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誌對於情緒、情感與多重感官身體經驗的紀錄,
有如一部部檔案,以交錯之異質空間,再現我們處身於世的時代性。
作者深入中國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村寨,展開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蹲點,在一座名為Fangf Bil的苗寨與高地Hmub人朝夕相處,從村落日常與儀式生活的實踐中,關注Hmub人社群及個人主體在當代重組、變遷及再現的歷程,為區域、族群及方法論方面非常重要的人類學研究。
本書透過民族誌來描述與闡述親屬與性別,婚姻與情感的特性、對話性,來探索人類社群在一區域歷史脈絡裡的社會性,以及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對話張力;從苗族親屬與情感,身體經驗與日常的村落民族誌書寫,討論看來微不足道的現象,所展現的社群與個人相互協商或積極對話,及其對於族群、社會或個人的瞭解,所凸顯的獨特意義與重要性。作者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並在其所長期進行田野研究的黔東南台江地區,結合生命史研究與語言人類學研究,討論苗族民間口傳文學(古歌),面對書寫體系的介入,在記音與翻譯的過程中,家譜的編撰過程中,呈現行動者的主體性與知識的建構性。
・本書特色
1. 深入耕耘區域、族群研究以及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等面向的民族誌書寫。
2. 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
3. 在描述與闡釋以親屬為底蘊之村寨社會外,同時關注個人的主體性,諸如情緒、情感、身體感等主觀經驗,及其與社會整體理想的對話性。
作者簡介:
簡美玲
臺灣後山的宜蘭羅東出生,花東縱谷瑞穗村長大,現寓居新竹。臺灣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1990年代起,通過民族誌田野與書寫,開展對臺灣、中國西南與華南、馬來西亞等地方社會,進行南島語族(Pangcah,阿美族)、貴州苗族(Hmub)、客家、海外華人之族群、親屬與性別、語言、情感人類學、歷史人類學等議題的探索。著述《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情感與婚姻》(2009)、《清水江邊與小村寨的非常對話》(2009)、《貴州東部村寨物語:Hmub人的日常、情感及語言》(2022),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2010)、《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2021)、《百年往返:走訪客家地區的日本學者》(2021),撰述人類學相關學術議題之中、英文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數十餘篇。
章節試閱
導言
人類學的民族誌書寫以較微觀而具體細膩的風格,展開對人類經驗現象的描述與討論,以及對人類整體知識的探索與開拓,並持續展現其獨特性與重要性。人類學的理論議題、方法論與對區域研究的重視,與民族誌作為瞭解人類經驗這一獨特的方法論與書寫文類有著緊密關聯。本書即是在區域、族群,以及人類學的理論議題與方法論等面向耕耘多年,並展現關懷的系列民族誌書寫。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Lévi-Strauss 1969〔1949〕)指出複雜的聯姻類型在亞洲地區形成一個特殊性的區域。我從1997年開始,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從事人類學研究,至今逾二十年。以貴州東部高地Hmub人的親屬研究作為例子,說明在村落的日常及儀式生活的實踐裡,交表聯姻是此一地方社會之維繫及鞏固的重要基礎。聯姻在此區域與人群經驗的關聯,除了有直接交換及普遍交換等婚姻結構的並置及轉變,也還在個人與集體,情感與結構上,展現聯姻社會的特殊性。亦即,在積極的婚姻體系裡,個人的選擇與情感,始終在面對社會並置的整體確定性與特定曖昧性。
通過民族誌來描述與闡述親屬與性別,婚姻與情感的特性、對話性,來探索人類社群在一區域歷史脈絡裡的社會性,以及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對話張力,是我多年來研究與書寫的主軸。延續此基礎,本書則在三個面向上,持續深入書寫。一是從苗族親屬與情感、身體經驗與日常的村落民族誌書寫,討論看來微不足道的現象,所展現的社群與個人相互協商或積極對話,及其對於族群、社會或個人的瞭解,所凸顯的獨特意義與重要性;其二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其三則是在我長期進行田野研究的黔東南台江地區,結合生命史研究與語言人類學研究,討論家譜的編撰以及苗族民間口傳文學(古歌),面對書寫體系的介入,在記音與翻譯的過程中,以及展現行動者的主體性與知識的建構性。此三面向的研究成果,都在直面我多年來持續關注的Hmub人社群性與個人主體性,在歷史文化脈絡下的建構,及二者之間長久的協商,與持續對話的張力。最後也是面對Hmub人文化的傳統制度,習俗與口傳文本,在當代的重組、變遷與再現的歷程。以下從三個主題來簡述本書在西南中國的區域與族群研究的重要性,與人類學理論及方法論上的意義。
一、婚姻外的談情與調情:民族詩學的人觀、情緒情感與社會理想的對話
婚姻與情感之間的複雜性,不僅是當代都會或工業文明的議題。在前工業的山田燒墾或農業社會的村寨社會,及與其通婚交換的區域,婚姻與情感之間,所再現的概念、形式與行動內容的協商與張力,對於瞭解該社會的族群文化有其意義。此一民族誌的材料與個案,對於人性
處於婚姻制度與個人情感、情欲中的關係,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例子。有關不同文化的婚姻現象與理論,在人類學的親屬研究,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已然是一個古典議題(如Lewis Henry Morgan 1871;Claude Lévi-Strauss 1949;Rodney Needham 1960;Jack Goody 1971;Edmond Leach 1971)。至於情感與婚姻之間論述,則是仍有開展空間的領域(cf. Anthony Giddens 1992;Victor de Munk 1996)。以民族詩學的人觀、情緒情感與社會理想之對話性為主軸,本書第一部(一至三章)將在人類學親屬研究的理論脈絡裡,探討婚姻與情感的對話性與文化意義。
第一章〈婚姻外的談情與調情〉(“Extramarital Court and Flirt of Guizhou Hmub”),是我較初期嘗試以英文書寫村寨Hmub人的民族誌材料。英文書寫使得民族誌材料與人類學理論的對話,有著不同於華文書寫之討論與理解的節奏。村寨Humb人以兩種類型的婚姻外遊方談情與調情,面對人類社會普遍的婚姻與情感之間的關係。相對於婚姻,以談情(courtship)為專題的人類學研究較少,雖然人類學家布朗尼斯勞.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1982〔1932〕)書寫的美拉尼西亞西北部部落族群的民族誌,已經描述與討論愛、性欲、巫術與神話,與該社會的談情制度。不過談情仍僅視為,為結婚而行之的準備階段,而非獨立存在的層面。貴州東部Hmub人的遊方,可能為人類社會相對普遍以專偶婚的文化邏輯解釋婚姻與情感的關係,提出另一種解釋觀點。因為他們所形成的談情與調情的天地,能在寬廣的社會約束裡,讓每個人的一生有較長時間,可在特定場合持續擁有個人情感與情欲的自主性。在村寨日常與儀式的脈絡裡,遊方突顯為兩類談情與調情的區域(two zones)。其一是長期遊方:不受婚姻局限,而能維繫一輩子的調情(flirting)關係;其二是短期遊方:談情(courting)以婚姻終結。
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貴州村寨Hmub人仍努力維持高度結構化與制度化之親屬為基底的社會。對於社會身分、年齡與性別,都有清楚的分類。以身體及語言展示的親密與戲謔,一方面再現交表親的聯姻關係,同時也穿透已婚與未婚的界線,以及稱謂與系譜的輩分關係。換言之,Hmub人遊方的制度化談情與調情,除了成就婚姻與社會認同,重要的是,也在心理面向,確認情感與情欲是個人認同的重要機制。通過這個材料,Hmub人在文化上所定義的不貞概念,著重在婚後的談情與調情,一種親密的形式,鮮少導向「性」的關係。透過公開展現情愛的談情,貴州東部高地Hmub人表露了人際交流場域的重要性。如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 2000〔1994〕)指出:「調情保持著遊戲的關係。藉此,我們能夠從不同觀點瞭解彼此。」Hmub人的遊方談情與調情,顯示婚後或婚外遊方,扮演個人內在深處情感表達的出口。
第二章〈浪漫愛情與婚姻之間的張力: 高地Hmub人情歌展演的文化個體性〉(“Tensions between Romantic Love and Marriage: Performing ‘Hmub Cultural Individuality’ in an Upland Hmub Love-Song”),以高地Hmub 人的情歌與文化個人性的展演,呼應前一章所述,浪漫情感與婚姻之間所擁有的張力。本章的英文民族誌書寫,是在我的師長,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魏捷茲(James Russell Wilkerson),與應邀來訪的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羅伯特.帕金(Robert Parkin),在2006年夏天,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的英文民族誌寫作工作坊中形成。此寫作歷程,存在著一個人類學者,面對民族誌描述與討論的孤獨歷程;同時也超越了前者,是西南研究群的師長及同儕,一起討論與實作民族誌材料的再現,以及由華文書寫轉換為英文書寫的差異與對話。這個參與、討論、書寫、改寫的過程,有著探索與再現民族誌知識的深刻意味。
民間口傳文學與情緒情感之表述及地方文化的關聯(Abu-Lughod 1986;Bauman 1977;Bauman and Briggs 1990;Ben-Amos 1971、1972、1998),以及路易.杜蒙(Louis Dumont 1986)所指出的「在地與文化個人主義」,是我關注Hmub人情歌與婚姻遊方關係的理論背景。在民族詩學與文化展演的角度裡,即興對唱的四百多行情歌,與社會生活進行了積極的連結。二十與二十一世紀之交的年代,村寨實際展演的形式與行動,以詩學的語言形式,再現農業為主的村寨社會,突出文化上的個人性,並在交表婚姻的社會制度約束裡,再現屬於個人的情感內容。Hmub人觀點裡的個人性(indivdidulity),展現出一種詩學美感的現代性(the sense of modernity)。我們所能觀察到諸多聯姻的社會理想與實踐;Hmub人所意識到的個人認同;個人情緒情感與好幾層聯姻結構化脈絡之間的拉扯——都具體表現在情歌歌詞與對歌展演,以及圍觀、聆聽的人群與社會行動裡。然而情歌歌詞所再現之Hmub文化下個人主義的現代性,並非朝向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發展。Hmub文化下的文化個人主義的特性,是集體理想(村寨內婚、交表聯姻),與個人情緒情感(戲謔歡愉;若隱若現的婚外遊方調情裡細微的情與欲;個人孤寂的表述)之間,持續、久遠的協商與對話。這些都透過情歌的展演,合法化Hmub人社會與個人之間,複雜但確定的關係。並且重要的是,四周圍觀的聽眾裡,通常包含許多村寨年輕人。無論是明白或象徵,在本世紀更為險峻的變遷來臨之前,村寨Hmub人的文化與社會理想,個人情感與社會理想的拉扯與對話,仍通過詩學的社會實踐形式與內涵,世代往下傳遞。
透過語言人類學的理論視野,第三章〈「你倆是我倆一輩子的丈夫」:情歌語言的兩性意象與結伴理想〉,討論Hmub人情歌語彙的兩性意象與結伴理想。此章的書寫,由初稿到成稿的過程,感謝受過語言人類學紮實訓練的兩位學弟,施崇宇博士與劉子愷博士。電郵往返間的討論,帶給我深刻啟發與寶貴建議。1999年春天,我與Fangf Bil村寨的姑娘,一起去看幾個鄰近村寨聯合舉行的鬥牛。結束後,天色已晚,我與姑娘們仍在附近逗留。此時,環繞四周山坡,大型的跨村寨遊方與對歌正熱鬧展開。在遊方現場,我們幸運的記錄了一場長達四百多句的即興對歌。在聽寫、翻譯、分析這部對歌的過程中,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不僅是對歌的語意內涵,表達出婚姻理想與個人情感的豐富張力(參第二章)。貴州東部高地村寨Hmub人在情歌歌詞裡,還運用大量表徵性別與人的人稱語詞同義字與語彙組合。由此展現多樣、反覆的語彙聚合,傳達情人、夫妻兩類結伴理想的交錯、並置。
語言在人類社會生活,具有參與的積極性與有效性(Bauman and Briggs 1990)。它不僅傳達語意,語言活動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社會行動。對特定語言活動進行微觀分析,可以達到對特定社會文化情景脈絡(context),進行描述與理解的效力。Hmub人情歌語言的符號活動,聚焦在結伴與個人兩範疇之並置與流動的性別意象。亦即,在語言的演述場域裡,Hmub人再現對等的性別意象,而有別於該社會結合從夫、從父居的父系繼嗣體系,以男性共祖為唯一原則的家屋兄弟群,所展現對於父系理想與男性聲望的堅持。再者有如馬歇爾.牟斯(Marcel Mauss 1979)、米歇爾.羅薩多(Michelle Rosaldo 1980)所示,族群的特性或界線,往往也通過人觀來呈顯個體、自我、社會人,在該社會的分類範疇與意義。通過個人與結伴兩類人稱語彙的對照,以及情人、交表親、夫妻等人稱語彙之間的任意置換,Hmub人情歌語言展現的性別意象,蘊含以交表聯姻為核心價值,以及個人與集體之流動的人觀。總而言之,情歌語言的性別意象與Hmub人的人觀緊密結合。
貴州東部Hmub人的情歌內容,不僅細微一致地唱和著交表聯姻為底層的社群理想,而且語言符號的演述活動本身,讓個人價值在期待聯姻結群的優勢氛圍裡,低調卻穩定地現身。本章指出三種語言符號活動所演述的Hmub人性別意象:一、男女歌者有序的輪唱,突出兩性對唱與性別對等意象的象似(iconic)關係;二、親屬稱謂等人稱語彙的組合、解組、替換,標示著歌者在性別認同的主體性與流動性(兩性合一與兩性分立),突顯語言符號與性別意象的指示(indexical)關係;三、通過人稱語彙同義詞的大量群聚與重復,以圖形的象似性,展現Hmub人情歌語彙,以語意之外的符號活動,創造出涵蘊Hmub人觀的性別意象。換言之,Hmub人情歌語言符號行動在同一場域演述著性別差異的創造與模糊。差異,不必然是相互排除的對立,也可以在建構兩性有所區辨(分立)的對照中,並存著彼此支援(結伴)的正向力量。
(未完.詳全書)
導言
人類學的民族誌書寫以較微觀而具體細膩的風格,展開對人類經驗現象的描述與討論,以及對人類整體知識的探索與開拓,並持續展現其獨特性與重要性。人類學的理論議題、方法論與對區域研究的重視,與民族誌作為瞭解人類經驗這一獨特的方法論與書寫文類有著緊密關聯。本書即是在區域、族群,以及人類學的理論議題與方法論等面向耕耘多年,並展現關懷的系列民族誌書寫。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Lévi-Strauss 1969〔1949〕)指出複雜的聯姻類型在亞洲地區形成一個特殊性的區域。我從1997年開始,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從事人類學研究,...
作者序
序
本書初稿在我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地域研究研究所(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Kyoto University),訪學研修期間(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完成。在世界面臨無數變化的時代,民族誌的紀錄,有著多重的角色。本書所記錄的貴州東部高地村寨Hmub人的民族誌,始於二十到二十一世紀,跨世紀交替的時代;並論及西南中國周邊族群進入本世紀之後,隨著中國國家經濟的發展所經驗與回應的變遷。人類的書寫文明與口傳文化,不斷的變動與發展。以民族誌紀錄小地方的細微日常,其啟示與顯現的意義,是對人性與人類經驗進行記錄,並給我們的未來世代,留下寶貴記憶與經驗的一部分。本書以「物語」這個日本詞彙為名,以表達本書的主題概念,帶有此深刻地感受與意涵。
在京都大學訪學期間,我常在土曜日(週六)的清晨,散步去京大吉田校園附近一家小小、優雅明亮的「小川café」。咖啡店位於今出川通路邊,鄰近吉田神社北參道。我喜歡在那裡一邊享用附上咖啡的洋食早餐,一邊展開一天的閱讀與書寫。此店由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所經營。店中也有我喜歡讀的《每日新聞》與《京都新聞》。2019年10月19日的《每日新聞》專欄,刊載了村上春樹在義大利發表的小說獲獎感言。村上春樹以「洞窟の中の小さなかがり火」(洞窟中的小篝火)來表述小說是人類遠古以來,說故事的經驗。而通過本書,我想表達這部記錄雲貴高地東部Hmub人村寨的民族誌,也是講述人類無數細膩日常與非日常經驗的故事文本,所以將「物語」放入了本書的標題。
序
本書初稿在我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地域研究研究所(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Kyoto University),訪學研修期間(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完成。在世界面臨無數變化的時代,民族誌的紀錄,有著多重的角色。本書所記錄的貴州東部高地村寨Hmub人的民族誌,始於二十到二十一世紀,跨世紀交替的時代;並論及西南中國周邊族群進入本世紀之後,隨著中國國家經濟的發展所經驗與回應的變遷。人類的書寫文明與口傳文化,不斷的變動與發展。以民族誌紀錄小地方的細微日常,其啟示與顯現的意義,是對人性與人類經驗進行記錄,並...
目錄
序
致謝詞
田野相對位置
苗文(黔東方言)聲韻調表
親屬稱謂代碼
導言
【第一部:民族詩學裡的人觀與情感】
第一章 婚姻外的談情與調情
第二章 浪漫愛情與婚姻之間的張力:高地Hmub人情歌展演的文化個體性
第三章 「你倆是我倆一輩子的丈夫」:情歌語言的兩性意象與結伴理想
【第二部:身體感與情感】
第四章 田野裡的「聽」
第五章 煩悶、日常與村寨Hmub人的遊方
【第三部:書寫的主體性與社會理想】
第六章 古歌的記音與翻譯:歌師Sangt Jingb的手稿、知識與空間
第七章 貴州東部漢字家譜裡的文化政治:無名之聲與作者權威
【附錄】
Chapter 1 Extramarital Court and Flirt of Guizhou Hmub
Chapter 2 Tensions between Romantic Love and Marriage:
Performing ‘Hmub Cultural Individuality’ in an Upland Hmub Love-Song
Chapter 4 Cultivating the Ethnographer’s Ear
Chapter 7 Anonymous Voices and Authorship Politics in Printed Genealogies in Eastern Guizhou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序
致謝詞
田野相對位置
苗文(黔東方言)聲韻調表
親屬稱謂代碼
導言
【第一部:民族詩學裡的人觀與情感】
第一章 婚姻外的談情與調情
第二章 浪漫愛情與婚姻之間的張力:高地Hmub人情歌展演的文化個體性
第三章 「你倆是我倆一輩子的丈夫」:情歌語言的兩性意象與結伴理想
【第二部:身體感與情感】
第四章 田野裡的「聽」
第五章 煩悶、日常與村寨Hmub人的遊方
【第三部:書寫的主體性與社會理想】
第六章 古歌的記音與翻譯:歌師Sangt Jingb的手稿、知識與空間
第七章 貴州東部漢字家譜裡的文化政治:無名之聲與...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40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