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軍》是一部簡明北洋海軍史的拓荒之作,原原本本地敘述了北洋海軍創建、發展和在中日海戰中失敗的過程,分析北洋海軍建立的背景,甲午戰爭必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揭示北洋海軍失敗的歷史教訓及其深刻啟示。藉百年以前北洋海軍這一引領洋務運動發展的歷史事件,重新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奮起和抗爭的坎坷歷程,反映了作者史學研究強調經世資治,求實創新的可貴特色。
作者簡介:
戴逸,男,1926年生,江蘇常熟人。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主任,北京市歷史學會第四、五屆會長。專於清史、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章節試閱
導言 一部簡明北洋海軍史的拓荒之作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發生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最為慘痛的記憶之一。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清朝政府傾力打造的一支新型武裝力量——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半個多世紀之後,中國學界第一本簡明北洋海軍史——戴逸先生的《北洋海軍》問世。又半個多世紀之後,先生親自將是書重加修訂,交由北京出版集團出版。一本小冊子,先後兩次出版問世,這其中有着怎樣的故事?對北洋海軍的研究,又與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道路和治學特色有何關聯?在此,筆者不揣冒昧,嘗試略述一二,以期對讀者朋友有所助益。
一九二六年,戴逸先生出生於江南人文之鄉——常熟。他自幼酷愛文史,經常攥着家裡給的一點兒零花錢,追着走街串巷、出租連環畫小人書的流動書攤看書、聽故事,還不時鑽進街頭那些售賣古籍的小舊書店,專心致志地讀書。特別是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先生常常獨坐小樓之上,捧書吟誦,握筆圈點,往往沉醉其中,自得其樂。正是這種濃厚的興趣和廣泛的閱讀,奠定了先生堅實的文史基礎,而中國傳統學術講求經世致用的價值理念,中國古代士子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的自覺意識,也在先生的心靈深處扎下了根,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日後的人生道路和學術秉性。
高中畢業以後,先生因情勢所迫,不得已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就讀鐵路管理專業。然而,一個偶然的北京大學在上海招生的機會,觸動了先生潛藏心中的文史情結,他一舉考中並毅然決然地捨棄交大兩年的學籍,北上求學於北京大學史學系,從此與歷史學習和研究結緣。但是,平靜的學習生活很快被爆發的內戰打破,憂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先生義無反顧地參加了學生運動,創辦進步社團組織——孑民圖書館,並任館長,結果遭到國民黨政府的通緝,最終在中共黨組織安排下奔赴解放區,進入華北大學學習。結業後先生留校任教,並隨華北大學進京,一直在中國人民大學生活、工作至今。
如果說,先生當年從上海交大轉而投奔北京大學史學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興趣愛好使然;在北大上學時因參加學生運動而最終走上革命道路,也可以說是樸素的家國情懷所致。那麼,進入華北大學之後,通過對中共黨史、《毛澤東選集》和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系統學習,先生的思想得到了新的昇華,不僅堅定了革命信念、加深了理論修養,而且自覺地將個人的興趣愛好與革命工作的需要密切結合,從中國革命史、抗日戰爭史到中國近代史,再到清史,在逆向回溯的研究過程中,形成了經世資治、求實創新的鮮明治學特色。
二十世紀五○年代初,隨着中國革命的勝利,全國掀起了學習黨史、革命史的熱潮。鑑於普通民眾並不了解抗日戰爭的歷史,尤其是對共產黨、八路軍在抗戰中的作用幾乎一無所知,先生萌發了撰寫一本抗日戰爭簡史的想法。在著名黨史專家胡華先生的指導下,先生採用傳統的章回體形式,撰成《中國抗戰史演義》一書,以準確的史實、生動的文字敘述了中國八年艱苦抗戰的歷史。這部標誌先生踏入歷史研究領域的處女作,於一九五一年以「王金穆」的筆名出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人們了解抗日戰爭的真實歷史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年代中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導地位逐漸確立,近代史的研究開始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因為要說明中國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必然性,就必須研究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後的歷史,就必須揭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先生一方面適應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從一九五五年起連續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班上開設中國近代史課程;另一方面認真思考近代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與榮孟源、李新、劉大年、陳旭麓等史學家一起撰寫和發表文章,積極參與當時由著名學者胡繩的《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一文引發的學界大討論。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積累和理論問題的思考,先生不僅對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發展階段、主要特點、重要人物和事件都有了較清晰的了解,而且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的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框架和學科體系。一九五八年,先生撰寫的《中國近代史稿》第一卷出版。該書詳細敘述了兩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尤其是對太平天國這場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先生努力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闡述其發生、發展並達到頂峰的過程,揭示其面臨的問題乃至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分析其推動社會發展的偉大作用及其與生俱來的歷史局限。深刻的思考,新穎的論點,嚴密的論證,再加上生動的文字和流暢的敘述,使得該書甫一問世即蜚聲京城,得到范文瀾、翦伯贊、尚鉞、吳晗等史學大家的好評,成為全國高校歷史系普遍選用的教材。
六○年代末期,中國和蘇聯兩國在邊境發生衝突。在隨後進行的邊界問題談判中涉及兩國邊界爭議的諸多歷史問題。中國政府亟須學術界提供有關兩國交往的史實和文獻,特別是歷史上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爭議、談判等檔案資料。先生臨危受命,廣泛搜集檔案、日記等第一手資料,對清代康熙年間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的背景、談判的情況、條約的內容、爭議的問題等做了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研究,撰成《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一書,於一九七五年以內部資料的形式出版。該書實事求是地探討了中俄雙方簽訂條約、划定邊界的歷史事實,澄清了歷史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為當時中國政府處理中蘇邊境的有關問題提供了重要參 考。
新世紀初,為實現多年來縈繞於心中的修史夢想,為履行對學界和國家的莊嚴承諾,先生率先倡議「把大型《清史》的編寫任務提到日程上來」,又與季羨林、任繼愈、王鍾翰、蔡美彪等十餘位權威學者聯名向中央寫信,籲請由政府出面組織纂修《清史》。二○○二年,國家大型修史工程正式啟動,先生眾望所歸,被任命為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主持《清史》纂修工作。先生多次強調,清朝處在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開始過渡的重要時期,時間跨度很長,距離今天最近。因此,要了解和掌握中國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對清朝的歷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民國初年編纂的《清史稿》在觀點、內容和史實方面都存在問題,亟須有一部觀點正確、記事翔實、條理清楚、內容豐富、史料確鑿的高質量的《清史》來替代它。「盛世修史」既是中國古代綿延不絕的優良傳統,更是當今學人責無旁貸的使命擔當。先生明確表示,國家修史,百年不遇,有幸躬逢其盛,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重託,不辱使命。故而先生不顧耄耋之軀,十餘年來為纂修《清史》日夜操勞、忘我工作,如今雖已年逾九旬,仍鞠躬盡瘁,未有絲毫懈怠。
不難看出,先生的研究無論是從革命史、抗日戰爭史上溯到近代史,抑或從近代史回溯至清史,其主旨都是為了回應當代中國存在的重大現實問題,其目的都是為了探尋歷史的真相,闡發歷史發展的規律。可以說,先生的歷史研究始終貫穿着經世資治的情懷,體現出求實創新的風格,其境界之高、視野之廣、用功之勤、造詣之深,堪為我輩讀書治學之典範。
這本《北洋海軍》小冊子,在先生足以等身的著述中或許並不那麼起眼,但它同樣反映了先生讀書研史的鮮明特色。二十世紀五○年代末,隨着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歷史研究的開展,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歷史知識,傳遞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就成為史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著名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熱心倡議編輯出版一套通俗歷史讀物「中國歷史小叢書」,為此特別召集各領域的數十名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會,並親自擔任主編,策劃選題,聯繫作者,審讀書稿。為更好地推動工作,吳晗倡導編委會的專家學者也要自覺地「為人民而寫史」,每人自選題目,撰寫一冊。當時,因《中國近代史稿》第一卷的出版而嶄露頭角的先生,與白壽彝、任繼愈、何兹全、周一良、侯仁之等前輩大家一道,應吳晗之邀請,出任「中國歷史小叢書」的編委。鑑於甲午戰爭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特殊性,考慮到學界對與之相關的北洋海軍研究的極度缺乏,先生從當時正在撰寫的《中國近代史稿》第二卷中特意抽出有關北洋海軍的內容,以通俗曉暢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形式撰成《北洋海軍》一冊,作為「中國歷史小叢書」之一種,於一九六三年出 版。
北洋海軍是清朝政府花費巨資從英國、德國購買艦隻打造而成的中國海軍。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統治者中的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中國正面臨着「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才能富國強兵,挽救危局,鞏固統治。因此,清廷自十九世紀六○年代開始,先後採取了一系列舉措,諸如編練新式海陸軍、製造或購買槍炮和船艦、興辦近代工礦交通企業、引進機器生產、翻譯西方書籍、設立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等,掀起了從上到下、聲勢浩大的以「求強」「求富」為主旨的洋務運動。其中,舉全國之力耗費三十年時間建成的北洋海軍被視為洋務運動「強兵」成效的典型。然而,這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卻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不堪一擊,一敗塗地,全軍覆沒。清廷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真正創巨痛深,刻骨銘心。但也正是北洋海軍的覆滅和甲午戰爭的慘敗,極大地驚醒了中華民族,促使人們痛定思痛,重新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深重的民族危機促成了新的轉機,甲午戰爭也因此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那麼,北洋海軍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它建立的背景、過程是怎樣的?它又是如何在戰爭中覆滅的?其中有哪些值得汲取的經驗教訓?又能給後人帶來甚麼啟示?先生在《北洋海軍》一書中,依據當時所能見到的資料,原原本本地敘述了北洋海軍創建、發展和在中日海戰中失敗的過程,並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分析北洋海軍建立的背景,甲午戰爭必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揭示北洋海軍失敗的歷史教訓及其深刻啟示。雖然在二十世紀六○年代學術界乃至整個意識形態領域普遍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情勢下,書中對歷史事件以及相關歷史人物的敘述和分析也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先生仍然秉持求真求實的準則,儘可能客觀地展現出北洋海軍從建立、成軍到失敗的全過程。也正因為如此,《北洋海軍》作為「中國歷史小叢書」之一種出版之後,不僅以全新的內容和形式首開中國海軍研究的風氣,而且為中國近代歷史知識的普及和愛國主義思想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 用。
此次出版社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決定重新出版《北洋海軍》。欣慰之餘,先生不顧年高體弱,親自對當年舊作進行修改。有的文字重新潤色,有的敘述重新改寫,有的史實增補細節。更重要的則是先生積平生研究歷史之心得,重新審視百年以前北洋海軍從創建至覆滅這一引領洋務運動發展的歷史事件,重新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奮起和抗爭的坎坷歷程,眼光更為深邃,態度更加平實,敘述更為客觀,分析也更加深刻。誠如先生所言,北洋海軍的建立代表着中國社會從農耕文明向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標誌着中國社會全方位的進步,它所開啟的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基礎。可以說,作為一部簡明北洋海軍史的拓荒之作,《北洋海軍》一書同樣反映了先生史學研究強調經世資治、求實創新的可貴特色。
人們常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在中華民族重新崛起,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們更應該牢記曾經經歷的挫折和承受的苦難。而對昔日的回顧和剖析,無疑有裨於我們更深入地汲取歷史的智慧,進而更好地探索明天前進的路徑。就此而言,先生的《北洋海軍》一書不僅值得一讀,更值得認真思考。
黃愛平 丁酉歲末於
中國人民大學宜園
導言 一部簡明北洋海軍史的拓荒之作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發生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最為慘痛的記憶之一。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清朝政府傾力打造的一支新型武裝力量——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半個多世紀之後,中國學界第一本簡明北洋海軍史——戴逸先生的《北洋海軍》問世。又半個多世紀之後,先生親自將是書重加修訂,交由北京出版集團出版。一本小冊子,先後兩次出版問世,這其中有着怎樣的故事?對北洋海軍的研究,又與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道路和治學特色有何關聯?在此,筆者不揣冒昧,嘗試略述一二,以期對讀者朋友有所助益...
目錄
導言 一部簡明北洋海軍史的拓荒之作(黄愛平) 1
一 從一樁騙局說起 15
二 造船和買船 21
三 北洋海軍的建成 29
四 日本不宣而戰 35
五 黃海大戰 40
六 旅順口和威海衛的陷落 54
七 北洋海軍的覆滅 61
八 結束語 67
修訂後記 69
導言 一部簡明北洋海軍史的拓荒之作(黄愛平) 1
一 從一樁騙局說起 15
二 造船和買船 21
三 北洋海軍的建成 29
四 日本不宣而戰 35
五 黃海大戰 40
六 旅順口和威海衛的陷落 54
七 北洋海軍的覆滅 61
八 結束語 67
修訂後記 69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06-14ISBN/ISSN:978988869423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80頁開數:32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