯心所造
(二)轉量子紊態為穩態
(三)宇宙萬法圓融無礙
二、人間淨土的實踐
(一)親近善知識
(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要義
(三)日常生活的運用
結語
表目錄
表一:《華嚴經.十地品》單行本
表二:《華嚴經.十地品》註釋書
表三:十地修行總表
表四:四法界
表五:六相圓融
表六:十玄門
表七:十地和十波羅蜜法門、四攝法關係
表八:十地修行內容及心行
表九:布施十大願
表十:戒門四科
表十一:四種禪定/四無量心
表十二:三十七道品
表十三:五明之學
表十四:十二因緣及三世因果關係
表十五:十種方便妙慧
表十六:十種善住深心力
表十七:四無礙辯
表十八:七種智大
表十九:五分法身
表二十:量子狀態對比表
表二十一:五十三參總表
表二十二:十相要義
表二十三:生活運用四步驟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華嚴經論簡介
一、《華嚴經》的由來
(一)宣講緣起
(二)流通傳說
(三)經文翻譯
(四)經王推崇
二、《十地經論》內容
(一)《十地經論》簡介
(二)重要義理內涵
(三)十地修行要點
第二篇 華嚴教理哲學
一、華嚴宗的成立
(一)初祖杜順和尚
(二)二祖智儼大師
(三)三祖法藏大師
(四)四祖澄觀大師
(五)五祖宗密大師
二、法界緣起
(一)一真法界
(二)四法界觀
三、五教分判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大乘終教
(四)大乘頓教
(五)一乘圓教
四、六相圓融...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22-06-09ISBN/ISSN:978957598959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