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叢書之最後一冊,聚焦於工商管理與臨床療癒,依序探究「組織與領導」、「組織行為與廣告說服」,以及「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本土化」三大主題,並由對此議題長期耕耘之學者專家所撰寫整理。
在「組織與領導」中,又分為三章,即回顧本土心理學在不同領導中(家長式領導、關係與差序式領導等)之意涵與機制。而在「組織行為與廣告說服」,則逐次探討組織忠誠、時間觀與廣告效果之特性。最後,在「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本土化」,則深探華人本土心理治療的核心意義,以及由此帶入如何進行與深化本土心理學的「教」與「學」。
作者簡介:
李維倫
美國Duquesne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
林升棟
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廣告與傳媒經濟系教授、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林佳樺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候選人,中正大學心理學碩士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科技系統管理碩士。
林姿葶
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林耀盛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周婉茹
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臺灣工商心理學學會副秘書長。
姜定宇
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心理學系訪問學者。
黃敏萍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組織行為暨人力資源博士,曾至法國INSEAD商學院擔任訪問學者。現任元智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博士班暨經營管理碩士班主任。
彭榮邦
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鄭伯壎
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傅斯年紀念講座教授,以及社會科學類國家講座主持人,並為臺灣組織行為與領導研究領域的開拓者。
劉宏信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現任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副執行長。
章節試閱
第二十三章 華人組織中的領導
一、前言
古今中外,領導現象都是一個令人重視的研究課題,理由是一位卓越的領導者往往能夠力挽狂瀾,締造豐功偉業,甚至改寫人類的歷史。而自古以來,歷史學家、哲學家就常常對領導現象加以說明與詮釋,試圖揭開領導的神祕面紗。甚至著名的君臣對話錄、名人的演說也就成了許多人學習的對象,以便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然而,由於領導是一個頗為複雜的現象,要透過這種瑣碎與片斷的臆測掌握領導的現實,實屬不足。因而,在二十世紀之交,終於開啟了科學性的領導研究與探討。
從領導研究的歷史軌跡來看,這種科學性的探討,在1980 年以前的西方,幾乎都是採取準則式的研究途徑(nomothetic approach),堅持領導現象與領導內容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太應該受到文化、地域、國家的影響,甚至宣稱有全球性、普遍性的領導作風存在(House et al.,1997)。然而,在1980 年以後,許多研究者在透過理論整合與跨文化取徑的反思,承認領導內涵頗受文化的影響,不能視之不見。他們強調:雖然領導也許是全球共有的現象,但領導的內容卻是鑲嵌在文化之下的,隨著文化的不同,領導的內涵及其與效能的關係是有差異的(Chemers,1993; Hofstede, 1980)。
究竟領導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抑是一種鑲嵌在文化底下的特定表現?目前學界對這種爭論已經取得了一致的共識,認為領導及其
效能頗受文化的影響,而且,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歧異(cultural diversity)的管理也變得日益重要。派駐海外的管理者並不能光靠一套由西方或母國發展出來的管理與領導規範,就可在異國發揮經營績效,甚至可能橘逾淮為枳,產生負面效果(Cox, 1993)。
在學術研究上,已有許多研究與個案證實了領導應該是鑲嵌在文化下的一種特殊現象(Hofstede, 1980; Hofstede & Bond, 1988; House et al.,2004)。一個典型的例子,是Hofstede(1980)針對IBM 全球四十幾個國家的員工所進行的文化價值與研究。他從個人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的規避,以及陽剛化等四個層面,來剖析各國的文化價值,結果發現:(1) 接受研究的四十幾個國家,在四個向度上,可以形成數個清晰可辨、迥然不同的文化群;(2) 相對於英美等西方國家,東亞或海外華人的國家或地區,如香港、新加坡、臺灣及韓國,在文化價值是十分相似的,而形成文化集群,並與西方國家則大異其趣。其中,與領導行為具有密切關聯的上下權力距離,華人社會與西方的差異頗大:華人社會的權力距離較大,而西方較小,尤其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群。
Hofstede 與Bond(1988)據此質疑美式組織管理的文化普同性,認為領導放在不同的文化場域,能展現其原有效果的假定是需要受到質疑的。
因為雖然領導是一種社會影響歷程,這種過程也許具有普同性,較少受到國界或文化的阻隔;然而,領導的內涵、領導作風,以及實務作法卻頗受文化的影響。領導者選擇何種領導作風,在大多數狀況下,會反映其文化價值,而不見得完全是個人意志的決定;同時,究竟何種領導作風有效,也會受制於社會脈絡的影響(Farh & Cheng, 2000; Gelfand et al., 2017)。
以華人社會而言,從現有的研究證據來看,西方(如英美諸國)所強調的個人主義,以及上下之間的權力差距較小,彼此較為平等的傾向,與華人社會所強調的社會取向,如集體主義與上下權力差距大十分不同。這種不同不唯在臺灣、香港、新加坡等東亞三小龍,以及東南亞的華人企業中發現,針對中國的研究亦肯定了上述差異(Takeuchi et al., 2020)。
第二十三章 華人組織中的領導
一、前言
古今中外,領導現象都是一個令人重視的研究課題,理由是一位卓越的領導者往往能夠力挽狂瀾,締造豐功偉業,甚至改寫人類的歷史。而自古以來,歷史學家、哲學家就常常對領導現象加以說明與詮釋,試圖揭開領導的神祕面紗。甚至著名的君臣對話錄、名人的演說也就成了許多人學習的對象,以便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然而,由於領導是一個頗為複雜的現象,要透過這種瑣碎與片斷的臆測掌握領導的現實,實屬不足。因而,在二十世紀之交,終於開啟了科學性的領導研究與探討。
從領導研究的歷史軌跡來看,這...
作者序
序
由楊國樞先生所創建之華人本土心理學,發展至今數十餘載,從起先的為何本土,何為本土,積累至今而出如何本土,乃至於整合本土。就先從基本的發展來看,自1991年出版的《本土心理學研究》剛過第五十期。同一時期,又陸續出版了《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系列叢書(1991年到1993年)。之後,於2005年,更是由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共上下兩冊,匯集了當時本土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內容,這套叢書不僅是在學術界深獲好評,在兩岸三地華人心理學術社群中有諸多回響,且也成為大專院校(尤其研究所階段)本土心理學知識的重要教材。然而,楊國樞先生於2018年辭世,學術界不僅深感遺憾,也由此讓諸多本土心理研究學者重新反思,自上次成書至今,時過境遷已久,本土心理學知識內容至今積累更甚,係以更需要再次進行爬梳整理。據此,本叢書不只是對華人本土心理學的再次匯聚,同時也是紀念楊國樞先生一直以來對本土心理研究的引領投入,以他帶領創辦《本土心理學研究》一學刊,及開啟「系列叢書」的1991年為標記,到本書預期出版的2021年,正好30年,是故取名為《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
從2018至今,主編群廣邀相關學者多次討論,我們也重新沉澱反思,這數十年來自身所涉入的本土心理學領域,於內部(華人社群)之演進和與外部(國際學界)之對話。至終,透過將近三年的時間,由諸位作者撰寫內容,再由各自子領域專輯編審統整集合,並先提供初步的書寫意見,待該章作者修改回覆後,才再整理匯集。故此次更新再版,於質與量都有極大的突破。首先,以冊數來論,由之前的兩冊(上、下)拓展延伸至三冊,字數更高達一百多萬字。於內容來看,更強化了主題性,上、中、下三冊依序為《華人本土心理學(上冊):本土研究取徑及理論》、《華人本土心理學(中冊):自我、人際與家庭關係》、《華人本土心理學(下冊):工商管理與臨床療癒》,即是從本質方法論,到以個人延伸至他者的主題脈絡,乃至於生活場域中的具體實踐。此外,上、中、下每冊各自又含有三大部分(篇),共九大篇,共計三十一章。
更進一步地,對照於2005年初版之作者序中,其中提到希冀於未來能擴增相關章目,包含華人本土自我歷程、華人性格研究、中庸思維、華人家庭教養、華人家長式領導、華人本土心理治療等。這些內容均於此次更新再版都有專章論述之,故也是補充且延伸甚而突破了初版內容。以下,我們將依序說明三冊內容之安排,並介紹其中增添與亮點。
1. 上冊:本土研究取徑及理論
首先,在這一冊的內容,主要是追蹤「華人本土心理學」第一版出版之前後,過去30 年間「憑文化的根基闖天地」,在三個方面的研究進展:(1)如何做本土研究的理論探討;(2)傳統概念的心理學研究成果;(3)現代化對華人社會帶來的價值變遷及融合方式的報告及反思。
本冊第一部分的內容,主要就是在追蹤第1版出版之後,在本土理論研究方面的進展,包括了黃光國、翟學偉及楊中芳所寫的三篇文章。他們三位在本土研究這個領域都算是老兵了,各自對要如何進行本土研究有他們不同的切入點及領悟。對比他們在這兩版中的論述,提供讀者一個機會看到個別本土理論發展的歷程。在這一部分的最後,鍾年記錄了早年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者在出洋考察學習後,對國人要如何革新所作的深思,提供了一個作本土研究的初心,是一個很重要的補遺及喚醒。
黃光國由其早年對人情、面子、關係的本土建構出發,走入用西方建構實在論去重新思考作本土研究的取徑,到近來提出做本土研究不能困於心理學或社會學的門戶之限,要用一個社會科學整合的宏觀角度來構思華人的生活世界。翟學偉早年是從面子開始研究的,他歷經了以各種視角來詳盡探討的過程,也經過與自我、人情、人際關係等放在一起探研的階段,促使他提出建構以一個宏觀社會交往架構來做本土研究的取徑。楊中芳多年對傳統中庸概念所做的心理學研究,讓她領悟到中庸實踐思維,有別於我們現在視為當然而的主流心理學思考進路,因而主張將之發展成為一套本土研究取徑。編者認為三者反映了難得的「殊途同歸」。
在本冊第二部分中,記述了三個將華人文化傳統概念進行心理學研究的案例。這一研究取徑,相對於換用其他科學範式來作本土研究的取徑,可以說是最原始、最直接也是最保守的嘗試。只是把在現今華人社會中,尚在運作的傳統概念,孝道及中庸,沿用主流心理學現有的實證研究範式,加以探研之。然而,這樣原本簡單的構想,經過多年的探研及浸泡,反覆地與西方主流研究進行交流與對話,卻最終各自走上不同的本土道路。楊中芳藉之領悟到主流思考進路對貼切地研究本土心理課題的「力不從心」之處,從而提出換用中庸思維進路,來做本土研究的建議。而曹惟純、葉光輝多年研究孝道的經歷及成果,卻引領他們走向將所得的認知發展理論應用到其他研究課題,甚至到普世領域之中。編者認為這兩個案例反映的是和諧的「分道揚鑣」。韋慶旺的研究固然也是在探討中庸這個課題,但是確對「中庸」到底是什麼,作了更細緻、深入的剖析,並用了一個普世價值的架構,來加寬對它涵義的理解。
在本冊的第三部分中,主要是記敘臺灣及中國大陸社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吸收及融合外來文化,從而促成自身文化改變的實例。王叢桂的重點是放在臺灣工作價值觀的流觴;周玉慧則是放在臺灣對家庭價值觀的變遷;彭泗清則從中國大陸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中,在消費價值觀及行為方面的轉移。楊世英則是從她多年探討的智慧研究資料去發現臺灣社會有很容易接受及融合外來文化的價值取向,從而建議在今後的本土心理研究中要加強探討文化複合的各種取徑的研究。研究價值觀不免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全球普世性/文化特殊性;另一個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四位作者在文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這些問題。價值觀本身肯定涉及的是理想層面,其中確實有許多普世的成分在內;然而,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將之付諸實行,倒真應該是本土研究者的關注點。本書這一部分的四位作者都非常盡力地反映了這一點。
2. 中冊:自我、人際與家庭篇
到了中冊,則是進入更為具體之領域主題,三大主題分別是「自我與性格」、「愛情、婚姻、家庭」與「人際與群際關係」,也由此呼應2005 年初版中對於這些領域的疏漏補遺。
對於自我與性格的部分,共有四章,先由孫蒨如對於楊國樞先生在華人自我四元論的建構進行縝密豐富的說明,尤其分析了此四種自我取向: 個人取向、關係取向自我、家族(團體)取向自我、他人取向之特性,以及可透過實驗方法進行區辨和機制探討。楊宜音與張曙光一文則更進一步地從宏觀文化層次,探討華人自我觀中之「公」與「私」之運作和內涵, 且更回歸到思考「關係」作為華人自我構念之本質意義。最後,許功餘、莊詔鈞、蔡沂珊則對於華人性格研究進行極完善的闡述跟分析,且是透過兩章之篇幅,先說明華人性格在「因素與結構面」的特性,並且比較了不同研究取徑所得的結果。之後,再細部探討華人性格對於各種心理功能和適應的影響機制,從個人層次(如心理健康)到人際層次(如關係品質) 之關聯與路徑,都有相當詳實統整的介紹。
中冊的第二部分,則是探討華人社會心理中的愛情、婚姻、家庭關係,共有三章。首先,由張思嘉、楊淑娟透過華人歷史文化的追溯,對比於西方以浪漫為基礎的愛情觀,進而分析兩者對於現下社會的影響。利翠珊一文則探究進入婚姻中的夫妻關係,並且也分析社會與法律政策的影響,以及不將婚姻關係視為一停滯不動的狀態,而是富含不同階段性的「起、承、轉、合」,係由此探究在這階段中的婚姻適應與調節。最後, 許詩淇更是聚焦於華人社會中耳熟能詳的「婆媳關係」,其文章標題就以「嫁娶vs. 結婚」,直接道出華人社會與西方社會對婚姻關係上的認知與定位差異,且由此思考「家庭」之功能和內涵在本質意義的出入。有趣的是,這三章都多少提及現今的小說、散文甚或連續劇內容,並也提及古文經典中之語句論述,甚能感受到華人心理對於「愛、婚、家」的不變與變。
中冊的最後一部分則是人際與群際關係,共有四章。首先,由林瑋芳對於華人在「忍」的樣貌與機制做了更完整的說明,並且比對近期北美心理在情緒壓抑和犧牲行為上的差異,更精緻地展現出「忍」在華人人際中的多層次性與正向功能。黃囇莉一文則對其早先提出的人際衝突與和諧模型進行了更完整的回顧,歸納整理的其自博士論文至今的相關文獻,並也針對不同人際關係(如職場主管部屬、青春期友誼、親子家庭)下的衝突與和諧歷程予以闡述,展現了其理論觀點更豐富的延伸與突破。之後,再由李怡青對於華人群際關係進行深入探討,尤其聚焦在群族和性別領域,這也是近代華人社會中相當迫切的議題,從個人層次延伸至社會認同層次,並且也充分整理兩岸三地之間的資料和觀點。最後,許詩淇與簡晉龍則再聚焦於華人社會互動中的親疏尊卑關係,反思在先天既有名分與後天實然互動中,並且搭配權威而形成所謂親親尊尊之人情往來,由此衍生出更富層次性與交織性的互動角本。有趣的是,這四個章節在上一次的版本中均有,都是本土心理早先關注的議題,但熱度不僅沒有隨時間削弱,反而是更加獲得關注,理論拓展跟實際面向也愈趨豐富。
3.下冊:工商管理與臨床療癒
本書的最後一冊,則是聚焦於實務應用場域—工商與心理治療,這部分也是三大部分,依序為「組織與領導」、「組織行為與廣告說服」、「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本土化」。首先,在工商組織心理與行為的研究中,新版篇幅擴大許多,增益了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主要是以鄭伯壎教授研究團隊之華人領導研究,係由他與黃敏萍完整地回顧其家長式領導的三元模式:威權領導、仁慈領導以及德行領導,並闡述其中機制跟對組織效能的影響。接續於此,其後由林佳樺、姜定宇則深入探究差序式領導,即是點出了「關係」於華人職場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並且仔細審視出才(庸)、忠(逆)、質(劣)、群(孤)、親(疏)之內涵與影響。最後,周婉茹則更進一步地聚焦於威權領導之獨特意涵,且對於已發表的一百多篇文獻進行大規模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與系統性回顧,此般呈現不只能見作者之用心,更讓人意識到該領域的蓬勃發展。
下冊的第二部分承接前脈絡,先是由姜定宇與鄭伯壎對於華人組織中的「忠誠」,他們先是對比了西方相近概念如組織承諾與組織公平行為,在由此回顧出《忠經》於更後設層次中對華人社會的影響,是以點出了犧牲、服從、配合、輔佐的華人文化組織文化特殊性。林姿葶一文則開拓了一個新興華人組織議題,即是從動態的「時間觀」予以著手,尤其從《周易》與佛學的角度,探究華人組織在面對不同時間尺度之變動知覺,並由此帶出特有的華人組織中的時間觀領導。最後,林升棟一文則進入更為貼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面向:消費與廣告說服。其細緻比較了經典廣告在東西文化間之差異,且點出了典型西方說服研究中在「情」與「理」之二元架構限制性,進而提出了華人說服歷程中乃需要「情理交至、主客相容」的整合觀點,而非僅以「以理束情;主客相分」的侷限立場。
下冊的最一部分則是探究華人心理治療實務現場,共有三章。首先,林耀盛與劉宏信從「倫理療癒」之本土化切入臨床心理場域,並以詮釋現象學的觀點和方法探究人文臨床的可能,是以不只是心靈上的療「癒」,更是貼近生活上親臨的療「遇」。李維倫更承接於此,先從民間宗教行巫探究華人「受苦」轉化甚或昇華,進而帶出整合「心性」與「倫理」的「柔適照顧」。最後,彭榮邦以自身在大學場域中教導本土心理學的經驗為起始,反思華人臨床心理學訓練在實習現場中感知到的「學用落差」,進而重新解構「本土心理學」一詞,由此衍伸出生活即是本土、生命即是學習,兩相並至而出的「本土心理+學」。最後這一部分,在15年前的初版書中,主要是由余德慧老師主筆撰寫。惜天不假年,余德慧老師也於2012年辭世,然而從這次再版內容來看,能見其發展並沒有因此中斷,而是有更積極的開拓,且更是將理論面和實務面完好接合,為本土心理學應用上提供了一個良好典範。
最後,我們要再次深深感謝本書的所有作者(超過三十名學者專家),爬梳彙整了如此豐富的內容。起先,我們本來預計以一年的書寫期程(自2018年開始),再搭配審查與出版程序,期望能在2021年出版,以趕上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的「第十二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該會也是由楊國樞先生於1995年發起籌辦至今。本想於會議前完書,也同時紀念楊國樞先生在本土心理學上的奉獻。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打亂了世界秩序,對於學術界也帶來巨大衝擊,本書篇章之作者們多於大專院校服務,因應著各式臨時變動,著實費心費力。所幸且感佩的是,即使在面對如此紛擾,作者群依舊再接再厲,僅以又額外一年的時間完成書稿,且「第十二屆華人心理學家」也因應疫情延期至2022年,如此這份紀念仍然可能。於末,我們期許本土心理學能因本叢書出版,讓本土心理學術社群更由此啟發激盪,引領出更具深度與廣度的本土心理研究,並且期待下一個15甚或30年,能看到更嶄新的一頁。
序
由楊國樞先生所創建之華人本土心理學,發展至今數十餘載,從起先的為何本土,何為本土,積累至今而出如何本土,乃至於整合本土。就先從基本的發展來看,自1991年出版的《本土心理學研究》剛過第五十期。同一時期,又陸續出版了《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系列叢書(1991年到1993年)。之後,於2005年,更是由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共上下兩冊,匯集了當時本土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內容,這套叢書不僅是在學術界深獲好評,在兩岸三地華人心理學術社群中有諸多回響,且也成為大專院校(尤其研究所階段)本土心理學知識...
目錄
序
第七篇 組織與領導(鄭伯壎主編)
第二十三章 華人組織中的領導/鄭伯壎、黃敏萍
第二十四章 關係與差序式領導/林佳樺、姜定宇
第二十五章 威權領導:概念演進與分化/周婉茹
第八篇 組織行為與廣告說服(鄭伯壎主編)
第二十六章 華人組織中的忠誠/姜定宇、鄭伯壎
第二十七章 華人組織中的時間觀/林姿葶
第二十八章 從廣告效果看華人的說服理論/林升棟
第九篇 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本土化(林耀盛主編)
第二十九章 臨床心理學與倫理療癒本土化:詮釋現象學取徑的開展/林耀盛、劉宏信
第三十章 從倫理療癒、柔適照顧到存在催眠治療:奠基於本土現象的一般性心理治療理論/李維倫
第三十一章 人文心理學的播種:我如何在大學教本土心理學/彭榮邦
序
第七篇 組織與領導(鄭伯壎主編)
第二十三章 華人組織中的領導/鄭伯壎、黃敏萍
第二十四章 關係與差序式領導/林佳樺、姜定宇
第二十五章 威權領導:概念演進與分化/周婉茹
第八篇 組織行為與廣告說服(鄭伯壎主編)
第二十六章 華人組織中的忠誠/姜定宇、鄭伯壎
第二十七章 華人組織中的時間觀/林姿葶
第二十八章 從廣告效果看華人的說服理論/林升棟
第九篇 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本土化(林耀盛主編)
第二十九章 臨床心理學與倫理療癒本土化:詮釋現象學取徑的開展/林耀盛、劉宏...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