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教授與校方的爭鬥於焉展開,一宗教育界的司法案震動社會各界。
◎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這是一部適合一邊品味咖啡香氣,一邊烘焙人生與教育的小說。
◎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大哲學系事件,一路到野百合、太陽花,回顧台灣重要的歷史片段,我們因此看見了黨國體制的崩解。
◎大學校園的改革力量與社會良知,是否已在「企業化營利學院」中全面瓦解?在台灣高等教育杏壇現形記中,誰又是《動物農莊》的「老大哥」呢?
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學運作為三個時代的背景,以故事主角P作為中介,
串起上一世代的T教授與下一世代S學生之間的命運共同體,
藉此詮釋台灣高等教育在這三個時代背景下的流轉與變遷。
一通深夜電話叫醒N大學社會系的教授P,他的學生在太陽花學運中被警察逮捕,他在趕往警局保釋學生的過程中,看到了學生為台灣自由民主付出的熱情與心力,在感動之餘,回想起自己就讀K大學時的青澀模樣,更憶起了當年他的啟蒙老師──K大學哲學系的T教授,那位遞給他人生第一杯咖啡的恩師……
面對N大學的無情打壓,學生S1燒炭自殺,並引起輿論喧嘩。然而媒體的報導方向,非但沒有揭露校方的壓迫,反將矛頭指向學生S的知情不報,使S被迫退學、失蹤……
教授P在找尋S的過程中,發現S家族就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為避難而遷居至屏東山區,P並從S的口中獲知一件更為震驚的事…… 激起P決心追索事件的真相……
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學運作為三個時代的背景,以故事主角P作為中介,
串起上一世代的T教授與下一世代S學生之間的命運共同體,
藉此詮釋台灣高等教育在這三個時代背景下的流轉與變遷。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310.pdf
作者簡介:
謝青龍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
現任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哲學與生命教育所專任教授
我常常一個人靜坐在深夜無人的書房,思索著生命與生活的意義,我體會到:當真理的探尋過程中摻入了人性,當真理的內涵中有了生命,或許,真理就不再是那麼地遙遠,它可能就在生活的週遭並隨處可見。於是,我對生命、對生活的觀點,又有了轉變。譬如走在路上,我會為一朵天邊的雲彩而駐足;行經水池,我會因為水波的流動而遐想;夜裡讀書,我會抬頭注視著星空而讚歎;半夜睡醒,我更會因為滿窗的月影而坐起……,這些生活中的瑣碎事物,似乎有個聲音逐漸地響起──抓住生命中每一個美的記憶!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中正大學傳播系特聘教授(青龍咖啡會員) 黃俊儒
縈繞在咖啡香氣裡的老派溫柔
我經常跟朋友炫耀,全嘉南平原最好喝的咖啡就在青龍老師的辦公室,而我總是幸運地隨時都可以參一腳。青龍咖啡高貴不貴,它的好喝來自對於咖啡豆品質、風味、鮮度、沖泡技法的考究,更重要的是那個品評咖啡的過程,就像《咖啡香》中T老師在跟P講解咖啡的時候一樣,每次我聽完點評,就果真豁然地嚐到了青龍老師所描述的各種味道,有花香、有水果、有煙燻、有哲理、有人生。
《咖啡香》是一部咖啡不多,但是香氣卻不時瀰漫的小說。在拜讀的過程中,我彷彿跌進了時光隧道,伴隨著文中偶而飄出來的咖啡味,不僅帶我重遊了過去自己曾經親身走過的學運現場,更幫我回顧了許多沒有實際經歷過的幾個台灣重要歷史片段。
依稀記得,當年野百合學運發生的時候,我正好是大一的新生,在那個年代,面對這種百年一遇的盛會,也就懵懵懂懂地跟同學去湊熱鬧。印象中當時看見各路人馬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會師,有一種各大門派齊聚光明頂的緊張感與儀式感。當學長姐在台前聲嘶力竭地倡議理念並絕食明志的時候,我跟同學在台下一邊叫好,一邊猛嗑便當,因為當時許多支援的物資湧入,有很多便當都是免費的,對於我們南部上來、飢腸轆轆的大一新生而言,那裡既是民主也是天堂。我不知道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中,那一場聚會究竟在我們心中埋下了什麼樣的種子?但肯定的是,它讓我們變得很不一樣。這樣的心情,在那晚立法院外聽見年輕世代的吶喊,雖然角色已經有很大的轉換,但卻有著同樣的悸動。
《咖啡香》的故事裡有許多相同的情懷,輔以更多歷史的考掘來豐富這個故事。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大哲學系事件,一路到野百合、太陽花,討論的主題從早年黨國教育的遺毒到晚近大學精神的崩壞,加上時不時作者就會冷不防跳出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馬克思、卡謬、沙特、漢娜鄂蘭…,這些元素透過主角P的身世之謎而串接起來,過程中像是一段自我心路的探尋歷程,閱讀完更有上了兩門社會學及哲學課的紮實感。打開《咖啡香》就像走進一間老咖啡館,一種夾雜著苦澀、香濃,卻又餘韻迴盪的感覺,很復古,也很柔情。
很難想像在現在的大學氛圍中,還能有幾位老師有機會可以騰得出手來寫小說,這麼知性且浪漫的事情,青龍老師辦到了,而且他自己十足就是小說中T與P兩個角色的綜合體。或許有人會覺得劇中主角P總是正義感爆表,一種自恃清高的唐吉軻德形象,但我看見更多的卻是一種沉澱豐饒的精神質感,一種真心不騙的老派溫柔。
「哪裡來的咖啡香?老師,咖啡不是苦的嗎?怎麼是酸的?」咖啡從來不會有單一的味道,打開《咖啡香》,就看你願意喝到哪一種。
推薦序二
監察委員 賴鼎銘
日前,青龍兄告知我,他寫了一本書,要我幫忙寫推薦序。與他知交多年,沒有多猶豫,就答應他的要求。只是心裡很好奇,除了寫評論,沒想到他竟然還寫起小說!
看到書名「咖啡香」三個字,讓我誤以為是談如何品味咖啡,但一瞧之下,才知他寫的是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為三個時代背景,發生在台灣高教界,橫跨三代人的故事。
為何取名「咖啡香」是有其含意的!書中特別從「精品咖啡」為例,指出「所謂的『精品咖啡』並不是指高價名牌的咖啡或是像精品專櫃的商品那樣,而是用來彰顯咖啡獨特性的一種說法而已。」
作者指出咖啡獨特性的原因,與「種植地區的土壤、海拔高度、種植方式、氣候環境、收成與處理」等等,都有關係;但「咖啡生豆的烘焙,更是影響一杯咖啡風味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好的烘焙,就不可能喚醒咖啡豆深層的靈魂;有了好的烘焙,我們才能藉由適當的沖煮手法,將咖啡豆的風味呈現出來。」
也因此,『精品咖啡』特指「一種咖啡美學的生活態度,從咖啡的品種、產地、烘焙、沖煮、到品嚐,每一個步驟與過程,都堅持著完美的理念,於是一杯成本十幾塊錢的咖啡,它不再只是苦澀的黑色汁液,而是充滿驚奇的香醇世界。所以,品味咖啡、欣賞咖啡,其實並不是有錢的人的專利,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
獨特性是這裡的關鍵,作者認為,能在生命的過程中,將生活理念貫徹出來的人,才發揮「獨特性」。「我們不一定會尊敬那些高官達人、也不一定會羨慕那些富貴人家,但我們卻會尊敬與羨慕每一個認真生活在自己專業或生命的人。」
這個獨特性,與教育的關聯性,正是這本小說的主軸:我們應該像種植、烘培及品味咖啡一般,認真思考如何培養出發現自我,發揮獨特性的人才。作者以電影〈春風化雨〉為例,指出主角的英文教師就是為了帶領學生發現自我而來。作者說,「教育的目的並不僅是為求生存,也不一定要社會化,更不應將學生規格化。」作者認為教育最單純的目的,「或許只是為了幫助我們發現自我,從而適性地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型態。看看那些古往今來的偉大人物,不論是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政治家、或文學家,他們之所以能成就其不凡的人生,固然是因為他們開創某一項特殊才能,或是對人類有卓越的貢獻,但他們卻都有另一項更基本的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真正發現自我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作者強調,「或許,所謂不凡的生命,當它褪去了繁華眩目的外表,其實也不過就是從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到發展自我的歷程而已。忽略了這點,那麼,人的一生中大多數的時光,就可能都是耗在追隨他人腳步,並且不斷感到挫敗的經驗;但若能體認到自我的獨特性,那麼,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發明家、創作家、藝術家、詩人。……教育的目的與功能不就是為了彰顯這樣的獨特性嗎?」
可惜的是,目前的教育體制及環境,「即使連這樣單純而原始的目的都很難達成了。姑且不論政府當局是如何將教育視為國家發展的工具或籌碼,就連許多身處教育最前線的教師們,都不脫功利或經濟取向的心態。試問,政府每年編列大筆教育預算,果真是為幫助學子們建立自主人格的定位與發展嗎?」
作者最大的批判,在於這十年來相關部會,「除了解除教育法規的管制、將教育工程民營化、大量的外包和彈性聘僱,讓教育逐漸商品化。」甚至,「更以競爭型的計畫獎補助款來箝制大學的自主性,全面介入各大學在研究、教學和學習上的自由度。這不僅讓各大學像遊牧民族一樣『逐教育經費水草而居』,而沒有了大學教育應有的長期理念與對本質的堅持,甚至各大學之間為了競爭型獎補助款而惡性競爭,從而使績效、評鑑、KPI等手段成為變相壓迫教職員生的工具,甚或是造假的數據。」
面對這樣的競爭環境,作者覺得現代的私校教師面對,如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文中描述的處境,必須永無止境地推著巨石上山。雖然憐憫教師如薛西弗斯一樣,過著日復一日,了無意義的重複性工作,但作者以存在主義者的精神,體切了解雖然沒有意義,整個環境又是如此非理性,但「當薛西弗斯無視於命運的作弄,認清生命本身的荒謬性時,在這瞬間,他便超越了那塊巨石,也超越了命運。」
小說有時是虛構,但對了解作者的老朋友來說,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裡面的主角,是作者及其好友的融合,仔細追索,大約能捕捉出來是誰。主角所處的學校,為了爭奪公部門的經費及認可,塑造出如傅柯所說的全景監視場域,老師為了生存,不得不曲意配合。但主角偏偏就是扮演薛西弗斯的角色,為了抗衡這種體制的壓迫,所面對的衝突、痛苦,及奮力掙扎而站起的勇氣,也更令人動容。
看這樣一本書,也都會幫我們提醒自己經歷的一切。筆者回憶1990年自美回台後的高等教育教研歷程,有著共同的體會;剛回來執教的那個年代,一班七、八成眼睛發亮的學生,令人有學術傳承的希望。但曾幾何時,大學高錄取率造成的學生無所不收趨勢,及學術風向的轉變,讓知識鑽研(Intellectul digging)型學生已如鳳毛鱗爪,一班能有五、六對對著老師講課發亮的眼睛,已屬偷笑。再加上,高教機構多半已質變成職業訓練所,更多私校的家產化,無不讓人痛心教育理想的失落。
最近,與三批北、中、南地區私校教師的座談,才體會系所辦公費遽降、自備教學設備、網路龜速、助教短缺、減課減薪、年終歸零、併系併班、迫兼行政、迫幫招生、教學兼諮商、一般生及特教生混教等等問題已是當代私校教師,每天要面對的噩夢。怪不得,有不少教師,急著要從教學現場,激流勇退。
如果有時間,筆者其實也想學作者,寫一寫從T大到S大到T大的故事。擴而大之,如果更多私校朋友能提筆寫出這二、三十年,台灣高教的變遷實錄,應該有助於社會了解私校崩壞的景況,解決我們當前面對的困境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謝青龍
優惠價: 88 折, NT$ 334 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一場教授與校方的爭鬥於焉展開,一宗教育界的司法案震動社會各界。
◎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這是一部適合一邊品味咖啡香氣,一邊烘焙人生與教育的小說。
◎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大哲學系事件,一路到野百合、太陽花,回顧台灣重要的歷史片段,我們因此看見了黨國體制的崩解。
◎大學校園的改革力量與社會良知,是否已在「企業化營利學院」中全面瓦解?在台灣高等教育杏壇現形記中,誰又是《動物農莊》的「老大哥」呢?
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學運作為三個時代的背景,以故事主角P作為中介,
串起上一世代的T教授與下一世代S學生之間的命運共同體,
藉此詮釋台灣高等教育在這三個時代背景下的流轉與變遷。
一通深夜電話叫醒N大學社會系的教授P,他的學生在太陽花學運中被警察逮捕,他在趕往警局保釋學生的過程中,看到了學生為台灣自由民主付出的熱情與心力,在感動之餘,回想起自己就讀K大學時的青澀模樣,更憶起了當年他的啟蒙老師──K大學哲學系的T教授,那位遞給他人生第一杯咖啡的恩師……
面對N大學的無情打壓,學生S1燒炭自殺,並引起輿論喧嘩。然而媒體的報導方向,非但沒有揭露校方的壓迫,反將矛頭指向學生S的知情不報,使S被迫退學、失蹤……
教授P在找尋S的過程中,發現S家族就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為避難而遷居至屏東山區,P並從S的口中獲知一件更為震驚的事…… 激起P決心追索事件的真相……
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學運作為三個時代的背景,以故事主角P作為中介,
串起上一世代的T教授與下一世代S學生之間的命運共同體,
藉此詮釋台灣高等教育在這三個時代背景下的流轉與變遷。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310.pdf
作者簡介:
謝青龍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
現任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哲學與生命教育所專任教授
我常常一個人靜坐在深夜無人的書房,思索著生命與生活的意義,我體會到:當真理的探尋過程中摻入了人性,當真理的內涵中有了生命,或許,真理就不再是那麼地遙遠,它可能就在生活的週遭並隨處可見。於是,我對生命、對生活的觀點,又有了轉變。譬如走在路上,我會為一朵天邊的雲彩而駐足;行經水池,我會因為水波的流動而遐想;夜裡讀書,我會抬頭注視著星空而讚歎;半夜睡醒,我更會因為滿窗的月影而坐起……,這些生活中的瑣碎事物,似乎有個聲音逐漸地響起──抓住生命中每一個美的記憶!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中正大學傳播系特聘教授(青龍咖啡會員) 黃俊儒
縈繞在咖啡香氣裡的老派溫柔
我經常跟朋友炫耀,全嘉南平原最好喝的咖啡就在青龍老師的辦公室,而我總是幸運地隨時都可以參一腳。青龍咖啡高貴不貴,它的好喝來自對於咖啡豆品質、風味、鮮度、沖泡技法的考究,更重要的是那個品評咖啡的過程,就像《咖啡香》中T老師在跟P講解咖啡的時候一樣,每次我聽完點評,就果真豁然地嚐到了青龍老師所描述的各種味道,有花香、有水果、有煙燻、有哲理、有人生。
《咖啡香》是一部咖啡不多,但是香氣卻不時瀰漫的小說。在拜讀的過程中,我彷彿跌進了時光隧道,伴隨著文中偶而飄出來的咖啡味,不僅帶我重遊了過去自己曾經親身走過的學運現場,更幫我回顧了許多沒有實際經歷過的幾個台灣重要歷史片段。
依稀記得,當年野百合學運發生的時候,我正好是大一的新生,在那個年代,面對這種百年一遇的盛會,也就懵懵懂懂地跟同學去湊熱鬧。印象中當時看見各路人馬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會師,有一種各大門派齊聚光明頂的緊張感與儀式感。當學長姐在台前聲嘶力竭地倡議理念並絕食明志的時候,我跟同學在台下一邊叫好,一邊猛嗑便當,因為當時許多支援的物資湧入,有很多便當都是免費的,對於我們南部上來、飢腸轆轆的大一新生而言,那裡既是民主也是天堂。我不知道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中,那一場聚會究竟在我們心中埋下了什麼樣的種子?但肯定的是,它讓我們變得很不一樣。這樣的心情,在那晚立法院外聽見年輕世代的吶喊,雖然角色已經有很大的轉換,但卻有著同樣的悸動。
《咖啡香》的故事裡有許多相同的情懷,輔以更多歷史的考掘來豐富這個故事。從二二八事件、《自由中國》雜誌、《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大哲學系事件,一路到野百合、太陽花,討論的主題從早年黨國教育的遺毒到晚近大學精神的崩壞,加上時不時作者就會冷不防跳出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馬克思、卡謬、沙特、漢娜鄂蘭…,這些元素透過主角P的身世之謎而串接起來,過程中像是一段自我心路的探尋歷程,閱讀完更有上了兩門社會學及哲學課的紮實感。打開《咖啡香》就像走進一間老咖啡館,一種夾雜著苦澀、香濃,卻又餘韻迴盪的感覺,很復古,也很柔情。
很難想像在現在的大學氛圍中,還能有幾位老師有機會可以騰得出手來寫小說,這麼知性且浪漫的事情,青龍老師辦到了,而且他自己十足就是小說中T與P兩個角色的綜合體。或許有人會覺得劇中主角P總是正義感爆表,一種自恃清高的唐吉軻德形象,但我看見更多的卻是一種沉澱豐饒的精神質感,一種真心不騙的老派溫柔。
「哪裡來的咖啡香?老師,咖啡不是苦的嗎?怎麼是酸的?」咖啡從來不會有單一的味道,打開《咖啡香》,就看你願意喝到哪一種。
推薦序二
監察委員 賴鼎銘
日前,青龍兄告知我,他寫了一本書,要我幫忙寫推薦序。與他知交多年,沒有多猶豫,就答應他的要求。只是心裡很好奇,除了寫評論,沒想到他竟然還寫起小說!
看到書名「咖啡香」三個字,讓我誤以為是談如何品味咖啡,但一瞧之下,才知他寫的是以白色恐怖、野百合和太陽花為三個時代背景,發生在台灣高教界,橫跨三代人的故事。
為何取名「咖啡香」是有其含意的!書中特別從「精品咖啡」為例,指出「所謂的『精品咖啡』並不是指高價名牌的咖啡或是像精品專櫃的商品那樣,而是用來彰顯咖啡獨特性的一種說法而已。」
作者指出咖啡獨特性的原因,與「種植地區的土壤、海拔高度、種植方式、氣候環境、收成與處理」等等,都有關係;但「咖啡生豆的烘焙,更是影響一杯咖啡風味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好的烘焙,就不可能喚醒咖啡豆深層的靈魂;有了好的烘焙,我們才能藉由適當的沖煮手法,將咖啡豆的風味呈現出來。」
也因此,『精品咖啡』特指「一種咖啡美學的生活態度,從咖啡的品種、產地、烘焙、沖煮、到品嚐,每一個步驟與過程,都堅持著完美的理念,於是一杯成本十幾塊錢的咖啡,它不再只是苦澀的黑色汁液,而是充滿驚奇的香醇世界。所以,品味咖啡、欣賞咖啡,其實並不是有錢的人的專利,咖啡真正的內涵,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哲學美學。」
獨特性是這裡的關鍵,作者認為,能在生命的過程中,將生活理念貫徹出來的人,才發揮「獨特性」。「我們不一定會尊敬那些高官達人、也不一定會羨慕那些富貴人家,但我們卻會尊敬與羨慕每一個認真生活在自己專業或生命的人。」
這個獨特性,與教育的關聯性,正是這本小說的主軸:我們應該像種植、烘培及品味咖啡一般,認真思考如何培養出發現自我,發揮獨特性的人才。作者以電影〈春風化雨〉為例,指出主角的英文教師就是為了帶領學生發現自我而來。作者說,「教育的目的並不僅是為求生存,也不一定要社會化,更不應將學生規格化。」作者認為教育最單純的目的,「或許只是為了幫助我們發現自我,從而適性地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型態。看看那些古往今來的偉大人物,不論是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政治家、或文學家,他們之所以能成就其不凡的人生,固然是因為他們開創某一項特殊才能,或是對人類有卓越的貢獻,但他們卻都有另一項更基本的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真正發現自我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作者強調,「或許,所謂不凡的生命,當它褪去了繁華眩目的外表,其實也不過就是從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到發展自我的歷程而已。忽略了這點,那麼,人的一生中大多數的時光,就可能都是耗在追隨他人腳步,並且不斷感到挫敗的經驗;但若能體認到自我的獨特性,那麼,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發明家、創作家、藝術家、詩人。……教育的目的與功能不就是為了彰顯這樣的獨特性嗎?」
可惜的是,目前的教育體制及環境,「即使連這樣單純而原始的目的都很難達成了。姑且不論政府當局是如何將教育視為國家發展的工具或籌碼,就連許多身處教育最前線的教師們,都不脫功利或經濟取向的心態。試問,政府每年編列大筆教育預算,果真是為幫助學子們建立自主人格的定位與發展嗎?」
作者最大的批判,在於這十年來相關部會,「除了解除教育法規的管制、將教育工程民營化、大量的外包和彈性聘僱,讓教育逐漸商品化。」甚至,「更以競爭型的計畫獎補助款來箝制大學的自主性,全面介入各大學在研究、教學和學習上的自由度。這不僅讓各大學像遊牧民族一樣『逐教育經費水草而居』,而沒有了大學教育應有的長期理念與對本質的堅持,甚至各大學之間為了競爭型獎補助款而惡性競爭,從而使績效、評鑑、KPI等手段成為變相壓迫教職員生的工具,甚或是造假的數據。」
面對這樣的競爭環境,作者覺得現代的私校教師面對,如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文中描述的處境,必須永無止境地推著巨石上山。雖然憐憫教師如薛西弗斯一樣,過著日復一日,了無意義的重複性工作,但作者以存在主義者的精神,體切了解雖然沒有意義,整個環境又是如此非理性,但「當薛西弗斯無視於命運的作弄,認清生命本身的荒謬性時,在這瞬間,他便超越了那塊巨石,也超越了命運。」
小說有時是虛構,但對了解作者的老朋友來說,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裡面的主角,是作者及其好友的融合,仔細追索,大約能捕捉出來是誰。主角所處的學校,為了爭奪公部門的經費及認可,塑造出如傅柯所說的全景監視場域,老師為了生存,不得不曲意配合。但主角偏偏就是扮演薛西弗斯的角色,為了抗衡這種體制的壓迫,所面對的衝突、痛苦,及奮力掙扎而站起的勇氣,也更令人動容。
看這樣一本書,也都會幫我們提醒自己經歷的一切。筆者回憶1990年自美回台後的高等教育教研歷程,有著共同的體會;剛回來執教的那個年代,一班七、八成眼睛發亮的學生,令人有學術傳承的希望。但曾幾何時,大學高錄取率造成的學生無所不收趨勢,及學術風向的轉變,讓知識鑽研(Intellectul digging)型學生已如鳳毛鱗爪,一班能有五、六對對著老師講課發亮的眼睛,已屬偷笑。再加上,高教機構多半已質變成職業訓練所,更多私校的家產化,無不讓人痛心教育理想的失落。
最近,與三批北、中、南地區私校教師的座談,才體會系所辦公費遽降、自備教學設備、網路龜速、助教短缺、減課減薪、年終歸零、併系併班、迫兼行政、迫幫招生、教學兼諮商、一般生及特教生混教等等問題已是當代私校教師,每天要面對的噩夢。怪不得,有不少教師,急著要從教學現場,激流勇退。
如果有時間,筆者其實也想學作者,寫一寫從T大到S大到T大的故事。擴而大之,如果更多私校朋友能提筆寫出這二、三十年,台灣高教的變遷實錄,應該有助於社會了解私校崩壞的景況,解決我們當前面對的困境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